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党徒

HD中字

主演:约翰·大卫·华盛顿,亚历克·鲍德温,小伊塞亚·维特洛克,罗伯特·约翰·伯克,布赖恩·塔伦蒂诺,阿瑟·J·纳斯加勒拉,根·加里托,弗雷德里克·韦勒,亚当·德赖弗,迈克尔·布谢米,劳拉·哈里尔,达马里斯·刘易斯,奥托·布兰克森-伍德,科里·霍金斯,法龙·索尔兹伯里,瑞安·艾戈尔德,加斯帕·帕科农,保罗·沃尔特·豪泽,阿什莉·阿特金森,托弗·戈瑞斯,维克托·科利采奇奥,埃莉斯·哈德森,丹尼·霍奇,尼古拉斯·特图罗,哈里·贝拉方特,克里斯·班克斯,克雷格·穆姆斯·格兰特,汤姆·斯特拉特福,唐纳德·特朗普,保罗·迪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黑色党徒 剧照 NO.1黑色党徒 剧照 NO.2黑色党徒 剧照 NO.3黑色党徒 剧照 NO.4黑色党徒 剧照 NO.5黑色党徒 剧照 NO.6黑色党徒 剧照 NO.13黑色党徒 剧照 NO.14黑色党徒 剧照 NO.15黑色党徒 剧照 NO.16黑色党徒 剧照 NO.17黑色党徒 剧照 NO.18黑色党徒 剧照 NO.19黑色党徒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拿起武器!!!

“我们在讨论革命,你们却还在讲什么特写镜头?”当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小子们冲进戛纳会场的时候,政治影响了戛纳,这个日后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

2018年,戛纳将《黑色党徒》迎进了卢米埃尔宫,斯派克·李导演的新作,一部愤怒的电影。电影中的高潮部分用格里菲斯创造的平行剪辑来展示3K党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场面和黑人集会,以此展现美国社会中双线的政治生活并表达导演的抗议。《黑色党徒》讲政治的视角十分特别,它以反击电影史中鼎鼎大名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种族歧视内容而引出自己希望种族平等的观点。《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电影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因其使用平行蒙太奇和最后一分钟营救等而成为以后早期电影叙事技巧的集大成者。但其内容以南北战争的背景且充满着种族歧视的内容,并直接成为3K党观影“圣经”。《黑色党徒》这部直接回击《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作品,因其强烈的政治性大受争议。现在再将《一个国家的诞生》拿出来批判其内容,并不合适。但以它电影史的地位,且作为3K党的“标志”之一,斯派克·李的目光并不能将其忽略掉。与其说站在黑人立场的斯派克·李在反击《一个国家的诞生》,不如说他反击的依然是那种族歧视的思想。

双面的身份

说回到斯派克·李, 斯派克·李是对美国种族历史文化和融合有自己深入的理解的,同时他也并不一味的将黑人放置于弱者地位,同时甚至可以看出他对黑人运动的一些不当行为的不满,这在他的《为所应为》中都可感受的到。

《黑色党徒》延续着《一个国家的诞生》的黑人白人的地位之争的问题。

《黑色党徒》依然有着类型片的外衣,卧底警察的故事也并不少见,但斯派克·李像《为所应为》中那样的设计的剧情和人物不仅仅牵扯到黑人和白人,隐藏的犹太人也被提及。斯派克·李在这里面呼应了《一个国家的诞生》:3K党认为是犹太人带领黑人民兵洗劫庄园。卧底警探其实是主角罗恩和他犹太同事菲利普组成的“虚构”的罗恩,这种“虚构”既是荒诞的,同时也是复杂的,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的“重合”表明了,在电话另一端,黑人和白人并没有什么区别。电影中的罗恩一个试图在混乱中认清局势的人,作为一个黑人,他对黑人处境不满,作为一名警察,他不能完全同意黑豹党的做法。他似乎就代表着斯派克·李的目光。作为黑人,斯派克·李要反对《一个国家的诞生》为代表的种族歧视,但作为一个具有洞察力的美国社会精英,他试图在激进的两个种族中寻找落点。所以,他用反击的平行剪辑段落就不代表着他失去了理智。罗恩与黑人大学生联盟的领袖在桥上的对话,更像他的自问自答。他借罗恩之口说出了他的对自己的定位:具有双重意识即既作为美国人又作为黑人。同时也在询问着:不能从体制内进行改变吗?

斯派克·李对黑人身份有着极高的认同,所以他完整呈现了夸梅·杜尔的演讲并伴随着一张张发亮且深情的黑人的面孔。 斯派克·李在本片中加入了喜剧元素,他明白在当今,以彻底的黑人意识形态输出必然会导致白人观众的不满,这是他妥协的一面。但他喜剧效果更多的来自对3K党的描绘和嘲讽的对比上,不着重让黑人去复仇,着重去刻画3K党徒的愚蠢。例如:3K党领袖组织的白人聚会上,负责安保工作的是一名黑人警察。这些处处体现着他的蔑视的态度。

平等而非推翻

《黑色党徒》的平行剪辑中黑人认为《一个国家的诞生》直接导致了3K党的重生,白人则在仪式和观影中享受着《一个国家的诞生》带来的快感。《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黑人民兵意图强奸庄园中的白人女性,《黑色党徒》中,3K党筹划着对黑人的袭击。“白人万岁”和“黑人万岁”交响。当我们观看《黑色党徒》时,当它引发巨大的争议时,我们就应该相信,斯派克·李想要的不是以黑人题材获得怜悯与赏赐,他要的是揭开电影史在某种程度上的伪装!它迫使观众去重新想起那部在电影史上赞誉满满的电影的内容和其所代表的思想。它不像《黑豹》,但又确实有相似之处,《黑豹》本身没有明显政治诉求,甚至带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根据鲍里亚的观点来看,意识形态本身的效果就已经内在于电影摄放机器之中,所以如果将《黑豹》和《黑色党徒》两者如果结合分析的话,无论是有意和无意,两部电影背后都可以看出“白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的呼声,超级英雄黑人也可以做,同样的,电影史黑人也能发声。

况且,《黑色党徒》激进吗?从前面的论述就可以看出,它是愤怒的,但它并不激进!一方面受限于类型化的处理,另一方面,它不想创造什么,它不要求推翻,它的思考是两面的,它只要求平等!《黑色党徒》并不想发明一种全新的拍摄手法、剪辑技术,或建立一门独属于黑人的美学,它沿用着格里菲斯的手法来拍摄电影。即使很多人批评用格里菲斯手法来反击格里菲斯依然是在白人话语权下做无谓反抗,但用格里菲斯手法不就是恰恰表明了,电影史不是专属于白人的吗?这不就是要求平等的呼声吗?黑人可以在同样的技术上表明自己的立场,完成自己的表达。

这部电影来的太晚了,比《一个国家的诞生》晚了一百零三年,但它终究到来了。

坦诚的结尾

当罗恩完成自己的任务时,他却被告知销毁掉任务的记录和证据。这个社会依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也就是为什么 在《黑色党徒》饱受争议的结尾,一段段纪实片段让整个电影的呼喊获得有力的现实支撑的原因,《一个国家的诞生》所代表的歧视带来的后果依然存在。一些评论认为这样的结尾是在逼迫观众强行代入导演的政治立场,但其实这正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的部分,《阿甘正传》都是将观众直接放置在意识形态之中(手段的高明与否另当别论),而《黑色党徒》则是让自己的意识形态与观众发生冲撞,因为它展现的是真实的画面,它需要观众脱离电影这个“虚构”,去审视真实的生活,而不是仅限于热血、感动和流泪。所以,斯派克·李是坦诚的,在他眼中,他的“虚构”和他眼中的“真实”是一致的。在当今电影的政治表达上,像斯派克·李这样坦诚的表达并不多,我更愿将《黑色党徒》作为斯派克·李心声的吐露。

当我们鼓励导演的作者意识时,必然要考虑到,政治观点和发声一定是作者范畴内的一部分。我们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是可以表达作者的思考、作者的理念的,这其中也必然包括政治思考和政治理念。正是因为电影的艺术属性,所以才使它和政治的表达不可强制分开。

 2 ) 幽默的绒毛蘑菇头cos三k白人

一开始,完全被翻译的所谓”黑色党徒“的片名误导,再加上它的海报。看了简介都觉得是一部文艺、宗教电影。其实,主题跟表面理解相差太远。简单理解,电影是说:有一个白人至上的三K党,一个黑人警探加入党员当卧底的事情。

那好的,当然不会是一个黑人明目张胆进入卧底,这里就需要一个白人警察和一个黑人警察互相COS

角色的张力,意犹未尽

整部电影人物设定风趣幽默,情节有多次转折。也确确实实就是种族励志(崛起)的作品。恰到好处地呈现黑人对种族歧视的愤怒与怨恨。

电影层次分明:

黑人革命派--卧底中间人--三K党

情感主要出于以上三类人,围绕三个不同层次的角色叙事。

最后,电影是想说明黑人和白人,只是共同生存在这片地域的人类而已,不应该有那么多的纷争。

 3 ) #2 Blackkklansman dir. Spike Lee 2018

9/6

蛮喜欢这部片子的,讲故事的方式很有趣,对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冲突的探讨也很直白,但这也导致许多人对它颇有微词。

片子里有很多很多黑色幽默:比如说开场那位不停忘词的白人至上主义者、黑人白人的口音问题、黑人学白人口音歧视黑人/犹太人/墨西哥人/中国人(总之一切非白人的物种)、OJ辛普森…

后半段在表现主题上则会犀利的多,观众会接受到很多呐喊式的、口号式的观点的倾泻。高潮部分white power和black power的对立也在导演的平行蒙太奇里被直观的搬到了台前。

也幸好在screening前看了一半reading,这里才成为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 — “This back-and-forth editing technique, called the cross cut (or parallel cut, switchback, or several other synonyms), which produced closeness out of distance, became a standard Griffith tool, fulfilling several primary functions.” — 而这里3K党们正在聚众观看的影片也正是Griffith的The Birth of A Nation。

最后导演选择cite newsreels来结束这部影片。突然想起了花样年华结尾,仿佛有异曲同工之妙。我那时候这样写: “By the end of the film, the director distances himself from the film camera by citing obsolete newsreels, telling the audience that no matter how small and personal the story might be, it does not escape from its time and place, just like the zooming in and out of the same camera. This is also why I feel compelled to study cinema in college - the personal and the collective are connected by the flow of the narrative and the movement of the camera. As long as we know how to dissect the seemingly innocent images, we can get in touch with the truths of life across times and scales.”

现实世界人们真切在面对的种族歧视、暴力是什么样的?Trump和David Duke站在白人立场上片面的发言与之相比又是如何充满了讽刺意味的?

在镜头的伸缩中,电影narrative的力量是如此这般强大。

 4 ) 《黑色党徒》——“白色放火,黑色幽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黑色党徒》讲述了在科罗拉多泉城,一名非洲裔新人警察的真实故事:他在70年代渗透进入KKK(Ku Klux Klan:3K党),通过渗透三K党的当地分会来证明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警察,自己作为“幕后者”获得三K党魁的信任并说服他的犹太人同事(Adam Driver)作为白人至上主义者扮演自己的“幕前人”进行卧底。

导演斯派克·李一直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有天赋的导演之一,其所拍摄的独立电影充满冲突的同时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本身来自于非裔家庭,父亲是黑人爵士乐的作曲家,母亲则是一位文学教师,家庭的影响下,斯派克·李较早地开始了针对本身种族及其地位的反思与创作;作为一名最具黑人意识的导演,他一生的愿望就是拍出真正的“黑人电影”,因而他所涉及的题材也大都与黑人的出路、觉醒、种族歧视有关。由于对于黑人的习性和社会困境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的电影风格相当犀利、节奏明快而有爆发力。

我们可以在本片片尾给出的片段看到这部电影的现实来源:2017年8月11日至12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爆发的团结右翼集会(Unite the Right rally),声称犹太人正在毁灭西方,这场大规模的集会是美国白人至上主义者对犹太种族及其他有色人种仇视心理的集中爆发。右翼集会者手举Nazi党旗,宣扬“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向川普大帝与阿道夫·希特勒致敬。集会过程中,一辆汽车冲入了反对集会的人群,造成了一名女性死亡,另有19人受伤。

8月16日,事件逐渐升温,总统特朗普在一次活动中称“双方对暴力事件都有责任”,对白人优越主义示威者表示同情,并称示威者中“也有很多好人”,认为“另类左派”应当在暴力冲突中负有责任。这次事件在美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风潮,一度将整个国家激化到种族仇恨的巅峰,站在又一个危机的临界点上。斯派克·李面对当代的种族主义热门话题、白人警察杀害黑人,以及白人至上主义等等,创作了这部丰富而又激动人心的电影。

电影本身的剧情并不像上述事件那样具有政治性,整体娱乐性非常不错。这部电影在大致的背景上讨论了70年代的政治与社会气候,但更多的是黑色幽默,表达一种愤怒的态度。在展示美国白人的官方形象时处于野蛮的最佳状态,由亚历克·鲍德温单独负责了开始的这一part,拍摄一段3K党人的宣传片,丧失理智、急躁,明显地如野兽般的焦虑,念着一段Form Speech的间断爆出几个脏字。

电影中表现了两个不同组织“3K党”和“黑豹党”的冲突,但两个组织并没有在电影中发生直接的大规模肢体冲突,仅仅从几个人物之间表现出来。两个党派并没有实际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当中去,我们可以仅仅将其视作一种社会组织;两者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积极地进行活动,关于这个时间节点,可以在戴锦华教授的《电影与世界60年代》的课上得到充分的分析,再次不在过多赘述,就多言一句:六十年代是一个混乱与反思的年代,而从那时起每个十年的反思都是对那个年代冲突的重新推导。

Ku Klux Klan”源自希腊语kyklos,圆圈的意思,发音与"Ku Klux"相同,以及英语的“clan”(氏族的意思)这两个词汇组成。二者合一,则是一种白人至上主义并在意识形态上组成一个排外(黑人等有色人种及其白人支持者、天主教徒、犹太人等等)的圈。

而黑豹党,产生于1966年,成员是由非裔美国人所组织的黑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组织,其宗旨主要为促进美国黑人的民权;他们也主张黑人应该有更为积极的正当防卫权利,即使使用武力也是合理的。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另一部入围电影《黑豹》中的主角,超级英雄“黑豹”这一漫画角色在当时的创作时很大程度也受到了这一社会活动的影响,也诞生与1966年。

可笑的是,除了白人选择了使用暴力和恐怖威胁将其对其他种族的愤怒表现了出来以外,我觉得两者的主要理念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所表现的都是种族主义,都是一种狭隘的仇视心态。而“3K党人发泄仇恨终害己”的这一剧情,这可能是这部电影的一处在观者角度的“小失误”,没有达到黑白平衡,“各打五十大板”的手法可能更有助于其达到社会影响的作用;但一想到《绿皮书》中,Shirley博士的处境,也就对斯派克·李这么处理有些理解了。

说实话,这部电影能够达到平和种族纷争的结果吗?

答案是否定的,比起是一种解决方案,这部电影更像是一种政治声明。

 5 ) 黑色黨徒(BlacKkKlansman,2018)

1、談古當然是諷今,因此史派克李沒有必要在黑色黨徒(BlacKkKlansman,2018)最後一段插入這兩年的新聞畫面,若真要置入這些畫面,如果放在片尾字幕結束後,雖然位置僅略作調整,但意涵卻天壤有別,以作為一種補敘形式而非御筆史判,更能維持前面電影的藝術性、故事性與趣味性基調的完整。藝術與人生的距離更能畫分,若不能畫分,那麼藝術的獨立性就削減,不過淪為人生一種實用性的工具。

2、除了幾個異族統治的時期,如元清外,西周起封建制度便已打破以血緣作為民族的界限,血脈混通,天下為一家。所謂「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就是一種以共存、共生、共榮的價值觀作為民族分界的觀點。因此,中國人的角度看這樣的議題,都有隔岸觀火或是一覽眾山小的性質。

3、不論種族分離主義也好,或各種主張、學說、論點、爭辯,若沒有超然的覺醒,都不過一偏之見,不過源自提出主張的人或群體本身的利益,甚至,有些人甚至連偏見都未曾形成,只不過是一味附和,社會於是出現「我人不在越國,今天準備要出發去越國,可是我昨天就到了越國」這種詭辯。莊子齊物論談各持己見的地籟: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

4、光是H&M的一則廣告(圖1),就可以從物種起源、種族歧視講到幽默感、經濟自由市場,這樣無窮盡的分析,都是一隅之見,所謂小知間間。

5、美國片以那麼多納粹電影來樹立假想敵並扯歐洲人的後腿,我想,黑人與白人的種族主義電影也是他們自身文化中的痛腳吧。 不過時至今日,可以笑著談,是一種社會實質的進步表現。

6、故事中有一段是人物精彩的轉折與省思,當男主角從警局臥底行動中接獲危險情報,要求黑人學生組織主席,也就是他的女朋友不要出席遊行活動,這時,是一個公與私的問題,並不是男主角公器私用,而是這個女孩能否割捨兒女私情,能捨,故見其大。尤其這不是一個政治問題,更是一個人以至於人類的理想問題。

coolest monkey in the jungle?!

 6 ) 带你们品一品这这届入围的大导和作品们

我们导演,精选优秀视频作品,传递好内容的爱与美 (ID:We -Director)


第91届奥斯卡刚刚落下帷幕,今年的奥斯卡,出现了多个饱受争议的第一次。

在众多奖项中,最佳导演奖呈现群片逐鹿的形式,每一位入围导演都拿出了水准之上的绝佳作品,作品的影像风格十分突出。我们来看看入围最佳导演们和他们的作品都有哪些不容错过的精彩。

阿方索.卡隆|《罗马》

——一封让世界共鸣的私人家书——

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外语片

奥斯卡分量最重的三个奖项被《罗马》一一拿下,墨西哥电影第一次问鼎奥斯卡就获得如此殊荣。

阿方索•卡隆是墨西哥三杰中的一杰,他的代表作是《小公主》《你妈妈也一样》、《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囚徒》《地心引力》等 。

关于阿方索•卡隆的导演风格,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

一、细腻

阿方索•卡隆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为聚焦点,以善用长镜头出名,挑战导演的细腻与丰富。

二、深度

J•K•罗琳对阿方索导演的《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有相当高的评价:“他真正抓住了原著的精髓。”卡梅隆则对《地心引力》赞赏有加:“这是最好的太空电影”。阿方索•卡隆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文人气质和知识分子的敏锐。《罗马》就是最贴近他本人气质的表达。

《罗马》是阿方索.卡隆献给丽波(Libo)的作品。丽波是女主克莱奥的原型,一位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保姆兼女佣。导演自小在一个叫做“罗马”的社区长大,影片就是导演回忆自己小时候成长的地方。

一个如此私人化的回忆式电影缘何能够得到大多数 观众的青睐呢?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罗马》虽然刻画的是个体的生活,但展现的却是整个世界的闪光点。罗马一方面是儿时的社区,一方面又是世界万千的标志。导演成功地将电影拍的既小家碧玉又落落大方,赢得最佳导演,自不在话下。

墨西哥是一个阶级分明的社会。佣人与主人是很难成为一个家庭的。然而,影片的家庭却成功地突破了这一隔阂。影片开头的长镜头是地板上层层的水,那时,克莱奥只是一个佣人。开头的水花成为海里的浪花,克莱奥救起了两个孩子后,克莱奥成了这一个家庭的成员。里面所展现的人性之美让人心生温暖。

克莱奥是平凡的女性,不太聪明,不太美丽,怀孕之后,被男友抛弃,挺着大肚子艰难的生活。面对男友的不负责任,面对主人家偶尔的训斥,她坚忍而顽强。

女主人苏菲被丈夫抛弃,一个人要领着四个孩子艰难的生活。她没有放弃,也没有沉沦,辛苦地承担起女主人的责任。影片中三次开车入库的镜头形象生动表达了苏菲的成长。第一次,苏菲是缺席的,第二次苏菲是笨拙的,第三次是小巧精致的。电影中倔强而坚韧的女性让观众印象深刻。

《罗马》是导演写的一封家书,这封家书让观众看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赢得了万千观众的青睐。《罗马》是私人的家书,也是世界的共鸣。

欧格斯·兰斯莫斯 |《宠儿》

——不仅仅是宫斗剧,更是历史式寓言——

《宠儿》是希腊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的新作。他被誉为“鬼才导演”,代表作是《狗牙》、《龙虾》、《圣鹿之死》等。

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欧格斯•兰斯莫斯一直有两项必备元素:

一、以强戏剧冲突作为故事背景,让整部电影成为一个匪夷所思但又意有所指的寓言。

二、每部作品都会以某种动物作为隐喻,从而揭示人性中的丑陋(动物性)。

带着这样的眼光,我们可以很快读懂他过往的作品。《狗牙》讲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奇怪家庭,父亲把孩子隔绝圈养,绝对的占有他们,从而揭示极权社会的可怕。

《龙虾》是虚拟未来世界中,不谈恋爱的人会变成某种动物,进而探讨婚姻的意义。

《圣鹿之死》讲述了一个因外界势利介入,父亲必须在妻子,儿子,女人中选择杀死一个人的故事。导演以这部作品尝试探讨宗教的内涵。

回到我们今天重点看的电影《宠儿》,这部电影有点不太像欧格斯的作品,因为他不是纯虚构的,而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并且看似只是讲了一个类似《延禧攻略》的宫斗剧而已。我觉得这是对导演的低估与误读。导演依然在讲一个寓言故事,宫斗只是外壳而已。

《宠儿》的英文原名是“The Favourite”,直译为“最爱”。导演不仅仅是在讲公爵夫人莎拉和女仆阿比盖尔争安妮女王宠爱的故事,而是这三位女性都是寻求着自己的最爱。

女王需求的是爱,或者也可以说是性;公爵夫人需求的是权利,她要“我的王国”;女仆阿比盖尔需求的是奢华宴乐,或者也可以说是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懂公爵夫人在被赶出皇宫后的那句耐人寻味的话:“你以为你真赢了我吗?我们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战场上而已。”

三位女性代表着整个人类,都在被各自的欲望(钱,权,性)奴役着。

导演同样用了三种动物来隐喻这三类人。赛跑冠军的鸭子隐喻公爵夫人的野心,敏感脆弱的兔子隐喻女王的孤独,作为猎物的鸽子隐喻女仆的前程。所有人都被自己的欲望支配着,想活得高贵但却卑微的如同蝼蚁。导演特别用了大量的“鱼眼镜头”来拍摄,将人牢牢的框在画面里,绝美的皇宫却令人窒息。

如此说来,导演非但没有抛弃自己的风格,反而用真实历史的题材,寓言式的表达着自己对人性的看法。

亚当·麦凯 |《副总统》

——把政治讽刺喜剧当真你就输了——

亚当·麦凯原来是《周六夜现场》的编剧,04年的时候自编自导了喜剧片《王牌播音员》一炮而红,2015年执导《大空头》聚焦08年金融危机,将艰涩严肃的金融题材拍得脍炙人口,一时名声大噪。

如今,导演将目光转向了政治领域,想要同样讽刺通俗的方法的来解读晦涩难懂的政治题材。他的目光转向了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

迪克·切尼是小布什总统的副手,号称“史上最有实权的美国副总统”。他曾是福特总统的白宫幕僚长,后来当选联邦众议员,一度担任共和党党鞭,等到老布什当上总统,他担任国防部长。最后切尼官至副总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关于这部影片,首先我想肯定导演的勇气。即便在言论自由与政治开明的美国,如此讽刺副总统的影片,还是会承受一定的压力的。

然而,作为左派自由派和民主党的坚定支持者的亚当·麦凯在影片中也没少黑化切尼总统和他的共和党同僚。影片将切尼总统描绘成“被老婆逼着走的顾家男”,“安静的危险份子”,“攀登权利顶峰的政客”,“老谋深算的投机分子”等等。小布什总统也被刻画成“富家公子纨绔子弟”,“蠢得不止一点”。如此的一边倒的批判明显给人言过其实之感。

再说影片的高潮——“伊拉克战争”。在影片的旁敲侧击下,伊拉克战争被描述成就是“切尼总统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愚弄了小布什总统,愚弄了白宫,愚弄了全美人民而发动起来的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但看完影片着实觉得亚当·麦凯太高估切尼总统了。

这样说来,这部影片就是一部政治讽刺喜剧。影片中的旁白与其说是“上帝视角的解读”不如说是导演的“脱口秀节目”。作为一部政治讽刺喜剧,我们看看,笑笑就可以了。如果你太当真了,觉得“伊拉克战争就只是一场阴谋”的话,那就对讽刺剧过于认真了。

何况导演自己在彩蛋里这么说:“我们去看《速度与激情》吧,那部电影会更有趣点。”对于《副总统》,认真你就输了。

斯派克·李|《黑色党徒》

——用喜剧方式呈现百年种族隔阂的悲剧——

斯派克·李是美国电影制作人、导演、编剧及演员。他曾获得艾美奖并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他的电影常讨论关于政治与社会的议题。作为一名最具黑人意识的导演,他一生的愿望就是拍出真正的“黑人电影”,因此他所涉及的题材也大都与黑人的出路、觉醒、与种族歧视相关的主题。他的代表作有《丛林热》、《25小时》、《马尔科姆·艾克斯》,《局内人》、《圣安娜奇迹》等等。

作为著名的“常年得不了奥斯卡个人奖项”的导演,这次斯派克·李凭借《黑色党徒》成功破零,获得最佳改编剧本,激动地跳到塞缪尔·杰克逊身上。

《黑色党徒》是一部野心勃勃的“黑人电影”,他透过对黑白两个族群的极端组织的描绘向观众展现了美国百年来(以3K党的成立时间算起)都一直无法真正愈合的种族矛盾。

黑人群体的极端组织是“黑豹党”(简称BPP),是由非裔美国人所组织的黑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组织,其宗旨主要为促进美国黑人的民权,另外他们也主张黑人应该有更为积极的正当防卫权利,认为即使使用武力也是合理的。

白人极端组织是“3K党”,推行“白人至上主义”,反黑人,反犹太人,反天主教主义。他们常烧十字架进行恐吓行动,偶尔有暴力行动。

影片是以一位黑人卧底警察分别深入“黑豹党”和“3K党”,进而成功破获一起恐怖袭击的故事。影片以真实事件改编,导演斯派克·李运用他娴熟的叙事技巧和幽默风趣的对白和镜头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一部“以喜剧为外壳,以悲剧为主旨”的电影。

影片有两个高潮:一个高潮是两个组织分别进行集会,导演用“交叉蒙太奇”的方式将两个组织,两个族群之间那种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黑豹党”是用黑人受迫害的故事激发起成员的同情,进而产生对白人群体(尤其是对3K党以及白人警察)的仇恨。“3K党”以观看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以及宣誓,洗礼的宗教仪式来强调自己“盎格鲁-萨克逊的纯正血统”来表达“白人至上”,进而仇视其他族裔。当观众看到两个群体的政治诉求和行动主张时,悲凉之感油然而生:“黑人和白人的之间的种族矛盾和隔阂远远还未解决,说不定哪一天就会以我们不忍直视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影片的第二个高潮就是结尾的“现实彩蛋”。2017年8月12日,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场白人种族集会演变成暴力冲突,一名男子驾车撞入集会,造成3人死亡、34人受伤的巨大悲剧。当看完这样的现实后,影片中喜剧印象已经荡然无存了,只留下了对社会,对人性,对现实抹不掉的悲剧思考。

对于《黑色党徒》这部电影,我是尊重的,甚至是喜爱的。因为他有强大的现实基础和对黑人族群的人文关怀。这样的影片能够带给人更多的反思与悔改,而不是“娱乐至死”。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导演强烈黑人立场也需要做一些的提醒。导演淡化了黑人极端组织的危害,强化了“3K党”的愚蠢与仇恨,这显得不够公允。若要走进这百年的伤害中,我们还得再近一些才可以,不要被一时情绪主导从而“剑走偏锋”。

最后,以影片中17年那场悲剧的死者留下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NO PLACE FOR HATE”!圣经说“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箴言10:12)

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冷战》

——讲述“寻找”的故事——

从《修女艾达》的出走到《冷战》的回归,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一路都在寻找。

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出生于波兰华沙,双亲是波兰知识分子。由于波兰1960年代的反犹浪潮,他的犹太裔父亲先行逃往德国,后来他的母亲又带着他逃到了英国伦敦,之后一直定居在英国。他的代表作是获得8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修女艾达》。时隔4年,导演带着新作《冷战》再次站到了奥斯卡的舞台上。在我看来,《修女艾达》和《冷战》很像,都是关于讲述“寻找”的故事。

《修女艾达》是一部宗教题材,讲述修女艾达在宣誓成为修女前出发寻找唯一的亲人旺达的故事。修女艾达在知晓自己是犹太人的身份之后,基督信仰开始崩塌,她的人生开始一步步迷失直至彻底的放纵。

《冷战》可以算得上是《修女艾达》的续作。导演在表达完信仰上的出走之后,开始表达生活各个方面的寻找——这个寻找是透过苦苦的15年爱情长跑来表达的。

导演在采访中这么说:“有些人,整个前半生都用来想方设法逃离自己的故土,再用整个后半生来想方设法重归故里——我就是这种人。”可以说,《修女艾达》是导演的出走,《冷战》便是导演的回归。

在影片中,导演是以教堂的符号作为宗教的隐喻。教堂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是男主筹办歌舞团的路上,他们偶遇一间破败的教堂,那里圣母玛利亚的壁画已经模糊,教堂的屋顶是巨大的镂空。这里的教堂象征着共产主义下的波兰信仰上的荒芜。

“教堂”第二次出现是女主的一句话里。女主那时已经结婚,但他对男主说“我没有和他在教堂里宣誓,所以还不算数。”这里的教堂象征着波兰人在信仰真空下的迷失。

“教堂”第三次是出现在影片的结尾。男女主人公抛开了世界,如同《毕业生》一般搭上逃离的公车,回到了那间破败的教堂,举行了婚礼。宣誓完之后,女主对男主说:“现在我是你的了,直到永永远远。”这里的教堂象征着信仰的回归。

导演在影片结尾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到另一边吧,那里的风景更好。”另一边是哪里?那里肯定不是巴黎,更不是波兰。无论是巴黎或波兰,风景都是一片荒凉。我觉得“那里”就是导演在《修女艾达》里出走的修道院,也就是说“重回信仰之地”。

《修女艾达》是导演的前半生,他在逃离故土;《冷战》是导演的后半生,他在重归故里。从出走到回归,导演一路都在寻找。

作者:影侠

编辑:什么名编辑部


奥斯卡完整获奖名单

奥斯卡获奖影片相关阅读:

《宠儿》: 这部年度撕逼大戏凭什么斩获奥斯卡9项提名?

《登月第一人》它被总统抵制,被痛批不爱国,我却希望这样的电影越多越好

《波西米亚狂想曲》相关: 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牛逼

 短评

所以Spike Lee金球是输给了谁...?

3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2018年来的非洲裔主演电影:黑豹、Acrimony、Superfly、Breaking in、抱歉打扰、盲点,加上这部,黑人影响力已是主流一部分;电影完全重塑了70年代美国黑人剥削电影中的状态,不仅仅是时代背景或是符号特征,更是时代特有的迷幻、反叛的气质,我不是很确定分屏和BGM只是在致敬super fly(1972),但总之,影片中的确致敬的出现了相应电影的海报;影片还有一点在于它呈现了可怕的信仰/宗教偏执(KKK),这种严肃带来的恐怖或是影响力显而易见,只能说还好是斯派克李导演了。电影讽刺着创普的名言“美国优先”、“再次让美国伟大”,同时展现了种族歧视带来的不公平、极右翼组织、暴乱,这是对当前社会不安的绝妙讽刺

7分钟前
  • [Deleted]
  • 力荐

片子本身对于斯派克李而言有点温吞啊,不过不明白为什么要批评他对格里菲斯的手法的使用,用同样的手法(武器)来反《一个国家的诞生》煽动歧视,非常巧妙啊。

12分钟前
  • TWY
  • 还行

#Cannes71# 哪种政治宣传都是政治宣传,这已经跟电影没什么关系了,不加那个结尾或许还有三星(虽说剧作不行但起码喜剧部分还不错),加了那个结尾没有商量只能送一星。说真的,你要是批判「一个国家的诞生」,你别用平行蒙太奇呀,有种学学戈达尔。

16分钟前
  • 胤祥
  • 很差

为什么不能让前面的诙谐风格一路到底呢?非要最后拍成一脸严肃的卖相,导演不觉得尬吗?能入围戛纳,也是很蹊跷。

18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福茂瞎了 *20181024二刷 意识形态直白了点但没什么大问题,不时闪现的网大气质比较碍眼以及配乐太特么难听了

19分钟前
  • Qtn
  • 还行

剧本的历史功底很好。幽默感认可了。Topher Grace真好啊哈哈。(黑豹是个啥玩意儿)特别想采访一下,好些人对于任何政治相关电影后面的纪录片段都有大意见是为毛呢?困扰我很久了。Wakanda Forever!

21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某些影评人在国内电影节评委系统里相互加塞熟人,和本片3K党体系颇为相似。他们很纯粹,不喜欢电影带政治倾向,他们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25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为什么斯派克李总是被双标?他用平行蒙太奇就是土鳖吗?我觉得那段很有力,是电影情绪升华的重要部分。他那些很典型的镜头和剪辑还没放进来呢。这部电影和《抱歉打扰》放在一起对比可以看见显然的切入角度不同,相比《抱》的劳工视角,斯派克李还是为所应为时期那个愤怒的他,更加针对纯粹由肤色隔离、美国的历史造成的冲突,可能相对会显得表面吧,但也更契合当下的美国——没错就是影片最后那些新闻片段,今天的、此时此刻的美国。甚至我觉得,这次因为喜剧的元素、更大规模的制作他作出了不少牺牲,如果是平常的小制作,他完全会更愤怒一些才是。

2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正片部分与片末实录部分缺少哪一个都无法构成创作整体,影像作为受众最广的宣传媒介担负起政治武器的身份亦是分内之事,后半程以《一个国家的诞生》为支点,以大卫·格里菲斯的种族立场为代表,通过对其赖以成名的平行剪辑和“最后一分钟营救”的二重使用与调侃,成功的在做到好看之余也流畅而精准的输出了观点,斯派克·李用最传统但奏效的蒙太奇将电影作为大众娱乐和政治工具的双重身份完美并联同时又回归到本源,对比《黑豹》那妖魔化的“黑人剥削”狂欢,更加可贵与可敬。

28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和《逃出绝命镇》同款,用类型片的框架来提炼社会问题和政治讽刺。在全片的讽刺调侃之后,最后那段新闻视频混剪让影片的政治性和导演的愤怒呐喊终于喷涌而出,具有强大的煽动和感染力。

3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7。黑人剥削片基础上衍生的讽刺喜剧,整体娱乐性不错,结尾真实记录片段则试图提高深度。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没错确实很政治化 但至少spike lee会讲一个诙谐,智慧,有趣的好故事。还有我虽然不喜欢极左 但极右也没什么可洗的 black power运动和blm不一样 评论里一大堆人酸的是啥 8.0/10

36分钟前
  • 腰疼脖子酸
  • 推荐

62岁的美国黑人老导演斯派克李的新作。反种族歧视历史、3K党黑幕,都是他一直关心及有话要说的东西。可看,虽然内容离我们远了些。

3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这就是那种永远不知如何评价的片子,主题太正经严肃,背景是用人命和血汗写成的历史,但用黑色幽默甚至戏谑的手法去想四两拨千斤?感觉很多地方观众都不知道该不该笑,放映完灯一亮,影院了一半黑人一半白人,都很沉默,结尾实在太重了,一下子打回现在时,敲警钟一般。BMG很煽很洗脑。

40分钟前
  • 望潮
  • 较差

buddy comedy的部分还是很不错的,而夹带私货的部分则生硬无比。两个有意思的点:1. white power/black power同时展现以及两边代表人物相似势不两立、煽动仇恨的言行,某种层面上印证了川普最后的讲话;2. 花了一整场戏批斗「一个国家的诞生」,最终戏剧高潮仍然用的是平行剪辑+最后一秒营救,真是口嫌体正直啊

45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黑人平权的电影每年都有,什么时候能有一部聚焦黄种人权利的电影。

4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说艺术不该涉及政治的人,非蠢即坏。

5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真的,太棒了!这是一部必须要长评的电影,它对美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但不是从惯常的角度,而是从影像学的角度另辟蹊径,这点和我不是你的黑鬼异曲同工。开头就是乱世佳人对邦联的辩护和同情,深层的政治内涵就是对黑人地位的否认。接下来一段让人想起纳什维尔的开头,想起焦点新闻那句“如有雷同绝对不是巧合”,……黑色党徒其实并不激进,甚至根本不够激进,它的调性是幽默和惊悚,它根本不是要创造一种所谓的“黑人美学”,一种“黑豹式”的乾坤颠倒,这点从它对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平行蒙太奇的运用就能看出来。它排斥的是极端和暴力,倡导的是种族和美学的共生。

5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所以靠政治性拿奖不可以吗?更何况拍得还挺有意思的啊,把黑白分明的对抗年代以荒诞幽默的形式复原,可惜斯派克·李选歌的品位实在不敢恭维。“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看——历史循环起来比电影还扯蛋...

5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