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Glen就给我推荐这部电影,也给我讲了下故事背景,说相当不错。其实当时我有些不以为意,毕竟无法想象洪金宝和张艾嘉的组合。前天晚上在家吃山寨火锅,想找部轻松的片子下饭,看到了它。还好我看了,这样风格的电影,怕是很少能看到了。就算拍,也无法拍出当年的那种质感和韵味吧。那种群众演员脸上的质朴,现在很难再见。
故事相当简单,改革开放初期,十多年前偷渡去美国的猴子在拿到美国绿卡后置办了一身行头,回汕头老家探亲。结果父母带着计划偷生二胎的妹妹回了乡下,猴子遇到表妹Jenny,一起回乡。没有太大的波澜,就讲了回乡路上和回乡以后的事。都是些细碎小事,但都是当时地时代背景下才可能发生的事件,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我印象很深的有一个情节,猴子刚回到广州,打车跟出租车师傅讨价还价,打算用一个自由女神像造型的打火机来抵减车费。不懂英文、没见过“美国货”的司机问猴子,打火机底座下的made in China是什么意思。猴子想了想说,“自由万岁”。
我是个很推崇古旧民俗文化的人,所以我特别喜欢Jenny结婚那一段,虽然对猴子来说有些伤感。看完我咨询了广东同学,问他们现在结婚是否还存在那些习俗,比如让好命婆来给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同学告诉我,不是大家不愿意,是如今大部分人已经不会这些习俗。他们村子算是相对较传统的地方了,在几位年长公公婆婆去世之后,基本上找不到人会这些传统了。真遗憾啊。还有Jenny未婚夫给她做的那艘迎亲船,喜气洋洋,好不热闹。还有猴子爬到树上去给Jenny扎了好多红纸,真美啊。
看了电影才知道标题的八两金实在是一件无奈的东西。猴子一开始说“男人如果没有八两金在身,还算是男人吗?”,其实八两金已经是他全副身家了,甚至有二两金是借来的。可他还是把金子融了打了个链子送给Jenny,因为“新娘如果没有八两金在身,还算是新娘吗?”一开始觉得猴子就是个打肿脸充胖子的无赖混混,但其实他始终真诚,没有钱也要给自己念过的小学捐美金,因为“进这所学校之前,我连美金这两个字都不会写”。
广东乡下的粤语口音,还有潮州话,我听起来有些费劲,但觉得无比真实。
我并不觉得这是一部爱情片,导演并不是在歌颂爱情,而是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时代的画卷。
影片最后,猴子和废弃的木制龙头站在一起,望着Jenny远去的方向,镜头逐渐拉远,实在是太打动我了。
PS:张艾嘉太美了,齐豫的《船歌》也真动人。
海外游子,浮生若梦。回到阔别一十三年的家乡,那个动荡年代已如墙上斑驳的语录逝去。本片的明线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归乡游子与幼时玩伴相遇并擦出爱的火花。而实际上本片的内核却是告诉我们:世界很大,但家乡永远是心灵的归属。本片成片于80年代末,但是由于有幸我的太太是广东人(那个地方虽然属于云浮,但距离江门、高明、开平、恩平等地特别近)。本剧据说是取景于台山,也有类似于开平碉楼的建筑和农家院落,因此显得特别亲切。广东珠三角周边,特别是粤西就是这种山水风貌。而典型的村庄就是这种颜色和建筑风貌的农村,标志性的就是村口的水塘和大榕树,以及不宽不窄的河涌。既有冲积平原的地貌,远处也依稀可见起伏的丘陵和山脉。中国的古代史即是王朝更迭史,同时也是中原居民不断因为战乱南迁的历史。因此,特别是在两广福建,几乎每个农村都是同姓村,两千多年来皆是如此。即是同姓村,同龄男女之间的关系则尽是表兄表妹,堂兄堂妹的关系。八两金离家一十三年,经过“那段岁月”的农村已经恢复了勃勃生机。淳朴故乡人仍是淳朴故乡人。最热闹的,依旧是排开酒席摆上八大碗的乡村宴席。然而,今天,2022年,大部分广东农村依然延续着几乎未变的生活传统,也许宗族情谊会会比那时淡一些,但总体来说,没有什么改变。记得十数年前结婚,在太太老家摆酒,来的也是全村老幼。按着习俗,来贺的乡亲都要派红包,一元五元不限。乡亲随喜也是一元五元不限。酒席的作成皆为乡亲。而我,本来只是在四岁时跟随父母在江西南昌的郊区一个国营工厂长大,一直生活了接近20年,虽吃过百家饭,也经历了邻里间的串门(工厂有幼儿园,小学在隔壁厂子)但并未经历这种同姓同乡同族的成长历程。如今,厂子早已不复存在,厂区被两个社区一分为二。而少年时的邻居发小也是各奔东西,渺无音讯。我要说的是,这种非同姓同族的农村或者社区是没有那种周而复始的生命力的,当一代人们创建了它,随着人们的离去、老去、逝去,必然走向衰败。而城市化发展,吞噬了一个又一个农村。曾经的烟火社区或者村庄,早已被现代化的高楼社区所取代,美丽的花园、现代化的舒适住宅让许多旧时人间烟火一去不复返。县城,是城镇化的重要扩张点,即是在传统如广东,乡亲们这都纷纷的选择购买商品房,享受现代化的居住条件。那种同姓同族同祠堂的村庄也慢慢的走向衰败和冷清。本片出现的农村乡亲们的淳朴的脸以及小学教室里讲台前的山坟真的令人感动。可贵的,永远不是现代化,不是舒适与科技。而是传统与传承、亲族社会,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是我老了吧!
互联网正在彻底的改变曾经温情脉脉的社交方式。而城市化的进程正在不可逆转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有可以回去的千百年的家乡。
其实很简单,简单到又是两厢不得情愿的故事,一边是做完美国梦返乡寻根,一边是想拔地而起,远去美国追梦,然而两人的渐近线越行越近,千钧一发之际还是被迫分离。特别是结尾离别时,猴子仿佛走过了万水千山,只为多看乌嘴婆几眼。
当然影片中处处遗留着文革是的图景,墙上的大红字很好说明了,那个时代过去了,印在心里的痕迹依然无法抹去。
罗大佑张婉婷张艾嘉洪金宝 想想看吧 还是四平八稳的文艺片
3.5星,结尾有点意思,还可以更简洁些。全片有一种非常真诚朴素的精神,这是最打动人的,洪金宝的演技真是厉害,看完感觉他最适合演这个角色。那种情感复杂的乡愁、身份的迷失、历史的苦痛,融合得很自然。张婉婷当时的状态真好。
男版的似水流年,与女儿家别样的情怀。为什么山上会有贝壳般的石头呢。所有的讲述,都有关沧海桑田。
感慨那会儿导演们创作目的的纯粹,电影情怀的由衷,以及风格的独特性。是如今的这些导演们和这些作品们所不能企及。当《船歌》的第一句,姐儿头上戴着杜鹃花,唱出来的时候,那种鼻尖倏地一酸,却又没有眼泪的心情真令人回味。不过《黄土高坡》也真的是亮点。
情景编排与角色互动是有趣的,“我姐姐是左撇子!”……但这趣味性主要来自于港影自身的文化形态和风格习好。换言之,当纯港片看它才有趣,而当大陆故事看它让人尬尴。对于大陆背景人事物的刻画,本片依然没有摆脱那个年代许多港台涉陆题材作品的通病,难免滑向虚假空洞的符号与域外冷眼的嘲讽,“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这都不像是一首属于洪金宝与张艾嘉会唱的歌。两星半。
张婉婷移民三部曲最后一部,和《秋天的童话》一样,无法说出口的爱情,无法掌握的命运,当然还有罗大佑适时出现的为电影润色不少的配乐。
那一夜,你看烟花我看你。烟花只一瞬,我却看你一世。
可以说是张拍的最美的一部作品了,改革开放年代的衣锦还乡,两人互有灵犀的最隐忍的意迷情愁。在看似酸涩窘迫的掩遮下是挚忠的爱与千金都换的瑰宝八两,是乌鸦婆在黄昏离去时一回眸的苦口婆心。春天总要来的,那时他会追着你的嫁船隔河相诉。好一场望穿秋水。船儿摇过春水不说话呀,水乡温柔何处是我家
移民三部曲收尾,前半段是《人在囧途》式折腾搞笑的返乡之旅,后半段陷入《似水流年》般情愫与乡愁。从文革到八零末的动荡时局,砖墙上的政策口号。海归遇上封建民俗,偶尔一点隐晦荤笑,洪金宝演文艺片不赖。飞机上的遗嘱,自由女神打火机,相亲送的鸡鸭鹅,教室前的坟堆,还有罗大佑那首《船歌》
从回归到逃离,一头一尾点名时代的两种情绪。张婉婷用一个由美归田的视角,去亲历游览变化的农村形象,大部分的固守者与少数人的逃离者,形成一种同根同源又半路出家的背反文化,借此来表达一个他者视角下的农村变迁。但张婉婷的视角添加了过多的人为因素,表演过于张显的人物表演(农村群像)是强加于现实的设计。其实更好的是对于农村景观的捕捉和民俗歌谣的运用,通过这些意象化的模糊处理更能够表明时代的暧昧性,以及那些不能直言的历史。
时代感这个东西太有渲染力了,所有都很细腻,洪金宝很到位,而故事好就好在他们最后没有在一起,真实的才动情。
《似水流年》姊妹篇,从船舶稻田的华南沿海水乡到谢伟雄的出现,相似之处很多(但张罗似乎更中意政治标语)。不同又在于,《八两金》的调子是从欢快到忧伤,而《似水流年》由始至终低沉到底。电影末尾是一场漫长的告别,萦绕不断的《船歌》,借离人身份的转变,直接道明了世事无常,沧海桑田
出嫁那幕戏真的是和生活如出一辙啊,人人脸上都带着笑容,奔走相告,感觉像走入了父母结婚那个瞬间。同样是潮汕农村,这部比《似水流年》多了几分平和。
原来“船歌”是这个主题曲。
1.闪耀在夜空中的烟花,一生中见过的最美丽的场景,望着烟花,却挂着一脸愁容,怀着悲伤的心情,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不是心里面的那个他;2.淳朴的乡情,淳朴的人们,淳朴的爱情,他们迷信,他们贫穷,他们愚笨,但是,他们却都有着一颗最美丽的心。
洪金宝真值得依靠,倒数第二场戏八两金送鸟嘴婆,刚好是她两个身板,她被挤在边上,却无比的安全,竟也搭配出如此的爱情,最后隔水相送见到古龙舟,天啦,这漂泊的念想在这小小的美丽村庄里,人的心果真是最大的。摄影不错的。
沧海桑田,世事无常。片尾出现的那艘船真是神来之笔,一下子把整部影片拔高了不少,再配上罗大佑的《传说》是绝配:天地的变迁,沧海与桑田,到底改变了我什么;不如用我移山,不如将我填海,横竖也是传说。
完全出乎我意料的一部电影,直戳心底。我爱你却不能和你在一起,就已经够揪心和忧伤的了,还要载着你去做别人的新娘。加上离家与归家的乡愁,男人自尊的掩饰与脆弱,简直活脱脱就是我现在的写照。但是这次没有流泪
“最憎春天,我未婚夫到了春天,就會來接我”。羅啟銳、張婉婷夫婦移民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和前兩部不同,轉換視角講述“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故事,以返鄉說他鄉,雖然盡可能以諧趣輕盈來講述,卻也難以消解滄海桑田的鄉愁和有緣無分的遺憾,即便有時候略顯鬧騰、有些情節不夠真實,也抵擋不住情感上的質樸與真摯,羅大佑的《船歌》《傳說》一出更是讓人心碎成渣。《小城之春》《似水流年》《暖》,類似的故事總是能夠一遍又一遍打動我。
好的电影让人一生回味,张艾嘉面临的选择也放到我们每一个人面前,不像现在的电影,男主永远是好人,男二多好都是男二,生活不是这样的,人生不是这样的。生活往往是,你心里想的是一个,却不得已选了另一个啊。哎,看得心里略难受,到底该怎么选择……所谓的坚定是什么?不过也不必悲观,无论怎样的经历,对彼此来说都是一段美好的经历。这样也好,等年华老去,想想过去,沧海桑田,我也曾经遇到爱而不得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