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幻影

HD中字

主演:阿德里娅娜·阿斯蒂,朱利安·贝尔托,让-克洛德·布里亚利,阿道弗·切利,保罗·弗朗克尔,迈克尔·朗斯代尔,皮埃尔·马格隆,弗朗索瓦·麦斯特,埃莱娜·佩德里埃,米歇尔·皮科利,克洛德·皮埃普吕,让·雷谢夫,贝尔纳·维尔莱,米莱娜·伍柯迪克,莫尼卡·维蒂,帕斯卡勒·奥德雷,菲利普·布里戈德,Philippe Brizard,阿涅丝·卡普里,让·尚皮恩,雅克·德巴里,保罗·勒·佩尔松,皮埃尔·拉里,阿里克斯·马赫,Maxence Mailfort,穆尼,贝尔纳·米松,Marc Mazza,马塞尔·佩雷斯,玛丽-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7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1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2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3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4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5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6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13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14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15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16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17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18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19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自由的幻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由几个超现实的小故事串联而成。公园里,一个神秘男子塞给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孩几张图片,女孩父母对这些帕特农神庙、凯旋门等古建筑的图片大惊失色。丈夫晚上被幻觉困扰求助医生,恰巧女护士请假离去,在回家的路上,女护士偶遇受虐狂帽商、赌博的神父等人。一位教授搭护士的车来到警局授课,却总被打断,他最后讲了一段赴宴的经历,几个朋友在马桶上闲聊,而吃饭却在厕所一样的单间里。一名罹患癌症的男人被告知女儿失踪,虽然女儿就在身边,但一群人仍然四处寻找。一名枪手在高层建筑里随意射杀路人,被判处死刑,但看起来却像是当庭释放。警察局长接到了死去的妹妹电话,他前往墓地查看,却发现自己的位置已经被别人代替……  本片获1975年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兔奖。甜心俏佳人第二季在路上2023反击第六季热血街区电影版:极恶王荒漠情仇兽娘动物园莫比乌斯谎话连篇浪花梦之阵东京罪恶第二季食草老龙被冠以恶龙之名小小世界第一季冰临险境欢迎来到东莫村鲭鱼罐头男人背后的女人憨憨公主的心思民间憋宝传说致命玩笑3绿色的远方片甲不留2017死亡笔记4:点亮新世界早安,维罗妮卡 第二季三国志新解楚留香传奇2007亲爱的妮娜慕容骑士暴劫追缉龙族调香师2022摇摆怒火·重案达蒙的复仇我美丽的洗衣店我爱芳邻钢铁少女:究极神兵奇石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与鲨同游青蛇传之天界令世界致命动物系列:中美洲篇清白2015厨艺大师(美版)第一季大道迷镇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FIFF25丨DAY6《自由的幻影》:梦想中的自由只不过是封面恶搞的自由女神举着的疲软的火炬

第25届法罗岛电影节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自由的幻影》,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欧.尹

布努埃尔第七部。相当有趣的巧思,但感觉作为一部完整作品少了点什么东西,布努埃尔许多作品都给我这种感觉。

Pincent

涉猎面非常广泛的悲情倒置。(奥斯特伦德真是拙劣的布努埃尔爱好者哇)。人们只是在社会系统里对一些显而易见的荒谬差错视而不见,68后更多的口号也不太会让世界更接近自由。不能说剧本重要就没有调度,故事之间的勾连比较流畅,超现实也体现在氛围和剪辑所导致的陌异感。

小宁波

死去的灵魂依旧束缚着今人的作为,无处不在的性幻想更是压抑的果实,排泄时的聚餐不如私人的大快朵颐,视而不见的天真孩童永远保持微笑,杀人不见血的诗人被判处封笔死刑……自由不过是幻影。

松野空松

行云流水

伊菲吉妮娅

荒诞的讽刺...

Run Erika Run

在经过《泯灭天使》的折磨之后,终于习得了布努埃尔超现实主义的魅力,可能是因为这部片节奏比较轻松、意象显而易见,更容易消化一些。这些故事的荒谬可笑之处在于将人们日常惯有的逻辑彻底颠倒了,影片中人物荒诞的行为和导演营造的严肃正经的氛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达到反讽的目的,正如片名所说,在看似民主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约定俗成的准则早已禁锢住了人们的行动和思想,梦想中的自由只不过是封面恶搞的自由女神举着的疲软的火炬。

天堂来的夏洛克

叙事形散神聚,在观众的潜意识中打通现实与梦境、真实与虚构的闭环。看完毫无拆解之力的大师之作。

#FIFF25#第6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自由的幻影》:幽灵无处不在,且荒诞着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4875.html

1974年,法语:Le fantôme de la liberté,不懂法语,但是无论翻译成“The Specter of Freedom”还是“The Phantom of Liberty”,片名最符合布努埃尔电影主旨的翻译应该是:自由的幽灵。刚放下的是关于布努埃尔的访谈录《危险,切勿把头伸进来》,在那个想象世界里,布努埃尔就对片名进行了解读,引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第一句话:“一个在欧洲徘徊的幽灵……”,他认为,“自由就像是一个我们试图抓住的幽灵,但我们只能抓住某种雾状的东西,在指尖留下一些潮湿的痕迹。”

“这是我和马克思一起想出来的。”当然,他不是站在共产主义的思想上提出自由的幽灵,超现实主义才是他用影像说话的精神领地,幻影也是试图抓住却无法抓住的东西,就像里面的梦境,就像人物的回忆,就像那早已发生的死亡,但是幻影的表象化存在无法抵达幽灵的“雾状意境”,甚至容易跌入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的纯技术立场,而当那个幽灵从马克思主义文本中出来,在欧洲的大地上徘徊,却一定是对于“资产阶级审慎魅力”的一种解构,“它的剧本是在意识清醒时写就的;既不是梦,也不是一连串影像的谵妄堆砌。”

梦中有一只在房间里徘徊的公鸡,有一个拿着蜡烛的黑衣女人,有一个骑着自行车来送信的邮差,有一只悠闲走来又走出去的鸵鸟,它们分别在凌晨2点、3点和4点,准点来到亨尔的房间里,他白天感到劳累,晚上也喝了酒,所以进入房间的人和动物就带有了某种梦境成分,甚至也是一连串影像的谵妄堆砌,公鸡和法国精神有关?女人和性欲有关?信差和情感有关?鸵鸟和躲避有关?当一切可能指向精神分析的时候,亨尔却在醒来之后的白天对医生说:“不可能是梦,那封信还在这里。”

信在口袋里,信拿在手上,信甚至可以真切地被读到,所以亨尔醒来是解构了梦,拿出信是解构了精神分析,在这种解构的故事里,幽灵出现了,荒诞出现了,自由出现了,某种雾状的东西便让我们试图抓住却只是留下了潮湿的痕迹——手指上潮湿的东西完全可以用增大的摩擦力来打开那封从梦中而来在现实中存在的信。所以当整个故事陷入到荒诞的幽灵世界里的时候,那个意识清醒的人不是亨尔,不是医生,而是观众——就坐在那里,打开电影,没有凌晨2点、3点和4点,也没有劳累和酒精的刺激,也没有在身边熟睡的妻子,和布努埃尔一起打开那个意识清醒时写下的剧本,关于自由,关于资产阶级,关于超现实主义。

而且,“观众是留下来了”,他从打开到结束,一直在电影之外,即使坐在观影的世界里不是完全的自由,但是不管荒诞到何种程度,不管是怎样一种破裂的剧情,总之观众一直坐在那里,他把电影围成了从字幕开始到字幕结束的封闭结构,而那些幽灵只在故事里徘徊,到最后即使潮湿了指尖,也在接力赛一般的剧情转换中保持了独立。所以在电影之内和电影之外,在解构和建构之中,那种荒诞恰好变成了关于悖理的阐释,为什么那些人要被强杀却喊出了“打倒自由”?为什么美丽的城市明信片被称作是“极其邪恶”的?为什么戒欲的牧师们会打牌喝酒抽烟看虐待的场景?为什么聊天时坐在马桶上吃饭却在如厕所一样的单间里?为什么背叛一级谋杀的“诗人杀手”却最后像无罪释放?为什么死去的妹妹会打来电话?为什么孩子在身边却要报警说失踪了?

种种“为什么”就是在理性之外出现了荒诞的剧情,它甚至无法解释,无法命名,就像自由。亨尔的梦无法解释,因为在梦境状态下收到的信却在现实世界里可以拿出来,那么当他看到孩子从公园陌生人那里拿来的明信片,也可以是梦境之一中,那上面是法国各种建筑的美丽照片,但是亨尔和妻子伊莲却极为不安地说是无耻和恶心,以致最后将明信片撕掉,还解雇了带孩子去公园的保姆。美丽的照片只有在梦中的荒诞解释里才可能成为在道德判断上恶心、可耻的事物,因为她脱离了公众和社会的评判标准,成为纯私人的表达,就像亨尔所说的那样:“我讨厌对称。”美丽的对称反面是丑恶,当这个对称结构被打破,于是理性就不存在了,而我们仿佛全部进入了梦境,在自由的幽灵中徘徊。

护士去看父亲,一路开车过去,也像是梦境的一部分,在路上她遇到了开着坦克的军人,在告诉了她通往阿让通的路被堵住了之后,却反而没头没脑地问她:“路上有没有看到一只狐狸?”当否定之后,她在一处小旅店里住了下来,门外大雨滂沱,门内却充满了温馨,那里有正在烤火的几个牧师,有正在跳舞的西班牙女郎,有帽商和他的女助手,也有后来来的一个老妇人和她的侄子。他们躲避灾害而在一起,似乎彼此也成了朋友,当护士告诉牧师赶回去是为了看生病的父亲,于是神父们在她的房间里为父亲祈祷;帽商在走廊上遇到了那个侄子,邀请他去喝几杯,当然那些牧师也被邀请,开始了“即兴小聚会”。但是这些温馨却在如梦一般的幽灵世界里被解构:牧师们祈祷完之后和护士一起打牌,他们抽着烟,喝着酒,下着注,除了身上的衣服,看不出他们是生活在戒律世界的宗教人士;那个侄子和老妇人进入房间,却原来是一对情人,他们记得复活节那个晚上的第一次相吻,而这个躲雨的夜晚,侄子甚至想要和老妇人更进一步,老妇人起先是不安,后来在侄子发誓之后要求他只看自己的裸体而不能摸,于是在侄子转身之后,她脱去了衣服,而再转身的时候,那身上已经盖了毯子,当侄子掀开毯子,他看到的是一个年轻女人的裸体,但是老妇人还是拒绝了这一次的乱伦,但是当侄子从帽商房间里出来,老妇人却对他说:“现在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但侄子却不再进一步。而在帽商那里,起先大家喝着酒谈论着,后来女助手换了皮衣,拿了鞭子,帽商换了衣服,却在众人面前开始了施虐和受虐,那鞭子打在露出的屁股里,痛苦却享受的叫声充满了这个小酒馆。

这是胡适的梦,这是侄子的梦,这是帽商的梦,这是牧师们的梦,在小小的旅店里,一幕幕上演,而在这荒诞的故事发生的时候,旅馆的桌子上就放在一只狐狸的雕像,它不再军人寻找的路上,在梦境出入的世界里,而在这个梦境中,信仰被解构了,道德被解构了。那么所谓的道德和信仰是不是会在具体发生的情境中发生变化?给警察上课的老师似乎是持这样一种观点,他认为不论是法律还是道德,都存在着变异性,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恒定的体系和标准,就像以前的一夫多妻制是合法的,现在则是违背了道德,甚至是非法的。而被打断的上课过程,似乎就是在阐释这种无法受理性控制的变异性:老师没有进教室前,警察学员门在嬉戏,在跳舞,甚至用枪打中了一盏灯,而黑板上写着“绿帽子”“同性恋”等有违所谓道德的词汇,讲课之后,有人进来书三分队现在要去训练,于是一批人走了出去;再上课,又被被打断,说发生了高速公路的车祸,于是有人又被叫了出去执行任务;再上课,又说发生了爆炸,于是又有警察离开,最后只剩下两个警察,老师就对他们讲起了变异性的一个实例。

他有一次和妻子在朋友家做客,他们在客厅里聊天时不是坐在凳子上,却是在马桶上,而且每个人包括年幼的孩子都要脱掉裤子坐在马桶上正襟危坐;而那吃饭的地方却像极了厕所,只是一个人的单间,当门外有人敲门,里面的人就像上厕所一样喊道:“里面有人。”而他们聊天的内容是环境变化,是工业改革,是人口激增,是排泄物的增加——坐在马桶上谈排泄物却没有丝毫恶心之感,这是不是一种变异性?在这种变异性里道德在哪?如果在小旅馆里有着对于道德和信仰的解构,那么后来在警察局里,则是解构了法律,甚至是人最直接的存在。被医生说成是肝癌晚期的布勒朗,生气打了医生之后回到家,妻子告诉他学校打来电话自己的女儿艾丽特失踪了,于是赶往学校,校长告诉他们在点名时就发现她不再,当大家开始担心孩子的时候,教室里的一个小女孩走到女人身边扯着衣服说:“妈妈我在这。”艾丽特根本没有失踪,她就在学校里,在教室里,在听他们谈论自己的失踪,可是布勒朗却对她说:“大人们在谈正事不要吵。”于是即使在校长点名时艾丽特报到了,即使去警察那里她一直坐着,还是被当成了失踪者,甚至在警察局长填写失踪人口信息表时,就是在问坐在身边的艾丽特,从身高肤色年龄,艾丽特一一回答,而局长也根据她的述说写在表格里,最后要求警察贴出寻人启事。

一个存在的人,一个在身边的人,一个在现场提供自己信息的人,却成为失踪者,这是何等的荒诞,这是何等的无理性?而在孩子之外,父母、局长和保姆都无视她的存在,最后拉着她走出警察局的布勒朗希望警察早点找到失踪的艾丽特。这种非理性只有在梦境中会发先生,所以法律不是在变化,而是直接被取消了。同样被取消的是那个“诗人杀手”,他在30楼用狙击枪标准底下的人,路上行走的人被射杀,买菜的女人被射杀,在房间里陪父亲的女人被射杀,拍照的游客被射杀,当警察把他抓住,当法官最后判决他一级谋杀成立的时候,在休庭时却没有警察带走他,他抽了烟,和法官握手,然后毫无阻挡地走出了法院,甚至还被旁听的人要求签名——他完全不是罪犯,不是要被执行的犯人,他是自由人,而且是明星。当一切的秩序不存在,当法律成为一种荒诞,诗人杀手获得的自由又是什么?

又回到警察局,局长埃斯特拉告诉布勒朗孩子找到了,布勒朗夫妻和保姆带着艾丽特来到了警察局,感谢他们找到了女儿,于是一家人又像来时一样回去了。而埃斯特拉要去酒吧约会,约会的人在1:30没来,他却看到了一个女人,他对女人说:“你很像我四年前去世的妹妹。”当两个人谈论着妹妹的时候,酒吧的电话响了,服务人员告诉他,是她妹妹打来的,埃斯特拉生气地说:“让她去死吧。”一个四年前死去的女人怎么会打来电话?但是埃斯特拉接到电话时,的确是妹妹的声音,让他晚上见个面。晚上埃斯特拉走进的是一块墓地,在自己墓地里它发现了棺材外面的一个电话机,还看到了妹妹的头发,正当他开始撬开棺材的时候,警察赶来了,将他抓走,“我是警察局长。”警察局长被警察抓走,还有比这荒诞的吗?但是警察局长的确不是他,但是新的警察局长见到他后,反而像老朋友一样喝酒聊天,随后他们一起去了动物园,当爆炸声传来的时候,他们听到的是人群的喊声:“打倒自由。”

“打倒自由”这个喊声曾经就出现在第一个故事里,那是1808年的拿破仑时代,那些被抓来的西班牙人被拿破仑的军队枪杀,但是当面对枪口的时候,他们不是喊出了“自由”,而是“打倒自由”。为什么要打倒自由,因为在西班牙人看来,他们与其被拿破仑统治,不如回到君主专制的时代,他们与其获得人权和法国大革命一样的自由,他们更想要锁链——这或者是对于自由的最本质阐述,1808年的喊声最后变成了拿破仑时代戈雅的名画《起义者被枪杀》,而这幅画正好挂在警察局的办公室里——当一个法律、道德、信仰以非理性的方式出现的时候,自由无非是一幅画,自由无非是幽灵,自由无非是梦境。

共产党宣言里的第一句话变成了对自由的解读,所以在资产阶级虚伪社会里,自由就是幽灵,美丽被恶心解构,道德被乱伦解构,信仰被迷乱解构,存在被失踪解构,罪恶被无罪解构,而最后连死亡也变成了荒诞剧——在拿破仑的时代,那个叫埃尔维拉的女人也死在棺木里,但是军人们打开棺木,却是容貌依旧,她是不是的?从死亡开始到死亡结束,却并非是一个关于自由的封闭体系,因为布努埃尔说:“如果形成循环,就没有自由可言了。接下来只有死亡。生命的循环已经结束,完了。”所以这是一个没有循环的结构,这是一个不为生命提供死亡终点的荒诞世界,它无处不在,却一直在荒诞中延续:亨尔做梦之后去看医生,医生诊所里的护士请假去看生病的父亲,在小旅馆经历了那些荒诞故事之后,她又让一个陌生男人搭车,而陌生男人就是给警察上课的老师,最后那两个警察去处理交通事故,正是赶往巴黎看医生的布勒朗,布勒朗得知女儿失踪去警察局报案,贴告示的警察去擦了皮鞋,那里诗人杀手也在擦皮鞋,当他在30楼杀人却最后无罪的时候,警察局长埃斯特拉回到了警察局,告诉布勒朗孩子找到之后就去了酒吧,接到了死去妹妹的电话,然后去墓地最后被抓,和老朋友一起到动物园的时候,听到了“打倒自由”的口号……

从一个故事到另一个故事,从一个配角成为故事的主角再引出另一个故事,中间的衔接其实是随意的,甚至是偶然的,而这种偶然机制正是一种幽灵般的存在,它无处不在,但总不会导向终点,不管是梦境还是现实,不管是寓言还是故事,在无处不在的结构中,它就是普遍的,就是必然的:必然的死亡,必然的“打倒自由”,以及必然的那只鸵鸟——它从亨尔的梦境中来到了动物园,在枪声、爆炸声和人群的喊声中,露出奇怪而阴柔的眼神,它听到了不安的声音,它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当爆炸声、枪声、叫喊声,这些属于人类的声音成为背景,它也是不自由的——人类在它的目光中就看见了自己如动物一般的生存,如笼中一样的自由。

 3 ) 做个梦吧

国际喜欢这种调调,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样子,就像在被子里舒服
感觉电影大部分都是针对中产阶级的讽刺
所谓自由应该是讽刺现状,客观上好像已经都自由但是实际上我们却是被各种道德条例约束,自己困住自己,找突破找借口,动物园肯定是社会的象征,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是鸵鸟,大概与导演的国家文化,反正我不知道,反正我做了个极其可爱的梦

 4 ) 杰作啊杰作

《自由的幻影》是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nuel)倒数第二部电影,为晚年叙事实验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幽灵”(fantôme)出自《共产主义宣言》的第一句话“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说是向马克思致敬的作品。片头打出的字幕说,此片取材于居斯塔夫·贝克(Gustavo A. Becquer)的一个小故事。只是我不太清楚他的哪个故事,所以无从了解。

这部电影的叙事的确够实验性的,几个小故事一一演化过去,象火炬接力一样,上一个传给下一个,然后继续传下去。剧本是和让-克劳德·卡瑞尔(Jean- Claude Carrière)一起写的。布努埃尔谦虚地说他没有汹涌的才思,我不能想像一个缺乏才思的人能写出导出如此天马行空的电影。有点象意识流那样跳跃和随兴,他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平行叙事方法。在这里他已经不满足于穿插于正常叙事中的幻想场景,而干脆把真实和虚幻糅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荒诞不经的超现实主义气氛来。

本片的引子由哥雅的名画《1808年5月3日(起义者被枪杀)》开始,背景是拿破仑军队占领西班牙期间,士兵们如画中一般执行死刑,西班牙人高喊“自由滚蛋”。当拿破仑和先进的法国把“自由”强加给周遭的国家和人民,这个自由无非是一个“幻影”,因此可以理解被占领的人民要求“自由滚蛋”的心情。片中的小故事逐一回应了这个主题。

正片从一个保姆朗读故事的声音中开始,巧妙地从拿破仑军队在教堂里胡作非为的场景切换到现代和现实来。演保姆的那个演员在很多布努埃尔的电影里出现,总是蠢笨如牛,滑稽可笑。布努埃尔总找得到一些怪怪的,又极其恰当的人演他的角色,修道士,变态狂,教授等等,让人拍案叫绝,一看他们的脸,观众自己就可以开始想像故事了。

一个看上去变态的男子神神秘秘地给女孩子一些照片,从父母后来发现照片时的表情看,观众很自然地以为是淫秽图片。导演耍了观众,只是些风景名胜照片而已,父母痛心疾首地称之为恶心邪恶等等,无非是凯旋门圣心教堂。这个小手段很象一些笑话,暗示别人往歪处想,然后一脸无辜地告诉你,其实很纯洁,是你自己阴暗的心理在作祟。

这是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男人有着失眠的困扰。晚上10点半,他躺下,翻了个身,一看时间已过1点,一只公鸡走进来,2点了,一个黑衣妇人举着蜡烛拿着怀表从黑暗中现身,3点,邮差骑着自行车到他床头,丢了封信给他,又跳到4点,一只鸵鸟颤巍巍从一个门进来,穿过卧室又在另一扇门里消失。这些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荒诞画面,我们可以在其他心理分析的影片和超现实绘画中找到影子。

男人把梦中收到的信给医生看,虽然观众很好奇,但导演并不交代信的内容,而是直接过渡到护士的第二个故事里去了。也许只是导演一时的胆大妄为兴之所至,却真的给以后的评论家和观众设了种种猜测的陷阱。

乡村的客栈里上演了好几出戏。先是旁观地从楼道的角度,拍了住客们小蜜蜂似的进进出出各忙各事。然后几个修道士不请自来地到已穿着半透明睡衣的护士的房间里祈祷,一转眼几个人打起牌来,抽烟喝酒,胳膊搭在护士肩上,不成体统。一个白发老妪和年轻的侄子跑到这个远离家庭鸟不生蛋的地方偷情乱伦。继而这些人被一个衣冠楚楚的男人邀入他的房间,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和女助手变装表演了一出受虐的闹剧,原来他有喜欢暴露的受虐癖。客店常常是藏污纳垢的场所,因为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圈子,萍水相逢的客人们只是些不相干的人,一切越轨的秘密丑行就有了自由活动的天地。镜头像只偷窥的眼睛,把资产阶级和僧侣的另一面暴露无遗。

第二天早上,搭护士顺风车的教授把接力棒接了过去。给一群不听话的宪兵讲法制和颠覆社会习俗的课时,他举了一个例子。他曾应邀到一个朋友家吃饭。一个新派的资产阶级家庭,装饰现代,最令人惊奇的是餐桌边的椅子竟是马桶,每个人脱了裤子坐在上面。解决完后教授起身“如厕”,厕所里反而是吃饭的地方,而且真的跟上厕所一样私密,别人敲门,里面说“有人了”,门外人就赶紧道歉走开。荒诞而滑稽。让我想到一些当代艺术,极尽自由之能事,拿什么都奉为艺术,完全把传统美丑的观念颠覆了。抛开玄虚的那一套理论,其实什么都没有,还把不附和不苟同的人当傻子。

最后离开教室的两个宪兵在路上逮了个超速的,引出又一个极其荒谬的故事。得知自己患了癌症的男人回到家,并没跟妻子说什么。忽然被告知女儿在幼儿园里离奇失踪。赶到学校,女儿就在教室里,但他们视而不见,还教育孩子不要插嘴,接着到警局报案。警察很重视,明明小女孩就在面前,还煞有其事地调查。一边登记失踪人员特征,一边观察小女孩的样貌,还自作聪明地说“她应该是未婚”。教条得过头的办事手续已经是“超现实”的了,因为这里被戏剧化处理了,显得很滑稽,但在日常生活中,睁眼说瞎话的其实比比皆是。

一个诗人在蒙巴那斯大楼顶上用长枪射击路人,漫无目的,不同场所里的人以不同动作倒地。被捕后被判死刑,他跟没事人一样和周围的人握手,然后径直走了出去,女人们还找他要签名,俨然成了明星。

警察局长找到了失踪的女儿,给父母正念着一封信,秘书暗示他时间到了,吊胃口的信又没念完,就匆匆走了。而他所谓重要的约会无非是酒吧里的牌局。等牌搭子时,向一个美女讲了死去的妹妹的故事。一个炎热无比的夏天,他妹妹在房间里全身赤裸地弹奏钢琴,画面很肉感很暧昧。正说着,死了的妹妹突然打电话到酒吧里要见他。晚上去撬墓,发现妹妹的长发洒在钉死着的棺材外面。他被看墓人抓到警局里,他的位置已换了别人。两人用官场上的口气一本正经地聊部署在动物园周围的警力,好像是有关镇压动物。

接下来就到了影片结束的部分,动物园里百兽乱鸣,警察紧张待命,而背景的声音又回到了最初引子里的那声“自由滚蛋”和枪声大作,画面最后,一只鸵鸟瞪着两只大眼睛左顾右盼,直到渐渐模糊。

人?动物?自由?暴动?这里面说不清的关系,布努埃尔已经把要素巧妙地点了出来,在观众的心里自然地连成了一条线。他说的故事都是匪夷所思的,让人为荒诞的情景笑破肚皮,但这些不是无谓的卖弄和噱头,里面的嘲讽是那样的鲜明,观念是那样的激烈,批判是那样的有力,足以使观众从单纯的愉悦中体会出深刻的思想,越嚼越有味道,这样的电影不是大师杰作又是什么?

 5 ) 刚看完,用我20岁的世界观初步解读一下

超现实主义不代表无法解读,导演必然有他的影片世界观架构,就必然有许多蛛丝马迹可寻,所谓荒谬也是有其逻辑的。道德是反对人类内心深处欲望的社会化产物,好看的照片是“美”,但这种“美”是道德所反对的,人伦道德更偏向于像伊斯兰女性围头巾一样,所以欣赏蜘蛛的“丑”反倒是正确审美,自由确实是幻影。人和动物一样本性是自私的,食物也是要独享的。而人排泄时会露出生殖器官,人与人之间好奇喜欢的,但是人类道德是抵制排斥。乱伦,sm都是现实中存在的,道德(自由)却反对这些。警察局长拥有相对大限度的自由,却因为侵犯了别人的自由(惹恼守墓人)而失去自己的自由。杀人即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可以做任何事,人呼吁自由,本质是想取得更多的利益,人暗地也确实是在这么做,但道德反之:不能损害别人利益。影片最后警察去动物园镇压动物真相大白,动物象征自由,人类囚禁动物,人类反自由,人类呼吁自由。死刑犯得到自由,又高喊打倒自由,得出结论:没有真正的自由,自由的幻影即虚无的自由。

 6 ) 荒诞的房间

影片首先讲了拿破仑,我以为那就是一部古老的电影了,没想到接下来一转到现代就没回去过。

bon,不管怎么样,那个时代或者这个时代,咱们都在追求自由。

但是本片想说明的却是结尾那意味深长的一句“打倒自由!”噢,我亲爱的普通话,“打倒”跟“达到”发音竟如此相像。

所以说他想说的是,如今的“自由”引起人们愤怒。那只是统治者标榜的“自由”,要是真正的自由,世界就会如同他的电影般乱了套。所以片里那个教师模样的家伙一直都在道德啊、法律啊滔滔不绝地讲。

好了。其实我实在不想多作评论,这种这么具有批判性的电影,本来会因主观意识不同而充满它独特的个性,褒贬不一。

其中深意,留在观者心中能帮导演自圆其说就行。

我只是想记录一下其中出现过的荒诞。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跟建筑有些相像,都是时间与空间组成的。自私的我只是想探求一下其中出现的具有空间意味的东西。

首先就是在一个睡房里出现的不合常理之物——邮差、鸡、孔雀。不停因整点而敲响的钟,那时间已而午夜,老婆在旁昏睡不醒。

然后就是一群中产的聚会。那更让人发指。座位全是抽水马桶——好一个开放型卫生间,中间一摆,一张桌子,脱了裤子,坐下,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讨论。引起注意的是“请问用餐间在哪?”这一句问话。噢,我的天,用餐处如同洗手间,私密得瑟缩在一个走廊尽头。

我一想突然脑子里又惊现一个画面,那一男一女在神父面前表演SM,真是不敬。

好了,其实这是导演的其中一个手法,就是颠覆人们的习惯和传统,诸如像这样把属于私密性的跟属于开放性的换个位置——这样就能制作出荒诞。

我曾经想过建筑其实就是一场荒诞,如同人生一样是个荒诞。因为世界上的人都太正经,所以才变得那么荒诞。而假如全世界都是荒诞,这世界会不会美好多了?

PS,第一次看这位超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果然受教不少。感谢张永和先生写的《匡溪行》出现在《破土》一书里,才让我得知了这位导演。就摘其中一句作为该评论的结尾吧。

“超现实主义电影导演路易·布努艾尔在拍摄他的第一部影片时的主导思想是绝不要任何理智的镜头,其实这一想法本身就特理智。影片拍好后充满了不合逻辑的场面,但其后的理性主义构思是显而易见的。”

 短评

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无意识和自由书写,因此本片中诸多超现实因素本身并无任何象征意义,重要的是观众自己潜意识下迸发的各种联想。本片的主题在于对中产阶级的讽刺,顺带调侃宗教,警察,社会体制,法国的自由精神。接驳式的叙事结构能更好的表现中产阶级的全景概括,但水浒,儒林外史,蜀山等文学作品

9分钟前
  • 醉舟
  • 推荐

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

10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打倒自由”的呼声在影片的结尾再次响起,当然布努艾尔反对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匪夷所思的,以自由为名的社会条条框框即另一重自觉的,无意识的专制。仍是大量的荒诞象征展现了世界的扭曲、畸形。而一系列相对独立的人物、情节、动机被完美的通过空间上进行过渡、转场,这手法原本属于希区柯克

13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布努埃尔倒数第二作,不如[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那般自由灵动,但讽刺力度足够。1.逆转常识、制度与习俗,将颠倒逻辑推演到了极致,一如石像打人,尸身不腐,风光名胜照片被看作淫秽图像,混乱梦境呈现为定时醒来所见的现实场景,集体坐便聚会vs单人厕所用餐,健康=癌症,孩子至终在场却被追查探问失踪案,无差别射杀者得到无罪释放的死刑判决,还有对动物的镇·压行动(坦克搜猎狐狸,动物园枪炮与鸵鸟)。2.旅店乱性&隐秘欲望与裸女妹妹弹琴+墓地探访同质于[白日美人],不断被打断、永远完不成的上课与读信似[泯灭天使][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变奏。3.由每段末尾登场或偶入的次要人物转换视角,引出下一故事,串联接力,结构精妙。4.多次以擦鞋作为转场,既有老布标签式的“恋足”风味,又扣合“肮脏-洁净”的二项对立式。(8.5/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虔诚的天主教徒摇身一变成赌徒,烟酒色通通不禁;热情好客的帽商瞬间上演SM戏码;端庄老妇与侄子深夜乱伦;课上频频被打断的教授回忆一场赴宴,大家在马桶上优雅地社交,在厕所般的单间里粗鄙地进食;一个晚期癌症病患的女儿被告知失踪,可她分明就在身边,大家却四处寻找;一名抢手在高楼随意射杀路人,被判死刑后却被释放,大家向其索要签名;警察局长接到死去妹妹电话,前往墓地查看被抓,发现自己位置已被替代。布努埃尔的社会寓言,精准辛辣,有多荒诞,就有多现实。

22分钟前
  • 长别离
  • 力荐

8.0/10。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布努艾尔做不到;幻想空间里一切事物都颠倒是非的意象化(如把黄片化作风景照、警车化作坦克、厕所与餐厅对换等等。);对资产阶级的行径荒诞到不能再捧腹,所以说这其实是一部非常高端的恶搞喜剧。

27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结构酷似《儒林外史》,讽刺有过之无不及。布努埃尔堪称吴敬梓的异国晚辈知己。

28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关于这种无主角,无主题,随人物移动而变化故事的拍摄手法,首先我在Gus Van Sant那里看到觉得精彩无限,然后发现Richard Linklater在这之前就用过了,赞叹一番后,我现在发现布努埃尔居然在几十年前就用过。这到底是不是这种拍摄手法的原创啊?我要疯了。另外,尤其喜欢找寻小女孩和马桶上吃饭的那两个故事,非常有寓意。

32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开头和结尾的衔接也是画圆并圈住了世界。

33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评论说了一堆废话,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布努艾尔的荒诞剧很好玩

37分钟前
  • 力荐

我称之为伦理幻电影,用禁忌挑战被社会规范化的伦理,但不是来自故事,而是倒错的设定,私癖/公演,吃饭/排泄,失踪/视而不见,死刑(名)/释放(实),死/记忆,诸如此类,而荒诞之处,是让两端直接对立,然后产生倒错者对“童言无忌”的规训(你看这就是福柯的魔力),一切都有关真相/谎言,布努埃尔拍的中产生活已经掏空了伦理的道德内涵(比如同情),徒留虚伪而程式化的礼仪,这让他的电影已经成为某种行为艺术(which我不喜欢),甚至让他自己成为戈雅画中的行刑者,仿佛代替西班牙向法国夺回对自由的命名。

39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推荐

事实证明看布努埃尔的片子之前读一遍剧情简介是很有帮助的…不然你根本不知道你在看什么。几个小段子依然是布努埃尔式结构叙事,依然黑的高端大气。在重要的事情上面说不重要的事、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面大费周章、在极端自由上的现象上面做啼笑皆非的怪癖幽默。

41分钟前
  • 苍老师井空
  • 推荐

去中心化,链条式推进的叙事,各种超现实的情节和意象即荒诞又意指丰富,历史、宗教、政治、阶层、两性无所不包,文本性极强。布努埃尔的电影里你甚至很难听到一句粗口,可他的愤世嫉俗却令人惊叹。

42分钟前
  • 应用层协议
  • 力荐

荒诞主义的集大成者,未知的进程,串联的小故事,奇妙荒诞,无人知晓。各种超现实,毁了原本对一个故事、一部电影的理解。莫名其妙的照片、突兀行走的鸟类、受虐狂、畸恋、赌博的神父、马桶上的闲聊、失踪的女儿、被释放和尊敬的无理由杀人狂、死去妹妹的来电、被取代的局长位置...各种赞!!!

4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布努埃尔用一贯讽刺喜剧式的白日梦构想剧情,营造了一出对中产阶级、宗教、掌权者、权力机构等的戏讽意味,让被缚的现实蒙上一层骚乱的反动气息。布努埃尔在戏谑资本、权力、性与暴力的同时,也指出了这就是一种所谓“官方自由”的说法其实是一场巨大的骗局,它剔除了主体群众的参与,他们是被欺骗、被强杀的无辜者。当群众的愤怒之火逐渐燃起,布努埃尔用这样的“炮火”结尾呼应1968年的“五月风暴”,预示着自由之火的燎原时刻。

50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9。布努埃尔最后的3部作品,评论讲的全是废话。此类片,不解释啊。

54分钟前
  • Mannialanck
  • 力荐

在人类文明所开创的疆域里,种种约定俗成的塑形僵化彻底折断了飞翔的翅膀,梦想中的自由早已被维系社会存在的框框异化。我们不过是低飞的公鸡和逃避的鸵鸟,充其量能冒出一两句抱怨:我真的受不了对称了!【9↑】

56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每个角色都在前一故事落幕时以配角出现又作为下个故事的临时主角,独特的无中心叙事串联成超现实故事集。晚年的布努埃尔已然将超现实主义呈现在现实当中,依旧是对中产阶级社会绝妙的隐喻与讽刺,将公开与隐秘的事实颠倒制造荒诞效果。尤其以寻找眼前的失踪女孩和在餐厅如厕并在厕所就餐两段最为精彩。

60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每次看布努埃尔都会在兴奋和怨恨之间摇摆。兴奋是因为,他怎么能这么脑洞无边无际,幽默感顶天立地,把所有的人群都讽刺到无话可说呢?怨恨是因为,每次看他的电影都会觉得自己好笨😔(豆瓣的短评可以写350字了,2018.07.14特此留念,这条就不写满了...)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世界是这样终结的——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艾略特《空心人》

1小时前
  • 丁一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