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看完之后不知道该怎么说的电影,非要用一种说法来表达的话,我觉得这部电影执着地沉溺于感官。这种执着并不是固执偏执,而是冷静地展示平实甚至有些无聊的生活,特别当你知道这是一部自传性的电影的时候,你更能理解这种对记忆的阐释,因为当我们回忆过去的时候,留下印象的往往是情感与情绪,而不是鄙夷与愚蠢。
一般人绝不会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纪念品:第一部分》除了画面讲究,主角养眼之外,更多的东西是让观者昏昏欲睡的,似有似无的配乐,稀松平常的对话,故作姿态的剧情,特别是剧情的处理,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总的来说,如果不喜欢慢节奏的电影,绝不会看得下去。
影片讲述电影学生的初次恋情,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电影学习,她是一位有志向有野心的年轻人,一直致力于电影学习与创作;二是与弗兰克的恋情,神秘的弗兰克向她隐瞒自己瘾君子的身份,同时女主与母亲的微妙关系穿插于这段情感之中。
看完电影来总结,忽然发现这部电影的剧情简单到爆炸,可是却给人有很多莫名内容的感觉,这些内容是慢节奏的好处,大量的场景对话塑造人物的情绪,让你觉得它好看的,不是电影的剧情如何,而是影片做这些处理,究竟在表现什么东西?
更多的内容在于电影之外,你试图以导演的自传回忆这种思路去看这部电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年轻女学生爱上神秘男人,这个男人向她隐瞒自己瘾君子的身份,女学生养着这个男人,旁人看来,这是无比狗血的桥段。可当亲历者的感受与隐秘的情节展示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的感受就会变得不同,因为情绪与现实的感染力更加强大。
这时候,你看到的不仅仅是电影,而是你的周围,你自己所处的世界。当你能够跳脱出电影本身去思考影片中人物的情绪问题的时候,我觉得这部电影即使不好看,也会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电影。
有人不喜欢自传性的电影或文字自说自话的表达,但有人喜欢啊,当表达是真诚的,令人能够理解的时候,你还会说它是不好的吗?说到底,看电影还是个人的事情,并且因时因地而不同。
我是觉得,一段回忆拍到这种效果,真滴够好了。
影片讲述一个年轻、有野心的电影学生(Honor Swinton Byrne 饰)和一个有魅力的神秘男人(汤姆·伯克 饰)开始了她的初恋,她尝试将现实和虚构分离开,违抗过度保护的母亲(蒂尔达·斯文顿 饰),而这段关系正危险地接近摧毁她的梦想。 乔安娜·霍格执导,马丁·斯科塞斯担任执行制片人,BBC Films、BFI、JWH Films、Sikelia productions联合制作,5月17日北美上映。
总体感觉,The Souvenir I 比第二部好。尤其是从1小时45分开始,也就是安东尼接近死亡开始。这个部分,我真正欣赏的是蒂尔达·斯文顿的演技。我来回看了好几遍,值得细细品味。
据说,这是导演乔安娜·霍格Joanna Hogg近乎自传性的一部电影。的确,茱莉就是一名在电影学院学习导演的学生。电影里茱莉对安东尼说:“通过电影、通过艺术,那就是我。”
摄影构图是用心的,许多画面颇具匠心,是我心中的经典。滤镜一直是晕晕的一抹沉郁。切片似的场景转换,犹如一条记忆的梦的河,导演乔安娜·霍格似乎想把记忆里所有的刻骨铭心都展现。太多太多,于是只能切片。这样的处理方式,更像是呓语。
电影是令人着迷的艺术形式。无论讲述着虚构的故事,还是真实的故事,都是把无常展示出来。画面,音乐,台词,演员的表演,出戏入戏,出世入世,前一刻锥心刺骨,后一秒恍然大悟:原来只是一场电影。
第一部更多以歌剧唱段为背景音乐,更为悲怆。乔安娜·霍格喜欢在场景里使用镜子,非常神奇,由此而来的许多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安东尼死于毒品注射过量。这是真相。电影的结尾令我有小小震撼:摄影棚里,一位演员在朗诵克里斯蒂娜•乔治娜•罗塞蒂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的著名诗文When I Am Dead,或许这是安东尼想对茱莉说的话。这首诗过去我读过,用在这里,发现最为恰当。字幕部分,悲怆的女声吟唱。最后一幕:一扇缓缓打开的大门。这,预示着什么。
只是电影,要懂得出戏。
故事很简单,她爱上了一个有问题的人,这个人最后死了。我希望我60岁的时候也能用如此细腻的语言描述一段初恋故事,细腻到可以让我回到从前,重新看每天走出门看到的世界,听到的声音,自己曾经在做的事,每一个与他在一起的时刻,他说过的每一个字,每一种气味,每一滴眼泪。就在这次重温中,不是与他而是与自己重新相遇,爱情是最自私的事情,我们总以为那个他很重要,其实在爱情里的每一分秒,我们舔舐的都是自己。
影片没有一分钟从女主角的感受离开,所以男主角怎么偷东西,怎么吸毒,怎么死掉,影片都省略掉了。因为不重要,这是女主角的初恋和成长故事,那个男人作为必要条件存在,而这个具体的他的人生具体发生了什么完全不重要。尽管大幅省略,但影片对男主角这个人物的塑造却是不可思议的成功。影片从未离开女主角的感受而对男主角做任何客观描述,但几个简洁的细节将男主角的形象塑造的足够丰满。两个人各自家庭的阶层落差在互相拜访各自父母家就异常清晰的被呈现了出来。从第一次男主主角主动签支票买单到后来自然而然的将账单递给女主角买单证明了他虚假的财政状况。他躺在女主角的床上冷静的控诉女主角睡觉侵占了他睡的那半边,他要求女主角不要跨越他画定的中间边界线。他开始要钱,从6块到10块,最后他甚至偷走了女主角的摄影机和胶卷。就是这样一个绝不允许对方跨界,而自己却不断跨越边界向另一方索取的冷酷自私鬼。这部影片精心设计的细节之丰富,如果不注意漏掉了一点都非常可惜。
如果只是女主角回忆他们两人的情感发展,故事必定单薄,导演加入了女主角拍戏的叙事线,戏剧完成之际,也是感情落幕之时。双重叙事线将影片做的足够饱满。中间几段天空绿树配合独白的镜头为女主角的回忆标注了段落,并将影片带入更加高级的诗意层次。但如果将这部影片简单的视作一部爱情故事也有点太低估了这位60岁的女性创作者。60岁的女人如何讲述爱情,这部影片足够残酷,是一个60岁女性带着睿智与宽容描绘出的世界的残酷。
影片不仅以英国贵族的优雅方式嘲笑了那位满嘴瞎话欺骗感情的瘾君子,也同时讽刺了女主角。女主角打算拍摄一部影片,男主角是一个来自底层阶级的人,学校的老师问她为什么选择要拍这样一部和自己完全不同经历的人的生活,工作起来会让她陷入毫无经验可以借鉴的困难。女主角回答:我不想在这个美好之地就这么待一辈子,我想知道我周围发生的事,关于社会,关于政治,我不想一辈子活在保护之中。这不仅仅是她在完成一个课堂作业时短暂面对的主题,而是她眼中的世界与己任,一个傻白甜的白左富二代对自己人生的选择。她如愿以偿,她影片中的虚拟人物托尼以安东尼之名出现在她的真实生活里,她very moral的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看出影片的辛辣,还有各种细节揭露出的英国阶层的固化与对立。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影片只是一个不幸的爱情故事,革命的时代早结束了,白左那些悲悯苍生的价值观已经变成虚伪的面具,受压迫的和权贵阶层共享着世间繁华,无人施舍,也无人反抗。没人关心政治,那就说回到爱情作为结束:也不能怪女主角无可救药的深爱这个吸毒的骗子。这个男人太懂她了,他说她是怪胎,一个脆弱的怪胎,说她被生活挤压到了一边,不得不选择做个导演。一句:别再邀请我折磨你了。。。证明了他知道自己完全控制了她。这个始终带着慵懒的腔调满嘴扯谎的男人,用时下热门的词汇就是成功PUA了这个富家女。可怜的朱莉,也不仅是朱莉,谁,未曾爱错过人呢,下次再遇到一个满嘴语焉不详,在即时通讯工具上常常沉默或延迟回复,对自己的隐私闭口不提,总把你的可怜处境分析的头头是道,先是批评你指责你然后说爱你并用一个忧伤的沉默拥你入怀的神棍男人,就让他有多远滚多远。哦,忘了,还有一个更明显的标志,任何时候他开口跟你借哪怕一块钱,就赶紧换锁搬家走人。远离人渣保平安!
創作者Julie受兩個互為顯隱的動機驅使著,一是發現並體驗真實的感覺然後注入到她的創作項目里去,二是去消解她自己的特權愧疚。Julie有兩個目的地,一是Sunderland,通過創作那裡的故事她能動搖自己的特權愧疚,儘管她也不明白如何「知曉我特權」;二是Anthony,在和他交往過程中她不願意承認的是,她享受和他在一起的高貴生活,同時也能忘記自己的特權愧疚。在Sunderland那裡她得不到的是她創作項目的內核、答案;在Anthony那裡,她期望一種真實的痛苦,才一直無法離開這個自戀人格障礙者。但她最終用自己的渴望,把這兩者折疊到一起。
以上是創作者角度的創作架構。但從批評者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創作通路是足夠真誠的嗎?Julie從被Sunderland啟發,到創作最後完成,既沒有紀錄下Sunderland人們的生活,連作品的精神內核也不是采自Sunderland人民的世界。Julie創作的電影是足夠學院派的學生電影。Joanna創作的電影也足夠顯示她的自戀人格的,雖然這對藝術家來說也很常見。
英国电影《纪念品》
作品类型:剧情
主要演员:Honor Swinton Byrne、Tilda Swinton、Tom Burke
故事概述:电影学生恋上毒瘾浪子(相爱相杀)
上映时间:2019年8月30日在英国上映
作品获奖一览:
一部小众的作品,格调有些高不可攀,题材稍显遥不可及,拍摄的手法、摄影的水准、台词的腔调,散发出浓重的英伦气息,与其说“高端”,或许用“高冷”两字更为合适。
进入简评。
1,演员导演
Joanna Hogg自编自导第四作,与前三作相比,格调没有丝毫变化(私人定制影片/个人色彩浓郁),唯一区别在于“抖森”的落选,换句话说,男主换人了,看样子,接下来是要捧红Tilda Swinton之女Honor的节奏。
Tilda Swinton+Honor Swinton Byrne母女合作,两个人一个调调,敏感、高冷、颜值高。
至于男主Tom Burke,看过英剧《神探斯特莱克》的观众对其不会陌生,演技可以,长相磕碜,用在这部剧中,完全符合导演的预期。
Tom与Honor的搭配,明显是Joanna的主张,毕竟是“个人向”的作品,不存在任何“商业性”的需求,所以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再说,Tom演绎的渣男(瘾君子)、Honor饰演的“玻璃心”电影少女,皆符合Joanna一贯的选材准则---外表木讷(纯良、冷淡、缄默)、内心纠葛(进退两难、陷入疑惑、寻找方向)。
2,拍摄思路
a,个人化,纯私货,导演内心独白:爱看就看,不看拉倒,懂我的进。
b,纯英式气息,艺术性+唯美性+贵族情节+孤傲体质
c,虚无缥缈,若即若离,导演的脑回路、记忆体,如碎片散落在故事的片段中,观众看得很“谜”,找不到剧的中心,说不出剧的缺点,谈不上剧的优势,仿佛一个人孤独行走在云雾缭绕的森林之中,失去了方向感。
3,随性而语
a,纯恋歌⇋离骚曲
剧中,观众见证了一段匪夷所思的爱情记忆,“纯恋”Julie、“糜烂”Anthony这对“门不当、户不对”的恋人(走在一起->无奈离去->相拥回首->只剩追忆),上演了一出狗血言情剧(过程“戏剧感”十足,结局“现实感”突出)。
两人从“纯恋”到“离骚”,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恋情,或许正是Joanna Hogg(一定是Julie)的心路历程,不寻常、不平淡、永难忘。
b,艺术感⇋话痨情
一部剧情片拍出了“迷幻剧”的感觉,看着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啥?听到了...听不懂...这就是观众对于此片最直观的感受。坦率的讲,这样的设定---台词寓言+心理暗示,容易让人产生倦怠感,不少观众望而却步,直接离场,少部分,坚持到最后,昏昏沉沉,只有极少的人看懂了,原来故事提及的“纪念品”不是物件(那最后的外套)、不是人物(Anthony),而是Julie为了追忆这段“忘却的记忆”所拍摄的电影。
写在最后,《纪念品》,一段往事的回忆,一份记忆的烙印,一处印记的忘却。从想念到铭记到忘却,如(人生、爱情、思绪)“轮回”一般,这就是此剧的意义,这就是本作的奥秘。
编剧★★★★☆(台词有吸引力,只是过于“唠叨”)
导演★★★★☆(与前三部相比,个性化的东西更多,渐渐远离了大众的目光)
演员★★★★★(越是平淡的作品,越显演绎功力)
剧情★★★★☆(简单的故事,由于夹杂了些私货,就被贬成了颠覆传统口味的糟粕)
视效★★★★★(画面清新,裸男的出现丝毫没有“情色”之感)
音效★★★★★(仔细听,悠扬、清淡、脱俗)
推荐度★★★★☆(小众影片,年度十佳)
悄咪咪说句我真的是为了Tilda才去的首映会。她女儿Honor表演非常好。故事为了更贴切导演自己的个人回忆而非常零碎,非常反高潮,非常私人化,这种故意为之的生活化在电影院里只会让我跳戏。屏幕内外都是个顾影自怜中产阶级小女人形象,若没有导演自己在放映后的Q&A,我可能还会想象导演本人对这种中产阶级强说愁有点批判态度而对此作升上一星半星,结果从Q&A得知她并没有,她真的就是想重现回忆而已。有钱的艺术生真的都好傲慢哦。P.S.真的没有帕丁森
真是无病呻吟的小布尔乔亚趣味啊。
感受与传达、真实与虚构,如何把控得恰到好处,大概是所有创作者都要面对的命题。清冷的色调、喃喃的对白,整部电影有种飘忽不定的疏离感,像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苍白少女,给人寡淡、迷失的感觉。一部很私人化的喃喃自语式的回忆录。P.S. 看到几个电影生讨论《Psycho》的时候,一度猜测Anthony是不是Julie幻想出的角色,整部电影是Julie的创作,有种表达不出的错位感。这种感觉在窗外爆炸,Julie探头出窗外,而视角却停留在屋内,观众只能听到声响,看到房子的震动的时候尤为强烈。
要不是女主的好气质和蒂尔达·斯文顿的露脸真的看不下去,竟然还有第二部,刻画真实的无聊的艰难的、对女主来说尤其消耗的关系也没必要刻画得这么真实吧,看完很不想谈恋爱,适合情人节前夕这种气质的女孩换到现在的伦敦大概率会是个很酷的女权拉拉,对这种男人只会嗤之以鼻
看的时候觉得导演态度非常傲慢,讲了一个学电影的资产阶级家庭女孩想要体会人生苦难的做作姿态。如果是导演本人态度的刻画的话,真的非常不喜欢。但或许是对年轻自己的批判?反思? 如果没有在伦敦生活的经历,这个电影离观众太遥远了,就是导演的自画像。如果不是Tilda很难想象有人愿意买票看这样的自传。电影没有剧本等等的创作手段算不上新颖,导演津津乐道的人生感触也很干涩。三星给画面和音乐。
#69thBerlinale# 全景。圣丹斯世界电影单元大奖。节奏和气质都非常独特的英国小品,算是导演乔安娜·霍格的自传式作品。影片完全抛弃了情节剧的拍法,剧情和结构都根据人物情绪和心理来展开,也会引用朱莉的摄影、剧作和影像作品。对女主角的生活圈子和生存状态有着精细的刻画,当然在比较自恋的同时也让影片显得有些散漫了,可能等第二部拍完一起来看再讨论是个合理的选择。
这才是电影,未来的电影。
好了确定Tilda是来负责搞笑的)非常非常英国,描绘当代英国贵族的生活,它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时代错乱感(英国对于现代化的潜意识抵抗,对于贵族后裔更是如此了),再加上年轻女主不坚定不成熟的个性,就更加错乱;Hogg再次证明自己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非常遥远的题材,通过人物心态情绪无常变化的细节描绘,创作出复杂可信的人物,整合出强大的动人力量的能力。PS. 还创作出了我在电影里看到的最有趣立体的渣男形象之一…
好久没看到过这么肤浅又自以为是的电影了 坐如针毡
其实film的质感很好,但对这种故意疏离观众违背叙事常理分离线索关联模糊主题自我陶醉的靠“style over substance”(so self-aware)来赢获好评的做法必须给差评。
四不像
我能感受到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所以更加确认自己喜欢。因为自己现在在学习表达,所以更加能体察主角的情绪,那些逞强,迷茫,自我怀疑,通过无保留的付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I don’t like living in a bubble. 我想和身边人连接在一起,但是怎么才能做到?泡泡被戳碎了之后是痛苦,痛苦也是滋养,也是souvenir.
D+/ “拍”得挺好的,但越到后面越是get不到任何一个点?尤其是男配我真的???
Like seriously what the flying fuck, 片尾出现“The Souvenir Part II coming soon”时候我他妈愤怒离场,还他妈有第二部?!女主的地包天男主的声音,后面狂嚼爆米花的大妈左后方呻吟的大爷,每部分都让我想死。我以后再来看这种自以为是的文艺逼电影我姓倒过来写
获圣丹斯大奖的电影(柏林电影节还要展映哦)。长镜头+古典主义+喋喋不休的对话+固定镜头,像侯孝贤早期的电影,但画面更精致,音乐几乎没有(有也被忽略了),比较无聊,看的时候很烦躁,提前退场了。
3.5,非常单线条的故事,被碎片化的剪辑拼凑支撑起主线,制作思路很独特。人物经常不被摆在镜头中间,刻意拉远观众的距离,增加的是观察与拼图的乐趣,但确实很容易看得无聊。Honor的脸真的很有古典美,简直是老天爷赏饭吃,光打在脸上像在爱抚她,这个星二代我是服气的。
纯粹被某个英国自肥19年十大榜单之首骗进来的,不知所云的小情绪
将古典的英国18世纪积极/消极浪漫主义置放于当下,在向上漂浮的失重状态下(伦敦的天气正是团状的忧郁)拥抱爱情,而电影导演的身份又让她不断抽离,以理性之痛回溯艺术创作的源头。摄影机的平视与剪辑的震荡形成不易被察觉的错落感,有时你觉得女主坦诚交出了自己,有时又觉得她面容模糊,或许这便是当下中产阶级社交的惯性:想全世界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
养个吸毒成瘾的小白脸还能把回忆抛光打磨自我沉溺成这样。。我的白眼翻得never trust早餐听歌剧的人so pretentious (艺术到底是巧言令色还是巧言令色?会看第二部
3.5 美丽可爱,优雅颓靡,推荐(快进)一看。配乐时而歌剧时而new age倒是完美极了。可惜松散,差股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