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关原之战的故事,已经被历史的传奇故事填补的差不多了,由于没有记录完整成体系历史的习惯,真正关原之战的纵横阖捭,可能已经早就掩盖在了时间的尘埃当中的。所以这种影片,只是体现出主创自己对历史的一种理解,或者说是主创认为现在的社会风气,更喜欢怎么样的一种战国。
千万不能把它当做真正的历史。
这一部影片,说到底也是历史传奇故事的模式。而由于增加了一些人物,这部影片其实比之前的传奇故事,更加传奇。
日本传奇故事的一个特点,就是会区分好人和坏人,并且给好人和坏人打上明显的标签。这一点,在每个国家都一样。所以本片当中,跟前面好多版的关原之战一样,石田三成是一个心怀忠义但不拘小节人缘奇差的好人,德川家康是一个阴狠邪恶妄图兼并天下的野心家,而加藤清正福岛正则们则是没有脑子被野心家利用的不高兴。。。总体来说,其实跟民间对人物形象的认知,没有太大的差异
虽然人物形象符合传统认知,但是主创无疑在石田三成这个人物身上,花费了很多的心力。本作当中的石田也让人印象深刻。通过展示他对于秀吉统治末期一定程度上的拨乱反正,他处理政务的雷厉风行,他不善于交际功臣派,他对于秀吉一家的忠诚,他与岛左近、大谷吉继之间的肝胆相照这些内容,你能看到主创对这个人物的深刻的同情。这个片子,也是我看到的对石田三成展示最为全面的影片之一(真田丸对于石田的展示也很出色,而且我个人感觉,这部片子对于石田的描绘,多多少少有点真田丸版石田三成的影子)
既然人物形象没啥差异,那就只能在战争过程当中寻找差异了。现今的历史相对比较公认的,是小早川秀秋是关原之战的胜负手。因此,对于小早川秀秋的展示,其实是揭示关原之战全景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影视作品也都把镜头给到了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判断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的小早川秀秋是一个暗弱的人。传说在他举棋不定的,德川家康要求炮击小早川绣球的营地,逼迫他作出选择(这种传说也是扯淡,家康本来就不是那么激进的人)。他在关原之战的举措可能完全就是因为最终对于利益的权衡。
本作的最大问题,其实是忽视了小早川的这一条线。一方面小早川的个人逻辑非常不通顺,另一方面小早川的最终决断也非常不真实。
本片当中,秀秋一开始被家康忽悠,深刻的仇恨石田。但又是在没有什么前提,没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突然在战争决策的关键时点要帮助三成。这种转变在没有剧情铺垫的时候,让人非常费解。
另一方面,也是最扯淡的一个方面,小早川一开始的决策时支持西军,对抗家康的东军,而被传令者(传令者是家康派给小早川家的间谍)故意改变为支持东军,对抗西军。。。这个绝对算是本片最大的硬伤。家督在作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之时,没有家老在旁边支持和传达吗?即便有间谍,也故意传达错误了,那作为第一统帅的小早川,在知道有间谍故意传达错误信息的时候,也应该是有能力亡羊补牢的把。
但是,错误就是这么轻易发生了,影片中将近一个半小时的剧情严谨推进,各方密谋纵横阖捭,居然以这样一种极其不合理,极其搞笑的方式,结束了。。。
尼玛,玩我呢?
这部日本电影是占用客厅大电视和家人一起看的,因为家人对日本历史一窍不通,看得糊里糊涂,所以,我充当了啰嗦的旁白边看边作口头注解,顺带而记。 “关原之战”是日本战国史上具规模的著名战役,也被誉为丰臣政权与德川家康之间“决定天下的战争”。《关原之战》电影剧本是根据司马辽太郎同名小说改编,与史实年份有差异,又因小说篇幅太长,我放弃了阅读,故此猜测女主角初芽(有村架纯)等戏份是情节渲染所虚构。有关确切史料可自行百度,本文初衷仅按影片列举相关资料,不延伸探究。 影片以“缅怀”方式切入,简述石田三成(冈田准一)的一生,美浓国关原战场是其陨落之地。石田三成官位丰臣“五奉行”的首席元老,相当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级别官位,历史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共识是内政治理才能卓越,绝非庸才之辈。 开篇(1572年)“三献茶”事件,当时年仅15岁的石田佐吉(幼名)为某寺院的童子在寺中学习。一天丰臣秀吉(泷藤贤一)外出打猎,口渴到访该寺讨一碗茶喝,于是佐吉端上一大碗凉茶,秀吉一饮而尽;后又捧半碗微热的茶,感觉已适应,最后献上一碗刚刚沏好的热茶。其心思细腻聪敏过人让秀吉大为赏识,这是石田鱼跃龙门的开端。 16年后(1588年),石田肩负在地势险要的本愿寺城基础上修筑大阪城的重任,历时三年后完工,成为丰臣秀吉统治天下的根据地。其后是伏见城(京都地区)的修建,丰臣秀吉晚年的居城,也一度成为军政中心,出兵朝鲜的大本营,当时绝大多数大名都在伏见城建有朝拜时居住的官邸,包括德川家康(役所广司)。 7年后(1595年),丰臣秀次被流放至高野山后自尽,在伏见城议事对其遗孀处决问题。“关白”丰臣秀次是“太阁”(关白隐退后的称谓)丰臣秀吉的养子,原本秀次将继承丰臣政权,不料秀吉的第三子丰臣秀赖诞生,于是矛盾暴显。 关于秀次造反有两种说法:其一,秀次因夺权确实造反了;其二,是被诬蔑为让秀赖顺理登座。影片从石田口中解释按后者:“据在下所知,秀次大人并没有谋反之心”。但不论哪种情况,石田三成都充当了诛杀秀次的刽子手坏人形象,即使影片反复强调三成的仁心。 关于石田三成自称秀赖是自己的亲儿子,作为忠实拥立秀赖的理据无懈可击,但我是懵逼了,也只能:呵呵。 竹林招募岛左近(平岳大),是为重现一段逾越君臣之情佳话的一幕。岛左近半生操劳也没找到真正胸怀忠义的主公,虽然很多大名都发出邀请,但被岛左近一一拒绝,只得在近江落魄度日。然而,石田三成愿意用自己俸禄(知行)的二分之一两万石为代价,君臣同俸禄,连丰臣秀吉都为之惊讶。岛左近终于为之感动,答应成为石田家的家老。 关于“大一大万大吉”口号,贯彻了石田三成正义的治国理念,并在合战时不使用家纹改用“大一大万大吉”当旗印,仿佛超脱世俗的思维境界。 1598年伏见城,左近与三成对话聊起“竹杖事件”:三成在方广寺实地勘察时,用于现场指挥的竹杖无意间掉地上了;当时德川家康偶然路过,便拾起竹杖并递给了三成,而三成没有行礼也没有表示感谢,只是接过竹杖,掉头就往别的地方走了,被世人视为傲慢之举。左近告诫三成的人际处世不被讨喜,事实也如此,三成的盟友不多,说白即人缘差。 反观场景转至德川府上,德川家康与曾经背叛过他的本多正信(久保酎吉)促膝长谈亦臣亦友;本多正信被后世评为“德川的智慧袋”,包括关原之战前夕(1599年)揭破了前田利长暗杀德川家康的阴谋。 关于对朝战争(庆长之役)的会议。石田三成与加藤清正(松角洋平)、小早川秀秋(东出昌大)的矛盾就在此战中激化的。石田与小西行长为“文治派”,加藤清正、小早川秀秋属于“武断派”,之间摩擦频繁。 负责统计战功的是石田三成,他把小西行长的军功据实以报,却减低加藤清正等人的战功。因为三成认为加藤清正等人在朝鲜战场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残暴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朝鲜军民更强烈的反抗;至于小早川秀秋,身为总大将却披甲上阵追杀已经溃逃的士兵,行为不当也被三成参了一本,被丰臣秀吉严厉训斥,并没收秀秋的领地作为惩罚。三成与“武断派”的矛盾不断恶化。 伏见城前田利家府上乱糟糟的一幕,是交代石田三成替丰臣秀吉迫使五大老签定誓约书立誓效忠丰臣秀赖的主意,当时秀吉希望自己过世之后,由五大老来辅佐秀赖。然而,德川不但回避了这个问题,关原之战前夕,由于二号人物前田利家(西冈德马)的突然离世,导致家康更肆无忌惮;战后,五大老制度事实上废止。 以初芽为首的伊贺忍者,虽然表现力仍被夸大,但较隔壁《忍之国》的过分,此处尚算适度,情节上凸显石田三成收集情报的能力;还有备战军粮同理侧面反映三成后勤才能。 年末(1588年),遵照丰臣秀吉的遗嘱,加藤清正从朝鲜撤军归国,疲惫不堪的加藤清正拜访了代理秀赖执政的德川家康,控诉石田三成一党(文治派)欺骗太阁、陷害忠良的种种恶行,德川见势欢喜,甚至推波助澜。 战前一年(1599年),加藤清正与福岛正则(音尾琢真)以及五奉行之一的浅野幸长形成“反三成”联盟;然而,前田利家在世时,他们无法公开行动。就在前田利家离世当晚,加藤清正等就开始诛杀石田三成行动。所以,石田三成出人意料进入了德川家康官邸寻求庇护,气得德川咬牙切齿。 直江兼续(松山健一),上杉氏家老,与石田三成是好朋友关系。关原之战前夕两人有会见场景:石田承诺在战争胜利后,会丰厚回报上杉家。由于两人深厚友情,加上对德川家康的不满,兼续答应(上杉氏)加入西军。后面“赤耳”效忠等情节,估计是野史或者原创情节了。 本片最大争议角色:小早川秀秋莫名的立场飘忽,会让观众感到迷惘。先说秀秋身世,其实他是丰臣秀吉的养子,丰臣家对他有感恩,按立场来说不应倒戈背叛。起因源于对朝战争中,秀秋对石田三成的弹劾行径生恨,其次,德川借缝拉近与之关系,甚至为秀秋求情使他免受领地削减之惩。故此,秀秋早已埋下动摇根源。 所谓“西军”与“东军”的称谓是后人为了便于区分而追加的。以石田三成为主体的联合军称为西军;以德川家康为总大将的联合军称为东军。西军名义上的总大将是被拥立的毛利辉元(地位显赫),但是实质上统揽全局的总大将应是作为灵魂人物的石田。 毛利集团的联合军(包括毛利辉元及其养子毛利秀元、吉川广家等)是西军中最为庞大的势力。但是在实际的战斗中,毛利辉元却几乎是寸步难行。其余盟军如岛津义弘等各怀心思,按兵不动;故此,西军实际参战兵力悬殊各人心中早已有数。 关原之战里,西军还有两人可以简单介绍:大谷刑部(大场泰正),也就是大谷吉继,丰臣秀吉手下的名军师。大谷患有麻风病,很多人都不敢亲近他,只有石田敢和他交往。宇喜多秀家,也是丰臣秀吉的养子之一,对丰臣家忠心耿耿,同时是西军副统帅,关原之战里表现勇猛,可惜寡不敌众。 文戏部分解说自此,战事和评价,相信观众心中自有念头。而我个人会给出满意的评价,主要是制作态度诚意踏实,除了还原战事前后歌颂故事人物,也表达了“仁义正道不敌老奸巨猾,理想主义不适合战国乱世”的现实。当然,也要吐槽几点:石田三成光芒太耀眼(美化),初芽的戏份过多了(感情线来说,还是不错滴),小早川秀秋塑造得太怂,只有德川家康的狼心入木三分。PS:还在考虑要不要看原著小说呢。
在日本,也有一段时期称为“战国时期”(1467-1585年)。
这段时期,日本各地大名(也即我们所说的诸侯)纷纷崛起,
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最后决定日本命运的,是一场大战,此战之后,日本被德川幕府再次统一。
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所讲述的——
关原之战
导演原田真人——
曾经那部新闻行业如泣如诉的悲剧《独家新闻》,就出自其手。
风格沉稳,张弛有度,叙事节奏缓慢,但细致入微,
原田真人的电影,总有一种给你讲故事的感觉。
而在他的故事中,那些被称为“主角”的人们,却往往走向悲惨的命途。
我承认,这是他电影的另一种魅力所在,
恰巧,这部《关原之战》,也是。
影片改编自司马辽太郎的同名小说,所以,和真实的日本历史及人物想比,应该掺杂了不少艺术加工成分。
由于对日本历史的知识空白,一般观众看起电影可能会有些摸不着北。
时光尽量将日本的历史知识杂糅进影片剧情中,
以便众位更好的欣赏电影本身的乐趣。
故事以倒叙的方式开始,开篇就讲述了“三献茶”事件的故事。
三献茶,是日本的著名典故,相传当时年仅15岁的石田三成(也就是我们的男主,当时幼名为石田佐吉),为某寺院的童子在寺中学习。
一天丰臣秀吉(泷藤贤一 饰)外出打猎,口渴到访该寺讨一碗茶喝,于是佐吉端上一大碗凉茶,秀吉一饮而尽;后又捧半碗微热的茶,感觉已适应,最后献上一碗刚刚沏好的热茶。
后人问其为何如此,石田说,
将军刚来,口感燥热,无心品尝,便献大碗凉茶以解渴; 待解渴后,献中碗温茶以润口; 待润口后,献小碗茗茶以品之。
其心思细腻聪敏过人让秀吉大为赏识,这是石田鱼跃龙门的开端。
回忆过后,以讨论关白大人的谋反事件开始。
所谓关白,是当时真正统治者丰臣秀吉的养子丰臣秀次,因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一说真正谋反,正史中流传是丰臣秀吉为其新诞儿子丰臣秀赖扫清障碍)被流放至高野山后自尽,在伏见城议事对其遗孀处决问题。
两位主角,石田三成(冈田准一饰)和德川家康(役所广司饰),第一次正式出现在荧幕上。
一个求保,一个主杀。
两位主人公的性格基调,也在一个场景中予以奠定。
之后秀次的全部家眷均被斩杀,只有一个侍女初芽(有村架纯饰)幸存下来,成为石田三成的情报人员(历史中为伊贺忍者)。
在刑场上,石田无意间看到了名士岛左近(平岳大饰),便奔跑着前去招募。
岛左近,原本是筒井家臣,后因为BOSS太弱,成了浪人。
而竹林招募岛左近,是日本战国史上类似于“三顾茅庐”一般的佳话。
石田三成因为爱财,刚开始要岛左近作自己家臣,他不肯,后又称朋友,最后直接让其作自己兄长,最终岛左近被感动,
而石田也愿意用自己俸禄的二分之一两万石为代价,君臣同禄。
影片中,与主角关系最亲密的两个人,就此也一一展示出来。
一转眼,来到三年后,此时的石田三成,已经是丰臣秀吉手下的红人,类似于文官第一,全国丞相的地位。
岛左近和石田关系已如刘备孔明一般,伏见城议事,此时又引出一段典故——竹仗事件。
石田三成在方广寺实地勘察时,用于现场指挥的竹杖无意间掉地上了,
当时德川家康偶然路过,便拾起竹杖并递给了三成,而三成没有行礼也没有表示感谢,只是接过竹杖,掉头就往别的地方走了,被世人视为傲慢之举。
导演借助这个小细节,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借岛左近之口,指出石田的性格缺陷——为人太过耿直鲁莽,肆意而为,人缘极差。
转眼,丰臣秀吉病入膏肓,时日无多,天下眼见又起纷争。
遗言五大老(相当于我国皇帝驾崩时设立的五位托孤大臣)写下保证辅佐秀赖的书信后,丰成秀吉带着这些谎言草草去世。
于是,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开始一场权利的游戏。
他们各方拉拢,收集情报,排兵布阵,暗度陈仓,展开对决。
具体的阴谋环节和战争过程,这里我就不说了,大家可以在电影中自己细品。
抛开历史,就电影本身而言,
《关原之战》作为一部历史电影,我给10分,
而作为一部战争电影,却只能给0分。
满分,因为人物的精致刻画和史实细节的还原。
历史人物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都说历史由战胜方书写,可原田真人却给我们不同的角度。
纵观全片,从头到尾,伟光正的主角光耀全都给了后来战败的石田三成。
他为妇孺求情,广施大爱;他救助婢女,还是个暖男。
他招募浪人,有情有义;他忠心耿耿,又是个忠臣。
同时,导演又毫不避讳石田作为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短板。
太过直率鲁莽的性格,让他没什么盟友,人缘极差,直接导致后来决战中友军倒戈,全盘皆输,
太过正义的行事方式,让他缺少军事才能,原本可以接受岛左近的意见,暗杀德川,或接受岛津义弘的策略,黑夜偷袭,
可他坚持这些都有违武士道精神,倔强的认为单凭最后的决战就能获胜,哪知一败涂地。
导演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里,
石田三成是个好人,却不是个好将领,是个义士,却不是个好统帅。
复杂吗?复杂。
可真实吗?虽然不是纪录片,却也给我们凌厉的真实感。
抛开历史,但就看电影中这个角色,你脑子里会不会也跟我一样,出现一连串的名字?
关羽,宋江,项羽,吕布,吴三桂……
这就是历史电影的魅力,即便没有共同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我们也会因为一个角色,一种性格,联想到无数我们自己历史文化中的英雄。
这种可贵的通感式共鸣,在最后石田三成战败被杀时达到顶峰,
也如同《三国》《水浒》这些中国名著一样,正义的一方最终战败的悲惨结局,给了残酷的历史现实一个合理的解释——
历史,很多时候都是取决于鼠辈的。
这个鼠辈,并非曹操这样的奸雄,而是那些临阵倒戈,战中叛变之人。
反面,又不得不说一说德川家康。
电影开始,德川家康就一副职场老油条的样子,为了体现自己赶路的匆忙,没换正装(类似于中国上朝时的官服),就匆匆议事,其心机可见一斑。
武将小早川秀秋(后为石田友军,临阵倒戈直接导致石田失败)因追杀逃兵被石田弹劾,德川家康却乘机笼络,还把自己养子安排给秀秋作家臣,可见其老谋深算。
最后,石田的间谍,“顺风耳”去刺杀德川家康,他又毫不犹豫得将自己的贴身女谋士蛇白和间谍一起杀死自保,可见其心狠手辣。
可最后,胜利的天平却最终倒向了这样的人。
很多时候,历史是共通的,
导演用这部细腻的历史电影,告诉我们,
历史选择的继承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合适的那一个。
不论是枭雄曹操,还是小人刘邦,亦或是老油条德川家康,
他们都是用自己最契合当时历史进程的品质,得到了胜利和天下,
同时,也留给我们无数可以用电影慢慢体会的故事。
不论是日本的动漫,还是电影,比起中国,他们更加注重对真实细节的还原。
比如《灌篮高手》中的江之电平江道口——
比如《你的名字》中的东京须贺神社——
虽然没有经历过真实的日本历史,但我相信,这些考究的细节,仍然是导演不遗余力求证后,反映在电影中的。
这些细节,是对日本战国文化的尊重,也是导演对电影和历史共通的态度。
在战国时期,日本女性的地位很低,这也是为什么当初芽被石田救下时,自称为“狗”的原因,
石田初次探访岛左近家,岛左近的妻子村花(坛蜜 饰)惊魂一瞥,
当见到客人后,有一个伸手用衣角捂住露在外边脚踝的动作——
可见当时日本女性的家庭地位及对礼仪的尊崇,
更不用说当时风靡一时的“引眉染齿”了——
一般有身份的成年人都会染齿引眉。女性在结婚后染齿,因此称呼夫家人有“铁浆亲(かねおや)”一词,指的是染齿用的铁浆。 不少武士上战场也染齿。且当时引眉后画的眉毛很高画在额头之上,称为殿上眉。 图影片中丰臣秀吉的正室
战国时期,战乱频繁,日本武士和士兵吃饭是大问题。
于是,就出现了日本特有的“腰兵粮”,里面放的是煮熟晒干的干饭、炒米、山芋和味噌等。
士兵吃饭时,只需把这些东 西放进用清水煮开的味噌汤里,再加盐一搅和就大功告成了。
战国时期,日本人还没有一日三餐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要到江户时代才出现。
影片中,对“腰兵粮”,也特意借初芽的口描述一番——
影片中的解释是这样的——
到了战国末期,大名们多数手持团扇坐于帐中指挥战役,盔甲的装饰性逐渐增强。
彼时夸张的头盔除了防御的作用外,主要勇于增加辨识度,为大名增添威严,所以头盔的造型也相当浮夸,
《关原之战》中,这些大名的头盔造型,时光看了都不敢恭维,
比如石田的独角兽——
岛左近的鸡毛盔——
还有这种类似兔耳朵和猫耳朵的,种类好不繁多。
另外,日本骑兵在战斗的时候,身后都会背一个“母衣笼”。
身背母衣笼的士兵,称为母衣众(母衣是用竹制骨架把布撑成一个大球,战斗时披在背后起装饰作用,亦可防流矢)。
这是另一种具有纹章的效果的道具,当骑手独自疾驰的时候母衣会被风撑起来,这往往也可以作为大名的骑马武士侍卫(马回众)的分辩特征。
电影中还借德川家康之口为我们详细解释了母衣笼的由来——
这些精致的细节,电影中实在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一列举,
不得不感谢导演借电影,给我们一个了解窥探日本战国历史文化的机会。
但回过头来,电影本身的战争戏份,实在下不去眼,
这也是为什么作为战争片给“零分”的缘由。
从头到尾,不论是前边的突袭和散斗,
还是之后的大规模决战,
《关原之战》的战争戏,实在和片名不在一个档次,随便给几个镜头——
粗糙的场面调度让战争戏份的节奏趋于灾难,
虽然人员众多,但丝毫没有大决战的战斗气质,反而呈现出一股“两个村儿打架”的乡土气息,
着实不敢恭维。
看一看中国的《赤壁》——
《满城尽带黄金甲》——
印度的《巴霍巴利王》——
《权利的游戏》私生子之战就不说了——
不过,我大概理解导演的意图,
重文戏轻武戏,也正是我认为《关原之战》偏向历史剧而非战争片的原因。
文武的不平衡,让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在并不熟悉日本历史的观众眼里难以打发,
膀胱经受折磨的同时,还要听一帮不认识的演员读一句都听不懂的台词,
对于欣赏电影的部分观众,应该真的是“如坐针毡”了吧。
即便如此,我也不能全盘抹杀《关原之战》的优点,
除了给我们正确的历史观,电影中主角失败所树立的悲壮,却一点都不觉得突兀,
战败的牺牲和英勇的就义,就像是眼前发生的故事,
一分钟一分钟挨下来,却也足以收获本该收获的历史认同感和震撼感。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对抗小人的传说,
而是一个有操守的武士在战乱国度的摸爬滚打。
它的沉稳与细腻,
或许正是那些拥有大预算大场面,一味追求视觉效果的所谓“大片”,
一直以来的盲点。
“三碗茶”的经典,400年来被日本人所津津乐道,但其要害并未得到深刻的揭示,一般说是体现了石田三成的聪慧、丰成秀吉的眼光之类的,但这样的理解揭示不了命运的问题;按此,历史会变成是一声唏嘘、意义的消解。
而电影在“三碗茶”的解释方面有了一些推进,虽然它并未完全自觉到这一点(否则它可以在编剧上做的更好)。
首先,电影所呈现的故事的起点是“三碗茶”,它是三成生涯的开始;其次,电影对三碗茶的解释不同于通常的看法——“三碗茶”在此被理解为“决定他人的生死就在一闪念”。
就在这里,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提示:“三碗茶”原来是“差一点就被杀头”的事件。这样一来,构成“三碗茶”的关键词就有三个——不同寻常、有点意思、冒犯不敬。事实上,三成的茶是突兀之茶,只是在此前提之下,他的确做得“有点意思”,他的聪明而善辩得以展示,但整个事情仍是一种冒险。所以,事实是当时作为胜者的丰成秀吉容忍了三成略带傲慢的自我推荐,不拘一格,更有可能的是人性的补偿机制使然——日常性的乏味会让人被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所吸引,君主容忍“有才者的倨傲和古怪“是一种惯例,其本质是一种权贵的高级娱乐。
三成的本性,是空手屠龙。据记载,递茶事件发生在他15岁那年,这已经不是一个用“聪慧”来进行主要评价的年纪了,尤其在那个年代。15岁的三成,作为一个有志向的男人,以一种非常手段冒死向前来歇脚的主上推荐自己,他成功了。
但顺着这根线索,丰成秀吉的死也就是三成的被保全的结束。空手搏龙蛇,本身是一种天才,而不是一种可理性、可重复的方法,但人类社会已经慢慢步入近代,进入启蒙时代,理性自身对普遍化的要求将是未来(直到今天)的基本趋势。当然,这是我现在的漂亮话,三成不可能知道。只是,“三碗茶”仍然只是非常之法、神来之笔,它经典得无以复加,正因它只能千载难逢地被使用,若想一以贯之,用它作为指导思想来统一天下,那只能说是一种幼稚,对民生也是一种灾难。
那凭什么说三成一直没有背离“三碗茶”的精神呢?
嗯,因为他幼稚,因为他希望一举成功,因为他倨傲……no,如果只看电影的话,因为故事从三成递茶开始,但真正在电影中践行着“茶道”、给不容忽视的重要他人奉茶的人,是德川。
三成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正义,其实是偏狭者的失道。我没说德川他老人家就得道者多助,只是失道者已然寡助,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关原之战中最凶猛的对手都是本来应该属于三成阵营的人。另外,从后面德川所开创出来的两百多年的天下来看,德川的确靠谱。
历史不需假设,但从价值判断上,大概可说,如果三成当时统一了日本,那不久之后,日本还要再来一次统一(战乱)。
根據司馬遼太郎作品改編,風格較為嚴肅。想起《亂》。前半段鋪墊極有必要,政治謀術見招拆招。戰爭戲則差強人意。虛構的感情戲沒有喧賓奪主,而是豐富了人物形象。演員都很不錯,岡田準一的演技已能和老戲骨役所廣司同台飚戲,實在厲害!有村架純也不錯。配樂雄渾空靈但頻繁使用削弱了力度。三星半
以单一人物为切入点的悲剧英雄挽歌没能让本片宏大规模和精良制作发挥出应有气魄,演员表现不错,但不能从根本上丰富单线条的人物塑造,摄影剪辑配乐很有穿透力,却不能拯救草草收场的剧作母本,相比而言,前半段的文戏铺垫虽然对非历史爱好者不够友好,却更具戏剧张力。
看到初芽最后喊:大一大万大吉,有泪目。东出昌大也太美了吧,喜欢的不得了~萌版小早川~
很少看到这类片子,场面演绎似乎看不出效果,演员表演还不错,特别是这几位女演员的出色表演,让人过目不忘。总觉得德川家康就是日本人性格的缩影吧!
拍成了“丰臣家的好书记”——石田三成烈士的光辉一生。#结果乱七八糟这种事,我还会在乎吗?#
冈田挺好,场景美工配乐还不错。剧情就是完全三成中心的流水账,大谷是走过场的,西军重要人物直江宇喜多丰臣家众人哗啦哗啦地闪过去了。支线人物真田家鸟居元忠等等直接被忽略。另外这样无视关原三神的神威真的好吗。再另外井伊直政一个著名帅哥为什么从来没见过长正常点的演员来演…
以西军核心石田三成视点,从三献茶到战败寿终的历程,仁义正道不敌老奸巨猾,理想主义不适合战国乱世,对于石田“正气凛然”形象或许过度,但德川家康的狡诈塑造完全贴近我所认知。影片制作态度诚意踏实,除了控场稍乱之外,符合得体。PS:片长2.5小时,村花一人独领0.5配额......
前面铺垫的太长了差点把我看睡着了……最后关原合战又草草结束,节奏把握严重失控……也就音乐美术还不错
三成還是稚嫩了啊
乱糟糟。最帅的左近,最怂的小早川,戏份最少的大谷。
九成没听懂,村花的角色删了比较好。最后还是哭了。正!义!在!西!军!
不解在,是什么让石原三成认为可凭自己那套人生哲学去安天下?如果他是秀吉之子,年幼继位不谙世事,自没话说情有可原。可石原只是草根,因少年献茶被秀吉赏识,直至丰臣第一重臣之高位,期间经历了十六年尔虞我诈残酷磨练,性格特质竟然终成:天真固执仁义浪漫?!
作为战国题材影片,最精彩的部分依然是文戏。末尾的大战乱糟糟,明明是万人合战,依然拍成了村长械斗,战场的一片血红倒是很写实,悲凉的配乐也很有代入感。
非常出色的历史大戏,严肃、严谨、节奏完美,前半部分的铺垫绝赞,役所广司的表演真是惊艳全场。
这版三成的形象很讨喜,耿介而不死板,大公大忠中也常念私情。关原一战败因有三:硬扛猴家烂摊子、油滑不过老狸子、西军全特么掉链子。
虽然是人生败犬,但是一直很喜欢石田。可能自身和石田三成很像的原因吧,都是即使被现实世界撞得头破血流,也不愿放弃浪漫理想主义的那种人。
旧版的三成太丑了,这一版又帅过头…跟旧版相比强化了忍者线,对秀秋的改编也算人性化,战场地势比较还原。画面很美,看到秀吉召见五大老五奉行和一干大名的场面实在有点过瘾… 20160910想看
一场双方赌上命运排除干扰不得不打的、结局已经注定的历史之战。通过德川与石田之间的差异以及明争暗斗来表现、铺陈对峙的态势以及最后的结局。虽然人物难免脸谱化,但原田真人还是比一般的商业片导演强多了。役所广司很精彩。
三碗茶入秀吉眼,仁义书记石田桑,一往无前岛左近,西军战神小早川,六条河原望村花,翻云覆雨看家康。正义在西军,哈利路亚。。。
古云:「侠士勿轻结,美人勿轻盟,恐其轻为我死也。」侠士者,岛左近也;美人者,初芽也;但世事多是庸众的胜利,历史也常为胜利者书写,三成这个人,天真,固执,故能一以贯之,未免让人又爱又恨。此剧选角甚好,三成真帅,老狸甚狡,岛左近大叔更豪,末有村妹妹一句「大一大万大吉」,直接粉碎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