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李立宏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2

 剧照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2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3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4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5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6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3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4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5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6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7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8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9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共七集。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 进厨房,走向 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  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  贮藏食物从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的不断追求,保鲜的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等等。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我们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飞跃,他们共同的本质无非是水火关系的调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仅此一家。本集将主要透过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一展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鲜,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鲜香……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本集要探究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丰富的调味料的制作工艺,解密中国人高超的调味技术。10个故事,涉及川、鲁、粤、淮扬四大基础菜系和新疆、云南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烹饪文化,讲述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作为最后一集,本集将带领观众完成一个回归——从餐桌回归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为美食提供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优良和清洁。  这一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双子星公主菲尔来蹭饭第七季危险辩护劫中劫外太空的莫扎特恋爱ing活火熔城日落家园第四季OH!必胜奉顺英国语问簪2024敬子的手保镖2011独立日(粤语版)银河战将还魂希德尼娅的骑士 第二季许愿神龙娱乐之家美国风情画续集伊藤君A到E攻击诅咒骑士不要换台!东野圭吾悬疑故事扯平第一季花予野兽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你们的新鲜,我们的记忆

作为主创人员的家属,看到的都是:拍松茸,孩他爹去云南一周,我独自在家带娃;去湖北一周,我还独自在家带娃;陕北,广西,藏区,大连......一周又一周,我仍然独自在家带娃......记得08年底娃在肚子里时,他爹拍「北京记忆」也是常常不见人,首播时为了做后期还在机房熬着,我和肚里的娃守着电视看得泪水涟涟,昨晚娃在身边睡着,我又是看得泪水涟涟,不是要倒苦水,也不想做电视家属代言人,不谈剪辑摄影,不提什么人文关怀,只是食物和生命,纪录和回忆,你们看到的,只是我们记忆的一小部分而已。
当然还有他爹带回的小笼包,肉骨头,黄馍馍,米酒,青稞,乳扇,莲蓬......
看了片子才知道:火腿呢?笋呢?腊肉呢?鱼干呢?糯稻呢?肉夹馍呢?海参呢?扇贝呢?虾酱呢?糖啊醋啊陈皮八角呢?这算剧透吗?
还有大家都问关于第八集,其实前七集是正片,第八集是花絮,也就是孩他爹和一众同事的幕后故事,原定是要播的,现在......大概是不播了,也许以后网上能找到。
还有,那些叫叫嚷嚷的愤青们,这个片子可是拍了一年多啊,虽然中国食品问题由来已久,赶在这个风口浪尖上播出也没你们想得那么复杂,看过美才知道丑,懂得感恩和敬畏,这不好吗? 
对幕后工作者感兴趣的请移步http://t.cn/a3opNA



坦白说,写这些字是给一个朋友的回答,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的认可和温暖的鼓励,(大家不是都上微博的吗?)真心感谢!声明一下哈,「泪水涟涟」无关风月,完全是:这个东西好好吃你居然不带给我!这个东西带那么少尝尝就没了!这个地方好想去!......诸如此类。大部分美味不易长途运输所以我都没吃过,吃过的最爱乳扇,娃他爹最爱马鲛鱼!导演也在默默关注观众留言哈!另外,我不是妹妹,我家也没双胞胎美妞,幸亏!不然真会飙泪的!

 2 ) 饮食与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不仅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更能进一步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不是那种奢侈的满汉全席,而是最平凡普通的家常菜,这是比较吸引观众的一点,因为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在每一集里,都会以一个普通的家庭人物的视角入手,来了解每一款食物的制作过程,画面精致而优良,让观众充满食欲。每一种食材的色,香,味都新鲜十足,不得不勾起人们的味蕾。另一方面,从普通人的角度入手,让这部纪录片更增加了真实性和亲切感,更添加了几分纯真,朴实……

记录片的重要主题是中国之“变”。《舌尖上的中国》向观众展示传统农耕的中国,同时也告诉观众很多中国传统正在改变,而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所以该片的创作团队在为本片确立了一项选择食材的拍摄标准:“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这是纪录片的主题,也可以让观众通过美食文化来看中国文化传承,了解中国社会文化。

 3 ) 吃呗

感谢纪录片的创作者们,记录了世上这么多嗲东西。
在线地址 http://jishi.cntv.cn/sjsdzg/videopage/index.shtml
或者更推荐去B站欢乐地边刷弹幕边看。
被咔嚓的第八集 《播出前的日子》
请戳--> http://blog.sina.com.cn/u/2290929845

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
看了第一集觉得哈嗲,不论是从内容还是配乐剪辑都很对胃口。除了对着屏幕上各种美食流口水外,通过每一段小故事让人对食物有更多的敬畏和感激。敬畏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好,也应感激采取食材的人们所付出的辛劳和努力。获取、制作食材的手艺与食材本身,是延续下去还是被迫丢弃,有时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和做法。所以说,浪费粮食真的是件很差劲的事情啊! 看完那段挖藕的艰辛,我太惭愧了!还有没有腌笃鲜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马克一下各种食材和菜谱。

云南香格里拉县吉迪村 松茸
碳烤松茸、酥油煎松茸
浙江遂昌县 冬笋/春笋
油焖冬笋、腌笃鲜、冬笋炒塔库菜
广西柳州市 大头甜笋
黄豆酸笋小黄鱼、螺丝粉
云南大理市诺邓山区 诺邓井盐
血肠、火腿(生吃、莴笋炒火腿、火腿炒饭)
湖北嘉鱼县珍湖 莲藕
炸藕夹、莲藕炖排骨
吉林查干湖 胖头鱼、生鱼、银鱼、武昌鱼(冰河捕捞)
鱼头泡饼、垮炖杂鱼
广西京族三岛 浅海鱼虾(高跷捕鱼)
海南三亚 狼鱼、马鲛鱼、池子鱼、炮弹鱼(远洋捕捞)
酸菜鱼汤、香煎马鲛鱼、红烧池鱼
南海西沙群岛 红螺

第二集 主食的故事
觉得没有第一集那么惊艳了,虽然食物和劳动人民的笑容仍旧哈美啊!各个故事更加侧重了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和情谊,提到许多和节日民俗有关的主食,所以经常是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吃。觉得机器生产的食物没有手工的好,很大一个因素是觉得没有人情味吧。和亲朋至爱一同享受倾注了情感和汗水而制作出来的美食,这些记忆赋予了食物本身更多的意义,所以可以延续几百年至今。里面那些做主食的大师傅小师傅大妈大爷们都是武林高手。大概是篇幅限制,但既然有了饺子,那馄饨呢!春卷呢!生煎呢!小笼呢!锅贴呢!烧卖呢!肠粉呢!青团呢!八宝饭呢!其实严格说来,包子也没讲到呢!不要歧视有馅的。还有喂喂那个混在年糕里的,是宁波汤团吗。还有没有提到米线、粥和泡饭一刚。主食可以出番外篇吗!

五谷 稻黍稷麦菽
山西蘘汾县丁村 花馍、长寿面(寿辰)
陕西绥德县 黄馍馍
新疆库车县 馕(古尔邦节)
中原地区 馒头
贵州黎平县 米粉(满月酒) 汤粉
广东广州沙河 河粉 干炒牛河
陕西西安 馍、泡馍 肉夹馍、牛/羊肉泡馍
甘肃兰州 牛肉面
广东 竹升面、云吞捞面
陕西岐山 臊子面
浙江嘉兴 粽子(端午节)
浙江宁波 年糕(春节) 汤年糕、梭子蟹炒年糕、艾草年糕
北京 饺子(春节)

另外那首欢乐的陕西美食歌。以下。
 陕西美食 by 黑撒乐队
油泼面夹一口,香得发抖,菠菜面营养多,绝对很牛。
裤带面粗得很,挑战喉咙,biangbiang面拌上肉,真是筋斗。
浆水面连汤带水,记得擦嘴,岐山面臊子多,历史悠久。
蒜蘸面有点辣,小心舌头,炸酱面黏一点,吃不了咱兜着走。
荞面饸饹,包谷糁,洋芋擦擦。现在这时代提倡粮食要吃杂。
韭菜盒子,八宝辣子,锅盔牙子,你吃完一定狂流哈喇子。
槐花麦饭,柿子饼,桂花稠酒,春夏秋冬咱老陕都有个好胃口。
炸油馍,甜劲镜糕,还有粉蒸肉,东南西北来的客人都舍不得走。
走,伙计们一起吃三秦美食,共同推广咱的陕西小吃,走,姑娘们一起吃三秦美食,共同发扬咱的陕西小吃。

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
B站上有人说这集是萌菌物语,所以地理上占优势的南方终于逆袭了。古代劳动人民这些转化的妙招一些是出于生活环境的需要,另一些则是对口味口感的追求。片中的各种制作工序,让人得以一窥转化中的微小世界。希望这些手艺不要在时间的转化中都丢失了,让那些味道只能停留在记忆里,或者沦为谑外地游客的民俗旅游项目。弹幕里有人说:我知道古代武术从何来而了,拉面的耍太极,打年糕的会暴击,搅酱缸的又有梅花桩的轻功水上飘。所以那些嗲么事的造物者们其实个个都是身负绝技的隐士/饮食高手!还有说好的腐乳呢!

云南建水县 烧豆腐
云南石屏县 豆腐(用井水点制)
安徽寿县 豆腐(用石膏点制)淮南王刘安炼丹不成的意外发明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奶豆腐
云南大理 乳扇
浙江天台山 斋菜豆腐
安徽休宁县 毛豆腐、豆腐皮、糯米酒
浙江绍兴 黄酒、酱菜
浙江安昌 酱油、腊肠
黑龙江依兰县 大酱、酸菜

第四集 时间的味道
这集是金句总汇篇吗。苗族阿妈人生指南“这个天是越走越亮的。”,南货店爷叔自带吐槽“我们都是油水很足的。”,结尾台词“才下舌尖,又上心头。”采访里蹦跶出各地方言好欢乐啊,但是字幕君也太糊弄了吧,尤其是粤语。很欣赏阿添的一番说话“花多点心思,去认识一下你自己做的事。花多点心思,你会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穿戴整齐漂亮银饰做腌鱼的姑娘花心思,兜马路兜伐兜伐去菜场的汪姐也花心思,守着百年老铺不紧不慢做虾膏虾酱的阿婆同样花心思,所以他们的食物里、笑容里满载着成就感。那些卖毒牛奶假鸡蛋烂水果的人不愿意花心思,因为他们的成就感都荡漾在钱堆里了。

腌腊 风干 糟醉 烟熏
黑龙江绥化市 泡菜、打糕
辣白菜豆腐汤、泡菜炒肉
香港 腊肠、腊鸭
腊肉炒芥菜、煲仔饭、荔芋腊鸭煲
湖南靖州县 腊肉、腌鱼(禾花鱼)
腊肉炒萝卜条、熏烤腊肉、油煎腌鱼
安徽黟县 鳜鱼、腌肉
臭鳜鱼、腊八豆腐、刀板香
浙江金华 火腿(上方、中方、火瞳、火爪、滴油)
蜜汁火方、海参蒸火腿、腌笃鲜
上海 南货(杭州酱鸭、咸肉、温州黄玉鲞、宁波笋干、绍兴梅干菜)、糟货
梅干菜烧肉、酱汁肉、红焖虾、煎鲳鱼、油焖春笋、面拖蟹
醉蟹、醉虾、醉鸡、糟鸡翅、糟猪蹄、糟毛豆!
福建霞浦县 紫菜
台湾云林县 乌鱼子
香烤乌鱼子
香港大澳 咸鱼、虾膏、虾酱、咸虾

第五集 厨房的秘密
前几集已经觉得分类有些莫名,这集明显思路混乱了,末了还鸭子爸爸附身说: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当阿拉都是戆大儿子吗!咸鸭蛋过泡饭这么嗲的腌货,为啥混在一堆华丽丽的创新菜里面,而且创新菜也展开得半勿郎当。器具提到黑陶(云南出镜率奇高),不顺手带一下沙煲、瓦罐、蒸笼嘛。还有中国发明这么多动词的烹饪方法哪里去了。既然吐槽西方刀具多,那扬州师傅除了绝技切豆腐丝,也多露两手嘛。最后一段香港桃姐乱入是哪能回事体啊,就是为了引出这一切都是爱の终极料理秘籍吗。唯一没有令人失望的只有BGM君了,时而调皮,时而大气,深得我心。

云南香格里拉尼西乡 琵琶肉
云南昆明 汽锅鸡
广东顺德 粉葛蒸肉、均安蒸猪、菠萝排骨
江苏扬州 灌汤包、大烫干丝、酒酿火方、紫炝虎尾、素汤、清炖狮子头、雪花鲥鱼、仿豹胎、鉴真素鸭
湖南长沙 油炸臭豆腐、金鱼戏莲、金丝虾球
山东 葱烧海参
浙江杭州 咸鸭蛋、创新菜-新式大闸蟹、云雾鸳鸯龙井虾仁、西湖醋鱼
香港 煎蛋角

梁以瑚主编的书《老爹妈思厨》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967739/

第六集 五味的调和
这集先把五味分段介绍,对于鲜基本在谈海味和清淡的烹调方法,最后却得出鲜是五味进化后的终极boss的结论。五味顾全了,不过调和的解读零零星星地散落在菜式里,比如陈皮鸭的甘苦,鱼香的味型。中菜很少有单一味道的菜,大多是糖盐酱醋八角桂皮各种调味料和食物混合在一起的旨味。味道可以任意组合,比如糖醋、酸辣、甜辣,这种调和出的美味各有各好。正是这种调和可以创造出比原有食材更丰富的口感,而不是片中把鲜仅理解为通过调味来引出食材本身所具有的味道。嘛,我是这么觉得额。话说这集简直是广东人包场啊,但为撒体粤语的字幕君总是状况外啦。大蜀国其实前几集一直在变脸,这集终于露本尊了。作为上海人,我觉得除了江浙一小撮,全国各地都嗜辣,足够单拍一集额。

甜 糖画
广东汕头 甘蔗
糖葱薄饼、熏鸭、汤圆
江苏无锡
梁溪脆鳝、加蟹开口小笼包、手推馄饨、酱排骨
苦 酿苦瓜
广东江门 陈皮
陈皮晏(陈皮鸭汤、陈皮排骨、陈皮煮鱼干等)
澳门路环 陈皮鸭
咸 盐
广东惠东县 盐焗鸡
广东龙门县 菜干
酸 醋
镇江香醋
蟹黄小笼包、肴肉、镇江醋排
山西老陈醋、姜汁蟹醋、玫瑰浙醋、龙门白醋、北京米醋、恒顺香醋
中国四大醋: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福建永春老醋、保宁醋(弹幕都是科普帝)
辣(辛)辣椒、姜、花椒
四川乐山 泡椒、豆瓣、花椒
鱼香肉丝、麻婆豆腐、藤椒鱼
重庆 花椒
鸳鸯火锅
鲜 味精<---是邪道
广东汕头 野生紫菜
紫菜蛋花汤、鱼丸紫菜煲
广东广州
清蒸鱼、白切鸡、白灼虾

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
最后一集其实跟第一集有许多相似的内容,都是如何获取及如何烹饪食材。唯一让我觉得不解是花了那么多笔墨介绍在自家楼顶搭菜棚子过自给自足生活的北京大爷,这是为了凸显城市人也能过上和谐美妙的生活么,但这明明是我的菜园,哪里是我们的田野啊。湖州爷叔种芋头辛苦是辛苦,但是划着小船哼两句方言小调,静下来沓两笔做幅画,绝对是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他们的艰辛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是这种乐趣,城市里的人也是没福气享受的。另外讲大闸蟹,起名小太大概因为籍贯是太湖,个么远方亲眷英国小泰表示没有人来吃它日子过得太惬意了。

贵州从江县 糯稻(梯田)、鲤鱼、鸭子
乌饭、烤鱼、酸汤鱼、炜酒(新米节-长街宴)
辽宁大连獐子岛
海参、鲍鱼、海胆、扇贝
浙江湖州 河蟹
清蒸大闸蟹、赛螃蟹、靖江蟹黄汤包
江苏兴化 芋头-龙香芋(垛田)
蟹黄汪豆腐、芋头红烧肉
西藏白朗县 青稞
糌粑、青稞粉、青稞酒、酥油茶(望果节)
北京
西红柿、倭瓜花、大角瓜

吃是中国人的基本属性,所以这片子还没开播就挺期待的,一开头也的确眼前一亮,但是越往后越觉得质量参次不齐。内容素材上来说,由于拍摄时间仅一年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讲美食每个人心中都各自有本谱,总会有人觉得“xxx这么嗲的东西居然不讲!”没有提到的省份地区有天津、宁夏、青海、江西(JohnnyZhu童鞋总结)但在编排剪辑上,每一集的叙事脉络以及集与集之间的联系有时缺乏逻辑。另外旁白君喜欢升华中心思想的总结个人觉得挺减分的,很多时候镜头的记录和人民鲜活的语言已经说明了一切。不过发挥稳定的BGM和各种星人的露脸又默默把分数提高了一些。
跟吃一样,看片也是件很个人的事情,所以会有留学时差党看着看着想起远方姆妈烧的油亮亮的腌笃鲜于是内牛满面颤抖着打五星,也会有人觉得拍得那么高端洋气徒有漂亮画面有毛用打两星都太抬举你了,我觉得都很正常嘛。但是那些个“你竟然敢不给五星一定心态有问题不顶不是中国人!”和“打那么高分一看就是没看过什么纪录片的无脑跟风党!”,我只想说呵呵,并赠送你沪语五字箴言不谢。
据说会有第二季,期待创作人员给大家展现更多世间美好的嗲人嗲物,不晓得蔡澜和沈宏非还会继续做顾问伐。还有希望下次字幕君能把各地的方言翻翻准确啊。

 4 ) 《舌尖上的中国》研讨会 发言——送给陈晓卿

《舌尖上的中国》研讨会 发言
by (80后年轻观众代表<_<)姬少亭
正如陈晓卿老师所说,只要是拥有5000个味蕾的正常人类,都会对外形诱人的美食产生生理反应。
对着这部片子流口水,成为了一场中国人体狂欢式的自虐行为。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幻觉,想到深夜里一切都暗下来,中国人对着一闪一闪的电视机或者电脑流一个小时的口水,就觉得充满了魔幻色彩。
当然它的好处不仅仅是食物的鲜美诱人,所谓,才下舌头,又上心头。陈晓卿老师喜欢的一句极其文艺小清新的文案来说:“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的确,“城市变得极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楼宇森林之间烹饪的食物和空气中食物的香气。”
这些城市上空飘散的香气赋予了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人情味。这些味道,才是真正的中国味。
中国人对食物的理解也许会比很多国家要更加丰富,食物在这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国度里,被种植进了很多感情和故事。
跟沈宏非老师一样,我最喜欢的人物也是第二集中制作黄馍馍的那个大爷。理由是他最有性格。我们通过影片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他从选料到浸泡,自己石碾子磨粉,到揉面,发酵,蒸馍,最后制成香喷喷的成品,花了多大力气,那些汗珠在银幕上清晰可见。他对着镜头说:“我58啦,我要好好干。”这句话真简单,真动人,是中国最最普通的劳动者最普通的愿望。他一边往炉子里添柴火,一边说:“辛苦的人有钱赚,不愿意辛苦的人,没钱赚。”多么朴素的道理,真实得跟他炉子里哔啵作响的柴火一样。
“吃过的都说,人家的没麻哒。”他站在大街上跟一个砍价姑娘大声说:“不能便宜!我这个都是辛苦做的!”我就觉得他太真实,太可爱,太耿直。
我是西安人,第二集里恰好有很多陕西的美食。当听到掰开一个肉夹馍发出兹拉兹拉的声音的时候,我的所有毛孔都收紧了,我的每一个味蕾都在呐喊:“要不要这么真实这么大声!”
这种兹拉兹拉的声音就是我的乡愁了。
巧的是,在舌尖播出之前几天,我曾在微博上写过一句话:“我的乡愁就是一碗辣辣的凉皮。”这句话迅速被转发300多次,每个人都在转发的时候添加上自己的乡愁,导致我被各地美食刷屏。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吃到一种家乡美食,就相当于是回了一趟家。至少自己的胃是这么告诉自己的。
中国人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吃什么,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尽管这在科学上尚未找到充分证据,但是在文化层面上,有绝对的说服力。
第四集的编导张铭欢告诉我,摄制组选择食物的标准,是能够承载中国人的性格。
南方人糯软甜香,北方人泼辣奔放,山区的人坚强隐忍,河边的人温婉细腻。正如柏邦妮所说,我在深深爱着自己家乡的食物和人民的同时,一点也不介意去爱别人的家乡。舌尖上的中国正在一点一点让我爱上别人的家乡。
就在我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得热泪盈眶,觉得自己快要爱上陈晓卿的时候,他竟然告诉我,他基本没去现场,大部分都是摄制组的年轻人去拍的。它主要负责总体设计和思想上的把握。
这件事狠狠地教育了我,并让我认识到,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商业纪录片的尝试。
我一开始很难接受把这么文艺唯美的片子划归到商业纪录片的范畴,但是其实商业上的成功并不能否认它在其他方面的价值。
成功,反而会带来一些专业的批评。
一些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对已经非常动人的文案提出了批评,认为一些措辞过于拔高,不够生活化。
这些意见,其实我觉得很中肯,适度地拔高有助于观众进入诗意的状态,过度的渲染就会失去“接地气”的那种珍贵。
另一方面,我的一些科学松鼠和果壳网的朋友也提出,这部影片很少涉及饮食的科学,一些饮食专家说,里面一些食物重盐、重油、重糖,其实非常地不健康。
就像网友所说,中国人正在被食品安全问题所困扰,舌尖只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是《舌尖上的中国》重新唤起了食物本身的味道。
也许从科学角度来拍摄《舌尖上的中国》也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方式,但我完全能够欣赏现在这一部的好。
我们的饮食在变化,观念也在变化,这是一个变化中的中国,这个“变”字正是陈晓卿最想要呈现的东西。
片中所呈现的烹饪方式正在慢慢消失,人们正在选择更新的方式来烹煮这些食物,一些曾经被视为珍馐的食物,现在却变成了被抨击的对象。比如最近的全聚德鸭油事件,其实鸭油曾经就是美食,现在人们观念变了,它就变成了地沟油。
我想这部影片恰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中国饮食的切片,是一个当下的中国,包含着过去,也包含着未来。
我们可以在影片中看到悬挂在墙上的离家打拼的年轻人的照片,也可以看见已经去世的老人的照片,这几代人的生活被浓缩进短短的几帧画面,也浓缩进一种在时间中缓慢变更的美食之中。
另外,作为一名新华社对外部的记者,同样是做外宣工作,这部影片所提供的讲述方式引起我的强烈共鸣。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老师说,他们这次摒弃了大而空的叙述方式,选择食物这样一个很小的切口,向国外介绍中国。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一个外宣工作人员的眼光来看,这部影片的确是符合了我的口味,按照我的职业判断,它应该是符合外国人甚至外星人的思维方式的。
非常感谢这部影片,让我这样一个吃货刷新了对美食的认识,让我可以单纯地流着口水想念家乡,那一刻的感觉,是十分美妙的。

 5 ) 看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其后的文化~

看后的一点小感触,先记着~O(∩_∩)O~

第一集
片子中由天南地北的几个小故事串联而成,从云南的松茸,到浙江遂昌的冬笋,再赴湖北的莲藕,吉林的鱼把头,云南的诺邓火腿,海南的捕鱼队,一个个故事,很短,但是很生活,从食材的获得的不易与艰难,足以说明此舌尖,堪比刀尖:第一次知晓原来莲藕是如此人力化的食材,得挖藕人员一根根的摸出洗净;广西还是海南,忘了,会使用踩高跷的方式捕鱼的人目前之剩下5人;每挖一个松茸得行走一公里多的路程~
片子另外传递了一个思想,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做到长长久久,原来与自然最为贴近的人们是最为了解的,采摘松茸,但是不破坏菌丝;挖掘冬笋,但是不锄坏它的根,扑捉冬鱼,但是不忘让未长大的小鱼漏网,同时继续投放来年的鱼苗。有些明白为什么古代、乃至近现代的村里人、山里人 ,会为了某些事而进行的祭祀活动,不是因为迷信,而是因为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感恩~

第二集
这集叫主食的故事,也许正是因为主食是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的食物,每天都会吃,所以在看这集时也特别有感触,总会不自觉地想到自己在吃这个主食时候的那些故事~对了,我也终于记清了中国五谷的排序:稻、黍、稷、麦、菽~

在看片头的黄馍馍出来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饿了,同时也是第一次看清楚了原来黄馍馍是由五谷中的黍做出的,因为耐旱,它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黄土高原的主要食物。绥德县的老黄家赶在每年的冬天开始做这些黄馍馍,可以做15000,一个冬天下来,刨去成本,才可以辛苦地赚得8000元,而他们拿到县城里卖的价格是一元一个。或许以后的某一天当我到了某个县城,看到有个大爷在辛苦地卖黄馍馍时,我应该会毫不犹豫爽快地买上几个吧~

之后便是新疆的馕,它,作为新疆人的主食,而对于我这个南方人,完全只是将其当作了偶尔尝鲜的主食的替代品,真是文化地域不同,所带来的感情也不一样啊,但是馕的香、脆还是让我当场诞出了不少口水~

另外还有,兰州的拉面,据说兰州人的早晨时从吃一碗兰州牛肉拉面开始的,当我瞅着片中人们排队去吃拉面的场景,真是觉得大家对待这件事是如同朝圣般虔诚的~

其后陆续登场的还有广州的细面、河粉、云吞,西安的肉夹馍,广西的米粉,陕西岐州的臊子面,嘉兴的粽子,宁波的年糕,年终盛宴的饺子,虽然后三个可以说离我的生活并不遥远,但当纪录片以严肃而认真的态度讲述它们的时候,我也着实不敢小瞧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了,一个是为了纪念几千年前的古人而产生的食物,后两个是纪念新年的传统,真的,食物后面的文化绝对不能小看,尤其是在我们中国。

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
这集个人感觉,主角绝对是黄豆~从豆腐球,豆浆,豆腐,再到毛豆腐,豆腐脑,全部都是由黄豆转化而来的衍生品,想想确实,豆腐还真是一个神奇的食材,对于中国的悠久历史它真的是个独一无二的食品,先不说韩国日本这些拿去主义者,欧美国家还就是没有~或许现如今,当老外们想到豆腐,便会自然而然地与素食主义者挂上勾,时不时地显露出一脸厌恶嫌弃的表情,殊不知他们遗漏了如此人间美食~

当瞧见了安徽休宁的毛豆腐时,情不自禁地回想起曾经在安徽屯溪尝过的那口浓郁的豆腐味,小小的感叹,如果片中的大女儿没有继承母亲那手制作毛豆腐的手艺的话,又有多少类似如此的非物质遗产正在流失呢~

还有云南大理的乳扇,草原的奶豆腐,绍兴的黄酒、酱货们,东北的酸菜,回忆起片子里出现过的经过霉菌、微生物、时间转化而来的食材时,还是忍不住地淌口水~

PS:好想尝片头那个云南建水的豆腐球啊,一个个如同小小的泡芙球,在炭火的烹制下,如同活了一般,翻身,辗转;更加有趣的是姚老板算钱的方式,吃一粒豆腐球投一粒玉米,最后算钱,当老板煞有其事、相当认真地告诉吃着的小娃儿:你再吃两粒,就4元钱喽~小娃娃瞪着大大的黑眼睛,嘴巴里鼓囊囊地嚼着刚入嘴的豆腐,皱着小眉头,令人忍俊不禁,不仅为小娃儿的憨态,更是因为老板的淳朴实在~

第四集 时间的味道
看到这个题目,首先想到的是曾经看过的《窗外的小豆豆》中里面提到的,山的味道,海的味道~这集的题目显而易见,讲的是在时间作用下产生的食物~从泡菜,到腊肠,还有豆腐,紫菜,醉虾醉蟹、腌鱼,火腿....全都可以看到时间留下的痕迹~

这集该如何形容我的感受呢,确实10点半就兴冲冲地等在电视机前,但却越看越困,没有了第一集的兴奋之情,看来是疲了~推荐了好几个同事看此片,大家一致的感觉,片子介绍的没有顺序,跳来跳去,前面还在云南,一转眼到了上海、北京、内蒙古,毫无逻辑,个人猜测或许这是导演的非线性的拍摄手法?也许到了最后总会给观众一个交代?但就目前的趋势看下来,片子应该还会这么拍下去吧,希望这个纪录片不要虎头蛇尾啊~

另外,偶尔看到了本片的美食顾问是内地的沈宏非先生,和大名鼎鼎的香港美食家蔡澜先生,对片中提的美食还是略微充满了信心了~其实就拍摄场景来看,看到了很多的延时摄影的效果,不得不说是非常值得赞一个,尤其在纪录片中,同时也看到了许多平常不太容易注意到的美景,还是老话啊,美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美的一双慧眼了~

第五集 厨房的秘密

看到了很多烹饪的手法而带来的美食,黑陶锅炖的琵琶肉,云南汽锅蒸的汽锅鸡,广州村宴的蒸全猪,扬州大厨煎的素鹅,滚的清汤狮子头,还有擅做创新菜肴的大厨烧的新式西湖醋鱼,董大厨的葱烧海参,香港婆婆的炸柚子皮裹肉,天南地北,五花八门....

本人也爱做菜,粗浅对厨房秘密的理解是那些厨房的烹饪工具,烹饪技艺,看了后,更加加深了一点,为亲人、朋友特意烹饪的美食的心,也是一个不二法宝,就如同烹饪学校的那位周老师一样,当在家里吃着女儿特意做的菜肴时,从不以专业的眼光来评价女儿非专业的烧菜能力,因为有那份心就已经使得这顿饭美味无比了~

PS,对扬州大厨的刀工怎一个佩服了得,记住了,扬州干丝下次一定要去尝一下~
吐槽下,结尾那就,厨房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额~导演编剧大大是没有台词了吗~

第六集 五味的调和
这集的逻辑可以说相当简单明了,从五味各自谈起,直至结尾的总结,五味的调和平衡,不仅是厨师的烧菜之道,更是中国人为人处事,乃至治国经世之道~其实个人感觉这句话虽然是结尾了,但其实它可以讲得更深更入,其实光光这一集,应该就可以上通易经,下通人生吧,但应该也只有我们中国人,只是简单的吃饭,便可以想的如此深如此远吧~

很多人在网上会评论这部纪录片会火的原因是,央视难得出一部放眼于小人物,小配角的纪录片,注重于细节,来体味美食,体味人生,也确实,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掀起现如今如此大规模的国民热捧的“舌交潮”吧~以前常常羡慕日剧会出现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短片,各行各业,什么样的题材都有,终于我们中国的片子也开始有此趋势了~

回到这集上来,也正因为导演编剧花了大力气向我们娓娓阐述了蔗糖的获取,陈皮的晾晒,盐田的耕耘,陈醋的酿制,辣椒的采撷,才慢慢聚拢了我们生活必不可缺的甜、苦、咸、酸和辣,而也正是因为这些的来之不易,我们才应该更加珍惜人生的五味,五味的人生~

PS,看了这集长知识了,原来我们舌尖第一个感受到的味觉是甜味啊;原来蟹黄小笼包的吃法是先把醋倒入小笼包的口子里啊;原来做成陈皮的橘子的皮比肉更精贵啊;原来鼎鼎有名的豆瓣酱是如此的做法啊;原来鱼皮在蒸烤后裂开说明鱼的新鲜程度啊;原来.......

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
拖了很久,一直没来写最后一集的感受,或许是内心还是不希望一部还不错的片子完结的缘故吧。

这集沿袭了之前的风格,天南地北,上天入地,从大山深处在梯田中种植糯米的广西少数民族同胞,到大连“獐子岛”潜水员们捕捞盛产的海参、扇贝、海胆,接着慢慢过渡到了湖蟹小太在湖州、崇明岛的长大养成计划,然后又猛一个跳跃,飞到了世界屋脊,讲述了青稞与这片土地人们的情谊,紧接着又是南下,提到了江苏兴化的芋头田,最后终结于北京某个空中小院从无到有的诞生记。其实不论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还是人工开垦的菜园,我们的田野可以是千变万化,像梯田,像大海,像江河湖泊,像高原,但也只有我们人类心存一颗敬畏自然、感谢自然的心,才能与大自然相平衡,才能与大自然共存。(PS:个人觉得第一集已经点出了这点,最后一集像是在做个头尾呼应)

开播片子以来每晚近一个小时的娓娓阐述,已让我习惯了配音大叔醇厚的嗓音。终于,片子的结束不仅是对我们泱泱大国的食文化有了个小小的交待,也对像我这样每晚准时守着电视、殷殷期盼的观众有了交待,更让我们这些热爱吃,热爱食的中国人记住了最后的那句台词: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6 ) 带着《舌尖上的中国》去旅游

《舌尖上的中国》是我们全家都喜欢的纪录片,直到现在全家一起吃饭时还会播放,边吃边看,饭也越吃越香。这部片子通过故事讲中国饮食,通过人文讲饮食,让我对饮食有了文化的渴望。

去灵芝正值采松茸的季节,走进藏民小院满院松茸飘香,切成片的松茸摊开铺平晾晒着,有的新鲜肥硕刚刚采摘,有的已经卷曲轻体,准备包装,我坐在石阶上看着松茸,看着丛山翠林,眼前浮现出藏族小姑娘进山采松茸的模样,采完松茸她小心翼翼的保护采松茸的基,用山草土轻轻覆盖。想着想着越发喜欢西藏,喜欢松茸的味道。

藕原是我最不爱吃的食物之一,没有任何理由的不喜欢。看了纪录片里挖藕人,除了辛苦,更有着满足与自豪,荷叶湖间荡漾,仿佛是它们托起了采藕船,拿着藕的手臂几乎分不出哪个是臂哪个是藕,辛苦是挖藕人的伴侣,丰收时白色向上的月牙挂在黝黑的脸上,笑的那样明亮。那一瞬间我闻到了藕香,有想去安徽旅游的冲动。去黄山顺路去了太平湖,这里不是纪录片的产藕地,但荷花荷叶交织的美景依然让我心旷神怡,好想此时来一阵挖藕人的海市蜃楼。现在吃藕已然是飘香满口呢。

天然颜色糯米团的香味,酸汤鱼的酸辣已经冲出屏幕,诱使我想去贵州一游。在贵州,经常听到介绍食物的话就是:这道菜在舌尖上的中国里,说话的人无不充满着自豪感。吃着贵州饭菜,想的也是贵州山水,让我对旅游有了更美好的体验。

终于有了中国自己饮食文化的故事,虽然还有好多没有讲完,还是渴望越讲越精彩。

 7 ) 吃货们的骄傲

在舌尖上的中国还没有播出之前,微博上有个叫今日大韩美食料理的PO主,整日乐此不疲的发着方便面和大白菜,然后指着他们称作“美食”。
这对于天朝的吃货人民来说,唯一的,只有怀着怜悯的心看着高级黑的意淫。

天朝人民其实很无聊,经常在网上因为一些小事掐架“豆腐脑必须是咸的!!!咸的才是本命!!”“皮蛋蘸醋才对吧!!蘸酱油的我跟你绝交!!”“什么?!你们吃火锅竟然用麻酱?!!四川人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这种小事情的背后,藏着的,总是咱们大吃货国的骄傲。

苏东坡算是吃货的鼻祖,除去他的东坡肉之外,更甚者有很多诗词都是对美食的描写,《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
他被贬在海南岛詹县的时候,当地有一位卖环饼的老妪,她的手艺好,环饼质量高,可是,因为店铺僻,不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妪得知苏东坡是著名文学家,就请他为店铺作诗。苏东坡怜悯她生活贫苦,环饼手艺又委实不错,就挥笔写下一首七绝:
纤手搓来玉色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压扁佳人缠臂金。
古代的诗人总是这样,从不吝啬对美食的赞美。

小时候看中华小当家,那些品味了食品之后的的火山喷发啦,畅游在料理海洋啦,和感动的泪水啦,看似夸张,实则不然。
大过年的时候去爸爸那边吃年夜饭,硬朗的九十
多岁的爷爷啊,硬要去厨房做一道名叫“甜烧白”的菜,他说那是我小时候爱吃的。端上来的时候冒着腾腾热气让我眼睛湿湿的,虽说已经煮软的含在嘴里就能化开,可还是一直不停的说好吃。
真的,感动的快流泪。

我们经常没钱,但是烦恼的事情听起来也很幸福。

吃中餐吧,该点水煮鱼呢猪肉炖粉条呢宫爆鸡丁呢还是粉蒸肉呢?都点吧,没钱。
吃小吃吧,该点三大炮呢豆腐脑呢钟水饺呢还是沙县小吃呢?都点吧,没钱。
吃火锅吧,该点肥牛呢鹅肠呢撒尿牛丸呢香豆腐呢还是脑花呢?都点吧,还是没钱。

家长们总告诉自己好好学习长大挣钱,要买别墅买豪车。大人们总觉得这样的话才励志。
可我认为,这话应该变为好好学习长大挣钱,尝的起松茸点的了鱼上的了肥牛吃的撑肚子。

对于吃货来说,幸福的未来应该是这样= v =

每个人的人生总有不同的酸甜苦辣咸。不在一个城市没有共同交际网的对方,说不定会为了喜欢一道相同味道的料理而成为朋友。

这些神圣不可分割的美食友谊之下,都藏着你是吃货的本质。
这些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之下,都藏着属于华夏儿女的美食。

北方的面,南方的米,西藏的青稞酒,台湾的蚵仔面线,甚至是黄岩岛钓鱼岛附近的鱼群,都用不着外人来虎视眈眈。

一粒粒金黄的麦穗和劳动人民的汗水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当咀嚼着这片中华大地赐予我们的美食的时候,应该拍拍已经吃撑的肚子,对着那些觊觎我们土地的人说:

“想从我的嘴里叼走我的食物,就比谁吃得多啊。”

这才是,吃货应有的骄傲。

http://weibo.com/huqiuqiu

 短评

慕名来看了第一季,真的是很美很下饭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国人的生活态度,都在片中娓娓道来,淡然却有力量

5分钟前
  • 你在百花深处
  • 推荐

记忆最深刻的那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因为经常有提到。还有就是各地的特色美食,拍的那么美,每次都想去吃😂️毕竟纯吃货!可以继续延续下去,美食中又有拓展人文地理,挺好的纪录片!

9分钟前
  • bekey
  • 推荐

这片儿是海外党的地狱

13分钟前
  • 萌塔 C-137
  • 力荐

看了相当有食欲!

16分钟前
  • metoo_0825
  • 推荐

国家规模“深夜发吃报复社会”,得被韩国列为禁片的作品

18分钟前
  • 阿朴
  • 推荐

强烈推荐给大家,是我的助眠利器,不是说节目无聊,而是这种轻松的氛围还有轻缓偶尔带着一点点调侃的语调,会让你整个人都放松下来,超级喜欢!!!

19分钟前
  • TTTT~
  • 推荐

很喜欢这个节目,记录了中华传统美食文化,朴实又美好

23分钟前
  • 端木夜
  • 推荐

看是看不腻的,但是看饿是一定的。

27分钟前
  • 谁家今夜扁舟子
  • 推荐

让国人燃起从新善待食物的欲望了吗?CCTV的纪录片真的第一次看到不是奇怪的煽情和猎奇的表现方式啊!好感动啊!诺邓火腿哪里比意大利的火腿弱了?对待食物要真心诚意才能有无限美味!嘴喷酒和地上捡起盐来会让你恶心吗?鱼露是脚踩压出来的也是一贯的做法,有些时候不要自以为干净,化学品最干净了。

31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

网上都是推荐,看过感觉特别好,太好吃了,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后面几部也很精彩

33分钟前
  • 欣欣向荣
  • 推荐

黄岩岛和钓鱼岛都是是我们的!!!黄岩岛和钓鱼岛的鱼也是我们的!!!不准我们抢鱼!!!不准和我们抢吃的!!!

38分钟前
  • 大树施它活
  • 力荐

一句话形容,完美,看到的不止是美食,更加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历史感,又感动又喜欢,超级期待第三季了

39分钟前
  • 嘉兴路派出所
  • 推荐

好燃!!!!!!!!!!!!!!!!!!!!!!!这根本就是一部青春片好嘛 生在天朝的好处就是能迟到一切想得到的美食!!!!!!!!!!!!!!!!

40分钟前
  • Hauu
  • 力荐

这尼玛是最成功的爱国教育宣传片呀!!一寸土地都不能丢呀!!谁知道会不会长出什么美味食材!!!!(话说看完第一集好饿)

42分钟前
  • vividly
  • 力荐

有些国家的人吃是为了活着,而有些国家的人活着是为了吃。

46分钟前
  • yaya4711
  • 力荐

壮哉我大吃货帝国!

47分钟前
  • 小丫么小纯良
  • 力荐

BGM好燃TVT节奏明快,镜头细腻,感情真挚,人物朴实。现在的国产纪录片比国产电影好一万倍。

51分钟前
  • 阿米
  • 力荐

浪费食物会招天谴的! 另外, 本片一定要翻译成韩文和英文!!!

55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中华美食最能引起中国人的共鸣!美食背后的故事也是中国人最质朴的品质!

60分钟前
  • 达达
  • 力荐

半夜里看《舌尖上的中国》,突然体会到了一个常年在美国的同学说的“半夜想起羊汤,想的睡不着觉”,和另一个已经移民的同学说的“可惜以后孩子只能吃披萨汉堡了”,谁能想到,一部美食节目却是最好的爱国教育片?

1小时前
  • 友风子雨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