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的窗》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片长仅仅20分钟,却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个生活感十足却又不失深度的故事。
影片开篇很快交代了男女主人公的关系,怀孕的女主在收拾凌乱的房间,男主刚把两个出生的孩子哄睡,这样琐碎、无聊而充满压力的日常让我们很快联想到“家庭矛盾”、“中年危机”等关键词。随即影片很快呼应了标题,在男女主好不容易坐下享受片刻的清闲时,他们注意到对面楼的年轻夫妻在肆意地放纵,我们不难想象男女主人公应该十分羡慕这对年轻夫妻可以毫无顾虑地享受青春。为了不惊扰到年轻夫妻,也为了更好地“偷窥”邻居的美好生活,在男主提议下,女主起身关灯。此时镜头一切变成远景拍摄男女主“偷窥”的背影,这里的远景也暗示观众,两个中年渴望那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就像此时两人只能遥遥地望着而不能逃避中年生活的琐碎日常。此时,作为观众自然提取出两个矛盾的关键——青春与中年危机。
影片重新回到以男女主为主体的视角记录日复一日的生活,矛盾首先在妻子身上爆发。苹果落地这一情节暗示冲突的发生,接着导演使用一段摇镜头集中在妻子身上。摇晃显得任务烦躁、慌乱,这里的运动镜头表现了妻子抱怨在丈夫身上的情绪。冷静的丈夫先让孩子回屋又安慰好妻子,此时影片采用一个越轴镜头,因为在此之前妻子一直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抱怨,直到丈夫也道出他的苦水,镜头才越过了前方的位置来到两人后方拍女主。这表明,此刻女主正尝试转换立场去理解自己的丈夫,明白了大家都向往年轻,却都无法逃避中年危机的年龄,之后两人才放下芥蒂拥抱在一起,而相拥一段时间后,妻子悄悄转过头看向窗外,为之后的情节进行了铺垫。
随着影片的播放,片中的季节也发生了变换,而在几个变化的镜头中都展现了妻子一直在透过窗户关注邻居。在片中没有明显的着力于音乐的艺术,随着季节变换响起的主题曲的名字是“Nobody else will be there”,正对应了夫妻两人平淡而又乏味的生活。
随着季节的变换,本来在圣诞节应该拆出的骷髅贴纸却一直在显眼的位置,暗示了此时邻居已经病入膏肓。除此之外,影片中有一段倒水的镜头,这个片段中只对杯子进行对焦,被子有橙黄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组成,代表了生命和警告,意味着影片即将从平淡的日常步入生与死的高潮。
这天丈夫带孩子出门,妻子习惯性地往窗外望去,却发现邻居男青年剃光头发卧病在床,有人来看望他,而他的妻子抹着眼泪。这时女主才意识到,之前邻居的放纵或许是有原因的——邻居丈夫的时日不多了。到了晚上女主再看时,邻居丈夫居然已经离开了人世,难以想象曾经对面窗中让自己和丈夫羡慕不已的“别人的生活”竟以这种方式结束。而这次女主选择不再远远观望。
女主下楼往对面楼走去时,导演采用跟拍女主完全不授光的背面的方式来到对面楼下,表明了女主伴随邻居地情绪也感到失落和同情。紧接着对面年轻女主人心灰意冷地走出门口目送丈夫,随后镜头切到女主正面,此时的侧面光暗示她纠结是否过去安慰邻居的内心,前跟拍和后跟拍的变换也暗示了这种矛盾心理。在之前的了解中,观众大概知道这是一位敢于表达、敢于抱怨的女性形象,所以片刻之后女主果敢地走向前去,安慰这位素不相识却又认识已久的邻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邻居也认出了她,甚至说出她家的情况,言语之间邻居透露出对女主美满家庭的羡慕之情,说着便哽咽起来,女主给了她一个温暖的拥抱。原来她一直在羡慕的生活也在羡慕着她。
妻子回家后,丈夫带孩子归来,这时的妻子已经完全放下对邻居的羡慕之情,这个家中似乎少了一分被生活打败的忧愁,多了一分平淡中的温馨。幼小的孩子看着自己的母亲似乎也察觉到这份变化,眼神向窗外看去。这时,视角切换到男女主的窗外,透过窗户望去,我们看到一家五口幸福美满的生活,女主走到窗前望了过来,全片到此为止。
生活就像围城,我们往往会放大别人的优点和成就,而忽视自己习以为常的、已有的幸福。影片中时间线从冬季来到秋季,女主家中多了一个婴儿,而邻居却因病丧失,青春与中年、生与死、日常中的无常等要素让观众不禁体会到当我们在羡慕他人时,别人也在羡慕着我们拥有的一切。而最后的镜头转换更是提醒了观众,你我何尝不是在舞台上发光的幸福生活呢。
以为会延续希区柯克的悬疑惊悚风格,但其实只是延续了偷窥这一主题,最后的结局有些温情。
第一个镜头,女主正在收拾孩子们散落一地的玩具,起身的时候重重的撞了桌子,然后男主伸着懒腰出来,两人的疲惫感扑面而来
接着就出现了第二对人物,年轻活力有朝气。女主看着他们说:“你觉得他们真的不知道我们能看见他们吗?”其实这句话留下了一点悬念,他们觉得邻居不拉窗帘很奇怪,但他们在忙着做家务忙着带孩子的时候,似乎也顾不上拉窗帘。所以对面的邻居可能也看着他们说:“ 你觉得他们真的不知道我们能看见他们吗?”
男主翘着腿悠闲地工作而女主匆匆忙忙的照顾孩子可太真实了,我是女主我也发火。
即使在吃饭、收拾东西、喂奶、失眠、拥抱时,她都无法抗拒自己的偷窥欲,偷窥邻居已经变成了她的习惯性动作,变成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遣。
但是这里事情开始反转,她注意到邻居家似乎发生了什么,气氛不妙(可能是男人检查出身体健康出了问题)
而后发生的事情也在我们的意料内了,男人病重、死亡、最后被抬了出去。女主显得非常震惊,她冲下楼来到邻居单元楼门口,甚至还上前安慰了女人,这种感觉就像是自己嗑了一年的cp是假的,那种自己持续关注、曾经羡慕又祝福的人事物突然不存在了的失落感和迷茫感难以掩藏。
最后邻居吐露出了全部,他们曾经羡慕他们的年轻,而他们也羡慕着他们的美满,很简明扼要的主题。
《邻居的窗》是一部获得第92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的作品。该片篇幅短小,仅20min,且不具备强烈的戏剧性弧线,甚至可以说是反戏剧化的,但它以有机的线性的逻辑链和人物关系间的二元补衬阐释了一个普世的宏观主题。影片的结构围绕着“窥视行为”来展开叙述和建构的,而这种“窥视行为”又不同于希区柯克《后窗》中的窥视(尽管二者窥视都是由自身的能动力量所驱动的),即最终目的并非指向邪恶性和罪恶感,而是向阐释性的领域所进发,因此这种“窥视行为”就被赋予了拉康“凝视”理论的指称意义。
小客体的凝视及幻象空间
影片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即采用了锁闭式结构:出场人物少、情节节奏快、叙事空间局限于某一封闭的场景。这种结构下空间造型往往以高度主体化介入叙事场域,带有明确的叙事指向,发挥着公共空间的叙事功能,典型例子如程步高的《新旧上海》。该片中林立的高楼群可看作是无数的坐标系,而主人公一家与对楼的情侣则为坐标系上的两点,他们之间连成一条直线,彼此产生关联,并藉此构建出一组平息对照的人物图谱,同时也形成一组“互动词”关系。在此结构下男女主的窥视就带有强烈的目的性色彩,窥视的视线从男女主(尤其是女主)的部分认识视角出发,投射在“被窥视者”身上,企图进入对方的认知空间,以期填补自身的认知建构,但“窗户”作为认知的框架,阻止他们进入对方的认知(但在结尾女主下楼,打破了窗的限制,并最终填补了自身缺失的认知)。同时我们注意到“被窥视者”的形象或行为在窥视视角下被彻底主体化了,而这种主体化并不源于男女主实际所见的,而是他们想象补足的一部分。同时这种主体化充满丰富的力比多投入,从而显得主体过剩,我们从主体过剩中看到的运动并不属于电影的“缝合”机制,即客观镜头与主观镜头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使过剩被驯服了,并被明确置于主观--客观的镜像关系中),而是拉康所谓的“作为小客体的凝视”,它属于主体影像的一部分(女主一开始观看的影像),并避开了镜子般的对称关系(女主认为只有自己在窥视对方,而对方并没有窥视自己),被客体化的正是女主的凝视,小客体由欲望引入,成为“客体的欲望”,并随之建立起一个幻象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女主将自身的欲望(想要得到的)幻象成对方完美无缺的形象,反之对方的凝视也形成了一个新的幻象空间。
小客体之丧失及“斑痕”
在齐泽克的理论中,“斑痕”是使自然化的表象变得非自然化的一个“突点”,它将纯粹外在象的小客体彻底变得“空无”、“丧失”,它把“幻觉”与“现实”割裂开的裂口消除了,“幻觉”崩溃与“现实”融合为了一体,而影片中的这个“斑痕”就是对楼男主人的死亡。通过这个“斑痕”,小客体的凝视丧失了,女主从幻象空间中走出,与对楼女人相视、拥抱,女主此刻才意识到“窥视行为”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双向度的,认知的框架被打破,女主的羡慕对象其实也在羡慕她的生活,我们通过主角视角所建立起来的“全知叙述”被颠覆成了“限制性叙述”。这个结局在某种层面上是阐释性的,它将我们一开始建立起来的认知转送到了另一个参照系上。“斑痕”展现出了事物的全貌,于是一切都不再是它看上去的样子,一切都理应具有某种补充性意义。小客体的丧失驱动着女主由一个普通、庸常的女性变得彻底崇高化,这种崇高化的特征一方面来自于她天然的母性,一方面来自于她对家庭的责任意识,还有一方面来自于她对另一个女性的情感补衬。
今年奥斯卡的最佳真人短片,用20分钟的时间,讲述了一个生活感十足的故事。
由于短片的时长所限,因此以往很多佳作都会采用比如快节奏、悬念丛生、反转剧情等手段来增强影片的冲击力,在有限的展示空间内尽可能地让人全程精神高度集中,而此片则恰恰相反,它用十分舒缓平稳的节奏,在前期吊足观众胃口之后,最终完成了一个看起来没有任何惊喜的故事,这种平铺直叙甚至有些反戏剧化的操作,从观影角度来讲无疑是让人略感失落的,然而,这部短片的深刻立意弥补了它剧情上的不足。
这个看似波澜不惊的故事,探讨了人类情感中非常普遍而又相当敏感的部分,任何人都会有对于自我环境的乏味与对于窗外世界的向往,人们互为彼此的围城,而真相往往是,你向往的未必如你看到的那么好,你拥有的也并非如你认为的那么差,学会珍惜,尝试着去享受存在,他者即是地狱。
再次重温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邻居的窗》。
短短20分钟,每一次看都会触动到心底的柔软,为什么呢?
短片讲述了一个带着三个孩子的妻子,多年的婚姻生活早已变得平淡,没有了新鲜感。
妻子每天要面对的是一堆繁琐的家务,这让她整个人看起来无精打采,却也无可奈何。
就在这时,她发现自己可以通过窗户看到住在对面邻居的生活……
一天晚上,妻子正在收拾餐桌,丈夫好不容易哄睡了两个孩子,疲倦地伸着懒腰走出卧室,在桌子旁边坐了下来。
这时,妻子的目光突然停住了:对面的窗子里,一对年轻甜蜜的情侣正在上演缠绵悱恻的激情戏。
“天啦”!他们都觉得没有拉上帘子的这对情侣太不像话了,可眼睛却迟迟不舍挪开。
妻子起初觉得害羞,可还是抵不住某种好奇的驱使。
丈夫一边目不转睛地望着对面的窗子,一边称赞女邻居曼妙的身材,这让一旁的妻子生出愠愠的醋意。
“偷窥欲”或是人天性中的一部分,这无意间的目睹,此后好像成为了两人生活的调剂。
圣诞节来临,妻子整天忙忙碌碌,独自打理圣诞树、挂花饰、给孩子们包礼物……
同时不断被孩子的屎尿屁打断。
而对面窗户里正在举办觥筹交错的酒会,显得那么高级而文雅。
妻子看着对面的女人,拥有青春、富足、精彩的生活,心中升起无限的羡慕。
仅是一栋楼之隔,生活却好像隔着两个世界。
为什么别人都过得那么好,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糟糕的不像话?
热闹和快乐好像都是别人的,自己的生活全是心酸和无奈。
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春天来临,妻子突然发现,对面消失了一段时间的男邻居,剃了光头,虚弱地躺在床上。
不久后,家人朋友们一一和他告别,这个男邻居竟然突然去世了!
窥见的几个生活片段,在这位妻子眼里,仿佛看完了戏剧化的一生。
她看着逝者的尸体缓慢地从对面的家里抬出,她匆忙跑下了楼,远远地看着,眼眶有些湿润。
当女主正试图安慰年轻妻子,没想到,女邻居一眼认出了她:
“你是住在对面那栋楼对吗?
你有一个小女儿,一个小儿子,还有个小婴儿,但愿这不会让你觉得被冒犯了,你的孩子们真的好可爱,也很搞笑;
我丈夫一直病的很重,我丈夫和我,就会望过去,看看你的孩子,应该还有你的丈夫,夜里坐在那里喂那个小婴儿,真的……”
女邻居话语里全是羡慕,随后伤心痛哭到说不出话……
原来,对面的男子得了绝症。年轻妻子知道丈夫时间不多了,一直在尽力让他快乐。
外人能看到的,只是他们无忧无虑、尽情纵乐。
谁知宴乐背后,他们却躲在角落里哭泣,羡慕着对面窗户里的家庭,想象着有一天也能有一对可爱的男女,一家人能相守过着平淡温馨的生活。
可惜,她的丈夫还是走了,这一切都只能是梦……她已经泣不成声。
20分钟的镜头,通过一扇窗,两个家庭的切换和对比,捕捉到了普遍存在的“彼此的围城”。
这部短片横扫了20多项国际大奖,很多人都说,我们所羡慕的别人的生活,真的只是我们幻想的别人的生活。
多“看见”自己生活的美好一面并加以珍惜,才是最为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你也会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自己包括同学都喜欢打听彼此的消息:工作如何?赚钱多少?谈恋爱了么 ……
了解信息后,不自觉地会与他们比较,然后又常常会觉得很焦虑。
毕业后各过各的生活,比较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大家还总爱比较呢?
社会比较理论由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于1954 年提出,他认为:人们通过与他人相比较来评估自己的态度,能力和特质来认识自己。
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当下的状态如何,而研究发现,相比于其它方式,与别人比较能帮助我们更快地做出判断。
伦敦商学院的 Thomas Mussweiler 等研究者,抽取47名大学生作为参与者,将他们分为两组,分别完成以下两项任务:
启动任务:培养两组参与者养成比较或非比较的思维习惯。
比较组:通过比较两张图片的区别处理图片信息,养成“比较”的思维习惯。
非比较组:用语言描述图片处理图片信息,养成“非比较”的思维习惯。
判断任务:收集信息,判断一间公寓的租金。
令两组参与者,收集多方面信息 (例如,公寓的面积、地理位置、小区……),来判断公寓的租金是多少。
研究人员会记录两组参与者收集信息的数量。
结果显示:比较组参与者做出公寓租金的判断,收集的信息数量比非比较参与者少。(例如,比较组可能只收集了面积和地理位置就进行判断,而非比较组除了面积、地理位置,可能还收集了诸如装修、楼层等信息。)
研究者解释,比较通过限制大脑收集信息的数量,来帮助我们更快做出判断。
如果我们想了解自己毕业后的状态,可能需要了解性别、上学情况、薪资、社交、工作城市等所有信息才能进行判断,而这些信息可能是无穷尽的。
而和学校时与自己差不多的同学比较,只需要比较特定信息。(例如,学校、上学情况就不用作为比较的信息)
比较思维节约了认知资源、处理信息更有效率。
在日常生活 (比如了解毕业后状态),我们就倾向于使用比较,即使它是主观的。
我们无法停止比较的思维,有趣的是正因为比较是主观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比较的方式,来调节比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Festinger 认为社会比较分为上行比较 (与优秀的人比) 和下行比较 (与较差的人比)。
研究发现,这两种比较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合理使用还能改善我们的情绪、动机和行动。
成长过程中,我们很多人都养成了上行比较的习惯,却也常常会在和优秀的人比较中感到挫败。
其实,偶尔向下看一看,会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心理学者Morse做过这样一项研究。
78名男大学生到公司去面试,竞争两项兼职工作。
学生A申请了其中一项兼职,并认识了另一位竞争者(两人正申请同一职位),学生A发现该竞争者并不适合该职位。
在自尊水平的测试中发现,学生A相较于其他同等能力的人,自尊水平更高。
不难发现,学生A和岗位能力不如自己的竞争者做了一次向下比较,他的自尊水平就超过其他同样有能力的人。
也就是说,下行比较能提升一个人的自尊。
它还能让我们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减轻一个人的焦虑。
这可能是因为下行比较,可以促进一个人的自我接纳。
Keisici 认为向下比较通常以使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或特质感觉更好为中心。即我们可能在某些方面并不擅长,但至少比其他人更好。
我有一个朋友,刚刚进入职场,觉得周围人都很优秀,她很焦虑、有时甚至失眠,整晚整晚睡不着。
她本身就在一个大国企,周围人普遍优秀、工作经验又丰富,这种情况下进行比较,结果只能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导致焦虑乃至失眠。
而通过下行比较,例如和未进入大公司的朋友相比,她可能就会发现自己本身已经很努力、也很聪明。
下行比较不是去认同与自己差的人在同一水平,放弃变得更好的愿望,而是在暗淡的日子里,通过和较差的人比较,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获得前行的力量。
最后
无论如何,你要记住:
“比较”仅仅是我们更快收集信息、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而已,它并非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根源。
我们因其痛苦,或许是因为我们总想拿别人的标准,去衡量评判自己的生活。
确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与计划,比较就可能带给我们力量:
低落、沮丧时向下看一看,给自己一些鼓舞和力量;
提升改变时向上看一看,寻找动力、别人的经验与可学习的地方。
给生活设定我们自己的标准,让比较带给我们更多的幸福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NightCaroline
短短20min,主题明确,故事清晰,发人深省。
邻居的窗里是别人的生活,而我们好像都羡慕别人的生活,那里有年轻人干柴烈火的sex,有中年人养可爱宝宝的幸福,有青春的活力,也有事业兴旺的生活。但是那里更有病魔的折磨,岁月的摧残,中年危机的压榨。
立足当下,沉浸生活,看向 自己 的未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美好,才是应尽之事。
人生就是这样羡慕来羡慕去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句话放很多地方都适用。虽然这个的最本质的立意估计不是这个,但我只想体会这个立意。
镜头的存在感太强了,削弱了影片的真实力量
你站在窗前看毛片,毛片演员在片场看你,主角在台上激情四射,你是配角却拥有真切的未来。
窥视生活的相对性,彼此羡慕的激情与幸福,记得就如缆车前往Roosevelt Isl路过的大楼我们曾说过假设;这也算是我看过最贵的电影,20分钟短片$16,每分钟的价值都有八毛钱…..(上一部享此收费待遇的短片是去年的奥斯卡提名短片Lifeboat (2018));纽约本地电影是一方面,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导演Marshall Curry前作是同样去年提名的短片A Night at the Garden,因此这部充满戏剧的短片如果明年获提名或获奖我一点不会意外;
别人的生活再好也是别人的,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才最算事。
珍惜你现在拥有的生活和世界吧,还会比这F**K的2020年之初更糟的吗?
后窗再现,你在窗前看我,我在窗前看你,忍不住的窥探,各有各的悲欢
今年奥斯卡的最佳真人短片,用20分钟的时间,讲述了一个生活感十足的故事。由于短片的时长所限,因此以往很多佳作都会采用比如快节奏、悬念丛生、反转剧情等手段来增强影片的冲击力,在有限的展示空间内尽可能地让人全程精神高度集中,而此片则恰恰相反,它用十分舒缓平稳的节奏,在前期吊足观众胃口之后,最终完成了一个看起来没有任何惊喜的故事,这种平铺直叙甚至有些反戏剧化的操作,从观影角度来讲无疑是让人略感失落的,然而,这部短片的深刻立意弥补了它剧情上的不足。这个看似波澜不惊的故事,探讨了人类情感中非常普遍而又相当敏感的部分,任何人都会有对于自我环境的乏味与对于窗外世界的向往,人们互为彼此的围城,而真相往往是,你向往的未必如你看到的那么好,你拥有的也并非如你认为的那么差,学会珍惜,尝试着去享受存在,他者即是地狱。
The National - Nobody Else Will Be There
好喜欢开放式厨房!(搞错重点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第92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邻居的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8077777 ——《后窗》的现代家庭生活短片版。你羡慕别人拥有你缺乏的,别人也羡慕你拥有他们没有的。
你总觉得别人幸福,其实你才是最幸福的。你羡慕他们,其实他们也羡慕你。
算是个很温柔的片子,你正在经历折磨的生活琐碎,是别人望而不得的美丽人生。
早上看直播的时候听成了the neighbors' widow ...
今年的短片烂到极致了
不知怎么的就给了5星。最平淡普通的纽约人生活,一个街道两扇窗,却不禁让我思考我们这样辛苦、带着情绪地继续到底是为了什么。配乐非常好。
这几乎就是影像化了的卞之琳的《断章》啊:“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仿佛当你知道你是被羡慕的对象,你的心情就好了很多,你看换个角度看世界,一切都变了,心态决定一切。我信你个大头鬼!今天锅里就没粮了,听说你也没饭吃并不能让我感觉自己不饿,也并不会让我感到宽慰。
本以为结尾有个反转,结果最后端来碗鸡汤——你馋他家肉他馋你家窝窝头,所谓各有个美好各有各心酸巴拉巴拉,道理挺好,但这汤闻着有股酸馊味,仿佛说你失去的只是性生活,他失去的可是一条命哟。承认有人比自己活得精彩有那么难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