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看了预告片的人都在吐槽卷福变得稀疏的头顶,脱欧和脱发相映成趣,但看完影片却让人笑不出来,在寒冷的1月让人越发觉得后背发凉.
剧情逻辑清晰的梳理了一遍英国脱欧这事是怎么发生的,这件事被讨论过很多次,其本身没有什么可多说的,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也是影片希望人们关注的就是舆论遭到有意的控制这一危险的行为,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科技的进步不一定更加解放人民,而是可能更进一步的奴役人民,这不是《黑镜》剧中的伪科学桥段,而是现实世界中发生过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的事,民众为了体验效率不得不向网络服务供应商妥协,放弃部分隐私权,而从广大民众中收集的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些零星信息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权力,这权力不能被直接行使,但允许其掌控者篡夺人民自由选择的权力,因为其从源头上控制民众进行思考的原料一一信息,这在事实上剥夺了人民自由思考的能力.
许多普通民众认识不到什么是真正对国家有利的,他们早已厌倦专家和政客不接地气的夸夸其谈,只想宣泄自己被忽视的愤怒,而有很多人甚至都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在为什么而愤怒,他们无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虽然已经成年,但受到自身所受教育及所处阶层的局限,他们实际上无法对自己负责,更无法对国家负责,西方民主因无法适应时代的进步而丑态迭出弊端竞现,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而崛起的信息权力如果不受控制,在道路的前方将是一个让人不愿想象的前景.
电影拍得一般,题材发人深省。
然而看完这个电影,我最搞不清楚、也最想搞清楚的问题是:多米尼克·卡明斯究竟想从这一切中得到什么?
他要的并不是世俗的权力:加入这场运动前,他长时间远离政治,甚至在父亲的农场里隐居了好几年,期间的主要生活内容是“广泛阅读”。脱欧运动成功后,他很快再次隐退。
他要的也不是钱:当董事会打算给他一大笔钱叫他退出的时候,他连听听数目的兴趣都没有。
他并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或抱负:从电影中看,卡明斯根本不相信脱欧真对国家有利。他和同事之间也完全看不出有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情谊。
根据维基百科,卡明斯毕业于牛津大学古代与现代历史系。大学毕业后他去俄罗斯呆了3年,开了一家只有一架飞机的航空公司。(插播一下,BC演过一个广播剧叫Cabin Pressure,讲一个只有一架飞机的航空公司。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笑的剧,强烈安利给所有人。)然后,卡明斯回到英国开始搞政治咨询,组织领导过各种各样的竞选。期间他多次退出/辞职,原因主要是无法忍受同事或其它政客的“无能”,或者不能接受这些人对他的干扰。不搞政治的时候卡明斯投身过教育和慈善。他写过一篇长达240页的论文——《关于教育和政治优先事项的一些想法》,主题是如何把英国改造为一个“精英技术社会”。一位记者评论这篇240页的论文“要么是疯、要么是坏、要么是天才之见,可能三者兼而有之。”人们对卡明斯的主要评价是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以及他“无法愉快地接受傻瓜”。卡明斯为人尖锐直接,卡梅伦说他是一个“事业型反社会”。在脱欧运动成功以后,卡明斯再次远离政治。现在他的时间主要用来“学习”,他的推特和部落格上写的都是关于“机器学习”的内容。
所以,这样一个聪明人,到底想从这场大戏中得到什么?
在电影中,卡明斯在和留欧派的领袖去酒吧时表达了这样的意见:你们(精英们)控制了一切,用你们自以为正确的专家意见霸占了所有话语权,使得部分民众完全失去了发声的机会——我要为那些人争回发声的机会。在最后的听证会上,卡明斯又指出:国家的政治系统已经长期毫无作为,不管哪一派上台都是一潭死水,所以我要彻底打破这种失灵的机制,争取一个改变的机会(即便这种改变是灾难性的)。
这两种解释,在我看来怎么都不是卡明斯的真正动机。
第一条非常伪善,如果他真的关心这些人,就更应该告诉他们事实,让他们为自己的利益好好权衡,而不是用谎言欺骗他们,靠情绪操控来利用他们。而且,既然卡明斯写过一篇240页的论文来论证如何把英国改造为一个“精英技术社会”,我也很难理解为什么他抱有这种民粹主意的理想。
第二条更是非常神逻辑,因为现在的情况很差——所以我就要改变,把它搞得更差?为了一个理念不惜毁灭一切吗?
那么多米尼克·卡明斯究竟想要什么?
在我看来,他的动机正是他提出的那个天才的口号:“Take back control(夺回控制权)”。
他多次退出政治事业,正因为他无法忍受他人的白痴、无能、和讨厌。他无法忍受那些夸夸其谈、脑袋空空地政客没完没了地指挥他这个真正有才智、有办法的人。他明明是对的,为什么要被错误的人领导?
卡明斯要“Take back control”。只有伟大的功绩和胜利才能证明他是对的,干扰他的那些蠢人都是错的——不管这胜利会给国家以及他声称要帮助的民众带来多大的灾难。
留欧派一心想用数据和事实来说服民众,他们相信的是理性。而脱欧派(准确的说是卡明斯)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知道真正驱动人们的根本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的情绪:他们的恐惧、焦虑、痛苦,他们的梦想、野心、热望。即使这些东西根本没办法把世界变得更好、或者把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这却是最能驱动人们不顾一切地采取行动的东西。
事实证明卡明斯是对的,非理性战胜了理性,脱欧派赢了。但我不知道卡明斯有没有意识到,他自己也同样任由非理性战胜了理性。为了赢,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为了夺回虚妄的控制权,他摧毁了自己的理想、重伤了民主制度、扭转了整个国家的命运——他所得到的结果,根本没有任何好处,甚至也根本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一个聪明绝顶(literally)的人尚且如此,谁又有立场去责怪那些投了脱欧票的民众呢?
在民众交流会上,一个白人女性最后完全放弃了沟通,只是不断地哭叫着:“我受够了自己一无是处,受够了别人总是叫我闭嘴闭嘴闭嘴,我受够了!受够了!受够了!”
那个歇斯底里的女人也许是这个时代每一人的写照。
卡明斯受够了。所以当脱欧派请他出山的时候,他不要钱不要权,只要“完全的自主”。他只想take back control。
蓝领工人们受够了。所以他们根本不想了解脱欧究竟能不能给他们带去工作机会,他们甚至也并不关心自己的生活水平是否真会因脱欧提高。他们只想take back control。
我想那个留欧派的领袖也受够了。他相信的事实、证据、论点、理性似乎无人要听,整天只有脱欧派low穿地心的谎言在媒体上洗脑循环。
大概连卡梅伦也受够了。所以他发表完辞职宣言、甩下烂摊子以后,居然高兴地要哼起歌来。
因为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人的分歧是如此巨大,讨论与和解似乎已经不可能。
信息、数据、各种各样的论点铺天盖地,没有人有能力,也没有人有心情去认真地聆听、分析、交流。
我们其实已经不再关心真实的世界,我们就是不想再听到那些不同的声音。 因为这个世界是如此混乱和恐怖,那么多反对我们的声音,永远争不出个结果,只有无穷无尽的心烦,时代的变迁,信息的爆炸,我们无法理解,我们无力抗拒,失控和无力感淹没了我们,我们再也不能或者不愿去承受那么多的恐惧、焦虑、和痛苦。
于是我们不再想解决问题,我们放弃了理性。我们只想证明我们是对的,他们是错的。我们只想take back control。
I don't care if it hurts.
I wanna have control.
也许这才是我们每个人内心压倒一切的声音。从前我们交流、和解,只不过因为作为社会群居动物的我们必须如此才能生存下去。
现在,感谢技术,我们再也不用那样了。
我们都受够了。
我们受够了别人没完没了地说我们是错的,于是我们决定退入我们自己的狭小世界。只要每个人对牢那一小块屏幕,只看专为我们推送的、合乎我们心意的信息,我们就再也不会听到反对的声音了。在为我们度身定制的虚假世界里,我们终于夺回了控制权,成为了果壳之中的无限宇宙之王。
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温和版本的San Junipero(《黑镜》s03e04)。
距离2016年那个英国脱欧之夜四年多后,英国政府终于同欧盟在脱欧问题上达成了协议,虽然协议双方都认为自己做出了更多的让步和妥协,不过至少英国人终于可以将此事告一段落,给与国民一个交代,只是不知道今天还有几个英国人会为这姗姗来迟的“胜利”而欢呼雀跃。人们或许更想永远忘记四年前发生的一切,那场支持率几乎对半分的公投,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是英格兰的胜利日。
公投的“始作俑者”卡梅伦在电影里只是以转播画面的形象出现,脱欧可以说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也是他根本没预想过会出现的结果。苏格兰独立公投的胜利令卡梅伦盲目自信,试图如法炮制地解决另一个政治风险——自英国加入欧盟以来,国内反对的声音就从未停止,借着胜利的情绪乘胜追击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迹象表明脱欧派在舆论上占据上风,平稳度过公投看起来只是时间问题。卡梅伦和他的支持者没有估计错形势,但显然低估了脱欧派的手段和决心,他们留给对手的时间太多了,足以让后者改变许多英国人的想法。
正如影片里所说,英国社会在最近二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并不全是因为加入欧盟导致的,但对那些生活陷入窘境,日子大不如前的人们来说,加入欧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政府当年许诺的种种好处。经济合作、人口流动只是带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福利和工作机会,愤怒和不满在他们心底滋生了多年,这时有人声称,要带领他们拿回失去的东西,找回昔日的荣光,可想而知汇聚的力量将会形成滔天巨浪。脱欧派深谙引导情绪的技巧,英国社会长期以来并不像表面上那样风平浪静,暗藏的火药桶一直存在,他们不过是用名为“脱欧”的引线将它引爆罢了。留欧派显然不懂得这样的宣传手段,他们希望选民能够理智地听从专家们对脱欧潜在后果的分析,选择对国家最有利的,拒绝“显然是愚蠢的”选项。而脱欧派的支持者大概会对此嗤之以鼻,他们的生活需要改变,而留欧只会一成不变,如果再没有什么可失去的,那改变就并不意味着风险。但同时脱欧派没有给他们关于未来的任何具体承诺,他们只负责造梦,不负责圆梦,他们或许也知道,梦的尽头不会符合任何一方的想象。
最终脱欧公投就在这样混乱的状态下结束了,脱欧派的支持者们疯狂的庆祝胜利,留欧派的人群里则宛如世界末日一般死寂。然而这真是属于哪一方的胜利之夜吗,可以确定的是有一半英国人认为他们有所失去,而目前为止另一半人也并没有得到他们以为的好处,只有一度看起来将会永无止境的脱欧谈判。援引一位欧盟官员的话说,“英国就好像我家里养的那只猫,它总是不断地挠门发出噪音,你以为它要出去,可当你把门打卡,它却只是站在门框上看着你。”英国人似乎放下了所有要紧的事,花了四年才终于把脚迈出了门槛,而大部分人好像都已经变得疲惫不堪,甚至开始怀念之前的日子了。“不过至少我们遵循了英国的民主传统,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在他们这样安慰自己的时候,事实果真如此吗。
公投宣布之时,有多少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抱着脱欧的信念,他们本可以投给留欧,或是保留自己那一票,最终却败给了脱欧派咄咄逼人的宣传攻势,稀里糊涂地站在了脱欧一边。脱欧派第一次通过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分析选民,通过对选民画像找出潜在的脱欧支持者,然后在他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脱欧教育”,从而成功创造出新的脱欧派,这就是脱欧阵营能够以极高效率迅速增长的秘诀。试想一个态度游移不定的人,每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对他精准推送的信息,一切都在暗示欧盟的弊端,他很难不被潜移默化地影响。这种带有煽动性质的宣传是否背离了公投的初衷,以及结果是否能代表大多数国民的真实意见,或许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这场公投除了满足少数政客的利益,成为了新媒体选战宣传的试验品外,并不是属于任何人的一场胜利。遗憾的是,这恰恰是决定了英国长远未来的一次投票,意义远大过普通的选举,而英国人将为之付出的代价也会远远超过迄今为止的四年。
已经好久没看这么政治性抑郁的片子 世界日薄西山像一条不会逆流而上的舟 感觉是无关政治传播技巧 脱欧只是一种大势之现 曾经脱欧、民粹主义、右倾这些词只是我口中轻飘飘的词语,自以为是而坦荡地,哪怕在历史课上对问我的王润莲说,是的,我不认为脱欧是民众理智的抉择。 虽然现在以缺劳动力缺能源(还有我想不办sb申根签去欧洲旅游)来看脱欧对英国来说依旧不是什么好决策。王润莲微妙地笑了 说即使现在很多业内学者对此还有争议后,我坐下来还是撇了撇嘴角耸了耸肩膀。那时候虽然也很虚无主义,不过尚且一线希望がある。真是段暴风雨前的宁静啊,那段日子。浑然不知五年后真在这里感受时代的风时,那些轻飘飘的词语,真的随着风吹到了我的脸上,才能切实感觉到它们利刃般的冰冷。 只是想感慨🚬不论再坚定的态度和想法 随着阅历的增进 都会深刻认知到此前的浮浅并就此动摇。当较为系统地学过英国政治系统、媒体propaganda运作之后,在看到定slogan、大数据选择推送、分裂之民众的相关情节时,真的想感慨和五年前半瓶水响叮当的状态差太多了。
Remain
Leave
此片相当于时事动态的总结:
贝九一直响,莱昂纳尔序曲,被断电的埃尔加
《爱尔兰时报》Peter Crawley)将这部电影分为五颗星,称之为“政治悲剧,充满科技惊悚片的活力”,称之为“英国幽默的点滴”。我怎么一点都感受不到,笑点在哪里?
血喷伦敦市长?
,挑战卡梅伦到底?
《卫报》的露西·曼根对这部电影非常挑剔,五星只给两星,称之为“肤浅、不负责任的电视”,并批评奈杰尔·法拉奇和阿伦·班克斯的描述是“并不危险的狗屎搅动者,更像卡通小丑。”
:意见不断的重复,比如说7000万土耳其人入欧,比如说4300万欧元的损失。
从我个人对土耳其的了解,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是一个失败的政权,这个国家被通货膨胀和官僚腐败所困扰,在30年内不会有任何希望。某种程度上脱欧并明哲保身,也许是个明智的决定。更不要提带来了大量的移民,造成不安定因素的激进穆斯林。
英国剧作家、非小说作家萨拉·海姆在《卫报》:英国脱欧的毒害如何使普通人互相对立,或揭露我们软弱的领导人是如何轻易地被机会主义者领导的过程中,任何一篇新闻都没有超越格雷厄姆的焦点群体场景。”
我认为这条意见并不中肯,因为这种混乱并不是电影带来的,而是现在英国的现实就是如此,我在英国看到的领导人软弱不用说,他们的白痴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但是,这片子讽刺的是康明斯本人是没什么立场的,他只不过是为了政治的目的,而坚持脱欧。
《纽约时报》称,“脱欧正在分裂英国。英国脱欧电影也是如此。”一个机会主义者的复出,蓄意的分裂国家意见。
再次表明,康伯巴奇的中年油腻男,表演成功。
在最后脱欧派胜利的一刹那,突然让我想起了克林顿时代的竞选作战室。
结果总比战争本身重要。
虽然开头给人一种过于高大上有点劝退的感觉,但是在之后,很多东西都是给人民说的,在讲述全民公投背后的真相,无非是传媒的天下。不过对于不是很了解英国党派制度的人来说看着有点吃力。
看着很正经官方严谨的电影同样也有着好莱坞的味道,看点就是卷福的经典形象“反社会型人格”是如何以自己的天才实力对阵其他人。在紧张刺激的公投对决中,也不忘发掘一下Dominic Cummings的内心世界。
也讽刺了一下英国的议员制度,议员的确给人一种无知的感觉,但具体的话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确实是太无聊了点,一开始James Graham慢慢搭建Vote Leave框架给人感觉是要憋个大招的,结果丫还是把剑桥分析门拉出来炒冷饭,四舍五入不就是《危机解密》🙄怪不得和HBO几乎同步播放,通过剑桥分析门事件,把美国也拉进来当垫背了,意思我们有脱欧闹剧,你们有特朗普上台,我们还是难兄难弟,就差共.克时艰了(咦)
坐着地铁骑着自行车却操着唐宁街的心,操纵着亿万普通人的命运
无论这部还是《梅尔罗斯》都是卷福用来炫技的,他用特别不同的演法满足自己的表演欲,也让人们看到他技术上的可能性,但至于整体故事而言,实在太一般了。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在这个时代,某些偶像的脑残粉是这样,看起来高大上的民主公投其实也是这样。
题材很好,但是没有把各方阵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情形拍出来,整体略显浅薄。卷福变秃福,应该叫《脱发:无理发师之战》。
难道罗胖不是演得比马脸好?
我错过了30min的信息。。。。。。为什么是90分钟版本? 政治还真的是恐怖到无孔不入。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和英国脱欧事件让“后真相”(post-truth)一词走入大众视野,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高度相似性,但在英国脱欧事件中,多米尼克·卡明斯(本片主角)实属一个异类,他远离政坛多年,却突然选择回归,他的回归并非为了民众权益、政党利益抑或自身收益——好像他只是想赢,赢得这场“游戏”的胜利,然后夺回控制权(take back control)。最终他真的赢了,用非理性、煽动性的方式颠覆了英国(也许他从没想过要颠覆这个国家)。对政治行动模式和英国政治环境熟知的观众也许能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对其余观众也不失为一部科普电影。希望未来能看到更深入、更详实、多角度的“脱欧”题材电影。
光看舞台作品上并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就知道,对于英国创作者来说脱欧是个热门又棘手的问题,除了表达混乱现状与晦暗不明的未来。我很喜欢直接去探求原因的,120分钟的剧集讲了一个原因“打法有问题”,如果能有更多的120分钟会更好。(我选择罗胖!
有明显政治主张倾向的民众在总投票人口里占比其实不那么重,主要是因为存在太多像荒凉社区里的老夫妻和focus group里的痛哭女人那样的老百姓,听不懂复杂的数据和术语,只知道日子过得艰难,没有希望失去方向,迫切需要现状的改变。Leave代表着Change, Take back control也带着股对抢夺有限资源的一切宣战的气势,显然比死气沉沉Remain和花哨理想化的Stronger Together的吸引力大得多。再加上大数据分析精心定点投放的简单易懂富有煽动性的Propaganda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助攻,民粹的胜利是必然的结果。
从可忽悠性和失语这两点上来看,全世界人民还真是出奇的一致呢。表演方面,卷福自然是演得不差,不过,想获得更大突破估计需要有意识打破这种轻微Anti-social的角色套路。罗胖在这部里忽然变帅了是怎么回事?越来越喜欢他啦。
7.5分。英国脱欧公投绝对可以在史书上记上一笔。一个愚蠢的政府是怎么为了逃避责任而把事关国家未来几十年国运的决策交给完全没有概念的公民手上,而公民们又是如何作死了以后又想反悔的~~普通民众的从众心态真是被掌握得太好了,所谓的民主为什么越来越变成反面教程,这还看不透吗? 最好笑的是最近要无协议脱欧了,竟然英国佬又开始反悔了??尽管我一直同意欧盟根本维持不下去,但这样内斗到如此也真是刷新三观~~议会既不同意首相的脱欧计划,又不同意无协议脱欧,那你们想咋样啊???看看明天梅会不会辞职吧~~~不知道之前的约翰逊,或是她自己下台的时候,会不会反悔当年的决定吧~
又名“网络时代煽动民粹主义教科书”、“看英国选民有多幼稚”。在一个没有直接民主传统的国家,第一次直接民主试验居然就关乎该国前途,几代人的命运,一切都如儿戏一般。这部电影也还原了这个儿戏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更大的儿戏。对于不知道英国怎么就脱欧了的人来说,这是一部(带有极强预设立场的)科普片。对所有对直接民主还抱有幻想的人来说,这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民主早已和民粹主义近乎画上了等号,而社交网络,让我们可以删去“近乎”这两个字。
Cyberpolitic这个题材从netflix算出纸牌屋开始 被翻来覆去地嚼 看过了Scandal、Miss Sloane还有一系列美国侄子们出品的各种政治剧,到brexit这个英国叔叔这已经很难挖掘出新意 本来可以写得更深刻,结果因为非要和大数据较劲反而沦为了本尼的个人秀,还是很扁平的那种,和Melrose比差的太远 为了本尼的脱发再加多一颗星 凑合看看。
take BACK control, make xxx great AGAIN
梗好多,信息量好大,故事的讲述角度有点局限,感觉其实可以更加精彩?本尼解锁了一个脱发的角色,为每个英国男人宝贵的头发鼓掌。
这是卷福为以后光福后收视率如何而做的民意调查。
和大多数电视电影一样拍得寡淡如水,同样的题材做成纪录片明显更有意义。
能想到take back control这个口号真是神来之笔,谁到了中年对自己的人生没点儿失望啊,谁不觉得生活过的不如想象中的好,谁长大之后不感叹生活不如小时候那么幸福快乐,人是这样,民族共同体也是如此。
看完更加肯定了现阶段James Graham的政治戏较之于照顾对岸受众的屏幕更适合本地的舞台,屏幕表达及说明性内容损失了太多可挥发的空间,The Vote、Labour of Love等戏的精髓恰恰在于台下观众席里不时蹦出来的各类诡谲笑声(不。言归正传,因为早就知道是以怎样的预设立场来拍,整个拍摄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指代好几个)系列波折,所以看完最终成片的唏嘘感也宛若一个必中的投球。还有就是,Richard Goulding,一个长相如此不着边的朋友竟然神级还原了忧郁版Boris(不。哦豆瓣把编剧信息写成另一个同名美国人了??已提交修改;Channel 4出品+本土早10天OA咋又被一坨坨营销号划重点成“HBO开年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