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春日迟迟,杨柳风轻,令人不觉心生游意。六朝古诗里最缠绵悠远者,在我还是要数《西洲曲》,所有与江南有关的梦与怨与念与愁,仿佛都化身其中了。
宛转轻柔,读来又不觉感到孤独起来。一片芳心千万绪,在春日的秋千上,停停荡荡,倚着微风,飘散到很远很远了。
“当时年少春衫薄”,情万种,日犹长,然而纵使单衫红艳,鬓色如鸦,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追忆当日,还不是空空如梦!
不知怎地,想起了《芳香之旅》,或因片首春晴一般的暖调。深沉的弦乐天然带着一种苍杳的远意,是那个逝去年代的旧事。满屏的金黄油菜花,圆头憨脑的老式公汽,高亢而欢快的颂歌,简素衣衫包裹着的单纯无邪的笑……在那浓郁的暖色光照里,一切成为美妙的堆砌。时代的特征是符号与意象化的,然而令人亲近,仿佛和和煦煦、喜气洋洋的农民画,流淌着实惠、平和的满足与喜悦。没来由地,好像只为着那缓慢的年月,为那并不富裕却事事有念想的生活,而快乐。
梨花村外,人面如新。那样光灿灿的温柔,倒像宫崎骏式的,像《哈尔的移动城堡》里那片柔软如茵的草地,宛若桃源。
这部电影里,有太多创作者自以为是的想象。或许他不过借那个激昂纷乱的时代作背景,了却一段何处都有可能萌生的情缘。不论哪个年代哪种人,都或多或少有点绮念,那一点,可以放大成科幻电影里硕白的圆月,夜夜撩人;也可以缩小,小成白壁上一丁蚊子血,旧衫上沾着的一粒饭,无足挂心。
电影英译名作The Road,本义双关,却显得题大材小。有人批评说这部电影最失败的,是将“性”置于太重要的位置,莫非一人一生,一国一代,可说的惟有这点破事?
这种意见当然不是不对,但气儿太正,又是一派男人口吻。男人明明知道,却又常常仿佛不知——女人永远讲不尽怨不尽的,是男人。为了那个人,身与心都是甘愿的。女人固然感性与任性,然而对切身世界的要求,又不过是现实与单纯的,本着这种存在感,便不至于令自己堕入虚妄的境地。男人么,连女人的性高潮都能挖空心思地想象,却一边说着性爱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仿佛在旷而远的背景下,只有理论制度、大事年表是确凿的,别的都喑哑而黯小了。
《芳香之旅》是文绉绉的,缺少治史的严谨与理性。但碰上我这样不问出处、望文生义的观众,也自有其动人之处。大学里,我向来是做文学课的文章比史学课的好,这种禀赋上的差距真不是多听几学期名教授的课便能豁然开悟追赶上去的。
对我而言,这部电影的苍凉悲哀,乃是见着年老色衰的李春芬,她悍然地蹬着男式自行车,神色坚冷如钢。年轻时鲜莹明润的身体上,尽是岁月滚过的痕迹,结实而钝重的。及至见她对年轻女子的半是敌意半是怜惜,亦教人心酸:
若只为当时一个闪念,一段情思,
若只为大雨滂沱的夜晚,倏忽而灭的心火……
日月如梭,人事暌违,一生一世,草草辜负。
此情可待成追忆,而可忆的,仍只有明媚车厢里一抹橘色的柔光,与年少时浑茫无知,只候那个人来的自己。
http://bodhicat.blog17.fc2.com/blog-entry-92.html 请原谅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芳香之旅》当成一部公路片,除了影片里出现的那辆看起来像是铁皮玩具的公共汽车,我看不出它和公路片什么联系。如果说公路片的母题是寻找,那么它的主题是温情的,暗藏着隐晦的哲学思考,通过一次旅行,人们完成了一次生命的体验 ,一种自我主体价值的确定。可在这部电影里,所有本应温情脉脉的生活却被导演自以为是的变成了一场矫揉造作的闹剧,在影片的前半部,当我看着张静初扮演着一个心理年龄可能只有五岁的脑残少女,在导演的调教下在镜头前不停得做着夸张而幼稚的动作,看着她面对乘客面对着观众发嗲装嫩时,我真的想要呕吐,忍不住想要献给我们的杰出青年导演章家瑞先生几个烂番茄。我相信张静初是一个好演员,在《孔雀》里她的表演时如此自然而纯朴,在这部烂片的后半部,张静初表演也是可圈可点,可这仍然无法让我原谅导演的自作聪明。表现一个花季少女的天真纯朴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完全可以不露声色把一个少女的特质展现给观众,可导演却选择了最恶劣的一种,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告诉观众,这是一个纯真的姑娘。当我听到一个生长在云南一个农家姑娘说话却是一副港台腔时,我忍不住要愤怒,导演要不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要不是这其实是一部儿童题材影片,或者导演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观众。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参赛影片,它的观众只是各个电影节的评委,所以导演不用考虑普通观众的感受,他也确实在贯彻着他的宗旨——一切了获奖,因此与生活无关。这部电影融合了很多国外电影节评委喜好的元素,这是一部反映女性意识的影片,这是一部关于个人成长的影片,这是一部描写文革爱情的影片,这是一部反思时代精神的影片,从中拿出哪个元素都能成就一部影片的荣誉,而我们聪明的章家瑞导演把这些元素融合在了一起,可见他对获奖志在必得。确实,他成功了,这部影片成为了开罗电影节最佳影片。那些国外的评委们渴望窥视中国,然而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要去了解中国,他们想要看到的是一个臆想中的在意识形态急剧变化下分裂的中国,这部电影充分满足了他们的偷窥欲。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导演谄媚的态度。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讲述了怀春少女春芳和右派青年刘奋斗的无果而终的爱情。导演在影片里处处展现着温情怀旧的情调,给观众造成一种假象——那是一个民风淳朴的纯真年代。在60年代,人们想吃肉就吃肉,丝毫没有什么物质匮乏的概念。这注定了这是一个与时代无关的影片,它只是满足了某些人对于时代的意淫。令人怀旧的毫无瑕疵的爱情,两人一见钟情,从暗恋到表白,最后再遭受些阶级压迫,爱情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打碎,这样的题材已经被第五代导演使用了无数次。以鲜花为喻,从天才到蠢材的堕落,这种套路被再次搬上了屏幕,并希望像一如既往的得到那些评委们的偏爱。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前30分钟里,我脑子想到的却是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只不过纯真的章子怡变成了矫情的张静初,而对于一个下放到农村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设定,从外貌到背景都是如此相似。好吧,我们承认世界上所有的故事都是相似的,只是讲故事的方式不一样,那么让我们看看导演如何讲述他的故事。刘奋斗因为右派的身份被下放到采石场改造,少女春芳想去看望他,而老崔因为抱有对春芳的爱,纵容了她。然后就是春香和刘奋斗在牛棚偷情,被逮个正着,刘奋斗迫于压力交待是春芳勾引他,随后被送走,春香对爱情失望,选择了老崔。这样的三角恋的桥段早就让人看得乏味,可导演却乐此不疲,并自以为是的认为被博得观众的感情关注。可是在那个时时刻刻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且不说自由恋爱的可能,一个右派分子和一个出身干净的少女偷情,其结果竟然处理的如此草率。两人都相安无事,春芳而且还听从组织命令嫁给了一个被毛主席接待过的劳动模范。在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王小二和陈思扬因为偷情被游街,在这部电影里,两人偷情暴露后还能通信联系,周围的人对两人的关系也置若罔闻,这多么不可理喻。如果说王小波称那个年代是他的黄金时代是一种反讽,那么在章家瑞眼里,那就是一个真正的民风纯朴的理想年代。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中,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的精神也趋于现实,向阳号完成它的时代使命成为了破铜烂铁,年老的春芳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只能在贫困中怀念旧的时代。导演努力营造一种关于时代的失落感,可与其说是引起观众的反思,倒不如说这样的阐述更能博得评委的好感,因为所有的思考都是停于表面,在旧的美和新的恶中,导演展现给大家的是一种关于旧时代的幻觉,在那个梦里所以旧的都变成了美好的,对时代的反思只是基于个人的惆怅,这不是不能说,而是导演不想说,因为评委们不会去思考,他们想看到的就是这种幻觉。
这部影片前后部分俨然在讲述两个不同的故事,前面是一个旧时代爱情,后面是一个新时代的守旧。也许导演在弘扬一个不为物质多动摇的精神,可这种精神却缺乏一个基垫。在那之前,春芳只是一个不懂人事的小姑娘,对爱情绝望,对生活失望,对老崔抱有误解,当她意识到老崔对她的爱后,误会消除,。她就毅然成为了旧时代的卫道者,这种感情的变化缺乏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
这是一个漏洞百出的影片。放映机在雨中依旧能放映,被水泡过后的日记在多年后竟然保存完好,猪仔允许抱到车上,导演是在告诉大家那个时代不存在常识还是完全无视观众的常识?或者导演在构思剧本的时候想的如何把能获奖的元素拼凑在一起,而完全没有考虑结构上的问题。
在镜头语言上,影片同样在表现着它分裂的倾向。导演似乎格外热衷于对摇臂的玩弄。在很多场戏的结尾都会出现一个摇升俯视镜头调度,这是好莱坞的经典镜头运动。镜头展现一个奇观的视角,强调的是一种戏剧性。镜头上升表示精神上升,或是强调人和环境的关系,可在很多场景里上升的镜头变得毫无意义,只是突出导演对于技巧的炫耀和他对于视听语言的无知。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导演抽疯的使用着繁琐的蒙太奇剪辑,他时时刻刻的引导着观众的视角,暗示给观众,你们是在看一场被排演的戏剧,这与生活无关 ,与体验无关,只是在讲述故事。观众被看昏了,也学会了把自己的情感从影片中抽离出来,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导演终于意识到了应该用长镜头把观众拉入到影片中,可在那时这部影片早已经被分裂了。
《芳香之旅》完全是为着张静初去的,初见主演表上还有范伟,未看时,起初还真真担心了一把,觉得会不会那个“忽悠不忽悠”“打劫不打劫”的影响,对一部原本好好文艺片产生不该有的心理影音。可是结果总是出乎意料的,好像就是因为出人意料,范伟的表演在印象中反而出奇地好,而张静初,则完全不应该那个样子的。不过若说演十六七岁天真烂漫的小姑娘,看到现在,确实如A说还是章子怡在《我的父亲母亲》最为打动人,张静初么,有点急于求成了。
只是小人物的悲欢,经过中国特殊的时代,总能让人唏嘘吧。所以虽然一个朋友坚持说张静初演技并非好,但是这部片子还是值得看,总比什么馒头命案要好。
中国那么大,事情那么多,为何不是侠客就是特异功能呢?这样的片子无论又多少欠缺,都应该鼓励。
<芳香之旅>是我期待了很久的电影,我所感兴趣的并不是影片里大片大片黄得耀眼的油菜花地;也不是因为这个电影里的主角是演艺大腕范伟和张静初.而是电影所讲述的年代,和那个年代里一个平凡女子的爱情,以及她的一生.
七十年代,我刚出生.那时中国的物质平乏,领袖人物是那个年代的明星,全中国人民都是他一个人的粉丝.所以在大家的精神世界里,领袖就是信仰,就是生命,就是惟一.那是一个没有个性、压抑人性的年代,大家都盲目快乐的活着,穿着款式、颜色一样的衣服;张口闭口说的都是同一位领袖的语录,连思想也是同一位领袖的思想。那个时代是听党的话,跟党走的红色年代;人人都争当先进,争着为社会主义多拉快跑.那个时期的爱情呢,自然也要听党的话,党让你嫁给谁你就要满心欢喜地跟着谁一辈子.
片子里的春芬是名售票员,因为表现好,被领导派给曾受过毛主席接见的劳模司机当徒弟.她青春、美丽、热情、能干。后来她与经常坐车的下放改造的医生彼此产生好感。那个年代,一个根红苗正的人爱上一个思想有问题的人是需要有很大勇气,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再加上,那个雨夜,他俩的亲昵又暴露在广大工人阶级的面前,这场爱情便以失败收场。医生被带走,春芬差点也因此失去工作,更残忍的是春芬的爱情变成是一生的伤痛记忆。
此后,领导充满关切地让春芬嫁给了师傅,师傅成了自己的丈夫。再后来,丈夫因车祸变成了植物人,春芬一直照顾着他的生活,直到他死去。而春芬已人近中年,一个女人的青春和幸福就这样随着那个年代逝去。
做为女人,我从心里替春芬难过;做为女人,我真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片子为什么取名叫芳香之旅呢,是不是说女人像是花朵,她的一生就是花朵开落的一个过程,春风过春雨落时,她含苞欲放;然后花开绚烂,之后凋落,化做泥土。那些曾经的香气只留在时间的过往里。
我做梦都想范伟~~
结尾欠饱满,年代跨越太大,衔接不够完美。
张静初的文艺样
虽然老崔对春芬挺好的,但我还是不太习惯他俩在一起。
张静初的表演让人心痛
那是不是苦逼女人的苦逼人生嘛~
后半部分张的表演还算不错
范偉絕對不止是喜劇咖。
虽然总是想到范伟那个上汤加大骨的广告,但是这片还真的不错。
好吧。韩式爱情剧。。
刘医生真是个没担当的绿茶,嘴上说着不想打扰你的生活,但是见一面怎么能不打扰,茶言茶语。邻居也是,吃人家嘴短,净说那些P话,撺掇人家家庭不睦,真是挨千刀,缺了大德,造了大孽。
比较难接受这个时间段为背景的电影,在叙事的方面还是不真实和捉襟见肘,电影拍摄的说法就更不行了!
后面比前面拍得更具电影感,70年代全国先进向阳车开进90年代却被无情抛弃了,喻示一群被时代遗忘的荣光。
看了一半
DVD
28/09/06
故事挺不错了,就是张静初的化妆有点囧。个人评分:3.5/5。
很多细节处理都蛮好的。张静初演40岁的人都不用化妆的
近年看过比较好的内地电影了,很节制。
关注该导演;哦我知道了没晋级的原因是范伟!!!还有海报不够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