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经说过:要读历史,要懂历史。我们每个人从小学便开始学习历史,从秦皇汉武,到四大文明古国,我们都统统浏览了个遍,那薄薄的几本课本便涵盖了人类全部的历史。于是,我们会在期末考试的时候,选择标准答案填在上边。我们会把历史课本中得原话大段大段的背下来,然后近乎完整的填在考卷上。于是,当年的我极度反感这种学习历史的方式,从小学一毕业便发誓只学理科,绝对不学文科,后来坚定的选了理科。
可是,认真的说来,对于历史我却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历史不考试的话,我会很认真的把历史课本仔仔细细的慢慢阅读。我曾经记得高一我最后学习历史的那学期,我们的历史老师就很有意思。他也考试,他出的考题和别的老师没什麽区别。可是,他会把我们所有人的成绩都开方乘十,打算学文科的同学们都说这个老师没本事,可我却非常喜欢他。他上课的时候从来不带课本,他给我们讲故事,把历史事件当作故事一个一个的讲给我们听。把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一直讲到现代社会,他不是让我们学历史,他是让我们去感受历史。可是,他不给我们总结,从来不,他只让我们课后自己去总结。对历史的感悟,其实是从他那里才真正开始的,虽然我后来学习的是计算机。
废话了这麽多,我其实想说的就是那部王小波曾经说过他看过最好看的电影《American Histroy X》(美国历史档案,又名野兽良民)。这部片子由托尼凯(Tony Kaye)导演,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爱德华·弗朗(Edward Furlong)主演,这也是Tony Kaye的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讲的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最严重的问题:种族主义。
可能很多人并不曾经深刻的了解过种族主义这个词语,他们只是在电视上电影上报纸上杂志上看到这个词,但是他们不曾有过真正的亲身体会,包括我在内。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民族,却一般来讲只分为: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棕色人种这四类。或许人类的天性就是互相残杀,这些杀气腾腾满眼仇恨的人,他们看到的只是肤色却从来没有想到过其实,那个和自己外表略异的个体也是人类。于是,这个世界上有了3K党、光头党,有了黑奴,有了印尼大暴乱……于是,德瑞克温亚剃着光头,带着纳粹纹身、满嘴脏话四处惹祸,仇恨所有有色人种,成为新纳粹的追随者。他带领着社区的一大批青少年到处迫害有色人种,直至后来在一个深夜,射杀了两名来报复的黑人之后被警察逮捕,投入监狱。
我是从这部电影起开始关注Edward Norton的,片中他开始是一个在父亲的种族教育下成长的略带反抗的少年,当父亲被黑人射杀后,迅速的将仇恨转化为种族歧视。而在监狱中他被白人鸡奸,与黑人合作,在以前的黑人校长的帮助下,慢慢发现,人各有好坏,并不能单纯的用肤色来划分。再然后,从监狱出来,企图挽救正在重蹈自己复辙的弟弟……他把这样一个经历复杂的角色扮演的丝丝入扣。从扭曲的脸部直到后来平和的眼神,一个新纳粹主义者的心路历程在他身上完全的得到了重现。他也因此得到了1998年的Oscar最佳男主角提名。
片中,德瑞克温亚弟弟的扮演者Edward Furlong曾在《魔鬼终结者II》中和阿诺演过对手戏,不过在本片中他已经长大成人了。片中他是一个崇拜哥哥,因此跟随哥哥的脚步一步一步的称为一个新纳粹主义者。在学校里他歧视有色种族的同学,在自己身上刺上许多新纳粹的图腾,眼见丹尼就要踏入他哥哥的后尘,他的黑人老师于是规定他,要他回忆当时他哥哥的种种行为,编写成一份报告,透过这份报告,我们能够轻易地看出这个家族的悲伤过去与无奈,这份作业的名字就是‘美国X档案’。最后,他终于完成了这份报告,他终于真正放开心扉用全新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看身边所有白色的、黑色的、黄色的……人们。可是,在他到学校交报告的那个上午,他被一个黑人同学射杀在厕所里边,血溅在白色的瓷砖上,触目惊心。
在美国,由于历史原因,至今仍然有着不少的种族歧视者,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自由平等的。有些白人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育孩子,不要把有色人种当人看,是有色人种污染了这个世界。我始终不明白,为什麽要把人类普遍存在的竞争局限在肤色问题上来看待呢?那些人到底是懦弱还是偏执,抑或外强中干?自然只是用肤色来划分人们所在的区域,后来人类社会发展了,不同肤色的人们居住生活工作在一起,没有谁比谁低贱,没有哪个种族比哪个种族高贵。希特勒的亚利安人种论曾经蛊惑过多少人,因此演变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难道不该从中接受教训嘛?我们不该被人利用,被某些怀着个人目的的人利用,我们都是人,我们应该和平的相处才对啊。
《American History X》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强烈关注种族歧视的影片,它与爱情无关。导演仅仅把目光投射到种族主义以及暴力问题上,所以才让我们如此震撼。其实,爱情真的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唯一,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关注,还有很多事情等待着我们的感动。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生活的惬意安详的,如果我们把地球仪旋转一周,我们会发现绿色在地球上所占的甚至还不到1%!仅仅如此……
当诺顿不再饰演腼腆而又有些口吃的双重性格角色,而是饰演一位性情颇为镖悍的帮派骨干时,这样的角色变迁本身就让我有X般的未知期待。在我看来,在《美国X档案》中,他的表演是成功的,他以他的经历演绎了一段美国X历史。X通常给我带来这样的感觉,即神秘而不公开,同时有着数学赋予的意义,即未知性。这部电影即演绎了一段美国白人和黑人冲突的X档案,揭示了社会的现实,现实很残酷,但是又充满希望,而未来还是那么的未知。诺顿饰演的德瑞的人生分为两段,一段在入狱前,一段在入狱后;一段是仇视黑人和移民,一段是希望和解与宁静。但是,德瑞的故事绝不是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先进性故事,它表现的是在美国社会中种族冲突的现实困境和个人对现实微弱却又温情的对抗。
关于美国种族问题,我们已经听过太多的新闻,在美国,黑人问题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黑人倍受歧视,特别常被警察殴打,冤杀,这些故事揭示了事实的一个方面,却又让我们陷入单线思维,将种族歧视单纯归因于自大的白人,这样的思维痛快但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在《美国X档案》中展示的是简单却又复杂的美国种族冲突现实,简单是因为他们的一次次冲突是那么直截了当的暴力,一场口角就能引发血案。复杂的是这背后又牵扯到复杂的暴力和仇恨的轮回,观念的扭曲与谎言的放大。就如德瑞仇视黑人时杀气腾腾,可以冷酷而又干脆,但是他的心路历程却又复杂而又微妙,从一个崇拜其黑人教师的少年到狂热反黑排外的帮派骨干,再到狱中又认清昔日谎言出狱后试图拯救陷入自己曾经歧路的弟弟,这绝不是简单的转了一个圈,而是曲折的前行,一个人生痛苦的历练过程,终于,他走出了迷惘,即将迎来更灿烂的生活,弟弟却又惨死于黑人枪下,仿佛又一个轮回,种族的仇恨仍在不断滋长。影片就此结束,留下的是X般未知的疑问,弟弟死后,德瑞会怎样?他对黑人的态度会再进入下一个轮回吗?
影片一上来就展示着社会现实的残酷一面,而德瑞的弟弟丹尼作为X档案的“记载人”,以亲历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角色演绎和叙述着这段历史,记载兄长的一段历史。丹尼叙述着哥哥那段仇视黑人的狂热岁月,德瑞如同一个恶魔般歇斯底里的攻击黑人和移民,甚至对家人恶毒的谩骂攻击,直到进入监狱。而丹尼也只能记录他眼中的历史,历史就是如此,它永远有未知的X档案待人书写,每个人的角度都可以写出别人不知道的X档案,历史就如一个方程,里面有太多未知变量,只有更多的人将自己在这段历史中生活的“常量”填写这个变量,才能得出方程最完善的答案。从德瑞走入监狱开始,历史开始由他书写,本片在回顾昔日时都用了黑白画面,这样看起来更有历史感,就如《晚安,好运》中一样,尽管没有《晚安,好运》中的厚重感,但是依然显得凝重而深刻。在牢狱场景中,导演表现了一种良好的希冀,德瑞和一位牢中洗衣房的黑人渐渐建立起友谊,而德瑞的选择也表现出了一种困境,社会上黑白人的矛盾延伸到了牢狱,作为一个因为杀害黑人入牢的白人,他面临黑人的仇恨,所以他必须和白人亲近。而作为白人,他与黑人的和解又不为白人群体所忍受,于是他在澡堂被白人鸡奸,殴打,在这里,一种美好的和解愿望遭到了强暴,当德瑞奄奄一息的趴在澡堂地上时,他手上的“白人强权”显得充满了讽刺意义,他作为白人遭到了“白人强权”。我希望这样的电影,导演展现着现实,同时表达着良好的希望,而现实正是如此,它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在一片歌舞升平中总是充满了残酷的角落;它或许也没有我们想象那么黑暗,在一片黑暗沉重中总是充满了希望的光亮。所以,德瑞出狱后试图拯救走入歧途的弟弟,他几乎成功,弟弟完成了X档案,弟弟同哥哥撕去蛊惑人心的狂热标志,但是,最终,常常带着迷惘眼神的弟弟死去,一个或许即将走上与黑人和解之路的年轻人死于黑人枪下。随着影片的结束,下一个X的档案等着被人书写,片子完了,留下的是未知的未来。
德瑞只是很多曾经歧视,甚至仇视有色人种的白人之一,他个人无法改变历史,但是,他可以改变自己的历史,他个人的历史。显然,他的改变很不容易,个人的历史总是离不开大历史的推动或牵制,就如德瑞所做的,他顽强的改变着自己的轨迹,同时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但是,他的努力毕竟为个人历史的发展的X提供了更多答案的可能,他仍然对抗着将更多年轻人带入歧途的谎言与欺骗,他仍然尝试着陪伴家人的安宁生活,他努力了,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历史发展轨迹上和谐前景的可能,或许这正是在丹尼惨死后影片仍然让我不觉压抑和沉重的原因。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194348.html种族歧视一直都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其实很难感觉的到。不过我们的地域歧视也是很严重的,做为一个上海人,听过很多外地人说上海人歧视外地人,其实这种现象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很多时候,一个外地人所做的坏事会被无限的放大,然后升级到了一个地域性的问题。有钱人看不起外地人,没钱下岗工人也是一样。
爱德华诺顿的表演无可挑剔,他一开始还是一个新纳粹教徒,不过影片主要讲的是白人和黑人的分歧。倒没有讲到犹太人。我印象很深的有那个帮助爱德华的黑人。。。在爱德华离开监狱后,我总有预感这个黑人有可能会被杀害。
最后他弟弟被枪杀的一幕让人很震撼,或许这就是男猪脚的报应吧。
我又想起我听过的中国教官欺负日本学生的事情。男猪脚讨厌黑人的原因很大程度都是因为他的父亲,大人的影响对于小孩真的很大,想必很多上海人都会听到一句话“肯定是乡下人。”
他父亲讨厌黑人的理由又和我们上海人讨厌外地人的理由如出一辙。
还好,他原谅了这个世界 --《美国x档案》
文:十一月的雨
这是一部让人触目惊心的电影。
也许,是因为我习惯了电影中的温情,习惯了影像之中的童话。所以当电影中的残酷现实以我没有接触过的方式赤裸裸的袭来的时候,我完全被击中了。第一次我静下心去思考,我内心没有去触碰过的那些地方。
影片用黑白和彩色两种色调来记述,黑白讲述过去,彩色描写当前。这一手法的用意不言而喻,即使现实每天看起来都亮丽丰富,却无法抹去灰色而又沉重的过去。那种苍白和无力呼之欲出。
这是一部描述种族歧视的电影,但它又远不止如此。这是个陌生的领域,至少对于我来说,它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那几句寥寥无几的的概括,不痛不痒,无关乎己。仔细想想这也不能怪我,身处在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大国里,身边都是留着同一种血液的黄种人,即便曾经也有过汉族对所谓的“蛮夷”民族的压制,但归根到底都无法催生出种族歧视的浪潮。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很难身临其境的想象两个种族冲突的真实境况。然后,渐渐的淡然,渐渐的美化,渐渐的把这个词从疑问中抹去。以至于它再次以电影这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时,那一刻,我虚弱的不知所措。
德雷克,一个极端的厌恶和反对黑人的白人少年。他崇尚希特勒和纳粹,他把美国社会的各种丑恶和动荡都归结于政府容许黑人迁移到自己的国家来。在他眼中,黑人的就是万恶之源。他的一言一行都明显的体现了他自以为坚定的立场,他无时无刻不对身边的黑人投以鄙夷的眼光。
乍一看,这又是一个极端的种族主义分子,仅此而已,并且,这是不对的。多少年的爱国主义定式教育让我们的思想不自觉的停留在这个阶段。但是,深入进去后想一想,他会无端的变成这样吗?他的血液和思想天生就充斥着厌恶和抵触吗?导演显然知道我们的疑问,他不紧不慢的,用真实的镜头向我们展示着关于一个青春凋谢的和一颗仇恨的种子发芽的过程。
果然,一个种族思想严重偏离正常的父亲,在儿子还未能独立的拥有自己判断是非曲直之时,就向他们灌输着这种非理性的思想,近乎偏执的让他们接受。我还记得那时德雷克那时还纯净的双眸,父亲极端的思想和他自己刚刚萌动的正确的思想碰撞时眼里闪过的那一丝疑惑和不安。但,仅仅是一丝。在他眼中,父亲就是上帝,他的观点不会错的。潜移默化的教化是最可怕的,因为它在无形中慢慢的吞噬着你,当你发现的时候,已经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丧失了自己的灵魂,却毫不知情,这是最大的悲哀。
所以,当父亲因为在黑人街区救火时丧生的时候,埋在德雷克心中的那些错综复杂的迷茫,混乱和挣扎终于无可避免的转变成了愤怒。他终于完全相信了父亲的话,他终于把一切罪恶的原因都集中到了黑人的身上。
我想,当他找到愤怒这个宣泄的出口的时候,他内心一定发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这种快感把失去父亲的痛苦,青春之时的徘徊一扫而光。年少的他,以为终于找到了真理,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找到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其实,在他决定踏上这条路的那一刻,他却已经失去了方向。他开始肆意宣泄,他开始憎恨,开始放纵,开始把愤怒都付诸于事实。与黑人少年发生冲突,哄抢黑人店铺,他成了同样迷茫无助找不到出路的一批青年的偶像,他们发疯了一样的崇拜他的言论,他的行为。身上的纳粹纹身,代表反传统的光头,都成了争先效仿的对象。这不是偶然,德雷克只是大多数同样青年人的缩影罢了。我从中嗅到了美国当年“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运动的端倪,愤世嫉俗,当无法接受现实和极端失望的时候,这仿佛是最好的出路。在他们看来。
一切变化从那个晚上开始,当德雷克发现那两个正在偷他汽车的黑人的时候。他冷静的,但毫不犹豫的枪杀了他们,对待第二个还用了极端残忍的方式。
当警车急促赶来,警察掏出枪让他投降的时候,他从容的把手放在头上,脸上带的,竟然是满足的笑容。他一定认为,他作的天经地义,即使这样的代价是:他将失去自由。他要用自己的行为昭示:这才是真理,这样的情况必须有人来打破。
爱德华•诺顿把德雷克演绎的让人难辨真假。如果说处女作《原始恐惧》中的那个双重人格中的精彩诠释还略带青涩的话,这部电影里的他的表演则让我全身心的感到震撼。这种强烈的感觉只有过两次,前一次发生在《愤怒的公牛》中罗伯特•德尼罗身上。第二次就是他。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段是,当他被逮捕的那一刻。双手抱头,不做丝毫反抗。他注视着远处惊恐未定的弟弟,脸上得意的笑容仿佛在期待一直支持他的弟弟的对他的肯定。但是,他得到的还是惶恐,怀疑和不可理解的眼神。那一刻,笑容开始僵硬,凝固在脸上,化成一种同样的恐惧,他第一次开始触摸一个会让他发狂的念头:难道我做错了吗?这仅仅是开始,即使他不愿意承认,在监狱里的日子,这个念头扩大,膨胀,直至让他固执的理念翻天覆地。这是必然,真理不会因为你不承认就固步自封的,它总会在某个时刻以某个方式出现在你的面前,以你最无法忽视的方式,残酷的让人无法接受。德雷克开始反思了。
但他的弟弟丹尼,好像又在步他的后尘渐渐陷入泥潭。还记得《终结者2》里那个拥有些许叛逆些许纯净的翩翩少年爱德华•弗隆吗?他的气质简直像极了丹尼。在片中,他留着明显不符合他气质的光头,从这个微小的细节我们也可以看的出来,其实很多时候他都活在在哥哥的影子下,他所做的事情不一定都是他内心最想要表达的。他隐藏了真实的思想,而且藏的很深。其实本片是以丹尼的视角来贯穿起来的,片中不知道出现了多少次他注视别人时的眼神,从一个无辜的单纯的眼神里,见证的是他亲爱的哥哥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愤怒的。在这个过程中,他原本纯净的世界也开始充斥愤怒,不自觉中他也在向哥哥靠拢,不同的是,他没有哥哥走的那么绝决。更为感性的性格让他一直犹豫不绝,一直在做更多的挣扎。还好,他的这些犹豫没有让他在扭曲的思维中迷茫到不可收拾。
当出狱之后的德雷克再次面对家庭的时候,狱中经历的种种早以褪去了他用愤怒包裹的外表,他终于发现了自己一直坚持的错误,他知道了黑人也有好人,白人也有混蛋,在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种族的贫贱。他知道了自己的怨恨的代价是与他离自己寻找的生活渐行渐远。还好,他终于找到了通往真理的道路,但这个过程让他用青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是无法弥补的,也是无法抹去的。现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告诉他弟弟:他之前一直宣扬的,其实都是假的。让他不要再用青春来做筹码。
德雷克开始关心多病的母亲,开始怜惜自己以前一直与之争吵的妹妹,开始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化仍在迷途中的弟弟。看过以前他努不可遏的把母亲逼得无法忍受后,再看到他眼里充满悔恨和歉疚紧紧得靠在母亲怀里得时候,我终于在灰色的心境里找到了那份遗失的温情。浪子回头用在这可能有点滥情,可这种欣慰的心情却只能这样来形容。
我是一个期待完美的人,因为电影曾经教给我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
所以在任何一部影片里我都能找到一个给我希望的出口,即便是再绝望的电影也亦然。
所以当我看到这些温情的时候,我以为一切就会这么风平浪静的过去。但镜头却又在我最不愿看到的时候躁动不安了起来。
德雷克和丹尼完全化解了心灵之间的沟壑之后的第二天,他送自己的弟弟来到学校。丹尼也完成了老师要求他用最真实的心态写完的一篇论文《American history x》。兄弟两个人简单的言语,代替了复杂的深情,因为他们都相信,以后的生活会好起来的。临走前德雷克告诉丹尼:我会好的,会抬起头来做人,我会在家里等着你。
镜头越来越缓慢,缓慢到让人无法不有不好的预感.当德雷克在回家的路上缓慢的转身时,镜头切换到了丹尼在卫生间里。当他转身的时候,他的身后是那个曾经与丹尼发生过口角的黑人小混混,举着一把格外扎眼的手枪。枪声响了,伴随的是溅满墙壁的血花,伴随的是丹尼震惊的无法相信的绝望眼神。在血泊旁,是那篇凝聚着他的真诚性灵的文章。卷在一起,尚未开封。
那一刻,我惊呆了。
我从来没有想象过影片会这样绝望的结束,在德雷克已经走上正途后,在丹尼已经意识到种族歧视的错误后,他却被一个黑人因为一个小小的口角所杀掉,不管他的生活能不能再延续,不管他们兄弟两个好不容易才开始真正的人生。就这么死去。
这是一个嘲讽,还是一个控诉,这应该让人放弃,还应该让人反思?
我的脑海一片混乱,这是第一次我无法平静的找到一个希望的出口,也是第一次,让我看到了绝望和人生的距离。
画面开始变得平静,夕阳,海浪,天空,缓缓的音乐,伴随着一段画外音,这是丹尼那篇论文的结尾:“我的结论是:仇恨是个包袱。生命太短暂,不能总是愤世嫉俗。那样不值得。德雷克说要拿引用来结束论文。他说,别人已经说了最好的话。如果你不能超越它,就借用它吧,它会让你觉得有力。所以我挑了一个喜欢的人‘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们不能彼此为敌,尽管可能会怒不可竭。我们绝不能剪断友爱的纽带。记忆的神秘和弦,一旦再次被拨动,就会响起来。它们一定会成为,我们本性的天使。’”
影片结束。
……
还好,至少他在临死前,原谅了这个世界。
作于2005.6.20晚
我的博客:
http://www.mtime.com/blog/mxl117 邮箱:
[email protected] QQ:1075723
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善良的故事,尽管里面有那么多的愤怒,仇恨,暴力和无知,德瑞克的改邪归正,有着童话一般的美好质地,但是在这质地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现实的无奈和残酷。在种族歧视的问题上,《美国X档案》最终还是摆出了一幅周正的说教面孔,善是善,恶是恶,但是,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泾渭分明的态度,现实世界充满了太多的灰色地带,我们只能在电影里找回惩恶扬善的快感。它是一部剧情片,不是纪录片,在镜头后面的那双眼睛,必须要透露出一种明确的态度,那就是影片道德的核心。《共同警备区》也很说教,人性的善良明显的被夸大了,但这部唯一被允许在朝鲜上映的韩国电影,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彼此的看法,我想这就是这类电影的意义所在。
《美国X档案》带给我的最直观的感受有两个,首先是愤怒,对德瑞克的愤怒,其次是悲伤,对光头党的悲伤。不得不再一次夸赞爱德华诺顿的演技,那段餐桌上关于纳粹和有色人种的论战,说实话我是看哭了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混蛋的这种地步?如果只用一场戏就想塑起德瑞克这个角色的话,那么就是这一场了,这种既狂妄又无知的形象的成功树立,直接导致了之后对于德瑞克性格转变刻画的绵软无力,这也难怪,恶以次方的形式累积,而善良只能是简单的细节与细节的相加,恶带来的是戏剧性的毁灭而善良的人顶多在死后换得一句“他是个好人”。
德瑞克“曾经是个好人”,他对于纳粹的崇拜只是一种伪崇拜,就像黑人教师说的那样,他只是一个get lost的孩子。那群光头党呢?当他们冲进韩国人的商店里进行疯狂的打砸抢活动时,当他们不停的辱骂和侮辱黑人女营业员的时候,他们自己都没有发现,他们其实不是种族主义者,他们只是生活中学校里的loser,这群loser集结起来,所谓的信仰给他们带来勇气,带来发泄压力的愤怒的勇气,至于发泄的对象,可以是黑人,也可以是其他的任何东西。
关于信仰王小波说过一段话,这也是被反复引用的,大意是任何一种信仰,如果被滥用,都有可能成为迫害别人的工具,看看我们周围吧,这段话无时不刻的应验着。黑人和白人,南韩和北韩,中国人和日本人,美国和伊拉克,战争也是一种被误解的信仰。往小里面说,各种反日反韩者,猫狗保护主义者,伪基督教佛教信徒,车迷球迷,各种类似于电影里的论战无时不刻的在网络上火热进行着,只要你持有稍稍不同的意见,他们就恨不得诛你九族好像你触犯的是他人生的信条,那些事信仰吗,不是,那只是一顶冠冕,让他们丑恶的嘴脸看起来堂皇一些。
为什么电影里的光头党看得我们心惊肉跳?因为我们惊讶的发现,那些嘴脸,那些论调居然如此熟悉,甚至曾经从我们自己的口中冒出。党同伐异,人之本性,这是人类的悲哀,我想也只有人类的悲哀才能解释这不可解释的现象。
当几个人黑人想偷德瑞克父亲留给他的车时,对于他们,我们感到厌恶和愤怒,但当德瑞克打爆他们的头时,我们又会不忍于德瑞克的残忍了。人们在药家鑫案中也试图搬出“他是个好学生好儿子”来改变我们对于他的仇视,当药被执行枪决后当即有人站出来表示过同情,之后更有一篇《探望药家鑫的父母》的文章泪流满面横空出世,整个要药案就是人类劣根性的缩影,但是讽刺的是,憎恨和同情,这两种情感是如此的矛盾又都是真实的。是的,道德的舆论导向太容易转变和控制了,几句煽动性的语言几幅以偏概全的图像即可,但这种转变带来的后果却是无法预测的。
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圆,情感之间永远都不会有一道明确的界限,这也就是导演将善恶拍得如此泾渭分明的原因之一,如果一直模棱两可,将无法说任何一个故事。
最终德瑞克的弟弟丹尼成了种族主义的牺牲品,生命太短,表老发火,恨是包袱,它不值得,这是这个少年用生命带给我们的最后建议。他的牺牲带来了痛苦悲哀但从来都不会是警醒,我们知道,他永远不会是最后一个,谁都不会是最后一个,战争不可能停止,杀戮也不可能停止。
诺顿的谈吐竟有德尼罗既视感。转折和升华都有种小学作文式的牵强,依仗狱内一个黑人正面像和一场白人的浴室爆菊说明不了问题,在最关键的人格转变上处理欠奉。除此之外运镜、表演都是一流,影像黑白模糊肤色黑白,调配人性共有的灰。论种族问题,还是《撞车》诠释得最好。
Has anything you've done, made your life better?
被蒙蔽尚可原谅,丧心病狂的偏执才应当被"射杀"。所有人类中因种族、宗教、性向、地域、意识形态等的不同而造成的歧视,会否有彻底消灭的一天?
Hate is baggage. Life's too short to be pissed off all the time.
几个慢镜很给力。
诺顿演技真是够拿一个小金人了。。。
138王小波"时隔十年,再来考虑信仰问题,我忽然发现,任何一种信仰,包括我的信仰在内,如果被滥用,都可以成为打人的棍子、迫害别人的工具。渎神是罪名,反民族反传统、目无祖宗都是罪名。只要你能举出一种可以狂信而无丧失理智危险的信仰,无须再说它有其他的好处,我马上就皈依它——这种好处比
在美国教堂枪击案后重看这片真是分外感慨。以及,豆瓣的top250毫无数据说服力...
Hate is baggage. Life's too short to be pissed off all the time. It's just not worth it.
导演是英国人,一直在美国工作。看这种片子,一定是期待看见纳粹大杀四方血流成河才过瘾啦,但是这片子完全不是,千万别误会,它讲一个过气新纳粹出狱,出狱了变阳痿了,然后教育崇拜纳粹的弟弟当个好学生,是个教育片来的!
上帝不回答,那是因为你问错了问题
好莱坞的电影就不贯对中心的体现很紧凑,但是我还是觉得没新意,可能在美国关于种族歧视的事情谈得太多了,而这部片子对于种族问题的复杂性完全当不到《Crash》,当然,这个片子主要还是讲无谓的仇恨而不是真正的社会问题。
憎恨是包袱,生命短暂,不该老发火,根本不值得。
我们的思想中都有一个本我和一个超我存在。本我就是我们的欲望,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而超我则是我们的理性,是我们用来约束自己的欲望的东西。在本我的支配下,我们都是野兽,而超我使我们压抑自己,成为一个良民。
最最最震撼性的结尾。种族、肤色、仇恨是否有一天可以结束?青春是一个坑,别人往里面丢什么,它就接收什么,所以,需要一个引导者,来归类这些东西。有时候别人并没有要你做什么,只是认为你需要了解而已。
好片!不过诺顿的人性转折来的太快了点,欠缺了点说服力.
整部影片太流于表象,很多镜头显得非常仪式化。过于强烈的对比——影像抑或是情节——使得影片说教意味太浓。
黑人是不幸的,黑人也是幸运的。至少还有那么多探讨黑人的电影,却没有几部探讨黄种人的电影。
被爆菊后大彻大悟!杀死2个黑人判3年,抢劫1台电视机判6年,到底是什么左右这些!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在某些美国人脑中,恨有色人种无所事事领失业金过活,恨占有本该是他们的职位!憎恨是包袱,生命短暂,不该老发火!有些报应会报应在最亲的人身上,真恨不得死的是自己!爱德华•诺顿演什么像什么!
转变太快欠缺说服力,和开场的杀气帅气不成正比;说教味较浓,仇恨不会轻易消失,憎恨是人类杀戮的毒牙,绝非靠“真善美”和所谓信仰能消弭;为诺顿加一颗星,只是仅靠演员演技,还真撑不起如此沉重宏大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