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言 The Promise

第04集完结

主演:克莱尔·芙伊,克里斯蒂安·库克,伊泰·提伦,卡塔琳娜·舒特勒,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1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2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3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4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5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6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13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14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15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16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17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18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19诺言 The Promise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正义与血缘

情感至少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父子关系,细节显示了满满的父子之爱。送对戒很浪漫,刺青很酷,还有带儿子去享受力比多。在物质和精神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关爱和帮助儿子。然而,恰恰是这个深爱构成了戏剧冲突的关键之一。

另一个层次就是儿子本能对正义的维护,这个维护是剧情推进的核心,围绕维护才能展开行动。于是就能看到比利时劳工的艰难处境,还有种族歧视达到了怎样一种可怖的程度。同时还很好地拍出了非洲女主体,这个女性有尊严,聪明,坚强。从眼神到姿态到说话,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相当到位。比如最后一个镜头,她得知丈夫死亡的真相,沉默了那么十几秒后迅速调整好去做自己最应该(良知)和想做(自由意志)的事情——安葬自己的丈夫。(而不是崩溃和跑掉)。导演很尊重人还体现在,拍非洲巫术,不会让我感觉到迷信和诡异,因为每次巫术都是准的,同时镜头扫到小主人公的表情,呈现出他紧张的心理状态。

正义和血缘反复冲突的线索很清晰的情况下。小主人公才有理由不相信他爸爸,才有资格把他爸爸锁起来以免他爸爸干出更可怕的事情。这就是导演的立场。

 2 ) 摘录|达内《一诺千金》电影手记

最近在阅读吕克·达内的电影手记《影像背后》,里面有一些导演自己创作作品的心路历程,对于理解影片很有帮助。我想摘录其中关于每部电影的部分,帮助达内影迷们更好地走进达内的电影世界。

十分推荐大家阅读这本《影像背后》,达内兄弟对于哲学的思考和对于生活的观察都在其中有所体现。

影评字数不够,粘上我的短评吧:

一场道德上的自我觉醒,以戒指为线索,影票中伊格一步步摆脱情感上的顺从和亲情上的依赖,以一种失去一切为代价的姿态赎罪。善良不能从一,作恶不能而终。人性的矛盾就在这样的撕扯中形成悲剧,但同时也闪烁着道德的光辉。

 3 ) 承诺

你是我的儿子。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

Igor面前义正言辞的父亲却没有了父亲的形象。他被儿子用铁链拴住了一条腿,十五岁的少年决意履行自己的一个承诺。
不要叫我爸爸,叫我Roger。这是父亲说过的话。他的每一次鸣笛、每一通电话,都可以让修车厂做学徒的儿子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不顾师父辞退的威胁,跟随父亲回到他的maison blanche,白房子。那是冷酷大于人情,压榨高过交易的世界。
我们甚至无需过问少年失足的原因。电影的开始,Igor为老太太修车,偷了车里的钱还照样一脸无辜,走回后院把钱包迅速埋掉。和父亲载着一车偷渡者的少年也许是真的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比利时,西欧大陆的小国,避难者眼中的优越世界。比利时,在达登内兄弟的镜头下,一如既往地展现着它剥去美好外衣的底层世界。

九年后的电影[孩子]中,年轻的父亲布鲁诺赎回了被自己卖掉的孩子。于是就更有理由相信,这部电影中少年Igor本性的纯良。临死前的Amidou对他说:请照顾我的妻子和孩子。少年的一双肩膀,便负担起不知真相的黑人女子的怀疑和相信,还要逃脱父亲的穷追不舍。
一头金发的瘦小的Igor,哭着钻入了女人的怀里。他的泪水,是无助、失落、还有悔过。
所以这更是一部关于残破青春的电影,同样的还有两年后的罗塞塔。

扮演父亲Roger的是六年后出演[儿子],并因此获得戛纳殊荣的Olivier Gourmet。然而更让人注意的,无疑是当时十五岁的Jérémie Renier。最近一次看到,已是[夏日时光](阿萨亚斯作品)中结婚生子的年轻富商。记得他的多个角色,沉默敏感的偷窥少年(Olivier Jahan的[假装我不在]),遁入林间的一次惊心之旅(欧容的[挑逗性谋杀])。自然还有与达登内的之后两次合作,[孩子]和[罗娜的沉默]。
而在这部电影中,也许他根本不需要表演。镜头里,十五岁的Igor点亮了烟,沉默地说着一切。

曾经看着[四月三周两天]摆幅不定的画面,立刻想起了达登内的那三部电影。多时以后看到这部[承诺],又想起四三二,同样的凝练和言之未尽。却仿佛还是比利时的这对兄弟,所呈现的粗砺和真实更多。
我总是忘不了四三二的最后,两个女人转过脸来看着镜头的最终定格。却更已经无法形容,在告诉女人真相之后,少年追着那个离去的背影,应该如何无声地落幕。

 4 ) 140个字多一字也不行之《一诺千金》

十五岁的年龄,本不该过早掂量生命的轻重。

他的混蛋老爸自然也不会告诉他“一诺千金”该如何书写。

青春年少本该骑着机车肆意驰骋,他却背上偿还父罪的包袱负重前行。

手持摄影睁大了眼睛,毫无遮掩的注视着这个单薄的身影。

更可悲的是,偌大一个国家的移民污点为何要让稚气未脱的男孩用泪水来洗刷?这答案如同最后远去的背影不知去向何方一样,无法作答。

 5 ) 陷入困境的良知

此时的达内兄弟还没有后来那么极致的风格和情绪渲染力,还没有疯狂的将镜头怼到演员的脸上,让观众与角色一用焦虑,一同呼吸,一同受苦,一同绝望。在叙事上还没有形成后来以角色情绪和事无巨细的动作细节为核心,舍去一切除角色之外的生活片段的极简风格。因此在情绪的调动和渲染上与《罗塞塔》和《他人之子》相比张力稍显不足,那种专属于手持摄影带来的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和同步感没有那么强烈。但作为达内兄弟的早期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在对自己的风格摸索过程中以及还没有绝对自信的情况下,对故事题材的选择和挖掘却显得格局颇大,通过角色身份和种族差异来揭示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以及阶级问题。在批判性上,本片在达内兄弟的作品里算得上是佼佼者了。

非法移民在欧美发达地区本就是极其常见的社会现象,来自贫穷落后战乱动荡地区的百姓通过陆路或水路偷渡到发达国家,寻求安定和全新的生活或试图实现“近在咫尺”的美国梦。生而为人却注定无法平等,性别,种族,阶级,国籍,无论你听过多少“正义”人士发表的鸡汤言论,无论你多么崇尚自由平等,你都无法改变这是一个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世界。看看影片中这些偷渡而来的非法移民者,他们肮脏的居住环境,看不到前景的生活轨道,毫无尊严的生存状态,甚至连死去了也只是查无此人而已。因躲避政府检查而坠楼的黑人劳工死前让伊戈照顾自己妻儿的嘱咐如果换成是伊戈的父亲那势必会打了水漂。15岁的伊戈面对黑人的死亡与父亲截然不同,这也是影片最核心的冲突点,伊戈从一个生活在父亲的羽翼下,跟着父亲管理安排非法移民者的法外之徒摇身一变成为了需要向一个悲剧家庭承担责任的男人。他大可以和父亲一起掩盖真相,而他一开始也这么做了。和父亲一起埋掉了尸体,和父亲一起欺骗死者的妻子,但内心的道德和道义让他在一错再错时也会焦虑,会犹豫,会用自责,渴望坦白的眼神看着被蒙在鼓里的女人。达内兄弟的电影总会有让人如坐针毡的道德困境元素,这是达内兄弟制造戏剧张力的王牌要素。父亲制造强奸的戏码试图赶走女人和孩子,又编造出丈夫在德国的谎言来试图送走女人和孩子。而伊戈卒最终在道德良知的作用下彻底背叛了父亲,他开车载着女人和孩子逃离了父亲,可他仍旧没有告诉女人实情,他不敢接受说出事实的后果。他和背着孩子的女人在街边无助的徘徊,因为孩子生病去到医院,但由于钱不够无法看病,向她伸出援手给她钱的是一个同样来自非洲的黑人保洁员。她独自在桥下背着孩子等待伊戈时,两个骑摩托的白人种族主义者从桥上向她撒尿,并骑摩托撞翻了她的行李。她找到一个黑人术士寻求占卜自己丈夫的下落,被告知会客死他乡,她在这座现代的钢筋水泥城市里得到的全是黑人的帮助,遭到的不公与暴力全来自于白人。达内兄弟正是加入了许多伊戈以外的生活片段来丰富影片的内容与深度,既有批判性也有极强的解读性。伊戈为了照顾女人和孩子甚至不惜和父亲发生争斗,并用铁链拴住了父亲的脚,良知与责任在亲情的困境中逐渐占领高地,此时最大的悬念便是他何时告知真相。伊戈当了自己的金戒指给母女买火车票,最后在火车站即将分离时,他终于告诉了女人丈夫死去的事实。没有哭喊,没有愤怒,女人只是低下头犹豫片刻转身向来时的路折返回去,她哪儿也去不了,因为哪里都一样。影片在两人离去的背影中结束。真相的告知并没有换来情绪的高潮,《他人之子》中的结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尴尬的沉默是对之前所有紧张情绪的总结,平静之下的内在张力才是达内兄弟的电影最迷人之处。

 6 ) 良心的坚守

        当一位导演的作品,被称为“良心电影”时,那么这样的作品一定不是简单的娱乐或者个人表达那么简单,它势必是引起了一种导演个人视角的社会解读与现实之间的冲撞,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而比利时导演达内兄弟,便被誉为“比利时良心”,看罢其作品《一诺千金》后,深深感到,他们得到这样的赞誉,绝非一种姿态,而是个人对社会犀利观察与人文关怀结合的产物。《一诺千金》,延续着欧洲电影常见的对比,成人很混蛋,孩子很单纯;文明很虚伪,落后很质朴;伴随着对父权的反抗,我们看到了一个阶层、种族、贫富分隔明显的社会,依然存在着弥合的希望。

        影片一上来就避开了比利时敞亮的一面,那欧洲的富裕、文明与美景,而是顺着一个孩子的视野,让我们伴随一群非法移民直接来到了比利时的“城中村”。欧洲的繁荣与梦想,吸引着亚非临近地区的移民,以各种方式进入,而这也自然的形成了一种地下经济。男孩伊戈和他的父亲便从事着这样的营生,将一些非法移民接入,提供给他们廉价的住处,帮忙提供些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赚取些费用。这是典型的经济落差和社会治理缺位制造的灰色地带,他们各取所需,尽管各怀心计,彼此算计,但是又都不是大奸大恶之人,通俗的说,就是出来混的。直到一天,一次执法行动中,一位移民慌乱中坠楼,伊戈之父任由其死去并毁灭痕迹,才将伊戈抛入了道德的困窘,面对亲生父亲和死者遗孀间的挣扎,也是一个分裂社会的现实反映。

        达内兄弟在本片中制造了一对对典型性矛盾,它们间除了有对立双方彼此的冲突,又有这种对立中“概念”和“现实”矛盾,再将它们交错结合,从而制造了一种1+1>2效果的社会焦虑感。伊戈和父亲间是一对矛盾,概念上父亲应该更成熟稳重,担当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而现实却是,“父亲”脱离了“父爱”,仅仅剩下了“父权”,片中我们看出,伊戈本身有个车行学徒的“正经行当”,而父亲却在缺人手的时候就随意将其从车行叫出。从片中,我们完全看不到伊戈父亲对孩子的爱,孩子更像是一个跟他有血缘关系的雇工而已,一个因此可以信任的帮他做更见不得人勾当的帮手,尽管他信誓旦旦的说着还有多少钱就可以买下房子,但是这让人很难信服是为了家庭,反倒是车行师傅,对伊戈更多正面的叮嘱。“父爱”令人愿意亲近,而“父权”势必引起反抗,当父亲为了避免麻烦,宁肯看着生命逝去的时候,曾经对父亲的打骂与恩惠并重管理的服服帖帖的孩子开始反抗了,父亲的冷酷无情让他的道德形象完全坍塌,父亲的推脱虚伪让他平时的权威显得可笑而无力。欧洲电影常以孩子的单纯与成人世界进行对比,表达某种社会状态的道德问题,而本片则显得更凌厉和直接。父亲教育孩子一步步泯灭人性,而孩子本能的同情天性却自我保护着自己道德的底线,终于在父亲步步紧逼下开始强烈的反抗。我们看到,当伊戈走向反抗父权之路后,其决绝与义无反顾之势毫不拖泥带水,这或许也是导演对这种道德矛盾的态度。

        而本片另一对重要矛盾则是“文明”与“落后”,这种矛盾集中于死者遗孀阿西塔的遭遇。概念上,“文明”是比“落后”更先进和美好的社会状态,阿西塔来到比利时与丈夫团聚,却发现这个“文明”的世界并不美好,侵染于文明世界的丈夫有些懒惰嗜赌,而当丈夫不知踪影之时,她又将面对这个世界更凶残的真相。阿西塔几乎被迫走上了一条逃亡之路,让电影后半部分带上了公路电影的色彩。她几乎被看上去彬彬有礼的房东卖去做妓女,又在街道上遭到种族分子的袭击,在医院中更因为缺少区区的医药费被冷漠对待。正如她在孩子生病后绝望的呼喊,对这个“文明”世界的强烈控诉。而给她帮助的恰恰是“落后”的同胞,如在医院给她帮助的非裔护工移民,给她经济支持,也给她住处。在这段有个值得玩味的镜头,当地非裔移民也一种很落后迷信的巫术来推测阿西塔丈夫的下落,告知她丈夫很可能已经客死异乡。“文明”世界的人们刻意的隐藏真相,不断给阿西塔以打击,而“落后”的人们到互相扶助,看那“落后”的巫术,却倒道出真相,给文明世界虚伪的“巫术”以赤裸裸的讽刺。

        于是,两对矛盾中被抛离,被伤害的伊戈和阿西塔走到了一起,在伊戈的帮助下,阿西塔渐渐摆脱困境,而伊戈也走出对自己价值和道德观的迷茫。面对世界虚伪和残酷的一面,孩子和女人再一次成为了一种道德底线的坚守的象征,这似乎是欧洲导演的常用象征手法。而达内兄弟在对这种人文关怀的表现上,也很有节制和很现实,没有过度的抒情和情感高潮,一切都以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表现人物情感的此起彼伏,甚至结尾也那么自然的就结尾了,根本没有我看此类电影期待的那种所谓闪耀人文光辉的煽情结尾,这个故事就这么完了?伊戈送阿西塔离开,阿西塔离开之后怎么办?伊戈会回家吗?伊戈如何面对父亲?一连串的问号留下,任凭观众判断,或许这也是电影导演对社会问题的无奈,他们只能发自自己良心的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的走向永远还是有其自己的潜在规则在运转,达内兄弟让观众看到良心指向之处,或许能为社会现实再添上一点微薄的良心。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7b16d018781ea50a8ebde4cc

 7 ) 《一诺千金》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题记:
只要你不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付费党员,每一个忠诚的共产党人都会因为这句话而热血沸腾,也许,许多付费党员根本已经忘记了此言的出处,那么,在这苍茫夜色里,只要你的心还有着一丝热度,请您秉烛夜读吧!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www.marcofilm.dk/LaPromesse/LaPromesse-Plakat-small.jpg[/img]

写实主义或者是现实主义在某些场合是注定要镀上诗意的金色的,其实谁都明白,只有看不到阳光的的时候,我们才会一再重复我们盛世已久的话语。
比利时电影《一诺千金(La Promesse)》迄今为止正好十年,达尔塔涅兄弟(Jean-Pierre/Luc Dardenne)一向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底下层的悲苦生活著名,就拿当时看我们似乎也应该倍感自豪,大量的手提机和自然光的运用让中国观众足以产生错觉从此认定我们的生活比蜜甜而资本主义世界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里。
影片以一个十五岁少年伊戈视野里的非法劳工为主线,让我们看见摩天大楼背面的的世界。那些非法劳工的生活你可以移一个位置,在那里欢了。
为了躲避惩罚,伊戈的父亲听任一个被雇的西非籍非法劳工艾米窦堕楼后不治身亡,导演以一个平静而残忍的镜头表现出这样的悲惨,在藏匿非劳尸体过程里伊戈的脚上沾染了血,这些在伊戈洗澡时慢慢从地漏泄走,无声里凝结着死者的悲恨。
伊戈对于死亡的反应说明了这个少年心里对于人心的称重,对于死亡的价格化计算需要良知的进一步弱化,我们看到的是仁政下一条命的价格是20万而且说得理直气壮。
这部影片总是让我想起我们的农民工,他们似乎被关心着,然而这些关心似乎没有多大的用处,他们能够永远休息的理由只有一个被机器搞成残疾然后回家慢慢将身躯埋进大地,其他的,其他的,城市的霓虹照不到阴暗的工棚,里面无限远,无限远……
在影片里,父亲罗杰心情很复杂,他听任那个非劳死去有着他的苦衷,我们可以以崇高的人类道德去谴责他的不义,然而,在底层虫子一般活着的人群里活着就是动物性的弱肉强食,只要有着等级和经济差异这将持续很久。
伊戈在艾米窦死前答应他照顾他的妻儿,所以,他实践着他的诺言,一个孩子能做得就是这些。影片最后我们或许会赞许伊戈的仗义,然而,他的将来又将如何?谁也无法知道
底层没有怜悯,底层所有的惨淡都来自于他们无法改变的境遇,就像布基纳法索的劳工他们对于新生活的想法是所有的力量无法阻止的哪怕是性命,劳动力的转移和经济有关,为了活着,为了活着盖过任何意义。
这部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刻意的技巧,手提机近距离表现着人物的姿态,导演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生存状态,他没有评判只有展示,他没有主观的侵入角色,而是在寻常的世界里让大家感知境遇里的悲情和友谊。伊戈作为孩子他无力控制任何事件的发展,可是,为他揭示的存在让我们知道生命如何才能找回信念和尊严。
导演达尔塔涅兄弟一直关注底层平民的疾苦,在《罗塞塔(Rosetta)》和《儿子(Le Fils)》里一如既往延续着主题。现实主义在欧洲一直有着发展,这基于他们宗教的悲悯,更重要的是1848以后左翼对于世界重塑和认知。
当我快写完的时候,五一快到了,让我们重温一下一个细节, 艾米窦的寡妻带着孩子看医生因为钱不够而着急的时候是一个同样的在医院做清洁工黑人姐妹慷慨解囊,她的举动让我们看见了人心、天地。
而更加直接的表述是阶级兄弟,这个词非常的有分量,它是暗夜里的火炬,只要人心还有着热度它就不会熄灭。
中国导演往往会抱怨题材的难找,可是,你们可曾俯身关注那些底层的工友,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泪水。……

【附录:影片资料】
《一诺千金(La Promesse)》1996比利时/法国/卢森堡
编导:达尔塔涅兄弟(Luc Dardenne &Jean-Pierre Dardenne)
主演:雷吉米·雷尼尔(Jérémie Renier)、奥力维耶·古尔梅(Olivier Gourmet)
片长: 91分钟
奖项:1998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1997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4(现实主义的好片子)

2006年4月29日 星期六 下午11时45分 云间 寒鸦精舍 初夏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短评

当年的达内兄弟风格尚未像其后的作品那样风格统一而保留了相对较多的剪辑和景别的变换。优点在于,在达内的作品里,关键性的台词总是以毫不煽情的方式自然流露。然而由于一贯的片段叙事,故事起因仍旧显得突然。最大的问题则在于,作为影片名的“诺言”在片中缺乏强调或无足轻重,丝毫不影响其后剧情。

6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达内电影世界更多是一种人性的演绎【它带有既定道德和价值立场】,而非是对道德自身界限和标准探讨。在这个框架内,他们已经把对剧作打磨和对演员控制推到了某种精确极致。这种表面上的自然主义恰恰是搭建在一种极其细致工作之上。达内的小成本是可以通过长年努力习得的。

11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颓废青春转至道德坚守。1.达内兄弟奠定题材与风格的成名作:关怀底层人物境遇的写实主义,手持摄影,自然声光,粗粝质感,毫不炫技。2.聚焦非法移民与种族歧视。3.碾破的雕像接起来了,然而父子裂痕,贫富差距与阶级鸿沟何时能弥合?4.一个人如果在祖先的墓地上没有坟墓,他会死在异乡。5.收尾干脆。(8.5/10)

1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不动声色间点滴渗透直至巨变,有如重击。

1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5】太厉害了。从情节到矛盾,从道德困境到人物弧光,一切是精密设计的,但一切又完美的融入这般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之中。在迅捷的剪辑下,观看紧密到失去了喘息,直到这个即是结局又是新漩涡的终点,我们方才有时间大口呼吸,自然力度无穷。

23分钟前
  • DeckardYang
  • 力荐

娄烨都比不上达内的手持...

28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估计因为这个没拍过瘾,所以后来又有了《罗尔娜的沉默》,如果再拍同类题材,导演还可以给出第三种结局吗?达内的细节张力总是这样,时时转折,处处变奏。

33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飞驰吧,少年!看到那个在小摩托上奔驰的金色头发的男孩,心中忍不住的雀跃与惊叹。他的生活虽充满欺骗、奸恶、丑陋,但是他本身却又保有责任、诚实、纯真。最爱场景:老爸跟儿子在酒吧中的和声演出,愿时间留驻。这些美好的永存于电影的灵魂。

34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剧本后半段不如前半段洗练,但技术层面的无情弥补了这一点。自然光、长镜头、无配乐和手提摄影,把这四种技巧合而为一的结果是消灭技巧,只留下灰色的比利时小镇。而最具决定性的要素其实是Jérémie Renier。只要注视着他那受阿波罗祝福的金发,我便永远无法说出「这是一部写实主义电影」之类的蠢话。

35分钟前
  • godannar
  • 推荐

达内兄弟的片子在我这儿只有一个作用,那就是不断刷新TOP榜单

3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虽然少年突然从冷血随从变身温暖天使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可剧本依然是一顶一的好,原本只是个社会新闻版块的普通边缘人物的故事,被流畅的手摇镜头,些许饱满的长镜头,还有通篇的自然光打磨得惊心动魄。达内兄弟部部如一部却部部精彩,从后往前看,真是十几年如一啊。此时的Jérémie Reni真是水嫩…

42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尽管西非神秘主义仪式有些噱头的嫌疑,尽管少年忽然变成了天使,但剧作仍是惊心动魄地好。手持摄影机+长镜头+自然光(效),长镜头捕捉激烈的动作,结尾的那个长镜头饱含情感强度。扮演恶魔父亲的Gourmet之后凭借《儿子》里上帝一般的表演拿下戛纳影帝,两部影片造型判若两人

4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达内的片总是犹如一碗没有味精的料理,却依然盛满了生活的况味。

49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替父辈赎罪的小小少年

5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被震到九霄云外短期之内回不来了。

5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达内兄弟是比利时的良心

1小时前
  • 丁一
  • 还行

达内兄弟太好了,剧作完美。他们的故事都像一根紧绷的弦,牵动到影片的最后一秒,越来越紧。片子太沉重,比“诺言”本身更沉重。雷尼耶金发飘逸的样子真是太好看。恶爸竟然是他人之子的男主,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骨灰级演员啊。。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作为纪念的第1234部,是一直留着没看的达内兄弟。没有多余的形容词,我就是想拍这样的电影。

1小时前
  • 撕撕撕
  • 推荐

@达内兄弟回顾展奔忙的人生,在路上开始,路上结束。非常凝练,车,戒指,眼泪等等都成为线索,越拴越紧。被忽视的社会问题终究内化到个人身上,甚至代际传承。千金的是直面,承担,无畏,最终能看着受害者的眼睛说出真相。工业机器能补好雕像吗?

1小时前
  • 吴邪
  • 推荐

达内兄弟的电影都有浓郁的DOGMA95范儿,也喜欢专注屌丝题材,没有配乐了反而增加了写实感。想起不久前和朋友闲聊电影,无意中说出一句,“假如90%的恐怖片没有了配乐,那岂不都成了逗逼片了。”想想也是。

1小时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