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忧郁青春

HD

主演:克里斯蒂娜·里奇,贾森·比格斯,安妮·海切,米歇尔·威廉姆斯,乔纳森·莱斯·梅耶斯,杰西卡·兰格,杰西·莫斯,尼古拉斯·坎贝尔,Zoe Miller,Sheila Paterson,Rob Freeman,Nicole Parker,Frida Betrani,Klodyne Rodney,伊安·崔西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0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1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2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3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4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5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6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13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14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15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16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17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18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19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忧郁症患者评忧郁国度

我从不写评语,这次之所以写是因为这是一部很好的侧面介绍抑郁症的片子。(给5星也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我就是抑郁症患者,看片子感同身受。片中对于抑郁者的描绘比较贴切。我在其中看到了自己。
从中可以看到抑郁症产生的部分原因,得上抑郁症后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国内很少有这方面的宣传。大多数人把抑郁症当成是无病呻吟,但只有得过的人才知道它的真实存在。
因为我就是抑郁症患者,看片子感同身受。片中对于抑郁者的描绘比较贴切。我在其中看到了自己。
我想这部片子更适合那些有好朋友或是亲人的抑郁症的人来看。可以侧面了解他(她)现在的处境。他们真的需要你的帮助。
片中的好友和女主角的男友相对于普通人来说做的已经很好了。其实要求更多确是强求。但如果你真想帮助他,一定要注意方法,推荐安德鲁所罗门的《忧郁》,其中有更多的描述。

 2 ) 无助、不安的青春

音乐好听,什么乐队呢?
有些镜头很准确的传达出露西的内心——焦躁与不安,以及青春的萌动和无助……主演克里斯蒂娜·里奇原来是《冰风暴》里那个女孩。而且是水瓶座的,难怪把电影里的露西演绎的那么透彻。

 3 ) 天助自助者<含剧情分析>

    一部很现实的片子,如果说对lizzie感同身受,是不是证明自己也有忧郁症。我不知道。
    不想说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有多与众不同。只知道从本科到读研,换了三个心理医生,哦,是四个。
    还记得在第一次失恋后,为了度过艰难的时期。我遇到了我第三个心理医生。她不会教我怎样去积极面对人生,和人相处。只是引导我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愤怒。让我一点一点理清这些愤怒的源头,并且冷静的处理它。治疗渐入佳境,同时她告诉一个月后即将调离工作,让我有心理准备。当我最后一次去做约谈,我觉得一个能理解我帮助我的人又离开了。我感到无助,痛哭着不想她走。之后,她给我推荐了另一个心理医生,我有些不适应。我觉得她好像在应付了事。同时我也在想,也许我终有一天离开学校,没有条件在接受治疗,我该怎么办。谁都会离开,恋人、家人,唯有自己会陪伴自己度过一生。我才渐渐明白,唯有自己才能真的让自己走出阴霾。
    生活中与电影中的情节虽不完全一样,但是,还是有感触的地方。比如lizzie的妈妈未经她同意就夺门而入,很不舒服是吗。从小到大我都是跟妈妈睡一张床,你信吗?因为父亲在世时,家里两间房。父亲一间,我和妈妈一间。父亲有自己的爱好。一般情况下,他不会来我们这边。倒是我有时总想钻进他的世界,看看他在研究什么。在我印象里,父母从未同房。而妈妈一直陪我睡。上初中时,我真的很想有一个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床。我甚至用皮尺量了家里的面积和每一个家具的长宽,画了平面图,希望房间有个隔断,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我记得我哭着更妈妈说过我想要。可是最终还是没能说服她。我们还是一张床,她只不过在我和她之间拉了一个帘子。也许一个单独的空间不仅仅是一个房子的问题,而是渴望从人格上独立的和受尊重的本能。
     还有,lizzie和室友的相处。她的室友真的很不错,热情友善。她们在一个餐厅的对话让人印象很深。lizzie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朋友咄咄逼人,我在想,why she is so mean to her?也许lizzie认为别人与她的经历太不同了,无法理解她爱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同时她也不能理解别人是如何可以轻松的爱着别人。只是爱人的方式不同而已。这样她才会质疑室友没有真的爱过。其实面对这样的羞辱,室友本可以愤怒,可是她却说我不是因为你说我的那些言辞而流泪,而是觉得做“你”是多么艰难和痛苦的事呀。是呀,lizzie的痛苦不仅仅折磨着自己,同时也让周围的朋友窒息。
      再说说和rafe的相处。rafe年轻帅气,善良富有同情心。他真的爱lizzie,可是lizzie的爱是沉重和扭曲的。他之所以在lizzie冲出酒吧,抱住她,说他爱她。这个爱不是肤浅的。他能感受到lizzie的与众不同,理解lizzie的敏感和神经质。并且说到you are incredible,他知道她是一个stranger。因为他的妹妹是个智障,他能都接受和理解一个stranger。但是lizzie从小被父亲遗弃,使她对异性的爱没有安全感。她需要他近在咫尺,需要别其他女孩更多的确认男友是否真的爱自己。在假期她在未告知母亲的情况擅自见了男友,并且了解到他的家庭的不幸,这触碰了一个男孩脆弱的自尊心。他还并没有做好把这个不完美的家庭呈现给lizzie准备。这样,他的心情是不安的,最后恼羞成怒。在机场和lizzie分开了。有时男人的自尊心比女人的更脆弱。如果触犯了对方的底线,就等于失去了这个男人。
       我也有男友。他诚实、善良、忠实。有时体贴,有时又粗心大意,never mind,也许是我要求他太多。我渴望异性的爱,可能是小时候缺少父亲的关心。我不爱我的男友,可是我又不善于拒绝,尤其他又是那么好的一个人。他知道我去看心理医生,也知道我的身世。我说过我对他的感觉好像只是朋友。他却跟我说,你的生命中应该有我。说实在,我不知道我是不喜欢他,还是对爱情没有信心。虽然我不爱他,却忍不住总是在确认他是否爱我。因为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爱我,我是如此的不正常,他怎么会喜欢我呢?
      我也不想结婚,因为我看到我父母,他们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婚姻不一定能给人幸福和安全感,也许是束缚。我也不觉得除了亲情和友情,任何人的关系可以维持到长久。我不觉得我会结婚。并且经常会暗示男友我是个多不正常的人。希望他能别再爱我,只是跟我做普通朋友就好。
      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和其他的亲比惨,看谁的遭遇更像女主。我是想说我确实成长的环境不同,出生时的环境的好坏我们无法决定,我只是希望我通过学习和自我的救赎,让自己活得豁达一些,在我觉得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可以给我的孩子一个幸福成长的家庭。
       好了,不多写了。当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妈在我身后一直催我早点刷牙睡觉,一个地方刷十遍。我刷完牙,她还会把我的牙刷再涮一遍。我就是在母亲的“监视”下长大的,但我也很爱她。
       晚安。。

 4 ) 全篇剧透

最令人映像深刻的片段是 声音渐渐远离的女主感觉世界与之无关,那种绝望很共鸣。好像青春期无人理解或是刻意不想让人理解的情形,当然影片中的lizy显然症状要严重多了。

抑郁症也许在旁人看来此人顶多不爱交朋友,你无法理解她心中那翻腾的无法自救的强迫的思想,就像你永远无法让一个强迫症患者停下他正在做的一切…自救…所有的一切都是自救,旁人无法帮忙。

lizy的心理医师一开始建议Lizy完全的去信任一个人,去爱他去感受爱。而Lizy确实这样做了,她全心全意的把自己都交给他,甚至以一个亲人的角度想要帮他做任何事。买了机票去他的家,看到了他患有罕见病的姊妹,一腔热血换来发现自己没有那么重要,或者是事情不是她想的那样。所以病情的加重理所当然,夹杂着妈妈的歇斯底里。

Lizy一直对妈妈是有恨的,她觉得是妈妈阻碍了爸爸的往来,是妈妈不懂事爸爸才不愿意回来,以至于这些恨都盖住了妈妈的努力。当她终于知道所有的账单和自己的医疗费用都是妈妈负担的时候,她哭了。说着妈妈我爱你说着妈妈我很对不起,但病情已经到了不能控制的地步,一个想要好的心抵不过恶化的习惯恶化的心情不能控制的自己。

当Lizy万念俱灰,失去朋友,爱人,妈妈躺在病床上,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如此的一团糟,不仅仅是一团糟,是无法体会的那种绝望。

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也许是和漂亮女医生姐姐的最后一次咨询,她发狂般的走入了医生家的浴室,打碎了可见的玻璃,拿起了碎片,伸向手腕上的动脉……

一气呵成……当时脑海中只有这个想法……怎么收场呢……看官请自行……

我想,自己也曾有过怀疑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的时候,特别是总有一些时间很难熬,绝望,抑郁,无助,甚至都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去熬过它。又必须熬过的日子。四月已经过了一半,四月头的时候被论文压的喘不过气。独自在外读书的日子真的连出去更觉得陌生,你看那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又怎样呢。

你又不是不知道,按道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5 ) 我可以理解

  这部电影我很早就知道。但是今天才完全看完。不管它拍得怎样,我想说,我可以理解。everything。当走过了一段路之后,你才知道什么对于你来说已经举重若轻。

 电影里有个情节很经典:女主角在片尾试图自杀的时候,她祈求天使能够救救她,给她一些神谕,换言之,继续生存下去的意义。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类似迷茫过,而且这个问题不存在于药物能够完全发挥效用的范围。你必须自己去寻找。

 为什么继续活下去的神谕——有些人听到了,有些人去没有。有些人听到了一些,有些人听到了更多。
 我想说的是,不要放弃。就算这很难,也不要自欺欺人,不要放弃。
 活着。
 

 

 6 ) 谁都一片忧郁青春

看完电影要删除的时候,决定还是写点东西,我曾经游走在这样的崩溃边缘,那种想要发疯想要哭泣想要逃离的心情,虽然不像电影中的女孩那样强烈,可是内心本源,每个人都有吧。


天才少女,父母离异的童年,抑郁症,其实配合的刚刚好,片尾拿着玻璃刀片颤抖的手,生或者死,在这一刻,我觉得只是偶然了。

看见女孩和母亲大吵,谩骂后又道歉,充满愤怒却又后悔无助;对男孩极端的爱情,我明白她想要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心情,可是爱不是别人给的,别人给的爱,你必须要懂得,才可能感受到,亲情?友情?爱情?到了生命的边缘,只能给你惶恐以及更大的悲哀,你不曾相信你曾经拥有,你反复告诉自己这不可能,然后放声大哭,然后蜷缩悲伤到没有声音。

其实外表看上去有多正常有什么呢?当我们走在阳光下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正常的生活,露出微笑,任何的崩溃都是渐渐渐渐,然后突然。

多年以后,我再回忆这些感受的时候,突然觉得很模糊,那些心碎无比的夜晚,那些思念某一个人的情绪,那些高楼的阳台,我曾出神地望下去过,我没有想过要跳下去,但是我幻想过如果下去会是怎样的情形……但是一切都已经过去,当药物抽离的时候,或者是生或者是死,但是会好起来吗?我不知道,似乎没有,似乎只是淡了,终究有一天会消失的。听上去其实像童话故事。

给有相似青春的抑郁的人们,这部电影没有多出彩,但是确实让我想起曾经那个痛哭的自己,然后发现痛哭原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

 7 ) 现实比遐想温暖

不知道为什么要翻译成“少女初体验”那么个令人误解的名字,总之是部不错的电影,讲了那么个患有抑郁症的女孩。而且,是个真实的故事。

她从小缺乏父爱,又获得过度的母爱,找不到索取与拒绝之间的度。不停的写东西,拿了新闻学奖学金上了哈佛,得到了梦想中的自由:吸烟、喝酒、嗑药。。。如果说她是个天才,那也只是个想法不断加极度敏感的情感表达者而已,当优势的弊大于利的时候,从来不知道度在哪里的她被逼向抑郁。被伤害的除了自己,还有身边的所有人。

当困难来的时候往往祸不单行,被憎恶的母亲遭到抢匪暴打,被纠缠的男友其实还有个智障的sister,对自己背叛过的舍友恶言相向。他们不怪她,因为知道这样的人本身已经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令人难过的是,这些痛苦不仅来自于她的童年经历,更来自于她本身。不给自己时间的硬拿棱角朝环境磨合,只会因为太过尖锐而遭到厌恶,进而更讨厌自己。

庆幸的是,这不是一个那么悲的剧,在药物的帮助下,她得到时间休息,平复快爆裂的大脑,最终完成了写作,畅销全国。这是希望之光,让我看到幸福随不会忽然降临,但会随着她的脚步,gradually, and then suddenly 与她不期而遇。

 女主角把角色诠释得很到位,还是制片人之一,让我忍不住去查看了她的生辰八字试图找到联系,发现她是水瓶座。但是根据进一步调查,真实故事的主角却是巨蟹座,于是我打消了继续瑕想的念头,进而转为佩服这位Christina Ricci的演技。

 8 ) 是不是“优秀”的人,连不快乐的资格都没有?| 观影:我的忧郁青春/百优解国度

KY主创们有话说:

我见到过的一些非常不快乐的人,都看起来过得很不错。

如果我长久地倾听他们的沉默,会有这样一种类似的语言从他们的沉默中冒出来:“我没办法解释我的痛苦,因为大家都觉得我的生活令人羡慕”

随后他们会低下头,再次陷入沉默中。而他们脸上的神情不仅仅是忧伤,甚至有一些愧疚——似乎过着好生活的自己,连说不快乐的权利都没有

每当这些时候,我都会想起好几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也是一个对我有着深远影响的人推荐给我的:《我的忧郁青春》(Prozac Nation),又名《百优解国度》。它是一部描写年轻的哈佛女孩与抑郁症的故事。Prozac,百优解,是一种传统的抗抑郁类药物,也是最有名的抗抑郁药物之一。这就是英文片名的来源。

今天我们就请了KY阅读与观影栏目的特约作者给大家种这颗草。

KY阅读与观影栏目作者 / 夏超

编辑 / KY主创们

《百优解国度》是由埃里克•斯柯比约格翻拍自Elizabeth Wurtzel的同名自传。它讲述了一个女孩进入哈佛大学以后一段抑郁发作、充满了挣扎的生活。原著由于探讨了抑郁症、离婚家庭、开放关系等重要社会问题而广受关注,一度畅销。

“优秀”者的不快乐:

我能否比我的成就更丰富?

本片主角即原著的作者Elizabeth Wurtzel,昵称为Lizzie,自幼父母离异,由母亲养育成人。

她的妈妈教她拼写、学习和写作,带她去博物馆、音乐会开阔视野。她展现出优秀的写作天赋,为杂志撰稿,讲述自己在父母离婚后的生活,获得持续而广泛的关注。后来,她被哈佛大学的新闻系录取。入学的第一年,她为著名摇滚歌手Lou Reed 写的乐评荣获哈佛大学年度新闻奖,并被全球顶级音乐杂志《滚石》聘为撰稿人

拥有如此经历的丽兹,无疑是众人眼中的优秀者。

但是,随着她不断进入原生家庭以外的现实世界,她过去的一些“不寻常”的成长环境与经历渐渐显露出了问题。

那位将她带大的单亲母亲,是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在婚姻失败后,将整个人生寄托在女儿的身上,为她预想了一个名校高材生的美好未来,生怕女儿的一举一动将这个美梦打破。比如,当她要送丽兹去哈佛入学报到时,她突然听到女儿说了一句略显歧义的话,立刻神经敏感起来,大肆宣泄情绪。

而那个失踪多年的父亲,突然在丽兹成为《滚石》作者的时候出现在校园,令她十分气愤,不愿与他相见。

此外,她自幼很少与同龄人接触,这使得她在与大学朋友的交往中逐渐出现各种问题。当这一切交织一团,丽兹难以承受,陷入了深深的低落和自我怀疑。

丽兹和室友的关系再无往日般亲密,她决定搬回家中独处一段时间,这是她自己封闭的开始。当她打算重回校园,修复已经支离破碎的人际关系时,她开始厌恶这些关系中那些“陈词滥调”。由于没能压抑自己的情绪,她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糟。她也因此觉得没人理解自己,变得更加孤僻、失望。

破碎的家庭,失去的友情,幻灭的爱情,这一切折磨着她,以至于当她每天醒来想到自己还要继续生活,都会感到恐惧。

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时侯,仿佛是一个“去人化”的过程。那些人仿佛变成了可以被简单的标准评估价值的“物”。而一个人,如果没有被当作一个“整体的人”爱过,仅仅是一直生活在“你很优秀”的赞许里,有时自己也会对自己有一种“去人化”的眼光——“我”被简化为了“我的成就”。

而这件事是很可怕的。慢慢的,不断创造一个接一个的成就变成了人生唯一的任务和寄托。

我们向一些人和事宣战很容易,

与他们截然不同却很难

在本片中,丽兹在很长的时间里被一种执念控制:“我要与众不同”。

这是青春期和刚进入成年期时很常见的想法,甚至是很多人一生的目标。与众不同,能够让人在茫茫人群中获得强烈的存在感。丽兹因此做了很多“与众不同的”的事,比如,凌晨四点写稿时,不顾室友的休息而放起嘈杂的摇滚乐。比如,她突发奇想为自己举办破处聚会(a seminal and ground breaking party)。现场气氛很好,甚至有人专门跑到丽兹面前表达赞美和羡慕。

丽兹的男友诺亚(Noah)对这个派对非常不满,当他质问她时,她醉醺醺的答复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搞砸了:诺亚随即在现场和其他女生勾搭,丽兹看到后,十分失望,曾梦想的灵肉合一的爱情幻灭了。

我想,一个人若仅是通过做常人不做之事来彰显自我,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特立独行。因为与“一个事物完全相同”,和“一个事物截然不同”,都是以这个事物为参照,甚至可以说为“模具”,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而这种形式的“与众不同”,总是多了一些“刻意为止”的气息,让这个人本身、以及ta周围的人都感到一些不适。

入学前后,丽兹反叛过渡干涉自己生活的母亲,试图从爱的束缚中逃脱,她觉得自己无法忍受母亲的控制欲。而讽刺的是,当她陷入第二段恋爱时,她对瑞夫(Rafe)施展起极强的控制欲。假期分离时,她一天要打上十几个电话。她也变得容易猜忌,看到有女人搭讪瑞夫,就发脾气、大闹。丽兹已成了和她母亲完全一样的人。

向母亲宣战很容易,要与她截然不同却很难。

丽兹与她的心理医生斯特林(Dr. Sterling)谈论何为“正常“时,她说:“你知道,绝大部分人受了伤,他们会贴上创可贴,继续生活。”医生问:“那你怎么做?”丽兹答道:“就让血一直流。” 医生随后反问道:“那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吗?

丽兹陷入了沉默。

也许,自己是不是“正常”、“主流”;与他人相同或是不同,对于一个人的生存意义来说都不是最本质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寻求自己真正希求的生活,选择自己认可的道路——无论这是一条被许多人重复过很多遍的道路,还是一条在社会的眼光中离经叛道的道路,它们可以是同样有尊严的。

心理治疗师:

我需要你?我不需要你?

当丽兹因吸毒连续通宵写作而被朋友送去医生那里,她对斯特林医生说,我不需要你。

当丽兹和室友发生激烈的冲突,回到家中独处,但又要面对失望而烦躁的母亲。她试图修复破裂的人际关系,结果于事无补。她终于再次走进了医生办公室。

但她仍旧抱着强烈的抵触,讽刺着弗洛伊德的精神疗法。医生借着丽兹无法继续写作开展对话,刚刚触及到她的童年,丽兹又迅速抗拒,不愿直面。

在医生的鼓励和建议下,丽兹和瑞夫(Rafe)建立了甜蜜而美好的恋爱关系。这效果太过明显,以至于丽兹觉得心理治疗似乎能如此顺利地解决一切问题,能够将自己彻底拯救。

所以,当第二次恋爱因她过于强烈的控制欲变得面目全非时,丽兹在医生面前歇斯底里,甚至认为医生是在借机向自己推销药物。

当丽兹服用药物,精神状态稳定下来,她和母亲的关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当她看到众多抑郁症患者在药店进进出出时,她再次感到强烈的无助感。——原来得病并不特殊,仍然只是无数平常人中的一个。

那个往日里个性十足,反复纠结、痛苦的自己似乎消失了,“在服用药物之下变成了一个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的陌生人”。而这一点有些让她无法接受。

丽兹一气之下冲进厕所打算割腕自杀,斯特林医生母女发现了她。她期待着“有天使降临,将她拯救”,她在等待真理显现的一刻,觉得到时候人生会焕然一新。但现实中,这一切都不存在。

也许,从来都没有什么天降神启。并不存在一个“自己”以外的力量能够给自己拯救。归根结底,只有自己能决定自己要去往何处,去寻找什么样的“真理”。

就像丽兹责怨药物将潜在的问题遮掩下去时——我们会问,药物对于病人来说,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它不是耻辱或者污名,但它不会是从天而降的救世主,不可能将你所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它仅是提供了一种帮助,令人能够有机会从被疾病死死压住的状态里脱身,恢复自由呼吸,从而有时间和空间去康复。

服药归根结底是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做出的一种选择。和所有的选择一样,它包含了一些风险,也包含了一些可能的收益。

放弃自杀的丽兹似乎懂得了一些什么。在片尾,她说,她现在过得还不错。但如果你问她究竟是如何摆脱了这一切,她并不能很好地说清楚。

她引用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里的一句话——“Gradually, then Suddenly.当她一开始陷入抑郁时,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仿佛逐渐逐渐,然后突然就陷入了无底的黑暗里。事情有时就是这么变糟的。而给人安慰的是,事情有时也是这么变好的。当丽兹回顾那逐渐恢复的漫长过程,她再次想起了这句话。就像结尾处的这个镜头,丽兹的面孔从一团模糊中逐渐变得清晰。

一切很有可能还会再次变糟,变得和之前一样糟甚至更糟。但我想丽姿会记得这一刻的感受:记得她曾经从黑洞中爬出来过,曾经站得这么高。这能够向她,也向我们说明,我们还是总会有一些好的时候。

而也许,仅仅为了还会有得这些好的时候,我们也还是值得活着。

搜索文章/心理测试/招聘/转载请戳菜单栏 [email protected]商务合作请洽 [email protected]品牌合作请洽 Copyright@2020KnowYourself

All RightsReserve

 短评

“我感到他冷漠的拥抱,隐秘的爱抚,在我的房间里环绕不断,一切都冰冷、黑暗、闪烁着银色光泽。我惊恐于他将我带回我那扭曲欲望的最深处,我太害怕而不能去到那里,因为我可能永远也逃不掉。”她这么写LOU REED。拍得不怎么样,但是很能打动人。

2分钟前
  • 🐿
  • 推荐

不理解的人还是不理解;有些人理解了,却坚持不下去。只是那些不理解却坚持下去的人,才是真正爱我们的人。Gradually, then suddenly. Waiting for that sudden moment.

3分钟前
  • 容懂
  • 推荐

也许我不能不活在别人的荫蔽抑或羁绊下,我也许不是什么。但我仍有一个完整人格,有痛觉。我想嚎叫甚至伤害爱我帮助自己的人。最后我只能靠自己平息镇痛,爱自己,严肃承认自己的存在。渐渐的伸出触角,帮助别人,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安慰自己的焦躁感,心安理得的活着,得到别人的爱。

7分钟前
  • 橡皮
  • 力荐

(译名太差了!) 很久以前看的,当时不太get,最近在自己的struggle里想起她最后吃药好转之后给医生说,我好了但我感到我不再是我了。当痛苦被浪漫化成生命体验的美感质感,或者合理化为自我特质的时候,就算技术性的手段可以改变“内心的声音”,也不能让相信灵魂的人摆脱自我的深渊。

12分钟前
  • 凯豚
  • 推荐

why she reminds me of angelina jolie

15分钟前
  • Caracu
  • 还行

她有太多的负面思考 让我联想到自己 有些想象是不必要的 最近看到《爱我生活》 换一种幽默的方式对待生活 去信任 空气轻盈 会轻松快乐许多。。。

16分钟前
  • 若汐
  • 还行

我竟然看了女主95分钟的无理取闹和恶语相向。核心线是母女关系,中间描绘了大段的自我挣扎过程。当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来看,就会发现所谓的叛逆与愤怒最后都在新的自己身上消失了,这一个过程被影片形容为gradually,but suddenly。这多么精确阿,这一句话就足以让人感慨良多

18分钟前
  • Golovin
  • 推荐

十几年前在一郊区小屋里看的。想起来标注下。瑞切儿的大额头摆在地板上很久,搬家时被他扫走了。他说,你没有抑郁症,我才有。

21分钟前
  • thintoy
  • 还行

题目太雷人了,而且和影片最后提到的“没人每年有3亿人在服用镇静剂”完全没什么联系,有豆友提到Prozac是“百忧解”,这个名字在“爱情和灵药”里也有提到的,就是一种卖的超火爆的镇静剂。如果一定要说某个名字还可以的话,那就是“我的忧郁青春”了。故事还不错,有点纠结,值得看一下的

24分钟前
  • Ryan大北
  • 推荐

Gradually, and then suddenly Given her record, I'm scared that the ending is just a dose of placebo for the viewers. A vivid description of depression. I can understand why some people think it was vain, because depression is vain, it's meaningless yet it's capable of destruction

29分钟前
  • LostCat
  • 力荐

美国每年消费超过300,000,000的百忧解用于抵抗抑郁症,中国呢

31分钟前
  • 茶壶
  • 还行

电影本身还行,就是跟我预期的全然不同。哈佛大学和抗抑郁药的宣传片。

35分钟前
  • vieplivee
  • 还行

一副病态的面容,从她《水牛城66》里一直在蔓延,或者有人管这样的外表叫『文艺范儿』成熟到十八九也以为是20几岁,这部电影她也就20岁演绎的无比成熟。

36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翻译真烂。

38分钟前
  • 还行

根据畅销小说真人真事改编,本片主要著眼於美国年轻新一代,在生活中精神上的挣扎与药物滥用造成的问题。哈佛大学毕业的美国女作家Elizabeth Wurtzel著有自传性的《Prozac Nation:Young and Depressed in America: A Memoir》一书,诉说美国年轻新一代Generation X生活中精神上的挣扎。PROZAC NATION这本畅销书也被改成电影剧本拍摄,在2002年5月推出上映。本片除了女博士的扮演者Anne Heche(也是最大牌的)稍微有些失控,其他人都不错。

39分钟前
  • 君心可晴
  • 推荐

我看的这个版本翻译的不好 好多不太懂 不过这片的剪辑和拍摄让我有些想法

41分钟前
  • 不说
  • 还行

一个控制欲强烈的单身母亲造就了一个痛苦反抗的少女,必然的。关于她的成长。情绪强烈的反抗。从客观患上抑郁症,到主观上割腕自杀。从泪水到鲜血。深情婉转,痛苦满溢。自己无力拯救。心理医生也无力拯救。写作不能,音乐不能,爱情也不能。

46分钟前
  • 欢喜
  • 还行

短髮的Anne Heche太太迷人了 啊啊 好想遇到這樣的Dr Sterling 還是那個道理 每個人人生都有無數的坎 跨過去的 就是人生 跨不過去的 就成了抑鬱症 強大的精神很重要 電影本身一般 母親那條線沒有拍好 其他的也沒有很深刻 唯獨最後一幕和Dr Sterling的對視最經典

51分钟前
  • BullshitArtist
  • 还行

根据畅销小说真人真事改编,发生在八零年代中期抗忧郁剂流行前,一名出身工人家庭女子(Christina Ricci)在进入哈佛大学就读的头一年患了忧郁症。本片探讨了当代的离婚、毒品、性交、以及控制欲母亲(Jessica Lange)等社会问题。

52分钟前
  • 给我吃的就夸你
  • 还行

对八十年代大学生的复原基本不行吧。在表现竭斯底里,鸡飞狗跳的母亲还算不错。女主真哪儿见过,几乎是沉默羔羊和暮光女神的复合体。当初这本书畅销真实赶上了抑郁症的时髦。我觉得作者自己其实是反对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的。自救,自救。

53分钟前
  • 甜麥:冬宫夏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