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吴君如首部执导的电影,《妖铃铃》肯定存在很多问题。节奏紊乱,骨相不佳,都是不争事实。但在观影中,引发了我许多电影外的思考。因有国、粤场,带香港色彩的电影毫无疑问能选粤语就选粤语,没想到是纯粤语而非普粤交杂。恐怕真是交杂,就太容易让人联想到广州了,尤其是这种繁华地段拆不掉的老楼(冼村:怪我咯)。毕竟后段有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出现了「禺山宾馆」和「淼鑫猪肚鸡」,说不是广州也没人信。果然,台词有极大区别(若字幕就是国语台词的话),许多地方也深有不同。这种版本区别很常见,王晶便是个中高手。《王牌逗王牌》是烂片,但国语有刘德华唱《咱们的屯儿》,粤语没有。《追龙》里国语说伍世豪是南洋人,而粤语还是说了「潮汕达濠」。更不用说,里面的潮州话台词了。我不是要谈什么文化骄傲,而是一个作品要尽可能用其原生文化去理解。不要觉得框架脉络足够好,上面的填充加塞无所谓。王晶的《精装最佳拍档》结构工整,堪称编剧的典范。但硬要看配音,始终有问题。除非本身是香港导演,但并不打算提供粤语版的作品(如:徐克、尔冬升)。否则普粤之差颇大,周星驰的两部西游便是例证。《妖铃铃》其实是一部挺有诚意的作品,绝非粗制滥造的骗财之作。其内核颇具八九十年代港式喜剧「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特点,但囿于执行力、审查尺度和大陆市场,很多都未能表现。譬如,吴君如假扮阎王审沈腾一段,被拆穿后直接对了两句港版《IQ博士》的主题曲歌词(灵感IQ称得上,十分之高超云云)。我在此会心大笑,但字幕(国语台词)就是普通对话,了无生趣。又如一开始吓鬼的两人,粤语称呼是「阿飞与阿基」,恶搞香港92年的喜剧片《亚飞与亚基》(梁朝伟x张学友),而国语是平平无奇的「赵灯泡与张勇敢」。网红妹说一个睡过的导演跟自己说过什么,大家都反问「晶哥?」(王胖子又躺枪),但国语是空白无台词。更不用说,粤语里吴君如扮鬼时的配音是罗兰,扮阎王时是卢海鹏。反观国语配音(台词),都太书面语了。本质上就是港式思维的故事,往上填充出调和口味的结果。我没有丝毫贬损国语或大陆喜剧的意思,而是指出这些创作很容易水土不服。以近年大热的开心麻花为例,诸如「我不抽火哪来的烟」、听到可以共度良宵,病人马上起来俯卧撑并配乐《好日子》等,都是神来之笔。我也无法想象,这如何翻译成粤语,或在港式喜剧下呈现。吴君如夫妇是很有野心的人,吴的人脉也相当广(看看金鸡系列就知道了),但他们也未能找到一个能「陆港共赏」的模式。观影中,我不禁幻想若吴君如不必强融,完全按港式喜剧操作会如何。砍掉后面的勉强鸡汤(整个逻辑是立不起来的,忽然就成一家人了,以及他们为何不要钱就放弃了家园),就变成「钉子户大战地产商」,未必不好看。《富贵黄金屋》不就是类似故事,镖叔靠弹琴通知的士佬多经典。而且,可以纯粹地「去到尽」,再现港式喜剧的魅力。以前大家以为,影片不太「香港」就没有理解障碍。其实并非如此,譬如麦兜系列,《春田花花同学会》太超前,《麦兜当当伴我心》又太多粤语依赖,但到了《我和我的妈妈》就感动了不知多少人。可见,内容上有没有「香港」无关紧要,重点是表达方式与共鸣点。看吴的几部经典,《岁月神偷》因不与大陆共享叙事背景而不被重视(这部多少港人深爱,我认为白血病出来后就不太好了,前半部分我也爱极);《金鸡1》还有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拍妓女,也不能理解胡军角色的意义;《金鸡2》稍微好点,但对郑中基和张卫健的角色也不明就里。到了《金鸡SSS》和《12金鸭》,前者看不懂王菀之和张家辉角色的大有人在,后者虽质量不高,但听着薛凯琪痛骂「C.Y.Leung」就值回票价(我在香港看,全场哄堂大笑)。大家以为是内容问题,实则是手法问题。《夏洛特烦恼》里,「咱们各论各,你管我叫爸,我管你叫哥」,这种伦理梗就完全无法影响港人(乃至粤人)。反之,詹瑞文似的戏谑(如:《潮性办公室》话剧版,电影差了不少)也很难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因此,想把各种元素糅入「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港式喜剧,是一个伟大的尝试,但也是必定的失败。不过值得庆幸吴君如并没有想着骗钱,也不是许多人所说的那么不堪。她虽失败,但却是有诚意的探索者,这非常值得鼓励。以此为例,也可一窥大陆崛起后港台地区娱乐制作的面貌。其资本与市场体量,当然完全无法跟大陆比。但除了避开敏感话题(如:冤死的戴立忍),还要考虑口味调和。《使徒行者1》很好,大陆注资后的第二部就不怎样了。尝试跟腾讯合作的《盲侠大律师》也存在后期疲软,对比TVB同类作品并非如此。我并不认为大陆资本就是有毒,何况无论有没有,时势就如此,要顺势而为。但怎样相互提携照应,是一个很新的课题。因为各方面因素,港台许多从业者已经在努力钻研了。而大陆创作者即便不需讨好相关市场,也应仔细研究,否则只能沦为播点港台歌曲和古惑仔内容卖噱头。文化的交融,从来不是易事。我们身处其间,亲眼见证,也算得幸。
最近空闲多,基本上把近期电影都看了一遍,看了网络评价其实也已经在心里打好预防针,但是一整场电影下来我还是惊!呆!了!我没想到,我一个笑点这么低的人,看这种喜剧片居然一点点都笑不出来😱一整场一点点都没有!喜剧片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但我看别的时也是能抱着爆米花哈哈哈笑几声的,结果这个我根本没有欲望。它没有抓住我的点,港式幽默其实我是真的不懂,也可能是个人原因。难得严苛一点打一星,因为,这场电影,对我而言,真是索然无味
是否喜欢这部电影,要看观众是否有迷影情结吧?
有些人看它就如归于故里,能够体会它的幽默感和精彩,有些人则不能。正如有些人真心喜欢《2049》,有些则不。
试片那天从影厅出来的时候同行的反应就两极分化很明显。有两位中年男士抓住吴君如,围绕鬼片桥段很兴奋地问个不停;外圈,两个入行不久小朋友在后面窃笑,还特意问我觉得这部片子怎么样,想从我口中听到差评。
道不同,好尴尬呀。
1、僵尸:天际朗月也不愿看
90年代初,VCD还没流行之前,我爸在双人床底下码满了录像带。其中一半香港枪战,另一半好莱坞特效大片。
我学龄前还毛都不懂,但就特别痴迷其中一套《新僵尸先生》。整个没有学上的夏天,打两个小时魂斗罗双截龙看一遍,吃午饭时再看一遍,午睡时搬个小板凳再看一遍,换录影带的手法比现在用机顶盒看智能电视熟练多了。童年的窗台上,金鱼缸里养的是楼旁小河里抓的鲫鱼。
这部里吴君如是女主角,一位性感丑角……。我印象里她当年的颜值跟现在玲姐也差不多,不过翻剧照的时候还是嫩很多,胸部也还紧致有弹性。
重点是!她这时候好闪亮啊!自己是个法师,还睡了林正英!我的天哪,林正英,地表最强驱鬼师,安全感之王,狮子山下最犀利的人肉武器,快要被一身正气化学阉割了的男人,却被吴君如成功玷污!
片中还有一场驱鬼,极犀利。烟雾缭绕的森林里,两队鬼怪相向而来。一方是血红的鬼新娘,一方是惨白的鬼出殡,配合瑞典人聂安达《百鬼雾林》的神BGM,吴君如破棺而出。这段戏以其玄妙难言又恐怖凄厉,成为很多80后的童年回忆,可谓天才的神来之笔、僵尸片幽玄之美的巅峰。
除此之外,吴君如还演了《猛鬼霸王花》、《一眉道姑》、《猛鬼狐狸精》、《捉鬼有限公司》(有邱淑贞)、《猛鬼撞鬼》、《猛鬼大厦》、《捉鬼合家欢》 、《鬼媾人》(片中王晶和关之琳啪了)、《猛鬼旅行团》(僵尸公路片)、《一屋哨牙鬼》之类的鬼片一大堆。直到僵尸片基本消失,吴君如也才不到30岁。
如今吴君如52岁,往事如烟,港鬼年产量过百的黄金时代早已飘远, 麦浚龙还专门拍《僵尸》盖棺祭奠。这和港片夕阳没关系,就是一个类型走到尽头,越来越多的新的观众,忘了灵幻道长和暂时停止呼吸。
然而过去是过去了,一旦回望,天然契合,总有高光。《妖铃铃》里面的鬼片桥段有多好看,胜在太浑然天成,太自然,手艺太熟了。吴君如从影三十年,从多少条河的发源一直走到末路,僵尸类型是其中一条。更难得的是,近两年的鬼片已经走到了日韩系严肃猎奇吓人路线,还发展出了胡同乡村怪谈分支,《妖铃铃》重拾了“过气”的喜剧+鬼片的开心套路,这种风格背后的意味,本身就已经非常温暖。
而且那个姿态啊,真是美。别看访谈里吴君如说自己有多少磕碰纠结,为本片盖一栋大楼造价多么昂贵,那都是其余的部分。你看片的时候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鬼片段落一定是她拍得最自如、最快乐的。“红衣女鬼”、“电梯鬼婆”和“密室报数”这三段,精炼稳定,满满干货。30年的香港老油条信手采撷,轻松写意丢过来,但她的目的不是吓死你,就十成功力只出一角,欠欠地撩撩你就够了,到吓破边缘再温柔地哄回来,简直伸缩自在的爱啊,完全被导演夫妇挑逗了……
至于后边的丧尸围城,中西合璧的戏码其实《一眉道长》里也有据可寻。
人说红线糯米今犹在,不见当年林正英。但吴君如也精彩不可替代。
不知不觉,吴君如没演主角很久了。但她仍然活着,仍在创作,仍敢拍不叫好的惊悚喜剧类型,还有陈可辛加持,是影迷之幸。
2、租客:花花宇宙爱是永恒
《妖铃铃》被一部分人“只看演员表就知道是烂片/只看预告片就知道是烂片/看完了果然是烂片”,这事儿完全不意外。
毕竟是“群星云集的港产喜剧”吧,命该如此。
《七十二家房客》多经典啊,但也被诟病“楚原版不如王为一版好”,至于2010年曾志伟版《72家租客》,更被批为“剧情空洞无厘头/熟脸无数但几乎都没派上用场/上不了台面”。
连《岁月神偷》都被批“刻意煽情缺乏深度”,吴君如陈可辛算老几。
这些“歌颂市民冷暖”的片子,在当下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啊——这一代有观影习惯的城市青年,有几个还会被邻里之情打动?别说跟邻居混熟了,跟真亲戚都没那么深厚感情吧?还有,几个人愿意对身边的陌生小孩温柔?几个人拒绝升职加薪一夜暴富买别墅?
更何况,养一大堆手下然后训练他们扮丧尸,当一个这样的万恶地主好像还挺有意思的厚?干事业,赚大钱,上班时间全公司一起过足戏瘾,片尾还收获亲情,沈腾竟成全片最大赢家。
所以铃姐这种戏假情真的桥段,全建立在“市井人情”的基础上。可惜贵支素无共情力,所谓“市井”一转眼就成了non-core function,对老人可以控煤,对病人可以控药,对女主人可以放火,对闺蜜可以关门。
这时候跟我讲风雨同舟苦乐共济?确定不是刺激人吗。
想让坏人被抓,只需要拍个直播视频网络曝光他?确定不是你自己因纠众干扰交通被带走吗。
这也是另一港片经典类型的没落吧。
感觉见证历史呢。
3、古惑仔: 叱吒风云乱世巨星
铃姐在《妖铃铃》里不是租客,而是江湖儿女。这点又和吴镇宇、方中信扮演的阿明、阿仁相似。
有江湖夜雨,又天真无邪。以前没发现吴君如有这样世故又天真的特征,可能她的喜剧形象太闹了,不给人细想空间。但昨天提起来的时候有友邻提醒,很多港人都这样,同类还有余文乐,袁咏仪,不胜枚举。
整栋大楼里的人,明明顶上已无遮头片瓦,早就已经身在江湖,但有“萌贵坊”(或者直接叫兰桂坊?)三个字一围,就恍惚还在象牙塔里。像孙悟空给唐僧画的圈儿,不出一切平安,出去了就回头无路,八十一难。
阿明和阿仁基基的,吴镇宇好帅。张译初次挑战喜剧很抢戏,但演多了正剧多少有点别扭,被儿子说话感动泪奔那段儿和全片节奏不对路。papi酱最精彩段落出现在片尾花絮——片尾有一打儿花絮,提前亮灯赶人的影院都是王八蛋。焦俊艳正常发挥,她反正一直都不错。小月月和沈腾的戏太好了,票房大势还能再担几年。
……
其实这帮傻儿子走上江湖我作为观众都感觉挺不放心的。
但是最傻的傻女铃姐,都已经在江湖上漂了三十年了,现在跟陈可辛二人神雕侠侣一样。踏遍青山人未老,繁星流动仍同路,她就一直是那么好,过得也不错,这就是我看完《妖铃铃》感觉最治愈最开心的事了。
感觉吴君如所演绎的喜剧不如老一辈人演的吸引人,她演的都是比较夸张的感觉。以前的肥肥演的就让人觉得非常喜庆,让人百看不厌。而吴君如却是有点装疯卖傻的感觉,表演的痕迹太过明显,除了大嗓门让人记忆深刻就没有什么能让人记住的地方。有时候感觉她就站在那里反而更有喜剧的效果。不知道她是不是学表演的出身。
《妖铃铃》上映以来,口碑两极分化,但有一点是影院观众的共识——沈腾和小岳岳很稳,承包笑点没毛病。
岳云鹏2017年演了7部电影,一套风格吃遍天。但比起岳岳的以不变应万变,沈腾的表演风格却一直在调整。
2017年沈腾最引人注意的两部片子,《羞羞的铁拳》和《妖铃铃》,一个卷莲门副掌门,一个无良地产商,都不是主角,都光彩夺目。
但我不知道其他观众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这两个角色都位高权重,发福的脸上常带倦意。
我挺喜欢沈腾,所以笑的时候有点心酸。
1、舞台十三年
第一次记住沈腾,不在央视春晚上,也不在那年国庆档爆满的影院里,而是在话剧舞台前。
2011年开心麻花巡演《乌龙山伯爵》,当时在深圳华夏艺术中心,沈腾还没今天这么国民度高路人皆识,一舞台都是年轻演员,只靠演技功底分彼此。戏里男主角谢蟹对女主角玛丽莲喊“静秋,我是老三,你还记得那棵开满西红柿的山楂树吗?”全场爆笑。
当时我和影评人黄啸挨着,黄老师看完盖章:演谢蟹的演员着实不错。饰演谢蟹的演员,把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小人物从城市小开到犀利哥的荒诞经历,生生被倒错生活逼到在坟地嚼了两年鲜花,演得很有层次。回家特意百度:姓沈名腾。
2012年开心麻花再来深圳,巡演《索马里海盗》。这次主演不是沈腾——沈腾是导演。这部戏阵仗更大,14人同台飙戏,武装直升机都搬上舞台了。
当下很多人只知道喜剧演员沈腾,不知编剧和导演沈腾。但他驾驭群戏的功底、对商业大场面的追求和把控,都是成熟商业导演的做派。什么时候沈腾执导电影我一点都不会吃惊,不如说,他到现在都没导过一部电影,才令人惊讶。
从2003年《想吃麻花现给你拧》“左小山”到《今天的幸福》“郝建”再到今天喜剧电影定海神针,他厚积不止十年。如果以2016年沈腾主演的《全明星版乌龙山伯爵》为界,那么他的舞台打熬历程是13年,演出次数以千万场计。
张译和沈腾的合作历史恰好也是13年。《妖铃铃》上映后,张译接受采访说了一句话描绘沈腾:“我跟沈腾是2004年就在一起拍戏。他现在的表演和过去2004年的他完全不同。我看到他今天的表演,就会脑补他这13年的成长轨迹,他经历过一些什么,他思考过哪些问题。所以我觉得沈腾老师的表演对于我来讲,是活化石式的。”
现在在微博上喊沈腾为“腾妹”的大批粉丝们,可能未必看过他早期的舞台剧。连我自己回忆起2011年那场《乌龙山伯爵》都心有余悸:沈腾加马丽什么级别啊,说看就看了。
但如果可能的话,真的很想看看沈腾早些年的表演是什么状态。
想看到他成为“活化石”之前,那些曾经存活在他身上,而又在十几年演艺生涯中逐渐被剔除、割舍、封印的东西。
想看到那颗山楂树上,曾一度满开而又摇落的“西红柿”。
2、笑点与电影感
笑点是不能解释的,但电影感可以。
从《心花路放》的酒吧老板到2019年将上映的《疯狂的外星人》,沈腾参演电影9部。
无论什么电影,只要他一出现,就是高能画面,成为点睛之笔,而又不夺他人光彩;无论什么电影,只要有他参演,就可以放心买票,哪怕一分钟也能承包一年笑点,总能值回票价。
《心花路放》里,沈腾戴着顶可笑的帽子,开了间夜色酒吧,很多人是凭声音认出他的。第一次和宁浩合作,宁浩还是偏保守,给他安排了一个段子多、动作少的角色。但就算只是坐着讲台词,沈腾也能用声音发挥演技,把段子讲得让人记忆犹新:“胖子你把脸转过去,再转过来,已经是第二次见面了”,“我这院里下雨下雪下冰雹,就是没下过手机”。那次演出后,宁浩跟同行盛赞了一圈沈腾做事靠谱儿。如今沈腾能加入中国喜剧电影第一大IP宁浩黄渤“疯狂”系列,除了国产喜剧电影笑点担当地位稳固之外,也是上次攒出的善缘。
《滚蛋吧!肿瘤君》,沈腾在片子里演白百何前男友,在熊顿生日当天劈腿被抓。按理说在电影里演劈腿男友不是一个很攒人品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败观众缘”,但沈腾演这种猥琐小人物抱头鼠窜的形象很可爱,像大人在玩小孩子的游戏。
《夏洛特烦恼》已经被人说得没处下嘴了。“一秒24帧,23帧都是满满的演技”,这是观众的评价。无论它三观上有多少争议,起码有一点没得辩:那一年满电影院都是青春校园题材影片,但没一部比沈腾穿越回到中学那一段校园生活真实。沈腾与亡母重逢时抱着他母亲大腿不撒手,泪如雨下又笑容满面抬头,换个演员来演可能得恶心死了吧。在四十平米小屋中,沈腾和马丽的对手戏,是大银幕上的年度高光时刻。
《羞羞的铁拳》里,沈腾不担纲主演,但他跟团队一起出席了路演。发布会上他对媒体说,“没有你们就没有《夏洛特烦恼》,没有你们就没有《驴得水》,这点成功你们给予了我们太多的帮助,我这次就是来站台的,为我的好哥们艾伦站台,为我的好搭档马丽站台。也希望大家能够把更多的关注放在那些还没有成名的开心麻花优秀队员身上。麻花有太多太多有才能的演员,按照表演才能来讲,我只是麻花的第二梯队。所以各位,请举起摄像机照相机,记录下这些人成为巨星之前的样子吧。谢谢大家。”
——就很多时候,打动你的可能未必在戏里,更在戏外。
3、喜剧之眼
懂得喜剧的人,一定更懂悲剧。用友邻猫小三的话说,“因为喜剧和搞笑一定是建立在对悲的洞悉之上的,这就是为什么纯粹的肢体搞笑不好笑。”
喜剧是温柔的、可以承受的悲剧,是一支重骑兵换上轻骑兵的装备,以幽默替代碾压式冲击。但当他一旦换回重骑装备,你将被他全面击溃。
在《欢乐喜剧人》的半决赛场上,沈腾曾饰演过一次卓别林。
在别的团队都采取保守战术的时候,他却带着开心麻花直接背离了“小品”作为“语言类节目”的定义,跳出了“唯包袱论”的窠臼。整段戏没有一句台词,以黑白为主的画面逼格高到天际,让人惊觉“小品还能这样演!”
沈腾最后摄影机前一个眼神,把多少人直接看哭。
那一刻的他,已经率领麻花团队跳出了胜负场,登上更高的山。
直到那部综艺节目的最后一期,其他几队的三板斧基本都砍完了,只有开心麻花还意犹未尽,七十二路散手未使绝,还能醉笑三万场。
很难想象沈腾不表演的话会去做什么。
这是中国电影的好时代,好艺术家生逢其时,是观众有幸。
这简直欢乐喜剧人大电影啊,根本就是把一堆风格完全不同的小品串了串,恐怖、丧尸、犯罪什么元素都来,正常语速讲话的Papi酱一点都不好笑,不过沈腾那造型居然还有点崔岷植……
【C-】笑点还是挺多的。但整个剧情还是太舞台化,没有真实感,尤其是煽情太尬。
陈可辛之前谈到吴君如执导的这部刚好及格,事实证明并不是谦虚。
唯一的突破大概只有恐怖喜剧这环了,可惜在我们这里也只能打打擦边球。整部电影都非常儿戏,你可以说它是老港喜剧风,但始终没法接受这样胡闹的东西。剧情太过简单,基本就是一个小品的容量,感觉硬是兑水成一部电影。
3.2星。1.吴君如和陈可辛一定很怀念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影坛。2.岳云鹏为本片最高笑点。3.港普和东北腔的碰撞还算有趣。4.最大的问题是笑料浮于表面而刻意煽情又让本片情节节奏有非常严重的快进和断裂感。5.最大看点是《乱世巨星》《朋友》这些港乐以及非常复古的布光场景,说白了就是从港片时代取一瓢水
其实这几星都给它确实让我和小伙伴笑啦~不过有些地方真的尬
一部正片比预告片好看的电影,陈可辛是不会坑媳妇的,猛鬼大厦的格局,其实是中国内地的开心鬼+人吓人,梗和噱头都是港片的,七十二家房客、八彩林亚珍、朱丽叶与梁山伯、无间道等等;但在噱头之上的笑料是内地的,故事小节奏超快,用快节奏和笑料掩盖一些不足之处,有情怀也有笑点,3.5,星,个人挺喜欢这片
我旁边的大哥笑得像打鸣,我怀疑他是片方花钱雇来的。
各种反转梗,开始有点恐怖,但知道原委后,就觉得好笑了。我私人认为打扫布满血腥的厕所是个败笔。还有数数的地方。反转丧尸的地方,我没想到。沈腾确实厉害。下地狱那个地方反转也挺好。给个3⭐半是可以的。
在光怪陆离的喜剧元素堆叠中,人物的情感显得过分虚假,为喜剧而喜剧,就像吴君如所说,过了。喜剧无根,欢笑的只是皮,而无神。但本片在内地创作环境的大背景下,以港式风格为模板,融合僵尸,丧尸等新元素,不失为一种鬼怪新说的好尝试。
尽管摆明是来北上赚人民币,但好在没有盲目跪舔北方口味,想玩的基本上都还是八九十港产片(还有个人学林亚珍!)那套,再植入一段年轻人喜欢的丧尸片,看得出尽了想象力创造力,吴陈两公婆的聪明才智和生意头脑还是明显的。至于为什么这么乱这么尬(玩过《四面夏娃》的君如姐绝不止这点料),怪谁咯。
惠州站,陈可辛导演跟阿如那特地过来宣传,真的是辛苦了。。可是我想说:陈导你那么有才,可是你还是没能阻止吴君如...
居然还停留在八十年代的一惊一乍屎尿屁的搞笑级别 我都替你尴尬
这部电影这的尬到我了,感觉很杂糅,没有个性,笑点不高级而且梗很老,强硬煽情有点没头没脑,看演员表演感觉很累很疲惫撑不起感情我的情绪完全是垮掉的。。。ԅ(¯﹃¯ԅ)总之,我很早就想离场了,三个字来说就是不喜欢,对。
这片看得不值当,一开始真的恐怖,说是恐怖片也不为过,剧情很尬,笑点生硬,强行煽情。。。真的不喜欢╮(﹀_﹀)╭
一直对君如姐有着满满的敬意,也很喜欢她。毕竟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带给了我们不少欢乐以及难忘的经典角色,尤其是洪兴十三妹,望夫成龙等等,但不得不说君如姐真的不适合搞创作,多了啥也不说了,都是眼泪😂😂😂
实在太傻逼,太胡闹了。一年到头,我也算是看了不少傻逼一星烂片,这是看得最生气的一次,简直现场就要气炸。。。
它的节奏和我的心理节奏是不符的,整个电影谁也没能说服谁,融入对方的节奏,如果电影是一场交流,我们都是失败的。从制作层面而言,利用语言作为笑点之一的喜剧,主角却是配音,这都是导演演员不重视。表面上以类型层层深入来推进情节,却总是忽略更为现实和深刻的逻辑,是这类魔幻喜剧的通病。儿童片
完全考虑逻辑的情节安排,有句俗话可以很好的形容这部电影:顾头不顾腚!多少次强行逆转,吴君如这位新司机玩漂移都是360度的大转弯,晃得我透不过气来。多少次强行套路,致(chao)敬(xi)了多少电影的创意?把港片题材嫁接到大陆,真的是严重水土不服,有点浮漂的笑料,除此之外,看完更多是反胃。
铃分,因为太过难看而忍不住笑出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