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本篇文章较长,且有大量剧透
57岁的治疗师Paul在主动要求提出和他年轻的治疗师Adele结束治疗时说出了这样一句话。“I am 57 and I ’ve lost my way ”。翻译过来是:我57岁了,可是我却迷失了方向。在他们上一次的咨询中,正当Paul对眼前这位美丽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女治疗师的期待,超越了原有的“治疗师——病人”的关系时,女治疗师起身接电话的动作击醒了对另一段“美好关系”充满向往的Paul。她怀孕了。
《扪心问诊》是HBO的救市之作。喜欢的人觉得里面的人物对话扣人心弦,治疗师和来访者时而并肩作战,时而斗智斗勇。不喜欢的人觉得这部整个靠着人物对话撑起来的剧实在无聊到睡着,直接弃剧。但是,作为前者,作为对主演加布里埃尔-伯恩一见钟情的迷妹,我实在想说,撑起这部剧的绝不仅仅是你认为的“无聊的”人物对话,还有大写的牛叉。
主演加布里埃尔-伯恩饰演中年心理治疗师Paul。他冷静、客观、分析鞭辟入里,大部分时间里感情拿捏的恰到好处,可是对于他的来访者又有着挥之不去的温情:他是打心眼里希望他的来访者好。至于长得帅?不要问我究竟有没有舔屏,但是盯着屏幕睡不着觉倒是有的。第一季第一集里年轻美丽身材火辣的女来访者Laura诉说她的情欲移情时,Paul面对强大的诱惑还算靠谱。到了第二集,面对一个自大、完美主义结局却收获悲剧的来访者Alex,Paul展现的一个治疗师应有的素质和魅力让我不禁感慨:Laura爱上你不是没有道理,连我都在短短两集不到四十分钟的过程中对着屏幕鬼迷心窍啊!!!
三季全是靠着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对话撑起剧情。每一季都会有不同的来访者,三个到五个。有陷入对治疗师迷恋不能自拔的年轻女人,有因为执行任务而使16个无辜的孩子死亡的海军,有为了解决婚姻危机的年轻夫妻,有十几岁但有自杀倾向的敏感少女……第一季里Paul展现的治疗师形象是敏锐的、深刻的、聪明又充满激情。但是,撇开治疗师的身份,他自己本人的人生也充满危机:和妻子关于孩子教育问题上意见的分歧,妻子因为Paul过分的投入工作忽略对自己对家庭的经营而有了婚外情,自己产生了对Laura不可遏制的爱……渐渐的在治疗中他感到力不从心,对于来访者的耐心也开始时而因为来访者的激怒因此失去中立的立场所取代。于是每周,他会去见自己的督导,一位退休的资深且智慧的女咨询师,Gina。
治疗师也是人,也会有自己的困惑。也会面对许许多多的诱惑。治愈病人的诱惑,被病人诱惑的诱惑……于是在Gina那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卸掉了心理治疗师身份的Paul是怎样容易变得自大、偏执、易怒,又怎样因为这些自大和偏执而变得脆弱。先前在治疗室里那个对人性有着深刻洞察力的Paul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人生琐事缠绕的中年人。童年的伤痛,治疗的棘手、本身的欲望,成年人的世界脱离了治疗室里可控的、安全的、封闭的环境,一切似乎开始偏离轨道。
生活还在继续。回到治疗室的Paul还是那个温和、冷静、甚至魅力无穷的专业人士。他在Gina的陪伴下决定以治疗师以外的身份面对Laura的情欲,可笑的是当Laura和Paul真正以成年男女的身份而不是职业关系来面对彼此时,Paul因为无法突破或者为了坚守自己的良心底线,惊恐发作落荒而逃,而“病人”Laura,却因为Paul真正的情感卷入发现自己的症结所在:她只是无意识中用“性”作为解决问题或者与他人连接的方式。
然后某种程度上,她被治愈了。突破禁区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这是编剧有意为之的反讽?
敏感而又尖刻的少女Sophie,聪明却有着混乱压抑的青春期。Paul宽容的包容了她的各种情绪,治愈伤口的良药是爱和耐心。她渐渐的剥落了对自己父亲的完美认可,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父亲形象,接纳了因为离自己太近而爱也不是恨也不是的母亲,与之和解。她成功的建立了和亲人们的边界,自杀的阴影也自此远去了。
令我动容的是剧情里治疗已接近尾期的Sophie用一句西班牙语对Paul说出我认为的非常动听的感谢的话:从某种光线下,你看着像个电影明星。那一刻我的小心脏扑通扑通,眼角开始溢出泪水:他岂止是某种光线下看像个明星?他就是本姑娘心目中的superstar啊!
少女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在草地上和父亲谈心,主动提出和母亲在某个地方停下来喝杯咖啡。这个家庭虽然不完美,但是内部的某些情感开始流动起来,至少它是充满生机的。Paul扫除了他们之间尘封已久的障碍物,从此他们再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完美吗?不需要。我们要的不是完美,而是不完美但是快乐的活着。
和其他的两个案例比,少女Sophie的治疗结果是个happy ending。 第二季Paul搬到布鲁克林后,他的另一位来访者还提起关于他的职业信息页面有个叫Sophie的女孩留言呢,当然是称赞他是个非常好的治疗师。这是后话了。第二季的开头我那换了发型帅到没朋友的Paul在第一集就接到Alex他爹亲自送的法院的传票。诉讼的理由是Paul害死了他的儿子。Are you fucking serious?第一季Alex死后他爹过来要和Paul谈谈,可想而知,对儿子生前最后一段时间究竟和治疗师聊了什么的好奇,对儿子暴毙的悲痛和愤怒,不由分说的发泄到了Paul的身上。可是问题是,Paul仍然在理解了他的伤痛后和他坐下来面对面的好好谈了谈,结果你现在跑过来质控Paul杀了你的儿子?!!!
详细的剧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B站上就有。有了这么一个情节后我的第一反应是人是多么善变的动物,虽然Alex他爹的行为是意料之外也似乎是情理之中——丧子之痛必须需要一个靶子转移出去,否则他本身难以承受,只是,当自身的悲痛掺杂着不足为外人道的私欲时,比如榨取不菲的钱财,比如发泄私愤,就是卑鄙可耻的。
当然,治疗师的工作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比如如何应对治疗过程中来访者的突然死亡?这个需要专业人士来解答了。但想起来仍旧觉得悲哀:费尽心力的想将一个人从黑暗中拉出来,最终的结果是这个人仍堕入黑暗,在许多不可控的因素下。这个时候,你成了死者亲属愤怒的靶心,所有的怨愤与不解,恐惧与不公,都一股脑儿向你掷来,所以请不幸遇到这种情况的治疗师挺住,毕竟人间自有公道在。
毕竟第二季的结束,在Gina的陪伴下,Paul紧张的的接了受理这个案子的律师的电话。结果只是虚惊一场。且不说这个从第二季开头就悬而未破的案子确实调动了我们的胃口,但是我们也的确为Paul捏了一把汗啊!
至于那对在治疗中无休止的争吵、指责对方、无法反思自身、自说自话的年轻夫妻,他们的治疗成果呢?说到这儿我真想拿剧透太多当借口掩盖真实的情况,真实的情况就是:我忘了。忘了这一事实倒也反映了一种情况:那就是发生在治疗室里的故事并不是每个都那么引人入胜。有许多乏味、无聊、令人厌倦乃至疲惫。至少在我的印象中,Paul曾经使用了“逼到墙角”这个词,并且曾经在一次来访者的逼问中违反规则的直接给出了他自己本不该给出的意见。
来的人走了,走的人来了。治疗师的那间光线柔和甚至有些暗沉的房间似乎是一记立在那儿的大笨钟,提醒着他们内心之路的进程。你来欢迎,结束后止步于门口慢走不送。无论曾经的感情有多深,无论我们曾经怎样触及彼此的灵魂,我还是要离开这个休息的驿站,赶往下一段旅程。唯一带上的,就是阳光下你美丽的剪影,在我往后的生命里,挥之不散。
第二季我先前已经提到了一些,一条主线是Paul悬而未决的案子。另外还有一条暗线,也是剧情发展的主心骨,那就是Paul对于自身职业的怀疑。不是所有的来访者都会有个happy ending,治疗师也不能帮助所有人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难题。还是那句话,治疗师也是个人嘛,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第二季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男孩Oliver,因为父母正在分居来到治疗室接受帮助,以期帮他能够更好的度过人生中这段艰难的时间。或许是小男孩唤醒了Paul身上的父爱,或许是小男孩和Paul有着相似的童年:父爱缺席,少年时期就担负起照顾母亲的责任。最重要的是:他们一样在这个年龄,孤独、渴望父母的爱。
这个案例最令我动容的地方在于,Paul在和一个孩子的对话过程中,表达的耐心和平等,以及发自内心的呵护和关爱。小男孩Oliver因为情绪问题而出现饮食问题,因为饮食问题而出现体型问题。他肥胖,不被老师们喜欢,在学校受到同学的凌辱:有个叫Eric的小孩往他的鞋子上撒尿,在他的柜子里放上狗屎。认为自己是父母关系不和的原因因为父母总是在他的问题上当着他的面争吵不休。他假装不再失眠,节食,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留住父母的爱。童年并非都是一生的黄金时光,有时甚至比成人世界更为艰难。
不要问我这个小男孩最后的治疗结果如何,Paul的爱是否又将他的童年拉回正轨。左右一个孩子童年是否快乐的重要因素并非治疗师,而是他们的父母。那么Paul是否改变了他们的父母?改变一个人是难的,改变自己也很难。且前提是你得愿意去改变。
所以最后我们看到小孩子对大人的妥协,大人对生活的妥协,治疗师对不再前来的来访者妥协,也就不足为奇了。Oliver和Paul最后告别的时候,深深地、深深地盯着他看了一会儿,没有道别。关于他们的故事就此闭幕。他是无法道别。我们每个孩子,在童年的时候,也都深深的渴望Paul那样的父母啊。如果从未得到过,那么,这种寻找可能永远不会停止。
还有得了乳腺癌的过分独立和善良的女大学生April。她的故事令人心碎。母亲忙于照顾患有孤独症的弟弟而忽略了她,她从小被教育独立坚强。二十岁出头被诊断患上癌症,为了让刚从生活中喘口气的母亲不要再受打击而独自保有生病的秘密,唯一告诉的人是Paul……她推开了所有愿意和她亲近的人,是因为她坚强惯了,她不习惯麻烦别人。人到中年事业成功却孤独的女律师,她聪明、能干,可是在治疗室里,却脆弱任性的好像一个小女孩。
花甲之年的成功商人因为工作上错信于人而导致卖出的奶粉出现质量问题,职位革去,名誉受损。他怎么样去面对晚年的这一打击?他又怎么样去面对6岁时痛失哥哥的那个身为小男孩的自己?Paul又是如何去处理这个来访者中途企图吞安眠药自杀的棘手案例?
第二季中Paul显得更加困惑,Alex父亲的指控,案件成败的压力、面对病人们的无力感压迫着他,他到Gina那里抱怨,几乎失去理智:
“我感觉就是,我没有帮到任何人……我不会再当心理治疗师,我会找个别的更好的活干,更有用的活儿……你知道我干了什么吗?大多数时间,我就坐在那里,听病人说45分钟,人后他们一走出门,还会做回他们原来想做的事情。”
Gina说:
“Paul,你知道你帮到别人了……你不仅仅只是听,你还观察,你还提问,你还解析,你鼓励人们去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
如果说这只是在压力下Paul一时的牢骚,但我们也不难看出Paul在职业生涯过程中的挣扎和困惑,面对“改变病人”的无力感和对自我深深的怀疑。觉得治疗师就是动动嘴皮子就把钱挣了的朋友们看到这里可以释怀了,那就是治疗师挣钱也不容易啊。
除此之外,令Paul深感无力的还有一点,那就是他认为他能给的并不是病人想要的。他否定了自己的所有工作。
Gina于是反问:那病人想要什么?
Paul叹了口气,激动的说:他们想要被爱。甚至被我爱,他们想要孩子,或者他们想成为我的孩子。他们想要个爱他们的爸妈,他们想要关注,他们想要情感,他们想要希望,他们想吃药,他们想做爱。可我给不了他们这些东西。
Gina的反应淡淡的:真是个不错的清单。
重新再看这些画面的时候,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我觉得Paul似乎为他的来访者们投入了过多的情感。而他只是:太累了。
第二季里的Paul仍然在努力,在抗争,心理治疗似乎没有给我们传递什么中庸的态度,真实的故事也不会为了安慰观众而打包附送大团圆结局。如果每一个来访者和治疗师治疗到最后都是皆大欢喜,这就是生活喜剧了,而不是生活。真实的生活有时候就是那个人生还没真正开始的女孩就得知患上癌症,就是成功的女律师人到中年仍然孑然一身的孤独,就是功成名就的商人晚年仍然会因为一点失误身败名裂同时还要面对身体里那个住了六十年的痛苦男孩。就是面对这一切的心理治疗师无奈甚至有些愤怒的问他的督导:在你的病人当中,你认为你真正帮助到的人占了多大比例?对了,还有在这一季的开头就交代的Paul和妻子离了婚独自一人搬到布鲁克林。
那么Paul怎么坚持?像Gina说的:去见见你的病人们,Paul,像你真正的帮助了他们一样去做。
第三季让我看的昏昏欲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Paul换了发型还是因为他的精神状态总令我觉得不是很佳。以至于我看的断断续续,中途甚至好几次看睡着。这一季的几个来访者的故事也不是很有意思,一个自恋的过气女演员,一个被收养的情绪不稳定的十六岁的男同性恋,当然他很帅。还有一个妻子死后从加尔各答来到美国与儿子媳妇住在一起的印度人Sunil。这一季里的Paul卸下了被指控的负担,却开始因为右手不时无法控制的抖动等躯体问题开始担心自己遗传已经死去的父亲生前所患的帕金森病。
能不能让人喘口气?当然我们不排除可能是剧情的需要所以我们的主人翁的人生的陷阱是一个接一个。前妻又有了新的丈夫,Paul要面对心爱的儿子要同时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甚至超过自己的。父亲的死亡、孤独、疾病、治疗中的有心无力像一阵猛浪扑来,Paul重新见起了新的治疗师,也就是本文开头我们提起的年轻美丽而又富有洞察力的Adele。
Adele怀孕的事实击醒了沉浸在美好关系向往中的Paul。他想象着他们之间能够坐下来,一起吃饭,讨论案例……这当然已经超过了他们目前关系的范畴。谁能去责怪一个为了来访者付出太多同时又渴望轻松而又亲密的爱的孤独的治疗师呢?而且坐在眼前的这位美丽年轻又聪慧的女性是那么的懂得自己。但是故事发展至此,我们的主人公Paul再一次因为自己的来访者中途退出治疗困惑的反思到:
“也许两个人之间的谈心毫无用处,即使没有谎言的存在,人们也只会听进他们想听到的东西。然而那通常都与说话人所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
也许我们的治疗师是过分的悲观了。谈话是疗愈自我相当重要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和别人,比如心理治疗师,还是和自己。或者人在受挫时总容易感到悲观。治疗师Adele分析道:
“我想这跟你反复做的事有关,你总是混淆与病人之间的界限。把他们当做朋友、孩子或者是……你一次次地纵容自己的情感参与其中。”
这段话可能有失客观,毕竟Paul不是“总是”,至少他的犀利的分析、温情而又耐心的陪伴并没有“一次次地纵容自己的情感参与其中”。只是他比一般的治疗师可能更容易动情,更容易卷入其中,同样也更容易被他投入过感情的病人影响。在第三季的结尾,Paul第一次平静的反思到:
“……我还在想我究竟,有没有能力去爱”
是的,你没看错,这个从事了心理治疗二十年的治疗师,在自己57岁的时候,反问自己究竟有没有能力去爱,即使他做的一直是一份需要用爱去疗愈别人的工作。所以还是那句话,不要轻易的说爱,在你不确定自己究竟是否懂得什么是爱的时候。
Adele一语道破了Paul一直以来的行为模式,无论这是什么,对于Paul来说,这可能是又一次蜕变的开始,但是对我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或许从Paul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严肃对待自己的人内心所经历的挣扎,九曲十八弯啊人生的路还很长。所有的逃避都只会让你迂回的绕回正确的路上。与其如此,倒不如早早正视自己的内心,改变从来都是现在最早。
Paul最后决定停止接见来访者,并且退出和Adele的治疗。用他的话来说,他甚至已经无法将治疗中产生的感情和现实区分开来。作为一个治疗师,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相信,在这间屋子里发生的,究竟是某种治疗手段的运用,还是自己的真实的感情在对他发挥作用。他说:我五十七岁了,我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Paul还是义无反顾的走进了拥挤的人潮,那个不同于治疗室的真实的世界。或许,他最终决定不再躲在治疗师这个角色背后,而是和任何一个普通的人一样,去真正的拥抱这个世界。
最后让我们用Paul和April 治疗时说的话结尾:
“这就是生活 April,有时无序而残酷,但是这是你唯一拥有的生活。”
前后几年,终于在今天看完了三季。有许多令人感慨和感动,还有感同身受的内容。 其实不难看出,Paul早就把咨询当成了自己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他白天在沙发给来访者咨询,而晚上就睡在那个沙发上。 第一季Laura对Paul的正移情,和Paul对Laura的反移情,是贯穿第一季的一个线索。就像Paul第三季最后一集对Adele说道的,“You just said 'relationship',but the point is,that it isn't one.It's been created in this room by the artifice of therapy.”,这些所有的设置,咨询,每周一次的和来访者的谈话,只是一种为了产生某种治疗手段的运用。这也不难理解,当Paul决定要去见Laura,要去见那个认识了这么久却从未真正走进对方生活的那个Laura时内心的害怕和迷惘。我相信那个时候的Paul一定有一种强烈的不安。生活和咨询的界限不清,这也是为什么咨访关系强调设置。 当Paul感到无能为力,会退回到既往的心理咨询模式继续处理来访者的议题,表现出自己积极的态度,然后用设置保护自己。 当这一切无法说服自己,他选择了退出。是Adele的反移情让他确认了自己和自己来访者界限不清的关系。 编剧最后一集帮助Paul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Paul也第一次在听到Adele对他说出那熟悉的“My door will always be open to you.”之后勇敢的说出了那句“Well,it's okay.You can close it behind me.”,不再渴望通过咨询来满足关于督导、朋友、母亲等这么多关系的幻想,不再渴望让自己在咨访设置的保护下做一个一直不会长大的孩子,完成了一次迟来的断奶仪式。
译者 | 罗彬彬
出处 | 七心花园心理空间
注:本文内容,为欧文亚龙与《扪心问诊》主要剧作者的对谈翻译。对话视频内容,来源于youtube.
本文为翻译内容第三部分。
译者 | 罗彬彬
转载本文翻译内容,请注明译者及出处。
本文大概
5744
字
读完共需
10分钟
(天赋与选择)
问:在扪心问诊中,男主决定放弃心理咨询行业,并且放弃了去接受心理咨询,你如何决定治疗的结束?或者小说的结束?
作者:故事永远都不会结束。或者说,当你不能继续下去的时候它就结束了。我通常不知道我的书什么时候会结尾。写作有的时候我来说是混乱的(Chaos)。在写作的过程,我可以感觉到图像,让我知道我可以怎么样来写这个书。有些时候,就像是天空中突然飘来一个声音。你在某个特定的时候用完了你的精力能量,那就这样了,书就结束了。
问:你需要这个角色达到一个的理解或者收获吗?
作者:因为这是关于心理治疗的书。一些角色确实在经历咨询中有些改变,领悟了关于自己生活一些事情,但是有些人并没有。我并不想让这个东西变得过于完美。这或许也会应了小说和剧本的区别, 这并不是好莱坞那种皆大欢喜的解决。小说并不是这样的。
亚隆:之前你提到的在《In treatment》中,什么是最深刻的部分,每个角色在同一周的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场景出现。好像加布里埃尔扮演的这个角色是被五个不同的人来写的。我们一同见到这五个人。我惊讶这个角色可以写得如此整合。
你说到另一个写作和心理治疗之间区别,我想到我自己多年前的一个来访者。他终止了一段恋爱关系,但是他没有办法从中走出来,他不断地回忆这段经历,沉溺于其中。我们在治疗中陷入了困境。但是,我并不知道这一点。后来他读了《当尼采哭泣》。这是关于痴迷的小说,尼采的和布洛伊尔的幻想。他们一同相互帮助彼此破除执念的故事。当他读完之后,告诉我说,这本书大大地帮助他,比心理治疗管用多了。因此,他准备要结束治疗了。
所以,人们会从不同地方得到帮助。
说到小说的结束,其实我也一样不知道什么地方是停下来的时候,小说也好或者故事也好。其时,我也同样有焦虑。我的上本书,我也花了好几个月纠结于到底在哪里结束。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结束。原来我希望在一个地方结束,可是卡在那里了。但是最终在另一个地方结束。
问:欧文,你能说说你自己作为咨询师的经验与当你写作的时候描写的咨询师的专业的区别吗?
亚隆:我其实和自己在小说中描写的专业的咨询师没有太大的区别。我提到过一本小说,讲的是一个治疗师在治疗一个卢森堡的纳粹。他不是一个像我一样的治疗师,但是这是我塑造出来的对于人类心理有很多了解的角色。这些都是我的一部分。
小说里面治疗师和一个寻求帮助的人工作。那个来访者觉感觉不到活着的感觉。治疗师給希特勒写了一封信来来描述这个人的问题。当我和它讨论他的防御,我用尽所有我所知的方法,包括我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方法来帮助他来了解他自己。所以,小说描述的和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つˆ⌣ˆ)つ⊂(・﹏・⊂)
问:你曾经看过一个本书,是关于一个糟糕的治疗师最后服药自杀的故事吗?
亚隆:关于《扪心问诊》,我曾经写过一本书《给治疗师的礼物》。我写了一大段是关于警惕职业危险。我提及了两个很重要的职业危险。其中之一是来访者自杀,另外一个是被来访者起诉。加布里艾尔(Pual)饰演的角色在一个来访者身上就经历了这两点。我们知道,那个飞行员Alex在最后可能是自杀了。然后Pual 又被Alex的父亲起诉了。他真的是经历一个可怕的职业危机。这是一个第一季的故事。
我是特别幸运的。在我的工作中没有来访者自杀。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我年纪越来越大,我选择来访者现在比较慎重了。我不会接那些真的很有可能自杀的来访者。
我曾经有过和有自杀想法的来访者工作的经历。他们认为“我现在的生活真的很痛苦,死亡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解脱”。我尝试和他们的这种魔力幻想(不合理信念)一起工作。在那种“自杀是一种解脱”的背后是,“我真的需要帮助,不管什么样的都行,来让我感觉好受一些”。我们要帮助他们看到,这个痛苦的过程,是相反的,其实是永久的。这不是意识层面的去感受到有什么释放的过程。我会用到存在主义的部分来干预他们的想法。
作者:我不是一个治疗师,所以我没有什么补充的。但是我要说这个确实有不一样。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是有区别的。精神科医生有处方权,而心理医生是没有的。
亚隆:其实如今两者其实非常的接近。
作者:但是,之前确实不一样的。
亚隆:多年以前,只有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才做心理治疗。在我刚进这个领域的时候,一个精神科医生想要做心理治疗,必须要有一个精神科医生来给他做督导才可以。
作者:如果你需要谈话治疗,那你去找你的心理医生。如果你想要吃药,那你去找精神科医生开处方。精神科医生往往没有长程的病人。
问:你讨论到小说是陈述真相的谎言。亚隆你谈论你的病人被《当尼采哭泣》帮助的故事。你们两个能否谈谈关于故事这种更甚于争论,教育甚至是心理治疗的帮助人们改变的力量吗?
亚隆:我要说的,当我一想到这个的时候。有一本卢瑟小说《storyteller》中,他展示了在亚马逊文化中,故事讲述者的文化与力量。当我和我的来访者工作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也有故事正在被讲述。随着治疗深入,故事浮现出来。然后我又焦急又渴望去想要知道我的来访者下次会发生什么。这对我来说,这是大脑保持在一个非常健康的治疗的状态——让自己尽可能地投入在来访者的身上。
当我在斯坦福的第一年,我进行了一个治疗小组。住院医生(Resident) 他们坐在黑暗中,通过单面镜来观察小组的进程。他们对此感到非常的无聊。这对他们来说像是一种惩罚。之后我们又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关于小组的讨论。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不再感觉到无趣。他们越能够理解这个过程,对这个越感兴趣。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终于知道亚隆模式的节奏怎么回事了——生活中的电视连续剧。人和人之间发生的事情让他们感到激动。
我喜欢那种看待来访者的角度。这并不是说我每次都会写关于来访者的故事。而是我内在试图去组织故事来帮助我理解我在工作中如何进行下去。
作者:有的时候读者告诉我说,一句话,一段话,一个角色如何打动他们。他们说,你写的就是我。你怎么会知道我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这让我想到的是,我之前说过,作家好像在脑海创造了一个心理学家。我认为,只有一个作家能够把人们已知的生活写出来,他才变得特别。我认为,用语言说出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这才让作家变得特别。
⁄(⁄⁄•⁄ω⁄•⁄⁄)⁄
问:心理治疗有各种的取向,你认为未来心理治疗会走向什么方向呢?
亚隆:每次我被采访的时候,人们都问我这个领域的未来是什么。我回应说,请不要让我回答这个领域的未来。 这真的没法回答。这样的对话总是发生。
现在主流的CBT(认知行为治疗),有很清晰的流程和操作步骤,手册化。我觉得或多或少有些忽略了心理治疗核心的部分,即和来访者的关系。我觉得在这个领域有些断裂的部分。
我想主要这是有经济因素的原因 。保险公司愿意支付费用的治疗次数少。行为认知疗法疗法的设置中,治疗次数也相对较少 。但比较长程的治疗研究,你会发现有一些不同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二十次的治疗中认知行为治疗和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更多的分析取向,更多治疗中的张力,可能持续更久。
我想这也主要是经济因素的影响,还有来访者是谁的原因。
问:在电视节目中,你说自己独特的经历——进入那个治疗师的想法。(想他所想?),当在读欧文的书,当你和你的来访者关系有个人化的倾向(go personal),这回让人变得不舒服。但这是治疗过程的一部分。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坚持专业训练的原因。
作者:我觉得这更像是评论、回应而不是问题。
亚隆:这就是我在治疗中想要做的。这就是我想着加布里艾尔这个角色Pual,他会怎么做呢?当他碰到困境的时候,我也会困惑。 关于作为一个治疗师你在治疗中”你要暴露自己多少“这个话题?这里有很大的不同。
在以前的时代,人们非常遵守弗洛伊德的“克制”原则,不要呈现任何自己的部分。甚至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都是不可见的。他坐在诊疗椅的一头,来访者是看不见治疗师的。弗洛伊德的概念是想要让病人将对于过去的经验的感受进行移情到治疗师身上。所以他不希望治疗师是可见的。
当事情更深入的时候,有一些证据让我发现咨访关系是更重要的,甚至比研究这种移情更重要。于是,我深入去探讨作为治疗师我愿意自我暴露的边界在哪里?
大多数治疗师同意,恰当的自我暴露可以用来解释好的治疗是什么样子的。当来访者对于治疗有疑问。我想要对治疗去神秘化。那就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你对于此时此地(here and now)的暴露的多少,你自己的关于此时此地的感受。当你负责地,细心品味后的地表达,你会发现你和来访者之间有很多的事情发生。
我非常强调在治疗中的这一点。
还有一个有诸多争论的地方,就是治疗师是否要暴露自己的个人生活。我倾向于认为这一点不是特别重要。知道我看了什么书,看了什么样的电影。这有什么关系呢?我倾向于更关注于咨访关系本身。尽量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呈现在治疗中。
同时,也会有对于来访者向治疗师询问越来越多的私人问题的恐惧。那些更多的关于你个人的性生活,你每天早上打开门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那些问题并没有发生过。如果这些问题真的被问到,治疗师只要关注在咨访关系上,就不担心没有答案。(比如,关注在这样的问题。)
”通过让我感到尴尬,会给你带来什么呢?”
“让我们来更清楚地看看,为什么让我感到尴尬,对你来说如此地重要呢?”
这是我进行治疗的方式。
(=´ω`=)
问:你之前说过,作家就是让那些看起来很明显的东西再呈现出来。有些事情不是那么明显。有些东西被说出来,有些东西没有被说出来。你否认认为有些东西,让你有能力去感觉,去看见,去写出那些没有被说出来的。
作者:这是一个好问题。但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艺术家成为艺术家,作家会成为作家,音乐家成为音乐家?
我现在开始认为,这就是你的天性,天生的特定的某种性格。对于这种性格的解释有多种多样,现在对于这些性格有一些更多医学的解释。有些让人认为很迷人的性格,现在让你感觉有些失望。
“因为你大脑产生了一些不好的物质,所以你成为了作家。你是脑子出现的问题或者是你在经历什么病痛之类的。”
那些天真浪漫的孩子,没有经历大脑科学的研究的分析之前,还都是调皮捣蛋的孩子,充满幻想的孩子。而现在却是,多动症之类的。在他们没有被医学诊断只是大脑神经的电流活动过多或者缺乏之前,有些人是被认为是天赋的。
实际上,你的孩子比别的孩子经历更多的痛苦。他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不长时间甚至好几周都一直去观察狗在街上跳来跳去。
如果我是这样的孩子,我一直看着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就是这些极其平常的的事情,都不是那种比如狗在街上被撞了,让别人会感到悲伤的事情。就而我说的是,有些画面就在你的脑海中定格住了。好几个月都挥之不去。让我的父母发疯,抑郁。然后,我变得悲惨。然后最终这些如同岩浆一般的痛苦倾泻出来去往某个地方。
如果你是有天赋的,某种意义上你是幸运的,另外一部分也是不幸的。你注定要对这些痛苦的东西做点什么。而其他悲惨的人,要么疯掉,要么自杀。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亚隆:不过你确实是一个冒险者。在luara的个案中,你冒了很多的风险,很有勇气。
作者:其实我不觉得我这里冒了风险。很多人说,哇,你真勇敢。你暴露你自己的生活,虽然你没有出去和大家说这就是我。但是观众很聪明。他们知道,luara是关于你的故事。我作为一个作者并不认为这不是一个称得上勇敢的行为。这是一个冲动的行为。同时,写我们自己其实更容易些。因为我挺懒的。我自己那么悲惨,为什么还要出去寻找别人的悲剧呢? 我其实还真的有挺多故事的。
亚隆:在你写的《扪心问诊》中,在luara的治疗中。Pual 和Laura有很多相互影响。然后你让Laura和pual的另外一个来访者Alex在咨询室外相遇,然后他们发生了关系。你是一开始就这么设置的吗?
作者:作为电视剧是这么设计的。当我自己写到第三四次的时候,制片人还是导演过来和我说,我们这里要制造一点不一样的情节。你看他们两个相遇,然后有段关系之后,让Pual生气这个剧情怎么样?你说的其实原本不是我自己的想法。
亚隆:我都觉得这个连贯性让人惊讶。
作者:我忘记了这过程具体怎么来的。不过这就是电视剧。你坐下来,然后就讨论我要让这个过程更有趣。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治疗和电视剧中的治疗的区别。
亚隆:如果你真的要拍一部电视剧关于治疗师和来访者做的很好的故事。那一定是非常无聊的。作为电视剧,需要一个假的治疗师。但是我们总是说治疗不是告诉你关于这些过程你应该怎么做,不是告诉你如何利用你自己的错误。我觉得这重要的一点在《扪心问诊》中体现到了。
٩(๑>◡<๑)۶
问:那个一个来访者和另一个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感觉有点刻意,你是说是你们有意这么做的吗?还是这样也符合心理学的逻辑?
作者:我并不是说那样的事情并不会发生。
在电视剧中,主要目的并不是想要让心理学概念本身合理,而是要创造戏剧性的剧情。当你在写一个治疗性的剧的时候,有的时候你就觉得戏剧性不够,就让它有更多的内容。
亚隆:这里也很有意思。我觉得你说的也挺对,就是可能不太符合治疗的逻辑。我就是享受这个过程,放下所有的那些概念。我其实对于pual最后焦虑症发作是很开心的。
问:我的意思是这个关系,如果Alex和luara的关系设计出来只是为了防止这个剧集变得无聊吗?
作者:不不。这Luara和pual之间要发生的关系,是决定关于这部剧是如何结束的过程有很多的争论。他们会不会上床,他们会不会?
亚隆:这过程,有哪些是你控制的?
作者:那个急性焦虑症发作的是我提出来的。我认为他们如果真的上床,那挺糟糕的。不过,我认为电视版的如果这个在两个上床的时候发生,其实挺美的。我们讨论了很多次这个剧集会如何结束。我们有很多结尾。就好像这个剧剧本被修改了十次,很多版本。
问:实际上我就是说那两个病人相遇,发生性关系是太刻意。最后,pual的急性焦虑症发作,我觉得在心理学上是很合理的。
作者:恩,我明白了,也许吧。
亚隆:我当时其实很好奇,作为一个作者,你会如何结束这部剧。这就是最后一次治疗了,你要怎么结束呢。我简直无法想象你会如何结束。而当我最后看到结尾的时候,觉得这真是太完美了。
作者:是的这很完美。我必须承认这是导演的选择,而不是我的。我现在想起来,要是根据我自己的选择,那这个结尾就不会有那么有力量。这个结尾,就好像意味着制片(产品的)的结束。有很多人去讨论主角的选择。有些人很失望,有些人喜欢这个结局。
我的选择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他们应该已经开始发生了性关系。然后,做爱过程中咨询师的焦虑症发作。我是这么写的。但是,导演决定用现在的结局。然后,我也同意了。结果我也很喜欢。
亚隆:我认为,如果你那么选的话,还得让Gina再给Pual做治疗。
ヽ(゚∀゚)メ(゚∀゚)ノ
结尾啦!
前两篇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
ヾ(✿゚▽゚)ノヾ(✿゚▽゚)ノ
腾讯视频版
时长:1h31min
建议在Wifi条件下观看
这一集里男主对他的心理咨询师表现出了强烈的一种什么呢,渴望她的目光,渴望得到她,渴望她能理解自己,渴望她成为督导,同事,伴侣,母亲,问诊最后的几分钟两人鸡同鸭讲了很久,男主继续一直的攻击心理咨询师死板不懂变通,他还是在强烈的渴望得到她对自己的病人的建议。
然后他的心理咨询师一口气说出了很多大实话和心里话,饱含着恨铁不成钢的怒气和平白无故受攻击的委屈,来想让他清楚的审视此时此刻的自己的行为有多么的荒唐和笨拙。
听完她的话,男主沉默了,咨询师希望下周进行两次问诊,我们的男主很明显的表现出没有得到满足的小孩的不想配合,然后他又任性的拒绝了,并像个无助又生气的男孩一样盯着这个小他那么多的年轻女人……
此时咨询师很失望说"for now we need to stop"然后站起来长叹了一口气,看着男主,男主因为坐着抬头望着他,还带着明显的没被满足的孩子气,回望着他一脸的可怜……
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那小表情简直太可爱了,哈哈哈虽然是演的一个已经五十多岁的男人了,但是吧,接下来
咨询师看他完全没有站起来的欲望,就又无奈的移开目光看了一圈天花板又回来注视着他说"Are you so paralyzed you're unable to stand up?"
男主听完赶紧麻利的站起来了,期间眼神一直没离开过咨询师,视线也因为动作一下子由仰视变成了俯视,小表情也是很可爱,还接了句,看,我站起来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真是笑死我了
爆笑,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这里简直就像温和而坚定的年轻妈妈训不知满足的男孩的绝佳场景……
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一部看下来的体验没有第二部那么流畅,最喜欢的是Paul和他新的咨询师之间的那段关系。
印度老爷爷
印度老爷爷的部分常让我看的时候感觉到一点恐怖,从第二三次咨询开始能明显感受到他对儿媳妇的爱和对儿子有的那么一点嫉妒。同时年轻时那段悲剧的爱情也浮现出来。但最后Paul发现印度爷爷竟然是为了被遣返回家而在咨询中有意夸大了自己对他人的潜在危险性。所以咨询中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呢?但说回来,看到后面,你也会觉得回印度独自生活相比来到美国离开挂念的环境对他来说是更好的选择,而他也多次强调儿子很孝顺不会丢他一个人在印度的,所以被遣返似乎是他离开美国回家的唯一方式了,从这个角度说,咨询帮助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和转变,就也真的是帮到他了吧。
女演员
刚开始看这部剧时,我恨不得跳过女演员的这部分,总觉得不知所云索然无味。后来突然意识到,如果一段对话会让你感觉无趣,那很可能是讲话的人无法接受也不喜欢他自己。这一点就还蛮神奇的,后来的剧情发展也确实展现了女演员在各个方面的不自信和自我排斥。后来谈到她跟妹妹的关系,或者说她的主诉就是她与妹妹包括自己的关系,习惯的套路可能是,妹妹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样在“伤害”她,都是她的映射而已,但实际上剧情到了后半段,虽然不得不对女演员的描述保持警惕,但事实上妹妹的一些反应听起来也确实有那么点“伤害性“。可是这种伤害性其实不影响女主与妹妹之间本该拥有的姐妹深情,在妹妹生命的最后阶段,女主还是可以借助咨询师的帮助完成照顾和陪伴的工作,让自己不留遗憾,也处理和解决好了因为特殊的家庭结构而引发的关于自己的那部分问题。父母的情况造就了女主与妹妹的情况,妹妹事实上可能确实存在对女主的伤害,但那其实不要紧,处理好女主自己的部分之后,伤害的部分就变得不那么难以应对了。
小男孩
从他对自己母亲的厌弃表现来看,我很怀疑他的男同倾向是与这个家庭环境有关。但这样想好像不太政治正确,剧里肯定也不会去纠正一个人的性向。其实从这个男孩儿身上我学到很多,他显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情绪大起大落,而我好像恰好相反,总是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和收的太严实了,就还挺佩服他直接的表达的。他夜里出现在Paul门口的时候,Paul本该拒绝的,但我也觉得似乎又是无法拒绝的。事实上那个场景对男主是有帮助的,它把他的行为模式完整的呈现出来——“有意”搞砸所有关系,然后崩溃于别人不爱他。但是事后Paul的咨询师也指出了Paul这样做的心理动力。反正就是每个人都各有原因,但“出于自己”的原因也不一定对别人产生坏的结果。说出来只是让我们更了解自己而已。
Paul的新咨询师
我超爱他的新咨询师!超爱他们的对话!咨询师的演技很好,很多表情和动作都恰到好处!一定不能错过。印象最深的是Paul在发现Amy已经怀孕后,对她说,是不是换一个时间地点相遇,他们是有机会在一起的,他们是有机会以另一种关系相处的,他说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是,Amy虽然怀孕了,但仍然是孤身一人,仍然是孤独的。嗯…这里Amy遵守了职业操守没有过多自我暴露,也更不可能答应Paul的告白。但作为观众,我们也确实看到Paul咨询迟到后的那天早上,Amy早上起床给Paul电话留言时,身边并没有睡着其他人。咨询中的感情是真实存在的,也是虚幻的。原则就是“咨询要与现实分开”,所以咨询确实是残酷的。有时候会觉得“认真就输了”,但同时如果不认真,咨询就没有真正开始。
神剧 让我审视自己 很不舍。。。
儿纸演这种傲娇小基佬简直出神入化orz
也是冲着DeHaan来的,演技确实还不错,扮17岁高中生也毫无违和感。就是一直演基佬,还都是心理有问题的基佬,身为一个直男你压力真的不大吗?
我觉得Paul就是太孤独,太纠结,如果第一季和Laura在一起,没准他的人生会快乐起来!
Paul在执业二十多年后,质疑心理咨询中的亲密关系、移情与反移情的虚幻,关闭了诊所。这个问题我也在思考。如果说,心理咨询中的关系是虚幻的,那么现实中的关系,就很真实吗?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关系都是真实的,也都是虚幻的,区别只在于处在梦幻泡影的第几层而已。
下一次不知道何时再有这样的剧集...
在经历了被印度大哥利用、对花样小受固着模式的无力、与过气女演员的不了了之、督导女神的幻灭之后,Paul发现有生以来最大的瓶颈出现了,而自己真正的生活不能再这样下去,一辈子好像需要在此作一个了结,也许一切可以重新开始。
(第9集實在太令人尷尬了....)Dane Dehaan 的案例典型無解。如果長久以來累積的經驗值能讓諮商工作者審視自身,發現自己改變的可能性,不啻正向回饋。人總是想要改變別人,卻忘了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我是来刷DD的 戴涵涵你又演了个基佬!演技五星好评
所以最终是说医患之间“边界”与角色的重要性么,最后收尾收的真心好
三月份以来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喜欢Adele,她那么年轻却有那么深刻的洞见。这就是bring the light into your darkness的那种人吧。
190603 将皮特森12rules及n1文法习惯建立后的想法:本剧后花了4年多学心理学及哲学 才算走上坚实自我的道路。真辛苦,也值得我自豪。15-01-18 引用:”童年时母亲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而父亲又在这个阶段经常缺席,小Paul不得不肩负起照顾她身心的任务,这份沉重的亲密关系直接的影响了他以后的生活,他选择了心理学专业,做一名治疗师,从医治病人的过程中获取一份安全而舒适的亲密感,既可以和人建立深入的关系,又可以最大限度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
该片真实反映了心理治疗的局限性,治疗师一旦把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和期待带入治疗,可能让治疗师更容易绝望和无力,无法客观看待来访者,也会无心维护和拓展现实关系,甚至会让来访者反过来满足治疗师,看似是为来访者倾注所有,但其实也是在回避自己在现实关系中的责任和挫败,以及正在经历的内心痛苦~
最后还是以怀疑结束。心理治疗不是万能的这一点,真是真实得让我无法直视。
最后的外景,感动得泪目
ep 03 / 07 / 11 / 15 / 19 / 23 / 27
In treatment确实是迄今唯一“因看得太多太快而难受”的电视剧;隐隐总是希望Dr. Paul Weston永远是像帮助Sophie时的那个人
剧是好剧,但看完后估计很多人都放弃当咨询师了吧
一个执业超过 20 年的男心理咨询师选择一个比他年轻 20 岁的女心理咨询师做咨询,是本季的第一大看点,那几个 session 实在精彩。Paul 和 Sunil 是第二个看点,两个人太像、又太惺惺相惜,最后在监狱的那个对话好像 Sunil 在治疗 Paul,Paul 的反复追问和紧张、控诉,一瞬间让我哑然失笑,好像一个作天作地的小姑娘。太喜欢 Adele 了,镇定、非常稳,适度的动情。喜欢她灵动又狡黠的眼神,在《办公室》里就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