故事开始在一大清早,上班的人流刚汹涌而出,老朱师傅就开始准备晚上的菜式了。花一天时间准备一个家宴,对家人的感情那是很深的了。老房子的天井里放着老式的皮蛋水缸,里面养着肥大的鲤鱼,“哗”一下,捉一条出来用两根筷子插进鱼嘴里,再开膛破肚。薄而大的片刀两三下就取下两片净鱼肉,剞花刀,拍干粉,下油锅,那是做松鼠鱼了。
接下来切鱿鱼花,片去鸭胗肝的硬皮,去红椒籽。蒸好的腊肉趁热切片,肥油滋滋地往外冒。切白萝卜丝,边炸走油肉边洗青菜。走油肉从油锅里捞出来激凉水,切厚片,装碗,放姜片葱段,这是在做扣肉了。
院子里大坛小罐沿墙根摆了几溜,还在一角搭了个鸡棚子,养着活鸡,瞅准一只,一把拿下。对比后面两个女婿抓鸡抓得鸡飞人跳,害老朱师傅刻坏了冬瓜,真是高手如闲庭信步,庸徒是狼狈不堪,
鸡抓进来了,镜头扫过,砧板上还有活的牛蛙在抻腿。这个时候扣肉也已蒸好,揭开蒸笼,蒸气弥漫,几乎能让人闻到肉香,不知道他做的是糟扣肉还是梅菜扣肉?只见他把蒸肉原汁倒进锅里,熬稠了浇回已翻扣过来的肉上。转眼鸡杀好,还去了骨,油锅里满锅的滚油,里面扭曲着伸展筋骨的是蹄筋。鸡填了内容放进盬子里,倒入高汤,油纸封口,上笼大火去蒸。另一只砂锅里炖着汤,不知放着什么山珍海味,老朱师傅撒上一把冰糖。
蒸笼里蒸着原汤鸡,砂锅里炖着老火汤,花时间的准备工作都已做妥,老朱师傅坐在厚大的砧板前,操起两把刀细细剁肉,一边得意地摇两下头。身后的墙壁上钉着三排刀架,上面插着几十把大大小小、宽宽窄窄、或尖或弯的刀,宛如武师堂上的十八般兵器。
老朱师傅啪啪地摔着肉馅,摔出筋道,擀皮,捏褶,包小笼包子。这个时候电话响了,他闲话家常家:吃了没?我中午吃碗面对付一下。又传授蒸鱼诀窍:别用盐抹鱼身,盐会吸干鱼肉里的水分,把盐抹在盘子里。语气是絮絮的,关怀的,温情的。可以想见电话那头是个熟稔的人。下文珊珊说妈妈把鱼煎糊了,前后联系,便知他是在和锦荣通话,这样两人的恋情在最后披露时就不突兀,观众“哦”一下后,两下心照。
两三个镜头描述过三个女儿的现状,又接回老朱在生炉子烤鸭子。到了晚上开始炒菜了,这个时候鸭子也已经烤好,拎出来是红艳艳的,酱色诱人。餐桌上家宁揭开紫铜暖锅,拨进半盘切得飞薄的半透明的虾,粉红的鱼片,再放几片菠菜。家倩说煨鱼翅的火腿哈喇了,那么是还有鱼翅了。老朱师傅的味觉退化,在别的菜式上是显示不出来的,老师傅做菜都不尝味,只凭手感。但火腿哈喇就非靠舌头不可了。这闲闲一笔,点得不露痕迹,又交待了下文。
老朱师傅去厨房拿了粉丝和什么枝竹状的出来,家宁又放进暖锅里。一点没吃,下这么多菜,那鱼片和虾肉不怕老了?家宴还没吃,工作的地方打电话来求救,老朱师傅在家细细展示了一番厨艺,马上又去高级饭店救场,那场面才叫一个红火热闹好看。
只见老朱师傅大步流星走进厨房,一路上不停地有人打招呼朱师傅好,那一种工作中的自豪感、成就感、满足感,又岂是在家里侍候三个没个笑模样的女儿可比的。
大厨房大得长镜头走了足有半分钟,老朱师傅脱下便服,马上有领班上来为他披上白袍,戴帽子系围裙,念菜单,紧跟着一步不拉,地位之重要,立即显现。大蒸笼里挤挤挨挨并排着十几条鱼,大把的京葱丝撒上去,热辣辣的滚油浇下去,热气扑面,几疑突破屏幕。随口指点一二,化平淡为神奇,满天星不成,改,龙凤呈祥。鲍鱼压阵,不怕场面不安。
而家里,冷了的菜一样样收进保鲜盒里,冷冷清清。好好的菜冷了再热过来吃,味道大打折扣,罪过罪过。饭店里红艳艳一片不下百桌,吃得个个油光满面,经理看客人点头,才松了口气。对应的是家珍揭开走了热气的小笼包子,叹口气又盖上了。到这里长达十八分钟的戏,尽显老朱师傅的惊才绝艺。
第二天老朱师傅给珊珊做便当,时间不够,做几个小菜:无锡排骨,蟹肉菜心,青豆虾仁,五柳鸡丝,还有一盅苦瓜排骨汤,小朋友们齐声赞美,声如云雀,看戏的都会心一笑,何况做的人。
家珍想做菜,去男友家。做的是豆腐饺子,片下极薄的豆腐片,垫在纱布上放上肉馅,折起压合,再蒸,这也是一个极考工夫的菜。砂锅里炖的是孜然豆腐,豆瓣鱼,鸭油素炒豌豆苗,炝的是蒜蓉,为的是凉热综合。
又一个家宴,老朱师傅又在用两根筷子杀鱼,家珍揭开南瓜盅,家倩用两根筷子挑起鱼身上的网油,这是让油蒸进鱼肉里,让鱼更加肥美。家宁咬一口的是百花酿香菇,说老爸忘了打虾胶。这个有点不明白:“百花酿”是粤菜,虾胶加肥猪肉泥搅在一起。没打虾胶,难道全是肥猪肉?这一蒸还不全都化成了油?那家宁咬一口的是什么?厨房里老朱师傅又捧出竹蒸笼,里里蒸的是通红的螃蟹。
珊珊在学校成了最可爱的人,课间拿支笔记下小朋友点的菜:咖喱牛肉饭,蛋炒饭——珊珊说这个太简单,朱爷爷不会做。小朋友限于见识,点的也都是家常吃的盖浇饭、炒饭。午饭时间一个送饭盒,一个交菜单,明天的。老朱师傅打开不锈钠饭盒,里面是毫无生气的灰败的菜,挟一块排骨来咬,下了几次嘴,仍是咬不动。
又是一顿家宴,老朱师傅捅开大铁炉子,用长火钳夹出烧饼,家倩用筷子头把炭炉拔风的烟筒口子关上。那是在吃涮羊肉了,配芝麻烧饼。地道的北京吃法。再下一次,老朱师傅拿了把斧头,“砰砰砰”地在砸泥团,砸得三个女儿面面相觑,掀开荷叶包,里面当然是叫花鸡。
最后是关键的一场戏,大女婿小女婿,梁伯母一家三个女人都来做客,朱家的大圆桌第一次高朋满座。老朱师傅在压老豆腐泥,院子里两个女婿抓鸡,抓得老朱师傅频频皱眉,心惊肉跳,“豁”一下刻坏了冬瓜盅上的花,老朱师傅抄起一把长刀就劈上了冬瓜,后端上桌的是一碗冬瓜汤。咳,冬瓜汤能和冬瓜盅比吗?
家珍念过餐前祷告后,大家开动。大女婿拿把餐刀直奔烧鹅的腿——这么大的个儿,应该是鹅。珊珊挑好看的,是一朵胡萝卜雕的花。锦茶用勺舀,红红的,是炒蟹粉?高高的胖胖的带盖子的青花罐子,老朱师傅舀了勺敬给梁伯母,许是佛跳墙?家宁咬的是蟹足。小女婿抓着咬的白色的像是西洋象棋里的卒一样的不知是什么,估计也是装饰用的。老朱师傅转眼又捧出一个金色的容器,还有尖尖的盖子,像泰国寺庙的金塔,华丽之极,嘴里说着“不成敬意”,揭开来,是冬瓜汤。嘿嘿。若不是这个盛器夺人眼目,那美丽的冬瓜盅就算死得冤枉了。
扣肉,开甏花雕,老朱师傅敬了大女儿夫妻,又敬小女儿夫妻,梁伯母一脸贤惠关怀地劝他少喝点,看得家倩横眉冷目,锦荣埋头不语。桌子里菊花状的像是百花酿鱿鱼——小鱿鱼切段再改梳子刀,水里一氽就成了菊花,里头空的地方酿上虾胶,蒸熟后花心是粉红的,花瓣是白色的。被一条绿色的龙隔成S型的,像是酥皮的点心,切十字花刀,油里一炸就成了花。
所有的人都走了,原来以为会第一个离开家的家倩反而留在了老宅,现在那个大厨房和大院子成了她一个人的天下,她爱怎么做菜就怎么做。炸糯米粿,烧热饼铛做春卷皮。有没有人吃并不重要,她在做的时候开心满足享受平安喜乐就够了。
老朱师傅在第二春里恢复了味觉。一个厨师,整天做着美食,却不能尝得五味,其中的痛苦难过,不言而喻。李安的电影,真正是讲出了美食的真谛:味。食物有了味道,生活才会有味道。在一部电影里,描述了这么多的菜式,川鲁淮粤,无所不包。杀鸡宰鱼,擀皮剁馅,红案白案,一齐都到。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饮食男女》情节结构分析
(拉片笔记)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一个剧本必须要有开端、中部和结尾。虽然这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但却是不容轻视的规律。在叙事体的戏剧和影片中,一部剧本分成五部分:开端、展开、递进、高潮、结尾。即:开场(介绍情境、设置悬念、例证动作)—>开端(带入,情境激化)—>展开(展开冲突)—>递进(深化冲突、必需场面)—>高潮(抑制、拖延、发现与突转)—>结尾(强调主题、情感满足)。影片《饮食男女》的剧作结构大致如下:
情节点Ⅰ 情节点Ⅱ
(第一次吃饭, (最后一次吃饭,
家倩提出搬家) 老朱提出和锦荣在一起)
├——─—───—┼──——──————─────┼─———──——┤
\___开头 1/4___/ \_______发展 2/4________/ \___结尾 1/4___/
(建置:老朱做 (对抗:从一家人第一次到 (结局:最后聚
饭到一家人第一 最后一次聚餐,中间穿插 餐,到结尾老朱
次聚餐) 两次两次聚餐) 恢复味觉)
于是对于电影《饮食男女》的情节结构,可作以下分析:
1.《饮食男女》的“开头”:
热烈滚烫的油锅,娴熟的切菜手法,喷香冒气的美食出锅……影片始于老朱在厨房为周末这天一家的团圆饭熟练忙活做菜以及捉鸡的场景,接着进入场景二,老大家珍在公车上听她所信仰的基督教音乐。场景三:老二家倩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分析数据。场景四:老三家宁在一家类似麦当劳的店里做服务员。接着镜头又转换到老朱在家做饭的场景五,场景六:家倩在办公室打电话,场景七:家珍在教堂祷告,场景八:家倩与分手的男友保持性关系,场景九:老朱准备饭菜,场景十:家宁出公司门碰到等待同事的钟国伦,接着场景十一到十三分别是家珍、家宁、家倩分别回家来,至情节点一场景十四一家人围在一桌吃饭。梳理之开头部分的情节大致为:
① 老朱在家忙碌做饭等待三个女儿归来吃周末的团圆饭
② 大女儿家珍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正从教堂做完祷告回家
③ 二女儿家倩是一名航空公司的高管,并于前男友保持着性关系
④ 三女儿家宁在一家快餐公司做职员
⑤ 一家人围在一桌吃饭
李安采用热开头处理方式拉开《饮食男女》的序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具有浓浓的家庭气息的场景段落。段落1中老朱在厨房做饭的主要特征是节奏明快,氛围浓烈,再加上镜头横摇至墙上老朱的生活照交代了老朱作为一名大厨的身份背景,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他娴熟精湛的厨艺。接着开头部分继续为我们拉开叙事,分别交代了老朱三个女儿的身份背景,老大家珍信仰基督教,老二家倩是一名美丽的女强人,老三家宁在一家快餐公司做职员。至此影片的主要人物都出场完毕,进入到第一个情节点,一家人围在一桌吃饭,老朱欲言又止以及家倩首次提出要搬出这个家,姐妹们的谈话里又暗示了梁伯母即将回国事宜,为接下来的出场人物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拉开了下面的故事发展。
值得一说的是电影开头部分的蒙太奇手法,广角镜头及大量特写镜头运用,使得开端冷静又充满了识别度,尤其是对食物镜头的特写令人不觉垂涎三尺,另外李安只用了四个镜头就交代了整个影片的主要人物,流畅的剪辑技法令人叹为观止。
2.《饮食男女》的“发展”:
发展部分主要分为开端、展开、递进、高潮四个子部分来简析。
开端部分从饭桌上一家人吃饭,家倩提出搬出这个家拉开了故事的矛盾发展。场景十五:三姐妹在厨房收拾碗筷,家珍对家倩的离开表示出心理上的不平衡,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终将成为照顾父亲那最后一人的感叹。这与她和家宁之后义无反顾的离开这个家形成了巨大反差,实则传递了一层思想,即二人并非真的愿意照顾老父亲,而是把他当作对自己的一种累赘,反而是第一个提出要离开的家倩最终成了这屋子里留下的唯一一人。接下来锦荣和珊珊的来访,老朱与温叔谈起女儿嫁人问题,传达出家倩才是与老朱最为想象这层信息。这一部分的主要情节分别有:①老朱晨跑遇到姗姗一个人挤公车新生疼爱之情于是决定每天为她做便当、家珍教书、家倩处理公司事务(李凯出场)、家宁学外语。(三个姐妹生活的场景交代。②老朱给姗姗送便当、家珍初次见到周明道、家宁与钟国伦聊天吃饭、家倩电梯偶遇李凯。(这一部分同样是一家四口生活场景的普通展现,但相对于之前在情感及叙事强度故事脉络上是呈现一种向上递增的趋势。虽然幅度不大但情节即是在这样一种平稳的氛围中展开,演化)。
接下来进入到发展部分的展开:主要情节有:①家倩得知能去阿姆斯特丹。②温叔进医院,家倩来探望,谈话中另家倩回忆起往昔。③梁伯母一家来访。④家倩和李凯在办公室谈话、家珍收到情书、家宁和国伦去国伦家。(三个姐妹生活场景)⑤家倩得知钱被骗,去医院探望温叔发现了检查心脏科的老朱,对父亲心生愧疚。⑥一家人吃饭,谈话中家倩对去阿姆斯特丹的事情欲言又止。(这两个情节是表现家倩心理变化的一个转折点)⑦梁伯母来访。⑧家珍收到情书以为是周明道、老朱给姗姗做便当、家倩和李凯在超市聊天得知李凯是成大化学系毕业、老朱碰头锦荣、家宁和朋友谈天讲明了自己与国伦的事情。(这里五个场景分别也交代了剧中主要人物的生活场景,同属前面部分又呈现一种递进的关系)。展开部分是对发展整个大部分中整体情节的一个推进发展,对开端呈现一种推力作用,在对一家四口进一步生活场景细致的描绘中平稳缓慢地带动着故事矛盾的展开层层递进,以及戏剧化的延伸。
递进部分的情节主要有:①一家人吃饭,家宁宣布自己怀孕要搬出去。(家宁是这个家中第一个离开的人)。②家倩和家珍交谈、老朱和梁伯母唠嗑。③李凯和家倩在办公室谈到了家珍,原来九年来家珍一直在编一个慌以及处在一种自我陶醉意淫的幻象里,而李凯根本不是家珍的男朋友,而是家珍好友锦凤的男友。④温叔死了,家倩和老朱去拜祭他。家倩去找雷蒙却得知他屋里有其他女人。(这使家倩有了些落寞的感觉,同时温叔是老朱生前最亲密的伙伴,他的离去为电影贫添了一份落寞与悲伤之味)。⑤家珍在司令台大声广播,得知情书是学生写的,她在教室亲吻周明道。(家珍与周明道的关系在这里落成)⑥家倩见雷蒙得知他要结婚,当雷蒙提出保持性关系时她感到厌恶并拒绝。⑦一家人吃饭,家珍拉周明道进屋,宣布已与他领证,随即同周明道离开了这个家。⑧老朱帮家珍整理房间,周明道过来搬东西(到这里,原本觉得自己会留在家里的两个人都相继早先离开了这个家,家中唯独留下了家倩一人)⑨家倩和李凯成为了好朋友。⑩老朱又开始张罗饭菜邀请所有人来家里吃饭。
随着故事的展开,在递进部分里面每个人物的走向从模糊到清晰,到最后尘埃落定各自归位,讽刺的一点是这走向与原预定的背道而驰,这也是导演所要传达的故事意图,与传统的伦理观念背道而驰。
高潮部分扭转了整个故事的走向,到这里故事走向了第二个情节点,原本是传统代表的老朱终结了这个传统伦理的观念,终结了这一整个家庭以及伦理观的束缚。他在饭桌上宣布了与锦荣在一起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消息使所有在场的人惊愕。
3.《饮食男女》的“结局”:
《饮食男女》的结局收的简略而又蕴含余味,老朱还是与锦荣生活在了一起,并且锦荣还怀了老朱的小孩。家倩在原本那个略感破旧和凋零的家里开始当起了厨师,大家各自的生活走向了轨道。老朱被邀请回家品尝家倩的菜时发现自己恢复了味觉,这一恢复意味深长,他自身摒弃了做菜这一传统,作为传承纽带的人是与他最为相像的女儿家倩。
整个故事的核心理念是:现代社会与传统伦理,饮食与男女。朱家这几个浅尝一口菜就知道“火腿耗了”或者“虾没打浆”的女儿们在感情上没有逃过传统劫数,最终臣服于未婚先孕,以及被玩弄的事实里。从现代到传统,饮食到男女,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做了各自的转化,老朱是一个传统的代表,然而在结尾却摒弃终结了这一点。二女儿家倩在感受到现代人的各种弊病后发觉家庭才是她最可以依托的地方,她看到父亲宣布卖掉房子以及所有人拖着梁伯母出去时倚在门上落下了泪水,那是一种对家庭伦理散失后的伤心与失落,也正体现了家倩才是真正愿意传承这一传统的人,愿意作为一种传输纽带去爱着这一传统。导演在缜密有致的剧情安排下一方面表现了传统伦理的失落,同时又表现了出了对于传承的希望。
民以食为天。我一直都是认可的甚至一直奉行。
我一直都特别享受身在厨房对待事物的那一种状态。
那种慢条斯理的感觉,一步一步的亲手做好,从准备好必需品,材料到洗菜,切菜,到烧水,热油,下锅,翻炒……
厨房里一下子充满满满的食物气息,哪怕没吃也是满满的满足,再累再苦也没有遗憾了。
嗯,回归重点,影片。身为一个超喜欢食物的吃货,影片开始就很有感觉,热烈滚烫的油锅,娴熟的切菜手法,喷香冒气的美食出锅……
其实朱师傅在家里尽心尽力地做着这些劳费心力的精美食物无非就是希望家庭和谐幸福。
但是老一辈和年轻一辈的心自然不同,存在着意识和价值观的“代沟”
儿女渐渐长大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重心,就忘了家里最初依赖的人。他们的重心放在情爱上,生活上、工作上、社会上,家庭在他们心中所占的时间比重越来越小。可老人的生活也在渐渐的变小变小,渐渐地只剩下了家。
其实没有人肯心甘情愿的就窝在家里了此一生,可是现实就是这样。
镜头里,一个父亲、三个女儿。一个大学受过打击而萎靡不振的基督教徒,一个冰雪聪明,性格倔强只能有情人不能有恋人的女强人,一个情窦初开爱上别人男友的懵懂少女。四段经历,就这样慢慢在饮食中展开,并不仅仅只是几个简单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感情,一种现实。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弑父娶母。弗洛伊德由此将男孩的恋母情结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而与它相对应的女孩情结被称之为“埃勒克特拉情结”。
埃勒克特拉是古希腊参与杀害母亲的神话人物。“埃勒克特拉情结”概括的是女性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恋父憎母情结。同“俄狄普斯情结”一样,“埃勒克特拉情结”也是儿童一般必然存在的倾向。既然是普遍的心理现象,那么在很多艺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踪影。
阿恩海姆曾在《艺术与视知觉》论及,每一件艺术品都必须表现某种东西。这就是说,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和生活本质中的心理学,从来都是联系紧密。
电影《饮食男女》是李安导演的三步曲之一,故事讲的是一个单亲家庭,父亲朱师傅与三个女儿家珍家倩家宁的深深眷恋。一个单亲父亲拉扯三个孩子是不容易的,十六年的生活,其间有浓浓的亲情,还有脱不掉的埃勒克特拉情结的色彩。我所没有想到的是,李安最后通过那样一种方式把这些表露出来,貌似隐晦,却也一眼即穿。就在众人还在纷纷为他与梁伯母之间感到疑惑与可笑的时候,父亲在酒后鼓足了勇气站起来,说他一定会好好照顾锦荣和姗姗。梁锦荣,是家珍的同学和朋友,一直被看作家里的第四个女儿,太突然,太突然……
其实也不。故事开场,是长时间的朱师傅准备晚宴的镜头,而他第一次开口是因接到了一位女士的电话,听得出,那是关系非同寻常的人。虽然,导演未告知具体是谁。而张艾嘉饰演的梁锦荣第一次在剧中露面的时候,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朱爸呢?”这是一个细节。
锦荣从小失去父亲,妹妹与朱家女儿是同班同学,受过朱家的照顾。谁能说,这不能是她的恋父情结遭遇了朱爸爸的恋女情结,化作电影最后,那一声轻轻的“爱你”。
朱家还有三个亲女儿,老大朱家珍,家里的老姑娘,大学毕业九年,年近三十了还没有结婚。一开始,大家都相信那是因为被大学时初恋男友抛弃,久久不能释怀。到底要多深的感情,能让一个女子那样长久地坚持独身,不让其他男人靠近。不管如何,那应该是真正的爱情了?
可惜不是,可惜我们并没有看到理想中的爱情。而我在这时庆幸,影片所要讲述的并不是个天真的故事。当妹妹家倩遇见李凯,并最终从姐姐故事中的主人公李凯处得知,一切都是假的,一切的悲情都是姐姐编造出来的时候。家倩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灵冲击,她是那样激动与困惑,一个人都承受不住,“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我除了去找你,不晓得该怎么办”她跑到爱人的住处,说:“太荒谬了,我今天遇到了一件很荒谬的事情。”
是啊,她不明白,姐姐为什么要造这样一个故事给大家呢,是什么理由使得她这样做?
要究其原因,那就要看她由此能达到了什么目的,她说我是要陪着爸爸的。是为了父亲。
她说,这里是家,这里是爸的全部。她说,一辈子留在这里,也没什么不好。
她说:妈走的时候你才多小啊,我比你要更了解父亲,我要一直陪着他。
家倩却说,再小我也比你了解他。自从妈死后,你就开始当起我的家长,不是我姐姐。是你把我挡在外面。一语道出多年的隔阂。
在父亲给予的爱上,她们争夺。小时候父亲带家倩去大厨房,家珍就每每会为了这个生气。家倩是最像母亲的那一个,漂亮,天资聪颖,从小跟父亲在大厨房学烧菜,可以说,她是被偏爱的那一个,而她的理想,不是航空业,哪怕现在这一行做得那么成功,她还是不开心的。小时候,她只想做一个与父亲一样的厨师,与父亲一样,如此而已。说到父亲在小时候给她的戒指,那段回忆,如此温暖,如此美丽,如此留恋,全都写在了脸上。当雷蒙逗她,重新玩那个游戏,被她直接拒绝,心中自是起伏,哪怕我是爱你的,哪怕日后,当我得知你要与其他女人结婚的消息,需强忍心痛,风一样离去。可是仍然会为父亲星期天的晚餐推掉你艺廊画展的邀请;那关于父亲的一切,可是你能碰得的?谁都碰不得……如此神圣,不可侵犯。如此这般爱着。
出乎意料,最小的家宁是最早离开家的孩子,她抢了好朋友的男朋友,也许她是真爱他,也许,她的感情自小就是需要去争夺的。就好似,从两位姐姐那里争夺父亲的爱一样。就好似,这已渐渐形成一种行为的模式。
家珍,她说她不需要爱情,我们都看到她是最想要的那一个。屋顶上的猫,邻居的卡拉OK歌声都让她烦躁不安。当她遇见新来的排球老师,彼此都有好感,如果这些还不足以让她卸下层层的防备,那办公桌上每天一封情书,很好的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她不知道这是淘气学生的恶作剧,当那一天她盛装打扮,准备迎接新生活,却没有了情书。当时她愤怒了,为什么我永远只能站在这里,对着空气谈情说爱?她那么需要爱,需要一个人来示爱。她情绪高昂,她等不及了,马上公证,她慌慌张张地拉着明道,匆匆介绍,又匆匆离去,临走了,脸上有泪滑过,不知是兴奋激动还是不舍,混杂了太多太多。但还是要逃一般,消失在城市的夜色中。花色长裙在摩托车后座飞扬。像是一种胜利。九年了,终于。
家倩,最聪明美丽的那一个,最理智的一个,却落了单,家里突然有三个人结婚,一个人去世。而她的一段感情,结果是被玩弄,不得不狼狈退场。最后,老房子经过装修,还换了锁,她一个人住。星期天晚餐改由她来准备,那天只有父亲一个人来。她的菜,调料配方与当年母亲的一模一样,父亲因此稍微批评了一下,却发现味觉恢复了,顿时心生欢喜,饭桌上的两个人心中都充盈着感情。而我也将这,看做是贯穿整剧的埃勒克特拉情结的回归。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食欲与性欲,是不是紧密相关?
女儿们一个个长大了,都到了该出嫁的年龄,父亲的爱必须得有压抑,就像她去喊家倩起床,起初是靠近的柔声呼唤,突然又后退,大声呵斥,只要流露一点温情,就转身离去。他做了一辈子的大厨,味觉退化,非常痛苦,却在与一个与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子结婚之后,又恢复正常。
也许,这是略显荒诞的。至少,大众和伦理应该还不能坦然接受。
然而,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说,被我们称之为情感(feeling)或情绪(mood)的东西或许是更为合理的,就是说,更具有深刻的感知力。因为与所有那些理智相比,它更向存在(being)敞开。那些理智由于同时变成了理论模式(ratio),故被错误地解释为是理性。
艺术品的感染力来自其内在结构,尚未定性的艺术品对艺术家具有“反作用力”,也就是说,艺术家在创作的中后期主要不是受创造力和灵感的支配,而是受使艺术品达到“完整”的压力的支配。
我不知道李安是不是想表现埃勒克特拉情结,甚至不知他是否意识到自己在表现埃勒克特拉情结。还是无意识的跳跃式思维,在一定问题的推动下,改组旧的整体联系而确立新的本质性联系的创新思维?
不管怎样,我在通篇看到这样一条线索,而导演也把最后一个镜头交给了父女之间。
家倩:啥?我买的房子是违章建筑?啥?我妹妹怀孕了?啥?我大姐的苦情史是她的幻想?啥?我炮友要结婚了?(而且我真就是个炮友?)啥?我爸把锦荣拐跑了?啥?我爸做体检是为了证明他还能再生一个?这啥世道啊?这啥家庭啊?你们这么多人玩我一个确定不是串通好的吗?还有,爸,我刚决定放弃大好前程留下来陪您,您把房都卖了,合适么?
假如94年有豆瓣 着一定会是当年最精彩的一个直播贴
我会告诉你我反复看了五遍开头?口水留成海
惜食,平淡如水余味长~想起小时候吃麦丽素特别小心,还发明好多奇怪好玩的方法。人心粗了,吃什么都不精。
果然最后又是爸爸放大招了,不要小瞧爸爸啊!老爷子说自己的生活不能像做菜一样,材料齐全了才下锅;而这部电影也像是做菜,这里一点料,那里一点料,加起来便全是生活的滋味了。这大概是李安最好的剧本了吧!细腻又不造作,极品好电影。看得极饿。
我也是看完这部最后笑了的人之一,两个多小时的片子却一点也不觉得长,重要的事情发生的时候都有一桌丰盛的美食,原来这就是饮食男女,我们要吃饭,我们也要生活,生活怎么能总是波澜不惊呢,必须是有着很多的问题。没有一颗细腻的心是没办法拍出这样细腻的片子的。
中国人的闷骚拍得好到位,以及,我说归亚蕾哪来的一口标准长沙话,居然真的是长沙人啊哈哈哈
你个杀千刀滴老朱,我以为你要勾引我,原来你是要拐走我滴女儿!
李安真是个闷骚,想骚不敢说,但又骚得难耐,只好骚得若隐若现,骚得欲说还休,把他那五千年来的性压抑骚成一套吃饭故事,一如他上台领奖,本是春风得意,却把脸摆成一幅认怂的样子,但再怂也掩不住嘴角的笑意,尼玛,我从未见过如此闷骚之人!
到现在才看这种基础款片子实在该打。吴倩莲的角色看得我如坐针毡。归亚蕾对小珊珊说:“小孩就嘴这么叼,长大必定嫁不出了。”镜头一扫吴,我才后迟钝地顿悟。问题或许甚至不在美貌和才情就在那份致命的骄傲。这才只是副线之一。李安这人坏到骨子里去了。
昨天把这片子掏出来又看了遍,过去十三年看了总有三十遍了。开始是看做菜,之后看吴倩莲和赵文瑄,现在净注意杨贵媚、郎雄的小表情和归亚蕾的口音。昨天才注意到,这片平均颜值高得吓死人:三姐妹及夫婿都清爽标致,41岁的张艾嘉笑起来还有少女感。
“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极其平淡的生活细节,但无不透尽亲情与爱意。归亚蕾那口熟悉又有趣的湘音也让我开怀。有时候,生活和烹饪是一样的道理,需要用心去投入才能做出一份好味道。★★★★
李安这次不仅把所有的细节都拍进了我的心坎,还给了一个“惊喜”。电影中复杂的菜式我们没法尝到,但他用镜头让我们把生活的酸甜苦辣都一一尝遍。最后的那个味儿,就是“幸福”,看他的电影,那也是我的幸福。
看到最后,原来是老爸最猛~~
看完之后我就想当一辈子的姗姗。
李安最好的作品。太流畅了,调遣得宜,全无废句。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还有就是,原来男人会一直有性欲。
归亚蕾好赞 结婚就是业障 一场牵挂 NB
细腻又不做作,李安的一贯风格。
看似最不能守住传统和孤独的人,坚持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