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吧!少年》的题材本身很打动人,影片最终的呈现却不太令人满意。之所以如此,除了视听语言上过度精致的矫饰,剧作问题也是关键原因。
《再见吧!少年》的情节主线围绕身患白血病的少年(或许也可以叫儿童)王新阳乐观面对生活展开。除了自己的阳光心态,在王新阳身边还有一群关心他、爱护他的人。他的同学于晓若是其中之一。
从开场段落来看,王新阳和于晓若明显是『后进生』和『好学生』的典型代表。从后续情节来看,于晓若又明显对王新阳暗生情愫。姑且不论她对他的好感因何而起(可能就是『男不坏,女不爱』模式),更重要的问题在于:
王新阳是否知道这件事?
这不仅涉及主角对异性示好的回应,更关乎影片本身的主旨:命不久矣的未成年,如何面对懵懂的爱。
结合故事背景,王新阳和于晓若应该都是00后,他不太可能看不懂她的心思。所以,影片前半截让王新阳始终处于看不透的状态,甚至还问对方『你为什么帮我补习功课』,就显得很不切实际。这是1980年代少年儿童才有的想法,是那个时代的编剧才会写出的桥段。
但结尾还是小小反转了一下,王新阳不仅看出于晓若就是此前一直给他心理慰藉的女网友,还问后者:『你会记得我多久?』这一问便把他们的关系引向了一种微妙的状态:看破不说破。
这里之所以微妙,不是说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的欲说还休、欲迎还拒、欲擒故纵,而在于将死之人和陪伴者的心理博弈。这其实是很多绝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真实写照:双方都清楚彼此的境况,但又都不明说,似乎独自默默承受,就能减轻对方的痛苦。具体到王新阳的想法,那就是
他知道自己活不了太长时间,也很清楚于晓若知道这一点;
他知道于晓若喜欢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给不了她未来。
所以,他只能看破不说破,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在这个意义上,王新阳已经在情感、责任层面实现了成长。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片尾的《生如夏花》会有点动人了。
作为身患白血病的少年,王新阳的主要戏剧任务就是活下去。为了对这个相对空泛的概念做更接地气的表达,编剧选择了音乐梦想这个切入口。
梦想总是能鼓舞人心的,身患绝症的逐梦少年就更令人动容。应该说,活下去和音乐梦想的结合,是比较可取的做法。但在展开过程中,它又做得有点虚了。或者说,我看到的王新阳对音乐的爱,还不到能和生命等量齐观的程度。
比如,Too Young To Die乐队的组建,就显得太轻松了,这里其实可以有很多戏剧性。但话说回来,这也不只是剧作的问题,而是涉及音乐叙事本身。目前影片中的音乐,基本还只是作为插曲而存在。
在影片中和音乐有关的还有陈楚生,他在片中扮演他自己。
那么另一个问题是:为何是陈楚生?
不是质疑陈楚生的音乐水准,而是说,在前边(情节的前边,不是故事的前边)完全没有提及陈楚生的情况下,结尾忽然出现他,就难免显得突兀。喜欢音乐没问题,崇拜偶像也没问题,想在偶像的演唱会上唱自己写的歌同样没问题。但前后总该有所交代和呼应。
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在讲述王新阳的音乐梦想时,引入陈楚生就好了,比如把后者作为引路人、前进动力什么的。
除王新阳外,片中还出现了其他少年儿童病患形象。影片也通过王新阳之口,引出了身患白血病的少年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遗憾的是,它并未能在这条路上走远。
首先,影片塑造了白血病少年儿童的群像,但除了较年长的武寒还有点前史外,其他几个基本都沦为了符号。即便是武寒,其性格也不明朗,遑论其他人。试问:大壮除了爱吃零食,还有些什么喜好?吹哨子/口琴的小妹妹,则是干脆连名字都没有。这些人物如果都立起来,将使少年白血病群体的整体形象更为明晰,也将能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
此外,影片对王新阳父母的着墨也不到位。小孩得了白血病,影响的不只是一个家庭,而是一圈又一圈的社会关系。比如,王新阳父母怎样费劲地向亲朋借钱,他们的工作受到了何等程度的干扰,他们自身如何在心力交瘁而看不到未来的绝境中艰难挣扎。影片目前对此略有涉及,但还是不够。这种表达的有限,不仅使影片的社会意义失去了根基,也令王新阳母亲在医生面前的咆哮显得唐突了。
就挖掘社会意义而言,这样的表现还是太有限。
话说回来,影片不一定非得挖掘这种社会意义,但它分明流露出了相关苗头和趋势。起范儿还有点儿意思,后边就乏力了。不妨说,在描绘个体情感和剖析社会现象之间,影片自身也有点摇摆。如果不是这样,就没办法解释莫名其妙的演唱会。
关于陈楚生演唱会,上一小节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是陈楚生?
实际上还有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在演唱会?
或者说还有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在死后才提出在陈楚生的演唱会上唱?
如果说是为了个人梦想(还是在结尾『从天而降』的梦想),当然没问题。
问题在于,如果王新阳的这个梦想就是编剧想表达的全部,那就有点单薄了。兴师动众、大费周章要在陈楚生演唱会上唱的歌,居然只是为了『谢谢爸妈和爱我的人』,这格局未免有点小,也辜负了那么大的舞台。
如果结尾的这首歌(是编剧写的,而非王新阳写的),是呼吁关心白血病少年群体,那么立意马上就上去了。
------------------------------------------
生命以痛吻我, 生如夏花之绚烂,
我却报之以歌。 死如秋叶之静美。
-------------------------------------------
一、我是你们最爱的DJ--王新阳
“新阳,你又变帅了”
“那是必须滴”
刷着贴吧的个人主页,看着数字为0的粉丝数,他很在意地叹了一口气,距离他想成为的音乐贴吧大神还差99999个粉丝,这个戴着耳机咬着肉包的骑车少年叫王新阳。
校园广播站里,王新阳放了一首《西涌客栈》送给帮他藏住吉他的于晓诺,这也是新阳在学校艺术节上没能唱完的歌曲。而这首歌曲出自陈楚生2013年发行的专辑“一次成长的蜕变,一段音乐的纪念”——《我知道你离我不远》,正如专辑名字一样,陪伴和鼓励是《再见吧!少年》想要叙述的主题,这也是为什么新阳给父母布置的最后任务要选陈楚生的原因。
电影平铺直叙的开篇,就让我见识到荣梓杉非同寻常的少年感,他将一位十三岁少年的真挚自然,接地气且不浮夸地表现了出来。
二、你好!战友王新阳
想从幕后走向台前的王新阳,最终倒在了冰冷的地砖上,十三岁的少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临却已是生死的考验,年轻的他过早听到了命运的宣判,同房战友的突然离世,化疗剧烈的疼痛,枕巾上的掉发,布满针孔的双臂,带给他的是无尽的恐惧和痛苦,让他开始质问“为什么生病的是我”,开始嘶吼“我不想剃光头”。
作为新阳的后盾,坚强隐忍的父母是少年蜕变的催化剂,刘敏涛老师和谭凯老师饰演的父母是令人动容的,具有穿透荧幕的感染力,面对正值青春年纪的爱子突遭病祸,他们心如刀割却束手无策。
刘敏涛老师饰演的周岚是坚强且柔软的,她小心翼翼地向新阳隐瞒病情,放弃自己最爱的工作,变卖所剩无几的家产,一切原有的生活都在流失,她时刻都在担忧失去新阳这个孩子,特别在剃头问题上的争执,母子的情感双双爆发,十分催泪。
谭凯老师饰演的王业安似乎时刻以微笑示人,即便已经熬到要卖车卖房,他也要给新阳买一把他最爱的吉他,他生怕在妻儿面前漏出一丝疲态,时刻压抑着内心的悲痛。
虽然这一家人深陷病祸的泥潭,但他们向我们展现出的却是逆风而上的勇气,尤其是王新阳在剃头后迸发出的顽强张力,那种即便在命运夹缝中苦苦生存,也要向阳而生无畏生长的蓬勃力量。面对无情的命运他痛斥过,面对未知的明天他痛苦过,但最终他选择勇敢追梦,与战友们组建了“Too Young To Die”乐队,并在天台唱响了那首反抗命运的赞歌--《当我长大》。
三、原本是痛苦的持续等候,却成了自我的拯救
“痊愈”后的王新阳回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家,他知道父母已经为他倾尽所有,买更大的房子不过是安慰之词,坐在篮球场的他,知道变不回去的是自己,面对同学无知刻薄的嘲讽,原本自信的他选择了默默承受。可惜一家人在绝望中守护起来的希望火苗,最终还是没能逃开命运的玩笑。新阳病情的复发,周岚在诊室的崩溃,让观众的心又一次降至冰点。周岚开始变得神经质,渐渐变得易怒敏感,绝望的母亲开始寻找所谓的“偏方”,逼着儿子喝花生衣的汤药,并最终对新阳说出了那句“你要是活不了,我活着也没什么意义,干脆一家子找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一起跳下去”的话。
“能成为你们的王新阳,是你们给我最好的生日礼物,我感到很幸福。”这一刻王新阳长大了,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沉浸在自己的命运中,他要帮父母走出泥潭,“逼迫”他们重新生活。他向好友托付遗愿,为父母布置好任务,他希望这个任务能拖住父母一段时间,也希望自己的歌能陪伴父母好好活下去。
最终父母也圆了新阳的愿望,完成了自我拯救、和解,全心全力地为新阳实现了和偶像陈楚生合唱的愿望。
四、王新阳: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每年有4万个小孩子因为白血病离开这个世界,而我,王新阳,就是其中一个。”一首《当我长大》扛起反抗命运的大旗,一首《翅膀》架起追梦少年的虹桥。毫无疑问,整部影片的高潮就是王新阳和陈楚生合唱《翅膀》这段,已逝少年反抗命运勇敢逐梦的青春绝唱!极具感染力的现场音乐,配合影院超棒的音效,让人沉浸其中,观影结束后也花了不少时间来平复心情。
写在最后,影片总体来说给予观众的仍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希望观众能从少年王新阳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和勇气的,新阳面对命运的寒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肩负热爱勇往直前,向阳而生追逐自己的梦想。世间大多数传奇,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人们将心意化作了行动而已,生活可以普通,但人生不能平凡......
春天之所以让人憧憬,是因为它不会长久地停留;生命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不可能读档重启。万物有序,新陈代谢,是我们所处的世界规律,而人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必败之战,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在有限的时间中竭力证明自己的存在,然后在黑色幕布降落之际怀着遗憾挥手告别。
十四岁,是一个太年轻的阶段,有很多萌发的想法,却还没来得及一一实验,有一些意味不明的情愫,却还没笑着哭着来场恋爱……太过年轻的人生路遥遥隐没在阳光下的氤氲水汽中,青春的力量挥洒的近乎浪费,什么都不需要着急,可是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到来的是什么。王新阳刚刚十四岁,喜欢路边吃包子,会把自行车蹬得飞快,会因为买了把二手吉他高兴的手舞足蹈,他不过是个普通的少年,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善解人意,有很多很多还没实现的梦想。当他在走廊上弹着吉他,缓缓朝自己的音乐梦想前进时,先到来的却是病魔。
荣梓杉饰演的王新阳,把少年的调皮中二,纯真乐观,面对病魔时的坚强和脆弱,追逐梦想的勇敢和热枕,表现得有血有肉,与之前那个敏感阴郁的朱朝阳完全不一样。当他戴上帽子时,眼神里有沉沉的孤寂和闪烁的希望,把一个得了绝症的孩子的情感表现得层次分明。那种恐惧中带着希望,坚持中带着痛苦的情绪,是必须和病人密切相处后才能揣摩出来的。荣梓杉在这部电影中,贡献了不弱的演技。
刘敏涛饰演王新阳的母亲,留着齐耳短发,穿着朴素衬衣,是一个看起来普通却并不普通的母亲。周岚是一个有自己见解和骄傲的女人,但在孩子需要时,她会把最好的东西奉给孩子,甚至为孩子牺牲一切。影片里,周岚坐在桌前剥花生衣那段很动人,母亲的隐忍、愤怒和绝境中的不择手段,在短短几秒的镜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只有母亲,才会做这样的事情吧——明明知道没有希望,却还是抓住救命稻草不放手。只有母亲才会爱的如此卑微,如此去勉强。而在医生办公室的那场情绪大爆发,是穷尽一切办法之后的无力,是一个女人能遭遇到的最痛苦的打击,面对复发现实的绝望,面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怨恨和不甘,通过刘敏涛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层层递进,撼动人心。
白血病这个主题,在文艺作品中并不少见,从爱情题材到现实题材,经常能看到这个设定。白血病是儿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诱因复杂,有人是因为接触了有害化学物质,有人是因为家族遗传,还有人各方面都无懈可击,但还是与病魔狭路相逢。放在人群中,疾患不过是数据,是渺小的概率,但是落在具体的人的头上,就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是一个家庭毁灭性的打击。在影片里,桌子上的抗焦虑药,为了给儿子治病,爸爸王业安卖了车,为了给儿子用昂贵的特效药,母亲周岚拉下脸找亲戚借钱,为了照顾孩子忍痛辞职,最后夫妻俩更是破釜沉舟卖了房。戏剧来源于生活,治病就是个无底洞,现实中的白血病家庭,比电影中表现出来的更加残忍更加落魄,没有希望的生活,没有回报的付出,然而做父母的还是无法放弃,竹篮打水耗尽所有,低下脊梁跪在死神面前苦苦哀求。
王新阳是被病魔冲击的主体,恐惧中,他在网上寻找病友倾吐心事。患病之前,音乐是他生活中的安慰,他是自豪的校园DJ,梦想着有天让大家听到自己写的歌,患病之后,虽然音乐无法拯救他,他还是选择用音乐作为武器抗击病魔。旧吉他摔坏之后,父亲给他买了把新吉他,他把吉他藏在衣柜里,带着小伙伴偷跑到天台上组建乐队。灿烂的阳光之下,洗好的被单迎风飘摇,可以假装一切都还正常,他抱着吉他,大壮把凳子当架子鼓,用衣架当鼓槌,一起对着天空大喊‘Too young to die’。他们组成一个四人乐队,用热情感动医院,获得在天台表演的机会。在点缀着小灯泡的天台上,他们脱下了病员服,穿着自己最炫酷的服装,用帽子遮掩住剃光了头发的脑袋,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像个专业乐队那样,尽情唱歌,用激情感动所有观众。在那个瞬间,他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是父母和医护眼中最漂亮的少年,那是个永恒的夜晚。
演出成功之后,大壮走了,这个最喜欢吃零食,脸上总带着憨厚傻笑的小子猝不及防地走了,在父母的哭嚎中,永远闭上了年轻的眼。空了两个人的病房孤寂的可怕,昨天还在一起欢笑的伙伴,今天就再也见不到。王新阳静了下来,唯一的好消息是他的指标基本正常,作为一个‘职业病人’,他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出院。出院后,原来的家不在了,换成一个陌生逼仄的家,但他的房间保持了过去模样,似乎一切都竭力保持着从前的模样,他依旧去上学,同样的功课,同样的同学,只除了某个被刺痛的瞬间——原来不一样的不是世界,而是他。经历过绝望的人,看事物的眼光不可能和从前一样,疾病改变了他,以及整个生活。复发很快就来了,这次再也没有陪着他调皮,告诉他年轻不会死的室友,就连网上的网友,也和他断了联系。仿佛是一年走完了四季,他走进了自己的冬天。这是一个没有奇迹出现的故事,是每个身患绝症的人都遇见过的,每个病患家庭都经历过的悲伤故事,但没有止步于悲伤。
影片中,有两句泰戈尔的诗反复出现在镜头里,就在教室背后的黑板上,一边写着是‘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一边写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两句诗出自《飞鸟集》,在这部诗集中,泰戈尔写下了他对人生,对生命真挚深刻的感悟,而这两句诗,也暗喻了王新阳的心理变化和影片的内核。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句说的正是王新阳用音乐在抒发求生意志,以音乐承载梦想的过程。天台音乐会是影片的第一个高潮,也是王新阳实现自我的方式。如果生命终有一死,如果每个人都会死,那么,这最后的终点似乎也是能够接受的,人之所以迥异于他人,看的从来都不是终点,而是看他在人生旅途中做了些什么。他的歌里有他的情感,他的志向,他对生命的热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夜空和眼眸,只要这歌有人还记得,他就没有死。人终其一生,除了满足求生的必需条件,除了打理必需的人际关系,在心底的深处,在放空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渴望追求‘永恒’,让自己意志,让自己情感永远存在的方式,这应该是所有艺术家从事创作的原始动力——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精神上的无限永恒。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说的是接受,要坦然接受生命的不完美,接受人生道路上的崎岖障碍,在‘不能改变’的事物之前,愤怒无益,抵抗无用,为错过月亮而哭泣,会错过群星,这个时候,坦然接受,合理利用手中尚存的东西,分配尚存的时间,是最好的选择。为了让父母接受失去他的生活,王新阳费劲苦心。周岚在奔溃时曾说过三人一起去风景秀丽的地方旅游,然后一起自杀的话。这话既然能说出口,她至少是有过这个想法的,再看看她抱着儿子校服痛苦的镜头,那紧紧捏在手心的药瓶,这个想法只怕还很强烈,差点就实施了。他留下遗物,用一封信和一个U盘,让父母绞尽脑汁,奔波劳累,当他的身影出现在演唱会的荧幕上,他写的歌在现场响起的时候,周岚和王业安泪流满面。舞台荧幕上的那个少年,永远停留在十四岁,最好的年纪,最纯粹的信念,在闪烁的荧光棒之中,少年白皙的脸孔犹如夏日海滩上盛放的莲花,绚烂极致。王新阳用他的一生,演绎了这句诗歌,也正是在最绚烂的这一刻,他终于帮助父母走出了阴霾。他们终于明白,儿子来过这个世界,留下了想留下的东西,他不会孤苦无依地堕入亡灵深渊——因为他没有被忘记!他们终于能在没有儿子陪伴的生活里蹒跚前行了。
导演用泰戈尔的诗歌点亮电影内核,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对生命的感悟与反思,才是面对疾病的姿态。除了痛苦,除了忍受,生命,还有其他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充饥不能御寒但珍贵的东西。《飞鸟集》中,我最喜欢这一句——我存在,乃是所谓生命的一个永久的奇迹。这句诗,献给王新阳,也献给千千万万个像王新阳一样的人,也献给每一个普通人。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善待,利用,享受这奇迹的每一分钟,正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话。
该影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 在影片的开头,你会看到王阳(男主)在教室里偷偷弹吉他,被学习委员(女)发现了(该学校是不允许带学习以外的东西来学校的),男主祈求她不要告诉老师,能看出王阳是多喜欢音乐,却在后来查出了白血病,在医院里,认识了新的小伙伴,并尝试着组织乐队,想完成自己的梦想。在住院期间,王阳还通过网络认识 一名网友,陪他度过了孤独的时刻,其实,那个人,就是当时的学习委员晓若。经过化疗当时是有好转,不过还是复发了,病魔还是夺走了那个少年的性命。 非要说该影片有什么能够打动人的话,第一是独白的声线很好(可能是对我这种有声控的人会…)很触动人心弦的是 ①影片开头的青春时,那女孩对喜欢的人的懵懂无知,会让我们想到曾经的校园生活,大概也是如此,不懂如何表达,也害怕没有结果大概就会默默的守在他身边吧! ②在得知孩子生病时,父母的全身心的照顾,以及后来孩子已去世,父母的悲伤,到后来晓若带来王阳生前的最后一个愿望时,父母耗尽几个月的时间得以实现后,那种失去孩子的悲痛才有所缓解。 该影片真的挺好哭得,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本人泪点太低,开篇会有些治意,画面感也很赞,当然也骗了我很多眼泪 有人忠于读书,有人忠于看电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爱,不过是怎么去对待它罢了。时间很短,我们总要在这平淡无奇的生活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呀,除了读书,看电影之外,也可以是画画,摄影等等,只要你现在还感兴趣,还能去做的事,那就大胆的去做吧,千万不要在该可以试错的时候,白白浪费掉那些时间 我会看各种各样的电影和书籍,也希望你们可以推荐好看的电影或书单和综艺,摄影博主给我呀,我会好好学习的啦!喜欢很多奇奇怪怪的小东西,也会想其他的女生一样喜欢很多可爱少女心的东西,不过确实和本人的形象不太符 当然了,我也不是什么专业人士那种影评什么的,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今天把《再见吧,少年!》看了,说实话再不了解电影之前,我还以为是什么骗钱的国产青春片,但是在了影片介绍和演员后发现是我误会了。本片绝对是今年最好哭的电影之一,整场电影看下来我已经不知道我哭了多少次。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少年王新阳从一个原本阳光热爱音乐的男孩,却因为一场突如而来的疾病 打破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生活,他们从一开始的心怀希望,到慢慢绝望,再到勇敢面对,影片里家人互相扶持的亲情真的让人感动。特别是刘敏涛的表演真的非常精彩,几场哭戏表演的层次分明,真实的极具感染力。而前段时间因为《隐秘的角落》大火的荣梓杉,在电影里面也奉献了精湛的演技,无论是前期的阳光,还是病痛中的孤独,还是最后为了梦想,还有父母的坚强,都做到了近乎完美的诠释。小演员真的未来可期。父母对于子女的爱,真的让人动容。白发人送黑发人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悲伤的事情之一了,影片里一家三口父母并没有因为儿子的重病而一蹶不振,而是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鼓励照顾儿子,为了治病卖车卖房,而爱也是相互的,儿子反馈给父母的爱也在电影最后的歌声响起时达到巅峰。个人主观评分:8分,强烈推荐!整部电影看下来,其实并不只是表现悲伤,而勇敢面对挫折,家人亲情的相互扶持,对梦想的坚持。就有如电影里面引用泰戈尔的诗那样“生命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一样,不要对于生活失去信心,绊倒了,继续前行才是电影想要传达的主题。 PS:整场电影我真的是哭着看完的,但是电影中途王新阳因为化疗剃头发时,本来是一个泪点的,但是不知道后面哪位观众说了一句朱朝阳终于变成张东升了。一下子就给我出戏逗笑了。😂
我是因為聽了由谢可寅合作的宣傳曲<<翅膀>>而來看的. 我滿喜歡他們的劇情處理, 不是每一段細節都要演出來, 有些事隨著故事走下去就會明白發生了什麼. 我比較喜歡這種處理方法. 替如說最後那一段, 沒有真的看見兒子死在病床上, 反而是看見爸爸媽媽不接受兒子走了更加感動. 還有最後那一幕, 簡單的讓觀眾知道男生是知道女生就是那個網友. 然後說說演技, 這兩個孩子(荣梓杉, 顾语涵) 也演得太好了吧! 十幾歲就那麼會演, 他們長大後應該一定會在演藝圈好好的發展. 情緒演得剛剛好不會太過. 爸爸媽媽的兩個角色也演得很不錯 (谭凯, 刘敏涛). 滿深刻的那一幕是最後谭凯硬著頭皮很堅強地離開家上了自行車後, 才露出那種悲痛和傷心因為兒子的離去真的讓人哭得不停. 那種情緒很真實的, 在老婆面要堅強, 不想影響她的情緒. 這是一部滿正能量的戲. 演技, 劇情, 剪接都很不錯. 是一部會讓你大哭的戲, 尤其是如果有親身的癌症經歷或家人, 朋友的奮鬥故事. 加油! 題外話, 說真的, 年輕得了癌症九成不是因為飲食的. 病人做化療時, 如果他們可以吃東西時, 就多給他想吃的東西. 做化療已經夠辛苦了, 有想吃的東西就讓他吃吧. 癌症不是一兩餐吃出來的. 讓他們開開心心的活在當下.
很老套很煽情工工整整无功无过,但还是会被戳到,就很鸡贼地朝着观众泪腺故意挑拨,台湾导演真是挺会这一挂的,喜欢最后结尾的处理……这种青涩懵懂的感情太美好了,cp刚磕起来就be了,哭泣……刘敏涛一人扛起所有爆发戏,演得是真好……
哭倒是哭了的,确实煽情,但哭完还是觉得这片烂。烂在没有重点,没有主线,啥都想讲,啥都讲不好。开始我以为是个白血病少年对抗病魔的励志片,中间我以为是病中少年组建乐队开演唱会的音乐片,再往后爸妈付出一切救儿子命肯定是个亲情片,结果还有个一直默默陪伴身边的女同学,感情还是个爱情片…晕!疾病叙事确实有很多很多角度,但必须有所取舍,不能太贪心,什么都想展现。其实我觉得病中少年组建乐队,实现音乐梦想当做主线就很好,乐观坚强,又燃又励志,以乐景写哀情,它不吸引人吗!荣梓杉眼睛是真的大,小时候简直不要太萌!演技也很不错,前途不可限量啊~刘敏涛演得也很好!这部戏应该把70%的钱都花他俩身上了吧哈哈~
这部戏成功展示了朱朝阳阳光青春的一面,在感叹命运无常的同时也有教大家乐观积极应对一切。刘敏涛很会演,除此之外确实没什么优点了,剧感严重还拖沓,像是故意拖时长。
全演技派阵容班底,刘敏涛的好妈妈,荣梓杉的好儿子,带着期待去看的,也收获了不少惊喜。刘敏涛贡献了片中绝大多数的爆发戏,让人共情。荣梓杉则是爱和希望的化身,两个人太默契了。
空降神作,电影院看,血赚不亏!
全片只有刘敏涛和医生对峙时的哭戏、自己躲在儿子房间失声痛哭的哭戏和看到儿子给她手写的信的一瞬间三个地方打动我了……其他时间,我要么有想冲出影院、要么有想昏睡过去的冲动……
从细节到表演到配乐都做得很扎实的青春题材电影,杂糅了情感和理想,既有乌托邦的梦幻,也有落在生活里的真实。生命的珍贵和美好,青春的热烈和张扬在少年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用力生活,我们不留遗憾。
6.5。首尾呼应的演唱会部分还算不错,虽然破墙戏如今很常见,但至少与现实增强了勾连,代入感翻倍。刘敏涛有两场好戏,一场是说再要一个孩子,另一场是说孩子死了也一块去死,除此之外本片就是一部节奏异常平缓的流水账,无论是天台乐队的组成,还是糖糖的真实身份,都太循规蹈矩,编剧们似乎放弃了任何增强文本层次的举措。荣梓杉这小伙儿咋说呢,确实是快璞玉,本片这种角色只是垫脚石级别的,真正能够再升级的还是得遇到朱朝阳那样的角色。
实测国庆档最佳。师傅的片尾曲加一星。
结尾看到是真人真事改编,电影有种倒推式的情感涌动,友情与亲情在潜移默化的积累中汇聚为片尾的一首歌。导演细腻地捕捉到少年与这个世界互望的点,看似简简单单,却带出告别中流露出的不舍和憧憬。荣梓杉的表演不以技巧取胜,有自己独有的风格,还为角色剃了发。朱朝阳和王新阳有相似的点,善良内向却又勇敢不失智慧,从他身上能看到大部分普通少年的影子。
非常治愈的一部电影,主演都是今年意外走红的实力演员。母子俩之间的羁绊很动人,自然真实,接地气不悬浮。刘敏涛的重场戏演技超可,slay全场,荣梓杉饰演在病痛中依然保持追梦的少年,让人满满感动。配乐加分,观影体验很好了。
《滚蛋吧,白血病》《抗白血病的我》《朱朝阳与他的小伙伴之天台上的病友乐队》,虽然是真人真事改编,但故事受众偏窄,全片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亮点是刘敏涛演技疯狂飙戏。结局小清新,如果换内地导演几乎不会这样拍。3.5星也值得一看的。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基本就是本片的基本剧情和主题了。还是有些感动的点的,主要是纵使命运不公,却还要努力过好每一天。这样的态度,总是会让人感动。
搞乐队交女网友都是些啥玩意儿。。
【C+】,为了荣梓杉小朋友来看的,绝症少年和学习委员甜甜的,青涩的感情。“你还会记得我多久啊”,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刘敏涛和荣梓杉的对手戏真的不错,可是叙事上力道有些不够,希望小朋友们的恋爱有一天能够HE吧。
关注患病群体的青春题材,但整部片子都没有从很压抑的角度来叙述,值得肯定。影片中父母面对孩子病情时候的崩溃实在是太真实了,对照着2020年的现状,不禁让人感叹,“时代的一粒灰,落到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能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运气,关爱身边的每个人,是值得思考的意义。
这种网大怎么敢进院线
荣梓杉又来收割我的眼泪了,哭晕在电影院。
很治愈的院线电影,明明是很艰难的现实处境,但最后看完只有满满的温暖和感动。母子之间的互动,少年之间的情谊都让人不禁落泪,哪怕再难熬的病痛,但有爱和理想就能留下美好的记忆。荣梓杉是今年get到最宝藏的弟弟,演技真好,未来可期。
看的点映。这次荣梓杉演了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却患上了白血病。阳光灿烂的少年在医院还想着组乐队,直到复发……身为父母之后,才能理解那种对儿女的心情。看着孩子的生命一点点流逝,父母的焦躁抓狂,在努力抓每一根救命稻草无效后,全部爆发然后崩溃。刘敏涛演的真好,那恨不得自己替死的心情,击垮了身为父母的我,在电影院里任眼泪肆意流淌。这是一部真情实感的电影,也许不够完美,但是那点儿真情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