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破防,但我看电影的时候没有哭出来,只是看完心情非常难过压抑。昨天晚上看的电影,刚看完的时候觉得剧情似乎简单到不值得一说,但是今天坐在沙发上闭上眼睛,又能看到庭院里的花,泡在水里的西瓜,耳边似乎还有海浪声。清晰到好像这一切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这是以前看电影从来没有过的感觉。
电影一开始大量的空镜慢慢的让人从刚进电影院的浮躁中沉淀下来,仿佛被人牵着走入那个房子里的。前景稳定的构图让人感觉自己就是站在房子里,就在旁边里“看”着一切的发生。我想,观众的视角应该是那座房子的视角吧。大量的空镜也让人觉得自己就是那座房子,又或者是坐在房子里的人,不动如山,安静的或看着风景,或看着她们的生活。能理解有的人说的剧情简单,台词少的点,但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哪个人,而是那座房子。所以如果换个角度,从房子是主角的角度来看,之所以会有贯穿电影的“静谧”感,因为我们就是那座房子。房子的春夏秋冬,庭院里的一草一木,都在表达着它们的故事。虽然房子不会说话,草木不会讲台词,但它们的情绪它们的故事都在导演的镜头里表达出来。
电影里有很多的隐喻,需要花精力去寻找和理解。比如结尾的时候,那两条金鱼换了个地方在一起,就好像是奶奶和爷爷一起去了另一个地方,又重新在一起了。比如原本像是池塘里的鱼一样自在的孙女,最后去到城市里的姨妈家,大概就像电影最后被养在鱼缸里的鱼一样吧。再比如影片中奶奶说,害怕房子不在了,记忆就跟着失去了。但电影最后孙女听着的歌,养着的鱼,又让人感到欣慰。似乎在说,房子虽然不在了,但是记忆还是寄托在这上面,被保存下来了。
这部电影非常的东方。不论是对“家”的理解,还是那种情感表达上的含蓄,抑或是单从视觉画面上来看,都有很鲜明的东方文化。与此同时,这部电影不仅是表达了东方文化,还有很现实的社会问题。日本的房子遗产税特别高,如果缴纳不了,要么卖出,要么房子就被政府收回拆除为土地。所以身世飘零的孙女最后看到房子被拆掉,应该会觉得像是失去了“根”,“家”也不复存在了吧?让人忍不住联想到现在大多的人离开家乡去往大城市发展,夜深人静之时也总会在“家”和“个人发展”当中的矛盾中斗争。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能让人心静下来的电影,不存在剧透的问题,因为故事非常简单,一目了然。但是其中的感情,却是不亲自看过,是道不明的。所以喜欢它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也可以理解。
椿之庭
生命的衰老逝去,观念的更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压抑、悲伤且触及人性的话题。本片在缓慢的节奏,暗柔的光线,和优美的音乐下,以庭院为媒介,通过对长中青三代人的描写,为我们徐徐道来一段温柔且深沉的故事。 在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下,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去理解和对待不同年龄层人物的思想及行为,留下了一 个很好的启示空间。
大濑绢子侧写 --- 坚守、内敛、苦涩
在大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大濑绢子生活的重心是丈夫以及家庭,随着丈夫的去世,绢子的精神寄托转移到了丈夫生前时常打理的庭院上,对于她来说,此时生活的意义就是借着接触日常打理庭院的景,衍生出对丈夫和家庭的思念的情。然而,随着遗产税的到来,房屋会限期被转让或回收,面临着精神寄托会被被剥夺的局面,于是绢子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悄悄停止服药,最终生命消逝在房屋被拆除之际。在整个电影中大濑绢子,有着,也理应有着最重的篇幅。作为长中青三代中的年长者,大濑绢子坚守着她的生活重心和观念,没有随着时代变迁而调整,是造成其苦涩结局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承载了本片最强烈的冲击点。
在人物刻画时,东方文化底蕴中的内敛、坚守,也在大濑绢子的描写中体现的非常到位。面对女儿陶子放弃庭院,去市区与他们夫妻合住方便照顾的提议,大濑绢子的扮演者富司纯子通过眉宇间的悲伤表现出对于离开庭院的痛苦;通过嘴角和脸部的微笑,传达了东方文化底蕴下人物对情绪的压制;而颈部线条的凸显,则完美反衬了其微笑的表情下那强烈压抑的情感,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坚守与固执;用力的穿系和服的动作更是完美的体现了对女儿这一提议的一丝怨恨。
整片通过运用节奏和光线以及配乐相结合的缓慢暗柔基调方式;同时借助富司纯子的精湛演技,确立了以长一辈大濑绢子贯穿整片的坚守为核心的矛盾冲击点,展开长中青的三代人面对此问题的不同思想和行为,进而引起思考和共鸣。
陶子 (可能是叶子?出现次数太少实在没记住) 侧写 --- 理解并失落、祝福、传承
同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中生代陶子,做出了与母亲大濑绢子不同的选择。虽然片中仅有对老少两代庭院的生活描述,但是从陶子几次的拜访中不难推测出作为中生代的陶子,早已搬离了庭院,去到了闹市区的公寓。陶子的生活中虽然也有丈夫和家庭,但是显然相较于母亲绢子的对于丈夫家庭的比重有所不同。
陶子与母亲的选择区别无需多言,显而易见。但值得一提的是陶子对于母亲选择坚守的态度。从电影中母亲大濑绢子拒绝了女儿邀请她们去公寓居住后,陶子低下头溢于言表的遗憾和无奈可以看出,其实作为年龄更接近母亲的中生代,是能够理解母亲的坚守选择的,但是对于自己无法改变母亲的选择,从而使得她能得到更好的照顾的出发点来说,陶子的内心充满着无力感和遗憾。相信在这点上,也能引起很多观众的共鸣。
对于陶子来说,姐姐的私奔对于她的影响,显然要比对于母亲来说小的多。在留宿日晚上与姐姐的女儿渚的对话中,可以得知陶子早就理解并释怀了姐姐的私奔,并祝福了姐姐,只要她的选择是快乐的,那就足够了。在当晚的另外一段对话中,渚向阿姨陶子提到了自己的母亲、陶子的姐姐在车祸临终前弥留之际的抱歉,陶子自然的理解为是姐姐对于留下幼小女儿一个人在世界上的情感流露,尽管这个想法后来被渚否定了。但这个细节设计的非常巧妙,蕴藏了东方文化的底蕴: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很多人的选择会变,然而,母亲对于孩子的爱的思维模式已经自然的从长一代大濑绢子的身上传承到了女儿陶子的身上。
渚侧写 --- 不解、歉疚、隔阂、醒悟
如果说,长一代的大濑绢子最终选择坚守庭院对观众造成的情感的冲击十分强烈, 那青少代渚的这个在长中青三代中的闭环角色的巧妙设定,则令观众倍感柔和、回味无穷。
区别于中生代的陶子,青少代的渚对于隔代的外祖母大濑绢子坚守选择的本质是无法感同身受的,这使得渚对于绢子的很多行为,相比于阿姨陶子来说显得迷茫和生硬。在影片前段的葬礼回礼阶段,无论是大濑绢子的鞠躬幅度,还是接待宾客间的主动忙碌,陶子的面部表情写着心疼和无奈,而渚则满脸的疑惑和不解。 电影后期,当入冬后外祖母绢子的身体状况已经不能支持她持续的在庭院中劳作的时候,她拜托渚来打扫庭院的落叶,向来柔和的渚居然拒绝了外祖母的要求,她认为打扫落叶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今天扫了落叶,明天就只会有更多的落叶而已。相信如果陶子在母亲身边的话,一定会更理解母亲的要求,按照她的意愿,用心的去维护母亲内心的坚守。
出镜最长的渚和绢子的相处方式,则是片中另外一个值得回味的精彩看点。随着影片中后段对于渚身世的逐渐揭露,渚与绢子那相处时的略显隔阂,以及祖孙间似乎缺失了的那些许的亲密关系的原因终于明朗起来。通过陶子在留宿阶段后半段与渚的对话,得知渚的母亲在车祸临终前最终用日文说了抱歉,这是渚的母亲对于自己的行为对原生家庭造成伤害、对于母亲绢子的愧疚,也是渚选择回归到外祖母绢子身边的主要原因。随之而来的是,渚主观上也对于阿姨陶子和外祖母绢子怀有的歉疚之心,以及对于私下翻阅母亲小时候的照片被发现时表现出的愧疚犯错的情绪都很好的隐释了祖孙间的亲密缺失的原因。这些小心翼翼的相处方式,这些隔阂,为之后的情感爆发打下了良好的伏笔。
影片对于亲情贯穿全片的传承是让人倍感温暖的。从陶子对于母亲不肯搬去公寓得到照顾的遗憾;到由于歉疚而选择小心陪伴在外祖母绢子的身边的渚;从对外祖母绢子每天打扫庭院的抵触,却仍然坚持直到绢子看着庭院安然的过世;再到绢子过世后留给渚的因为其母亲未能给到地址而无法寄出的小鞋子,形成了对爱的传承的闭环。渚猛然醒悟:其实外祖母绢子对于自己一直以来的爱,而对于伤害过她的女儿也早已释怀,之前的那些所谓隔阂仅仅是自己单方面的心魔而已。而正是由于这贯穿全片的温暖亲情、每个人都对其他人的爱,才更反衬出对于长一代的大濑绢子因坚守的选择而造成的苦涩结果的无奈。
最终,时代的变迁无法阻挡。代表着长一代大濑绢子的坚守的庭院,被冰冷的机械拆除了。然而,绢子的宝贝:金鱼,却跟随着渚来到了公寓。 这是否预示着,有些东西的逝去无法阻挡,而另一些的美好,注定会被传承下去呢?
以上是对于电影情节的探究。拍摄层面,稍显多的空境和庭院中的花鸟鱼虫的近景,可能一定程度上没有契合紧所表达故事的逻辑,当然,这是也基于国内观众从小接受的认知,所有的景色都是为情节服务的标准的方面来讨论的。整体来说瑕不掩瑜。是一部虽有不复杂曲折厚实的情节,却有着细腻人物刻画,让人无限回味的佳作。
散文体,哈哈。翻来覆去说了 10 句话,都还是一个意思啊。追忆呀,不想离开这个家,舍不得啊,想留住这个回忆,就选择这个终点。节奏极慢,慢到不少小段落直接抽出来都不影响全体,尽管这小段落都值得发个朋友圈。哄睡佳片,能带你进入平静的节奏,一直等着下一句新的意思出来,等的无聊了就睡着了,打个盹醒来,还是这个意思。哈哈哈哈,不怎么变换场景,剧情简单,就两三个人就能演完的那种电影。
讲一个日式老贵族的消亡,八十多岁的奶奶身上承载着上一个年代的精致。每天的和服,唱片机里的古典音乐,尽态极妍、每个草丛都静心设计的日式庭院,全原木构造的日式老建筑。随着奶奶在古典乐中死去,她代表的生活也消亡了,这座椿之庭被后来的买家拆除。而孙女将小金鱼带至新公寓,象征着对老生活的某种延续和传承。(老奶奶长得像日本奥黛丽赫本。 再来吐槽一下。大量是在拍景色,拍景色没关系但没必要一个镜头停留这么久…整部电影角色很少讲话,拍人物时主要拍他们所处意境和脸部表情,并且依然是一个镜头停留很久,停很久没关系,但是要么是光线太暗看不清表情,要么是没有表情(也可能太内敛了我没get到),所以我就看不懂一些镜头语言啊…想表达什么。更要命的是在本就没什么剧情的前提下这样表达。
这是在用拍风景片或照片的方法拍电影。我觉得电影和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电影的叙事更重要,小说可以写漫无边际心理描写和风景描写,但电影的心理和风景都应该具有为叙事服务的意识。这部的问题就在于风景和心理太多,而且对叙事无作用,导致真的有点无聊,电影还没过半,有些人就离场了。
“风景美如画,叙事烂如渣”话糙理不糙。
讲一个日式老贵族的消亡,八十多岁的奶奶身上承载着上一个年代的精致。每天的和服,唱片机里的古典音乐,尽态极妍、每个草丛都静心设计的日式庭院,全原木构造的日式老建筑。随着奶奶在古典乐中死去,她代表的生活也消亡了,这座椿之庭被后来的买家拆除。而孙女将小金鱼带至新公寓,象征着对老生活的某种延续和传承。(老奶奶长得像日本奥黛丽赫本。 再来吐槽一下。大量是在拍景色,拍景色没关系但没必要一个镜头停留这么久…整部电影角色很少讲话,拍人物时主要拍他们所处意境和脸部表情,并且依然是一个镜头停留很久,停很久没关系,但是要么是光线太暗看不清表情,要么是没有表情(也可能太内敛了我没get到),所以我就看不懂一些镜头语言啊…想表达什么。更要命的是在本就没什么剧情的前提下这样表达。 这是在用拍风景片或照片的方法拍电影。我觉得电影和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电影的叙事更重要,小说可以写漫无边际心理描写和风景描写,但电影的心理和风景都应该具有为叙事服务的意识。这部的问题就在于风景和心理太多,而且对叙事无作用,导致真的有点无聊,电影还没过半,有些人就离场了。 “风景美如画,叙事烂如渣”话糙理不糙。
🎬 上影第四场 「椿之庭」 上田义彦,铃木京香,富司纯子,三个人加在一起拍流水账也太过美丽,开头几个富司纯子的大特写,本人热泪盈眶!铃木京香打着洋伞,光影交错投在脸上,我原地去世!好喜欢风吹着紫藤萝,富司纯子静静的站在花下,然后镜头拉向了大海,那一刻真的“美是编年废除” 真的拍了一部属于东亚的电影,拳拳的日式美学,极致的物哀,消逝死亡之美谁能懂,死亡是走出时间,是永恒的余韵,是再也不会变更的美丽。如何也留不住的失落,或许对于爱看好看庭院的上田义彦来说,正是因为那个开满茶花的院子突然不见了,才久久的留在了他的记忆里。电影里拍了一家三代女性,因为从小女性对上田义彦成长中巨大的影响,不可或缺的存在,构思时就是如此,我也喜欢这样对女性偏爱和珍视。 日影的夏天总不浮躁,我好像也懂了他们的夏天为什么总是清爽澄澈,因为“夏日终焉”是不再见的年华和深爱过的人。夏天结束了,房子真的卖给了别人,奶奶也在夏天结束时离开了,好似最真挚感情都包含在夏天里,也随着夏天消逝。 最后渚和姑姑听着《Try to remember》,坐着摇摇晃晃的公交车一起离开了早已属于别人的家。逝去的终将逝去,生活也在继续。茶花埋葬了金鱼,蜜蜂,最终也埋葬了那个院子。 结尾带回奶奶最宝贝的金鱼,关于那个院子,关于那段时光,留个念想,像歌词里一样“Try to remember and if you remember,Then follow,Follow,” (片尾缓缓的打着演员表,太美,真的她们在银幕成为美的永恒)
0613SIFF黄浦剧场。看过的最温柔的关于代际的电影。仿佛一部日本庭院生物纪录片,一花一木 昆虫青蛙和金鱼 承载了几代人对「家」的情感。虽然整部电影维持着一个非常非常慢的节奏,但细节考究,配乐精美,人物塑造手段很丰富,通篇对于很多重的情感表达都非常克制,依然非常感人。好作品。
广告导演出身转行拍电影,画面表现尤为出彩,配合古典乐背景,观感很舒适,带着淡淡的哀伤。
不愧是广告导演,长焦+大光圈+各种好看的人儿,好看就完事了。
三星半,上田义彦自然把摄影把关得很好,不愧是大摄影师,深谙日式美学的阴翳之美,非常节制地使用光源。看到后面我已经明白了,真正的主角不是屋檐底下的女性,而是这栋宅子本身,才是他倾注了最大心力去拍摄的对象。
很安静很轻,就像屋檐下摇曳的风铃,就像庭院收纳了雨的声音,就像金鱼换了新的环境,就像层叠的落叶无法抵达海与天的边境,就像有些决定不一定有原因,就像有些人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旅行,就像所有哀伤都会渐渐轻盈,就像我念了一封信给你听。
宁静而平稳的镜头设计,平面摄影师的调度方法。似乎,隐约有小津影子。
广告片导演转型拍电影。形式大于内容。人与房子还有院子里的花草树木是一个整体,非常传统的日本生态房屋设计,突出“寂”的空间美学。电影很静,是我喜欢的那种平静。对夏天的热的描绘也是我喜欢的风格,汗水浸湿的头发、大口喝着的凉水、敞开的门窗吹进来的风甚至能吹到我的脸上留在我的心里!电影很淡,姥姥走得淡,拆房子也很淡,一切就像一场梦!
电影院几乎满场,但走了好多人,剩下的人也都熬着,因为看睡着此起彼伏手机掉地上的声音,导演,意境有点拉得太足了,太撑了,扛不住
🎬 上影第四场 「椿之庭」上田义彦,铃木京香,富司纯子,三个人加在一起拍流水账也太过美丽,开头几个富司纯子的大特写,本人热泪盈眶!铃木京香打着洋伞,光影交错投在脸上,我原地去世!好喜欢风吹着紫藤萝,富司纯子静静的站在花下,然后镜头拉向了大海,那一刻真的“美是编年废除”真的拍了一部属于东亚的电影,拳拳的日式美学,极致的物哀,消逝死亡之美谁能懂,死亡是走出时间,是永恒的余韵,是再也不会变更的美丽。如何也留不住的失落,或许对于爱看好看庭院的上田义彦来说,正是因为那个开满茶花的院子突然不见了,才久久的留在了他的记忆里。电影里拍了一家三代女性,因为从小女性对上田义彦成长中巨大的影响,不可或缺的存在,构思时就是如此,我也喜欢这样对女性偏爱和珍视。……写不下了,bb影评😭
7/10.老宅旧梦,歌尽人去。本片编导上田义彦不愧是拍广告片出身的,摄影很美,庭园也很美,只是故事性较弱,略显空洞。本片演员有沈恩京和张震,算是集齐了中日韩三国选手吧。
我的故乡没有森林也没有山茶花盛开的庭院
不愧是CF广告出身,每帧都对画面追求到了一种近乎偏执的精细:拿起放下装回鱼缸的鱼,在树丛中驻留也能被捕捉的张震“美颜暴击”,更或者晨早花的盛开…种种都是景。像是《日日是好日》的升级,专注那种“一花一世界”的小欣喜以及角色心境与自然同时产生更迭的微妙;是次舒服的疗愈,即使进程也过于缓慢。
忍住一小时不睡着就算成功
2021SIFF NO.14 一种恋物癖的症候:正如片头将死/已死的金鱼、风雨来时遍地摧残的落红和手背枯朽的褶皱 “老屋—奶奶”的共同体在影片伊始就已经被标记为了一件将失去/已失去之物 随着姨母、房产经纪人、看房人的到访愈发摇摇欲坠 面临着被看似善意温和的提议击垮的危险 而上田一边向观众传递自己的旧物情结 另一边做好为新陈代谢生离死别哀悼的准备 所以他所拍摄的不是脚的特写 而是脚与地板相接的姿势 他透过花草所聚焦的也不是沈恩敬的小腿 而是雀跃着与其融为一体的花裙子 通过重锚互联关系 在人与建筑/景观之间建立起一种难以区分的耦合系统 任雨滴细数着流逝的时间也蓄积着情绪 可惜广告出身导演反做了视觉的囚徒 摄影机投射的比起温情的注视 更接近精致而干瘪的展示 停滞于动态的平面而无法提升到空间的维度
漂亮是真漂亮,在任何地方结尾都可以,适合做测试电视机效果的样片。
#2021上影 看到片名的时候,还以为是七十年代的电影。没想到有那么多熟悉的演员参与,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恋物”的故事,拍摄了很多有关日本庭院的东西。导演上田义彦不愧是广告摄影大师,画面有点累赘但很美。而《Try to Remember》这首奶奶喜欢听的歌,电影结束后一直在脑海中单曲循环,很悦耳也很点题,当然也很动人。PS:新衡山电影院的早场,在观看《阮玲玉》的时候小洁抽中了“新衡山电影院”的胸针,也是一种缘分。(3/5)
镜头美如画,剧情烂如渣
作为广告导演剧本还是得再努力一下,画面很美,故事太一般。。。
我有很努力在看,但我真的累了。
整片好像一部日式短片小说,每一帧画面都宛如一张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