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多瓦上一部打动我的作品是五年前的《吾栖之肤》,随后他拍了一部嘻嘻哈哈的gay片《空乘情人》。作为知名的基友导演,他的作品多数是关注gay和女人,他镜头里的直男,基本都不太正常。《吾栖之肤》中,被囚禁的女主角读着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彼时她尚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五年后,Julieta亮相戛纳,改编自爱丽丝•门罗的《逃离》(所谓粉丝的最高境界)。由于英语不好,阿莫多瓦没法按原计划拍一部英文片,于是他把故事搬到西班牙,他所熟悉和热爱的马德里。 这部电影关于女人,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两个不同阶段。Adriana Ugarte和Emma Suarez分别饰演女主角Julieta的青年和中年,这种两人扮演同一角色的手法并不稀奇但很冒险,很多片子里角色突然换人令人感到突兀,镜头的切换十分考验功力。而阿莫多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可以成功说服观众这样的人物转换是完全自然的,全片我最喜欢的镜头就是经历了巨大悲痛的Julieta呆坐在椅子上,女儿用毛巾帮她擦头发,她的脸埋在毛巾里,等到她再次出现在镜头中时,就瞬间老去,换成Emma Suarez沧桑的脸。这张照片也被用作电影的正式海报,我看的时候想到村上春树在《舞!舞!舞》里说过的一句话“以前我以为人是一天天慢慢长大、变老的,现在才知道,人是在一瞬间变老的”。 这可能是导演所有作品中最温和的一部,没有那么多猎奇的元素在,看惯了他旧作中的张扬,突然回归平和让很多人有点儿失望。的确,阿莫多瓦在博人眼球这方面绝对是佼佼者:在公车上生下孩子、警察来抓强奸犯却无法将他从女人身上拉下来、长着胡子的女佣人偷偷爱着自己的女主人。。。每一部片子里都有让人目瞪口呆的场景,血腥和情色更是他的强项。因而这部认真讲述的电影让人觉得好像不够刺激,但我觉得,66岁的他正在回归本真。(当然也许他下一部又搞出Kika那样的东西来我就打脸了) 也有很多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东西,比如色彩和构图。年轻时的Julieta顶着一头十分朋克的金色短发,鲜艳的蓝色毛衣、黑色紧身裤、马丁靴,中年的她则被象征着欲望和死亡的红色包裹,还有那一件颇具克里姆特风格的金色睡衣,华丽又孤独。祖孙三人穿着一样的红鞋子站成一排,象征着她们相似的命运。以及各种艺术品的隐喻,都深深盖上阿莫多瓦的私人印章。 而导演这次想要批判的,仍然是他多年来坚持批判的——直男,只不过落脚点放在了女人身上。他在教育女人,男人是危险的,越帅越危险,明知是个危险又多情的男人,仍要爱他,那么就要接受这样的选择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Julieta的丈夫Xoan婚后添了一个纹身,A和J分别在帆船的两边,Julieta以为A代表他们的女儿Antia,以为这个纹身象征着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老婆和孩子,颇为感动。而事实上,观众从上帝视角看,都会知道那个A代表的是他多年的老情人Ava,Julieta不在的时候丈夫就去跟老情人幽会、上床,并坦然承认说“我们只是互相解决生理问题而已,我还是坠爱你呀”。Xoan死后Julieta去认尸体时镜头给了这个纹身特写,意味深长。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却让Julieta的后半生陷入万劫不复。她当然很爱Xoan,所以才会因为失去他而自责多年,女儿为了报复她消失十二年杳无音信,就为了让她体味“失去”的孤独。所爱之人没有如期归来,仿佛这成了离别的意义。而最后,阿莫多瓦还是给了这个故事一个温情的结尾。Antia失去自己的儿子后,终于能体会母亲多年的惨淡心境而与她恢复联系,Julieta身边也终于有了一个默默注视他专心爱他的男人Lorenzo。片尾,他们开着车去见女儿,音乐起,字幕出,观众们没有看到久别重逢的场景,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片中最喜欢的两处台词,一处是Julieta对Lorenzo说“谢谢你,没有让我一个人孤独终老”;另一处是Xoan写给Julieta的信中说“我喜欢看雨中的你的背影,你寻找避雨的地方,却恰好走进了我的家”。平静的温柔最动人。
(电影中人物名字与小说中不同,文中统一使用电影中的人物名字;文中引号内文字引自原文) 《胡丽叶塔》是著名导演阿莫多瓦的新片,影片入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看这部片子,大多数人约莫是冲着阿莫多瓦去的,而我纯粹是为了门罗。门罗的小说集《逃离》是我的最爱之一。当然,我仍没有完全看懂,但因为实在太喜欢了,想试着写一写。 《胡丽叶塔》改编自《逃离》中的三篇《机缘》、《匆匆》和《沉寂》。影片开头,胡丽叶塔在马德里街头偶遇女儿安蒂亚的儿时好友贝亚,暌违多年得知女儿的消息,让她立刻放弃与男友搬去葡萄牙的计划,又一次开始疯狂地找寻女儿。 女儿安蒂亚在十八岁时离开胡丽叶塔,没有留下任何理由。胡丽叶塔给女儿写信,叙说这么多年的经历,在回忆与现实的穿插中,同时也讲述了自己的命运。
胡丽叶塔在火车上认识了苏安,一个老婆因病昏迷的渔夫。两人一夜风流后,各走各路,胡丽叶塔去一所学校代课教古典语言学,苏安回到海边。之后,胡丽叶塔收到苏安的来信,信中胡安说自己对胡丽叶塔念念不忘。 就因为这封信,胡丽叶塔千里迢迢跑去找胡安。女佣告诉她,前一天苏安的老婆去世了,苏安现在正在另一个女人家里。女佣明说胡丽叶塔应该走了,可胡丽叶塔却留下了,一直到多年后苏安因海难去世。 胡丽叶塔为什么没有走?她在授课解读神话人物尤利西斯时,已经给出了答案。尤利西斯放弃了一切,重投大海,面对种种挫折与磨难。他渴望的是冒险,是未知。胡丽叶塔也是如此。苏安对她来说,代表了大海。 后来,胡丽叶塔发现苏安出轨,与他大吵了一架。气头上的苏安乘船出海,再也没有回来。此时,女儿安蒂亚远在马德里的好友家中。胡丽叶塔来到马德里,向女儿当面传达了苏安的死讯。 苏安的死令胡丽叶塔崩溃。 “她感觉到仿佛有一袋水泥倒进了她的身体,并且很快就凝结了。她几乎不能够动了。”
女儿安蒂亚在好友贝亚的帮助下挑起了照顾她的任务。 两人扶起倒在浴缸里的胡丽叶塔,帮她擦干身体和头发。浴巾拿开,胡丽叶塔瞬间老去了(演员由阿德丽安娜·尤加特换成艾玛·苏雷兹)。
安蒂亚十八岁时,谎称去山里静修,再也没有回来。连续三年,每年安蒂亚过生日时都会寄一张卡片回家,告知胡丽叶塔她还活着。 “那是你猜不出对方的趣味时你寄送的那种卡片。”
胡丽叶塔处理问题的方式像极了父亲。胡丽叶塔曾带着年幼的安蒂亚回去看望父母。她发现父亲将重病的母亲锁在房间里。 “他意识中的某些房间的门关上了,窗户被遮住了——那里面的东西被他认为是太无用、太不光彩,因此也无需重见天日了。” 苏安去世后,胡丽叶塔再也没有回过在海边的家。她心中的尤利西斯承受不住现实的沉重。搬家等诸多事宜都是由安蒂亚出面打理。 在母亲去世后,胡丽叶塔数年没有回家。因为父亲同本是雇来照顾母亲的女佣在一起了。上次回家时,胡丽叶塔就曾发现端倪。她不愿面对,因此选择不面对。 安蒂亚离开后,胡丽叶塔又度过了一段灰暗无边的岁月。之后,她将与安蒂亚有关的一切打包扔掉(除了一张撕碎的照片外),又搬家了。 “这个房间的门总是关着的,这样,时间一长,经过这扇门时心中就可以不再受到骚扰了。” 而女儿安蒂亚的逃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可惜,安蒂亚昔日好友贝亚带来了安蒂亚的消息。胡丽叶塔再一次“毒瘾发作”。她搬回了之前与女儿一同生活过的那栋楼,她开始了疯狂的寻找,她打开了那扇门。
影片开始时的胡丽叶塔还是一身入时的打扮;得知女儿消息后重回原来的公寓,鞋子立马换成了运动鞋(之所以注意到这一点是因为第一眼看到她这一身造型我就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后来发现是鞋子,非常非常的不搭);到最后,她憔悴潦倒,更加不修边幅。波伏娃曾说过,服饰对女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使女人凭借幻觉,同时重塑外部世界和内在自我。 影片末尾,胡丽叶塔再次碰到了贝亚。贝亚说出了实情。原来贝亚和安蒂亚的关系超出了友情,而胡丽叶塔对此一无所知。
安蒂亚和贝亚后来闹得特别不愉快,贝亚远走纽约,安蒂亚选择到山里静修。多年后再次见面,仍旧不愉快。安蒂亚说自己为两个人间曾经的关系感到羞耻,她不想与贝亚有任何瓜葛。
类似的话,胡丽叶塔在写给安蒂亚的信中也曾说过。
“这东西是你的光辉宝藏。你却不去想它。一时之间你都不会认识到这是你的损失,如今,它已成为你几乎记不起来的东西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 影片的末尾,胡丽叶塔又收到了女儿的来信,这次留下了地址。安蒂亚刚刚失去一个孩子,这使得她了解了母亲曾经遭受的痛苦。而男友洛伦佐一直没有放弃胡丽叶塔,在影片的最后,他开车带着胡丽叶塔去看望女儿。 电影的一处细节暗示了洛伦佐与胡丽叶塔最后会在一起。在等待出海未归的苏安,在等待一走了之的安蒂亚时,胡丽叶塔喝的都是白葡萄酒。
在胡安出事当晚,胡丽叶塔打电话给两人的共同好友,即胡安的出轨对象,爱娃询问胡安下落时,爱娃喝的是红酒。而胡丽叶塔在影片中唯一一次喝红酒,就是同男友洛伦佐一起。
洛伦佐是爱娃的朋友。他出版的一部著作的封面上,印着爱娃的雕塑。胡丽叶塔曾问爱娃为什么要把雕塑做得如此重,爱娃的回答是——
影片对安蒂亚的刻画并不够充分。对胡丽叶塔的母亲的刻画同样欠缺。这使得胡丽叶塔这个人物远不如小说中来得立体丰满。一个人的整体性格是由许多细微,甚至矛盾的小点组成,并不能很好地概括成几大点。而在电影中,为了凸显人物性格,也是因为影像的局限,往往只能侧重几大点,选择描绘人物的几个侧切面(胡丽叶塔为了一封信而去找胡安的理由远比电影中交代的复杂)。这也是我认为电影之所以远不如小说精彩的主要原因。 门罗的语言背后藏着玄机,表面上看似琐细,实则惊心动魄。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精准、老练,甚至狠毒。话里有话,话外套话,将人物描写得“鲜血淋漓”。 比如说,年轻的胡丽叶塔在火车上遇到一名男子的那一幕。男子主动同胡丽叶塔搭话。
她拒绝了他。 胡丽叶塔直接走出包间,走到餐车,遇见了苏安。 这名男子后来撞火车自杀身亡。影片中似是通过这一幕表现胡丽叶塔对分别的恐惧,但有些牵强。而这一幕在书中,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她是永远也无法把自己所犯的这场错误、这荒唐无比的笑话,说给别人听的。要是她真的说了,别人会认为她也太没教养了,太不照顾别人了。而在讲述时,被误解的那一头——自杀者压烂的身体——似乎还不会比她自己的经血更加污秽和可怖。” 类似这种微妙的人物性格是影像难以塑造出来的。这一点,似乎只有文字才能做到。
每次看佩德罗·阿莫多瓦的电影,都要感叹一次他大师级别的掌控力,同样是将概念转化为故事,再将文字故事呈现在镜头里,这位西班牙电影导演,用他浓郁的色彩,不断的刻画着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角色们。
他镜头下的女人们,看起来更加立体动人、情感丰沛,即便被婚姻、社会,甚至被命运抛弃,也能在时间的历练后,坚强的站起来,独自回到原地,勇敢地面对过去与现在,重新走进自己的未来。
这一次他的新片《胡丽叶塔》,又一次带领大家走进了女性的内心世界,主要角色的年龄跨度从25到40岁。影片的“揭幕”镜头,是近景的红色“幕布”,其实是女主角:胡丽叶塔胸前的红色衣裙。在导演自述里,他特意讲述了这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及其重要的含义。
红色的裙褶下,隐藏的是胡丽叶塔的心跳,轻微的呼吸运动,让镜头前的红色褶皱不时颤抖。紧接着,一座手掌大小的陶土雕塑被放到了镜头前,同时也是胡丽叶塔的胸前,然后被她用心的包裹了起来,镜头拉远,我们才看到了影片女主角:胡丽叶塔的全貌,她坐在书桌前打包行李,准备搬家,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导演阿莫多瓦这次要讲述的,是一段有着沉重心事的女性故事,她的心跳成为了镜头里看不见元素。每一次她在镜头中的沉默,她的心脏都在跳动,感知了这一点,再看阿莫多瓦镜头下的女性特写,令人更能感受到她们的忧郁、失望和心碎。这也不难理解,戛纳电影节时,该片的宣传纪念品,就是一枚做成心型的U盘,上面还刻着影片里,男主人公的纹身图样。而导演说,他给到影片原声配乐的要求,也是心跳的感觉。
这部电影同样有关于母性主题,这也是阿莫多瓦的电影里从未偏离的母题。影片中的女主角:胡丽叶塔是古典文学的老师,她曾对雕塑家艾娃说:“The gods created men and other beings with the help of clay and fire.”。而艾娃在胡丽叶塔第一次看到“坐着的男人”雕塑时说:“它比你想象的要重,因为我用金属做内里,用陶土做为皮肤。”。在导演阿莫多瓦看来,女性不仅仅创造了生命,更是她们塑造了男人的一生。影片中,艾娃创造了“坐着的男人”雕塑,而胡丽叶塔则是用一生温柔的包裹它,预示着这两个女人与一个男人共同经历的故事。
在男人生命中走过的女人们 影片中的男主角苏安,是一个在不同女性之间流动的角色,他的前妻死于疾病,他与艾娃一直有着身体关系,后来又在火车上邂逅了胡丽叶塔,在胡丽叶塔怀孕后,与其结婚生子。当胡丽叶塔准备回到学校教书时,家中的保姆对她警言,同样的事情还会发生。
而苏安的纹身,也表述了同样的含义。两任妻子的首字母中间,是一艘帆船,即是苏安渔夫职业的代表,也是他在女人之间游走象征。这何尝不是比喻了婚姻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每个男人的生命里,不断的有不同的女人来了又走。当然这是从男性为主的角度来看,由于男性的生理特点,在如今的社会里,即便年过花甲,只要有着一定的生活基础,他们都更容易再一次走入婚姻,不可否认,相比同年龄的女性确实要容易得多,而他们总是在积极的寻找新的伴侣。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胡丽叶塔的老家。病重的母亲只能卧床被关在屋子里,而父亲却与家中年轻的保姆走到了一起,在母亲过世后,还为她添了一个弟弟。当胡丽叶塔回家看望母亲时,特意与母亲同睡一床,共渡了一夜,她感受到了母亲孤独的未来。当母亲在胡丽叶塔的打扮下,衣着靓丽的站在庭院里,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年轻的保姆一起种地玩笑,就只是那样面无表情的看着他们。这样的事情,周而复始的发生,似乎从无改变,也从无例外。
生命中死亡与爱情的对话 影片中一段婚姻的结束,也是另一段婚姻的开始。而更为戏剧性的是,影片中死亡与新生的交替,成为了改变胡丽叶塔命运的关键因素。导演阿莫多瓦说火车是他最喜欢的影像符号,于是胡丽叶塔重要的人生旅途,就被放置在了火车上,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的命运。在这趟列车上,她第一次遇见了死亡,也同时邂逅了爱情。
导演说,这是死亡与爱情的对话,也是生命开始的起点。在这天夜里,一位陌生的乘客选择了在铁轨上结束自己的生命,而胡丽叶塔在自责之余,同苏安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并且在当晚怀上了未来的女儿安蒂亚。同样,在苏安重病的妻子去世的当晚,胡丽叶塔来到他家,晚上与苏安做爱,两人决定结婚生下孩子。在胡丽叶塔的故事里,死亡总是来得令人猝不及防,而爱情总是能安抚人心,直到苏安的意外离去,她才被彻底的抽空,成为了没有灵魂的躯体。
三次别离与三段故事 这部影片的故事脚本,是导演阿莫多瓦根据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三个短片故事改编而来。爱丽丝·门罗也是第十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电影的故事中,有着三场重要的别离,分别是火车上的陌生男子、出海前的丈夫、以及出远门前的女儿。而这三个人对胡丽叶塔的一生,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出现在胡丽叶塔从女孩儿、到女人、再到母亲的三个不同阶段。而胡丽叶塔在经历前两次的离别和追悔后,在第三次见到女儿离开时,才有了对失去身边人的警觉。
可惜,胡丽叶塔一直以来,在与人沟通的部分是逃避和失语的。面对火车上来自陌生人的问候,她冷漠对待,起身离开。面对丈夫的解释和恳谈,她选择躲避出门。而她这两次的逃避,都带了沉重的后果,让她开始后悔自己的行为,以至于整个人彻底的垮掉,从而更没有勇气同自己的女儿提起。
于是,她和女儿之间的沉默和失语,最终也导致了女儿的不解和出走。胡丽叶塔一度彻底的失去了所有,12年后,当她再一次决定面对过去,重新寻找女儿时,她找到了事情的关键。她选择把自己的过去都写下来,写给自己的女儿看,让她知道那些,她早该知道的,自己母亲的过去,弥补两个人之间的沟通空白。
而故事的转折,也发生在胡丽叶塔搬回马德里的老公寓,走在熟悉的街道,遇到故人,进而才寻回了女儿的消息。最终在多年前的公寓地址,等到的女儿的来信。导演阿莫多瓦在阐述中说,他是个相信重复和排演的导演。人们总会在生活过的地方,不知不觉的重复很多相同的境遇,就像生活让我们在重大的不幸来临前,有机会提前预演一样。
重拾对人对话的能力 胡丽叶塔喜欢香草的白色,这本身就是一种抑制情感的颜色,这也是她性格里,压抑情感不善沟通的外延。当女儿为她在马德里租下公寓时,里面是花色鲜艳的壁纸,女儿和朋友都非常喜欢,而胡丽叶塔却说,要把墙纸换掉,最终被她涂成了香草白。而胡丽叶塔在女儿离开后,搬家到了陌生的街区,新公寓里也是白色的简单设计。直到她选择搬回老公寓,看到原来的落地窗里,老旧的壁炉,在经历了三次别离后,胡丽叶塔决定不在逃避,拒绝了和新伴侣去葡萄牙的邀请,开始一个人在公寓里,书写过去,用行动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如今的都市生活和城市家庭里,那些生命中对我们很重要的人,往往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在我们的生命里渐行渐远。这也是影片在试图表达的社会议题和家庭关系。当胡丽叶塔变成了母亲,带着女儿去看望自己的母亲时,她才能体会到母亲的悲伤。而当胡丽叶塔女儿在失去了自己的大儿子时,时隔十二年,她才给母亲寄去了第一封信,表示自己懂得了母亲失去亲人的心情。
在女性的情感关系里,这就像是一个轮回,只有当在生命的旅程里,经历了相似的阶段和情感时,人们才能自然的相互理解,不需要更多的言语。在这之前,沟通的缺失往往会导致情感的断层。影片讲述了一个母亲被女儿抛弃了十二年的故事,却没有过度的渲染悲伤的情绪。导演说他要表达的是事情发生的本身,而不是去强调事件中的人有多痛苦,因为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周遭不断的上演着。
影片中最佳剪辑的瞬间,也成为了该片的海报创意。当女儿掀起母亲头上浴巾,母亲一下子变成了中年人的模样。而在海报上,是胡丽叶塔自己揭开了浴巾,下方是人到中年被离别命运纠缠到老,有些失落的自己。无论是借助他人还是自己之手,我们就是这样在他人和自己的注视下,逐渐老去的。
阿莫多瓦用这部电影,将三个故事,放到了一个女人的身上,讲述了一个女人在生命不同的阶段里,当身边的亲人都不断的离自己而去,有些是主动的,有些是被动的,你要如何去面对这样的事实,又该如何与他们相处,胡丽叶塔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参考英文资料:Press notes JULIETA 最后推荐《胡丽叶塔》的原声专辑 里面有一首Si no te vas 非常好听 虾米上搜索Julieta即可 2016年10月19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一头发情的鹿
一个离群的胡丽叶塔
一个卧轨的老头
一个安娜卡列尼娜式的预言
一个捕鱼的丈夫死在海浪里
一个栽进命运漩涡的女人
一头出逃的鹿
一个出走的安蒂亚
一个困惑以致寻死的老头
一个躁郁不堪假装坚强的女儿
一个雨天出海的父亲死在风暴里
一个决定逃离命运的女人
风暴是红色的刺青
胡丽叶塔的第二次分娩
安蒂娅的茧
我们都是走丢的鹿
我们都是渴求他人倾听无果的老头
我们都死于那场风暴
你变成了我
你的缺失占据我的生活
你摧毁了它
可是我爱你
我们都是红色的
我们分明是同一个人
又谁都不是
那头鹿 叫偏执
那个老头 叫不死的欲望
那场风暴 叫一生
“我想看到你 出现在雨中
寻找一个容身之所
这个容身之所就是我的家”
回归熟稔题材,格外得心应手,色彩明艳碧丽如雨后晴空,室内装置美术满分;故事极为顺畅,但在阿莫多瓦作品中只能算中规中矩,并无惊喜,收口也略仓促;火车上惊鸿一瞥的鹿,满怀心事的自杀者,中意这种灵光一现。
好看,《空乘情人》之后阿莫多瓦的功力回来了,简单小故事,有点小催泪,含着小悬念,却是不着痕迹一波三折,没全部说透,不做无谓煽情,结尾收得刚刚好;一贯艳丽色彩娇俏女郎,阿莫多瓦真是女性知音,总是站在她们心底做画像,把阿德丽安娜·尤加特拍得这么美,换那么多漂亮衣裳,淌了无数吨口水。
仍然是阿莫多瓦最常见的情节剧设定,恋人与母女的情感纠葛,门罗的故事基础。视觉上仍是阿莫多瓦最热情的红,无处不在;感情上则是表面的波澜不惊、情绪暗涌。始终觉得阿莫多瓦已过巅峰时期,这一部也仅是其作品的中等水平吧。
实在难看到不能忍,阿莫多瓦最近几个片子蠢爆了。凭一个负罪感,就唧唧歪歪婆婆妈妈了整个片子,在“有一腿”的故事里头力所不逮不说,火车大海还有颜色冲撞之类的,简直是水货到不行了。无论爱情还是母女关系,虚假且无聊。对一个代表作不少的国际导演,真的不用太客气了
浴巾擦头那段简直就像是变魔术
世代皆因宠溺下一代,而去疏远上一代。总有一个人,会让你疏远另一个人。但只有经历过失去的滋味,才能知晓这种“疏远”的伤痛。
新世纪仍然执着于“讲故事”的大导演是下面几位:阿莫多瓦、诺兰、达内兄弟和法哈蒂。
3.4星之间吧。可能对阿莫多瓦期待太高,不如《吾栖之肤》奇情,回归简单叙事,对色彩和构图的把握依然纯熟。绿野红车,雪夜奔鹿,碧海蓝帆,都好美。阿莫多瓦依然谁也学不来。
看到最后差点要哭了。这部阿莫多瓦最新之作居然那么温柔。很多场景大色块的浅景深依然很阿莫,女佣设置透着希区柯克的蝴蝶梦的影子。高明的叙述故事的手法,不愧为现存坚持古典主义的中坚导演。
阿莫多瓦真是营造气氛高手,即便结束也要首如泣如诉的歌煽情。故事高度还原3篇小说。表演温润如水,核心虽是胡丽叶塔,完整交代了3代人关系,作为知识女性,逃离原生家庭,结识一位有病妻的渔夫,进一步再被女儿逃离……越活越孤独,一种哀婉的人生绝境,导演小改了结尾,一丝希望更能动人。四星。
不觉得有多好,阿莫多瓦中等水准....
“没有经历过失去的人,无从知道这种伤痛。”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这部电影拍的就是哭泣的旧人。
爱人是雪地上奔跑的麋鹿,在不经意的时刻闯入生活;父母是寄放的行李,放不下却也带不走;女儿则是每年生日扔进垃圾桶里的蛋糕,浓烈诱人却终究不属于她。时间在胡丽叶塔的容貌上留下印记,生活冷酷绝情地赐给她毕生孤苦。负疚感折磨生者,母女都无法过好彼此人生。而她们终将浑然一体,如同水溶于水。
很美很动人。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那种主题和视觉都惊艳的作品比起来的确是平庸了,但也只有他才能把这样一个很普通的故事拍得像清澈的河水一样连贯好看。对我这种永远不懂女人心思的直男来说,这个故事里的女性形象已经足够美丽细腻迷人了。
三个女人一台戏,母女之间,母代姬友间,女代姬友间,应该有更丰富和细致的互动。结果居然全靠自白推……红黄蓝,美术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抢过人物和剧情变成主看点了。
依旧是那么熟悉的阿莫多瓦。从托雷多到加利西亚,从安达卢西亚到阿拉贡,终至马德里,导演带着我们走遍了西班牙,那正是女主的一生。遗忘和记得,爱与慈悲。也许所有的悲伤情绪都由失去一个人开始,正如十二年的沉寂后女儿的来信,那便是她对于母亲最后的谅解。太过熟悉的马村内景看来总会觉得不真实。
门罗的小说是女性视角的生活在时空中安静而神秘地流淌,时空转换的沧桑感会以神秘的方式将你湮没,阿莫多瓦在改编时没有继承这一点,取而代之地是单一维度的表演与角色塑造中展现出的平淡无味的角色关系与她们命运的揭示,将门罗小说中最鸡肋的故事层面价值改编成一部平庸无味的情节剧。
不希望失落的,毕竟如果有人能拍出门罗的特别,阿莫多瓦会是我期待的人选。期待他剑走偏锋。没想到作为门罗的书迷他如此臣服,一点自己的文法都不用。他有眼光挑中这三篇,却没能把握到母女之间、女性之间、生命之间那一点错综复杂的分岔,把故事做俗了,那点温暖不该放在和解上的。毕竟不存在和解啊。
依然是最懂女性的阿莫多瓦,女人的不同人生阶段塑造得各各鲜明。悬疑减少了,但感情更加饱满。母亲对女儿的思念要像戒毒瘾一样的戒掉,这是何等深刻的情绪。当然最爱的还是颜色,鲜活明艳得都快溅出屏幕了啊~~~(好想把颜色单独抱走!!!)
1.与阿莫多瓦的不少作品相比,叙事更为从容温和,情感也更隐忍含蓄。2.不变的依旧是饱和而不突兀的配色,火热的红与恬静的蓝,构图也透现出几许疏离。3.往事如梦,却而渐渐清晰,一如雪地中追觅火车的公鹿。4.断臂男雕:我的作品都很结实,这样风就无法吹走它们,就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样。(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