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我们,思想已经束缚在这个“等死”的路上,每个人都拥有着“同等”的价值观,人生观。这并不是我们自己的错,引用老崔的话“这是中国几十上百亿人”所很深的思想,从古至今重点在于“国家”控制着整个思想,文化,艺术业,以至于让绝大多数人不得不“随波逐流”!白岩松也说过摇滚不是“洪水猛兽”。
“摇滚”在于保持文化,思想的多样性,让人们可以不再随波逐流,颠覆人们的主流价值观,让大多数人们以往无法表达的,对:“政治,国家,生活,信仰,等等”的不满,通通喷涌而出,这些思想或许就是新鲜的血液,这或许也就是“摇滚精神”的价值所在。
然而一直以来,我们的“国家”都在惧怕,拒绝着这种新鲜的血液,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表现的最为强烈。
1.叛逆只是表象
别给摇滚乐扣帽子,摇滚乐,或者说艺术,所关注和表达不是愤怒 反抗和批判,而是人内心真实的矛盾,这种矛盾对于生活在同一时空背景的人一定存在共通性,因此艺术作品具有反映时代的纪录属性。只不过摇滚乐是相对直接且激烈的一种形式,而且歌曲本身又有很强的参与性。
2.变的是人
如果你说摇滚乐变味了,那也对,因为人的生活状态变了。不说国外,就中国来说,80年代即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是集体主义社会,人和人的差异不特别明显,而突如其来的市场经济一定会给这样的社会带来强烈的冲击,触及每一个人,崔健作为处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过渡时期的中国初代摇滚人,当他唱起一无所有的时候,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心声,因为大环境下人们的面对的困境是一样的,所以它注定是主流的东西。而现在人的个性分化程度太高了,人和人的差异太大了,财富 地位 爱好 价值观 生活方式等等等等,选择也太多了,一首歌的信息毕竟有限,所以你很难从一个角度概括整体社会面貌,也不可能用一首歌感动所有人,只能是在某种层面上类似的一部分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伟大”的时代确实过去了。
3.江山代有才人出
至于音乐才华,我觉得根本不存在哪个时期不如另一个时期的说法,因为大部分人并不是在专业角度上对待音乐和其他形式艺术作品,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这首歌有没有打动我。当然也有注重音乐性审美的人,但不是每个人对新事物都有比较强的接受度和包容度,再加上年轻人往往没有评论上的话语权,所以会造成“越来越差”的误解,其实事实只是你没接受和消化这种形式或风格而已。
4.娱乐分流
另外摇滚乐到了新世纪从主流走向地下,除了上面说的政治经济变革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这个原因包含在以上原因当中),就是娱乐工业的发展。娱乐是人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我其实觉得,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摇滚乐同时肩负了娱乐和审美两种功能,因为那时候的娱乐形式相对有限,刚走出闭塞压抑的环境下的人们需要一种精神释放,但是社会提供的选择性并不多,所以摇滚乐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出口。而现在的娱乐工业高度发达,占据了演艺界主流,也占据了生活的主流,且越来越和艺术对立起来,其实这说明,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要娱乐就够了,就可以满足他们了,那么需要严肃作品的人就更少了。
5.商业无辜
最后是商业化问题。中国摇滚乐在网络普及和舶来文化的冲击浪潮中走向了地下,而且在很长时间里没有找到新的商业模式。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商业化的,商业是社会上的超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经济规律基于人性。很多被认为是商业造成的问题其实早就存在了,商业只是相当于显微镜,让人看到了这些问题而已。也许因为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导向的原因,中国人一直对商业化有种敏感的抵触心理,认为这意味着庸俗,其实说来说去还是得回到人,确实各行各业都有大量投机主义者,当然也包括音乐人,但是对于认真的创作者来说,他的初衷也并不会因钱而改变,只不过这样的人永远占少数,好的音乐也永远是稀缺的。好的市场并不意味着好东西的比重多,而是东西的总量多,总量多必然也导致差的东西更多,但这就是规律。历史上任何的文艺繁荣时期,也都有同样的规律,只不过差的东西不会留下来,所以不用怕差东西多,只有在商业保障下使更多的人愿意参与进来,才能增加创造更多好东西的可能性,这个领域才能繁荣。
一、商业化
不穷不是摇滚乐?有才华不配好生活?这太可笑了。
我觉得,中国摇滚乐要想继续发展壮大,必须商业化。就拿魔岩三杰来说,他们能攀上90年代中国摇滚乐的顶峰,一定程度上是乘上了红磡这场商业演唱会的东风。
至于怎么商业化就是专业人士需要考虑的问题了。所谓的音乐节乱象自会有市场去调节、自会有消费者去选择,浪尽淘沙,音乐节等商业形式只会越来越好。而这些摇滚音乐人们,正如沈黎晖所言,要做的就是有钱但不被钱所裹挟。当然,如果你做不到,那就像汪峰大张伟一样大大方方出圈,没啥可惹人非议的,各有所求罢了。
对于那些反对商业化的“粉丝”而言,我觉得,他们只是在以所谓的情怀为借口来掩饰自己想要维持小圈子文化中的鄙视链顶端的地位而已。逆时代潮流而行之,这不摇滚。
二、创作环境
我知道摇滚精神就是独立自由反叛之类的,我深表赞同,失去了这些精神,人就不配生之为人。
但同时,我也深知人人都是需要有底线精神,自由永远是相对的。一味地把不公正待遇推脱给社会大环境,这不公平,拿马克思的话来说,这就是否认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我不希望我爱的摇滚音乐人们都成了愤青,这不摇滚。
三、总结
以前的摇滚乐挺好的,我自己也很喜欢。没人不怀念那个时代,但没人想回到那个时代。
另外,在现在这个共享的时代,人人都可能在十五分钟出名,好的音乐作品才是王道,以上的问题也就自然成为了不是问题的问题。
最后,中国摇滚永不死!
*写此文无关本片制作问题只谈摇滚!
Rock N'Roll,中国摇滚三十年,中国摇滚不死!
摇滚不是爱情歌曲,如果摇滚对社会不反思,不提出问题,那么摇滚乐就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了,摇滚就要说真话,说假话的就不是摇滚了!摇滚乐就应该是小众的,它就应该是有思想的!
摇滚不是洪水猛兽,他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我只能给这个社会竖起中指,不要在灰色的城市昏昏欲睡,用摇滚向我们喧嚣的生活,致敬!
致内些还艰辛奔走在摇滚路上的乐队以及摇滚人,燥起来,永葆初心,坚持自我,时间会铭记你们那颗赤诚的心!
中国摇滚不死!这个摇滚有劲!中国摇滚牛逼!
这玩意拍的也太无聊了,非常搞笑的是吴虹飞说:我觉得摇滚乐最重要的自由,你觉得呢?然后采访者支支吾吾:但是在这个地方…肯定…可能…fine
无聊看看行,聊的都是打水漂的车轱辘话,色调镜头也挺迷,结尾文字版的记录暂停看了看。
一群老炮儿聊天,观点听听就好,因为很多都是充满主观色彩的略显无知的废话,特别点名汪峰,就算说的是场面话,发表的观点也极其虚伪。
说实话很多rocker没水平
郑钧、反光镜、吴虹飞谈的好
在中国摇滚三十年的尾巴上有这么一部气质平淡不装热血沸腾的纪录片太好了,里面的不再年轻的摇滚人那种“生活最重要”“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状态也太好了。总之,放弃了追求所谓牛逼,总会有利于让人不显得太傻逼。
“现在没法无忧无虑地消磨,在消磨中创造。”
讨论商业化重点是错了
與其說是紀錄片,不如說是訪問拼貼。沒有深挖,一群人或憤怒或故作灑脫地說著感受,有意思,但也僅此而已了。期待有關於中國搖滾三十年的更豐富的紀錄片出現。
中国摇滚就像恐怖故事里被卡在下水道吃厨余废水猥琐发育成蛇样的畸形婴,憋屈中还有一丝变态的带感。
赞同评论里影片水平和中国摇滚水平一样。
片子本身就是一个乱剪的访谈节目。。。但是吧有些观点真的挺好的 职业摇滚艺术家应该是商业的 只有当所有职业摇滚乐手都像汪峰郑钧似的赚大钱 才不会有乐手为了赚钱只做大家喜欢的音乐而不是自己想做的音乐 摇滚乐界才会越来越好 希望马东的节目开了个好头 大家都来听摇滚乐吧
比较无聊。大部分人说的都不深刻,没什么自己的东西。我发现两个问题:1不是外国乐队上综艺,做商演,你就可以上。2商业化没问题,但有个前提他们没说出来,甚至没有做出来:得保持音乐的真诚、具有反抗性。很多乐队只学习了人家的商业化行为,并没有学习到人家对待音乐的态度。你把音乐放在首位,然后再去赚钱或者让更多的人听到才是艺术家干的事。除了音乐人本身的问题,其实还有两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市场是否良性和我们广大听众的文化素养与审美。
再牛逼的人也要拉屎,你说你的偶像拉屎你受不了,那他也得拉,不然他受不了。
字幕竟然写“中国摇滚乐经历三个年代……第三个到2008年“。主编大人,马上2017年了你醒醒,你不能因为快十年没听摇滚乐了就说现在乐队接不上茬了好么,请的全是70后老炮,要不把片名改成中国摇滚乐前15年?还有最后年代表字幕一堆错误,这是纪录片请个校对很贵吗。不过对郑钧路转粉脑子还挺清楚的。
啧啧所以我说纪录片这种东西当拍摄者跟对象脑子相差太多的时候,价值被削弱太多了,产生的完全就是鸡同鸭讲的垃圾。
这片的水平和国摇的水平基本一致
大咖没想象那么多 一直在探讨商业化和摇滚的关系 乏善可陈
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墙内审查严格,搞半天扯有的没的,什么是摇滚乐,可能很多搞摇滚乐的都不知道什么是,钱当然应该挣,但是别挣了钱就为了自己是谁或者钱让你成为一条舔狗,就是这样
镜头乱晃,剪辑混乱,文案粗陋,空镜重复,插入镜头都是网络资源毫无诚意,字幕速度快得没有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