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电影的受众群太小,本片又是全片福建话演绎,相对的受众群就更小了。 故事是导演的个人家庭自传故事,原本是富家女的母亲,因为被兄弟欺骗而生活落魄的父亲,两个父亲的妹妹以及导演自己的一个有精神病的哥哥和一个没有地位的姐姐。 因为哥哥有精神病,母亲总是把更多的经历放在哥哥身上,导致男主不喜欢这个哥哥,更因为哥哥对母亲做出那丧尽天良之事,而让男主恨透了这个家。 长大之后,他无法面对自己的姐姐,无法面对曾经很照顾他的两个阿姨,他选择逃避。 可是他一直因为童年的事情无法走出自己的围城,走投无路之下,他决定将故事说出来,试图打开自己的心结。 影片中的一些演员都不错,对于人物的刻画很到位,很朴实,就好似身边之人,让观众很容易代入。 尤其喜欢的一场戏是男主sunny和阿财的那一段舞蹈,好自由,好自在,好放松,好快乐。 电影的最后一幕,戏中的导演(男主)和原本以为是回忆中的母亲(原来是演员)从‘戏’中出来,一个长镜头拉过,他们慢慢露出背影,原来一切都是戏,真正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想这也是真正的导演相对自己说的话,放下,人生如戏,出戏就好了。 能将自己那么沉重的童年完全的展露在人前,还是那么多人面前,真的很不容易。 另外就是片中看到了那久违的槟城,好开心,哈哈。
还有要推荐赵传唱的主题曲‘感谢你’,闽南语版本。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北京电影节,今天年展映的电影主要是经典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大杂烩,并没什么新意。仔细看了列表之后,大部分想看的电影都买不到了,最后选来选去,选了两个比较有特点的电影。
第一个是惊悚片《屏住呼吸》,另一部则是马来西亚电影《海墘新路》. 前者是国内比较少见的恐怖惊悚片. 后者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马来西亚华人的时代电影.
从电影角度来说,本片最大的特点是结构. 双环的结构,用导演拍摄自传电影的情节来,逐渐引导出一个个人物,进而展示出了过往时代马来西亚华人的家庭和生活状态. 从结构角度来说,非常新颖而且娴熟. 如果你对马来西亚尤其是槟城华人生活状态比较感兴趣, 本片可以给你要个不错的窗口. 毕竟,东南亚华人的起源和欧美的华侨,还是不同.
本片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在非常完美的结构下.人物的塑造相对单薄,尤其是人物关系--------无论是家庭关系还是同学关系,一开始让人困惑.到影片中后期才逐渐让人理解,这点很不好,因为会让人错过很多初期的情节. 还有就是闽南话和英文混搭 , 不得不说闽南话真的好难听, 尤其男人说起来感觉非常像泰语,声音尖,沙哑,一个魁梧的男人说起来则非常娘炮. 和东南亚味儿英文混搭起来简直让人抓狂.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套自己的道德伦常社会秩序. 这套秩序是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也给我们动力和方向去驱动我们的生活. 可是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个环境,传统的道德伦常被打个粉碎,而你又无力去改变. 我们要如何生活,如何让生活前进呢?本片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列子,尽管过程让人心酸,但是一切终究过去.生活还在继续. 在影片最后 , 主人公跪别了先人,开着自己的汽车,融入了槟城滚滚的车流. 生活真是痛苦而让人唏嘘的,却也是充满希望的.
自传味道过于浓厚,但其故事又并不能让人真正触动。
这一家倒是挺凄惨的,人人都不容易。母亲、哥哥、爸爸姐姐都演得很好,就是男主在里面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倒是小男主让人有点印象。
也算是对马来西亚的70年代华人街区做了一次回忆,有点情怀在。新加坡的《我们的故事》等对过往的回溯挺不错的。
电影的最后突然将镜头拉开,将人从电影中造的梦拉回现实(拍摄现场),一下将人的情感投射打碎,个人非常讨厌这种伎俩,这是对观众的戏弄,不尊重。
(作者:奋斗的小猪,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18北京电影节第十三场,4月22日,首都电影院西单店,《海墘新路You Mean The World To Me》)
导演在一个关于家庭的自传故事里,把家庭的怨恨娓娓道来。酗酒的父亲,骗走钱财的叔叔,患精神病的哥哥,做妓女的大姑小姑,母亲在生活的重压下含泪撑起一个家,姐姐承受着心理折磨,那个有点娘娘腔的同学阿财,被同学欺负自己却无能为力……这些人物符号构成了Sunny童年的画面,也成为他多年无法解开的心结。
故事里的人物塑造复杂多面,并不单一。大姑小姑为生活所迫变得贪婪,但也有念及亲情让人感触的一面,在外人面前吹嘘Sunny是大导演的样子甚至有些可爱;母亲承受着生活的折磨,家庭矛盾的痛苦,当母亲的妹妹劝她离开不成器的父亲时,她却愤然拒绝;患病施暴的哥哥,一直以暴戾的形象出现,但却也有把钱塞给Sunny告诉他男孩子不能没有零花钱的举动;姐姐阿云一直忍受着这个家族矛盾的折磨不得不依靠上帝来找到精神的寄托,她对Sunny拍摄这部有点自揭家丑式的电影感到心痛,但却最终掏出了全部的积蓄帮助Sunny完成内心的救赎。
观众一直以为童年时Sunny的影像是他自己的回忆,然而在结尾处,镜头拉远,我们才恍然,这只是《海墘新路》电影里的演员而已。这个设计让我非常感动:过去的回忆,母亲的形象,家庭的矛盾,其实都藏匿在导演的内心深处,观众看到的只是演员,这个心结属于导演,解开心结的也只有导演自己。最终,Sunny和大姑小姑和解了,和姐姐阿云和解了,和已经去世的母亲和解了,和自杀的哥哥和解了,也和自己的内心和解了。.
这是一部非常东南亚的电影,时代的还原,马拉西亚槟城的景象,都呈现的非常好。在片尾字幕上看到摄影是杜可风,才恍然大悟,大师的镜头如此美妙。此外,声音是杜笃之,制作团队全是顶级。
电影音乐也是亮点。片头Sunny唱的那几句《浪子心声》,小姑在换衣服时放的那首插曲(依稀感觉是邓丽君),都充满了70年代的时代感,最后赵传的主题曲《感谢你》也相当应景,让人心动。
最终,Sunny的电影拍完了,导演的《海墘新路》也拍完了,这个关于槟城家庭的救赎画上了句号。
醒来时看见一抹金色的晨光照耀在海面,但起来才发现外面飘着满是海风潮湿味道的雨。六月初的槟城,比起吉隆坡少了城市繁荣与喧哗的燥热,出租车司机是位上了年纪的华人,我们忐忑指着《饮食男女》推荐的餐厅地址,大叔看了一眼,淡淡地用粤语说了句,“格成,OK。”格成那两个字,有着我所不知晓的福建或其他南方地区的口音,又或者还带些被马来语通话的音调,总之和之前听过带有口音的粤语不同,有种时光倒流的缓慢节奏感。
格成是老字号的茶餐厅,开店的是华人,咖啡与“咖央多”是杂志推荐的招牌,我却觉得对“故乡”的思念意味多于食物本身的含义,它没有吉隆坡“新峰肉骨茶”的热闹,更像是那些被乡愁缠绕又无从挣扎的上了年纪的华人,一早聚集在一起,家长里短中透露出回不去的唏嘘。
其实这也是槟城给我的记忆:缓慢、潮湿、遍地都是当年离乡别井华人留下的痕迹,破旧的中文招牌与古早味的食物,还有令人震撼的龙山堂聚集的图腾和传统,被马拉化的新生代......统统这些,都让槟城像是平行时空里的从前,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遥远,而《海墘新路 》,恰恰让这些记忆复活,导演浓缩在电影里的成长故事,与槟城两夜的旅途重叠,像是把当时没深究大宅房间的大门打开,让那些铺满蜘蛛网的往事鲜活,我明白那些情节里有太多戏剧化的冲突,能让故事看似更加立体与煽情,我们的记忆又何尝不是充满自我的修饰与欺骗呢?
除了唤醒关于槟城的二三事,也唤起了听蔡明亮导演讲故事的那些片段,我始终觉得亚洲有些骨子里相联系的东西,就算言语肤色宗教不同,依旧能很快进入那种共鸣的状态,破旧街道和影院,永远无法摆脱的潮湿,心情在阴郁中苏醒,又漫无目的的游荡,电影忽然变成燃点烟火的火柴,它只是一个引子,夜空中总有最璀璨的花火,这些已经与它无关。我在电影里槟城旧屋中不止一次的出戏、云游,回来时情节已发展到另外一个相悖的方向,但又如何呢?离开槟城的2012至今,我从未像现在般堕入旧日的时空里,以致于产生一个念头:今年一定要再回到格成,在早餐时分喝一杯满是年代感的咖啡。电影里的记忆,变成属于自我的味道,你又有何理由去谴责其中的青涩、造作和幼稚呢?
这是我与槟城的秘密,我与海墘新路的秘密,它就像古巨基的歌一样,“犹如无人敢碰秘密现在被揭晓,明日想起我们其实承受不了”,这个秋天,我想和这个秘密有个约会。
我是在檳城看首映禮的,真的很感動! 看了流目油, 很有意義! 母親節的時候又與媽媽看了一次,更加了解理順了整套電影的連接性。這也是馬來西亞少有的藝術片還使用了戲中戲的方式來呈現。另外使用檳城福建話也是促使我多次觀看的主要原因之一,畢竟馬來西亞在這部電影出現之前從來沒有本土的福建話電影!
导演太想在这部半自传的电影里纪念自己的过去,反而因此被限制,影片过于私人,旁人看了并无感觉,当然,归根结底还是剧本功力不够。片尾曲好听。
1.套层结构,镜像人生,戏内戏外形成三种镜像,sunny,导演sunny,苏忠兴,导演用戏剧去治愈自己,同时感动他人,影像内外自成一体,全景拉出回归现实,电影结束,生活继续。2.淡淡的柔情沁入心脾,结尾歌曲虽不懂其意但却有着传情的神奇力量,隐约感受到《罗马》之感,也许都是呈现了温柔却坚毅的女性形象与力量之因,女性经受的苦痛隐忍与其所显露的无私母爱缠绕交织形成一曲母性的赞歌。(但也许这种母性隐忍却坚强的女性形象在如今来看对女性本身已形成了一种禁锢与囚禁)3.母爱的缺失与找寻隐含着华人的离散情节,文化身份认同,母辈与子辈的两种文化信仰,家庭伦理叙事内书写着国族寓言。
華語片中的茉莉花茶,清淡但有持久潤喉的香氣,需慢慢品嚐。導演自己的童年記憶,檳城歷史,成年後面對家醜的不堪與愧疚。就像姐說,拍片成為救贖。東南亞的閩南語,英文,和偶爾廣東話忠實呈現在地文化與生活
马来西亚电影看得很少,这部聚焦马来西亚家庭变迁的电影,讲述家庭内部的关系与情感,从小时候男主的记忆入手,呈现沟通与教育的隔阂、人与人的嫉妒恨意无奈。导演功力确实还远远不够,特别是节奏掌控太差,每一处都只是浅浅一啄。就拿母子关系来说,没有特别美好的段落去凸显,就强调了打孩子的行为,最后再来一个我不爱你哥谁会爱他的老梗并不能解释一切。男主与每个家人情感上的描写也非常浅薄,是在令人觉得太单调了。伦理道德的指指点点在马来西亚的具象化也与别国并无差别,从男主暗藏的(同志)情感就能嗅到。
敢于直面自我,也是真真正正的成功
为什么我们要满世界地叫嚷艾玛拆腻死,但是域外的华裔,却在寻找中国文化里最美好珍贵的部分
讲述方法的奇技淫巧确实不错,但是其他方面问题有点重了吧
在我看过的有限几部马来华人电影里算相对导演基本功比较完整的,一段悲惨的家庭伤疤被相对轻松的手法表达出来,并不是很到位。槟城福建话拍摄算一个亮点。
电语略主流
语言带来的情愫加之半自传式电影人的情书,很细致,很私人,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结尾《感谢你》泪目,情至深处的点燃。
作为在北京讲闽南话的闽东人,抱着来听乡音的初衷在北影节上看了。之前了解到马来华人在政治地位边缘化的情况下依然努力地保持华文教育和华人传统,看完这部片子发现果然如此,马来华人骨子里一样的内敛、隐忍以及为亲情牺牲(片中的母亲大姑姐姐皆如此)希望以后能去槟城,感受一样又不一样的华人世界
人物情感发挥不错 故事还有待多描述
妈的 真的看哭了 最后一个镜头从片场拉出到片场外 虽然方法很老套啦 但真是太浪漫了 算是在马来西亚电影中少有的“自传式”影片 我印象中马来西亚好像没有这种作者性特别强烈的电影 它的存在本来就考验受众 但却有存在的必要 私人化的情绪表达在这个行业里本来就可遇不可求 可能是受审查限制 电影中留下了许多留白 而这种留白反而更好地把“主角”内心中既隐忍又强烈的情绪表达到位 尤其作为主视角 这种欲言又止的状态更容易把他和家庭关系中的冲突隔阂表现出来 剧情上确实不够丰满 几个人物的刻画也没有做太深入的探索 前半部分两个时空交替的衔接点不够粘合 但是摄影很好啊 至少在马来西亚电影中 它已经有一套自己的镜头语言和风格 这个就够了 杜可风还是很可以的啊 其他人在说技术上出的问题我真是不太能理解
戏中戏有点新意。
一个家庭的悲剧、一位导演儿时的自传,看到后半段才大概明白那个家里发生了什么
《海墘qián新路》海边新路—— 又是一封导演写给电影的情书,年末年初我们看过太多这样的导演电影了,都在不约而同的把自己对電影的一片炽热的愛拍成了“自传”電影导演分成两段式结构,让童年与成年后的自己在家里对接让自己对家庭的一直误解影响自己的前半生对哥哥的误解对姐姐的误解尤其对妈妈的误解导演借着人生拍的一部電影向家人表示了自己独特的“愛”当然,一切已经为时已晚:父母,哥哥都已经离开了这个寄托了复杂感情的地方,老屋还在,亲人已经身各一方了……
电影资料艺术馆:无聊的片子…文艺创作者需要敏感度,而不是矫情
亚洲电影展@金逸空中影院 鲜有看大马电影的经验,意外的是在片尾看到好多熟悉的湾湾影人的名字,所以工业水准是有的。只是有点家庭伦理片的倾向,模糊了主题。
算不上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