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是导演“邪恶轴心”三部曲的最后一章,前两位分别是非洲独裁者以及为恐怖分子辩护的律师,而这部描述的对象却是“受人尊重”的高僧,实在有点诧异。然而,观影后很容易看得出导演的用意所在:邪恶的真面目往往隐蔽在善良与宽容的面具背后。暂且不论缅甸的佛教徒与穆斯林究竟谁是谁非,因为影片的剪辑方式令观点论据显得不够客观,导演也似乎有意遮蔽某些事实。然而,观众在这位满口慈悲为怀的高僧身上,似乎只看到刻意挑拨矛盾的推手,利用“愚昧”的民众来煽动民族主义的不光彩手段,以及变本加厉赶尽杀绝的非人道暴行制造者。香港的译名更一针见血地挑明这是一位“妖僧”,真可谓一针见血而令人不寒而栗。 影片画外音一再强调仇恨无法解决问题,唯有爱才可以。但我却一直在思考,这世上总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在这位高僧身上,究竟是什么导致他对穆斯林的仇恨呢?影片中列举的几点似乎耐人寻味。一是他对伊斯兰教义里的解读,认为这是一种排他的宗教,无法像佛教一样包容大爱,另一点则是他的切身经历,他之前在穆斯林聚集地区难以化缘获取食物,受到周遭冷漠的对待。这些看来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在他身上潜移默化地种下了仇恨的因子,而当他获取权势之后,报复式的行动似乎也是一种必然而可怕的结果。这恰好也印证了佛教里“种善因得善果”的经典概括,在他身上看来则含有无比讽刺的意味。 欧洲社会近年来备受穆斯林问题所困扰,此前所有的与穆斯林相关的事件无一例外都极其负面而令人不安。在这部记录片中,穆斯林形象意外地有了反转,从“施害者”转为“受害者”,感觉上像是某些人口中常说的白左(知识)分子的政治正确导向。事实上我却有另一种思考:在记录片段中固然有佛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对抗,但是宗教的标签似乎没在此发挥重大的作用。两种宗教间的对立观点或者价值观并没有太多摆上台面来客观剖析。反而我看到的是一位偏执狂热的僧人利用偶发事件煽动民众,采用极端激进的手段,炮制出恶劣的暴行,而恰好他的打击对象是时下最炙手可热的穆斯林罢了。 由此,这并非是一部拍给欧洲白左人士观赏的政治正确作品,尽管影片充斥着较为一厢情愿的幼稚旁白。这应该是一部剖析民族主义狂热诞下恶果的警世作品,乃至对当下中国社会也有不少值得深思的启示。
“非洲有一种鱼,繁殖很快,生长很快,长大后它会变成紫色,吃掉自己同伴,破坏周边的一切。穆斯林就像这种鱼一样。”
这是电影开头第一句话,瞬间目瞪口呆。在“政治正确”高于一切的法国听到这段简直觉得不可思议。
这部小众的纪录片排片不多,却经常爆满,我也是跑了三趟才成功看上。在7区常年呈倒闭状态的UGC Danton非高峰时段竟然几乎坐满了人,可见这个题材对法国吃瓜群众的吸引力。
“佛教僧侣对穆斯林进行种族清洗”这种听起来近似于天方夜谭的东西在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以影像的方式强烈冲击着观众的想象力:游行、纵火、杀戮...... 起因中有的是穆斯林强暴佛教徒少女,有的是因琐事争执,有的是佛教徒率先挑衅,无论起因如何,结果大概都是:佛教徒死亡个位数或两位数、穆斯林死亡个位数或两位数、而数十万人家园被毁流离失所…… 事后接受采访时,穆斯林表示自己是被迫害的,佛教徒就是“纳粹和希特勒”;佛教徒表示穆斯林就是“要把全世界非穆斯林赶尽杀绝”,任其发展,早晚亡国,不如先下手为强。
以W(威拉杜)为首的佛教僧侣们战斗力爆表:广发969反穆斯林标志的小贴纸、“不要和穆斯林做生意/做朋友”的宣传册和PPT教材、还原佛教徒少女被强暴的免费DVD,全国巡回的演讲,真假参半的网上发帖...... 而且民众照单全收,深信不疑,向政府施压要立法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信仰:女子和穆斯林结婚后不得改信伊斯兰教、只允许每三年生一个孩子,不然就要进监狱。就这样,一个本质上更极端更具侵略性的宗教被另一种原本温和友善的宗教逼至几乎凄惨的下场,随之而来是一轮又一轮的报复、冲突,仇恨……
看到一半才隐约想起当年似乎可能也许是读到过相关的新闻报道吧。但是在缅甸这种国家一个完全不认识的城市发生暴乱貌似并不是什么值得点标题进去细看的内容。
看完电影,又沉重而悲哀地觉得,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类似的故事会在更多国家不断上演,更多类似的新闻标题会持续轰炸我们的眼球,直到再也无法视而不见。也许主角不同,但都拿着一样的剧本,其实本就无关宗教,只是人性和利益而已。
如此不共戴天的仇恨起因究竟为何?也许有复杂的历史因素,但又何尝没有偶然的社会现实。记得电影中W回忆自己在一个寺院里生活地很好,大家互助互爱。而当他搬到穆斯林稍多的地区后,日子就变得艰难起来,很难讨得到饭,生病了也无人照应,人情十分淡薄。这番话听起来很平常,但看完全片再回想不免觉得心惊,之后那些深入骨髓的仇恨中,是否有一部分就是来自于这段生活经历呢?所谓“正义”的旗号背后是否依然是利益的冲突及对现实不满的报复?
电影旁白是一个细弱且上了年纪的女声,总是无力地呼吁着:“恨无法解决问题,古老但永恒不变的真理唯有爱”。这句曾经掷地有声的话如今怕是没什么人还相信了。也许还能感动几个傻乎乎的法国人吧,但若是放在国内的微博上,热门回复一定是:“圣母婊死全家”。
只是,需要去死的,从来都只是恐怖分子,而不是圣母婊。
观影场次:
悉尼电影节 | 2018 June 8th | Dendy Cinema Newtown
其实站在一个局外人看来,他所宣扬的很明显根本不是宗教。所谓的佛教只是他用于进行种族主义迫害,实现政治宣传的一个幌子。甚至,他并不是要真的要利用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可以看到他已经完全不在乎具体的佛教道义经典在说什么了。
他需要的只是一个组织身份共同体。而佛教徒这个身份,显然是该国的大多数。因为是大多数,并且是基本生而为佛教徒,这也就决定了大部分人对这个身份的认同是无选择性的。所以他们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情感和认知上的深度共鸣。所以这个团体也是最容易被他利用和摆弄的。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妄人是如何的用一些落后于时代审美的小宣传册,去洗脑他的信徒。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看似世界上最温和无害的宗教团体,是怎样实现对“穆斯林”——这个全世界都闻风色变的团体——的清洗。佛教徒这个身份,在这里最大的公用是让他们和out group - 穆斯林去对立起来。去激发内部团结,并产生盲目一致的对外。
在这个时刻,所有的暴力和残杀都是可以被解释、合法化的,是一种组织和正义的需要。是应该被高度赞美的。所谓的人性的美好,佛教宣扬的爱和永恒之法,和那些被佛教徒烧毁的穆斯林的家园一样,一点一点,在这个国家的版图上消失了。
当然,这位缅甸高僧自然不可能是导致一国发动如此骇人听闻的政治清洗的唯一原因。正如昂山素季也不可能如西方媒体所打造的那样,是一国走向民主的一站式方案。妄图用一个政治人物去改变或者去总结一国的政治社会状况,其实根本就是落入了愚民媒体的圈套之中。正如纽约时报当年点评昂山素季一文中表达出来的:
“2015年,当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领导的党派经选举上台执政的时候,她被普遍描绘为某种政治圣人,一个忍受住巨大的折磨,带领人民从独裁走向民主的偶像。
然而在今天,当缅甸军方对少数民族罗辛亚人发动一场包含杀戮、强奸和酷刑的打压时,昂山素季作为该国事实上的领导者却袖手旁观,因此成了全世界批评人士的靶子。
这个光环褪去的过程十分惊人,但却又是司空见惯的故事。西方领导人总是声援和支持某个人——通常是做出英勇牺牲的活动人士——将其当作一站式方案,用以解决独裁统治或岌岌可危的新生民主政权所存在的问题。
在热衷于为政治变革中的复杂问题找出简单解决方案之际,他们忽略了他们的那些英雄身上的瑕疵,没有料到英雄们一旦掌权将会面临的挑战,并且以为国家是其领导人的作品,而事实几乎总是恰恰相反。
“我们总是让这种解决方案停留在偶像化或妖魔化外国领导人的层面上,”研究领导人行为如何影响外交政策的高露洁大学(Colgate University)政治学家丹妮尔·拉普顿(Danielle Lupton)说。
原谅我的偏见,我不相信西方领导人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但他们依然固执的一而再再而三这样做,其背后的动机根本就是昭然若揭。
但我个人还是支持这类片子的出现的。可以说是出于叙事的需要。因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政治事件总是太繁复,并且混杂了太多视角。人类自身的认知结构局限,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一次性吞下一大群杂乱缠绕的事实。当我们去了解一个陌生的国度或者是一件新事物的时候,我们就像是要慢慢撕开一个包好的东西。我们要拿一把剪刀在密封的塑料外包上去戳一个洞,然后一点点去撕开。所以昂山素季和这位缅甸高僧,就可以是那个戳开的洞。我们从这个点开始,慢慢给观众讲故事。
所以他们只是一个叙事的切入点。需要提醒观众的是,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并且我们可能没办法得知故事的所有角度。
另外,还有一点想抒发的是——在国外生活久了,最让我不舒服的是外国某些无知的,却自以为是的状似精英阶级人群们,对于中国等其他国家的偏见。当他们听说我国的一些在他们看起来无法理解,或者是不符合他们价值观的事情的时候。他们所展现的是那种不含感情的同情。他们仿佛觉得他国人民是和他们自己完全不同的物种似的。至少在他们看来,从别国人民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每天接触的社会环境来看,别国人民的思维认知已经比西方民主国家低了一等。并且这种差异在他们看来是悬殊的,不可超越的。他们的优越性好像是天赋的权力一般,使得他们有了指指点的魔法棒。
在这里有一句话送给这群人,也送给正在同情或是评论留守儿童、问题青年(例如最近很红的三和大神们)问题的我们大家——“这些国家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总体上是环境的产物”。
换言之,如果我们是被放在他们同样的环境里,那现在的他们就是由我们这张脸来扮演而已。相信很多人其实都明白这一点。但困难的是什么?是深刻认识到,其实你根本没有比那些你看不起的人好。你只是被放在了不一样的命运道路而已。
最后,回到影片本身的艺术手法来说。非常同意豆瓣许多网友的评论。导演对题材的把握度不行,可惜了这么好的选题。还有太多可以呈现的视角没有被展现出来。
尊敬的毒瘤
倘若我们将《尊敬的W》语境下的 “性策略” 置换到一种非宗教的语境当中,那就是狭隘民族主义(我族中心主义)对于人的愚化和异化。施罗德一边让信奉《错误的玫瑰经》的W在镜头前表演和布道,一边展示着其教义滋养出来的恶果。然而就像《第一归正会》那样,影片的怀疑视角推翻了人性背后的神像,但不知如何通过人性寻觅神性。
蠻警世的一部作品,我們都應該警惕這樣的野心家。導演對素材類型的運用很廣汎,從内部PPT、散發性宣傳DVD、地下刊物到各種生還實況映像。
白左拍给白左看的纪录片。片面,把错误归结到一个煽动仇恨的僧人头上,这是小学生的逻辑吧?没有真实存在的火苗这煽得起来么?不从历史政治原因剖析毫无意义啊。
這位Buddhist Terrorist令人作嘔,所以應該全面大力支持世俗化和政教分離,否則,這些野心分子和狂人就藉著作為教團長老的權力秩序來煽動事情,人類歷史的輪迴,真令人沮喪。
虽然有些片段没有说清楚,有些细节比较粗糙,但,真是一部好电影!信息非常明确!很有利于反思我们当今的世界。
主要是佛教徒与穆斯林的冲突,都是有信仰的人,也都是前现代的人。落后的根源
#Cannes! 2017# B.O声优!前重看《一日情人》(加分)
LFF2017/ 整个片子很明显是按照西方人思维剪出来的 有些VoiceOver真是煽情的不行
虽然是个纪录片却不无聊。跟时事有一些关系。只可惜因为缅甸的国际地位和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的一些事,导致片里讲述islamphobie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忽略。活生生的关于bigotory和hate speech的例子,看的实在是令人背后一凉。关键是,人民对于这些煽动全部买账。。。
可怕…脑残不分宗教…
冤冤相报何时了。
激进佛教了解一下。
拍的是在无聊。
当一个僧人举起棍棒,他便不再是释迦牟尼的门徒了。最可怕莫过残忍带着慈悲的面具,谎言批上仁爱的袈裟。
CPH:DOX2018第一日观影,提出了一个好问题但是限于主客体之分似乎还是无法理解“为何如此,何以至此”的问题,W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政治与佛教不冲突【滑稽】
没有姿态和立场,venerable或许就是vulnerable。从最开始关于宗教和种族的冲突,变成了罗兴亚的危机。发无尽慈悲,或许足以浸润整个世界;也不能解决人民切身的困境。
竟然忘了标注
如果5.7不是马卡龙...
第一次看到有关2017年罗兴亚穆斯林被缅甸军警和佛教徒鼓动下的暴徒烧杀驱赶的纪录影像,国际社会称之为种族灭绝并不为过。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一个披着袈裟本应该口吐莲花劝人行善慈悲为怀,却大放反穆斯林厥词煽动仇恨暴力的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缅甸的本拉登”的僧侣维拉图,其所作所为,完全背离了佛教教义。无知大众被蒙蔽蛊惑情有可原,可恨是昂山素季政府却有利用他所代表的缅甸佛教激进民族主义获取政治利益之嫌,shame on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