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各位觉得电影好看的,可以和而不同,但是请不用打开,没有必要争论,给彼此添堵,保留自己的意见。另外,欢迎觉得巨尴尬的进来吐槽👻🤣
---------------分割线-----------
这绝逼是我今年看过的最最最难看的电影,没有一个笑点,真的很尬。烂俗的谐音梗,情节尴尬,情绪过渡生硬,还有强行煽情,又吵又难看。宣发垃圾,太狗了,看预告片以为是沈腾和马丽主演的,结果是李沁和一个不知名男演员,真的太尴尬了,我都快看睡着了。还有父母这个设定,真的太太太没有科学依据了,手上身上有细菌,所以不能抱抱,那就别呼吸啊,空气里也有细菌呢?????真的太太太难看了,浪费我的三十块钱!!!!!垃圾电影,想要在影院里看一部爆米花电影获得短暂的快乐的兄弟们,劝你们别进来了,你们一定会大失所望!!因为你们将会浪费你们人生中宝贵的两个小时!!
在微信视频号里刷到一段短视频,觉得挺搞笑于是就下载下来看,没想到一上来就整了段儿音乐脱口秀,就类似于王勉那种边说边弹唱,不知表演风格是谁借鉴的谁?
其实立意还算不错——借一个温暖的故事来呼吁关注特殊群体。只是用综艺和小品的语言结构处理一部电影,确实有那么点儿“瞎胡闹”了,用常远自己小品里的一句台词说就是:“怎么就跟闹着玩似的!”看豆瓣评分也在及格线以下。但实话实说,用心理学标准来评判一部喜剧片,也未免过于苛刻。
常远在故事里饰演的是一个有强迫抑郁症且重度洁癖的病患,缺乏存在感和对生活的认同感,在决定自杀时巧遇到他的“天命女孩”——李沁饰演的Lucky lady——性格大大咧咧、一派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乐观豁达和自信,两个人正好形成一对互补。于是磕磕绊绊起步,开启了一段治愈之旅。
估计是开心麻花团队在年终聚会时谁想了个好点子,然后一起吃吃喝喝边开玩笑边探讨着就敲定下来给拍了,多少缺乏严谨的逻辑和铺垫。
不过字幕剪辑的片头倒是挺带感的:莫兰迪的高级灰色调,常远一身素洁白衣,纤尘不染,从起床、饮食、清洁到熨烫衣物,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严格卡点,营造出一种机械化的刻板生活氛围。包括自白和独坐窗前看对楼的灯火默默发呆,渴望着家的温暖,却只得孤身一人和智能客服互动的那份凄凉,那一瞬间还是有些感触的…
作为烂片专业户的我专门跑去看了电影。
先说点优点吧,毕竟没多少。其实一开始的设定包括剧情节奏都还不错,不过设定这个东西反而和煽情部分有些冲突,这个后面再说。
然后就是电影里歌不知道为啥居然还挺好听的,这里稍微吐槽下,故事主线就是去参加原创比赛,但这部电影非原创的歌曲用的还不少,像《好运来》这种就不多说了,甚至可以算得上暗线的钢琴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都不是原创,还有一些基础钢琴曲,而且我没听错的话街头演唱会那儿好像是《卡农》吧,不过用了很多种乐器演奏,不知道是不是PTSD了,后面几个地方鼓点有点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甚至于男主坐在阳台前那一个多次出现的布景很像韩国恐怖电影《公寓》。给爷整麻了。
接下来就开喷了,整个故事给我断层感的地方就在男主苦大仇深的背景揭露,之后的观影体验相当糟糕,导演尬煽情,而且不是一个地方,完全可以说后半段不是在煽情,就是在准备煽情。
对于一般的煽情模式来说,基本上是两种,其一是利用代入感,比如说是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这样对于特定的群众很有效果。其二就是熟悉感,通过一系列的铺垫,让你认识了电影中的主角,并且产生好感,当主角受苦或是走出困境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有感动。
对于优秀的感人的作品一般会有很长的铺垫,举个列子《忠犬八公的故事》,先是教授捡到了一条狗,然后力排众议养狗,又是长篇描写了教授与八公的日常生活和他们之前的友谊,最后高潮部分教授病发去世,再也回不来,八公则一直在守候。
好,来看看反面教材,男主爸妈,出场一共十来分钟,吧唧,人没了。看得我一脸雾水,真没夸张,他爸好好的被一辆不知道哪来的车一撞,人没了。铺垫约等于无,看了笑都笑不出来。再来说下代入感的问题,我不知道在一部基调本就是夸张的喜剧上哪来的代入感,就这还强行煽情,导演咋不扇我两嘴巴子,可能还能把我泪腺打爆。
然后是笑点问题,不要再玩snp的笑话了,低级不说,还突出编剧的垃圾功底。
现在喜剧似乎真的很固化,加点赶上时代潮流的元素,直播,弹幕,短视频之类的,再加点snp的低级笑话,最好来点外国人,打打擦边球,再来个喜头悲尾煽煽情,一部电影就拍好了。
看喜剧谁想看你们哭啊!基本所有喜剧都会有夸张的基调,一点代入感都没有,煽个锤子情。别一天都拿着什么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忽悠人,这句话没错,像卓别林这些大师级大师级的人物,你见过煽情了吗?悲剧应该由喜剧的方式演出,让观众在大笑之余感觉到意犹未尽,而不是尬煽情。这种现象甚至小品也是,春晚收视率低迷不仅仅是流媒体的问题,内容的同质化,奇怪的审核机制都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
艺术有了标准就不再是艺术了,导演们在喜剧中寻求煽情是否搞错了什么。
跨年档想看的挺多,最后选择了这部喜剧《温暖的抱抱》。没有抱着太高的预期,所以最后也觉得它作为一部商业喜剧片还算合格。本着对麻花一众演员的期待,没想到李沁也有出演。作为一个以古装和正剧见长的女演员,也是我在90花里比较好感的一位,在这部电影里看到她还是充满惊喜和反差的。
极致完美主义者鲍抱×大大咧咧朋克风女孩宋温暖,偶然相遇,在冲突和对立之间,逐渐靠近与拥抱彼此。现实生活里当然不会有这么极尽夸张的情节:削平口红、放屁都要准时、或者是什么回光返照疗法,但让一个完美的人逐渐接受不完美,还是美好又温暖的。
能碰到一个宋温暖可多好啊,人如其名,像个温暖的小太阳一样闪耀在鲍抱周围。在她身上能看到很多普通人的影子,穿着五彩斑斓随心所欲,喝完啤酒会毫无包袱地打嗝,尖叫鸡和速食品占据生活的角落。但这样平凡的女孩子亦有不凡的一面,她温暖治愈,毫无保留,会向身处困境中的鲍抱坦然地敞开双臂。
《温暖的抱抱》应该是李沁初次尝试喜剧吧,但融入了一众经验丰富的喜剧演员也不算维和,与常远、沈腾、乔杉等成熟喜剧人插科打诨,化学反应居然有点奇妙。比较可贵的是,宋温暖的勇敢坚定,善良柔软,与一股熟悉的人间烟火气,也让我看到了她表演上更接地气、更从容自在的一面。
关于爱与勇气,关于孤独与治愈,关于安全感与洒脱,除了一笑而过以外,也希望大家都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出自己的答案。
电影里机关枪杀人你知道是假的
男女一个被窝睡觉你知道是假的
看哈利波特伏地魔你知道是假的
到常远这怎么都是真的呢?
——以上为讲道理
——以下内容含有大量脏话等引起不适内容请选择阅读*
看了好多影评,给我的感觉就是矫情又挑剔,还挑不对地方多少沾点低能
没看内容的观众来着看影评,不看题目估计tm认为这部电影是关于洁癖、精神病的纪录片呢?
看一个喜剧片最直观的要求不是搞不搞笑吗?
有些人说要求患者医生病人真实?
真nmlgb真,
拍一个人自杀目击者尖叫就真实了?
拍一个妹子搞低空跳伞死亡率四五十摔得血肉模糊就真实了?
这是喜剧电影,所谓的真实是要为观众服务的!
纪录片的真实是为观众服务的,观众买票看的就是这玩意,同样喜剧也是如此。
要是真按照你们的逻辑来拍,你要是能笑出来你那个病多少个沈腾也治不好。
对于常远我没有过高的期待,我之前先入为主的觉得这个人可能只能演好娘娘腔类似的角色,至于作为导演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节奏过快也有可能是剪辑的原因。
但是这部电影是及格的。
它青涩但是温暖,像一个小姑娘。
很抱歉我无法像你们一样刻薄😊
最后——
优点: 1.有几首歌还算能听。
2.灵车和崩屁爆炸那两段有点好笑。 缺点: 1.我理解的高级喜剧是自带喜感的演员在最平凡的生活里因为偶尔异于常人的言行引人爆笑,这样的设计不留痕迹,所以你被代入情境后因为那种意外的刺激会更抑制不住笑意,但也因为要不留痕迹,这样的设计更考验编剧和演员功力,更需要时间琢磨。 但本片完全相反,常远实在缺少天然喜感,而他作为导演和主演又迫切希望影片处处有笑点,所以就设计了特别多不真实的细节让自己和演员们异于常人,希望以此让观众笑起来,但有没有认真打磨,仔细取舍。 比如撞车后像个超级英雄一般辗转腾挪,顺带梳梳头发(片子里已经记不清他总共梳了多少次头发,一次还有点搞笑,那么多次还特写是想干嘛)后干净落地,比如精神病院那三个病人,一个怕死得要命、一个随时可能变成李逵哇呀呀、一个每时每刻控制不住地摆不同造型,我实在看不出来这三种特质有什么搞笑的地方,而且一看就现实生活里不会有,让人感觉特别出戏,还有李沁第一次参加比赛和常远的边唱边说,瞬间变成歌舞片,问题是歌还不好听,结果片子里硬说这样的对唱在网上就爆火了,歌舞片一出本来就显得突兀,剧情这样硬往下走,实在劝退。
2.开心麻花这个招牌其实主要还是沈腾和马丽的光芒撑起来的,其他人也许只适合给他们当配角衬托一下,《李茶的姑妈》刻意到让人不能看,本片也设计感重到让沈腾和马丽都不那么搞笑了,如果继续这么砸招牌,真是得不偿失。
2020最后一个灾难,又臭又长。除了男主爸妈是对细思极恐的可怕父母这个隐藏文本,剩下一无是处。一半灾难来自演员,不是偏见,但常远和李沁的形象真的做不了大银幕主角,常远造型丑到爆还各种大特写令人生理不适,以后继续演你的配角吧。李沁压根就不适合喜剧表演,全程假笑尬演,演个弹吉他还穿帮,面瘫脸只能在古装剧玩玩静态美。另一半灾难来自审美,国产喜剧故事硬来没逻辑,甚至尬出天际不好笑我都无所谓,但到现在还玩屎尿屁真的就low爆了,什么客厅拉屎、清洁表情动作像打飞机、放屁辣眼睛、想收拾屋子疑似非礼醉酒女这种误会梗和灵车上放《好日子》、对着遗像加油这种反差梗,太太太煞笔了…简直喜剧之耻…真的,已经被抖音碾压了,喜剧人要点脸吧。
李沁的演技真不行
刚看了超前点映。喜剧演员和演员有壁(没有高低之分的意思),全片最不和谐的那个音符就是女主角,不客气的说,她演喜剧表演还没入门,小花演法,没有喜剧节奏,在远儿和一众优秀的喜剧亲朋好友们中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这样一个不能深究故事,看包袱乐呵就行的电影,笑果格外重要,从魏翔、张一鸣、田雨、王智、沈马、艾伦、乔杉、黄才伦、成思、子栋,每位都奉献了不输欢乐喜剧人的表演。但这让影片更像是个集锦。常远作为导演,镜头语言乏善可陈,群众表演的调教还停留在电视剧阶段,看得出和大魔、宋阳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不知道冷老师参与多少编剧工作,包袱够了,故事上结构上两位还需要打磨啊,王为仁工具化就算了还那么生硬,令人尴尬的拿起手机。最后,沈腾的戏份10分钟左右,比预告片多一点点,冲着他来的考虑一下吧。
用一部电影来强调了“美沁治愈一切”这个简单事实。
豆瓣的人都这么苛刻了吗?我觉得很好看啊,作为类型片完成度很不错了,情节确实荒谬,但就是这个设定啊,在这个夸张的设定下逻辑和细节还是自洽的啊!我觉得是用心之作~
前半段确实蛮不错的,常远以夸张的姿态塑造了一个极为漫画式的强迫症患者,同时也将该群体的孤独感通过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现出来,作为处女作,值得肯定,后半段开始谈恋爱和比赛逆袭式的展开就陷入了比较乏味的套路当中,整体可看
找沈腾马丽魏翔这种喜剧演员来客串是双刃剑,好比婚礼找比自己帅的人来当伴郎一样,尴尬的只能是自己!
本人笑点非常低,但是我只笑了一次中途为了搞笑而搞笑让我尬到手脚蜷缩
开场5分钟就尬到了
太新人,太匠气。常远为数不多的喜剧天赋,在沈腾和乔杉的对比下,立刻变得暗淡无光。
预想到烂,却没想到这么烂。只有跟网络段子一样的笑话能时不时引人一笑,其余时间都只是在影院浪费时间。
比预想得更难看,全程尬穿地心一秒也笑不出来。题材撞车《怪胎》,但剧本俗套到只用看前十分钟就能完全预知情节走向,更别说有任何属于创作者的形式趣味或人文思考。常远便秘式的僵硬表情加上李沁幼教式的浮夸肢体,为大家献上了一部只配在零点敲钟后鸡肋时间上演的春晚小品。
还好在2020年最后一天上映了,用来告诉大家这一年很烂,连最后一天的新片都很烂,你要是晚一天上映,那真是给2021年带来晦气的开头。
一对不能生育的夫妻为了求子和魔鬼签署了协议,代价是得到的男孩不能抱抱。男孩幼年时想要被抱导致魔咒应验,爸爸被车撞死妈妈抑郁而终。成年后遇到一个跟魔鬼签了协议的女孩,女孩为了出名代价是遇到的都是渣男。没想到破除魔咒的竟然是洗脚水和灵车里的喜乐,两个人终于抱在一起,感觉看了个邪典片。
一部把观众当傻子的电影。
看到电影字幕“的地得”不分时,我的强迫症比男主角还要严重。
1.很适合以此为今年观影收关。尽管不抱任何期望,可故事一旦有所起色就会被浇洗脚水,像极了2020年。2.人被驾到灵车上再强灌《好日子》催眠,这感觉竟不陌生。3.适逢于郭为抄袭假惺惺道歉,电影塑造“枉为人”一角,可这种剽窃女友上位的情节,是否很多电影都这样?4.讲强迫症,“的得地”不分已够难受,鲍抱跳楼前唯独下巴全是胡渣,好歹这些地方也强迫下。5.宋温暖见人跳楼就说脆弱,我极讨厌这话术。再说,别当人都是病。6.全场笑得挺欢,其实喜剧效果比今年同类作品强些,但后面依然越来越烂。李逵那几个尤其尴穿地心,也就田雨与王智最开始,马丽最后,以及魏翔,有点意思。
一颗给女主,一颗给沈腾魏翔。名义上是根据《计划男》改编,但主线剧情跟《我的拳王男友》太╳ ╳像了,观感也远不如后者。腾叔只是客串,适合喜欢《李茶的姑妈》的观众
喜剧、歌舞两不搭噶。在客串出场的沈腾、马丽寥寥数语便轻松营造的喜感反衬下,常远仅限于对称浅表的强迫症理解,李沁任张牙舞爪都蹭不到一丝合格边缘的喜剧演出,及完全与杜琪峰生涯至烂作《我的拳王男友》雷同的俗烂主线剧情,无疑为努力不敌天赋论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可悲的是,声音条件糟糕却执意原声献唱烂芭乐的两位主角,大概从未意识到残酷现实下自身天赋的有限。
告诉大家分辨开心麻花电影好坏的一个方法。沈腾马丽客串的都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