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都是比较含蓄的。是枝裕和讲故事也如此,看似波澜不惊,云淡风轻,可是心底却在暗潮涌动,该有的高潮一个也没拉下。
片子一开始切入就是讲台风,今年的第x号台风要来了。文学作品中经常讲究意象的运用,台风也是个意象,平日里风和日丽,台风天会狂风暴雨,所以这里的台风用来譬喻主人公的生活,情感也会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电影的前半部几乎都在铺陈、酝酿,为片子的高潮做准备,交代主人公良多的家庭,曾经的辉煌,现在的窘迫,一团糟的生活。故事的目标也很清楚,如何帮良多摆脱生活中的困境,回归生活的正常轨道,故事的关键障碍是则是良多破裂的婚姻关系,而前妻此时又有了新欢。
片子的高潮在台风来的那个夜晚,电影也花了几乎半部的时间描述当晚发生的一次次情感的冲突、碰撞,首先是良多借同宿屋檐下的机会,想再次和前妻亲热,复合,但是惨遭拒绝,接着的重头戏是老母亲的努力,问儿媳妇有无和良多复合的可能,当得知希望不大时,不禁潸然泪下,哭诉道 “不知道怎么会弄成这样”,老母亲知道自己儿子的德行,也没有要求儿媳妇怎样,但是潜在的转折点已经来临,儿媳的内心堡垒在老母亲的泪水下已经开始松动。
台风的夜里,几个主角的情感都千头万绪,波涛翻涌,以至于彻夜未眠,良多为了多陪伴自己的儿子多一点,让儿子记住和自己一起的时光,半夜里,冒着雨带儿子去贝壳洞里听雨,吃夜宵,妻子响子也外出寻找儿子,三人聚在一起,为了儿子丢失的彩票,冒雨寻找。
这里彩票是另外一个意象,它不是赌博,而是片中良多的解释,是梦想,是希望,新生活的希望,丢什么不能丢未来生活的希望,所以要三个人一起去找回来,这也是暗喻这个家庭可以延续下去的微光。
台风的当夜,老母亲对儿子的教诲,也是形成转折的关键点之一。“为什么男人都不懂得珍惜当下呢?总是在追求失去的东西,想着无法实现的梦想,被这些东西困住,每天还怎么快乐?”,这便是活在当下的智慧,也算是整部电影最有智慧的闪光点,没有之一。
不要老是活在对过去的懊悔、沮丧、回忆中,耽误了当下的时间,所以老母亲把父亲的东西都扔了,认真过好当下的每一刻,也不要老是活在空想,不切实际的梦想中,期望赌博或者买彩票能带来经济上的富裕,能改变当下的一切,要踏踏实实的活好当下的每一刻才是正解,不要期望太多,干就是了,所以老母亲浇了几十年的橘子树,也没有期望它哪一年能开花结果,不结果,每天该浇的水还照常浇,活得最明白的就是老母亲了。
台风终于过去了,日子又要回归云淡风轻,但此时的生活继续,已经和台风前有了不一样。当良多又要当掉老父亲的砚台时,当铺老板说出来当初老父亲以自己的书引以为傲的故事,良多还会当掉这个砚台吗?
这里,砚台,又是一个意象,砚台是老父亲写字用的,良多作为小说家,也是码字的,老父亲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当掉砚台,良多会当掉它吗?写作是良多此生的立命之本,是他的destiny,此处应该回归,而不是再次丢失。虽然导演没有明说,但片尾良多出来的时候,依然拿着那包东西,那便是他新生活的希望。
结局依然开放,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解读。笔者更愿意解读成,这不是一部纯丧的电影,有冲突,有风暴,但风暴过后,你可以看到彩虹那美丽的七彩光芒。
是枝裕和在近期的采访中,提到了他步入50岁后,开始考虑日本电影业界和后生之辈的事情。也是从这个年纪开始,他创作电影的思路也发生了转变。他说:“我现在54岁,就算接下来可以维持两年一部作品的节奏,20年也就再拍个10部。想到这就觉得,为眼前的事情忙忙碌碌中,自己的职业生涯就要完结了,也是很不安。”。
在访谈中,他还提到了几部前作与自己的关系。他说:“30多岁的时候,只是能拍电影就感到很高兴。” “40岁左右时拍的是《无人知晓》(2004年),但其实这个故事是想作为处女作去拍的,所以这个时候终于有了当上导演的实感。”
(是枝裕和在拍摄《比海更深》现场) “拍完《步履不停》(2008年)的时候,觉得可以继续走导演这条路。而《如父如子》(2013年)则是投射了我为人父的感受的作品。” “拍摄《如父如子》《海街日记》这种对于我来说’规格’比较大的作品,让我再一次想回到自己适应的‘规格’里来,于是就有了《比海更深》。” 这一次,是枝裕和在从影20多年,真正做了10多年导演后,在50多岁知天命的年纪里,他还有很多话要说,很多故事要讲。于是在他包揽了国际声誉与票房奇迹后,他回到了自己儿时成长的地方:清濑市旭丘住宅团地。也就是电影《比海更深》里母亲的居所。这个在日本战后,为了解决东京住宅不足的问题,兴建的大型集体住宅区,如今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有能力的家庭早已搬了出去,只剩下一些退休老人独守公寓,偶有“孤独死”事件的发生。
影片的宣传海报里 ,一家四口站在一角,望着高耸的团地住宅楼,表情凝重。他们在是枝裕和的故事里,依然是时代的车轮下,无比渺小的普通人,而他们不得不向前看,怀着复杂的心情,仰望着自己的家。
这部充满了是枝裕和私人回忆的电影,其中更展现了他成熟的个人风格,从编剧、导演、剪辑的部分,流露出他把握题材、编织故事、呈现细节的浑厚功力。完整的故事架构、标准的戏剧冲突,恰到好处的借用角色之口,讲述了他多年来的人生感悟和父子情怀。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时代下,特殊的环境里,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以及复杂的亲情联系。 影片有着极其简单的戏剧冲突设置,一家四口因为台风的来袭,不得不挤在母亲的家里一起度过漫长的夜晚。其中人物之间潜在的矛盾、关系的推进,在这个窄小的环境里,变得极具张力,并且加速发酵。
故事在戏剧性的基础上,是枝裕和导演将人物设定和生活细节里,塞满了自己的私人经历,其中的真实性和幽默感,令人动容。这样的导演个人作品,如果你与其有着略微相似的经历和感受,你会被深深地打动。如果没有共鸣,影片的节奏又略微缓慢的话,难免觉得沉闷。年初多兰的《只是世界尽头》,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如果不是以个人经历的联系去感受电影,换个角度,从导演的个人经历去看电影里虚实的处理,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想象一下,从8岁到28岁,20年都在团地住宅楼里长大的是枝裕和导演,他眼里的团地是什么样子?这样的住宅区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而对于中国观众,这样的小区环境就更不会觉得陌生。是枝裕和在电影里,试图讲述自己与父母同住20年的过往。当然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所以电影的开篇,良多的父亲就已经过世了,良多的姐姐和母亲,在家中处理着葬礼后续的事宜。
(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总是少不了葬礼和离去的亲人。) 影片中接二连三的生活场景,都是导演真实的童年回忆。拥挤的公寓房间,Calpis冰冻饮料、塑料瓶做成的浇花水壶、香灰的清理,这些都是他生活中的所见所做。是枝裕和这一次,把自己脑海里的回忆和想象,都用影像表达了出来。 影片除了阿部宽饰演的长子良多,要数树木希林饰演的母亲戏份最多,她收拾塑料袋时若有所思的样子,让儿子帮忙倒垃圾的生活场景,对于过世老伴的看似冷淡,对于儿子未来的担心,对于自己即将离去的预感,都令母亲这个角色,成为了最终跨越时代,对于家庭成员真正的包容者。
(影片中,母亲永远是儿子的支持者和鼓励者) 她在台风的夜晚对儿子说:“幸福是要放弃一些东西,才可以得到的。普通人都不会爱一个人比海更深,所以人们才能每天快乐的生活下去。人生这个东西,其实很简单。”。漫长的人生里,幸福总是一瞬间的事情,它只是一种稍纵即逝的感受。但是却足以支撑人们在追寻的过程里,不断的付出努力。而母亲才是那个做到了不放弃追求幸福的人,她在古典音乐教室里认真的聆听贝多芬,她成为了孙子真悟最喜欢的奶奶。
(影片中,母亲撒娇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如同《步履不停》一样,在台风的夜晚,前妻对良多说:“我已经决定了,你也要向前进啊。”,人生就是这样,无论经历了什么,都只能不断的向前进的过程。对于是枝裕和来说,整部影片故事的立意,来自于时代、环境与人的关系。影片中在母子的对话里,提及过父亲好赌,四处典当借钱的生活状态,以及他时常抱怨时代弄人等等。而这一切,又对年幼的良多产生了很大影响。
(影片中的良多在赛自行车场里咆哮) 是枝裕和说:“住宅团地是70年代的产物。最初建造的时候,他们的社会理念是一种通过时间积累的积极的循环,年轻家庭住进去,养育小孩,直到他们经济上富足了,可以出去买一栋房子,然后下一个年轻的家庭住进来。经过一年一年这样,不断下去。这是他们的想象。团地被设想成一种年轻人短暂停留,然后通向新生活的站台。事实上,因为经济衰退,许多人没钱搬出去,他们只能在团地里变老。团地随着时间越来越旧,直到他们的孩子都长大了,离开了,那里就只剩下老人了。最初那种想象并没有实现。”
(影片中的良多记录下生活中人们的语录) “同样的,男主角良多在某种意义上从未成长成一个大人。他有梦想,关于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大人,但他从未变成那样的人。所以团地和男主角一样,都在某个时期停滞下来。他们都曾有过梦想,却从未实现。我一直想用这种方式去描述团地和良多之间的联系,这个设定是故意的。”。
(影片中,母亲得知儿子带着孙子半夜跑出去,第一反应是去爬水塔,可见良多小时候有多淘气,到现在也没长大。) 这让影片中的人物形成了非常有趣的一个循环关系。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良多不想成为自己父亲那样的人,而良多的儿子真悟也同样不想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他们都有着同样的儿时梦想——成为公务员。但是良多没有实现,他一度凭借自传性的作品成为了“小说家”,之后却放弃了真实生活这条路,选择了到侦探事务所兼职寻找题材,却一蹶不振,再也写不出有分量的文字。他在影片中对高中生说:“想不成为某种人,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说是枝裕和在《比海更深》剧本的第一页写着:“我们都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成年人”。
(生活的拮据,让良多越发显得苍老) 从父亲到儿子的角度,在台风的夜晚里,母亲对良多感叹:“男人们总是喜欢追求那些已经失去的虚幻梦想,而不是珍惜眼前的爱人。之后再将自己的问题,全部推在时代的头上。”,而良多在不知觉中,成为了跟父亲同样的时代抱怨者,他在前妻的质问下说:“现在已经不是纯文学的年代了,都是轻小说啊,垃圾文学当道。”。同时他还说:“他永远都是真悟的父亲,会努力的尽好一个父亲的责任。”,前妻只得无奈的感叹:“既然这么想做一个好父亲,为什么在一起的时候不更努力一些。”。
(良多对妻子笑着说出自己会写漫画原作的事,内心的酸涩令人难过) 影片中良多在带着儿子真悟买彩票时,说他从幼稚园开始,就跟着自己的父亲买彩票了。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赌彩的爱好,是受父亲的影响。而真悟也难免受到父亲的影响,把这样千分之一的中奖几率,视为人生重新开始的机会。台风来袭的夜晚,真悟问奶奶,如果他中了大奖,大家是不是就可以生活在一起了。奶奶在欣慰的回答中,眼含泪水,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却还是被孙子的天真和善良感动了。
有时候我们很难界定,到底是不是金钱,影响了我们的家庭与亲情联系。如果良多的父亲不是个失败的赌徒,一家人搬出了团地,是否会有快乐的三代人同居的生活。亦或者,良多没有像父亲一样一蹶不振,总是靠着300日元的彩票来购买梦想实现的机会。他的妻子是否不会离他而去,一家三口是否可以其乐融融的回来看望奶奶。
是枝裕和在采访中提及,一家人相互影响和传承的东西,是潜移默化的,是你无法抗拒的。比如字迹,影片中母亲说,良多写字很丑,是随了自己。而良多的父亲,虽然一事无成,但是书法却是一流。每年的贺年片,都是父亲亲自磨墨,一张一张的书写。而良多无论是写自己的小说,还是漫画原作,最终他都成为了写字为生的人。
影片中的良多被设定为一个,有多重身份的人,除了职业是不停揩油的侦探+过气小说家之外,他也是母亲的儿子,前妻的丈夫,儿子的父亲。多重职业并没有令他的生活有所起色,反而付不出儿子的赡养费。作为儿子,他除了能给母亲买点蛋糕和一点零用钱外,剩下的就是试图典当父亲的遗物和偷取母亲的私房钱。作为前夫,他调查自己前妻的新男朋友,用儿子当眼线。而作为父亲,他给儿子买不起新球鞋,更别说每月5万的赡养费了。
(是枝裕和事无巨细,连公寓里特有的超小浴缸都要展示出来) 作为一个内心从未长大的孩子,已经成为父亲的良多,从自己的父亲那里没有更好的经验可以继承。当他被要求用父亲的砚台,在自己获奖的小说上签名时。在那一刻,他似乎感受到了什么。看得出他最后并没有把家里仅剩的这件值钱的东西卖掉,而是在回家的路上,一直拿在手里。在送儿子回家的电车上,他把彩票全数送给了儿子,让他留作纪念。也寓意着他放下了赌未来的幼稚想法,再一次回到了现实生活里。
影片还借助儿子真悟的口,说出了大人们非常矛盾的一点。在成年人无力的时候,他们总会要求孩子快点长大,常常对孩子说:你们已经是大人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应该怎么样。”。而当大人们要树立权威的时候,又会对孩子说:“你还是个孩子,不可以怎么样。”。影片一直在探讨有关成长的话题,只不过放在团地住宅这个特殊的场景里,父亲的成长与儿子的成长交错在一起。最终在台风之夜里,父亲良多在自己儿时游乐场里,创造了与儿子真悟共同的回忆——“在雨夜里找彩票”。也许这段有趣的童年回忆,未来也会出现在真悟与自己儿子的对话里。
是枝裕和把良多设定为一个,脱离真实素材,就无法成为小说家的角色。而导演在现实中,将自己的真实故事,全都放在了电影里。他做到了对自己真诚、对作品真诚、对观众真诚。对于有着共鸣的观众,相信这部电影的重量,足以敲击你的内心深处。而好的创作型导演,在其自传或半自传的作品里,是善于隐藏自己的。是枝裕和用趣味的人物设定、轻松的对话桥段,兼顾时代背景与环境影响,讲述了一段平实的家庭故事。其平凡的有些寡淡,但现实的残酷,依然令人落泪。也许,我们与父母,以及家庭的联系,比海更深。而这部电影,也可以看做是是枝裕和与自己父亲的对话,以及致那些,最终被原谅的父亲们。
《离别的预感》邓丽君 似乎就要哭出来,因为痛苦地爱着你 哪儿都不去,只想摒住呼吸呆在你身边 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掏出我的心 好让你看到我内心的思念 请告诉我,为什么会如此的悲伤 即使我能触摸到你 如此的相信你 比大海还要深 比天空还要蓝 要超过如此般的爱你 我也做不到 ......
本文为[三克电影空间]公众号特约撰写 2016年12月12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花这么多时间磨出这么一个所谓金句满满的剧本,不小心还以为在看韩寒呢。被戛纳降级果断是合情合理的,把[步履不停]反过来再拍一遍有什么劲啊。虽说表演蛮不错,戏写得也不错(但是这台词真是中二得令人捉急……),看似反鸡汤,其实还是鸡汤。这么一看[海街日记]还真是值得捧。
那棵橘子树,那只蝴蝶,那一阵风,那一对母子,温柔绵长。
交了朋友,也只是增加参加葬礼的人物而已。出完片头字幕的前五分钟,我就坚定地给五星了。“你是与全国数以千万计的赌马迷和彩票狂为敌啊”,“都这把岁数了,我却从来不会爱一个人比海更深。普通人都不会有的啦。就是因为没有才活得下去,而且还那么开心。”
跟“步履不停”相比,增加了一点戏剧调味的是枝裕和。在少子化的日本,亲情变得更细腻也更难以表达,那种比海更深的黏稠情绪,有时候真的需要一场台风天来荡涤啊…阿部宽和树木希林这对母子演得神好,差点逼出我的老泪。
步履不停的蝴蝶飞到了台风前后的屋村,少见这么邋遢甚至反鸡汤的是枝裕和。这人生无望又反复,最深重不过一切无可挽回以后仍然不消散的一线温情
比《海街日记》《如父如子》好太多了吧
人生步履不停,爱情就像台风。幸福如中彩票,亲情比海更深。
在人生岔路口的26看到了《比海更深》,再次谢谢是枝裕和。没有成为那个小时候心里想了许多遍的理想的自己,爱过的人细想也的确没有比海深,真差劲啊,人生。但台风一过,庸常依然。在这个岁数,被许多事情接二连三地提醒,开始接受那份成年人的无力感。
台风过后生活照旧,新干线依然在拐弯处交汇错开,比海更深的爱和幸福或许并不存在,可彼此的羁绊总能让我们重新出发;金句闪现佳篇天成,砍斫戏剧枝节,磨平起落悲笑,展现日常底色,慢火炖成并不温情的鸡汤;父母曾是我们头顶的树荫,后来铺成脚底坚实的路基,人生路上步履不停。
是枝裕和这三年来最好的作品,主角终于不再是【中产阶层】以及鲜活描写庶民生活这一点比较有趣。途中哭了两次【今この胸に/抱きしめている/ 夢と未来と恋心と /忘れかけてた 大切な物 /取り戻せた気がするから 】电影结束只想用这段歌词作注脚。 PS希望树木希林健康长寿,若世上没有了她,会非常难过。
是枝裕和继续向世界展现他电影里的生活哲学,一贯的生活调味,将镜头对准废柴人生,在日常里寻找小规模的荡气回肠。
“人生这东西很简单的”没有实现过大梦、没有变成理想的大人、甚至连爱一个人都没有比海还深,但我们,只会相聚这一次呀。台风夜里三人一起找彩券,说不定就是人生离三亿元最近的时候了。“我是不是说了了不起的话啊!”
如失败者之歌,却要一直往前。这一部格局很小,却有很多斗嘴与讽刺的有趣瞬间,当然,核心仍然有母子、父子以及夫妻等各种亲情关系。会有有趣,也会有感动。基本正常发挥
一段关系结束,最难受的是什么也都跟着物归原主。多出的空白,是我们跨不过的坎、必须面对的缝隙,也是向前的勇气。“我从来没有爱一个人比海更深”
我可是大器晚成的类型的。太花时间了,要快点。
今年余下的热泪皆数送出。是枝裕和又把日常拍成了宇宙,让人沉迷于发现那些万变不离其宗的对照时的自我感动里。人生变幻,我们因为那些偏离计划的事快乐或悲伤,发出为何如此的疑问:谁在藏钱的地方预演好你的心思,谁在台风天和你一起找也许会中奖的午后彩券,谁曾骄傲地把你的书发给街坊四邻。
片名來自鄧麗君「別離的預感」,笑對失敗的人生,大概才是催淚的最高境界吧。而是枝裕和,有多少中年男人,他就可以拍多少電影。每一個人物設定都下了很多功夫,創造一個海洋,只拍一滴水。
《步履不停》走了八年,理想与现实依然《比海更深》。喜欢这样的是枝裕和,一场台风好像能吹走所有烦恼。
“电影编导只要开掘,每一件琐碎的事都将变成一个金矿。”多年前意大利编导柴伐梯尼这样说,也这样做过。日本是枝裕和今年的新片子《比海更深》就是这样一个标本:一个月一次的离婚父亲的见子日,被开掘出了多么光彩、丰富的金子啊!我们的电影人缺少这样的功力与情怀。
男人(孩)啊,是从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是从失去所爱的人开始的么。她说,人生啊,假如爱一个人比海更深,会很痛苦,所以多数人都平淡地快乐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