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丽

正片

主演:莎拉·伯格,克里斯·比特姆,Carly Adams,Thomas Bair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艾米丽 剧照 NO.1艾米丽 剧照 NO.2艾米丽 剧照 NO.3艾米丽 剧照 NO.4艾米丽 剧照 NO.5艾米丽 剧照 NO.6艾米丽 剧照 NO.13艾米丽 剧照 NO.14艾米丽 剧照 NO.15艾米丽 剧照 NO.16艾米丽 剧照 NO.17艾米丽 剧照 NO.18艾米丽 剧照 NO.19艾米丽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剧评 | 《艾米莉在巴黎》总算有了一部不是说塑料法语的美剧,但颜值那么高的巴黎有种欺骗感。

(本文在某公号平台,被某法语大号抄袭洗稿,在这里强烈谴责随意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谢谢大家支持原创)

Who is Emily?

奈飞新剧《Emily in Paris》讲述了一名美国社交媒体营销达人Emily,机缘巧合被派到法国巴黎,从美国视角帮助法国人线上营销的故事,期间发生了语言,文化,工作及生活方式中的种种不同。 本剧短小精悍,第一季共分十集,每集半个小时,分别以一个冲突主题来命名。负责服装设计的依然是Patricia Field。因此有不少服装和《欲望都市》和《绯闻女孩》有些异曲同工,不过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各位小红书达人测试你们眼力的时候到了。

Emily的这个名字取得非常妙,首先大家最熟悉的是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Amelie和Emily其实在发音上有些类似,只不过这次换了一位美国艾米莉。Emily的法国女上司还有点”穿普拉达的恶魔“的味道——那部电影里,Emily Blunt演的女助手Emily使得后来的新人不配有自己的名字,安妮-海瑟薇的角色一开始对于老板来说是她的“New Emily”。而且某些角度Lily Collins和Emily Blunt有点神似。总之,你要进时尚圈,第一个英文名Emily准没错。

此外,Lily Colins本身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所以对于这部电视剧的期待也不要过高。这部剧适合想练一点法语听说的朋友们,warm up一下耳朵。

颜值爆表到不真实的剧组

由于这次剧组大手笔全程在巴黎实景拍摄,选择了不少母语为法语的演员,角色的政治正确性也照顾到了,白人同事,黑人同事,男同事,女同事。挑演员的casting老师估计是按照《绯闻少女》的标准选的,或者要求更高,Emily随便一个楼下的邻居都是八块腹肌的帅哥,各种能撩,会做饭。不,不,不,现实生活中,你楼下的只有腿脚不便,脾气暴躁的大爷。这剧完全美化了巴黎男人的颜值,至少提升了五六倍这样。剧中还给Emily加了一个华裔闺蜜,真的是太周到了。然而,剧组有钱有闲,请了那么多个法国演员,真的不能好好audition一个华裔演员吗?

好闺蜜Mindy Chen的扮演者是一位韩裔演员Asheley Park,演技是okay,可是这个塑料中文听着实在有点别扭。这都2020了,怎么还挑不出个authentic一点的演员呢。这位华裔闺蜜的背景设定还非常有意思,Mindy是一个中国拉链大亨的女儿,中韩混血,中学在美国读书,后来参加了《中国好声音》挫败了以后,想要逃离中国。因为一直梦想来巴黎,于是来读了商科,由于不想继承亿万家业,辍学当了保姆。如果有人跟我交朋友的时候,这么给我讲身世,我可能立马觉得是个骗子吧。可能这年头的华裔,给欧美人的印象,不是暴富的富家女,就是保姆服务员吧。不过,看电视不必太较真。

网红这么好做吗?

Emily来到巴黎后,开了一个Emily in Paris的Instagram账号,就像所有的小KOL那样,记录风景,美食,到第三集粉丝已经6000了,随随便便一个post就被马克龙老婆Brigitte给转发了。这网红事业走的真是顺风顺水太容易了。到了第四集已经2万个粉了。涨粉真的没那么容易,如果你不同意,那给我也涨个粉呗。 本来剧里面对于社交媒体或者平价的美国文化也是半认真半调侃的。社交媒体以及网络红人充斥着表面化的平庸,但确实是如今营销最有效的方式。因此,究竟是保持品牌的主张还是迎合消费者的喜好是个无解的辩题。 法式 Vs 美式?

由于法国本土演员的出场,这里的文化冲突显得更让人信服了。里面吐槽美国和法国文化的点还抓得挺准的。比如,第一集的时候,法国同事在Emily讲话的时候打断她说,你为什么说话要这么响。我真的快笑瘫在沙发里。(美国人讲话真的太大声了。。)比如,我一直以为是纽约太吵了,所以大家都有点耳背,因此说话特别大声。

片中有一段讲述Emily的政治正确和女权主义的观点是非常美式的。有些广告对于性感的诠释究竟是sexy还是sexist?Emily觉得男性不能objetfy女性,比如全裸的女性拍香水广告充斥着男性的视角。然而法国人对此不以为然,也许女性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身体来诠释被人渴望的幻想,这也是一种权利的体现。因此在美国闹得沸沸扬扬的#metoo活动中,以凯瑟琳德纳芙为主的法国女性反而发动了反metoo运动。我赞成这个对话和讨论要继续,而不是一概而论。

送上一个法国版Vogue采访主演让他们在巴黎和纽约中做选择。非常有意思,快来看一下,我放了法语字幕,不要错过练习的机会。

最后,想认真练法语的朋友们,我推荐另一部奈飞法剧 Plan Coeur,故事也发生在巴黎,男主跟Tom Hardy有几分神似,故事很法式。目前出了两季。

 2 ) “赫本转世”莉莉·柯林斯的新剧,10集换了近80套衣服!

说起莉莉·柯林斯,很多人也许并不陌生。

从《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中肤若凝脂的白雪公主,到《爱你,罗茜》文艺清新的罗茜。

在2020年9月25日宣布与查理·麦克道订婚后,超高颜值的莉莉又带来一部她主演的新剧:

《艾米丽在巴黎》

这部由安德鲁·弗莱明(《永不满足》)等导演执导,达伦·思达(《欲望都市》)作为编剧之一的美剧,一共有10集,每集有30分钟,看起来非常轻松。

该剧只要讲述的就是莉莉·柯林斯饰演的艾米丽,从芝加哥来到巴黎工作,负责帮助改进法国奢侈品营销公司的社交媒体策略,由此展开的关于工作和爱情的精彩生活。

剧情有点像是《绯闻女孩》+《杜拉拉升职记》的感觉,要说这部剧首先带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

美景搭美颜,赏心悦目。

从美颜来说,第一位自然是这部剧的绝对女主角莉莉·柯林斯了,可以说很多人看这部剧都是冲着她去的。

出生于英国作为星二代的莉莉,自2岁时就参演了BBC的连续剧《成长的烦恼》,2008年正式踏入演艺圈。

除了长辈给她带来的资源,莉莉之所以能如此受人瞩目,当然还因为她的盛世美颜。

浓眉小鹿眼、肤白脸小、身材纤细的她,被许多人看成是“赫本转世”,简直是天生为大银幕而生。

除了开头提到的《白雪公主》和《爱你,罗茜》,莉莉还有主演了像《困在爱中》 《打破陈规》等许多爱情电影,成为无数观众心中的完美女神。

但是,尽管自身条件过硬,但身为演员的莉莉也十分敬业,不断挑战自己。

因为十几岁曾遭遇焦虑症和厌食症的困扰,因此在2017年不顾母亲的担心,毅然在电影《骨瘦如柴》中出演聚焦厌食症女孩,本就纤瘦的她为电影减重20斤,让人心疼。

“只有得过厌食症的人才明白其中的痛苦和挣扎,可能没有人比我更懂得这个角色的分量。”

此后,在《悲惨世界》中饰演不幸的芳汀,也让不少人惊艳。

可以说,英美混血的莉莉,既有古典美人的文静优雅,又不是现代的青春活力,总之就是古装现代装都非常出彩。

而新剧《艾米丽在巴黎》简直就是为了360度展示莉莉的美而存在的。

作为一位现代职场女性,莉莉在剧中一转眼就是一身穿搭,10集下来差不多换了80套衣服!

红红绿绿的、吊带、露肚脐的,从睡衣、运动装到职业装、小黑裙,各种风格的装扮让人眼花缭乱,堪称莉莉·柯林斯的穿搭小剧场。

当然,相信很多观众也发现了,剧中有不少短靴显腿短、死亡配色等装扮,不仅在剧中被巴黎人吐槽“土”,也遭到了许多网友的吐槽:

“《艾米丽不会穿衣服》”。

当然,虽然衣服有时候有点浮夸,但有莉莉的颜值撑场,而此外剧中的主要场景都是在法国拍摄的。

我们能眺望埃菲尔铁塔、漫步在塞纳河畔,在花神咖啡馆谈天说地……

美人加美景,还有各种浪漫的邂逅,真真是赏心悦目。

说完了这部剧最大的优点,但整部剧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可以说就是一部俗套的美国玛丽苏剧,槽点比较多。

第一,女主光环无敌,工作中总能化险为夷,恋爱中桃花不断。

身为一位想要在公司升上主管,却由于上司怀孕临时顶替她去巴黎的莉莉,在巴黎的工作基本上是一直在开外挂。

不会说法语?

没关系,巴黎大半个办公室的人都会说英语。

搞不定客户?

别担心,发个ins引起公司总裁转发,变成出爆文的网红。

订错了米其林餐厅白跑一趟?

没事儿,给楼下男租客一通电话就搞定。

总之,女主在剧中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一顿嘴炮,就是万金油的“利用社交媒体的力量”,非常之悬浮。

如果说工作只是调味剂,那么无处不在的艳遇也许成为主料。

除了莉莉的美颜暴击,剧中的几位男主演也是超高颜值:

有因为异地恋而分手的前男友,有上下楼敲错门的厨师,有葡萄酒“品鉴大师”17岁少年,随随便便都遇上个大帅哥都想和莉莉谈恋爱……

(都不是同一个男人)

除了男人不断,莉莉的“女人缘”也是杠杠的,路上随便就遇上人美心善的金发女孩,两人成为好闺蜜,之后竟发现她是楼下搞暧昧的男厨师的女友!

无巧不成书,果然应了金发闺蜜那句话:“巴黎就是个小镇。”

之后非要拉着莉莉与男友一起逛街,让她与男友一起参加派对,坐车挤一个座位,竟然让她坐到男友腿上——

金发闺蜜的心是有多大,不当月老可惜了!

可以说,这种俗套的偶像玛丽苏剧情,放到国产剧中来说都过时了。

第二,充斥着肤浅的刻板印象。

来到法国的芝加哥女孩莉莉,剧中看待法国人的眼光总是非黑即白、一棍子定性。

在剧中,法国人10点半上班懒懒散散,说美国人都是工作狂不懂享受生活,面对想要改变工作作风的莉莉,同事强烈反对:

“你是想毁灭我们法国人的精神!”

还有法国服务员爱摆臭脸,坚信“顾客永远都是错的”;

以及法国男女都滥情,男人都爱撩,情妇和妻子相安无事……

而与长得像贾玲的中国闺蜜的聊天,更是一句一个标签:

“法国人的作风就是爱唱反调。”
“中国人会在背后挖苦人,但法国人会当着面挖苦你。”

(加个梨涡就是贾玲了)

正如上面这位中韩混血的闺蜜说的那样,剧中找来个ABC就代表着中国人,对她的刻画也比较有问题。

在中国老爸被称为“拉链大王”,也就是土豪家族出身,猜猜她为什么要跑到法国来?

因为人家不想过规划好的人生,不想要继承家业,因此来到了她所认为的自由浪漫的巴黎。

结果,家里不同意她这样,不再给她打生活费,所以“贾玲”就自己去给法国人当保姆、教汉语,每日过着总是在开派对、泡吧的生活。

(惊现土气夜总会)

哎呦喂,这些个国人形象真是没谁了!

也许很多人说,这不过就是一部下饭剧,不用这么较真。

但正如芝加哥女孩教法国人做事、强调女权那样,剧中总是透露着一股美式自以为是的骄傲,也难怪法国网站AlloCiné 表示这部剧既尴尬又可悲:

“法国人在剧中被形容成傲慢、污糟、懒、刻薄,可悲到需要一个美国人来这边,才会教会我们应该怎样过生活。”

总的来看,不管是风韵犹存又刻薄难搞的女上司、和睦的沙雕同事的角色设置,还是“全世界男人都爱我”的恋爱桥段,亦或是“乐观努力就有回报”的工作状态,整部剧的剧情都非常套路化,显得比较浮夸肤浅。

值得一提的是,剧末楼下的厨子男友最后与金发闺蜜分手,与莉莉顺理成章在一起后,结果又收到闺蜜的质问信息后戛然而止,很显然是要拍第二部了。

不管怎么说,只嗑莉莉·柯林斯美貌的观众倒是可以一看了。

青石电影编辑部 | 晨晨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3 ) 一次美国人对法国的精神意淫

(本文首发幕味儿微信公众号)《艾米丽在巴黎》从头到脚都充斥着一眼能望穿的虚假,是一场美国人对法国甚至欧洲的精神意淫。

本剧的核心卖点文化碰撞首先就很可疑,这并不是说美国也有不愿工作的躺尸怪,法国也有变态工作狂所以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说展现和讨论文化碰撞应当能有升华——

当我们借助一种文化去观照另一种文化时,我们希望能深化对自身和他者的理解和认识,如果能澄清一些误解和偏见就再好不过。人类学教诲我们,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摆脱用“主体/他者”的眼光去看他者,但在自省的基础上观察和思考依然有意义。

而《艾米丽在巴黎》则并没有这种自省和尊重,而是纵情为女主开金手指让她挟美式文化和价值大杀四方,不仅法国男人不分老少见一个斩一个,客户也见一个斩一个,给客户惹了祸也能凭借冲到客户私人包厢的“诚意”(而非实在的改变,何况这种对私人空间的侵入是很不礼貌的)扭转乾坤,活脱脱一个美版鹿小葵。

女主挂在嘴边的是一句话“我带来美国的视角(theAmerican perspective)”。而她所说的美国视角,说得好听了是“深入群众”,“接地气”,说得不好听了是贩卖G点。从第一集开始,她每发一次ins(虽然观众很容易怀疑为什么这些土味儿自拍会快速涨粉),屏幕上都会给出不断暴增的实时粉丝数,这正是社交媒体流量为王的思路——

全剧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只要我带来了更多流量,我就是对的,同事们也都认可她是对的。在这一点上,法国人和美国人好像达成了共识,连一些微弱的反对声,也马上被女主舌灿莲花打消掉。

比如,女主为闺蜜的家族酒庄制定的营销策略是,生产一种专门为喷洒到人身上(而非饮用品鉴)的香槟。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策略只能说是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双重胜利——既然被炫富女洒掉香槟和被爱酒人喝掉香槟都能赚到钱,那么此等“浪费”又何妨呢?而一心传承家族酒庄的闺蜜母亲,在略微不适后,竟也觉得这问题不大。消费主义和传承信念之战,以前者大获全胜告终。

这么说来,本剧的问题不在于空洞无味(毕竟大多数小妞喜剧都是这个路子),而是其对观众的不尊重——用文化冲突的噱头骗人。如果写成“帅到惨绝人寰还有富家女票的法国邻居狗狗眼帅哥爱上我”,就名实相符了。

令笔者最不适的一场戏是剧集结尾,老Pierre Cadault在义卖上遭遇了美国新兴街牌灰色空间砸场。后者以派人往高级定制时装上泼油漆的方式向老派HighFashion宣战,好像一种叛逆亚文化的自我宣言。然而,当笔者看到剧中灰色空间的招牌是清一色宛如白色蚕蛹的大号卫衣时,不禁感慨,编剧这到底是黑法国还是黑美国呢?咱也不说让砸场小分队穿的跟暴风兵一样了,市面上随便拣个快消也更有说服力一些?

只能说,编剧或服装设计在很用力地凸“雅”和“俗”的对立了。先不说在当今市场雅和俗是否还那般泾渭分明,这次砸场的后果竟然是——老皮埃尔沮丧地承认现在只有“老女人”穿我的衣服了。几天后在街头和灰色空间打擂或者说砸场,一改往日风格,把模特们用各种大红大绿包裹起来,并印上“I am tacky(我俗)”,“I am basic bitch(我就是俗气贱货)”等词。老皮埃尔自己则穿着灰色空间印有自己名字的定制款兴奋地摩拳擦掌抖腿扭臀。

“我很俗气,但正因为有我的存在,高雅才显示为高雅,你需要我”,这是女主在说服皮埃尔扭转乾坤时所说的话。但这不正是阿兰·布鲁姆在《美国精神的封闭》中批评的文化相对主义吗?而到上文所述结尾,老皮埃尔以自降“牌格”的方式反击回去成为各大时尚媒体的头条时,这到底是一场雅俗融合的时尚出圈,还是一场意淫出的胜利?

仅看那些俗不可耐的大红大绿,我们便有答案。事实上,以人设来看,像老皮埃尔这样对美的追求达到变态地步的“时尚老魔头”,是绝不可能说出只有“老女人”穿他的衣服这种年龄羞辱的话的,更不可能因此而沮丧到把自己锁在卧室敲布丁发泄。

只能说,编剧脑袋里的巴黎是一个有限的标签集合:帅哥美女,傲慢排外,作风浪漫,牛角包,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只看每次转场都要刷一遍这俩大家伙就知道了)。为什么说是标签,连符号都谈不上?因为本剧对这些方面的刻画确实是非常肤浅的。

欧洲人都知道,法国人看不起别国人,巴黎人看不上外省人,这种有现实根基的刻板印象甚至催生了无数巴黎笑话。但编剧懒得用细节表现,编剧一定要让每个人在发现女主不懂法语的一瞬间就不分场合赤裸裸地开骂(“乡下人”,“俗气妞”),好像法国人不懂社交礼貌和职场礼仪为何物一般。

犹如浪漫,法国以浪漫闻名全球,此类电影数不胜数。中国人最熟悉的大概是《天使爱美丽》里浓烈到甜腻的法式浪漫,“没有你,良辰美景更与何人说”这句话到今天还被无数文青用来伤春悲秋。

但本剧的法式浪漫则被肤浅地表现为人人都有婚外情,到处都是一夜情——至于浪漫的内容?我们没有在《艾米丽在巴黎》里看到法国人那闻名世界的情话。当女主的第一个艳遇对象在浪漫了几秒钟后脱口而出一句“美国阴道(American pussy)”时,我感觉被编剧喂了一只苍蝇。

而本剧刻画的其他人物,如为逃离父亲掌控跑到法国做保姆的中国富家千金等,就更充满刻板印象而不值一提了。

其实,任何社会和文化都是多样的。当你在落日时分在蒙马特高地俯瞰全市,当入夜后在埃菲尔铁塔的闪烁里散步,你会觉得巴黎就是国际都会,浪漫之都。但也许几步之外,某个没有灯光的黑洞洞的社区正在发生抢劫。

像很多文青一样,笔者也曾星星眼满口左岸满口花神咖啡馆,但当某天,笔者在瓢泼大雨中奋力蹬自行车,却因为路面坑坑洼洼栽进泥坑时靴子湿透时,笔者心里有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

——这也是巴黎。不过它当然不会出现在《艾米丽在巴黎》里。对一部小甜剧,我们或许不该期待更多。

 4 ) 轻巧的美式女性主义

这部剧让我感觉最扯的是美国女主教法国人什么是male gaze、什么是女性主义的那段情节(波伏娃气得要活过来,好莱坞什么时候拍出portrait of lady on fire那种电影再来和我谈女权和male gaze)。仅止于此倒也只显得自大,但更大的问题在于,女主显示其“女性主义”的场合,一次是在推销阴道润滑剂的时候抗议le vagin不是阴性词(la vagin),一次是在裸体模特拍香水广告时抗议说要考虑政治正确美国女性观众的感受,两次都是把女权当作营销手段的商业考量;而很多次女主身边男性的调情完全是性骚扰,办公室里收到dick的画、客户送内衣、各种男人说过的越界的话,女主却从来没想过要抗议甚至还对此迎合顺从,编剧同样似乎想用文化差异消解掉这些冒犯举动给人带来的不适,冠之以性感、法式之名。这简直是对女性主义和法国人的双重侮辱。这种喊喊口号式的女权实在太过轻巧,倒也配女主这么一个肤浅网红的设定。

 5 ) Such a cliché....

这一颗星完全是献给男主的颜值

1、抛去演员的本职工作,Lily Collins的颜值几乎趋近于满分,精雕细琢且辨识度高。可当这张无可挑剔的面庞开始尬演时,美人的光环瞬间磨灭,演了十几年傻白甜,没想到现在依旧是Mary Sue本苏。一个超级星二代不因演技与作品著名,多年来一直霸榜在穿搭blogger果真有因可循(然而她的穿搭其实也没有很大的借鉴之处,完全是因为人好看,披麻袋也是好看的)。Emily Cooper举手投足间都可以看到Carrie Bradshaw的影子,然而Lily和Sarah Jessica Parker之间大概隔了二十代女演员进化史。

2、导演对于stereotype的诠释太过stereotype本身,或许是为了反复迎合social media with American style,巴黎呈现出了一种与城市气质反向的游客视角,是无数个IG spot连结成了小红书式巴黎,看完第一集,我脑子里涌现了这个词:

PARIS SYNDROME(巴黎综合症)

片中直观展示种种法国人的欧洲生活行事风格,是想直接讽刺法国人的散漫吗?然而高傲刻薄的优雅情妇Sylvie才是整部剧中最迷人的女性。Mindy则是美剧中永恒的两种亚裔形象之一,没了医护人员与搬运工的亚洲劳动人民,亚裔面孔还可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呢?没错,就是crazy rich Asians.而Mindy本身,则呈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typical ABC风格。

无论是对于巴黎,或是上海,都呈现了导演的美式stereotype想象。

3、作为一个语言出身的人,我很不理解女主为什么每次都毫无小舌音地讲着bonjour和merci,从第一集到第十集,她只学会了不到五个法语词汇,且基本都为美式发音。OMG,无疑是对耳朵的折磨。

除了几张漂亮的脸,这部剧在文化上找不到什么今日巴黎的剪影,竟然作为语言学习也无法效仿。一句法语都不会,靠着青少年身材与几张嘟嘴自拍变身IG Influencer迎来事业巅峰,这剧情简直是对逻辑性的低级侮辱。

4、被设计师高频提到的RINGARD,应该是最好地概括了女主穿搭。

???
请戳瞎我
生生把Chanel穿出了Kate Spade的即视感

太土了。。。

Camille的扮演者明显更加chic

最后,放几张Jane Birkin的旧照洗洗眼。

 6 ) 一个人对任何恶意都毫发无伤是怎么办到的?

国庆时,我两天刷完了一部小甜剧《艾米丽在巴黎》,完全是冲着女主角莉莉·科林斯去的,因为很吃这位粗眉美人的颜,不料却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不论剧情、时装、巴黎刻板印象以及被热议的其他,艾米丽是个很特别的人,她从不会被任何恶意打倒,或者说,任何恶意对她而言,都是毫发无伤。 举个栗子。 艾米丽是个来巴黎工作的美国人,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间,让她面临着各种偏见,甚至恶意—— 比如五颜六色都敢上身,像只花蝴蝶一样招摇过市,会被服装设计师大声喝骂一句,“俗气!” 比如几乎一句法文都不会,就敢跑到法国上班,同事笑眯眯用法语给她打招呼,翻译软件一翻,居然是“乡下人。” 比如顶头女上司,从来看她不顺眼,从来都是她热脸贴冷屁股,任何提议都是no,间或还要给些小鞋穿,完成一些不可思议的任务。 ……

但这一切,对艾米丽来说,毫无影响。

她不自卑,不消沉,每一个打击她的人,下次见面又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当下被拒绝、否定的一瞬间,她也是灿烂笑笑不为所动,仿佛一切如空气、如流水般自然,她自信且自如,依然每一天都做着饱满、热情而积极的自己,环境没有让她发生变化,而是环境逐渐接受了一个不一样的她。

虽然剧常被诟病玛丽苏的成分,但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我觉得艾米丽这种毫发无伤太棒了,这也是我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越来越少被恶意困扰和影响(曾经非常严重)想讨论的话题:

一个人对任何恶意都毫发无伤是怎么办到的?

作为曾经一个很敏感的人,我和恶意缠斗的时间算很久了,我曾经写过一条微博,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虽然我们都常说是人敏感,很多你以为的恶意是庸人自扰,但未必,很多时候,敏感其实是准确的”,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感受的恶意真的不是因为多自我,而是别人实实在在攻击的恶意,只是区别在明或暗而已。 如何才能不因为恶意受影响? 一种是较难改变的,那就是性格,天生敏感的人势必容易捕捉和接受到敏感,而钝感的人则不会,他对恶意的感知是相对弱的,这是一种幸运,比如我就有这样的朋友,因为个性直接、脾气火爆的关系,得罪了不少人,也常有暗地里的恶意,但自己丝毫不知,因为心思也简单的关系,仍然每天乐乐呵呵,以为自己人缘好极了。但性格这个东西,几乎难改,只能随缘。

一种是我多年来践行的,那就是如何看待对恶意的态度,以及如何调整对恶意的行为。

如何看待恶意?我看过武志红的一个观点,他的说法是在于为什么有人更能承受挫败,而有的人不能,因为:

后者不容易把挫败感知为一个「客观意义、中性的事件」,而会觉得背后有一个「有主观恶意的破坏者」,所以挫败就是,「我」被这份恶意给打败了、降服了,这会引起强烈的羞耻感和恐惧感。因此,挫败变得难以忍受。

这也让我思考起自己如何面对恶意的?为什么以前会觉得难以忍受,甚至觉得羞愧,而现在则是被触动一下,就不受其影响了,这当然不是脸皮变厚,而是清楚,恶意是一个属于他者的行为,和自己无关。

就如同武志红所定义的「客观意义、中性的事件」,我理解的恶意虽然是主观的,但它完全是属于一个他人的主观,这种主观和自己是完全不相关的,除非我自己去接受了这份恶意,那就是别人扔出来一把刀,那把刀其实是飞在空中的,而受到恶意的攻击,是自己捡起来把刀插在了身上,否则刀子仍然飞在空中,对人毫无影响,就像从不被恶意伤害的艾米丽一样。

所以对恶意的态度,大概就是清楚无论它是中性客观的,还是他人的主观,都和自己毫无关系,这里也要提到我曾经有过的小问题,那就是过度的自省,总觉得自己有诸多不足,需要改正或者改进,但更要接受,人是不完美的,切忌被不自觉的完美主义所控制,一些无伤大雅的缺点,留着就留着吧,根本不需要改正。

至于还有一些甚至都称不上缺点的,比如艾米丽的穿着,花里胡哨被巴黎人称之为俗气,但另一种层面,又何尝不是花枝招展呢?很多东西本来就是有不同角度的,自己若是喜欢的,又何必用其他人的框架来束缚自己?这种确定性和自信,每一个人都需要,也应该拥有。 而至于针对恶意的行为,同样也在这一层面,对于敏感而不自信的人,因为恶意而产生畏惧甚至逃避,束手束脚等行为都是很正常的,但只会让自己感到痛苦,人活着,只要能办到,总要让自己舒服一些的,特别是对自己心灵的处理,抚慰自己的内心,让自己过得更舒服,是每个成年人都可以尽力做到的事情。 最好的办法就是甘之若素,就像艾米丽,一切如流水一样,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该干嘛干嘛,我也不认为什么无视是最好的反击,根本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有什么需要反击的呢?做自己才是最紧要的事情。 人生这条路,总有各种各样的绊脚石,能不被绊倒的地方,都不要让自己摔跤,生命本苦,希望我们都好好的。

微博:@一头萌鹿 公举号:迷宫中的萌鹿

 短评

可真是标准的netflix算法搞出来的剧,说剧本是程序员写的我都信。

7分钟前
  • Timetomb
  • 还行

还行吧 法国城市旅游宣传片+法国杜拉拉升职记 男主有点像艾米汉莫

8分钟前
  • Turturkeykey🍗
  • 推荐

Gabriel可以把这部剧一切的问题重刷掉,救命啊谁能挡得住法国男人!第二季请续上,but不要再虐我们男主啦!

13分钟前
  • 聊赠一枝春🌿
  • 推荐

羡慕10:30上班的巴黎人儿了

14分钟前
  • 略大于宇宙的心
  • 推荐

一直在等女主形象蜕变,第十集了还是挺土的😂,有点像做全案的广告狂人。

16分钟前
  • 苍天鸭
  • 推荐

美国土锤在巴黎,所有人都爱我,我的主意老好了,今朝就教一教你们这些法国人怎么做事!这既是无知也是傲慢

21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较差

女主好烦人,动不动就享受工作,看得有点想打她。法国帅哥好好看,每个眼神都在说“我好想做爱”,有这么帅的邻居,我每天都敲错门。

22分钟前
  • 辣手玫瑰陆1萍
  • 推荐

纯美国视角的臆想,“美国奋斗B在巴黎格格不入”。讲真法国人是会羡慕美国的大流量high engagement & 无孔不入,但让他们做他们又会选择不做。我是真的反感带口音的外语,法语甭提了怎么中文也这德行,何况就这么几句,用点儿心行吗。Faites un effort je vous en supplie 🥺

27分钟前
  • 对岸升起炊烟
  • 推荐

美国编剧吐槽法国人跟看微博抖音营销号了解世界的中国人吐槽外国一样,全是想象。中国闺蜜设置很玩味。俗烂甜丽,特别合适国庆收拾房间的时候看。PF的造型永远鲜艳夺目,非常的美国人在巴黎。以及Lily这个工作建议找个中国人,全球领先水平。

31分钟前
  • Heloise
  • 还行

对于看完剧一水儿夸男演员(们)帅的,偷偷告诉你们一个事实,法国真长成这样的,说真的,我在法国呆了五年,可能在高级酒店见过那么一两个吧,别的大多歪瓜裂枣劝退

35分钟前
  • 恬儿萌
  • 推荐

请立刻续订第二季谢谢🙏!精致可爱的小短剧,一口气看完鸟~

37分钟前
  • Pomeloop
  • 推荐

文化差异还蛮有趣的

39分钟前
  • 薛定谔的脑子
  • 推荐

轻松不动脑,男主长得帅hhh

44分钟前
  • calvin
  • 推荐

太cliche了吧真的是,但真的每个男性都好好看哦。就很符合疫情期间看看。

49分钟前
  • 波澄酒
  • 还行

在巴黎你只要吃牛角包和have sex就可以了,男主就是个天菜。

51分钟前
  • 扯面猫
  • 还行

生活需要这样的快销品 太需要了 给满分不是因为有多好 而是舒服

56分钟前
  • 木村拓哉在度假
  • 力荐

我第一次觉得美人太瘦了是真的会浪费那张脸的

1小时前
  • 尘世迷途书童
  • 还行

丽丽的朋友真的很像贾玲哈哈哈哈哈哈哈四楼的邻居好帅啊 我也想要这么帅的男朋友教我法语555

1小时前
  • 卡歌壬
  • 力荐

《艾米丽不会穿衣服》

1小时前
  • /
  • 还行

在巴黎租房遇到楼下刚好住着一个又高又帅英文还贼溜的法国年轻厨子的几率可能比在我大成都相亲遇到170以上没有啤酒肚发际线正常的男的几率还要低的多 而这样微乎其微的巧遇也只有在美剧里面才会出现了

1小时前
  • 143lh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