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之星,不是美在山川大河,是美在诞生了看得见美的眼睛。
其实基本上还是没看懂啊………我真的以为是个环保宣传片…为什么我总看不懂科幻片的内核…
但是吉田大八的节奏还是那么特别,结尾总是让人意犹未尽思绪万千,看到最后总觉得对这部片有难以表达的理解,就是真的找不到话来表达,说不清自己到底理解了什么,但就是觉得,结尾好!
我可能还是看到更多家庭剧的部分。当有一天你突然变得不丧了,可能是因为你觉醒了外星人的身份,找到了自己的使命,虽然不会有人理解你。当这一切破灭了,家人们聚在一起,才发现更重要的东西。有血有肉的地球人这么好。(完全不确定是不是这个意思……………吗的太难get了这片………
表达思想非要这么超现实吗?看的好累呀! 一家人代表了当下所有人都有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爸爸的职业危机、生命危机,儿子才能无处施展、不被认可,女儿情感不顺,妈妈的空虚,全部虚拟化来呈现,现实与幻想交叉进行,剧中人的无所适从、孰真孰假,岂不就是最现实的当下写照。片中当然也涉及了很多地球危机,环境问题最多表现。 导演通过影视画面表现自己的思想是重要的,可画面毕竟有限,并不是越多越好,个人觉得能好好的传达一个思想,并被观众所接受就很了不起了,东西越多越难表现,更不用说传达了、深化了。
人類對宇宙懷抱的浪漫情懷,近年來似乎有增無減。除了續集已經拍到第8集的《星際大戰》(Star Wars)系列,漫威和DC漫畫宇宙中各種來自外星的角色之外,好萊塢這10年來也陸續有《阿凡達》(Avatar,2009)、《地心引力》(Gravity,2013)、《絕地救援》(The Martian,2015)、《異星入境》(Arrival,2016)⋯等以宇宙為題材的科幻電影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這類電影不僅在視覺與想像上令人大開眼界,在藝術成就上也試圖探究人性與真理的本質。
探索宇宙,與外星高等生命體接觸的故事,在這數百年來一直都是創作人最熱愛的題材之一。早在17世紀,經歷從「地球中心說」變為「太陽中心說」的科學知識典範轉移後,歐洲知識分子就開始思考地球以外的廣闊世界,這樣的宇宙觀便反映在約翰密爾頓(John Milton)的經典名著《失樂園》(Paradise Lost,1667)中。
《失樂園》影響了後來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的《異形》(Alien)系列電影,《異形:聖約》(Alien: Covenant,2017)的片名曾一度定為《異形:失樂園》(Alien: Paradise Lost),而片中的重要台詞:
「寧在地獄為王,不在天堂為奴(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
正是出於《失樂園》中的墮天使路西法之口。
19世紀時,法國科幻小說家朱爾凡爾納(Jules Verne)創作了《從地球到月球》(De la Terre à la Lune,1865)的冒險故事,其中搭乘巨大砲彈發射到月球的情節,被法國著名電影藝術開拓者喬治梅里葉(Georges Méliès)拍成默片《月球之旅》(Le Voyage Dans La Lune,1902)。英國小說家H・G・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在19世紀末年撰寫《世界大戰:火星人全面入侵》(The War of the Worlds,1898)一書,引領20世紀科幻文學界的「外星人」主題潮流,後來不僅由《大國民》(Citizen Kane,1941)的導演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改編為造成120萬美國民眾恐慌,留名傳播史的經典廣播劇,更被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拍成電影《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2005)。
相較於美蘇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1955年至1972年),日本的航太科技發展較晚,直到1970年才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但日本人在各類創作中對宇宙的想像與探索,卻在更早之前就開始了。日本第一波科幻小說翻譯潮出現在1870年代後的明治時期,H・G・威爾斯的《世界大戰》也早在1915年就於日本出版。1950年代加速日本科幻文類發展的是漫畫之神手塚治蟲,他從1952年開始連載漫畫《原子小金剛》(鉄腕アトム)系列,改編成動畫後更獲得了30%以上的收視率,使更多日本民眾對科幻作品產生興趣。1969年,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當年在日本凌晨播放的實況電視轉播竟創造68.3%的收視率,並為日本流行文化帶來深遠的影響,不僅催生了無數流行歌曲,也促使《宇宙戰艦大和號》(宇宙戦艦ヤマト,1974)、《機動戰士鋼彈》(機動戦士ガンダム,1979)等動漫作品的問世。
那麼,日本第一部科幻電影是在何時拍攝的呢?
繼美國拍攝了《當地球停止轉動》(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和《當世界開始毀滅》(When Worlds Collide,1951)之後,日本也開始思考拍攝類似的題材。1956年,由島耕二執導的《外星人現身東京》(宇宙人東京に現わる)問世,是日本第一部彩色科幻特攝片。負責特攝效果的是後來《超人力霸王》(ウルトラシリーズ,1966-)系列的特技監督的場徹,創作外星人造型的則是大阪萬博公園中太陽之塔的設計師岡本太郎。劇情描述宇宙人來到地球,希望警告人類研發核彈和氫彈的危險性,但因為長相太可怕沒人敢接近,他們只好化身為「鼻子凸出來很醜」的人類姿態,潛入唯一被核爆攻擊過的日本,進行說服計畫。後來因為小行星R即將撞擊地球,世界各國將所有的核彈都拿去攻擊小行星了,行星瓦解後,地球便過著沒有核武的和平新生活。全片英文版可在網路上找到,相當有趣。
除了認真的警世寓言之外,熱愛惡搞的日本人當然不會放過外星人這個題材,拍成許許多多荒謬幽默的電影。由《咒怨》(呪怨,2003)導演清水崇,與《花宵道中》(2014)導演豐島圭介各拍一部短片聯合上映的《幽靈VS外星人》(幽霊VS宇宙人,2007)就是一例。清水崇的〈搖滾獵人伊右衛門〉(ロックハンター伊右衛もん)將《四谷怪談》重新演繹,讓悲劇女主角阿岩在數百年後的現代和宇宙人談起了戀愛;而豐島執導的〈略奪愛〉劇情則描述了女外星人吸取人類男子靈魂吸過頭,引起幽靈功夫軍團起而對抗。兩部都是相當胡搞的B級爆笑劇,值得喜愛「靠」片的人挖出來膜拜一下。
今年不曉得吹了什麼風,二位日本大導演都分別以外星人題材推出了作品。分別是以《聽說桐島退社了》(桐島、部活やめるってよ,2012)橫掃日本電影獎項的吉田大八,以及歐洲影展寵兒,多次入選坎城影展並曾遠赴法國拍攝法語片的黑澤清。 吉田大八將三島由紀夫的同名科幻小說作品,改編為電影《美麗之星》(美しい星,2017),描述有點魯的大杉一家紛紛覺醒,說自己其實是外星人。時常混水摸魚的氣象主播爸爸在電視上擺出奇異姿勢,要地球人重視氣候暖化的災難;原本是打工族沒什麼野心的哥哥決定加入政壇,改變人類世界迂腐的制度;一向獨來獨往的妹妹突然參加校園選美大賽,打算用自己的美來洗滌塵世。
乍看怪誕荒謬的情節,其實是針對日本當代各種問題提出的良心吶喊,包括以開發至上,不顧環境的思維;世代不正義,青年對政治的絕望;以及邁向無緣社會,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疏離的關係,少子化的問題等,是一部充滿傻勁的熱血電影。三島由紀夫撰寫原著時的背景是美蘇冷戰時期,由於害怕核子武器會使人類滅亡,因此讓文字中的外星人給人類敲響警鐘。吉田大八將時空挪至今日,把核彈換成福島核災,片尾一家人帶著父親千里迢迢回鄉的情節,正控訴著福島居民們有家依然歸不得的現狀。
黑澤清則改編前川知大2005年的劇場作品,及其於2007年出版的小說,拍攝了《散步的侵略者》(散歩する侵略者,2017)與《預兆》(予兆 散歩する侵略者,2017)兩部作品,前者為電影,後者為同樣世界觀的迷你劇集,並推出電影剪輯版。本作中的外星人並沒拿出高科技的武器,而是靠奪取人類的「概念」來逐漸了解地球,並進行入侵的準備。被奪取概念的人多少都有犯下一些過錯,而引導外星人進行掠奪的地球人,也抱持自私的心態利用外星人的能力來達成目標(例如報復)。相較於吉田大八對社會與人類世界的關懷,黑澤清則將焦點瞄準內心,藉由外星人入侵的題材來揭露人性的醜陋面,並質問愛情的真諦。最精彩的是黑澤清幾乎不用特效,只用音效設計、鏡頭語言和表演就完成了十分有水準的科幻驚悚作品,非常值得所有學習及從事影像創作的人觀摩。
外星人愛地球的故事。
史前時代恐龍稱霸地球, 凡飛在天上的, 爬行地上的, 均以大地草食、水源為食, 牠們繁殖甚多, 地球資源逐漸不堪供應, 上天不欲大地變成蒼茫荒野, 遂以天災(有說隕石)滅絕恐龍, 大地因而回復舊觀, 綠草繁盛。 上天見地球一日不可無君, 天帝以神的模樣, 賦以大地主人毛髮精血, 肌肉骨骼, 創造人類下凡治理地表汪洋。 然而, 人經歷年月, 生育眾多, 人口早已挖空草木, 人藉大地資源提煉的物料過剩, 用罄的污染大地海洋, 土地反撲, 冰川融解, 氣溫上升, 有謂地球有難, 恆星支援, 對天象異變敏感, 閒時在家翻閱氣候轉變的天氣預報員大杉重一郎即使屢次預測天氣失準, 幸好主播每次以調侃語氣化解窘境, 重一郎每每鞠躬道歉, 這個看似溫吞的好人有外遇, 他在一月氣溫攀升二十度的溫室效應下與可以當他女兒的女子交合後汗水溼額, 他抱怨未能調節酒店室溫, 敗興離去, 他駕駛的車輛遇上強光, 昏迷, 甦醒時他恍然外星人附身, 於天氣預報直播時以太陽系自居, 向觀眾展示土地乾涸、寸草不生照片, 控訴地球人再不檢討過失, 漠視環境變遷, 溫度上升, 後果自負, 他的轉變, 他拯救人類的大使命落得大眾給予[你這個人真有趣]的握手評價, 節目廣為人收看談論, 在電視台來說即使天氣預報員發表環境論述有些過火, 他擺的姿勢別人難以明白, 重一郎的別開生面報導形式還是為千篇一律的刻板模式帶來一番新景象。
兒子一雄外貌俊俏, 他不像老爸利用上司職權結識異性, 而是利用他的樣子吸引女子, 他與老爸同是色慾狂熱份子, 兒子比父親更為大膽的是他公然於天象廳對結識接待員手腳不規矩, 天體啟示偏不要一雄慾念旺盛時光照, 而是在他飽受奚落, 一臉不忿時膨漲悄然降臨, 父子同是犯下玩弄女性之罪, 天(外星)降大任於斯人, 不是努其筋骨, 是在父子身心最疲弱之時入主, 人每於犯罪後要是良知未冺, 例如父親沒有嚷著離婚, 恐怕東窗事發後婚變影響其家庭事業, 只有一男侍二女, 在家是盡了夫職, 在外是體貼情郎, 兩者兼顧就是, 老爸婚姻不忠, 他對天氣倒是十分熱衷, 火星既是看中他關懷地球, 亦是大眾認知的公眾人物時容易主宰, 外星人可以借大杉重一郎的報導員身份利用廣播媒體宣揚珍惜地球訊息; 兒子倒是相對簡單一點, 水星相中一雄是重一郎兒子, 父親要是變節兒子能夠以骨肉情制衡。
女兒曉子是金星選中目標, 她在大學鮮有說話, 只傾慕街頭唱以[金星]為題的歌手, 尋尋覓覓, 她在海邊學著對象召喚金星飛碟手勢不時在同學、餐廳演練, 她的手勢, 歸功其美貌, 遠較父親自然優雅。
火星人性格剛烈, 它借重一神指頭按著影像投射按鈕, 來訪議員衣服彷彿燃燒似的紅斑片片, 訪問時不提環境議題的權貴厭惡火星使節加諸身上的溫室效應造成的氣溫大幅飆升火海影像騷擾以圖弄熄火苗, 不切入要點, 不聆聽別人相勸, 不理地球死活的教訓令他在廣大觀眾眼前洋相盡出; 水星人宛如水的形態可進可退, 兒子於事件的應變令人難以捉摸, 不讓人難堪之外, 隨形勢改變, 足以自保; 金星最令人百般不解, 其投身的曉子參與學校選美拍的宣傳照片臉容冰冷, 其他參選者牽手跳動只有曉子擺出各種呼叫金星人手勢, 我行我素。
三種外星人性格有異, 其操縱的人類肉體畢竟是家族, 家人有事, 兄妹就是日常少交談, 父子不咬絃, 團結起來, 甘冒犯法風險, 藉山森徑道, 牧牛脊骨, 守衛地球, 保護父親。
Patrick Chan寫於2020年1月28日
想用“觉醒”这个词,敲下键盘后又按下退格——对于一般人(“地球人”?)来说,自己都觉得,确实听起来会不会太new age?会不会得到像观众看到电影中父亲的天气预报后的反应。
——被当做疯癫而显得滑稽(热场)或尴尬(冷场,更坏)。
父亲(火星人代表)的单纯热血鲁莽、哥哥及秘书(水星人代表)的冷静脱离和效率、妹妹(金星人代表)的敏感痛苦和固执,对地球的何去何从各执一词,虽然主张不一为的却是同一个目的——以自己的方式想让地球更好/"拯救地球”(或者说让腐朽的地球的毁灭加速进程)。
不管你是地球人还是外星人,当初决定来到这里,(一次又一次来到这里),总有目的。来了这么多回,不可能只是随机。所以,你想起来了吗,你为了什么来到这里?
电影里街头歌手是否写了那首歌并不重要,因为他是否是金星人不会影响妹妹是否是金星人。在“觉醒”(没找到其他词可代替)之后,发现一切不过是媒介。桥而已,无所谓材质是真金还是塑料。(尤其当你也同为永远需要/找得到每件事的“意义”的木星人,你总能找到意义,也许也曾在不久前“那么巧”记起了你的使命,也许也“那么巧”在不久后碰到这部电影——都是媒介,都是桥。)
我没有自己想象中遗世独立高于这里,也许我比我想象中热爱片土地。你也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贴地,谁的灵魂血统不是多少混了一点这里和那里?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就像对着电影里桥本爱奇怪仪式动作爆笑连连的地球人里,其中有几个回家后没有情不自禁独自跟着做几遍?)
说到底就算你不管多是个外星人,就如电影里哥哥所说——身体依旧是地球人的身体,病着地球人的病,痛着地球人的痛。 不管是灵魂来自哪颗星,身体的百分之七十还不是流淌着的是地球母亲的水。不管你烦恼着怎样宇宙层次的烦恼,你那地球人母亲虽然听不懂你的语言,却总会递来一杯你所需要的地球之水("多喝热水!")。
电影接近结尾时,在母亲(地球人代表)于父亲病榻旁说的一句话后(“我也只是为了能再一次家族旅行而已......"),我突然顿悟,地球这颗星之所以“美丽”是美在哪里。它美在诞生了许多看得见美丽的眼睛、觉得美丽的心。美丽的不是山川也不是湖泊,不是极光也不是北极熊,而是认为这一切都美丽至极的地球人——是为了攒钱为再一次家族旅行而盲目投身于假货传销的地球人;是为了保卫这“美丽之星”而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地球人;比起地球存亡更关心家长里短的地球人;也是面对认真说话的外星人时把他当小丑哄堂大笑的地球人,还有在偶像出场前几秒屏息兴奋地小声尖叫“きたきた”的邻座地球人。——愚蠢却坚韧,可笑又可爱可敬的地球人。
想到这里的此刻,我看着手机屏幕,正滑动着朋友圈的手指给老板刚刚发的那红叶下的幸福(傻笑)九连拍少有地点了个赞,然后再一次顺势走上将错就错线路的地铁车厢。
* 片终,任务完成后离开地球的火星人对他念念不忘的“美丽星球”地球的最后凝视,这一幕的似曾相识,现在才回忆起因为《辉夜姬物语》里飞回月宫的辉夜姬对她深爱的地球那最后一回眸的画面,现在仍然深深停留在脑海里。
很早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改编三岛由纪夫的科幻小说。整部电影都用了一种荒诞,超现实的方式,从一个家庭一家四口切入,表达了一个家庭如何从误解到重新认识重组,更深层面讲的是对地球,环保,人类生存,很多影射和比喻,比如男主觉得自己是火星人,男主儿女认为自己是水星人和金星人,感觉需要多看几遍才能看得懂导演想要表达出的电影内核。
美丽之星美的不是其山川湖泊,而是认为这一切都美丽至极的地球人,为了家族旅行而盲目投身于假货传销的地球人,为了保卫这“美丽之星”而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地球人,也是把认真的外星人当小丑哄堂大笑的地球人,还有在偶像出场前几秒兴奋小声尖叫的邻座地球人。愚蠢却坚韧,可笑又可爱可敬的地球人。
就只跟个玩笑一样看不出意思(如果没看原作(比如我
做功课 其实完成度并不高水准 尤其剧作的改编还是令人无措 但有吉田大八本身的好品味和控制力 有勇气挑战这部本身就是成功的 BGM好到上天 萨斯嘎!
对原作的修改幅度非常大,个人感觉比按照原作直接改有趣(原作的有趣是作为文学的有趣),画面表现也有趣。演员都挺好(莉莉弗兰奇和佐佐木,窝喜欢的演员)…探讨的主题并不是人类、地球与环境(这根本不是一部呼吁环保的片),结局回归家庭剧…(师匠的插曲真好,再向大家吹一波平泽进
其实是超能力加传销加邪教加教主组成的家族倾情演绎的一部让大伙爱家爱家园的主旋律宣传教育片
和看完原著后的担忧一样,果然改编成电影很容易显得中二,一说起金星人火星人宇宙联盟什么观众就忍不住要笑,三岛由纪夫对人类本身存在的思考、对时代的压抑悲观绝望缩小到了一部环保喜剧片,当然不是说改编非得拍出原著思想,能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更好,可惜本片未见力度与自身优质特点。@大光明日影展
改编幅度很大,除了美苏核战危机改成全球暖化,也削弱了原作的思想论辩,增加了家庭剧的成分。但总的来说这个故事影像化起来比较浮夸彆扭。。。
伪科幻包裹下的不仅是对时下环境污染问题的探讨,更是人类的主体/客体性的辩证思考。虽然故事全程吊胃口式的线索给到最后仍让观众一脸懵逼,但依然掩不住吉田大八的改编剧本和剧情调度的功力!
地球上碌碌无为的人类啊,若你出现以下症状请多加注意:骑车经常撞到车门的蠢、从来没有过恋爱体验的衰、再来一瓶都没抽中过的笨,搞不好你就是来自外星哦。请去电影院,去海边,或者去天气直播间自行检测。千万不要泄气,你只是纡尊降贵,若你有个疯狂买水的老婆,请拿出火星人的气度,原谅她的无知。
2018开年片,三岛意识到对人类的爱不合逻辑,但因为刹那的心动仍不舍得毁灭之。改编视角单一,毁灭派的戏份高度压缩,核恐惧淡化为全球变暖有些儿戏,倒是显得一切更加荒诞。(#并不难看
没有了原著的讽刺诡异荒诞,大多是一点点不知所谓和家庭剧即视感。不过存在即是胜利喽
?????
看评分中二电波吓退了不少人,不过剧本的强度要远非这近乎冷笑话的剧情所能涵盖。三岛也像一个潘多拉的盒子,表层看起来非常强烈地否定了人类,拯救与毁灭似乎都与人类无关。盒子里有没有藏着希望,也是一个谜。
吉田八大亲自来Q&A也挽救不了我对这片子的无感,再一看三岛由纪夫编剧,实在是看不出来……古怪,冷,尴尬,硬是笑不起来,各种此类日本电影的集合,或许你会喜欢…
大致是环保和人类存在主义的辩证问题,但真的需要这么荒诞尴尬的超现实主义吗?
3.5 这个看上去很“烂”的电影...反而是我的年度日影前十。虽然主支线胡乱漂移,人设一塌糊涂,还一本正经地尬讲烂俗的环保事宜和亲情。然而!它无关环保、无关人类,只关于构建与拯救“日常生活里的幻觉”。这个真正主题被藏在了各个线头里,让这部电影的每个细节都拥有双重阐释的空间。
没看过原作,姑且叵测一下。六十年代是战后复兴、经济高度成长,相伴相生的是以水俣病为代表的公害问题。电影改编把六十年代的社会热点放到当下,在政治家媒体新青年中展开的又是早已被证伪的温暖化讨论,前提已经变得滑稽不堪。反正是看不出半点三岛的影子,就知道下原来三岛是相信ufo和外星人的。
没有了讽刺味儿
大概是预期太低的缘故,意外很带劲。爱酱演得不错。获得了“爱酱专门转身对我说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人生成就,无憾了!
设定其实非常有趣,一些对话和场景也是趣味十足,但纵观全篇,总觉得少了条明晰的主线,有佳段但并非佳章。PS:现场龟梨的迷妹好多好多。#深圳日本新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