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阿诺·戴普勒尚
- 法国新锐导演 摄影师出身
-《伊斯特·康》位列电影手册当年年度十佳榜首
-《鲁贝之灯》获2019年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无论是开头显出的这句话,还是以整部电影发生的事件,都仅仅停留在人物的情绪之中,很难去联想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处于一种绝望状态,完全和电影名一样,局限于鲁贝,局限于发生在此地的各种罪行,让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案件的头尾之间,难以深呼吸去思考究竟为何曾经繁荣工业的城市沦落为法国百大市镇里最贫穷的。跳脱此框架,在一宗一宗的案件里几乎没有联系点,误导性的将观众置身于此。好像想让你明白生活就是一对蕾丝边,她十全十美,她平平如奇,她们相爱相杀,你发现不是谁也配不上谁的问题,而是无冤无仇的杀死一位八十岁老太,自己也不明不白,只好说是这个社会的罪。
导演虽然是摄影出身,但除了开头圣诞节的雨景外,往后没特别有能够吸引我的视听,但在许多的室内戏当中也难以施展开来,几处推拉镜头仿佛在强调人物情绪显得略微生硬,注意力便也集中在人物行为的逻辑上。
导演将两位男性视角呈现而出,一位从小到大在鲁贝生活的警长与初来乍到的新手。两种视角交织在一起,在同一目标下彼此对于鲁贝产生的情绪是对立的但最终会解决。每一次刚毕业的Louis Coterelle的独白都渗透着绝望与求救,对于父亲的呼唤。‘’父亲,局长委托给我的第一次调查,但我不停的失败,我还记得我13岁的时候,我在为第二天的受洗做准备,我独自一人度过长夜,我趟在教堂的石头地上,眼含热泪,祈求上帝不要感召我。现如今,我祈求他给我信仰。......每个人都迷失了,但同时都有罪。比起爱心来说,更多的是怜悯。’’这是Louis Coterelle的独白,对于找不到头绪的案件和面临初次接手的任务压力在鲁贝这座绝望之城,怜悯起他人无信仰,生怕自我的迷失。但两人二次相遇时,在警长从小喜爱的公园里,Louis 问道如果你感到痛苦时怎么办,警长回答这不算什么,有时候我们也不知为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或许从小到大生活在这种环境下,遇到这些案件对于他来说不会产生痛苦,习以为常的争吵让他更加平和,反观两人在审问嫌疑人时的态度便可知。
电影抛下了的案件并不单一,也并没有只通过一件来讲述,在爆炸,在强奸,在燃烧的车,在离家出走的少女,在老人的死亡当中看似混乱,其不然已经清晰的分化出几条比重明细的主线。在爆炸案前夕便出现了 Claude和Marie这两位贫穷、酗酒,却相爱的年轻女子。为后卢萨特之死交织。印象深刻的是警长对于两位的私人对话,对Claude说:''十岁时生活不需要任何代价,父母对你有求必应,你有漂亮的裙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喜欢你,年少轻狂。有一天你回过头去看你走过的路,发现生活不再有求必应。.....我认为生活是美好的,就像你的童年一样,但是生活不是这样的。” 随后到了Marie的房间对她说:“你的童年不好过吧,一个女孩儿有点男孩子气,觉得自己不漂亮,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也做不成什么,总是一个人呆着,突然有一天你遇见了 Claude{ Claude的扮演者雷亚赛杜在大家比较熟悉的《阿黛尔的生活》也扮演的是一位同性恋}你的生活总在受苦, 我希望你以后不再受苦。往后便是漫长的审问过程,但并不乏味,反到随着两个人的情绪挣扎,真相最终不是首位,而是两人的情感。
影片的最后定格在一匹马上,这是 Daoud 警长买的马并且用于赛马,但是他自己从来不赌。看着自己的马获得胜利,和自己处理的案件归于平静,都是一样的道理,他想让鲁贝越来越好,但其实他更加平和,并没有强迫事情的走向与他预想相同,而是走进罪犯的内心从而开导,与影片开头的那句话一样。所有的罪行可能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在鲁贝这座破败的城市,有谁能够真正的不迷失,谁又能够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不仅是鲁贝,在哪儿都一样。
剧情确实有些破碎,若说是抢劫杀人案作为影片主线的话。其实倒不如说,案件本身都并非影片的主线,不论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刻画的抢劫杀人案,还是片断闪回般的强奸案和纵火案,抑或是一笔带过的骗保案。警长达乌德是绝对的男主角,也是鲁贝之灯的象征吧,干练、勤勉而富有经验,识人而能洞察人心。也是真实的,并没有因为见惯了极端罪恶而对民众日常丧失关照之心,有自己的家庭情感纠纷而无能为力。或许是想要表达的太多了吧,菜鸟警督的成长线确实比较鸡肋,不过他或许是导演力图塑造的未来的鲁贝之灯。不管怎么说,交叉呈现的讯问戏还是贡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将嫌疑人的惶惑、无助、心理转变和情感崩溃展现的淋漓尽致,且借此对比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不过,最终其实依然没有标准答案,这一点至少目前仍然是值得国产犯罪片学习,或者是力求突破的。
就标题而言,我称之为后现代的社会预言。影片其实形塑了一个犯罪横行的社会情境。对伦理、道德和价值的挑战似乎成为社会常态。人类的文明进化、社会的发展、价值的交锋,怎样的才是更好的,永远是一个应该探究的命题。
鲁贝之灯
Roubaix, une lumière(2019)
导演阿诺·德斯普里钦(Arnaud Desplechin)就是鲁贝人,主演蕾雅·赛杜(Léa Seydoux)、罗什迪·泽姆(Roschdy Zem)都是法国一线演员。本片是基于收录在07年的纪录片《鲁贝中心派出所,日常事务》的真实事件改编,在影片上映时事件女主角之一还在监狱服刑。本片获得第72节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罗什迪·泽姆(Roschdy Zem)获得第25届法国卢米埃尔奖最佳男演员。
既然是讲述在鲁贝(Roubaix)发生的真实故事那我们先来看看这是个怎样的城市,Roubaix位于法国北部的北加莱地区,是一个毗邻比利时的边境城市。起初Roubaix只是一个农业小城,在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以发达的纺织业闻名,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当时工厂林立,更有“千烟囱之城”的美誉。但是到了20世纪Roubaix的工业活力慢慢衰退,仅靠里尔的扶植维持生机。失业率高居不下,据2013年的数据,已经高达30%,导致居民大量外迁。由于地处边境,它也渐渐成为法国比较敏感的城市,毒品交易,盗窃等犯罪率猛增,这也就导致鲁贝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片中提到现在这里的贫困人口竟然高达45%,也就是说几乎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贫困人口。
片头这样说:“这里所有的犯罪,微不足道或者悲剧的,都是真实的。受害者和罪犯皆存在。” 一开始我以为就是个刑侦剧,有案情发生、警察找线索、破案……这之类的,结果发现是在同时发生的几件案件里面主要讲述老妇被杀案,但是几乎都是和女性相关的罪案:少女失踪案、地铁强暴案、老妇被杀案和女性合伙杀人案。影片旁白是一个新来的青年法国警察,尽职、自律、有着初出茅庐的青涩和热情,另一个是警察局长,半辈子都在Roubaix生活的阿尔及利亚人,心思缜密、经验丰富,这两人共同处理这一个棘手的案件。
最让我感动的情节是警长在案件水落石出以后分别去两个人的牢房和她们对话,其实那个时候都已经招供,他没有这个义务和责任做这件事情,但是出于对职业的责任心和弱势群体的怜悯之心他还是去了,没有苦口婆心的规劝也没有义正言辞地大道理,轻声细语却宛如重锤,每一句都敲在她们的心上,震颤着这可怜可叹的灵魂:“你一生都在受苦,我希望你别再受苦了……”
和一般刑侦片不一样的是它着重在这一案件的细枝末节,也就是说把警察发现老妇身亡到最终罪犯招供中间的所有步骤都拍了出来,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包括拘留前一切安检工作、艰难的审讯过程和最后的案件还原经过……估计这一方式会有些考验观众的耐心。但如果静心看完你会发现导演这样安排的巧思,只有完全了解这一过程才能更好的理解罪犯的犯罪缘由、动机和方式,更重要的是对警察如何在这样一个罪恶之城、贫困之地艰难的维持治安和惩罚恶行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而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犯罪事件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受害者和罪犯都是极大的伤害,而让这盏鲁贝之光长明不熄的是人们心中慈悲又正直的心。
我觉得豆瓣分数低主要是因为国内观众不太能习惯法国人叙述的方式…包含在两个人之间几乎惊心动魄的相互指责,失望,暗示,自私和爱,和解和包容,悔恨和哀求像一根根刺一样扎到心里,从影院里出来时候心里都是木的。扣掉一分是因为莫名其妙从探长那里流露出来的导演悲悯和忍不住祈望光明的情绪,明明是可以做到冷静到绝对客观的满分的……因为对老妇人之死的无感和不能掩饰的给蕾雅赛杜的喜爱之间描述的差异,莫名其妙的拉低了整部电影的档次……
就说说我看到的一些东西
鲁贝是一个法国最贫困城市,电影开片就从刚来的年轻警察嘴里说出,城市里贫困,人们生活水生火热,各种暴力滋生,人性复杂难明,警局案件不断,喷火的假案件侧写了警长的断案高明,也点出了一个好人为了生活骗保,依照大众的思路嫁祸给伊斯兰群体,这里也是导演的一种反抗吧。
这城市里面人们生活艰难到何种地步呢?在圣诞节,为了20欧元就会为了要人命,为了生活骗保,这只是展现这个警局好多案件其中两个而已。
新来的年轻警察,带有悲悯之心,关心社会安全、努力上进、积极进取,正因为带有这些耀眼的特质被警长赏识,关心让他只需查案即可,不要夜间巡逻,治安太乱,也是保护年轻菜鸟的安全。
电影前期散乱侧写城市腐败,曾经的光荣与现在的耻辱,这种也算是欧洲现在的状况,然后双线进行,年轻警察接触杀人案件,深入警长人物,用一个女儿失踪案件、少女强奸案、警长侄子对他的憎恨加深警长这个人物的立体感,他爱鲁贝这个城市,为了这个城市付出很多,这里有意思的是警长与年轻警察之间在天台的对话,年轻警察问“他们应该为你骄傲吧”老警察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回答你不应该这么问,想想为啥只有我留下来。在这段对话里面,可以看到,年轻警察有还停留在正义感层面,不知道的东西很多,觉得警长断案高明为这个城市做出了好多贡献,警长家人及那些在警长“正义”的帮助下的家庭应该为他感到骄傲,他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里还有一个可能是意思就是警长是老一辈的人物,他是欧洲老一辈的辉煌(欧洲的辉煌),其他人都离开了他们从小长大的地方(欧洲),去了其他地方(北美、东亚)。
看这电影的时候年轻警察的这种感觉很向《愤怒的公牛》里的德尼罗,只是在这电影里面很隐晦。
警长生活在这个暴力的城市,从女孩失踪案件和少女被强奸案件侧写出了警长在这个暴力滋生的城市里面知道最受伤害的是女性,在这社会生活被伤害的底层,他怕失踪女孩最终被社会吞噬,同情、理解各方走访最终找到女孩子,让其回到父母的身边。在强奸少女案件里强奸犯被抓捕归案时候他说了“太好了,非常好”,并没有对抓捕到杀人案件的两女性感到高兴,这里我想他是痛心的。
这里要说点的是,双男主进行的时候,年轻警察为了查案,走访了一百多的家庭知道了这个城市里面女人是被施暴、虐待的群体。处于德尼罗式崩溃的边缘,但是这里导演处理得更隐晦,把这种情感压下去了,支撑年轻警察下去的动力是怜悯之心。
好了,前面差不多都说完了,现在开始到影片的后半部分,进入杀人案件,两女孩子生活苦闷、撩倒还被男人抛弃了,一女孩养有一小孩,生活糟糕透顶,两女孩子有爱情吗?应该是没有的,只是两个孤苦伶仃的人相依为命而已,在被社会腐败欺压男人,男人欺压女人的现状下,被社会推着做了些悲剧性事情,衰败的社会滋生罪恶的人心,人性失衡,社会道德失衡。
这里就要得出来一个疑问?她们两为何要杀这个83岁的老太,是失手误杀还是有意“谋杀”?但我们可以从警长去检查老太遗物中猜测,老太是个可怜人,年轻的时候为了一个男人疯狂过,也许是被抛弃了(不排除和前面的男人结婚后男人已经死亡,但是这样前面为爱情疯狂这段就是多余的,所以猜测为被男人抛弃独自一人生活,敲门的男人也许是她孩子?),老来孤苦伶仃一个人,死亡后几天没有人在家知道,两女孩作为邻居具有同理心,也知根知底。一说是有预谋杀害一个说是没有预谋杀害,两个人已经说不清楚了,个人认为是导演的巧妙安排,有预谋就会显得她俩这个杀人成分重一点,是《爱》里面的为他人动手,多少有杀人的嫌隙,无预谋就太圣母话。这里的两个人说辞彰显了人性的矛盾挣扎现实化。
社会的腐败滋生的罪恶是一种悲剧。全片里面女人是社会的最大受害者显现的也直白是“施暴”者,男人在这里是最大的施暴者,却没有直接的正面展现,体现一种强大的施暴之所以能强大那是因为它没有在“现场”。女性在这里面最后的尊严,最后的活路都被剥夺殆尽,在寻找失踪女孩的路上,女孩的朋友对于警长帮助的回答“这帮不了她,只会摧毁我们的友谊”。这话也是对杀人案件两女孩的,警察的正义破案也帮不了她们这两个孤苦伶仃的相依为命女孩,倒还剥夺了她们仅有的对方。
这里就再回到刚开始天台上年轻警察问“他们应该为你骄傲吧”这句问话,也回到了警长如何关心失踪少女案件、强奸案件上。
并不骄傲,个中缘由只是太复杂难言罢了,留下来的是谁?向山峰进发的是谁?向前跑的“马”是谁?
前不久,有刚学法语的朋友想要了解法国文化问我有什么书籍推荐,脑子里立刻蹦出雨果的《悲惨世界》。真巧最近以巴黎郊区警民冲突为背景的同名电影《悲惨世界》上映,豆瓣上也是好评如潮。看了这部《鲁贝之灯》,满眼都是上面两部作品的影子,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法味”。
融入(L’integration)是法兰西最正确(政治正确)的价值观,任何提出反对意见的人都被视为罪大恶极。一个合格的移民,一个合格的法国公民,应该是拥护法兰西大民族、坚决执行融入政策的积极分子。即使法国存在庞大的移民及少数族裔人口,存在大量诸如鲁贝区的遗忘之地,存在事实上的种族聚居和隔离,由精英阶级组建的法国政府是不会动摇象征着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融入政策的。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雨果的《悲惨世界》,我选择博爱。因为博爱所以悲天悯人、感化人心、战胜苦难,展现人性光辉。雨果作品里的博爱被用来拯救苦役犯、拯救失足女、拯救残酷的人、拯救一切需要拯救的人。这份博爱的眼光如今被投射到移民群体,便有了《鲁贝之灯》、《悲惨世界》这样的作品,同时也带来了深刻反思。
鲁贝,位于里尔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老工业区,是如今法国最贫穷、治安最差的市镇之一。电影漫不经心的实景镜头,真切地反映出这个遗忘之地的落寞萧条:年久失修的房屋,寂静的商业街,脏乱的街道,夜晚楼顶上俯瞰的一片阴沉昏暗。警察局长是土生土长的北非移民二代,人脉广泛、业务能力强,也只有这种背景的人才能够胜任鲁贝区警察的职缺。调岗来的新手警察自己查案,不是方向偏离就是对罪犯无从下手,还不如局长手下几个老油子,至少威慑力还在。警长虽然身为伟光正的国家公务员(爱好赌马),消息倒是灵通得很,果然是出自底层移民可能年轻时候还混过,拿他的话说就是“用他们的方式思考”,虽然后来上了警校,还是能黑白两道通吃。
这片子吸引我的是支线剧情(距离看电影已经半年,剧情记不清或记岔了莫怪)。因为新手带错了方向,警长顺便查探了好多行走在违法犯罪边缘的少数族裔小青年。老妈很机智,早早跟坏儿子恩断义绝,所以警察上门直接扑个空,一问三不知。警长经验老道,知道你不在家就去你混的地方蹲,百发百中。这一段也是非常有喜感,桥洞、隧道、铁路,视线死角又方便做买卖和逃跑,老江湖了。另一段追踪离家出走的少女,也是警长侄女,一会听说去比利时打工,一会又追查到跟男朋友跑了。回家是不可能的,哪怕是吃饭。年轻一代很多人想要逃离毫无生机又无可留恋的家乡,困在被隔离的社群里根本没有出路。
至于主线剧情,倒是挺直白:俩白蕾丝犯罪,因财起意杀害邻居老太,口供串得不错,甩锅甩得飞起,故弄玄虚通报假警情,反正警察也不会先怀疑她们,最后栽在经验丰富的老警长手里。片中出现多次审讯场面,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是真的强,警察工作不好当。此案能破,也算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语片的细节拉满,局长年轻时去布兰肯贝尔赫酒吧因为移民脸被驱逐,嫌疑人家里各种廉价和来路不明的小物件,没有身份证的各种人等等,很法国,很欧洲!
看得出来,这部片子还是挺想严肃探讨下移民的出路和遗忘之地的未来。局长作为二代移民的精英,是融入政策的成功范例,当然可能有职场天花板,或者付出了背叛自己族群的代价(毕竟抓的多是熟人)。然而他很清楚这个区已经没有未来,辛勤工作其实也换不来长治久安、老区复兴,所以咖啡啤酒侃大山外加赌马找找乐子,跟个普通法国上班族一样过过眼前的小日子就好。至于移民年轻人,家里即使有产业也未必愿意接手,出去闯荡又只能在底层,混社会干非法行当就等着被整治。至于底层白人,自己素质高不到哪里去,还要怨被移民抢了工作、怨移民让一切变糟糕,吸收了法式抱怨的精华却忘掉了精英的奋斗意识,生存空间也被日益挤压。
如果雨果活在当下,现代版本的《悲惨世界》应该怎么写呢?鲁贝区警察局长沙威调查芳汀之死顺便追查非法移民冉阿让的犯罪生涯?芳汀之女珂赛特和移民二代马吕斯老区爱情故事?请允许我作不正经的猜想,哈哈。
B / 散乱中见规整的“多组对照实验”结构,速度与力量的控制收放自如。
对照组拍法夹杂浪漫主义私货,一种意义上的反类型,很纯粹,很有趣
“你从小就是个美人吧。十岁的时候从没付出过代价,裙子从天而降,男孩环绕,多么嚣张的小姑娘。而当你蓦然回首,自己已经三十了,有孩子,在酗酒,身边有一个你不知怎么爱的人。你才知道一切都有代价。生活本应像童年一样美好,但事与愿违。”//很平的本子,但台词喜欢。用光也好。
“你从小一直受苦,像个男孩子一样脏兮兮,直到你遇到了克劳德,她非常有魅力,但是不好相处。” “克劳德她睡在哪个牢房?既然我们都认罪了,能不能不要把我们分开。” 只有我看到了爱情吗?文艺片里面色苍白的蕾雅真的比好莱坞商业片里耐人寻味多了。这真的不是LGBT电影?
🔹siff2019🔹蕾雅赛杜连眼袋里也都是戏。
2.5 星,整体一般,表演还行,就是不知道内核是什么,没什么惊喜!
无限伤感的求真之旅,从当众孤独开始。一旦尝试进入角色,便再也脱不开身,抹除记忆,消灭自我,我们是在扮演谁,还是在成为谁。理智将我们锁住,但情感绝不会轻易放手。这不是一部罪案片,戴普勒尚拍的是存在。
前半段直面法国治安现状令人惊喜,谁知道后半段突然就跟着两女主突然变成事无巨细的审讯纪录片。典型的法国导演作品,一边被各种惊人的细腻细节震撼打动,一边被整体的毫无章法气得半死。
4.5 时间切片。依旧的多兰式歇斯底里。简直是神一般的审讯戏,视线、神态、语调下每一次拉锯后细微的人物状态变化。看到警察和罪案就把片子当悬疑片看到底是啥毛病?
德普勒尚还是一身法国知识分子的臭毛病——琐碎絮叨漫无边际永远抓不住重点
能理解《暴雪将至》为什么在法国受欢迎了,这也能有国内片商引进,对老板深表同情。
最私人的一部德斯普里钦。电影中的鲁贝如一头奄奄一息的巨兽,阿诺沿着记忆中的“解剖图解”穿梭在巨兽骨骼和脏器组成的庞大迷宫中。案件侦破如疾病诊治,电影探寻解救这头垂危城市生命的方案,即便它的癌细胞早已扩散在每一寸街巷。寒夜中,收起眷顾之心的神都沉睡了,不愿放弃的人们举起火把守候在希望的尸体旁,一出可悲与可敬的现代寓言。
#72nd Cannes# 又是一部配不上主竞赛的。多加一颗星给蕾雅赛杜。万万没想到《鲁贝之灯》竟然是一部主旋律……而且还是英模人物这个路子的,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影片比较好的地方是跟《悲惨世界》呼应的、关于鲁贝工业凋敝,失业严重、移民聚集、犯罪猖獗的社会环境的描述;同时把全片的力气不是集中在查案,而是审讯上。有着对法国警察工作流程和审讯技巧的详细描述,而最精彩的莫过于如何通过各种技巧行程心理压迫,让两名犯罪嫌疑人供述罪行的过程;同时也将这对拉拉的关系写得非常有张力。但是!!实在受不了的是,警长和新来的警探这俩人形象被塑造得各种伟光正,若不是讲法语我真要以为是国产片了……
5.5 搞半天是个三流罪案片+二流爱情片,戴勒普尚明显找不到拍悬疑片的节奏,配乐塞的太满,主线支线不仅毫无关联还没有区分,蕾雅赛杜全程一个表情。我明白导演想通过特写捕捉警察/嫌疑犯神态的焦虑和混乱以及背后潜藏的情感,可是文本实在是太薄,看了第一眼就知道每个人的内心想法却活生生吵了一个小时,无意义的糟糕。建议戴勒普尚去找拉吉利学学如何拍“法国没救了”
3.5。这就是电影呀,一个天真率性的浪漫主义者拍出来的电影。这次的调调跟着主角一起变得沉着了,的确观影乐趣不及从前。主角是动人的,一个罪恶之城里善良而沉着的英雄。两个女人间的情感关系在案件审理的不同阶段中被逐渐揭开,她们暧昧的作案动机和说不清的复杂心绪,岂能是强情节的刑侦电视剧能展现的?
戛纳主竞赛级别的CSI犯罪现场。用调度区分前后两段并形成前后互文,镜头也始终在寻找“鲁贝之光”。安托万的演员选择或是一个败笔。
街边的霓虹灯被拆下,法兰西鲁贝脏乱差。本片野心大,前半段通过纵火案、失踪案、强奸案等管中窥豹,后半段聚焦一对女同的审讯,两位女主表演高能,照亮全片。不过真正照亮鲁贝的则是阿拉伯裔警长,洞悉一切真相,镜头对着他脸孔推拉,颇有仪式感。
真是《今日说法》了,电影后半段的伦理大戏简直是浪费时间啊🙄🙄🙄🙄🙄🙄
莫名其妙喜欢,抱着“烂片”的预期,收获了“烂得有趣”的观感,一度怀疑自己:难道是因为烂才喜欢?在哀愁、感伤与麻木共存的矛盾影调中流动的鲁贝,“藏污纳垢”了一部行进奇异的黑色电影,眼及所见,一座破败地无可救药却又令人沉溺的犯罪之城。看似无聊的案件被前所未有地拆解——似乎从来没有一部电影会如此拍摄审讯和现场指认。漫长的、无意义的堆砌,细微而敏锐地回溯并表演“自我”,是通向现实的捷径。
年度十佳候选。其实跟《我青春的三段回忆》相去不远,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通过口供,现场重演来追寻逝去的时光,以及确证爱情。重访的现场是个想象的空间,在此当下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相遇弥合。“警察”是时间的缝合者,它在德普勒尚的电影中还可以是间谍,导演,或者主角本人。而片尾的赛马是一种真正的解脱,因为警察可以放下所有逝去的时间,和一个跳动的当下同在。这也是对鲁贝,一个被浪漫化的罪恶之城,最深情的宣誓:“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