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中奶奶的老师 (巴克敏斯特·富勒,影片中所称的backy巴基) 当过9年门萨协会的全球会长,这位出生年月距今一百多年的富勒是位难被理解 提出的主张也很不实用的 中二少年。 头衔有:建筑师、作家、理论家、发明家、设计师、未来学家……著作等身、拥有28项专利、55个荣誉博士学位、里根总统授予自由勋章、两度被哈佛开除的他,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对“以技术改造世界”有圣徒一般的信念,和对个体独立的坚持。 一直在提出各种超越时代的巨大的新词儿:宇宙演化 人类命运 可持续 (嗯 他是环保界的祖师爷),还有个叫“地球母舰”的词儿是指我们乘坐着地球这个宇宙飞船在太空中游荡(电影里也有提及此词)。 并一直以“ 最大限度利用能源的,以最少结构提供最大强度的 ”的原则做出很多新发明,其中就包括用很少材料能承载很重穹顶的球型建筑,蒙特利尔世博会球型的美国馆便出自富勒之手,“富勒烯”这种碳球结构的命名就来自富勒的球型建筑。诚然,迄今为止我们的经验里并未看到这种易于搭建 造价低廉的球形建筑设计的广泛流行,正如他的其他发明和思想一样,都太超前了。
因此本片两位主角居住的那座富勒球型建筑可谓未来的房屋——明日之屋。
1927年,32岁的富勒创业失败,成为商家避之不及的人,恰逢第二个女儿出生的他动过亲生的念头。 至此他决定,把自己当小白鼠(电影中也有提到这一点),做一个终生实验:“一个信用破产,没有积蓄,妻子全职在家,也没有大学文凭的人,能否做到一件 伟大国家和伟大私人企业做不到的事?” 那是一件什么事呢?↓ 『长期改善全人类的健康 去除一切不合宜的限制 并提高地球行星上所有人的个体驱动力。』 他当初的思想遗产却在20世纪几代人的努力下部分实现。被乔布斯称作“我那一代人的圣经”的《全球目录》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的主编Steward Brand,自认是富勒的弟子。
正是这样一个中二少年的弟子、其思想的继承者(片中的奶奶),与孙子(片中的塞巴斯蒂安)生活在富勒设计的球形建筑内。老祖母作为富勒的信徒没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富勒主义的接班然,于是就盯上了孙子。这位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这个球形房屋内的16岁孙子也给掐得有些阿斯伯格倾向了。 试想一个从小就浸淫在富勒思想下,被奶奶要求要去“解放全人类”的孩子,脑子里预设的世界观恐怕真的是“这世界应该有触手可及的方法去改变”吧(奶奶说:带着观众在球形建筑内做讲解也是在慢慢改变世界的方法之一(39分28秒处))~~至少被限制不喝碳酸饮料 不吃袋装食品 连电视可能都不准看的他被同龄的孩子当成个怪胎。同样被当成怪胎的还有身体力行富勒思想的他奶奶。(以及,富勒本人||||) 影片中,而因病休学赋闲的Jared 随父来参观球形建筑(塞巴斯蒂安和奶奶的家),因奶奶突发中风被一堆人送去医院,Jared结实了塞巴,并让这个一生只听古典乐和鲸鱼叫声的孩子初次接触了朋克,塞巴简直尿裤子了。 而事实上成天尿裤子的是Jared(心脏移植术后为减少排异而服药的副作用),一个朋克少年。后来的日子塞巴斯蒂安老跑去跟他学弹琴,和奶奶闹掰后干脆住到他家去了。塞巴斯蒂安最后为了帮Jared实现要演出的愿望直接把奶奶骗到远处去 然后一堆朋克少年涌入了球形建筑 开了场朋克大趴。 塞巴斯蒂安在这一天突破自我,而Jared在极致疯狂的演唱中出了神 还以为他要心脏问题嗝儿屁了呢。而那一刻 人群中Jared的父亲终于认可了儿子。塞巴斯蒂安给了Jared这次演出的条件,他至少改变了Jared和父亲的关系(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了世界,啊?这算不算小确幸?我还是不这样讲比较好|||)。 而塞巴斯蒂安则以朋克音乐(作为尝试新世界的媒介/技术)也冲破了他从小被限制“要做富勒接班人”的小世界。而这,恰恰是对“以技术创造新世界”的富勒主义的继承。他告诉奶奶说再也不想在球形建筑里做讲解了,但他在思想对富勒更坚信了 在行为上与富勒更近了。 片尾,奶奶的邮箱爆了,收到各种乐队想来球形建筑里演出的请求。 啊~~~~富勒也肯定喜欢朋克来着呢。 PS:从文化脉络来讲,在控制论和反乌托邦文学出现以前就提出如此“自我教育自我建设”之主张的富勒,一定是后来反文化运动 回到土地、以及紧随其后的朋克运动的祖师爷,后两者的世界观主张基本就是对富勒的继承。应该说,富勒本人就是个朋克。(当然,片中也有提这句话)
如果我们好评一部好莱坞的娱乐片,那可能是这部片子看了很“爽”很“痛快”(坏人被好人打败 或者搞笑 或者特效震撼 或者烧脑过瘾 或霸道总裁爱上我);如果我们好评一部文艺片,那可能是这部片子强调了人类精神中那些重要的价值(让人重燃了对某种价值的信念 温故或加深理解了一些深刻的感触 或启发了你一段全新思考)。总而言之这两类好评,无非就是因为觉得电影给了个答案 或是一个出口。 而我会给这部电影更高的评价,它既不提供答案 也没有痛痛快快给个出口爽一把,富勒给出的“人类社会的未来形态”的答案如同片中表现的那样 在今天是受挫的,并没有成为主流价值 还仍然需要呼喊呼吁,但这种呼声成为一种“有观赏性的异域风情”,被沦落在边缘地带,供人偶尔离开主流社会出来郊游时观赏的猴戏或笑料,这境地是尴尬的;压抑后狂欢了一把的塞巴斯蒂安其实也爽得不痛快(把奶奶伤到了)。理想主义(富勒的主张)在今天遭到的就是冷遇,这部电影表现的就是固执的理想主义者在今日的无奈处境 边缘处境。 我们没法因为现实主义更切近现实就认为它比理想主义更好,因为理想主义本身就是要去追求比目前的现实更好的一种“进行中的 有待达成的现实”(理想本就是现实世界的构成成分)。而这部片子并没有举起“xx主义就是出路(终极答案)”的大旗,只把真实生活的冲突展现出来,不提供答案或出路,但看完会感觉到“面对生活的力量”又多了一分。
就如片中Jared被父亲拒绝参加教堂的才艺秀后那段插入富勒的纪录片中,富勒说到:You can never change things by fighting the existing reality.简直也是富勒的人生之谈啊。
年轻的呐喊,还不错
剧情是真的过于寡淡了,开头五分钟还有点意思,之后的内容宛如经费不够。不过asa演这类weirdo/freak简直得心应手,本就眼神无辜,四肢纤细,看起来纤长孱弱,支支吾吾,低一下头,咽一下口水,皱一皱眉头,念几句台词,就完全达到标准了。最好的演技停留在了八岁,但还是忍不住不厌其烦的看你的电影,盼望着下一次你会进步,老母亲无误了。
Asa莫不是长了一张社交障碍的万年处男脸
能看这部片的,大多都是为了傻总
??????(黑人问号脸)
20180417 纽约点映Q&A见到所有主演和导演。Asa小朋友真的非常非常好看,聊起来蛮舒服的也很腼腆,Alex是个能把英国人撩笑的美国小Q。电影本身是书改编,Punk,导演(应该是家里有钱出来玩票)的第一部作品,明尼苏达拍摄18天,能感觉到有在努力,但故事和人物本身都没有挖深。Alex的角色算是比较有张力。
5分。完全搞不懂想说点啥??是在讽刺所谓的原生态么?感觉也不像啊??Asa Butterfield大起来呆萌气质还是不错的,但这么寡淡的故事太无聊了啊。。。。
儿童电影 Asa这样的角色有一箩筐
故事一般 也不懂punk 主要是Asa小朋友可爱 Alex侧脸超像他哥Nat 可惜不如哥哥好看的
男主太可爱了吧!用了Black Flag的歌
朋克就是反对一切理所当然的未来主义。
阿萨快把自己的演艺事业玩脱了
摇就完了
“-我不想唱你的歌词。-为什么?-因为太不尊重女性了。-我们是重金属乐团。重金属乐团就是不尊重女性的。而且她们还会支持我们。”这台词是认真的么?本来以为是青春治愈系的清新小电影。却感觉完全被这段儿台词毁了。阿萨·巴特菲尔德这个演员是个有特点的小男生。他看上去纤弱而无趣,甚至有点自闭。
Asa你不能越长越萌了 那演技要越来越在线呀 故事有点太简单了 而且这个punk风 hmm...
road trip仿佛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对于青少年,就换成组乐队。
为了儿子看的 hh 但是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 自由 朋克?
我对我家傻猫说,asa帅不帅,可爱吗?嗯比你可爱!我猫点了点头!这片子看asa就行了,剧情?不存在的!asa能不能好好接片!和吴磊一样,看着着急!
这是部关于教育思考的主题,人性的成熟并不是靠约束道德,规范行为就可以收获完美果实的。越是被封闭严禁的东西,越是会被憧憬好奇的动力去打开。有一种意见叫经历,人生需要丰富的体验,才会懂得分辨。
Asa Buttterfield和Timothee Chalamet演老实巴交的nerd就像本色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