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电影《上帝存在,她叫佩特鲁尼娅》
入围今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与银熊奖得主《以恩宠之名》(另译《感谢上帝》)相比,一个以男性视角迫于各种周围压力一个个男性才站出来挑战权威,一个以女性视角,完全是自我选择,具有独立自主意识思想女性,挑战男性社会!尤其她对于政治的熟知,犀利的回怼更有趣味,虽说略显可以,但绝不呆板。这是一个有思想有文化有态度的女性,可惜她没有工作,马其顿与马其顿人经历了现代社会的两张制度,貌似都很失望透顶,到处是无工作的年轻人!但他们社会在进步,涌现了一批有思想独立自主的精神,本片导演绝对就是一位佼佼者。上帝呢,片中佩特鲁尼亚。最后释怀枷锁,主动放手十字架,因为十字架已经不能禁锢她的自由,她也不能再相信他。现实中她离开了,到了伦敦!看来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帝国还是很有信任度!如果伊丽莎白·于佩尔出演本角色,那影后非她莫属。柏林怎么了今年主竞赛两部都在质疑上帝???不,应该是上帝怎么了?是以前太黑暗呢?还是现在来到了最好的时代?
之前还看过马其顿的《秘密原料》,以及最知名的《暴雨将至》!这个前南国家问题遗留很多,很快我们就会遇到,不知道能否引以为鉴,还是欲坠深渊!
给导演点赞,她的思想是美的!超越了女性外表美,心灵美!是个智慧女性,真正的为女性发声!
谢飞导演也四星推荐本片!寡人今天为了等此片一共现场耗时五个半小时,虽说出了技术故障,耽误了另外两场活动,为了此片,值得!相较《以恩宠之名》挺喜欢本片的!
马其顿的冬天有个特别的主显节“泳渡夺十字”大赛,谁能抢到主教丢入河中的十字架,就能得到一整年的好运。结果,三十二岁,胖呼呼的佩特鲁尼娅却跳入河中,抢到了十字架。
大家都认为警察应该制裁这个小偷,问题是,谁说女孩子不能参加呢? 本来要离开的记者,觉得这是抓住头条的好机会,访问了佩图尼亚的父母。重点终于出现了:佩图尼亚跟所有年轻人一样,失业。
她早上刚去制衣厂应征工作,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只有优秀的历史系毕业成绩。老板说:我甚至不想上你。
这仅仅是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反应社会现象的电影吗?不,他在问“价值”问题。人在世界,在社会,在家里,在别人心目中的价值要如何判断。
佩特鲁尼娅跟妈妈,跟爸爸,跟好朋友,跟善良的警察,跟愤怒的年轻人,跟主教,跟局长,跟记者,通通都很有戏。
*坚决不剧透,结尾收得太美妙了。
爱她的父母以为她缺的只是一份工作,多少废宅父母的心中也是这样想的,但真的是这样吗?废宅佩特鲁尼亚学的历史系,所以三十好几还没什么工作经验,被姨妈介绍到裁缝厂,被厂长一通鄙视,甚至被说连挑起别人欲望都做不到。依旧笑脸离开,心理安慰似的说这个职位已经有人了,当然还是忍不住对不明真相的女工抱怨,并顺走一个人偶模特,一无所有者总渴望拥有什么。在被警察小哥夸赞勇敢的时候,佩特鲁尼亚说当时什么都没想,就直接跳了下去,像一个动物。小哥不敢相信,又问了遍像个什么?佩特小声重复,像个动物。是呀,人活到这份上,除了保证基本的衣食住行,什么都没有了,可不像个动物一样。里面不乏对女权的提倡,但根源还是人的问题,信仰的缺失,生活思想的贫瘠。历史系的人在这个就业竞争激烈的世界找不到工作,搞文化的最后能留在这个系统里的只能是一批最顶尖的,其他的要么改行要么就只能活成这样,我打眼看了眼身边的世界,这还真的很形象。这个残酷的世界最残酷的地方在于它让所有人都以为大家缺少的只是工作,因为工作带来资本,资本带来各种让人羡慕的奢侈品,但这真的使大家快乐吗?依稀记得我的上一代全是游手好闲的人,那个时候资本市场还没开放,国内经济一片死气沉沉。可我的童年也很快乐,那个时候邻居的关系都不错,没有住在一栋栋楼里,而是一个个小院。那个时候家家自己做饭,买饭是件奢侈的事。新衣服买起来也没淘宝这么方便,所以过年可以穿新衣服。那时候年非常的有年味儿,家里会做很多的东西,支起一口大锅,烧着柴火,炸麻叶炸豆腐炸肉炸丸子,能从初一吃到十五。这个世界发展速度太快了,当快到你对一个人的衡量只能是这个人的身份地位资本和受教育程度的时候,人就成为了一种工具,每个人都欢快的喊着快使用我吧!然后用被别人使用后得到的资本去嘲笑那些得不到这些的人,而事实确实是这个得不到别人使用的人,相比前者看上去确实过得很惨,这在长远看来真的十分喜剧。所以本片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女主佩特鲁尼亚的那句,像个动物,让我想起了危楼愚夫里的台词。似乎现在每个这样的愚者,才能给出我们这样的真谛。在人之前,我们也不过是动物而已。千万年前我们衣不遮体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奔跑,无拘无束。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职业贵贱来区分你,那个时候大家更像动物。对了,再被警长问及最喜欢哪段历史的时候,警长自问自答的说我猜肯定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历史,结果女主佩特鲁尼亚说最喜欢的是辛亥革命。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翻译在搞鬼,但是我看的真这么说的。在被问为什么不喜欢自己国家历史的时候,女主说更想研究共产主义,我当时都笑哭了,马列真是害人不浅,这个人人平等的乌托邦距离现在的我们依旧那么的遥不可及,但这个饼确实是吸引了无数的人,不分国籍的被它给吸引。
在FIRST看的第一部电影,非常过瘾!影片节奏很稳,慢慢被带入情绪,似乎逐渐觉得,佩特鲁尼娅,是我的名字,也可能是每一个女孩的名字。她不够美不够成功,没有爱情,没有工作。或许故事开始她真的没有多想,只是被那么一点点不想屈服的好胜心驱使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当面对如蝴蝶效应而来的后果时她害怕了,随着她不得不一次次被社会、舆论和男人们不公正的对待,这些在她成长里累计起来的伤害终于让她失望让她思考也逼迫着她蜕变了,她决定:“现在我变成狼了”,是的,这是一次挑衅,需要十字架的不是我而是你们。
结尾真的很美,或许是女性导演的温柔,佩特鲁妮娅穿着“温暖王子”的夹克空着手在雪地里离开时,让我想到了《完美陌生人》里扎起马尾涂上口红摔门而去的比安卡,还有《选帝侯大街56号》里在满天霞光里独自提着箱子去追逐梦想的莫妮卡,女性的生命力真的很顽强,即使世界让她们失望透顶,她们也可以潇洒的独自转身离开。实在太酷了,佩特鲁尼娅们!
小彩蛋是朦胧干净的爱情线,开头佩特鲁尼娅的呐喊和金属乐,这些让我觉得,嗯,电影果然是很有意思的东西呐。放映结束后有影迷还提到,政治与宗教在影片里的体现,都排布的非常合理舒畅,我说中国观众真的是这部片子很好的观众,我们大多不是教徒因此可以客观的去判断故事的好坏,答案就是大家依旧被这部片子中的人道主义打动了。
最后,即使是在不相信上帝的中国,这个命题仍旧值得一问:如果上帝是个女人呢?
2月10日 德国 柏林
序(不喜者直接跳过看正文)
由于一段奇缘(不是情缘),我获得了一张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票。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真的是十分激动,却又有几分不知所措。完全被那种气氛震撼了。
对于这部电影的信息,我完全未知,但这也给我了极佳的观影体验。
————————————————————————
影片的故事极其简单,又及其有戏剧性。相貌平平,富态横生的女主绝对算不上美女。不仅是相貌,她的人生也是典型的loser型。主修历史的她确实个无业游民,在众生中,她是那么可怜弱小又无助。偏偏是她抓住了那象征好运的十字架。她以为她抓住了希望。可偏偏因为她的性别,命运开始和她玩起了游戏。命运让她在地狱受刑,在炼狱徘徊,最终又让她脱胎换骨。最后,她归还了十字架,因为,她不再需要它了,她已经变成了上帝,成为了自己人生的上帝。
FIRST看的第一部电影,非常过瘾!影片节奏很稳,慢慢被带入情绪,似乎逐渐觉得,佩特鲁尼娅,是我的名字,也可能是每一个女孩的名字。她不够美不够成功,没有爱情,没有工作。或许故事开始她真的没有多想,只是被那么一点点不想屈服的好胜心驱使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当面对如蝴蝶效应而来的后果时她害怕了,随着她不得不一次次被社会、舆论和男人们不公正的对待,这些在她成长里累计起来的伤害终于让她失望让她思考也逼迫着她蜕变了,她决定:“现在我变成狼了”,是的,这是一次挑衅,需要十字架的不是我而是你们。
没有神灵足下的汪洋,一条河,一个游泳池,也够这个美丽而智慧的新女性称神。无意中夺到宗教狂徒为之痴狂的十字架后,事件发展从荒诞变荒唐,仿佛一夜回到中世纪的昏暗。女主从羊变成狼,又从狼变成神,有人固执以为世事崩坏,有人看得见牢笼的破裂,天地的重开。电影改编自真事,当事人无法在小镇生存,但在伦敦展开新生。两年前电影拍摄。今年一月,又有一位女性跳入河中抢十字架。能看到别处向前走,至少能从中讨半分热量吧。@法国文化中心。映后导演自称温和的女权主义者,有许多发人深省的谈话,改天闲了整理下。
欧荣和王全安的金熊悬了
当女主是一个32岁单身无工作的历史学毕业背景时,我肯定是现场最扎心的观众。
娱乐性很强,有趣,“好看”
看完循环Ari的God is a woman
我算看透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崩坏,从开始愚化孩子开始,从欺辱女性发轫,从碾压“少数群体”过渡,从自相残杀兴起,从古至今,无论西东,无一例外。
我电影节喜欢有仪式感的收尾,今年柏林最后一部去远一点的haus看了主竞赛唯一遗漏想看的,幸运排到了最后几个空座。故事其实很简单,讲马其顿一名肥宅女偶然间在比赛中抢到十字架,尽管她不信教,仍执拗地不还给野蛮的男人们,双方在警局里对峙的故事,非常符合今年的女权主题。老外的笑点真的清奇,全程笑得超夸张。有个跟我一起排队的意大利长发小哥哥很热情nice,排到座位后超嗨,把他的巧克力塞给了我和检票员姐姐。看完电影他又特意在人群中找到我,高兴地说了句明年见!然后快乐地飞奔走了。真好,柏林下次见!
一个十字架引发的马其顿女权风暴,直男癌和厌女症共享同一张嘴脸。女主要的不是十字架,而是“我的东西我做主”的权利。可悲的是在男权至上国家,女性连存在都被当成一种挑衅,我很担心中国正走在这样的道路上...
四星半。历史学专业本就工作难找,若是相貌还不加分,连母亲都会看你不顺眼。可就是这样的境遇,马其顿女孩Petrunya却始终保持本心。趟入仅限男性的水中寻找十字架活动这潭巨大浑水,拔得头筹,令马其顿社会的男权重压、宗教中女性糟糕的处境都暴露无遗。尤其是电视台女记者介入后,多视角镜头的展现,更令诙谐的台词变得立体。女主角Zorica Nusheva用其脆弱、坚毅并存的面眸,令影片宛如现实。
电影很诙谐,看的过程很享受,但作为一部女权电影,后劲不大,留给人的思考也有限。不过,我倒是很喜欢导演的映后,有点东西,甚至我觉得映后的交流比这部电影传递的东西还要多!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也算是主竞赛的小惊喜。影片讲述一名大龄待业胖姑娘在遭受又一次求职挫折之后误入宗教庆典现场,抢走了“只能男人参加“的神圣十字架,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风波。父母,朋友,教会,警方,检察官,宗教狂热(直男)群众,媒体女记者和路人都有不同程度介入和冲突,精彩台词非常多,比如来自路人的神吐槽“如果上帝是女的呢?”(另外:学历史的女主角最感兴趣的历史时期是”中国革命“也真是大礼包式的惊喜笑点哈哈哈),对马其顿的社会现实和对女性生存的现状抓得也很准确。主教和警察局长互相推卸责任那段戏实在太精彩了。很大一块情节发生在警察局,剧作结构和矛盾构成非常像[无主之地]。虽然最后烂尾了(几乎整整少了一幕戏啊),但是仍然是最佳编剧的有力争夺者。
一个在社会、政治和宗教上都有丰富延展性电影,但却画地为牢地自困于一场毫无意义的警察局“缠斗”中,最终沦为一个空有“口号”,但毫无真正思考的肤浅幽默剧。
一场闹剧,闹得合理合法,但是却不合人情。想亲吻十字架,得到上帝的宠爱,不是首先得到自我的价值认可? #本届最爱# #i majored in History #
【马其顿】关注这个小小国家正在日益升起的电影力量。用非常争议的“女人和男人抢十字架”作为事件开局,渐渐加入了关于宗教、女性、性别歧视等诸多社会议题的讨论。而且很重要的是,它并非一味地愤世嫉俗或苦大仇深,又在当中装满了这个“中年无业废柴女”对自我的无畏调侃以及一点点浪漫元素,所以会感觉和Petrunija的角色离得很近。义愤填膺的记者、改变想法的老妈、给予支持的闺蜜...会发现这不仅是无处宣泄的个人宣言,而是一个族群和国度对的勇敢表达。
四星半,很喜欢。这个电影厉害就在于非常有力量,从剧本到摄影到表演基本没有弱点。从佩妮娅跳入水中一刻电影就熠熠闪光,让人眼睛不想离开一秒。对白幽默感十足,摄像机镜头到现实的几个转境拼接也很有意思。对马其顿保守社会的抨击切中要害,还是第一次进主竞赛的女导演,大爱!
在哈萨克斯坦电影节上看过,忘记写记录了。人物刻画很不错,有社会及历史内容。
牢笼里关着仇视的恶犬,圣殿里供着歧视的神灵。当十字架被女人抢走,是对上帝说谎还是对民众强权。女人从男人手里抢走了摄像机和十字架,一个丢了工作一个丢了荣誉。给她夹克衫的警察羡慕她的勇敢,看警局里的同事竟然不敢反抗。谁是披着羊皮的狼,套着人头的假人,谁将政教合一,惩罚生而有罪的灵魂。
69th Berlinale 目前为止加短片看了20部,这是最惊喜的一部,全场观众掌声最持久。历史系毕业失业女孩在警察和教宗,媒体和传统宗教男权之间,轻盈得如同一支蝴蝶。
这个世界都不会好了,复杂的马其顿历史观,怀念共产主义的女权。法国文化导演见面场。
从【-但那是男人的头 -这样她会过得更开心】到【还给你吧我不需要了,你需要,他们也需要】,一个女性挣脱牢笼的过程。源自真实事件,结果恶劣但未引发社会足够注意和讨论。片中最重要段落发生在警局封闭空间中,宗教、政府、女人、男人、媒体,各种现实中身处牢笼的元素被迫在电影的监狱中相遇,令国家和社会积弊的问题浮现和被讨论,导演由此在片内完成了她想在片外达到的目的。佩特鲁尼娅确是上帝,受难复活,回看仍在笼中人。身为历史学家的她知晓机关,轻巧又厚重的用一个还十字架的动作,把宗教的、传统的、历史的束缚都交出去,换回解开枷锁的钥匙。真实原型后来无法在家乡生存,逃离祖国;影片则有个略显积极的结局(但结的过于仓促),但环境仍是白雪一片,破冰太难真有希望吗?影片在事件发生地拍摄,今年又有一个女人抢到十字架。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