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的Anderson的第一部作品是The Grand Budapest Hotel,这部作品总体来说无论是在媒体评价,观影人评分,电影票房,还是收获的奥斯卡等学院系提名方面来说,绝对是Anderson从事电影事业近二十年来的一个巅峰。这部电影也是我本人最喜欢的Anderson执导的电影。之后我看了天才一族,但当时并没有注意到导演是同一个人。 在看本片之前我只看过导演的这两部作品,说实话,我之所以会看这部相对小众的电影是因为本片的主演Owen Wilson.在我还小的时候就看过这个演员很多电影,我之前超级喜欢看喜剧片,自以为对这个演员足够了解,后来偶然发现他是天才一族的编剧之一,这让我真的很吃惊。相信大多数看过Wilson的其他大众喜剧电影的人都很难相信他与在美国独立电影界独树一帜的名导Wes Anderson合写了Anderson的前三部电影--Bottle Rocket,Rushmore,The Royal Tenenbaums.毕竟这三部电影的风格和Wilson本人给人的感觉确实相差太大。Wilson在电影里总爱演智商不高甚至非常蠢的角色,所以很多人对于他出演Woody Allen的Midnight In Paris存有很大偏见。其实我也曾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在这个电影刚出来没多久后我也尝试看过,但看了不到半个小时我就放弃了,当初我是为了Rachel McAdams看的,当时我也觉得让Wilson这个演员演作家这个角色有点不适合。就这样在多年以后,在我知道Wilson也曾是个编剧之后,我又尝试去看Midnight in paris,一切突然又变得非常让人信服。就连Woody Allen本人也承认自己是Wilson的粉丝,自己很幸运请来他演Gil这个角色。 长久以来,不论是媒体还是Anderson的很多粉丝们,大概都会不假思索忽视他前三部电影的另一个编剧--Wilson,而只会讨论Anderson多么多么天才,这样也确实没错,编剧在电影这个行业的确总是被忽视,但他们,至少在我眼里,是比导演更重要的存在,但往往人们最关注的是演员和导演。而Anderson既是导演又是编剧,受到的关注就更大,我看了很多影评,很少会有人提到这部电影是Anderson和Wilson合写的,就算有,也只是一笔带过。但如果你是导演的忠实粉丝,在看完他的全部作品后,相信你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早期和Wilson合编的作品和之后的的确有着明显的变化,我并不是说他们之间有什么好坏之分,但Bottle Rocket,Rushmore,The Royal Tenenbaums这三部影片绝对是导演最接近现实世界,最容易引起普通大众共鸣的三部作品。即使这三部电影也有很强烈的不真实感,但对比Anderson之后的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 ,The Darjeeling Limited ,Moonrise Kingdom,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他的前三部电影的确是他最具人文色彩最接近现实生活的作品。 Bottle Rocket是关于三个德州中上层青年不甘于过平凡的生活而结伴犯罪的故事。Rushmore讲述了被私立学校开除的差生和小学女教师以及一个富商的爱恨情仇。Tenenbaums讲述一个家族的三个天才孩子在父母分开后的生活轨迹。Steve Zissou和Darjeeling Limited都有着一个不寻常的地点设置,一个是在船上,一个是在火车上,和更不寻常的是故事情节,一个是在海上找神秘鲨鱼复仇,一个是三兄弟印度寻母。而Moonrise Kingdom讲的是两个古怪孩子早恋离家出走的诡异故事。The Grand Budapest Hotel在我看完导演所有作品后仍然是我最爱的一部,但这也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脱节的故事,电影背景更是设在一个虚构的国家。Fantastic Mr. Fox作为一个动画片,我就不讨论了。 其实所有的Wes Anderson电影都有一种非常诡异和离奇的感觉,并和现实有点脱节。这一情况在Anderson与Wilson停止剧本合作后就更为突出了。这些电影和之前的三部电影背景设置上就有很大不同,格局越来越小,电影里的世界越来越超现实,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我并不认为导演在后期作品中更加突出自己的强烈个人风格是一件坏事,但在这一过程中,他在剧本创作上的探索并没有跟上电影视觉风格进一步个人化的脚步,我看到有人评论,Anderson有机会创造出完美的电影,但可惜在Tenenbaums之后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近乎完美,但总是少了点什么的感觉,而少的东西就是一点人文气息和HEART,我也有这样的感觉。Anderson的电影虽然总会引用一些还算比较流行的音乐,但是相比其他导演,却很少会去引用流行文化,他的前三部作品也是这样,Wilson在Rushmore的评论音轨里提到过,虽然没有直接的pop culture references,你却能从人物的设置和人物间的对话以及一些小细节中看出导演的引用和想致敬的东西,如果想了解更多,建议去听听这三部作品有评论音轨。而在这之后的作品里更明显的是导演的个人风格,这些引用什么的已经越来越难发现了,更多的是导演对镜头、色彩、场景布置、配乐的把握,还有追求极度对称,但他对剧本的深度的追求貌似并没有那么执着了(个人感觉)。 当然,Anderson的后期电影的改变也不会全是因为剧本合作搭档变动,可能他只是觉得自己已经到了一个不受拘束的阶段,想尝试改变一下风格,突破特定的框架,除了他自己谁又知道呢。看完Anderson全部长片,我也被导演的天才所折服,即使有几部电影,诸如Rushmore和Moonrise Kingdom并没有打动到我,但我还是要说,这个导演还真是没拍过一个烂片。在看完导演所有作品后,再想要忽视Wilson对Anderson早期作品的影响是不太可能的,有很多人认为Anderson的出道作品Bottle Rocket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弱的一部,但却是我在多次观看后越来越喜欢的一部。 Rushmore时期的一个采访中,Anderson谈到了他与Wilson的合作关系,他说他们喜欢的故事人物以及他们的幽默感和兴趣都非常相似,他认为只要和Wilson合作他的作品会更好,不知道这么多年过来,特别是在The Grand Budapest Hotel,一个没有Wilson太多参与的电影成为他最成功的作品之后,他的想法有没有改变,但我本人还是非常同意他在多年前说过的这段话。Wilson在被问到Anderson时,非常谦虚的说自己最爱的是The Grand Budapest Hotel,也非常喜欢Steve Zissou和Darjeeling Limited(这两部都很不受媒体评论的待见),都是Anderson和别人一起编写的电影,在被问到两人是否会再度合写剧本时,他的回答也模棱两可,他说他很希望有这么一天,他和Anderson合写经历非常的愉快,但他和Anderson就算只在一起吃个饭也同样很愉快。就我本人来说,真的很希望在不远的将来,Anderson和Wilson能够再度共同执笔。
瓶装火箭
先看了韦斯.安德森的长片处女作,色彩还没有现在这么个人风格,但是已经可以看出来了,确实到《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看得出来越来越熟练自己的风格,在人物设定,情感方面,色彩明亮,或者镜头,黑色幽默等等等一大堆,电影都越来越完整。
这部一场带有“幻想”式的三人冒险,显得格外蠢,越是这样单纯,越是让人觉得可爱,义无反顾想要完成一次,自己觉得很酷的事情。途中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故事,也很简单,依旧让人向往加心动,像《天才一族》里说:“拜托,再见我一面,现在我坐在你的必经之路,”那样的诚恳,像《瓶装火箭》里:“我爱你”这样的简单,显得有点蠢蠢的爱情,因为诚恳又简单的方式,无比的心动。
当然最主要,还是这一场一定要听“我”指挥的冒险更让人心动,在这里也奠定了后面的每一部。
这是我看的最后一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也是他的处女作。看的过程我一直在注意画面的调度和颜色的搭配,确实能看出一些风格化的处理,与他后期作品相比,但尚未成型,存在随意性。色彩是韦斯电影非常重要的存在,它能象征和代表非常多的东西,而最直观的,就是给观众的舒适感。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年纪尚小的缘故,我通常觉得一部电影好,是因为它带给我极佳的观影体验,显而易得的快乐。
电影结尾处我有笑出声,我还惊讶了一下,终于get到了一个笑点。韦斯的喜剧是非常有节奏感的,尤其是台词的一张一弛,很容易捕捉到其中的笑点。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之所以说这是非常自由的处女作,是因为故事性确实不强,在叙事上有点儿跳跃,而且在人物塑造上不够精准。我比较钟意的是迪格南这个人物,他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目标,成为了不起的罪犯,换句话说,成为一个无拘无束的流浪者,而且是主动去流浪。听着就好浪漫,回忆起来,去年的这段时间我就特别喜欢流浪这个词,也曾幻想过流浪自由的生活,但终究没有迪格南的这份勇气。勇气从何而来,他失业,一无所有,只仅剩了几个朋友,突然之间冒出来的关于人生意义的想法,如果不抓住它,余生未免会在后悔与懊恼中度过。我喜欢这个目的和动机,他非于常人。在《穿越大吉岭》中的他,两个角色有非常大的相似点,又列出了一揽子计划,只是这回,完成得不错。
安东尼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多学几门外语,不然爱情降临之时,只能迫不得已找个翻译,而且还提防不了,翻译的准确性。感叹一下我的四级,英语真是我人生中过不去的坎,想学又学不好。我比鲍勃还无奈。
我好钟意瓶装火箭这个标题,好诗意。装在瓶子里的火箭,仿佛是标本,有着发射的使命最后却只供展览。迪格南有着流浪的愿望最后却来到了监狱。瓶装火箭又像一个品牌名,可以分享的一种生活态度,束缚下的自由。
最后提一下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迪格南坐在车里放烟花的那段,美不胜收,最奇妙的是那一刻我心里的滋味,难以形容的快乐。
One of Martin Scorsese's top ten favorite films of the '90s.
每次看wes都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感动,三人组的结构看来从那时就一定奠定了下来,真是又打又闹面对无数问题最后仍然在一起的一帮人。那些不愿长大但外表又煞有介事的男人们,总让人能想起一些青春年少的事儿。笑料也很契合我笑点,散乱的故事却总是很通顺流畅,真是奇了怪了。这就是wes呀!四星半!赞一个
也算是犯罪片,更多是青春喜剧片。入选CC大概是某类型代表,幽默和讽刺都很平和,没有无厘头和夸张、戏谑,反而有种温情在里面。不是太欣赏。
#450|韋斯處女作,好獨立,Wilson三兄弟都有出演。比第二部<Rushumore>還要好看。果然和韋斯最配的不是Jason Schwartzman,還是短髮的歐文·威爾遜!想和歐文談戀愛,嗯這樣。
怎么豆瓣评分怎么低啦~
原来那时候韦斯·安德森还愿意玩手持摄影,就是片头一部分距离让人感到不适应。剧本不太好,想表达的没有清晰地呈现出来,起伏平凡但缺少波澜,要不是最后有一个小高潮,整个电影就要在平淡中结束了。故事、分镜、节奏、构图还都没有后来他招牌的样子,但在配色运用上个人风格已经初现端倪了。不过这才显得真实而令人熟悉,即使是天赋和优点也不是与生俱来就趋于完美的,也是在不断地练习与尝试中逐渐成型和成熟的。
越来越燃,看得开心。“他说他爱你”,自乱阵脚的打劫现场,生活如同平静结尾中突然冒出个越狱计划。明媚调子饱实着色,俯拍物什跟移镜头,田园风光和动人配乐,隐约可见的韦斯标识。未尽工整,璞玉浑金。三个穿着跳伞服的笨贼,后来又有了三个穿着囚服的逃犯
最后的工厂打劫挺有喜感,其他部分就一般般了,也许是我理解力不够吧……
韦斯·安德森的首部导演作品,所谓风格初现,冷笑话和话唠式段子堆积,异想天开的大男孩行为,尤其是最后乱阵脚的打劫真是丑态百出,威尔逊三兄弟联手银幕搞怪,几个角色塑造的各有特色,配乐蛮好听,整体不算太工整,节奏掌握尚显生涩。
维斯安德森处女作 青春的肆无忌惮吧
韦斯·安德森的处女作,确实有一种青涩和稚嫩的感觉,但那种骨子里的琐碎,温暖以及黑色幽默却已植根于此。
韦斯安德森的开山之作,原来风格从处女作就定型了,清新自然的赶脚迎面扑来。没看到短片,但是还是感觉长片毛病很多,故事是不错,有些地方还是必不可免的闷。男主人公的友谊让人感慨,爱情线更是唯美。
now, that's a good little weirdo movie~
有时带着一股浓浓的昆汀B级片味儿,摇身一变又成了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公路片。改编自同名短片,亦是其长片处女作,虽然风格尚未完全确立,但本质上还是韦斯·安德森式的怪胎电影,三兄弟(未必是亲兄弟)的设定一直延续到了之后的几乎每一部电影。P.S.欧文·威尔逊三兄弟联袂出演。
本来准备只给三星,但最后抢劫那段太好笑了!Wes尚处在风格培养时期,也还没有细致到极点的美工,但冷幽默果然从开始就那么冷,音乐和色彩的配合也可以看到现在的端倪。他是多喜欢黄颜色啊!!!CRS=Can't Remember Shit,LMFAO!!!
终于全看完了,韦斯·安德森的处女作,很独立,没有之后的那么冷幽默就是,但还是不错,豆瓣分是低了。严重怀疑欧文威尔森的鼻子是在这部里面被揍歪的,最后还被袭胸了。。。
在酒店的电视上看的,新年标记的第一部电影就献给安德森咯。这部处女作由1994年的同名短片扩充而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个人风格,但还是觉得不如后面的作品给力。据说老马丁还将本片列入他的90年代top ten list。
我们有个刚从精神病院出来有个刚进监狱还有个纨绔子弟 但我们不是坏小子 我们只是傻小子 我们是哥们
出道作,风格已经初步展现,故事性差一些。CC很看得起Wes Anderson啊,独立制片导演这么多,唯独Wes Anderson是基本每部都出了的
Wes Anderson长片处女作,粗糙生涩稚嫩但诚意,而且相当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