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Our Planet第二集,真的是难受死了。尤其那段Walruses爬上去摔下来死掉,看到哭却无能为力。我不觉得我们应该"skip". 引用网友的话 "Everyone should watch every scene, including the difficult footage, as it highlights what's really happening in the natural world." 从现在开始我们不买takeaway,就算要买也要带自己的container. 尽量不浪费,尽量回收。 救救地球吧!
要说拍自然纪录片的行家,BBC认第二,大概没人敢称第一。
从早期的《冰冻星球》、《地球脉动》系列,到2017年火爆全网的《蓝色星球2》。
无一例外,都是名副其实的真·神作。
前两天,又有一部每一帧都美得震颤灵魂的自然纪录片来了。
我敢打赌,它即将刷爆你的朋友圈——
严格来说,《我们的星球》(下文简称《星球》)的出品方并非BBC,而是大家熟悉的另一个流媒体巨头Netflix。
但是,它的制作方仍是BBC的金牌团队Silverback films.
你可能对这个名字不熟悉,但你一定听过它家的赫赫战绩——
《冰冻星球》豆瓣9.7分,《蓝色星球2》豆瓣9.8分,《地球脉动2》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9分。
除了制作公司牛逼之外,《星球》的解说也大有来头。
此前,戴维·阿滕伯勒和BBC合作了60余年,承包了几十部史诗级自然纪录片的解说。
在英国一项民意调查中,戴维·阿滕伯勒更是打败贝克汉姆,获得“地球最酷男人”的称号。
时光荏苒,戴维对自然世界的热爱依旧
顶级团队+顶级解说,《星球》一开播就口碑炸裂。
豆瓣和IMDb上,其评分都高达9.8。
在《星球》的首映礼上,甚至还吸引了贝克汉姆一家,以及英国王室查尔斯王子父子三人等名人出席亮相。
为何《星球》的口碑和关注度都如此高?
一组数据给大家感受一下:
主创团队历时4年,走遍全球50多个国家各地区,动用600多名工作人员,累计超过3500个拍摄日。
最终,才拍出了这部8集纪录片。
从偏远的北极荒野到神秘深海;从广袤的非洲平原到南美热带雨林。
可以说,《星球》为我们呈现了一部自然界的“神奇动物在哪里”。
一个物种想要得以延续,繁衍问题至关重要。
而动物间为交配而展开的求偶行为,也有五花八门的方式。
比如孔雀开屏,座头鲸唱歌等等。
对于生活在热带丛林里的娇鹟(音同“翁”)来说,它们的求偶方式则是跳舞。
并且,不同颜色和类别的娇鹟,其舞姿也不尽相同。
金领娇鹟,求偶时的舞步是跳跃和旋转。
红顶娇鹟,求偶舞步是在树枝上滑行。
蓝娇鹟的舞蹈编排最复杂,需要有三名舞伴陪同。
在反复练习多次后,它们才能在雌鸟面前表演,做出如旋转木马般轮流交替的花式动作。
你可能想不到,娇鹟的品种共有五十余种,每一种的求偶方式都不尽相同。
为了繁衍后代,可以说是费劲了心思。
当然,对于一个物种来说,光知道繁衍后代是远远不够的。
在自然世界里,有一套弱肉强食的食物链和生存法则。
而每个物种适应自然法则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学会捕食。
比如,小甲壳类的磷虾,以海洋中漂浮的微小植物为食。
而磷虾本身,又是鲭(音同“青”)鱼的食物。
再往食物链的上端走,鲭鱼也会成为其他物种的盘中餐。
而且这样的捕猎者还不止一种——
海洋中的海豚,喜欢成群结队来捕食鲭鱼。
空中的水薙(音同“剃”)鸟,也能冲进海里捕食鲭鱼。
得益于身体的特殊构造,水薙鸟用于飞行的翅膀,也能在水中自在畅游。
在捕食磷虾时,鲭鱼可以横行霸道。
但在海豚和水薙鸟面前,鲭鱼却腹背受敌。
一出海底世界的“丛林法则”,被这几种动物生动地诠释了出来。
说起来,丛林法则的残酷,绝不仅仅在于“弱肉强食”。
还有更加残酷的“物竞天择”。
为了找到适应生存的环境,自然世界就经常出现动物迁徙行为。
非洲的火烈鸟,通常会选择在远离海岸的小岛上筑巢产卵。
这样的小岛有盐湖围绕,是天然的保护屏障,捕食者不敢涉足。
但是,这也面临着一个问题——没有饮用的淡水。
于是等小火烈鸟破壳之后,火烈鸟群就要举族迁徙,进行一次寻找新居住地的漫长跋涉。
一次这样的迁徙通常超过50公里,历时数日。
在此期间,一些体弱的火烈鸟幼崽或许会跟不上队伍。
还有的双脚被凝固的盐渍禁锢,举步维艰。
等待它们的,就是死亡的考验。
幸运的是,哪怕迁徙的过程困难重重。
但大部分幼鸟在经过长途跋涉后,都能抵达有淡水的地方,开启新的生活。
从捕食到繁衍,再到迁徙。
《星球》的第一集就为我们介绍了动物族群为了繁衍生息,与大自然做出的抗争,干货满满。
在后面的几集里,《星球》将逐一探索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栖息地,以及那方水土所供养的生物。
除了知识量相当丰富之外,《星球》的拍摄也值得一提。
看过《蓝色星球2》的人就知道,BBC拍摄团队的敬业程度,绝对堪称业界良心。
为了拍摄海豚冲浪,摄影师一只手扛着高速摄像机,另一只手驾驶喷气式海撬在海面狂奔。
在他身后,是如同猛兽般袭来的海浪。
身侧是冰冷的海水,像扇巴掌似地拍打在脸上。
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说: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BBC这群“亡命之徒”,可以说是把这句话做到了极致。
在《星球》中同样如此,拍摄团队运用了最先进的4K摄像机,上天下海,无所不至。
最终,为我们呈现出了自然界一幅幅波澜壮丽的图景——
洁白无瑕的冰雪天地。
色彩绚丽的咸水湖。
宛如仙境的绿色森林。
神秘瑰丽的海底世界等等。
不夸张的说,每一帧都可以截下来当壁纸。
当然,除了美景之外,《星球》中也少不了各种蠢萌的动物。
“目不转睛”小海豹。
“突然出现”小企鹅。
“蹦迪鬼才”天堂鸟等等。
在《星球》每一集的开头,都有同一段旁白:
就在50年前,我们终于冒险抵达月球。 人类历史上首次,我们回望自己的星球。 自此之后,人类人口数量已增长超过一倍。 这个系列节目,将欢庆那些仍然存在的自然奇迹,揭示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确保人与自然能得以繁荣。
发现了么,《星球》的野心,并不仅仅在于记录下那些自然界的奇观。
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图,就是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改变“旁观者”的身份,转而意识到自己是地球存亡的“参与者”。
而导演通过镜头传达的,也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美景。
它用直白的事实告诉观众,我们所目睹的地球奇观,正受到人类行为的威胁。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一组简单的数字就能窥见一二。
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的速度几乎是十年前的两倍。
这进而带来的恶劣影响,是提高海平面、改变海水盐度、扰乱洋流,甚至直接威胁极地动物的生死存亡。
另外,由于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杀,在过去的20年里,鹿的数量已经减少70%.
在过去的50年里,野生动物数量平均下降60%.
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都是刻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的疮疤。
为这部纪录片担任解说的戴维·阿滕伯勒,今年已经93岁了。
经常有人问他,为什么年纪这么大还不退休?
阿滕伯勒是这么回答——
“我们对自然界了解得还是太少,而它值得更好的理解和尊重。”
希望这部良心纪录片,能够唤起更多人对自然界、以及我们所处这颗蓝色星球的理解和尊重。
*本文作者:张不才
< END >
首先,这个纪录片拍的太美了!自然的变化,野生动植物的生长,让人惊心动魄的自然的美,果然是人类无法见到和想象的。然而,人类却在无节制的破坏这些美丽。
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 人类生产活动飞速进步,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水平,大多人都获得了比以前更多更丰富的资源,远远超出仅满足生存需要的程度。然而,回头看一下我们生存的地球,却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留下了满目疮痍。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下降、对调节地球气候有重要作用的冰川加速融化,海洋、草原、热带雨林、森林的面积不断退化,栖息于上的动物在人类偷猎和栖息地减少的情况下,很多已经灭绝或者在灭绝的边缘,同时对气候和环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而如果人类再不采取行动, 那么最终,也会将人类本身带入绝境。
在过去的100年中,野生动物数量下降了60%,自然平衡不再是理所当然。了解自然的运作,帮助自然恢复,不光是拯救地球,更是拯救人类自己。依靠冰层生存的北极熊、南极企鹅、鲸类等所有海洋生物,以及陆地上栖息的各种动物,因为气候的变化,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环境而面临困境。
用这部纪录片开头所说:欢庆那些仍然存在的自然奇迹,揭示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确保人与自然共同繁荣。
炒冷饭炒冷饭炒冷饭!!!和《地球脉动》的内容大范围重叠,许多取景地、出境物种换都不带换的,甚至有《地球脉动》高清修复版的错觉。做研究、写论文尚且要问前人已经做了什么,当前的工作有何空前意义,本片制作团队却罔顾制片的出发点,仗着经典之作的成功经验,一味复制粘贴。摄影技术好又怎样,如果仅仅是为了欣赏画面,我不如去看摄影展!作为纪录片,却缺乏对于摄影材料的统合和组织,没有对中心主旨做更深的挖掘和思考。企图用高大上的拍摄设备掩盖懒惰和敷衍的制作态度,企图用拍摄的“艰辛”来自我感动,却不在核心卖点上动脑子、下功夫,纯属消费观众的情怀。
环保的口号更是空洞无力,全片仿佛把人类归为地球的原罪,给出的“解决之道”竟落脚于切尔诺贝利?!行行行,把人类杀完地球自然就美好了。真不知道这种极端的环保主义和恐怖主义有什么区别。
和以往看别的纪录片不同,《我们的星球》给我留下更多的不再是世界多壮丽,人类多渺小,而是一种无力感。小学的时候,我学完《只有一个地球》那一篇课文后,心中就有一个理想,我长大以后我要成为环保局局长,我将不使用机动车和空调,而是践行环保到底。我想会有很多观众看完《我们的星球》,就像小学时的我一样,心底生发出一份对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家园的责任。
我觉得那时的我就像《这条小鱼在乎》中的小男孩,哪怕知道自己的行为微不足道,哪怕最后没有用,还是会坚持环保主张,因为这条小鱼在乎。但多年以后,我却成长为旁观的大人,我得到了太多相悖的信息,变成了虚无主义者,我依旧相信环保的正确性,但是不相信人类可以达成一致。
“这个系列节目 将欢庆那些仍然还在的自然奇迹
揭示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
确保人与自然得以繁荣”
——OUR PLANET
你认识哪些动植物?
你活在怎么的环境中?
你有多了解我们的星球?
很长时间以来,并且未来也可能继续,我一直感知自己活在人类社会。大城市里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住在狭小的出租房。每天见到各色各样的人,周而复始,见到最多的动物是蟑螂、蚊子、老鼠。工作上令人烦心的事,极度雷同的电视剧情,两点一线单调的日常。偶尔的一次散步,都会情不自禁发出“世界真美好”的感慨。
可以前并不是这样。
今年7月21日,白鲟被正式宣告灭绝。好可惜,认识它竟是以这种方式。
你见过多少种书里描写的动物?狡猾的狐狸,笨拙的企鹅,兽中之王老虎……小时候学习课本知识的时候,每每看到这些,都免不了一番想象。小时候家里秋季有时候可以看到大雁南飞,就会看到它们像书里写的那样:一会排成人字形,一会排成一字型,感觉很神奇。
所以当我看到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动物片段,仍有些恍如隔世之感。
镜头之下的它们,充满灵性和野性。企鹅小心翼翼穿过海象群给小企鹅喂食,途中可能有机会近距离观看一场两只雄海象打架的场面,但要小心不被它们庞大的身躯压到。求偶花样超多的雄鸟,清理出干净的适合表演的舞台,静候雌鸟到来上场表演,甚至还有多位伴舞助力。
宁静下暗藏危机。塞伦盖蒂草原上一群猎狗追着角马群,它们寻找落单的小角马,角马妈妈用身体挡住了猎狗,小角马努力奔跑,终于回到角马群中,猎狗放弃了追逐。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象们失去栖息地。为了寻求一舒适的栖息地和觅食,视力极差且行动笨拙的部分海象爬上海边的山崖,又从上面摔落。
这些片段后面都接了一个“不过”。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高速发展,对于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全球变暖效应加速。
7500万吨冰川在20分钟内全部崩解。生活在冰川下的南极磷虾失去栖息地,企鹅失去食物磷虾,海豹虎鲸失去食物企鹅,被破坏的不止是一条食物链,与之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社区也被破坏。更别提这上万吨冰川要多少年才能形成。塑料也是利器之一。被破坏的珊瑚群,只是渔船不经意的一次捕捞,却要用几百年才能恢复。
我们的星球如此美好。有海洋系统、森林系统、草原系统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蜜蜂采花、塞伦盖蒂动物大迁徙、座头鲸迁徙、大马哈鱼洄游等万物生生不息的传承。自然界自有一套法则保持动态平衡,经过多年进化形成,代代相传。
在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广度上,人就像蜉蝣一样渺小,朝生夕死,可我们带给自然的破坏最大。海洋温度上升几度,珊瑚群大面积白化;沙漠大干旱食物地图失效,母象首领带领象群寻水失败;冰川大面积融化,北极熊教给小熊的觅食手段可能用不上了。
大卫·爱登堡在接受《太阳报》采访时表示:“我们要传递的讯息非常紧迫。大自然陷入了危机,我们不能再轻声细语地表达意见。”
这部纪录片在展现星球上美好事情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破坏:人类对环境的恶劣影响。警钟已经敲响,那我们要怎么保护环境呢?
如今的纪录片已经出神入化到像是所有动物都拿了剧本一样,精彩刺激得很
补充一句!有花絮!单独一集63分钟的花絮,被奈飞放到了“预告及更多咨询”里,b站up主可能是没找到,忘了搬运了。花絮比正片好看!拍摄品质不输bbc,姥爷解说听着还是如此舒适。the things parents go through to deliver a meal, if only they knew,这么诗意的词恐怕只有爱登堡能写出来。还提供了很多全新视角,包括沙尘暴如何影响海洋生态。都是奈飞拍的新素材,不像bbc,用老素材凑数。爱登堡老爷在预告里说希望新平台能带来更宽阔的传播,我怀疑还是原班摄制组,不过确实带来了更宽阔的视野。配乐简直太美了,改掉了bbc浮夸的臭毛病。
看后,我理解了灭霸的响指…
甚至比《Planet Earth II》好看!一口气看完。有趣的小细节特别多,会让人拍着大腿叫好大开眼戒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的那种。比如天堂鸟的求爱舞,猪笼草借雨捕食蚂蚁,泰国斗鱼的拥抱和泡泡巢,蝾螈抢老婆等等,甚至还去了切尔诺贝利。而且全程画面特别清亮透彻,Netflix 原生 app 支持的 Dolby Vision 4K 片源在 OLED 电视上放出来真是视觉享受,强过身临其境。美国戏份比较多,甚至还有加州大火,还挺有亲切感。保留节目幕后花絮从每集变成最后合集,不同喜好都一次看过瘾。花絮还发现 DJI 实力软广(标志性开机音)。再次表白一下 Netflix,把纪录片系列也扩展到老厂们擅长的动物领域,一出手就水平不凡,还大手笔把 BBC 大卫老爷挖来了,真是有钱有心任性,越来越有大厂风范了。
有一句政治不正确:越看到这星球的美丽,看到那么多生灵的可爱,看到大自然几万乃至几十万几百万年造就的鬼斧神工般的和谐与共存共荣,一想到她因为我们不加遏制的欲望而加速褪色乃至幻灭,我就特别想说,人类都原地爆炸吧。
不看此片 = 白在地球上活一回
除了纪录片应有的美感外,这次配乐又到了新的高度
大卫出品………金字招牌
最后一集切诺贝利点题:要是人类灭绝了的话,自然很快就会重新蓬勃起来。
虽说原班人马 但是仍有不同剪辑更凌厉节奏更快 不浪费每一秒钟每集开头引子即惊艳Steve Price配乐一流 动作配乐和海洋主题最佳没有幕后花絮老爷子没露脸每集足够明确拍摄意图: 不仅记录 更要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必须深入人心 更要落实到位
看到海象坠地那里流泪了,听到2040年北极夏天将不会结冰,我想自己大概可以看到人类的末日吧。
当我们躺在沙发吃着薯片看着电视的时候,和我们同一个世界的蔚蓝海洋里正上演着一场场的饕餮盛宴,广袤荒漠中缓慢移动着一个个孤独只为生存的背影,生机勃勃的绿色草原上呈现着一次次的致命追逐,茫茫冰川正宛若庞然巨兽死亡般破裂消融…
其实也就还行吧,高清版Planet Earth 1,在拍摄技法和内容质量上讲跟近几年的BBC作品比其实差距挺大的,在干货上可能还不如PE1,看自然类纪录片多的人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
担任解说的戴维·阿滕伯勒是BBC御用,今年已经93岁了。他一生与自然世界为伍,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旅行路程最长的人”。向戴维致敬,也羡慕他过了一个无数人羡慕,但又无力尝试的人生。
看到第四集,五星没问题,随便一集挑个10分钟出来凭摄影就够了。评论里面有个人说故事性不够,想说声大自然故事你m,planet earth 小蜥蜴逃生的不是官方承认摆拍了么,要故事你看个JB纪录片。你只要知道现在人类做的事情千回百转之后能够让一帮海象被逼跳楼就够了,which might be the least concern among all the consequences. we are not losing the planet, it's losing us.
比之前的planet earth还好看,我实在无法想象那些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尤其是海洋那两集。有一种为了这部纪录片换掉电视机的冲动。Netflix真愿意砸钱啊。
给你看什么是美。告诉你美将不存。
切爾諾貝利的野生動物森林世界真是太魔幻了。
有点不敢相信这是人均排碳量全球第一和不承认温室效应的美国人拍出来的纪录片。技术和画面上实际比地球动脉更强,跟地球动脉相比可以说这是一部完完全全对全球变暖森林覆盖率锐减的负能量警示片。70%以上的解说都是负能量的报数字,什么时候北极冰川消失,什么时候野生红毛猩猩灭绝。这不是一部展示地球之美的纪录片,这是一部告诉你再不做点什么大家马上就全部玩完儿了的警告片!!
“未来20年我们的行为,将决定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