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名字就叫加一,真好听。人如其名,加一也是一个特别天使的小女孩,漂亮懂事又善良,弟弟也是十分的可爱😊。这部纪录片蒋导主要拍的是留守儿童,在现在的中国这样的家庭还有千千万,各种现实的原因导致的,很难避免也无法避免。想想自己出生后也是在乡下老家长到两三岁,虽然不算留守儿童吧但是也是爸爸一人在外打拼,自己当时有妈妈带着,呆了两三年才搬去城里一家团聚。0-3岁就是在乡下长大的,听妈妈提起,爸爸偶尔回老家看我我还不认识他,一直哭着不让他抱,爸爸因此还难过了很久。因为年龄小吧,只对一些零星的人和事有点模糊印象,其他都不记得了,但对乡村,田野,空旷的土地,老家各种传统的风俗一直以来都有种莫名的亲切感,怎么说呢我觉得还是“根”系的影响吧,原始就是生根于此,自然基因携带吧。这个纪录片拍摄了很多乡村的美景,大自然,田野,很美很美,还是有种莫名的熟悉感的。自己虽然不算留守儿童,但在乡下确实留守儿童还是挺多的,身边的亲戚也有这种情况,片子里说的很现实,孩子父母正值壮年,不出去打工就没有收入,在农村种地又能挣多少钱呢?一家子的生活哪里都需要用钱,没有学历没有技术除了打工真的无从选择。孩子没时间照顾只能留给家里的老人,但是老人又有很多家务和农务要忙,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她们最大的心愿了,别的方面比如学习上面内心情感上面难免会照顾不周,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唯一有点遗憾的就是小孩子自己从小到大要更辛苦一些吧,但是好处就是可以看到这些孩子往往比其他同龄人更懂事更成熟,也更懂得照顾人一些,懂事的让人有些心疼。无论如何事情既然被看到了,还是会有人关注去改善的,哪怕只有一点点。正如片子里,孩子们实在没有条件去镇里面上学,最终村子里也算是建了自己的学校,也是很不容易了。还有就是片子里时不时出现,被当做背景音的广播和新闻联播的话语都与当时村子的境况相呼应,十分的耐人寻味。最后想说的就是片子里面经常出现的bgm《彼岸箫声》也太好听了,和拍摄的乡下景色浑然一体而且很动人,就是音源怎么都找不到,有点遗憾。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的北上广,看到的是中国在准备建造太空站,看到的是中国在逐渐地富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我们每一天都幸福的在学校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在那农村,还有将近一亿的留守儿童我们却没有看见,如果不是《加一》我想我也不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有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到他们的生活。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加一那天真的笑声,她并不知道什么是留守儿童,她也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她有的更多的是小孩子的天性,在他的身上,我找不到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差异,但是有在奶奶爸爸的谈话中我又看到了她们身为弱势群体只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无限循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采访蒋加一的爸爸的镜头。身为家长的他们,他们向后背负着对父母的赡养,向前他们承担着子女的未来,然而,在挣钱方面他们并没有一点优势,相反的,他们是处在劣势的,就如蒋加一的父亲所说“我们没有知识,也没有什么能挣钱的手艺,在农村也没有什么可以干的,就只好出来大城市里打工。”一直以来,我们的想法都是让更多的人去知道他们,了解他们,然后希望我们大家去给他们捐钱和捐物,但是不知道我们是否考虑过,我们能一直给他们捐吗?答案是不能的,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与其捐这笔钱去让他们暂时的过上一段时间的好日子,现在国家的技工如此的稀缺,不如把这些钱化为一笔资金开一家成人学校,让他们在其中选择自己喜欢技术学习。关于纪录片我想说的是一部纪录片本应该是能给人以一种感伤和同情的,但是在看完纪录片之后,我听到的是一名观众淡淡的说了一句“拍的很一般”,我不知道为什么一部纪录片的评价和电影院里我们看完之后的评价是一样的,或许我们会自我安慰的想,也许只是他冷漠罢了,但是我一直不相信这敷衍的评价是没有原因的。我记得有一个镜头是把留守儿童所看的电视剧中的人物的对话印出来了,也许这是导演特意让我们看到她们的娱乐方式的单调,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很好,一部好的纪录片,它面向的不仅仅只是中国,在国外我们也有许许多多的外国友人关系着中国的慈善,把政治问题杂糅在一部公益性的纪录片,我想谁也不会喜欢看吧。
家长只顾农作、工作,对儿童缺乏生活上、为人处事的指导,更不用谈学习辅导了,连合适的写作业的桌椅都没有,除了有电视,学习环境不如我记忆中的90年代农村。家长也不自知,虽然劳作辛苦。需要外力的帮扶!小姑娘今年13岁了,不知现在生活学习环境怎么样了?
小姑娘学习没人辅导,课后还要做家务、带弟弟,太不容易了,怎么能学习好呢?平时与其他同龄小朋友交流也不多,虽然很开朗,但明显缺少利己的思想,讨好型人格偏多,希望家长专注地关心一下他们的生活、学习,不能只是提供吃穿!
家里盖了大房子,使用率能有多大呢?
本以为我会有强烈共鸣,甚至会泪流满面,但是在观影过程中,加一和弟弟偶尔的打闹以及神奇的英文翻译却更能吸引我。没有感到沉重,只觉得是自己的生活圈子被导演拍出来了,我在看的只是我的身边事而已。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陈为军的《好死不如赖活着》,不自觉会做一个比较,《好死不如赖活着》虽然镜头也比较粗糙,但片子本身关注到的题材和拍摄对象本来就比较特殊,我能看到它的叙事结构。《加一》完全就像我身边的孩子正经历的生活被搬上荧幕,我不知道我该在哪个地方动容,在哪个地方落泪,片子缺乏直击人心的力量。影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地方加一牵牛走在田埂边、姑姑出嫁还有是电台播报什么会议的举行配着稻田等空镜头。加一牵牛那里画面很美,非常对我胃口,镜头冷静而克制的感觉。姑姑出嫁那里可能也因为片长所限,让我觉得很整场婚礼仓促、随意。想到我自己的生活,身在其中自己无法感受到什么,但以观众旁观者的身份看来,原来竟是如此狼狈。电台播报配上农村空镜,让我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这就是两个世界的。待在家里无法开学,我也时常感到这就是两个世界。
家家户户有车有房,处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黑夜也被照成彩色,这确实是盛世,只是这盛世与千千万万个加一之间还隔着一层壁。
在农村,像加一一样的孩子很多很多,加一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在我“身边”,看到他们立马就能想到身边跟他们对应起来的人。只是身边没有加一那么懂事,那么辛苦的孩子了。
虽然留守儿童已是普遍,但是去改变这种状况刻不容缓。不能因为见惯了便任其发展。片子所涉及的留守儿童、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只留老弱病残成“空村”,都是需要被关注到的社会另一面。
农村留守儿童所经历的不仅仅是童年缺少父母陪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这些东西将影响到他们一生。父母没文化出门打工,没能力给予孩子好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孩子逐渐叛逆,不学无术,最终辍学,然后再去打工。将来在工厂做工的还是如今这批农民工的后代,这就是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越说越可怕了)
纪录片中,对留守儿童加一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节上的特写。看似普普通通的一些生活琐事,其实生动地描绘了留守儿童这一个群体的生活样子。就像高中常见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它的作用就是,可以通过对一个小的事物描写来代表一个整体。一个人物的描述,同样的文字可以做到内容更全面,描述更形象。
太多小时候自己的影子
看得我有点心疼
一直很佩服蒋能杰导演对农村的持续关注
几次红了眼眶,特别是看到懂事的加一哭的时候……边看边想虽说人人平等,但人的出身就是如此的不平等,像加一一样的留守儿童,从小就不曾感受过父爱母爱,从小就是在爷爷奶奶的打骂中长大。他们的童年不是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而是农村黑黑的瓦房。他们的童年不是培训班,而是放牛砍柴做家务……
烂片
昨晚在北京706青年空间看完了,很佩服蒋导演。我也是农村的孩子,深有感触。记录真实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都2018了,高铁都修到国外了,新闻联播里整天赞扬一片盛世,城里的老百姓也应和着。可你来到乡下,牛犁地,窗户都不严实的学校,破败不堪的乡村,这盛世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加一是个好孩子
不该用配乐的,还用那么多!感觉蒋能杰这么些年毫无进步,拍来拍去都是老素材,技巧也凝滞不前。
毒sir推荐。连提问和回答都很少,真正的像一个旁观者。感谢导演。印象最深的是加一穿着红裙子跑去找弟弟跑去找爷爷,其次是姑姑的婚礼,它们都有一种不经意的来自乡村的局促和狼狈。让这些孩子们敢想人生,可能是消除贫困最大的课题。
导演喜欢时代符号,喇叭广播,电视新闻,抗日剧集,导演不喜欢旁白,夏秋冬春线性叙事,如实记录小农生活,丝毫不惧城市化下被遗忘的“脏陋”,导演不引导,该看到的还是看到了,该联想到的还是联想到了。祝福加一以及广大的留守儿童。
看到加一的奶奶就想到我的妈妈,那时我们家兄弟姐妹多,挨骂那是轮个来的,小孩也是 不听话,也不怕挨骂。片子的加一也跟现在的留守儿童形象有些 不同,她勤劳,听话,懂事,缺少父母的陪伴,但她仍然坚强乐观.........
就是那些我見過和經歷過的,只是沒有那麼困難,留守兒童的心思有誰去關心呢。
技法上实在“野生”(片头的风中收音是不是劝退了不少人),主题上也没有太多独特性(留守儿童),但是好在“平衡”——拍摄者和拍摄对象相处的自在,家庭内部关系的抓取等等。这样的纪录适合野蛮生长,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湖南俩姐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姐姐当爸又当妈。唯一欣慰的是还有电视看...
伟大
加一和爷爷奶奶弟弟在农村生活上学,爸爸妈妈在城里打工,这种分隔的状态作为她正在经历的常态,已经深深影响了她。对她来说农村生活中自己额外担起的责任已经是习惯,无论是照顾弟弟、干简单的活儿、负责做饭等。在没有对照的情况下,她和弟弟在农村里看似无忧的生活,和弟弟拌嘴大闹,时而被奶奶狂骂却都是主流家庭教育外的非正常状态。但农村的简单朴素又格外让人看着轻松,或许只能停留在加一这么小的时候吧。
回望童年,如加一一样走来。
有点流水账,看的有点烦
好一般 可以说有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