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带来的便利,使得好莱坞电影成为90年代法国普通青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德帕尔玛《疤面人》,他们看了20遍,对经典台词如数家珍;《保镖》《全面回忆》《大白鲨》等,出现在日常对话中。电影一开始便是两个女孩在等地铁的时候,谈论法国女演员阿佳妮和美国女演员朱莉娅罗伯茨的片酬,影视文化的影响可谓之深。
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法国青年从中看到了逃离苦闷现实的出路。在他们看来,法国电影纯是絮絮叨叨的废话,而美国电影则有着紧张刺激的情节,有英雄和梦想。美国是美丽新大陆,是实现梦想的宝地。于是,他们急切地想搞到一笔钱,到美国开上一家服装店,实践美国梦。
这既可以说是青年的异想天开,谁在面对现实之前没有过理想呢?同样也能看作美国文化通过好莱坞电影在全球播撒的负面影响。这几个青年不像活在现实生活中,更活在电影里。现实的苦闷和电影的刺激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电影提供了宣泄情绪的出口,成功的前提是模仿。
来自底层的女主角纳塔利浸淫在浮华世界之中。她有一本如同集邮册般收集富有单身男子的笔记本,上面根据机会的多少、钱财的多寡进行评级。在她看来,这本册子是她找到工作、获得钱财或跨越阶级的便捷通道。她有着一具青春诱惑的肉体,以此为底本,来与中年男子实行交易。
男主角艾瑞克虽然出身上流,是富家公子哥们,但由于父亲以冻结信用卡的方式逼迫他找工作,他不得不踏上一条法外之途。还有那个无父无母的跟班,无依无靠,只有友情点缀他的生活。“美国梦”深入人心,美丽新大陆是片沃土,是快速实现梦想的宝地。三人一拍即合,联手上演电影桥段。
与五六十年代在电影院看电影长大的迷影青年不同,纳塔利们是窝在家室看电视上播放的电影长大的影迷青年。电影提供了一种替代现实的虚假想象。再加上青年固有的年轻气盛和异想天开,他们才会觉得用“仙人跳”这种老套烂俗的电影桥段敲诈勒索富裕的单身男子能够成功,甚至不惜以犯罪为代价。
对他们来说,一切仅仅是游戏,背后没有道德上的焦虑或考量。色诱是自然而然发生着的,这是年轻女性在情感市场上仅有的资本。犯罪也如同电影里虚浮夸张的一幕,是日常生活肌理的一部分。他们与其说活在一个限制重重、得不到机会施展的现实世界,不如说他们把这世界重新体验为美国电影。梦想能够实现,只要去做。
不要说在法国,即便放大到国际影坛,像贝特朗·塔维尼埃(生于1941-4-25)这样拍摄如此多题材的电影导演,真不多见。为此,他赢得法兰西“电影先生”的美誉。他的电影生涯,并非剑走偏锋之类,倒是循序渐进的那种。他大学学的是法律,后从事新闻工作,并撰写影评,著述有《美国电影30年》《亨弗莱·鲍嘉》,看得出他对美国电影的喜爱。这与他之后的电影表达,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当然,他原想成为约翰·福特那样高不可及的导演,渐渐便成为一个远去的梦。最终,他成为那个一直低调又声名远播的自己。
《圣保罗的钟表匠》(1974年),作为他拍摄的首部电影,获柏林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这是我一直念及的影像,那种不声不哈的简约步履。总体来说,贝特朗·塔维尼埃的电影具有可贵的包容性,且不缺深度与锐度。这个从他执导的《狂欢节开始》《法官与刺客》《父亲的怀乡病》《科南上尉》《通行证》《乡村星期天》等片即可了然。何种题材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从家庭关系、战争,到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无所不包。他以极大的人文关怀,探求社会和家庭,显示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这些电影的骨子里,贝特朗·塔维尼埃最关注的还是社会底层人的生存状态,这些与法国“左岸”倒比较相近,但他一直独往独来,并不画地为牢。他擅长刻画各类人的心理,那种看起来平静却极其落差的人生状态。这得益于他叙事的深情内敛,再配以油画般优美的画面,让影片游走于现实棱角的想象之中,其文艺气质显得独树一帜。至今他的电影,常常成为电影工作者追逐及揣摩的研究对象。
人们一直有个误解,好像贝特朗·塔维尼埃在意的只是一种格致下的情调,以及其固有论见下的评判。的确,他并不回避社会的问题,反而热衷抛出现实的种种不堪。但他所有的视点都是建设性的。他在意的是现实这艘不明所以的航船,到底最终要把人类带往何方。这不是一个简单地“左”和“右”所能归纳的。灯红酒绿下,那些双手插在口袋游荡于街头的年轻人,他们到底在想什么,他们究竟要走向何处。
这种深究并非一般导演所能具有。一个导演的素养和思想,最终决定了他创作电影的走向,并乐此不疲。毫无疑问,他就是如此地偏爱这纷繁混杂的世界,去探寻整体社会背景下,这些年青人价值观如何的失落。这部获得1994年德国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新鲜诱惑》(又译《诱饵》《手到擒来》1994),正是如此。当我再度认真扫描,可以说,经过时间的检验(恕我观影是比较挑剔的),《新鲜诱惑》堪称一部经典电影中的社会写实佳作。
片中,娜塔丽与艾瑞克,一对恋人。艾瑞克与同住的小伙布鲁诺都是二十岁的年轻人。好像他们从不思考地生活。他们崇拜美国流行文化,墙上挂着篮球巨星乔丹等人的画像,梦想着攒一千万元去洛杉矶开服装店当老板。他们觉得法国太小,没有美国那么的广阔和自由。艾瑞克作为主脑,怂恿布鲁诺一起抢劫。说白了,就是利用漂亮的娜塔丽去勾搭有钱人进入到住所,然后利用空隙为艾瑞克和布鲁诺留“后门”,继而进去实施抢劫。
“色诱抢劫”是一个老掉牙却从不过时的套路,说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以不同形式上演也不为过。《新鲜诱惑》便是改写自法国一则真实而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一则新闻创作成电影,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导演从中针对他们的天真、残忍有了新的诠释。他巧妙地注以鲜明的现代色彩和反叛精神,着重刻画这三个青年人那种虚无的生活态度,以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性表现手法,真实还原了这三个年轻人走向邪路的令人颤栗过程。
三位演员极为出色,完全入戏,以至于这部电影在法国上演时引发“这是要为罪犯开脱罪名”的指责。不要说二十年前,即便在当今法国社会或者说老欧洲,对很多年青人来说,生活似乎失去意义和价值,他们沦落于怠惰的麻木中。各种思潮混乱尚有待澄清。片中作为中产阶级子弟代表的艾瑞克,可谓英气逼人,仪表堂堂,但在这幅衣冠楚楚的外表下,隐藏了一个邪恶的灵魂,简直就是魔鬼附体。艾瑞克的恋人娜塔丽同样如此,家境也不错。布鲁诺只是一个无脑的跟屁虫,心狠手辣起来却不含糊。
在我看来,片中主角始终是心无旁骛的娜塔丽。这个18岁的傻姑娘女孩,简单直接,对于爱情充满向往。她只是听命于恋人的不法行为。她不会想对错,也从不想恶果。我们对于无知的娜塔丽,对于男友那种一意孤行的跟随,多少有点痛惜。的确,娜塔丽并非天生的孬种,而是因为爱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或者说她甘愿为艾瑞克以身试法。
也就是说,这三个男女并非穷得叮当响被生活所迫的走投无路,而是迸发着一股崇拜力比多的“美国梦”所致。想想,单阿尔·帕西诺主演的那部《疤面煞星》,他们就看了20遍。那种暴力与血腥对于他们来说,已深深扎根于内心,只待最后一击。导演意在呈现一个痛点:电视、电影、广告、音乐,及美国强势流行文化,成了一种洗脑机器,是导致头脑空虚的祸根,传媒使这些年青人一切向钱看,以至于他们为了钱,竟然丧心病狂地去杀人。
当然,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哪种犯罪都能找到相对应的缘由。流行文化只是快餐消费,无关对错。从来就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前提只要它不是坏的。片名便小有寓意,被新鲜所诱惑,那种有钱人无法抗拒的生理冲动。这是当代特殊社会的竞技场,犯罪的青少年即是社会的受害者。导演将影片的真实背景描述为“录像剪辑文化”的时代,饶有深意。
在这个影像泛滥的年代里,年轻人心灵空虚黑暗,最终成为充满暴力、色情和好莱坞电影的牺牲品。且不论导演所持的社会主义式立场,至少在某种层面这是一个事实。但抢劫需要眼线,娜塔丽通过夜吧主管吉恩·克劳德认识很多有钱人。只是他们的前几次行动,因为富人家中的摄像头,以及密码锁,只得途中放弃。他们并不想被发现,这是他们天天预演所没想到的。
由性感艳丽的娜塔丽去引诱这些有钱人,当然会手到擒来。没弄到钱,还要杀人,如同艾瑞克冷血地指使布鲁诺说的,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杀了他。艾瑞克对娜塔丽说我很郁闷,要实现千万目标,他们并不想罢手。参与作案的娜塔丽开始也被他俩当作“婊子”,与被抢人一起被绑。当然,这是做做样子,慢慢地被艾瑞克推到另外的屋子。他们实施暴力的同时,她只是坐在那戴上耳机听流行乐。显然,她不想听到凄惨地叫声。她唯一享受的极品是“我只抽库尔牌的(烟)”。
好笑的是,娜塔丽对艾瑞克说过在美国,他(布鲁诺)不能与我们住在一起。娜塔丽只感到了布鲁诺的残暴和懒惰,却从不去反思这来源于男友的怂恿。艾瑞克对娜塔丽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幸运星。有空,他们就一起勾画在美国生活的大好情景。对于娜塔丽来说,她不会想到这样的美好,也许可以走其它的路去实现,但她仅仅认可艾瑞克这一条险道。但离一千万的目标,至少还有半个地球的行程。一旦上了贼船,就难下来了。但他们不会停歇的。他们接下来的抢劫目标是老道的有钱人阿来。
其中一个被寄予最大希望的阿来,也是个没钱的主,他只是一个负债累累的债主,以至于他早早申请了警方保护,只要警方来电,他没接听电话,警察就会赶过来查看。没钱到处伸手借钱,把自己装扮成有钱人,也是这个病态社会的一大特征。尽管阿来与艾瑞克套近乎,说他同是犹太人,而犹太人从来不抢劫别人。的确,艾瑞克有点下不了手。但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轮到布鲁诺指使艾瑞克对阿来下手。布鲁诺瞪着艾瑞克说他必须死。
二人轮流作庄,谁也脱不了干系。由此,阿来同样落得个惨死。娜塔丽早早吓得跑到楼下车里等待,惶恐不安地跑回了家。我们假设,如果这时的娜塔丽及时向警方报案,那至少对于她的人生将有一个根本性的转机。主动与被动,永远是一件事的两面,结果肯定会不一样。但她的问题在于,她明显感到了他们的不对劲,且认识到如此下去,她自己恐哪一天也会死在他们手上,但她还是侥幸地追随他们下去。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警方找到了服装店上班的娜塔丽,尽管她装着若无其事地想蒙混过关,但还是被警方识破。警方说每次他们杀人你都不在现场,但你知道吗,他们的残忍,是你在电影里从未看到的恐怖谋杀。这句话击溃了她心理防线。迫使她如实招供。警方迅速出击,在他们的居住地逮捕了他们。
片中的娜塔丽如此的不在乎,如此的冷静,就好像以前她的参与只是一个旁观者,或者凑凑热闹而已。这不仅仅是说她不懂法,而是受到了艾瑞克的长期的蛊惑,在意识层面已积重难返。堪味的是,天真的她,居然若无其事地对警察说,我对你们讲了他们所有的事情,你们会让我回家过圣诞节吗,我爸爸妈妈还在等着我。这时,我们看不到那位警察的脸,也听不到他的回应,只有刹那地一片黑色。电影就这样结束了。这种沉默之下的震撼力,难道还要多余的话吗。
2018.3.31
(转于公微《经典光影手册》2021-3-26原文标题:“擒来的“色诱抢劫”)
敬请关注公微《经典光影手册》
和《在心里》一样聚焦疏离于主流社会的青少年,法国垮掉的一代比美国迟到了20年么
连续看了几部塔维涅,之前都是那种情感温和故事平缓的以为他就是这种风格,没想到这部对美国文化的冲击批判这么赤裸有力--在影院看更是体会深,观众们的轻蔑和嗤之以鼻让人惊讶于美国人本身对自己文化输出一事的不屑一顾(或不了解)。女主角真是天使的容貌,魔鬼的身材啊… 太美了
年轻人的“仙人跳”,干点啥不好,非要不走正道。这是在曲解美国梦,还是在嘲讽美国梦。
这女孩的内裤好难看
节奏控制得真好,全片干净利落,不留一个赘笔。只是青春犯罪题材一拍再拍,多少显得缺少了新意。
原来金熊奖当中也有一部《罗塞塔》。
戈达尔《法外之徒》的翻拍版。同样是二两一女的三人行,怀抱不切实际的美国梦,入室抢劫遭遇失控的悲剧。玛丽·吉莲容貌出众,智商欠费!找了个愚蠢残忍的男朋友,沦为犯罪的工具。这样的女孩子让人惋惜:上帝给了她迷惑男人的外表,却没给她保护自己的能力。
开篇看傻了,以为法国姑娘真的如此奔放。后来看到大家杀了人之后依然开开心心地出入咖啡厅,发现原来只是片子太不真实了……我剧透我光荣,让你们远离不用看的电影。
三星半,青春残酷和新浪潮风的两男一女现在看来是不新鲜了,看点在嫩的掐出水来的玛丽·吉莲,法语台词说的犹如诗般,除了直译的标题,又名新鲜的诱惑和毒胭脂传神之极,能把这种内容拍的没一点猥琐感,也只有法国电影和法国女神能轻易做到了。
新鲜的诱惑。。。
我不喜欢蠢人,但他们都偏偏智商堪忧,恼火死人了
考虑到法式即兴/无脑犯罪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戈达尔的法外之徒甚至更早,所以并不能因为这三个年轻人受了美式文化的影响就说这是盲目崇美的后果吧?3.5,一半来自演员们的颜值和肉体。
2007年11月,家中。不知天高地厚不知生活艰苦异想天开的年轻人,轻易地抢劫杀人。社会给这样的一群人接班,会发展成什么地步?我不敢想象。
好可爱的Marie Gillain
ARTE France/M6/France2/CANAL+。法国🇫🇷中二青年为了美国🇺🇸梦不惜铤而走险犯罪的故事,好莱坞电影看多了。亮点,法语剧《齿轮》的Roban法官也在本片,95年电影里的他稍显年轻。剧情/犯罪,117分钟版本,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止观看,满15岁、18岁以下未成年人须在成年家长陪同下观看(分级警告)!75分中等水平作品!
又是美国梦,小女孩倒是漂亮,结局的那个眼神。
没有高潮,没有阴谋,没有打斗,没有戏剧性,就这么平常常常的掉进了命运的囚笼,真实到男主和他的小伙伴都感觉不到真实,更感觉不到恐惧 ~
“色诱抢劫”是一个老掉牙却从不过时的套路,说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以不同形式上演也不为过。一则新闻创作成电影,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导演巧妙地注以鲜明的现代色彩和反叛精神,着重刻画这三个青年人那种虚无的生活态度,以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性表现手法,真实还原了这三个年轻人走向邪路的令人颤栗过程。
女 主20岁,好靓。存。玛丽吉莲
记录新闻片风格,叙事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三位青年主演表演也非常到位,天真无邪与邪恶黑暗的对比令人心寒,不过导演太过专注于预设主题,影片中很多笨拙的对白,直接抨击美国文化的侵袭,使得影片余味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