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内视频网站不是删减版的话,这个电影完成的很令人遗憾。战争背景下的成人与少年的友谊,再加上真人真事改编,包括父与子的作者等著名配角,可以说的很多。但是它浪费了一个很不错的题材。前半段还好,节奏还比较稳。但后半段真正开始吃劲儿的时候,开始囫囵吞枣地糊弄,太着急推进剧情,所有关键节点都一闪而过,根本没有给出深入延展的时间。比如好友那句“你还要写搞笑剧到什么时候”,以及好友自杀前后等等。不写怎么糊口?成年人这种问话显得低幼,而因为没有背景交代,诸如“在猪圈里没有清白的人”这类台词就如说教般僵硬。
我想不通这个题材怎么才做了90分钟,实际可以说的内容有太多了,每一个配角人物的侧写都可以更深入,整体时代背景和小星期二的个人背景也可以再展开,战争前后对比也可以刻画地更强烈。课堂老师是脸谱化的凡人恶魔,就很老套了;而《父与子》的作者和小星期二的理发师朋友,明明可以详细聊聊的人物却着墨太少,比例分配极其不均衡。全片都围绕着作家展开,而实际对于作家也没有拍的很透,产房前后的戏对这个人物来讲没有太多意义。。主演德国小鲜肉我看了他好几部片子,演技还是在线的,只不过对这个片子来说不够厚,当然其他人的演技更是拉垮。而片中有三对明显的友情线,成人/成人,少年/少年,成人/少年,但勉强只完成了其中最后一条。
酒吧侍应生、钢琴演奏者、书店女销售,其实这些小配角都可以略铺开一些,影片就会显得更丰富,“时代切面”也能更饱满。但可惜的是,全片没有出彩的点,平铺直叙的十分寡淡,场景也过少。
最打动的人应该是作家最后过关卡时,纳粹小兵那句“密码是埃米尔”。那一刻会让人感到爱、艺术、文学,对人的影响如此之巨大。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相通与情感相连,是可以跨越时间、立场、身份等等分野的。最后真实历史影像出现,“当年电影参演的小演员,战后只有两个幸存”—-这太难受了。所以这样的片子应该多拍,有一个机会就要拍好。这样不咸不淡的处理,远远削弱了现实本来的力量。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是30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拉萨。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 送到了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有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 个。这是她30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和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叭、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 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雄,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1.5元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这个人就把铁道 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1.5元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 全。权力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力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一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 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还是吃完以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力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 松,34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60多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 情了,他从裤兜里面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鼻,这个人18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想给 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 宪法修正案。在审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这个人就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 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已经有过很多挫折,你靠什么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在 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他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500块钱拿回 家。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 不计利害为这些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力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 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柴静
以德国著名作家,诗人,编剧和讽刺作家埃里希·卡斯特纳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故事, 讲述儿童文学作家和他的忠实小读者在二战前的德国相遇相识,并且共同经历战争的故事。
在魏玛共和国因为希特勒的上台而消亡的背景下,对卡斯特纳的《埃米尔和小侦探们》中描写的探险活动心生向往的小读者汉斯手写信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并将自己买的巧克力送给他。
直到小汉斯上门拜访,两个人就此走上了通往彼此的道路。
卡斯特纳给他讲述那些经由街边故事和笑话组成的幻想故事,小汉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予作者新鲜的视角。
他是他的忠实观众,是第一稿的读者。
他是他最尊敬的、自豪与朋友们分享他们之间故事的作者。
甚至小汉斯出演了卡斯特纳笔下侦探故事的主人公“小星期二”,为这本书拍摄有声电影。
卡斯特纳的朋友们为这部电影的受欢迎举行庆祝时,神态各异,聚散在即。
在那个小汉斯还不明白政治上已经发生巨变的德国,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活环境的变化,政治上对于知识分子的监视和迫害,准备纷纷离开。
汉斯也渐渐的在学校里和社区里感受到社会变化对他的朋友家人带来的改变。
朋友家的理发店,总是被人在外面画上六角芒星,想要保下这家店,只能让朋友的爸爸和妈妈离婚,妈妈才有可能保留下糊口的店铺。哪怕这样仍然挡不住有人冲出来砸毁小心翼翼保留下来的立身之本。
街头巷尾中共同排演、生动诠释《埃米尔和小侦探们》的场景消失了,原本亲如一家的朋友们,转过头来质疑汉斯是否还和卡斯特纳有联系,如果被发现还和他有关联,就会被孤立和嘲笑。
课堂上老师们把种族歧视代入课堂,将原本统一的课堂变得四分五裂,以维持一部分人的高傲,而另一部分人被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斯也依旧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友谊,他在巨大的谎言和撕裂的现实中努力的寻找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对于和平主义者的卡斯特纳来说,他的书一度被下架、烧毁,他们作为知识分子不得不看着年轻的学生在政府的鼓动下,毁灭掉自己的作品,他们在一边却什么也做不出。
要更改自己的姓名和写作方向,要接受警察无时无刻的监控和盘问,小心翼翼的在现实和理想中记录真实的德国。
很多朋友都离开了,而卡斯特纳坚持不走,小汉斯无比相信着卡斯特纳。
可是卡斯特纳却真的决定离开了。他告诫这个最后相信他的小孩不要再来找他。
带着不可置信,两个人失联了很久。
长成青年人的汉斯在报纸上发现了卡斯特纳的死讯,却被提醒,其实卡斯特纳一直都在德国,他从未离去,两个人又重新相遇了。
卡斯特纳解释自己一直没有离开德国是因为“20%的怨恨、20%的堕落、10%的愚蠢、20%的懒惰、5%的英勇和100%的不让母亲伤心”
汉斯和卡斯特纳重新恢复了联系。
他们还是像以前一样,在咖啡馆见面,汉斯时不时会溜到卡斯特纳家里看他写的东西,他们彼此交流,相互理解和期待。
直到两个人同时收到征兵通知书,卡斯特纳因为心脏问题而逃脱,汉斯却因为童年的朋友们都死在战争里而害怕,有人向盖世太保泄密,在卡斯特纳的掩护下,汉斯成功逃脱,前往了战场。
——————————————————
汉斯童年时,他们相互窥视着对方的世界,卡斯特纳并不懂得孩童如何理解世界,他本人也被批评根本不是儿童作家。但时局动乱,他渴望在儿童天真的探险故事里得到解脱。汉斯也听不懂大人们各种主义相互之间的差异,他们向往着对方的世界却又明白自己只是一知半解。
对方的存在就好像一个对铺天盖地的宣传、对真相可能在其他地方的警醒,又好像一个保存在对方身上的一种理想化世界,信任和希望是他们熬过黑暗岁月里的唯一光亮。
就像卡斯特纳在赶走小汉斯之后,朋友对他所说的:“不管你是面对魔鬼还是死亡,只要还有一个人相信你,你就不能怀疑你自己”。
只要还有一个人相信自己,这个世界就不会陷入绝对的黑暗之中。
卡斯特纳选择留下来,选择坚持下来,也许正是因为小汉斯对他无条件的信任。而小汉斯也因为相信他的作品和为人,保留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依旧怀有温柔和善意。
他们都经历了黑暗的时刻,拉扯着彼此不向黑暗滑落,可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等到黎明初绽、光明降临。 这部电影很巧妙的通过一个儿童文学家和孩童的视角讲述了在德国政治变化到希特勒上台再到战争爆发,牵扯到所有人的全阶段。
影片结束在战争结束的那一天,而汉斯的死讯也结束在那一天。
背景里欢呼跳跃着刚刚得知战争结束的朋友们,中间的卡斯特纳却一脸悲戚的站在他们中间。
战争结束了,汉斯却死了,他的一部分好像也随之结束了。
“密码是埃米尔”作为一个全片出现几次的台词。它拥有多重意思和语境。
首先是台词。
在卡斯特纳的儿童书《埃米尔和小侦探》里,这句话是一句暗语,为了抓住小偷,埃米尔和他的十几个朋友组成侦探队,各显其能。为了联络暗中作战的侦探们,“密码是埃米尔”
其次就是朋友之间的密语。
小汉斯常常用这句话作为终结以示亲密。就好像和卡斯特纳仍然生活在那个作品里,“小星期二”和他的伙伴卡斯特纳正在做着有趣而充满友谊的事。
再然后就是逃生口令。
卡斯特纳在最后危机关头不得已需要逃出德国,被巡逻点的队员排查的时候,对方认出了这个曾经带给他童年美好回忆的作家。
用这句话来告诉作者,自己是站在他这一边的,会帮助他逃出生天。
“密码是埃米尔”。
这句话穿插在电影中,讲述的人不断变化,卡斯特纳却最终没有等到与汉斯的重逢。
在现实中,参演电影的很多小演员都死在战争的行进之中。
这句话,也成为绝响。
——————————————————
独立思考
世界是复杂的,随之起舞的落点不知所终,如果缺乏独立思考,汉斯也许就会成为孤立自己朋友的一员。
他不会为了卡斯特纳藏私书籍,也不会还和原本的朋友保持友谊,甚至保留内心的善意。
当他真正保持清醒,去看事情的真假的时候,他就会意识到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错的。
能够在战争和社会风气发生变动的时候仍然保持自我思考、独立思考的人,从某种程度上保留下来的是真正的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
——————————————————
这部电影和《埃米尔和小侦探》这本书有互文的关系。
当你理解了《埃米尔和小侦探》,你就理解了为什么他们两个人始终保持这一种近乎天真的友谊和信任。
甚至可以看到一部好的儿童文学,对儿童的人生观世界观所造成的积极影响。
小侦探和埃米尔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汉斯他和世界的关系,和卡斯特纳的相遇和深入了解,可以说是将书本中的勇气和友谊的概念延伸到了电影之外,在现实中为汉斯提供独立思考的新方向。
《埃米尔和小侦探》
(12岁的男孩埃米尔和他的父亲生活在一起。由于父亲失业,家中生活困难,在埃米尔过生日的时候,父亲都舍不得买电影票带他去看电影。但是每次生日母亲给他寄的500马克父亲总会给他存好,如今,埃米尔已经有1500马克了。 埃米尔在自己的作文里提到了父亲失业的事情,好心的老师告诉了埃米尔一个适合他爸爸工作的机会,经过面试,爸爸终于找到一份吸尘器代理商的工作。可是埃米尔的爸爸在路上因超速行驶发生了车祸,驾照也被吊销。为了给爸爸弄到驾照,埃米尔决定利用在柏林的老师妹妹家暂住的机会,用自己的钱给爸爸办个驾照。在火车上,天真的埃米尔被同包厢的一个面色煞白、脚蹬红色皮靴的家伙用麻药迷倒,他的1500马克也没了。 埃米尔醒来时,火车还没到站,他在窗口张望下车的人,终于看见了偷走他钱的家伙。他提着自己的箱子,紧紧地跟着他。在一个餐馆门口,他停下了,坏蛋用他的钱去吃饭,但他还饥肠辘辘。埃米尔偷偷从厨房拿出一块熏肉,却被厨师的女儿抓住。厨师的女儿叫波妮,和他年纪相仿。埃米尔向波妮讲述了自己的遭遇,波妮利用自己的影响召唤了一大帮孩子来,他们号称“城市小侦探”,每个人都有点自己的绝招。波妮安排了抓坏蛋的计划,行动代号“埃米”,把所有的孩子安排在了必要的位置上,同时还有一个专门的男孩冒充埃米尔到老师妹妹的家里和她的儿子古斯塔夫周旋。 埃米尔和一班小伙伴一直跟踪拿走他1500马克的坏蛋格伦戴斯,终于找到机会从酒店里搜出了格伦戴斯的箱子,但箱子里并没有他们期望的1500马克,却是格伦戴斯从酒店的其他房间偷来的各种名贵珠宝和手表。 波妮和埃米尔和卖驾照的人接头,结果却被格伦戴斯绑架。埃米尔和伙伴周密计划,不但救回了波妮,还把坏蛋绳之以法。埃米尔的父亲在当地也被升职,在自己的家乡,埃米尔再次和柏林的好伙伴重逢。)
你可以看出勇气、责任、友谊、智慧。
而这些都在汉斯与卡斯特纳的互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有时候,和比自己阅历更深一层的人进行沟通,会为自己的未来留下一个线索,在遇到不知所措时,这种深层的互动会带来启发和改变。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个人往往都只顾得上个人的生死。
但总有那么些人,拥有着乐观而独立的心态,决心在那样一个黄昏的时刻,等待黎明。
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在电影里呼喊“密码是埃米尔”的孩子早已入土。
被迫参战、被蒙蔽的青年们已然走远。
只留下我们,看着这段不长却充满暴力血腥的历史心有余悸。
凯斯特纳以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身份而为世人所知。但是,对于大部分不读儿童文学的大人,肯定会觉得,这么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和一个小孩子的故事能够有多好看呢?——对,看电影之前,我就是这样的大人。我之所以会保存这部电影,是因为凯斯特纳以某种离奇的幻想与隐喻进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他有过一个小说,叫《5月35日》。于是,在5月39日的今天,我终于看了这部在文件夹里面躺了许多日子的电影。然后,就被意外的shock到了——动人的,当然是纯真的孩子气,是那些像金子一样珍贵的心灵,能够在有毒的空气里面,依然保守着友爱、忠诚与勇气的故事。
关于1929年前后德国的历史状况,可以去读历史学家彼得·盖伊《魏玛文化:一则短暂而璀璨的文化传奇》,也可以去读哲学家卡尔·洛维特的《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电影中,透过凯斯特纳的写作和朋友们的境遇也可窥见一斑。凯斯特纳在诗作中嘲讽国家主义是吞噬孩子们的机器,而他的出版人因为犹太人身份不得不迁离柏林。许多作家离开了德国。因为种种原因——凯斯特纳自我调侃的,懒惰、记录历史的初衷、不让德莱斯顿的老母亲伤心等等加起来超过了百分之一百七十五的借口,他留了下来。
之后,被剥夺了发表权的凯斯特纳只能以假名写喜剧故事谋生。但是,他日积月累地记录着人们私下流传的笑话——幽默一向是装腔作势的鸡犬者的天敌。在有毒的空气里面,私下传递帝国笑话时的会心一笑当然包含着信任、忠诚与勇气——这是一种希望原则,人们之间并没有被那样的空气彻底毒化,也没有被街头的焚烧书籍吓垮掉。哪怕自由被剥夺,并且付出生命的代价(凯斯特纳的好朋友、合作者、著名的漫画家、《父与子》的作者在纳粹帝国自杀了,但是自杀之前,还为另外一位被捕的朋友脱罪,即便那位朋友还是被判了死刑),但是友爱同时也还在继续。
作为凯斯特纳的超级书迷,小男孩汉斯当然喜欢那些欢乐、勇敢又正直的故事。正是因为有凯斯特纳这么棒的人存在,虽然有毒的空气无所不在(校园内外,老师、邻居肆无忌惮的撕碎诗稿、焚烧书籍、砸烂犹太邻人的店铺),虽然汉斯有胆怯软弱的时刻,但是他还是保持着和犹太小伙伴的友谊,并且逐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感受什么才是真实的、什么才是谎言。
在哈拉尔德·韦尔策编辑的《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中,有一篇《纳粹大屠杀、回忆、认同》探讨德国人历史叙述策略的变化,纳粹时代从一种“另在,变成德国人的自我的一部分”。当代德国,一次次讲述“我们的父辈”的故事——带着回忆和悲伤,从反面的经验中去审视黑暗时代的人们,才能格外看到当有毒的空气肆意弥漫时,勇气与忠诚,黑暗时代的友爱之光,如何庇护着心灵。而控制记忆、遮蔽历史,一定是希望的大敌——长久生活在没有历史思考的道德真空当中,任何社会都会很快走向装腔作势的虚假状态,人们在这里不会获得充实与宁静的生活。
我有很多话没有问出口,即使问出口,恐怕也不会有答复。即使有答复,也只是一个答复。每个人赋予某件往事的意义是会随着时间而更改的。同样的事,在一个人身上枯萎、凋零、最终揉进了泥土。却可以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埋下蛰伏的种子,偶然间就发了芽,茂盛地生长起来。 大方的十年之约开始计时了,一个读者姐姐说,不知道能不能活到这些书出完的那天。我竟没有这样的担忧,毕竟普鲁斯特的书,确实是不一定能好好读完的。 原来我也可以期待,有生之年看到旧书重译,新书出炉。原来生病以后,我才发现自己最崩溃的时候,只要想到《沙丘》第二部今年要提前上映了,就会突然多了一个活下去的动力。再比如和姐姐说到徐浩峰明年还有两部武侠电影可期,竟然就顿时生出一种“活着真好”的离奇感慨来了。 我想人生中最糟糕的日子,总还是需要一点艺术的吧……我过去在课堂上发作的时候,头埋得深深的,眼泪滴在试卷上,滴湿了这一面,就再换另一面… 那时候我在读本里找到了阿城的《棋王》选段,至少在读它的时候,我没有哭。我还在书包里找到了参加书展带回的几张文稿,其中一页锁住了我的眼睛。后来我知道,那是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的《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里的选段。至少在眼睛被锁住的那短短几分钟,我的心不再压抑、焦躁。 看过的电影,最长的有六个多小时,分了三次看完。最奇葩的是有着英语字幕、俄语配音的法语片……小众得我必须要硬着头皮啃它的资源。 那么多电影里,唯一使我抽泣不停的,却只有一部。以前听别人讲,哪部片子很好哭,我都很惊讶,真的有人一部一部地哭吗?直到我看了《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泣不成声…… 当小星期二对卡斯特纳背诵着他书里的那些片段时,当小星期二重复地直视卡斯特纳的双眼,告诉他他曾经讲过的那些话时,“不只是干坏事的人有错,那些没有阻止干坏事的人也有错”。在那个德国,小星期二如此地喜欢卡斯特纳的书,却还要去参加那场违背了自己信仰的战争。 我忘了,他和卡斯特纳约定信中的“代我向卡斯特纳先生问好”是何意,但那一定是非常不好的含义。可能也因此,小星期二没有活着回来。
以德国著名作家,诗人,编剧和讽刺作家埃里希·卡斯特纳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故事, 讲述儿童文学作家和他的忠实小读者在二战前的德国相遇相识,并且共同经历战争的故事。
在魏玛共和国因为希特勒的上台而消亡的背景下,对卡斯特纳的《埃米尔和小侦探们》中描写的探险活动心生向往的小读者汉斯手写信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并将自己买的巧克力送给他。
直到小汉斯上门拜访,两个人就此走上了通往彼此的道路。
卡斯特纳给他讲述那些经由街边故事和笑话组成的幻想故事,小汉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予作者新鲜的视角。
他是他的忠实观众,是第一稿的读者。
他是他最尊敬的、自豪与朋友们分享他们之间故事的作者。
甚至小汉斯出演了卡斯特纳笔下侦探故事的主人公“小星期二”,为这本书拍摄有声电影。
卡斯特纳的朋友们为这部电影的受欢迎举行庆祝时,神态各异,聚散在即。
在那个小汉斯还不明白政治上已经发生巨变的德国,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活环境的变化,政治上对于知识分子的监视和迫害,准备纷纷离开。
汉斯也渐渐的在学校里和社区里感受到社会变化对他的朋友家人带来的改变。
朋友家的理发店,总是被人在外面画上六角芒星,想要保下这家店,只能让朋友的爸爸和妈妈离婚,妈妈才有可能保留下糊口的店铺。哪怕这样仍然挡不住有人冲出来砸毁小心翼翼保留下来的立身之本。
街头巷尾中共同排演、生动诠释《埃米尔和小侦探们》的场景消失了,原本亲如一家的朋友们,转过头来质疑汉斯是否还和卡斯特纳有联系,如果被发现还和他有关联,就会被孤立和嘲笑。
课堂上老师们把种族歧视代入课堂,将原本统一的课堂变得四分五裂,以维持一部分人的高傲,而另一部分人被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斯也依旧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友谊,他在巨大的谎言和撕裂的现实中努力的寻找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对于和平主义者的卡斯特纳来说,他的书一度被下架、烧毁,他们作为知识分子不得不看着年轻的学生在政府的鼓动下,毁灭掉自己的作品,他们在一边却什么也做不出。
要更改自己的姓名和写作方向,要接受警察无时无刻的监控和盘问,小心翼翼的在现实和理想中记录真实的德国。
很多朋友都离开了,而卡斯特纳坚持不走,小汉斯无比相信着卡斯特纳。
可是卡斯特纳却真的决定离开了。他告诫这个最后相信他的小孩不要再来找他。
带着不可置信,两个人失联了很久。
长成青年人的汉斯在报纸上发现了卡斯特纳的死讯,却被提醒,其实卡斯特纳一直都在德国,他从未离去,两个人又重新相遇了。
卡斯特纳解释自己一直没有离开德国是因为“20%的怨恨、20%的堕落、10%的愚蠢、20%的懒惰、5%的英勇和100%的不让母亲伤心”
汉斯和卡斯特纳重新恢复了联系。
他们还是像以前一样,在咖啡馆见面,汉斯时不时会溜到卡斯特纳家里看他写的东西,他们彼此交流,相互理解和期待。
直到两个人同时收到征兵通知书,卡斯特纳因为心脏问题而逃脱,汉斯却因为童年的朋友们都死在战争里而害怕,有人向盖世太保泄密,在卡斯特纳的掩护下,汉斯成功逃脱,前往了战场。
——————————————————
汉斯童年时,他们相互窥视着对方的世界,卡斯特纳并不懂得孩童如何理解世界,他本人也被批评根本不是儿童作家。但时局动乱,他渴望在儿童天真的探险故事里得到解脱。汉斯也听不懂大人们各种主义相互之间的差异,他们向往着对方的世界却又明白自己只是一知半解。
对方的存在就好像一个对铺天盖地的宣传、对真相可能在其他地方的警醒,又好像一个保存在对方身上的一种理想化世界,信任和希望是他们熬过黑暗岁月里的唯一光亮。
就像卡斯特纳在赶走小汉斯之后,朋友对他所说的:“不管你是面对魔鬼还是死亡,只要还有一个人相信你,你就不能怀疑你自己”。
只要还有一个人相信自己,这个世界就不会陷入绝对的黑暗之中。
卡斯特纳选择留下来,选择坚持下来,也许正是因为小汉斯对他无条件的信任。而小汉斯也因为相信他的作品和为人,保留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依旧怀有温柔和善意。
他们都经历了黑暗的时刻,拉扯着彼此不向黑暗滑落,可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等到黎明初绽、光明降临。 这部电影很巧妙的通过一个儿童文学家和孩童的视角讲述了在德国政治变化到希特勒上台再到战争爆发,牵扯到所有人的全阶段。
影片结束在战争结束的那一天,而汉斯的死讯也结束在那一天。
背景里欢呼跳跃着刚刚得知战争结束的朋友们,中间的卡斯特纳却一脸悲戚的站在他们中间。
战争结束了,汉斯却死了,他的一部分好像也随之结束了。
“密码是埃米尔”作为一个全片出现几次的台词。它拥有多重意思和语境。
首先是台词。
在卡斯特纳的儿童书《埃米尔和小侦探》里,这句话是一句暗语,为了抓住小偷,埃米尔和他的十几个朋友组成侦探队,各显其能。为了联络暗中作战的侦探们,“密码是埃米尔”
其次就是朋友之间的密语。
小汉斯常常用这句话作为终结以示亲密。就好像和卡斯特纳仍然生活在那个作品里,“小星期二”和他的伙伴卡斯特纳正在做着有趣而充满友谊的事。
再然后就是逃生口令。
卡斯特纳在最后危机关头不得已需要逃出德国,被巡逻点的队员排查的时候,对方认出了这个曾经带给他童年美好回忆的作家。
用这句话来告诉作者,自己是站在他这一边的,会帮助他逃出生天。
“密码是埃米尔”。
这句话穿插在电影中,讲述的人不断变化,卡斯特纳却最终没有等到与汉斯的重逢。
在现实中,参演电影的很多小演员都死在战争的行进之中。
这句话,也成为绝响。
——————————————————
独立思考
世界是复杂的,随之起舞的落点不知所终,如果缺乏独立思考,汉斯也许就会成为孤立自己朋友的一员。
他不会为了卡斯特纳藏私书籍,也不会还和原本的朋友保持友谊,甚至保留内心的善意。
当他真正保持清醒,去看事情的真假的时候,他就会意识到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错的。
能够在战争和社会风气发生变动的时候仍然保持自我思考、独立思考的人,从某种程度上保留下来的是真正的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
——————————————————
这部电影和《埃米尔和小侦探》这本书有互文的关系。
当你理解了《埃米尔和小侦探》,你就理解了为什么他们两个人始终保持这一种近乎天真的友谊和信任。
甚至可以看到一部好的儿童文学,对儿童的人生观世界观所造成的积极影响。
小侦探和埃米尔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汉斯他和世界的关系,和卡斯特纳的相遇和深入了解,可以说是将书本中的勇气和友谊的概念延伸到了电影之外,在现实中为汉斯提供独立思考的新方向。
《埃米尔和小侦探》
(12岁的男孩埃米尔和他的父亲生活在一起。由于父亲失业,家中生活困难,在埃米尔过生日的时候,父亲都舍不得买电影票带他去看电影。但是每次生日母亲给他寄的500马克父亲总会给他存好,如今,埃米尔已经有1500马克了。 埃米尔在自己的作文里提到了父亲失业的事情,好心的老师告诉了埃米尔一个适合他爸爸工作的机会,经过面试,爸爸终于找到一份吸尘器代理商的工作。可是埃米尔的爸爸在路上因超速行驶发生了车祸,驾照也被吊销。为了给爸爸弄到驾照,埃米尔决定利用在柏林的老师妹妹家暂住的机会,用自己的钱给爸爸办个驾照。在火车上,天真的埃米尔被同包厢的一个面色煞白、脚蹬红色皮靴的家伙用麻药迷倒,他的1500马克也没了。 埃米尔醒来时,火车还没到站,他在窗口张望下车的人,终于看见了偷走他钱的家伙。他提着自己的箱子,紧紧地跟着他。在一个餐馆门口,他停下了,坏蛋用他的钱去吃饭,但他还饥肠辘辘。埃米尔偷偷从厨房拿出一块熏肉,却被厨师的女儿抓住。厨师的女儿叫波妮,和他年纪相仿。埃米尔向波妮讲述了自己的遭遇,波妮利用自己的影响召唤了一大帮孩子来,他们号称“城市小侦探”,每个人都有点自己的绝招。波妮安排了抓坏蛋的计划,行动代号“埃米”,把所有的孩子安排在了必要的位置上,同时还有一个专门的男孩冒充埃米尔到老师妹妹的家里和她的儿子古斯塔夫周旋。 埃米尔和一班小伙伴一直跟踪拿走他1500马克的坏蛋格伦戴斯,终于找到机会从酒店里搜出了格伦戴斯的箱子,但箱子里并没有他们期望的1500马克,却是格伦戴斯从酒店的其他房间偷来的各种名贵珠宝和手表。 波妮和埃米尔和卖驾照的人接头,结果却被格伦戴斯绑架。埃米尔和伙伴周密计划,不但救回了波妮,还把坏蛋绳之以法。埃米尔的父亲在当地也被升职,在自己的家乡,埃米尔再次和柏林的好伙伴重逢。)
你可以看出勇气、责任、友谊、智慧。
而这些都在汉斯与卡斯特纳的互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有时候,和比自己阅历更深一层的人进行沟通,会为自己的未来留下一个线索,在遇到不知所措时,这种深层的互动会带来启发和改变。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个人往往都只顾得上个人的生死。
但总有那么些人,拥有着乐观而独立的心态,决心在那样一个黄昏的时刻,等待黎明。
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在电影里呼喊“密码是埃米尔”的孩子早已入土。
被迫参战、被蒙蔽的青年们已然走远。
只留下我们,看着这段不长却充满暴力血腥的历史心有余悸。
男主太帅了
拍得太棒了,1933年-1939年的德国,真挚的情感与勇气融在那段恐怖时期,给故事带来了一丝温馨和坚定的信念,五味杂陈,真是差点看哭
读者与偶像之间建立起来的忘年恋,背景是特殊的战争年代,种族主义在德国盛行,迷弟和偶像之间的互相帮扶让人印象深刻,以及认识了“父与子”的作者本人,但愿那个噩梦般的时代不再来临。
2018.04.05典型的电视电影格局,情节很平淡,并非多么出色的作品。之所以给四星,是因为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本片反映的那段历史与今日之中国形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对位,却又奇异地提供了一丝宽慰:这些终将过去。
结尾背景人们欢呼拥抱庆祝和平与卡斯特纳得知汉斯的离去形成强烈对比,令人为之动容。平淡又恳切地勾勒出反战意义:战争迟早会胜利,但鲜花换不回失去。
迷弟和爱豆的德国文革故事 设定很常见 胜在故事讲得精细 后半段精彩纷呈 台词也好
仅有20秒战争场面的德国反战电影。玩世不恭的童书作家、天真信仰的孩童、讽刺漫画师与他们的家人们,构成了片中绝对多数的战前善良德国人,可到了现实里,他们就成了需要憋屈藏掖着勇气的一小撮。童书、改编的黑白电影、重现往事的彩色电影,共同再现了在疯狂时代之下勇敢的人们也需要进行的表演,直至最后以“口令埃米尔”出逃的剧组,装模做样拍戏时,被掠过吉普车上的黑人大兵一句“welcome to Hollywood‘解放。
但愿那样的时代不再来……
- 为什么没有人说点什么呢? - 我也什么都没说啊。
德国二战视角反战电影。和平主义者、德国著名作家,诗人,编剧和讽刺作家埃里希·卡斯特纳真实经历改编的故事,因为反对纳粹政权,没有流亡国外的他一度遭到盖世太保的审问和威胁,影片中他忠实的小读者汉斯和他的友谊又是一段佳话,可惜的是这位少年成年后去参战却没能活着回来,战争的残酷溢于言表。
影19253:除了理发店里年龄变化太大与当时紧张的环境有些脱节。点到《父与子》卜劳恩,卡斯特纳与汉斯忘年交。文艺平静的表现战争残酷
基于德国作家埃里希•卡斯特纳在1929至1945年间的真实生活改编,讲述其与崇拜自己的柏林小读者之间两度中断的友谊。影片以安全、信仰和人身的依次消失为主导动机,在行将末路的魏玛共和国和纳粹独裁帝国特殊政治环境下,凸显知识分子在公私领域的区别抵抗方式,塑造出主角道德与现实主义者的矛盾形象
一位作家最幸运的就是找到了真正能读懂他作品的读者。卡斯特纳找到了,那个幸运的读者叫做汉斯。他虽然生命终止在20岁,但他永远活在卡斯特纳的心里。
前半段非常可爱,后半段阴霾笼罩,小星期二贴着卡斯特纳的胳膊眼睛忽闪忽闪地望着他的时候快化了,甜蜜极了!剧情简单但精致。另外:演员们怎么都那么好看?!父与子的作者原来是卡斯特纳的好基友!
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文学作家与小朋友在文字中灵动相犀,又在二战的背景下迸发文字力量的故事。片中的小演员,都真可爱啊!
我男人举手投足之间都是魅力啊
今天才知道父与子的作者身临的是那样的环境。😭
7+2=9/10 雖然還是二戰電影的套路,但是小正太和帥哥實在是搶眼,而且我最愛的漫畫《父與子》的作者也在,這分偏心的高。可以看到30年代德國文藝界的一小角,去與留的選擇,都是勇氣,也都是無奈。編劇選擇了側面說出戰爭的殘酷,沒有太多直接的戰爭場面,但最後告知當初電影里所有小演員,都沒有能夠活過二戰,那錐心的疼……二戰這題材,希望能繼續挖掘更多發人深省的題材,因為人類真的太善忘了!
近几年看过的最棒的德国电影之一,论一本书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通过作家和小书粉的友谊来展现纳粹的罪行和战争的残酷,结局非常遗憾。另外电影颜值爆棚,德国男人和德国男孩真的太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