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自己的头脑和自己的思考了!在年轻时候被洗脑,只知道所谓的“忠诚”,对“中心”指派的任务,不管是偷东西,偷窥,偷情还是杀人,都是义无反顾地去圆满完成任务。随着在美国生活和感受越来越多后,先是男主在任务中开始质疑自己曾经的信仰和忠诚,对任务的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乃至渐渐退出。现在女主也开始质疑,第一次在可以完成任务时而没有完成,因为“任务”要杀的人在她掌握的信息来看完全不应该杀!(第六季第八集)所以,人应该有自己的头脑和底线,即使是要忠诚
剧终落幕,我为失去一部陪伴六年的高质量剧集怅然,却也为Phillip和Elizabeth感到某种程度的......庆幸吧,我以为会充满枪战、死亡的Finale最终以相对平缓的面貌展现,仍然在聚焦个体的痛苦与释然。
Jennings夫妇的归途从上一季末即开始铺垫,漫长归途中他们告别了在美国的一切,包括朋友甚至孩子;无时不刻不紧绷着神经,一路颠簸换装换乘;当Elizabeth开着车距离边境关卡几十米远时,她停了下来,停了好一会儿,又发动了引擎,难以确定等待他们的是什么,苏维埃变成了什么样。
直到S局领导出现,这对夫妇才得以沉沉睡去。
醒来时,他们站在陌生的故土上,回忆着当初,遐想着平行世界,以及远在天边的两个孩子,安慰着自己“我们会习惯的”,就如同多年前他们踏上美利坚的土地一样。
婚姻:伪装还是救赎?
Jennings夫妇是他们这么多年来在华盛顿生活的伪装:夫妻合开旅行社,育有一对子女,除了夫妻俩经常因“公事”晚回家外,这个中产家庭看上去就是美国梦的代言人。
身在其中才会知道,这对夫妇在苏维埃经受了怎样的训练,出自怎样的原生家庭,甚至有自己的爱人,就因为国家的感召被上校撮合到了一起,才成为了大家看到的Jennings夫妇。
Elizabeth始终认为Phillip与自己不合拍,她是坚定的战士,他则逐渐被西化,小到一道苏联的点心,Elizabeth小心翼翼地将这道点心偷渡回家,奉若珍宝;Phillip淡淡地看着,象征性地动了一下筷子,因为这道点心让他想到了童年饥不择食的惨况;大到退出这样的决定,第六季以来,Elizabeth一方面不忍Phillip继续煎熬,一方面又觉得是Phillip软弱,一人扛起了本该两人完成的任务,分身乏术压力过大导致错漏百出,最常见的场景就是E裹着毛衣一个人不停地吸烟,即使这样也无法缓解她的焦虑。
Phillip不是软弱,他只是比Elizabeth更早明白,执行命令的人比下命令的人要难做得多,愧疚感只会出现在他们这样的执行者身上,包括色诱和Paige一般大的美CIA高官女儿,包括让无辜幼童面对干情报的父母的惨死;所以Phillip破坏了Elizabeth的计划,劝阻了CIA高官女儿前去保加利亚,Elizabeth愤慨对他撂下狠话,直到她发现自己被上司当做颠覆当时苏ZQ的重要棋子,这位一直以来最忠诚的战士当街射杀了一个替代她完成任务的KGB。
其实这对夫妇没有那么不同,他们也只不过希望自己在做对的事,他们希望自己搏命换来的结果不是为了玩弄权术的少数人。那位自杀的科学家临终所说,他们拥有彼此,也只有彼此。所以当结尾两人惊诧心痛地看着Paige在中途独自下了列车,Phillip冒着可能被识破身份的危险迅速坐到了手足无措的Elizabeth的身边,无声地提醒妻子你还有我,堪称整季最暖心的一幕。
这场他们人生里最长的伪装,到头来成了彼此最后的救赎。多年前他们一无所有一腔热忱来到美利坚,多年后他们同样一无所有身心俱疲回到故土,好在站在身边的还是同一个人。
亲缘:知情是福?无知是福?
这场战役中,最大的受害者是Paige和Henry,从根本上来说,他们的出生只是为了完善父母的日常伪装。
聪敏如Paige一早发现了父母的异常,暗中调查、撒泼哭求,等来一个毁灭性的真相;后期在Claudia的授意下,将Paige纳入了谍二代计划,看苏联电影,听苏联故事,吃苏联特色菜,跟着母亲一起,完成一些简单的跟踪盯梢工作,似乎就此踏上Paige希望的改变世界的道路。
可笑的是,从小生活优越的Paige从没体验过她父母一代的困境,她所接触的谍战信息都被精心挑选,这也使她在后期发现任务中会出现死亡,会出现色诱感到不可接受,而与母亲翻脸。
反对Pagie踏入这行的Phillip曾试图了解Paige跟着Elizabeth学到些什么,所以有了那场经典的父女交手,几次对抗中,Phillip的表情渐渐变得寒心,这样天真的Paige一旦真的成为一名KGB,注定失败得一塌糊涂。
Elizabeth在母女关系中总将任务放在首位,那句“那么你是时候去申请国会实习生了”听起来分外冷酷,即使有那颗毒丸的紧箍咒,以及峰会在即的重压也无法开脱;Paige不知道自己未来要面临什么,Elizabeth却非常清楚,可见E在知道Claudia真实图谋之前非常的原教旨主义。
Paige最终选择从列车上走下,也许是她自我意识的觉醒,也许是她无法想象自己如何在苏联度过余生,总之这次她非常勇敢地为自己做出了决定,而没有再让父母左右。
而Henry则一直处于被忽略的情境,这也使得他试图在Stan身上投射了“代父”的感情,这种感情最终让Stan侧面证实了自己对好友的身份猜测,也是一种讽刺;而更让人心生同情的是,Henry到最后也是通过Stan才知晓自己父母是谁,知晓父母选择带走Paige而不是自己,他也许有一天可以明白父母为何这么做,但很难想象他会真正谅解。
作为Jennings夫妇的孩子,知道真相只是残酷物语的一部分,如何面对之后的人生才是正题。
友伴: 与友同行或者与敌共舞?
Stan这个角色也非常令人心碎,也许直到他走进那个停车场,他都在祈祷他最好的朋友不是间谍,他们一家出现在这里会有什么合理解释。但是没有,没有其他解释,Phillip一家因为间谍身份泄漏准备逃亡。
Stan一开始就嗅到了Phillip一家的异样,没有找到证据;后来他和Phillip之间的投缘和交好让他放松了警惕,这种投缘让他发现Paige和Matthew恋爱时激动不已。其实与敌人投缘非常戏剧化,在这里却被处理得很合理,一起参加EST,一起喝酒,一起运动,一起经历人生起落。
我相信Phillip在停车场的自白多少有讨好求放过的成分,但我也相信那句你是我糟糕的一生中唯一的朋友是发自肺腑。Phillip这辈子不太有以真面目示人的时刻,以他作为间谍的本分,原本可以和Stan保持一种友好的距离感或者理性选择搬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将这种距离感渐渐抛却了,也许有那么些时刻,他真以为自己就是单纯的Phillip,他也入戏了。
这一切,都令停车场这场诀别充满张力,Stan确实不关心苏维埃谁掌权,但他哪怕知道自己受骗那么多年也会对曾经的死党心软,身份可以是假的,但投入的时光和感情却是真的。
其他:那些不断重新定义这部剧集的时刻
1) Martha与Clark的婚礼,Elizabeth作为Clark的妹妹参加;
2) Elizabeth最终查明被灭门的同僚一家死于那家培养出的谍二代儿子;
3) Elizabeth听到被自己一手毁了家庭的韩籍友人的留言哭泣;
4) Martha见到Clark的真面目,以及上飞机前对Clark说我要回到遇见你之前的样子了,孤独一人;
5) Nina背叛狱友换来自己的福利,后来放弃自己的自由也要帮助科学家联系儿子;
6) Gabriel违心阻止Phllip儿子探父后,决定退休;
7) 男女主人公以Mischa和Nadezhda的本名举行婚礼;
8) Paige送走知道父母秘密的牧师后,将牧师送的十字架丢到废纸篓;
9) Stan看着惊吓过度的索菲亚的儿子从父母被Elizabeth残杀的现场走出;
10) 被Oleg毁了仕途的女KGB说:你往前看了?很好,但也许你应该回过头看一下有多少人被你毁了;
11) Phillip与Paige的交手;
12) Elizabeth拿回教自己画画的女人的遗作,明知应该要毁掉,却反复下不了手;
13) Paige独自站在站台,望向车厢内还未反应过来的父母;
14) ……
Farewell, the Jennings!
本人对打打杀杀不感兴趣,只谈谈俩人的感情线。
男主菲利普大体有三段感情,第一,是初恋情人,美国见面上了一次床,没有告诉女主伊丽莎白,后来穿帮直道歉。第二是玛莎,工作需要认识,工作需要结婚,假戏真做了很长时间,直到女方暴露。第三是女主伊丽莎白,这是主线。
菲利普是爱初恋情人的,并生有一子,如果不是出国搞特工,很可能会相伴一生。所以,他在美国遇见初恋情人难免旧情复发,但是事后有愧疚感,迟迟不向伊丽莎白坦白,说明此时伊丽莎白在他心中的位置远远高于这个女子。
菲利普是为了搞情报,才跟玛莎搞上的,似乎全是工作需要,但细心观察可以发现,菲利普和玛莎最热乎的时候,也正是他得知伊丽莎白向中心告他的黑状和伊丽莎白与黑人格雷戈里有私情之后,因为对伊丽莎白很失望,有些心灰意冷。记得他曾对伊丽莎白说,我们之间只是工作关系。玛莎对他疯狂的爱恋,安抚了菲利普的心,一度错觉找到了真爱自己的女人,产生了一定的感情,这在玛莎暴露后也得到了印证-----菲利普力排众意对玛莎进行了营救,并讽刺伊丽莎白道:我不能将她扔到大街上(暗指伊丽莎白抛弃格雷戈里,任由他在街头与警察枪战而死)。然而,如果据此认为玛莎能够代替伊丽莎白在菲利普心中的位置,那就大错特错了。
菲利普最爱的女人还是伊丽莎白,一见钟情,到了美国真心相伴,连续生了一双儿女,感情更笃,却猛然发现伊丽莎白不仅没有改变起初看不上自己的态度,还另有其人----黑人格雷戈里,原来一心一意所爱的女人直到第一个孩子出生都不和他一条心!于是大失所望,加上被告黑状,便想从玛莎身上寻找认同感,但是,真爱还是真爱,只等伊丽莎白告知心已归他,就完全投降了,所有的事情都以伊丽莎白马首是瞻,玛莎反而成了麻烦。菲利普的潜伏工作,主要是因为对伊丽莎白的爱才坚持下来的(其次也有家庭原因),否则,早就拿三百万美元跑路了。
再说女主伊丽莎白,虽然上床的男人不少,但产生感情的却只有两个半,一是菲利普,二是黑人格雷戈里,还有半个属于那个培植耐虫小麦的科研员(可能有争议)
先讲这半个,小麦科研员(忘记名字了,暂且这么称呼),生的高大帅气,而且谈吐风趣,很吸引伊丽莎白。话赶话多插话讲几句,本剧类似美国版的《潜伏》,大家都看过《潜伏》,曾经轰动一时的国产谍战片,孙红雷(余则成)和姚晨扮夫妻大闹敌营的故事。感觉看中国版的《潜伏》,只是令人提心吊胆,可这美版的《潜伏》,除了提心吊胆之外,还让人不可理喻-----好好的一对夫妻,动不动施展色诱手段,与他人上床如同家常便饭,可为乾坤大乱!还不止如此,更令人发指的是,夫妻二人还彼此心知肚明,说到这儿真想骂人,也罢,只怪特工不是人干的!小麦科研员就是我们女主伊丽莎白施展美人计的对象之一,而且施展了多次,竟对此男产生了好感。想必那时女主男主感情已经稳定,没有理由的!思量再三,暂且认为相当于一般家庭中夫妻相伴过久,因感觉下降的而出现的一次感情出轨吧。再插一句,我们的凯莉.拉塞尔大姐往往喜欢接手这样的角色,如早年成名的《费莉希蒂》中的费莉希蒂,深爱着男友ben,却与另一个男生诺尔纠缠不清,那部剧中的诺尔是典型的备胎,可是本剧中的小麦科研员连备胎都不是,伊丽莎白只因发现了他一次花心,加之菲利普的关心示好,就将其彻底丢弃了。
再说黑人格雷戈里,首先,伊丽莎白有利用他的嫌疑----他是伊丽莎白在美国发展的第一下线。格雷戈里有信仰,意志坚定,这与他对伊丽莎白疯狂追求也不无关系。共同的信仰使没有倾诉对象的伊丽莎白喜欢上了格雷戈里,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应该是战友情,或者是可以交心的朋友,也有爱情的成分,年轻的伊丽莎白混淆了,直到后来她也说不清楚,但是,做比说更重要,察觉跟菲利普有了感觉,就疏远格雷戈里,不肯与其在发生关系了(当然格雷戈里绝命前,俩人又上了一次床,可以理解为伊丽莎白是处于深度内疚,可怜对方,破例安慰落魄之人罢了)。不管怎么讲,伊丽莎白对格雷戈里还是有爱的,后来她在逃离美国的列车上,梦见与格雷戈里同床就寝也足以说明,只是这种爱在她的家庭面前不堪一击,在与她相濡与沫的菲利普面前也是不堪一击。
最后是菲利普,可以确定,伊丽莎白初识菲利普没有感觉,但也并不像格雷戈里挑拨的那样-----伊丽莎白九月怀胎,要生女儿还不接受菲利普,在他的面前哭。这是有佐证的,第五季里,老特工加布里在安全屋对菲利普说,在伊丽莎白第一次地怀孕前,驻美大使曾经想把她调入使馆,目的是看中了她(想与其恋爱),当时伊莉莎白拒绝了,表示还是愿意跟菲利普在一起。这么看来,伊丽莎白早就对菲利普产生了情愫,只是见他意志不坚定,左右摇摆,觉得自己跟格雷戈里更是一路人。随着菲利普为了她杀死曾强奸过她的克格勃队长(就是该剧开头变节被塞在后备箱里的那个克格勃特工),又为了她改变了投诚的决定,伊丽莎白的感情就彻底倒向了菲利普,格雷戈里自此就没有戏了。伊丽莎白对菲利普的爱,也与两个孩子有很大的关系,有儿有女组成了家庭,爱情加亲情,使俩人的感情就愈发稳固。之后,唯一能够给他们的感情带来困惑的就是他们的工作,伊丽莎白信仰坚定,矢志不渝,菲利普则受美国文化的影响较大,是个动摇分子,甚至有几次想撂挑子,因此,他们对工作的认识有很大差别,这便造成了许多矛盾,好在菲利普总能迁就伊丽莎白,每每得到化解。其实,俩人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下,总能化险为夷,九死一生,安全上岸,多半依仗爱情的力量。该剧表现的是冷战时期的特工战,是非曲直我等无能力评价,但是爱情却是永远不变的美好主题。
偶然知道《美国谍梦》是因为追完了《国土安全》,看剧评时有人推荐了冷门剧《美国谍梦》,花了2个多月看完了整整六季75集。
看完很感慨,有些难过,为剧中的几个家庭,也为那个时代,和局势有些紧张的今天。
不同于《国土安全》,《美国谍梦》的角度确实不能称得上大众化,所以它高口碑的同时收视率却很低。没有过多的打斗场面,更多地聚焦于冷战历史背景下一个个小家庭:菲利普和伊丽莎白的家、斯坦一家、奥列格一家、甚至是夫妇俩和他们的上级、线人之间或家人或同事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和伊丽莎白潜伏美国二十多年,他们的家庭甚至整个人生都在维持一个巨大的谎言,但实际生活中的他们,却依然是个有血有肉普普通通的夫妻,有养育孩子的烦恼,也有经济陷入困境上的问题。甚至也会在美国生活多年后,似乎觉得自己已经是个美国人。
当他们的孩子长大,开始怀疑父母的身份和工作时,孩子们如何面对这个巨大的谎言,成为比间谍工作本身更加难以处理的事情。
伊丽莎白自始至终信仰都是坚定的,她始终站在国家利益一方,或者说她认为正确的国家利益一方,我毫不怀疑她是会为了国家而牺牲自己和家庭的人。而菲利普很早就发现他们曾经的理想早已不复存在,萌生退意却因为深爱着妻子,让自己处于痛苦与崩溃的边缘。
最后一集克劳迪娅问伊丽莎白你还剩下什么?房子、旅行社、美国孩子......其实她只剩下也只有菲利普,那个愿意为她付出一切的人,愿意冒着被发现的危险坚定地坐到她身边的人。
佩琪在即将踏入异国国境的一刻,选择留在美国,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其实还是个美国人,有合法的身份,有和其他的美国孩子一样的生长环境,和一直以来接受的美式教育。她眼中的苏联只是母亲和克劳迪娅选择性灌输给她的,而那里的一切,她都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道那些是真还是假,那不是她的祖国,对她来说,去苏联是一场更大的冒险。而美国,还有她的弟弟,和她一样的美国人。
如果说这一切结束后最痛苦的人,我想莫过于斯坦,多年来信任的朋友原来是自己的敌人,和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的猫鼠游戏,甚至枕边人都有可能也是敌人。最后芮妮安慰性的拥抱斯坦时,他僵硬的身体如同他已破碎的内心世界。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没有人是赢家。
菲利普和伊丽莎白为理想奉献了二十年后,一切回到原点,除了彼此,一无所有,甚至可能面临更加凶险的政治环境。
佩琪和亨利终其一生都会背负着间谍子女的骂名和心理创伤,以及世界观的崩塌,他们会理解还是怨恨父母?
斯坦在FBI的事业会因为和间谍做了多年邻居而终止于此,他还能再相信芮妮和身边的任何人吗?
奥列格,一个衣食无忧的官二代,本可以在父亲的庇护下在自己的国家安稳地生活,如今却要在异国的监狱里度过余生。
还有那些被无辜杀死的人,因为理想去做了间谍却毫无意义死去的那些人......
剧中的莫斯科一直处于冬天,似乎预示着这一切都将结束,回到祖国的间谍夫妇会发现自己奋斗了半生的事业,却将崩溃......
这是个所有人都很悲伤的故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冷战的车轮裹挟着,碾碎了曾经的理想和回不去的人生。
经典的美剧,美妙的故事,这剧要慢慢的看,细细的品,每一季的故事前八集都是慢慢的平淡的,只有你一点一点看下去,才能迎来后两集的高潮,才能感受到前几集的铺垫是那么值得有趣,耐人寻味。讲述了一个时代造就的两个人,导演刻画了两个有血有肉,有着细腻感情的KGB,他们坚定的自己的信念,热爱着自己的国家,隐姓埋名过着身不由己被人操控的生活。从陌生的不知所措的在一起工作到产生感情,产生依赖,两人是那么无助。每次完成任务他们会伤害别人同时自己也会身受其伤,国家把他们训练成了铁石心肠的为了任务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机器,但他们一样是有着丰富感情的,在任务面前他们也会犹豫,也会彷徨,也会做出选择,恻隐之心也会那么一闪念,解决掉每一个人,有关系的没关系的他们也会受到深深的自责,感到深深的痛苦,内心的挣扎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只有他们自己默默承受。面对各种危险面对各种困难,他们都能互相理解去解决,两人从年轻到成熟,从完全被别人操控到自己思考问题到男主角的退出,女主角的坚持,他们经历了人生,工作的蜕变,整个人生的身不由己。孩子是属于美国的,家,公司一切的一切都是属于美国的,两人别招募一起到美国,同样也一起回到自己的国家,什么都剩不下,所有的东西全部埋在美国,影片最后两人在桥上看着莫斯科的夜景,回忆自己不一样的人生,话语间感受到两人对平凡生活的渴望,他们曾经能够操控一切的人,一切的事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但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又无法把握。这电影导演刻画的故事人物真是精彩,演员发挥的也是淋漓精致,真不想让它收尾,不想让它结局,因为我还意犹未尽。还念啊我的电影,怀念啊我的人物,谢谢你陪我度过了美好的日子,享受了别人不一样的人生。
六季,一个半月看完,这是一部相当nb的谍战剧,杰出的悲剧故事,复杂性远超其余同类型的电视剧,美国谍梦以小见大,将苏联布尔乔亚内部、美国布尔乔亚内部以及两国之间的矛盾刻画得非常清楚(1981-1987,维护各自的布尔乔亚体系,电视剧的结尾,二者官僚布尔乔亚最后殊途同归,都是靠爱国精神感召在那里硬撑自己独立的布尔乔亚世界市场体系和布尔乔亚世界军工体系,只不过苏联内部一些投机派布尔乔亚、自由派布尔乔亚、激进民主派布尔乔亚,民族主义布尔乔亚背离了共产布尔乔亚的理念,认为不应该只有一种布尔乔亚掌权,同时搞不清楚国家、党派、政府、官僚、最高领导人、地方、中央、民族、自治的概念和内在矛盾的同一性,以为自己是正义、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化身,在不谈布尔乔亚体系的情况下单方面输出独裁、专制、封建等高大上名词,其实这类人只是跳梁小丑,对于黎民百害而无一利,影片对这类持有西方左右布尔乔亚爱欲经济价值观的KGB高级特工布尔乔亚、投机官僚布尔乔亚以及与官僚紧密合作的地方布尔乔亚予以强烈的批判,当然这也是编剧出于美国丧失了靶子对象后,内部争权而对这类人产生厌恶感),同时又厘清在当时布尔乔亚大环境下,世界衍生出来的四种布尔乔亚体制(可以相互转换)——共主、共主布尔乔亚、君父、君父布尔乔亚,苏联四种体制都经历过,但是在政治体制变换的过程当中,苏联摆脱不了沙皇帝国时期的二元经济体制对于自己的束缚——沙皇控制大城市资本流动,中上和上层的地方贵族拱卫在大城市,官僚贵族控制地方城市贵族,而农村地区则让农场主贵族和农奴形成捆绑关系,但是这一模式能够维持,需要君主的极高的威信以及对外扩张带来的经济收益来保证地位的合法性,所以当扩张陷入停滞期的时候,如果君主放权以及战争失败,所有的矛盾将会从垂直性矛盾慢慢转变成横向矛盾,苏联的经济体系只是此经济体系的升级版,大城市搞工业化,农村搞集体农庄,大量金融贵族、封建地主贵族、地主贵族、左右大中小布尔乔亚虽然政治上失势,但很多人只是假装投降共产布尔乔亚(经济能力、文化能力和科学学术能力上未失势),背后想要搞复辟,希望成立不同党派,成为不同贵族和不同布尔乔亚敛财和夺权的工具,因此对于苏共和苏联中央政府非常不满意,黎民能从这部电视剧中看到这类人会强调劳改营和公有制是多么不人道,但是又不讲这类人背后的势力和阶级想要夺权,维护左右大中小布尔乔亚专制这一事实,所以当他们一部分人及其子孙进入官僚和军方(非共产布尔乔亚意识形态)担任高层干部(往往是文化专员布尔乔亚)时,对于老派共产布尔乔亚势力可以说是恨之入骨,因此才有了影片当中KGB的局长(之前是苏联驻美大使馆文化专员布尔乔亚)会与戈尔巴乔夫合作打击军方共产布尔乔亚,当然克格勃内部也有冲突,克格勃1局与5局的布尔乔亚意识形态矛盾导致一部分人会导向军方,秘密联络在美的KGB高级特工(受到西方左右布尔乔亚意识形态和庸俗科学观、宗教观干扰,场域已闭合,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组虚假对立认为是苏联和美国主要区别,蹩脚整体主义思想在侵蚀共产布尔乔亚意识形态),希望毁掉中导协议,但失败了。影片还讲述了格勒乌与塔斯社(文化布尔乔亚叛变,和FBI勾结,最后被KGB消灭)的矛盾,苏联信奉伊斯兰教的犹太科学家与苏联党派和以色列国家主义者的矛盾,苏联驻美大使馆内部以及与KGB的矛盾,中央委员会内部以及与KGB的矛盾、强调圣父专制的东正教内部以及与KGB和苏维埃政权的矛盾,这其中KGB高级特工(丈夫和妻子)的矛盾写得最好(爱国、爱党、爱上级,爱政府、爱官僚、爱中央、爱家庭、爱最高领导人、爱布尔乔亚意识形态的正题和反题之间缺乏辩证思想,二人陷入相对主义的迷惑和不解,对于自由意志和时间性的理解相当肤浅,武力虽然高超,但也葬送了苏联的未来,而且还有一个细节,二者都只能和那些美国理想主义布尔乔亚、保守派布尔乔亚、新移民布尔乔亚、爱欲旺盛的布尔乔亚打成一片,而与新自由主义布尔乔亚和新保守主义布尔乔亚存在隔阂,这是新时代来临的象征),他们的子女最后成为各自理念的代言人,但二人也丧失了跟子女再次见面的机会。美国方面虽然搞三权分立,但内部矛盾依旧非常大——信仰新教的官员和信仰天主教的民间布尔乔亚组织的理念冲突、信仰基督教的布尔乔亚和无神论的新自由主义布尔乔亚的矛盾和对称关系、FBI反谍部的主任与下属的矛盾、下属与下属之间的矛盾、FBI反谍部主任与FBI局长和副检察长的矛盾、司法部与国防部的矛盾、CIA和FBI的矛盾,州与州之间也存在矛盾,这给克格勃特工跨州犯案留下了空间,当然苏联自治州、加盟共和国、经互会国家与中央和党的矛盾也给美国CIA进入哈萨克斯坦和波兰等民族矛盾激烈地区提供了便利(小麦技术和波兰独立运动),在叙事层面,采取多线叙述的方式,打破了无聊的单一因果的线性叙事,当所有人物矛盾汇集一处的时候,观众会明白之前所有铺垫的内容都能和每个人的最终结局对应上,因此美国与苏联的这场博弈才能通过一对KGB夫妇得到细致展现,不可多得的优秀剧本,只是叙事节奏偏慢,部分观众可能无法接受,不过最后两季和第一季的节奏还好,体现出不同编剧对于文本的把握存在差异,但是上述缺点无法掩盖文本的超前性、预见性和警示性。
曲终人散 意犹未尽 真就这么完结了 期待中的世纪大撕最终还是给冷处理了 可能这就是这个剧的魅力 伟大的剧集都会在结局选用一首代表性的歌曲收尾 而他选择了With or without you 和柴可夫斯基的None but thr lonely heart两首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小夫妻最终还是暴露在Stan面前了,但是Stan选择了情感,而这个看似美好幸福的“美国”中产家庭也从此四分五裂。压抑的气氛一以贯之,六年了,中间虽然也觉得过沉闷,但是看着这样无言的结局,依然是不舍和难过。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稳健地拍完六季故事,在这个浮躁的时代,The Americans非常有意义。
这剧在我看的美剧中,可以排名前五。
真的算不上有多好的剧。但是比鸡肋好那么一点点而已。某些情节推进的特别好,某些就很弱……一半一半吧。最后大结局,没太理解的是,两口子回是回去了,前景非常不乐观;两个孩子更是五指山下的猴子。更要命的是,斯坦居然放他俩走了,大局观?或许吧,理解不上去。
回到肮脏贫穷的破苏联,看看自已半生的奋斗,杀害、伤害了那么多人,失去两个孩子,你们的回报果然丰厚。美国被这种烂国家玩得团团转,FBI、CIA这群傻白甜被这些猖狂的蛀虫当猴儿耍,这一直很真实。客观说,这部剧非常精彩,观赏性强,但主角的人设让我无法忍受,所以4、5、6是跳着看的,如果对意识形态无感的话,那么会看得很开心。
看到最后一集开始有一行字幕,大意说感谢你6年来关注这个冷门剧。有冲动写信给剧组,真的是很好的剧啊。后两季都没有好莱坞式的刺激,但充满了细润的、克制的的、没有评判的对于人性和时代的讨论。 时代命运之下人不如蝼蚁,该如何继续生活?
第六季更新太慢,又重新再看了一遍,现在算是收场了。中间有几季确实惊艳,结尾和我看的时候预设的不一样,但看完更符合电视剧的结尾。还是恋恋不舍...最后一集快结尾的时候,伊丽莎白在飞机上睡着梦见20多年前的自己和已经死了的黑人男友在一起,我看着快哭了,人生如梦,余生很长。
在看似温吞的推进中,始终有着多层的矛盾和关系牵动人心。在平静的氛围底下,实则暗藏着波涛汹涌。“认为一切非黑即白这样很简单,但世界是复杂的,越是理解这点越如鱼得水”
结局居然是半开放的……
精彩!列车蒙太奇那段真神了,Paige的选择完美契合她对于“为所应为”近乎执拗的坚持,又保证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再配上U2简直太催泪!这六季来主线一直在变,但核心从来都是P&E的婚姻,他们夹在乡愁和革命中趔趄同行,却从不孤独。气质和复古感极佳,需要沉下心观赏的剧。
全剧终,虽然带着潦草和遗憾,但也更像真实的生活,变故往往就是来得猝不及防;而且,大概也算是最温和的一种结局了吧。At least nobody got shot by their loved ones. 关于Paige和Henry会有衍生剧么?看到片头字幕组打出来“感谢大家六年来对这部冷门剧的支持”还是揪心了一下。I'm gonna miss you.
谁能到因为工作而看的剧从19年看到现在,终于看完了。经典的反高潮写法和类型叠加的剧情设置,不愧是被评为21世纪100佳剧集
很难得拍了六季没有虎头蛇尾。
浓重的疲惫感铺满整集。来自女主,来自挣扎的S局,来自永远处于冬天的莫斯科,甚至是来自编剧。似乎大家都在等,等柏林墙轰塌的那天。我想女主在渴望着,渴望任务失败后吞下那粒氰化物的白色药片,以此结束自己谍战的一生。hang on,hang on…最后再等一等吧。
不舍。结局方式太动人了,女儿选择留下回到接头点何去何从,夫妻回到祖国后又何去何从。
这季把焦点放回男女主之间,有些重回前2季的感觉。可能看太快了,最后这样完结还是低于预期
那时候的他们如此年轻,怀着满腔的热血,以为可以用一生的热忱为正义献身,谁曾想却是一直在助纣为虐,当你发现奉献一生的事业是巨大的骗局时,又会如何选择?沧海一粟的我们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又该做出什么选择?看完后压抑到不能自已,这个剧终集可以写入美剧史,就连配乐的变化都会让人觉得汗毛直立。
太难得有一部剧从头到尾都保持高水准从没有崩过,即使我认为如此难以处理的结局冷静中蕴含矛盾和力量。
这剧真是被低估太多了,期待结局有惊喜
可怜的小哥,路上随便搭讪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