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之前看过推荐,据说当时还闹得轰轰烈烈的,所以是当神剧一样放片单里的,但是看完有点失望,
从新闻角度来讲,这件事真的很让人难过,三个女孩还那么小,然后剧在播的过程中也多次强调是根据事实改编,但是这个毕竟不是纪录片,而是个故事,从故事的角度来讲,这故事讲的真的很不好,逻辑线非常不清晰(虽然生活中的事实确实有逻辑线不清晰的情况,有着各种巧合,但是讲故事的话,全靠巧合推动就显得过于偷懒)。
这个作品,如果是纪录片,我给8-10分,是故事,也就是个及格分吧。
这个故事结构特别简单,主要就是说三个被家庭疏忽照顾的青春期孩子,在外遭遇了性虐待,却因为身份报警无望的事。但是从开始到结尾,这个故事都缺少了很多非常重要的信息点。
第一,Holly家庭怎么了?她和父亲究竟有什么矛盾?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故事开始于这里,是她和家里,尤其是父亲有比较重的矛盾,才导致她叛逆去了男朋友家,认识了另外两个女孩,之后又认识了快餐店的“老爹”,而后被性侵,又被强迫卖淫的,然而这个故事里,自始至终都没说清楚他们究竟有什么矛盾。
故事交代的信息包括:Holly的爸爸做生意失败,赔光了家产,不得不搬到这里,而父亲因为工作失利,整个人又很暴躁控制欲强,甚至有那么点神经质,对孩子态度比较强硬。如果仅仅是这么点信息,那前期女孩叛逆到男友家玩可以理解,和朋友鬼魂酗酒夜不归宿也勉强可以理解。然而,她在快餐店被性侵后,她依旧不选择回家求助,而是返回了快餐店,这说明家庭和父亲是没办法给她安全感的,在她看来,与其求助于家里,还不如待在这个随时有人会性侵她的地方。
如果是另外两个姑娘也就罢了,看起来家里确实不怎么管,但是Holly明显刚出场时是个乖宝宝的形象,就算叛逆也不应该叛逆得如此莫名其妙吧,如果这里有说家里父母吵架,环境恶劣,甚至出现家暴情况,那她遇到事情不想回家也是正常的,然而没有,她父亲自始至终并没有做什么,最多就是不想让她乱交朋友。
接着,更迷惑的情节出现了,在她与快餐店产生明显矛盾(砸了快餐店的柜台),被警察询问时说出自己被性侵后,她没有选择留在更为安全的家,反而是跟着导致她被性侵的小姐妹出去躲避,所以她家在她看来是什么洪水猛兽啊?明明她爸爸在得知她的事后没有怪罪她,非常后悔地想要保护她来着。
然后第二次性侵(卖淫)到了,她最开始确实不知道怎么回事,后面被迫卖淫后,她依旧没回家,而是继续和逼她卖淫的人在一起,甚至在父亲找来时躲在那些人身后不肯出现。所以在她看来,父亲比那些坏人还要可怕吗?
这个我在看的时候真的莫名其妙,我本身是偏乖宝宝的,但是也叛逆,也和父母吵架,看不上父亲。但是如果我在外面受了这种委屈,我下意识会找父母商量,尤其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骗后。就算不找父母,我也不会再和导致我被骗的人再在一起了,否则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PS,没有说另外两个女孩,包括沦为中间人的 Amber 和自以为爱上其中一个嫖客的Ruby,因为这俩明显就是家里不怎么管经济条件也不行的野孩子,而且应该是单亲家庭,是那种母亲疲于奔命只有出了事才会被发现的情况。而明显Holly不属于这种,她父母都还算挺关心她,她家的条件也不至于让她没吃没喝,她父母也没有对她进行迫害之类的,简而言之,她父母不属于会被剥夺监护权的人。
然而情节就这么出现了,就无语。
第二,Holly退学带娃。
Holly出事时应该是14-15岁,发现怀孕了,没有选择打胎(我之前也怀疑是不是法律不让,但是同样怀孕的Ruby就打胎了,所以看来还是可以的),而是选择把娃生下来。
不是说打胎好的意思,是一个14、5岁的小姑娘,也就初中生吧,学习还挺好(后面怀着孕考试还通过了,还说可以上大学,虽然我也没明白初中毕业怎么上大学),选择把一个不知道爹是谁的强奸得来的娃生下来,这姑娘和她父母心都挺大的啊。
这时候说什么母性啥的就不必了,她自己还是个屁啥不懂的小孩呢(从前面的各种莽撞决定就知道了),娃没生下来,谈什么母性?而且孩子还很小,生产其实是有一定危险的。再加上家庭条件就这么回事,再养一个娃压力也很大。
而且这么一个小姑娘,带着一个孩子,这是准备后半辈子都搭进去吗?(多少以后生活婚恋还是会受影响的)
最最重要的是,如果决定把娃生下来,谁带呢?故事告诉我们,是Holly带,那问题又来了,一个初中毕业的小姑娘,生下娃以后不上学在家带娃,这娃就是她和心爱的人自愿生的也很莫名啊,更何况还不是自愿。
其实也不是说孩子不能生,真的喜欢的话生了也行,家里能给带的话,生完继续上学就是了,然而没有……就emmm……
我也不懂这是什么文化习俗。
第三,Holly的爸爸在检方决定不立案后,把Holly和娃赶出了家。
当然,不是直接赶的,而是一直怼她凶她看不上她。
这就更无语了,从出场的情节来看,这爸爸也不是不明事理的(真不明事理的话,可能第一次听到女儿被强奸了就会说“我说了不许在外面过夜不许交乱七八糟的朋友吧”),怎么听说不立案就从好爸爸变了个人呢?直接把十几岁的女儿连带着刚出生的婴儿逼得离家去住福利院?还说什么怕影响另外几个孩子,卧槽这个就不是你孩子呀,她在这么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把人赶出门?
就无语。
第四,出庭是什么非常露脸的事吗大家抢着去。
首先,我必须要说,我不认为被强奸是可耻值得羞愧必须躲起来不见人的事,可耻需要羞愧的是强奸犯,而不是受害人。
但是从社会大文化来讲,尤其是一个小镇大部分人都相互认识的情况下,未成年强奸犯受害者出庭是比较艰难的,因为强奸本来就会对受害人的心理造成很大影响,他们会特别脆弱,无法面对当时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能站出来的受害人永远是少数(故事里表现的也是这样,一百多号受害人,真正去报案的没有几个),尤其还是这种直接露脸的事,所有人都会看到,她以后极有可能会被人指指点点,无聊八卦。
而从法律和后果的角度来看,这几个强奸犯判死刑的概率是不大的,先不说英国有没有死刑,但是他们的罪是没有那么重的(这里面没有出现奸杀或者暴力性行为),甚至更多的人只是参与了嫖娼,甚至嫖娼的是不是幼女他们都可以再争执一下。那么露脸出庭,就很容易在犯人出狱后遭到报复,而这三个姑娘又都不是多么胆子大的人(Holly庭上表现得很勇敢,但是故事明显渲染了她最初时的恐惧,出庭前的害怕和紧张;Amber更是因为见到人在街上,临时改了证词,指责Holly;Ruby更是因为害怕美化了强奸情节),结果到了出庭时,一个个抢着去,不让去还很生气,去了也不选择不露脸。
就,前后人设有点不相关啊。
第五,立场奇怪
能理解剧想说什么,从检方认为Amber不是完美受害人,担心败官司所以选择性不让她出庭开始,到最后为此奔波的人没有好下场,渎职的人没有受到惩罚,这些都隐含了对这些权力机构的批判。
但是理性来讲,Amber不出庭如果单纯只是为了赢官司而选择性让证人出庭(因为Amber复杂的情况确实有可能导致陪审团不信任证人,从而输掉官司,让那帮犯人逍遥法外),同时Amber并没有指认更多的犯人(比如如果有犯人是单独对Amber施暴,她不出庭对方就无罪了这种情况)的情况下,那个人觉得检方的做法无可厚非。确实残忍了一点,但也是为了结果更好,难道需要为了满足一个说好的承诺而冒着大概率会输掉官司的风险吗?如果犯人无罪释放,对于几个孩子才是最大的伤害吧。
第五,结局仓促。
前面安排了那么长,最后就匆匆忙忙结束了,案子赢了,大家迎来了新生活,但还有很多不完美。然后就完了。
这情节明明可以安排得更让人痛心和扼腕,结果平平淡淡就结束了,让人看了毫无感想。
和整个故事一样,拿了好的食材,却没做出应该有的味道。
这里说另外两部类似的作品,一部是台湾电影《无声》,讲的是聋哑学校里的性侵和校园霸凌,另外一部是美剧,叫什么我忘了,讲的是女主被性侵后报警被盘问被质疑的事,再加上一个《日本之耻》(这个真的是纪录片了),故事讲的都比这部剧要好。
平平淡淡地讲故事没问题,如实反应当时的情况也OK,不想过多的窥伺和渲染感情,只是单纯的陈述和批判也没问题,但是情感是批判的最主要来源,你要让观众愤怒,让观众难受和同情主人公,才能有更多批判的来源。比如说前面说的这三部,主角也有让旁人不理解的行为,比如《无声》里的小女孩在性侵和霸凌后,还是选择回到聋哑学校。但是人家也解释了原因,在聋哑学校里,被霸凌的时候很痛苦,但在聋哑学校外,时时刻刻都很痛苦。
把故事讲明白,把逻辑理顺了,把人设弄清楚,这才是讲故事的基本,而不是拿着个好材料就万事大吉了。
近日,又一条扎心的新闻看得让人冷汗直冒:
一名男子“直播”检验处女,并性侵初中女生!画面中,女孩不停哭叫,还有另外两名少女无措地站在旁边。
直播性侵?!还有没有天理了?
未成年的孩子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被侵犯却无力反抗。
然而生活好似总爱跟弱者开玩笑,有时作为受害者的她们还会遭人非议:
“谁叫她穿得那么骚,活该被性侵。”
这些令人发指的情节真实发生在十年前的英国。
在2008-2012年间,英国北部罗奇代尔小镇上有“上百位”未成年少女,被同一群男子囚禁、诱奸、轮奸,还被当做妓女贩卖。但当警察介入调查以后,竟以“证据不足”释放了罪犯。
因为有关当局判定,那群孩子是“不完美的受害者”。
5年后,BBC将这件臭名昭著的性侵案搬上了荧幕,它就是英剧——
《三个女孩》
故事要从2008年的一桩偷窃案说起。
15岁的少女霍莉被警方逮捕,理由是她砸坏了一家咖喱店并偷窃了两瓶饮料。
然而警方万万没想到,本该被当成是罪犯的霍莉,竟然是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
霍莉花了整整6小时,讲述了她在那家咖喱店里被一群男人性侵和虐待的遭遇。而她之所以砸毁那家店,也是为了逃脱魔爪的无奈之举。
镜头一转,屏幕上出现了霍莉哭泣的脸。同时,还有一个高大鲁莽的男人正在不停地喘息。
上一秒,他对霍莉说,“我们是朋友,你很美!”下一秒,他便威胁霍莉道,“如果你把我惹恼了,我就杀了你!”
原来,在这个小镇有一个“恶臭”的秘密:一群来自巴基斯坦和亚洲的男人们,打着提供免费食物的幌子,常年性侵、轮奸未成年少女。
霍莉便是其中一位受害者。
她因与父母吵架而选择离家出走,之后又遇见了两姐妹:15岁的安布尔和13岁的露比。
三个女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在家中不受重视,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温暖。
于是她们开始一起玩乐,学会喝酒抽烟,夜不归宿,过着青春期叛逆少女的肆意人生。
她们时常光顾一间巴裔开设的咖喱餐厅,因为在那里,一个被称为daddy的老男人还有他的店员们会给三个女孩不少“好处”:食物、伏特加以及零钱等,用这些小恩小惠来换取单纯少女们的好感。
直到某日,他们终于露出了真面目,赤裸裸地对女孩们宣称:
“我给你们东西,你们自然得用性来报恩。”
他们开始强迫女孩们和自己上床,如果反抗,就会遭到毒打。
更加无耻的是,这些罪犯还把性侵,慢慢发展成了生意。
他们把未成年少女们送去不同陌生男子家中,甚至还包括恋童癖,逼她们参加群P派对,以此换钱。
如果女孩敢报警,他们就恐吓会杀了她和她全家。
可悲的是,三个女孩都因被性侵而怀孕。
最后,只有霍莉在家人的帮助下,勇敢地站了出来,选择把真相告诉警察。
然而面对这些饱受折磨的受害者,警方的态度却是——“你活该”。
因为大多数人普遍认为,性侵案的受害者都应该是这样的——
穿着校服的天真少女,在放学的路上,被尾随的坏人拖进隐秘的角落……
但霍莉她们不是。
“她们就是整天在街头混、不务正业的那些不正经女孩,这都是她们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警察义正严辞地说道。
你不完美,连做受害者的资格都没有。
当得知霍莉已不是处女时,社工们竟然堂而皇之地形容她是一个“街头妓女”,而她的父母也只是低头沉默。
他们觉得露比这种女孩一定天生就很脏!因为她把强奸犯当作“男友”,还声称“那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更惨的是安布尔,她因拿了几美元的“佣金”而被定义为“老鸨”。
但实际上呢,女孩们被人灌醉并强奸、被人拍下裸露视频传到网上,甚至因为灌酒而丧失记忆,她本没有能力反抗这一切。
露比称强奸犯为“男友”,是麻痹自己,逃离苦海的一种方式。
安布尔不仅和其他姑娘一样终日忍受强奸,甚至还要被迫寻找“新猎物”,否则等待她的就是加倍的暴力。
我看到的是孩子们被害得惨不忍睹,而有关当局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群“婊子”自找的。
因此,霍莉沾满精液的内裤不被作为证据采纳,安布尔的证词不能作为呈堂证供。
因为陪审团只愿意相信那些外表看起来纯洁的女孩。只有“完美的”、“符合要求”的受害者,才算得上是受害者。
因为你有“污点”,所以你被强奸就是咎由自取。
可事实上,“对于这些女孩的偏见,才是罪魁祸首”。
指出这一点的,是当地性教育机构的女性工作人员莎拉。
十多年以来,她一直在搜集当地女孩被团伙性侵的证据。
她坚信:根本不存在“未成年卖淫”,只有“儿童性侵”!
然而黑暗如此庞大,足以吞噬受害者们和个体的微弱呐喊。
“我以为被性侵是我遇到的最可怕的事,但其实这只是一个开始。”
在霍莉报案后的2年里,罪犯们依旧大摇大摆地走上街,猖狂地强奸更多未成年少女。
而警局的无动于衷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秘密——
原来,嫌疑犯们多数是巴基斯坦人,警局不想被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怕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巴裔英国人进行种族主义抗议,甚至可能会引发暴动。
为了顾全“大局”,这些被迫害的女孩成为了“牺牲品”。
好在案件终于在2010年迎来了转机。
更高一级的皇家检控署来了一位巴裔的新检察官,他推翻了原裁定,决定重新调查。
然而三个女孩的生活早已支离破碎,霍莉和安布尔都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只有露比打掉了胎儿。重揭伤疤对于她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的“二次伤害”。
法庭上,罪犯们不仅否认所有指控,还反过来控诉受害者。
“她那么聪明,什么都懂,谁知道她做了什么手脚。”
“白人罪犯教会女孩性,教他们从小就喝酒。看看你们到底是怎么教育的?”
法庭外,依旧有巴裔社区的人,谴责女孩们自身的“不检点”。
潜台词无非就是:「谁让你穿那么骚,活该被性侵!」
但最令人心寒的,是来自政府的无情。
事情闹大后,政府为了赢得官司,决定不让安布尔做证人,因为她曾帮罪犯开脱过。
但她的证词又十分关键,那怎么办呢?
于是政府决定——以“强奸犯同谋”的罪名起诉安布尔,以合法使用证词。
受害者就像随时可抛弃的棋子一样,被掌权者随意操纵。
公审当天,安布尔在家看着电视上的裁决,表现得漫不经心,她说:“我现在只想做一个好妈妈。”
而此刻陪在她身边的,只有两个人,自己的妈妈和警局内唯一一位向她道歉、并主动提出为她伸冤的女调查员玛姬。
属于霍莉和露比的“公平”似乎已经到来,可安布尔的未来却依旧捉摸不定……
最终,罪犯们都被绳之以法。
但这样的正义,来得实在太晚了!
上百名才13、14岁的受害者们,在这场悲剧中自暴自弃,生下强奸犯的孩子。
或许性侵并没有完全打败他们,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怀疑、无视和嘲讽,彻底浇灭了她们求生的欲望。
罪犯做错了事,可承担后果的却总是受害者……
女孩们报了警,说出了真相,本以为可以阻止恶行,但是并没有。
当罪犯们被判有罪,大家以为看见了正义,依然并没有。
剧集结尾,屏幕写下了案件结束后的故事——
为了性侵案四处奔走的莎拉,在返回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被禁止参与处理以后的儿童诱奸事件。第二年,她被裁员。
尽心尽力和受害者们沟通的女调查员玛姬,在案件结束后立刻被调职,还被勒令不准再与受害者联系。
然而,没有任何一个冷漠冰霜的警察受到处罚。
故事太过于真实,以至于让人差点泪崩: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
整个社会对待这些受到侵犯的青少年们,没有丝毫尊重。
那些脆弱的孩子们没有话语权。她们被忽视、被歧视,她们本应受到保护,结果却被残暴对待。
甚至会因为“不完美”而错失“受害人”的资格。
到底什么才算是“可信的受害人”?
孩子们不会明确表态“我正在受到虐待”。相反,他们正深陷于一系列的操控和强迫中,害怕用言语表达出来。
孩子们不懂得保护自己,而舆论和掌权者更是把他们推向深渊。
这些异样的目光和偏见,还有掌权者的不作为,只会让受害者更加无法喘息。
所以最后霍莉在法庭上,才会字字珠玑地说出:
我不要什么“洗白”,我要的是公平!
《三个女孩》的故事发生在十几年前,但直到今天,对于现实中有过同样遭遇的受害者们,熟悉的嘲讽、抹黑和侮辱,仍在反复上演。
好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群人不为名利,不为结果,甘愿为弱势群体遮风挡雨、披荆斩棘。
也有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勇于站出来发声,努力打破这个社会的偏见。
扭转“观念”的道路或许注定漫长,但正因如此,更需要每个人的持续发声和关注。
不要让受害者们已经身处泥泞,却还孤立无援。
更不要让自己的言论纵容了犯罪,还高喊“正义虽迟但到”。
戳下方二维码
加入报姐影迷社群,畅聊电影~
更有免费观影机会、电影周边等你
片子结尾告诉观众一些人物的结局,从多角度引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影片的最后揭示了一种“不完整的正义”、“不完整的胜利”。三个女孩的案子拖了三年才被放到法庭上讨论,而那时受害的女孩已经在无望的、似乎永远不来的正义里不断破碎,受害的阴影还在Holly脑海中不断闪回——这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但在她心里,这创伤仿佛昨日,如一个幽灵,从未离去。为什么尽职尽责做出正确事情、孜孜不倦收集加害人信息、帮助受害者和家庭走出心理困境、不断向警方提供证据的Sara最后被禁止调查此类案件、一年后被裁员了?如果Holly的父母更多体察到青少年的心理变化——恐惧、不安、害怕、麻木、无力、困惑,而不是与孩子们吵架决裂,如果孩子们没有身无分文地离家出走、被强迫、被威胁,她们是不是也能早一点受到保护、避免或者缩短她们受害的时间?如果社区工作人员对孩子们更尊重些,而不是认为这是一批不知检点、自讨苦吃的妓女、婊子,是否能少一点心碎和割裂?身为警察,他们的工作决策受到了太多太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那谁来负责正义呢?为什么有家室的男人们乐于通过金钱和恐吓获得未成年女孩的性,并且团伙作案——这种变态的压制他人的快感让他们意识不到对面的小女孩也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类而非玩偶了?老油条们的话术面对不喑世事的女孩儿们可真诱惑真可怕啊——“你真美”、“别哭”、“我请你吃饭喝酒这些都要钱,什么时候能跟我做爱?”、“我们是朋友,朋友要互相帮助不是么”、“你现在是我的婊子了,以后都要听我的话,不听话我立马找到你、弄死你”!面对巴基斯坦人的失业,把一切归咎于种族主义和女孩子们不该上街的大众声音,换成是我们,如何才能不被不加思考的最大的声音牵着鼻子走——我们要脸谱化地把异族人都当成罪犯么,是否想想提出把女孩们纳入可信证人的检察长本人也是抗议的白人们口中的“巴基佬”?
九个律师的交叉质询里隐含的前提和恶意令人时时后怕。
受害者里是否也有加害者?人群是不是无限可分?警惕真正的敌人分化我们,挑拨受害者之间的矛盾——分清“谁是真正的敌人?谁是真正的朋友?”而 “加害者”本身是否有可能也是受害者? Amber的行为也让我反思和后怕,如果是我,我会在从中扮演什么角色?是否在作为受害者的同时终有一天反被判有罪,从而失去本来的人生?
Margaret Oliver 作为职场人的经历同样令人沉思——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我希望我站在正确的一边。面对上级的指令和对受害者信任的辜负,她作为一个职场人是否太过投入、共情过度、用情过深?重启一个案件调查时碰满鼻子灰,在证人和家属都不配合、有强烈抵抗情绪的时候继续推进她的工作,这点我是真心佩服的,攻心计跟Margaret大姐学着。
观剧后内心久久不平,如果我是剧中的某一个人,出于自己的内心,我会怎样做?从结果论分析,我需要考虑和避免的什么呢?单纯稚嫩如我,只听从内心的声音是不是欠考虑?只观照他人而忽视了自己的基本需求,是不完整的慈悲啊,切记切记!
不致力于解决问题,而致力于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全球皆同。哪怕以公正廉洁著称的#腐国#也是如此,不懈努力为社会弱势群体伸张正义的好人们得到相应报答反而遭到不公待遇,不得不赞叹真实揭露辛辣社会问题的影片也就言论自由的国家赶拍!
全世界所有性侵案件,辩护律师首先会使用的残忍杀器,就是污名化受害人。3集英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拍的非常平静,不仅拍出了受害少女让人身临其境的绝望处境,更拍出了事件在现实中令人意想不到的复杂性。
微弱的勇气不足以与世间永存的恶意为敌。更令人心寒的是政府机关的不作为。
当政治被种族绑架,而司法再被政治绑架,剩下只有人性那股微薄的抗争力量。BBC的写实风一贯比较沉稳,不刻意卖弄阴郁,也不刻意脸谱化。
来啊!这血淋淋的真实!你有权杀死误入你家的人.却对强行进入你身体的人束手无策.
真的就是一边看一边哭啊,绝望真的是跟黑洞一样,很可怕
最后,一直伸张正义的女社工后来居然被开除!?在整个案件中玩忽职守的警察没有一个被惩罚?!就算案子打赢了,又有什么用!?!?
不同于其他罪行的受害者,性侵受害者的公义之路也是重复伤害的漫长过程。愿意站出来并坚持到底的人,都是司法史上的英雄。因为她们本可以在事过境迁后躲在moved on的人生里继续活下去,却为社会公义,再次站在了风暴的中心。
穆瞪口呆,触穆惊心,瞠穆结舌,穆无王法,明穆张胆。
想到泰国这两年多了很多穆斯林 真可怕
整部剧没有刻意的烘托高潮,就静静的坐在你面前,把强奸/儿童性侵/司法系统漏洞/种族问题等等最丑恶的伤疤,当面揭给你看。
想起了熔爐,想起了Denial,想起了spotlight,觸目驚心的真實。
“这太可怕了,小镇小村就是封闭的怪物社区 恶行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平衡,我还是...别看了”看完之后我要推翻之前这句话。这跟地方大小无关,只有关印象作怪。能滋生罪恶的就是社会的悲哀,权力机构不作为。
那些打着“种族歧视”当挡箭牌胡作非为的人渣 活该你们被歧视
当Holly报了警说出了真相,大家以为可以阻止恶行,但是并没有。当所有人被判有罪,大家以为实现了正义,依然并没有。不止于客观冷静地重述事件。最后三个女孩的直视太让人心碎。
气到流汗_(:з」∠)_真实事件改编,话题性很强。有些层面浅尝辄止,没有再往下挖,算是给观众更多探讨空间吧。无论在哪,永远有人学不会点草和就事论事。面上透着怜悯,讲着公平,心里却冷漠认为悲剧也脱不开罪有应得。这份傲慢,更让人生气。最气的,是即使是边看边哭的自己,也无法做到全无偏见。
当下关头做这种题材,BBC太TM有态度了!!ps.第二集里,案子已经被上头重视了起来,看来这次的3集片还是把重点放在了“曝光后的解决”上……也好,第一集已如此压抑,如果重点放在事件本身,再来个升级版《田园下的罪恶》,那实在太难过,太难过了……
长达14年sexually abuse上百白人13-15岁女孩,警察和社工的不作为直到2012年才重视起来。Maxine Peake真是神演技,全程被气哭好几次。 另外下面有人评论说“政治正确害死人” ,也算是白看这剧了,您还是多看英国报姐吧 省点电
我难过不是因为我深陷泥淖 而是因为我孤立无援
“根据现实改编”注定不能以影视剧评判标准来评价它。它尽量委婉地展现真相,但由于影视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特殊性,故事显得不够戏剧化,受制于现实素材。“作为电视剧,挖的不够鲜血淋漓不够精彩。作为现实,使更多人了解到在他们不知道的地方,充满了黑暗和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