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在网上查资料时翻到了泰坦尼克号沉没案件英方调查委员会听证会全记录(36天,1912年4月份开始),有兴趣的筒子可参阅之:
http://www.titanicinquiry.org/BOTInq/BOT01.php如第五日关于轮机室平舱工的问讯程序:
http://www.titanicinquiry.org/BOTInq/BOTInq05Dillon01.php这位负责调查取证、核查证言的律师Mr.Raymond Asquith,是当时英国首相H.H.Asquith的长子。他的观点比较“骇人听闻”,他说这是包括船舶建造方在内的各方为了掩盖过失和骗取保险而人为制造的一场阴谋。
目前的这个mini剧《泰坦尼克号》,所谓“第一集”只是剪辑的先行版,故而断断续续剧情极不连贯,但仍可看出它的大致脉络走向。全剧是以Earl of Manton一家为贯穿始终的主线的,以Lord Manton去保释自己参与游行的女儿为开场,引出各色人等,他的妻子、傲慢矜持的伯爵夫人,看似叛逆自主的女儿乔治安娜;Stephen Campbell Moore扮演的Thomas Andrews, Harland and Wolff造船公司的执行董事和泰坦尼克号的建造工程师,泰坦尼克号处女航时他也在船上,1912年4月罹难;James Wilby扮演的Joseph Bruce Ismay ,他是白星航线公司的主席和执行董事,也是泰坦尼克号706名幸存者中最高级别的白星官员(船员和乘客总计2223人中1517人罹难)。与这些来自上流社会和船东方的角色形成对照的是他们在头等舱的仆人,在二等舱被他们雇佣工作的职员,以Toby Jones的角色为代表,在其他舱房里形形色色的拖家带口的中下阶层乘客们,还有些来自他国的商人乘客,以美国乘客为代表。很明显这是一幅众生相,并不存在独一无二的主角。Manton的孩子乔治安娜和那个费城首富的继承人的爱情也不会像Jack与Rose的爱情那样被极尽渲染铺陈。这些形形色色的乘客将展开形形色色的线索和小细节,交际场合不动声色的机锋四溅则是英国时代剧中的常见伎俩。泰坦尼克号再大,它大不过不列颠,要在一艘船上搭建起英国社会人情百态的大舞台,却似乎并非难事。
那么吸引人之处在哪里呢?我既没兴趣看一部翻版97年的《泰坦尼克号》,也没耐心看一部船上的《楼上楼下》,最初想看这个剧,只是因为James Wilby和扮演Manton伯爵的Linus Roache,不过先行版到船沉的一段时,还是看湿了眼睛,妇孺先上救生艇,男子无论老中青少通通留在甲板上不得下去,不管他是伯爵还是17岁的少年(这就必然伴随着许多家庭被拆散)……是不是太主旋律了?但是这样的场面总令人唏嘘,而照顾妇孺所谓的弱势群体,也是英国社会秉持的道德原则和人之所以为人的情理,最大的意外是伯爵夫人,在明明白白的灭顶之灾前,夫妻间的芥蒂、那些不堪启齿的往事都无关紧要了。
1912年正是一战前夕,再过两年余,几乎摧垮不列颠民族的大战就爆发了。相比死难的数以千万计的世界人口,这沉沦于冰海中的1000多个冤屈的灵魂似乎不值记取。然而天灾固难免除,人祸或可避免?无论是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还是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类其为害同胞大矣。
看到很多人对此剧表示不屑和不满,我表示非常不理解。大多数人心中的泰坦尼克事件就只是电影只是jack和rose的爱情,实际上,历史上的泰坦尼克号蕴含了更多的东西。比如英国的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绅士文化,还有那个时代的宗教冲突问题等等,这些在电影里有么?是不是没有在电影里看到这些就都不存在了?当然不是。或许电视剧没有电影拍得那么气势宏伟,没有那么流行的歌曲和经典的插曲(个人觉得电视剧版的配乐还是非常棒的!),没有标志性的爱情故事,没有你看完了可以向MM吹嘘时轻而易举飙出的两个英文名字……就因为这些让你们不满了?如果是这样那我可以理解了,因为你们对泰坦尼克的印象和理解已经完全圈在了卡梅隆的电影世界里了,我也就没有必要跟你们争执了。
总之,个人很欣赏电视剧版的Titanic,觉得这更真实,更细腻。当然,电影的艺术性以及带给我们的深深的回忆也是绝不可以替代的。
第一看《泰坦尼克号》是看碟,感动于男主深沉的爱,最后女主对男主的尊重,重新组建家庭,把那个美好的男孩,一代代记住。 影片中的一句话更是让我潸然泪下。杰克在冰冷的海水中对躺在甲板上的露丝说:“露丝,请你答应我,要好好生活下去,不管发生什么事,你必须会安然的度过晚年,子孙满堂,儿女满膝。露丝,请你此刻就答应我。”露丝答应了,答应他要好好的生活下去,带着对生命的依恋,生活的的向往,她不会食言,那是杰克送给她的最终一句话,也是杰克心底最完美的向往。
只看了加拿大出的40分钟部分,可以说跟唐顿真的风格相似。不敢说一定会很好看,但还是很期待这部剧,想看看编剧如何从唐顿那种视角来刻画Titanic的处女航。
看了剧照里许多评论都在抽打选角问题。这里一定要高亮【此剧并非翻拍97版Titanic!!】【此剧没有Jack也没有Rose!】所以看之前就别骂了。
当然了,可能看完了还得骂,也许是因为本来就拍得不好,又也许是因为97电影版的太经典太深入人心以至于说起泰坦尼克号那必须是Jack和Rose的罗曼蒂克故事啊这种唐顿式视角太没有重点了无法超越经典啊。但这些都请看了剧再评议。
-----------------下面开始科普-----------------------------------
我能找到的比较靠谱的是维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Titanic_%28TV_series%29下面就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略作翻译。
主要情节基于众所周知的Titanic沉没事件而写。此剧是为了纪念1912年4月处女航的Titanic,计划于一百周年也就是2012年4月播出。但作为特例,在2012年3月21日加拿大先行播出一部分。
整个剧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60分钟。所以现在已经看到的40分钟的加拿大先行版,其实也不能算是完整的第一部分。编剧同唐顿,也就是Julian Fellowes。不同于97版电影,该剧刻画的是当时各个社会阶层在Titanic处女航以及后来沉没期间的众生百态。其中包括了真实的人物,也有虚构的。
前三个部分——不拗口点说,就是前三集——叙述故事发生的过程,每一集都戛然止于Titanic真正沉没之前,命悬一线之时。(我个人的猜测,前三集是每一集都有一个着重刻画的人物、家庭、阶级或者说舱等作为主线,例如第一集是Manton,主要在写头等舱。所以别着急说第一集就撞上了后面拍毛啊。因为也许三集要撞三次呢,后面可能就以女仆男仆还有二等舱三等舱为主线了。当然,这些只是我的猜测。)
而第四集也就是最后一集,类似于一个总括,会把所有人物各自的故事串在一起,并揭示哪些人最终活下来了。
p.s. 翻得不好,只是想给大家留个大致的轮廓,还请谅解。
2012,距离泰坦尼克号沉没已经整一个百年。每想到这场人类历史上的巨大灾难,都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沉重感始终挥之不去。百年的时间也有许多影视作品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作为母题,当然最令全球观众为之唏嘘感叹的一部一定是97年詹姆斯·卡梅隆的大作。
才看了两集的ITV为纪念泰坦尼克号制作的新剧,朱利安老爷子的手笔。从《唐顿庄园》开始义无反顾的迷上老爷子的剧,果然剧集版Titanic第一集寥寥几分钟就将老爷子的个人风格表露无遗。贵族与仆人,上上下下的群像,朱利安总是喜欢把所有人物一并推到观众面前,再不紧不慢的将各色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性格与关系抽丝剥茧。只是令我毫无防备的是在这部长度仅为4集的迷你剧中,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会一次又一次沉没。情不自禁再一次佩服老爷子的功力,同样的灾难因为映射在不同人的眼中,也便有了不同的悲壮。
不得不说看到第二集足以明白朱利安叙事风格的魅力,说他是玩弄文字的大师一点不假。单看第一集,很多桥段都具备十足的戏剧张力,仅凭几句对话的爆发力,足以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底。然而对于剧作者而言,若谋篇布局贪图戏剧性而忽略前因后果的交代,是断然无法支撑起一个完美的故事。显然朱利安也并没有这样做。于是当第二集闪回前一集种种镜头,而闪回的前后将来龙去脉缓缓道来,不同视角下的交集中为观众还原故事连贯起来的本来面目。如此情景,由不得观众不为老爷子的心思缜密拍案叫绝。
尽管是以剧集的形式呈现,然而卡梅隆巨制《泰坦尼克号》珠玉在前,想超越史上耗资上亿、赚满了全球观众眼泪的最昂贵的爱情绝非易事。正因如此,当朱利安的《泰坦尼克号》在第一集中讲了一个和Jack&Rose十分神似的爱情故事时,确实有些扫兴。毕竟莱昂纳多和凯特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任旁人如何重现都难以高精度还原,更不说在同样的故事中超越。只是第二集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朱利安从来不会把人物定格在善恶标签之下,二等舱悍妇对着自己丈夫的雇主一顿大骂之后却又因为不愿和丈夫分开而放弃救生艇上的位置,在生死之际忽然回忆初为人妇时的自己也曾温良贤淑。这样的爱情,说不上有多浪漫、多华丽,但震撼人心的力量却丝毫不亚于you jump; I jump。唯一的原因在于,相比于卡梅隆,朱利安更善于把握人性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单一化突出某一方面某一特质去迎合整个故事的需要。所以卡梅隆拍的是爱情,而朱利安讲的是人生。
————
12.4.4
(续)
再仔细的看了看前两集,真的发现剧中各种细节巧妙的彼此叠加,才有所谓的峰回路转恍然大悟。第一集末尾Lady Manton不愿与“名媛”Dorothy(好吧,我终于在朱利安老爷子的戏里找到了本家= =)同船,理由是“I will not sit in a boat with a drunken prostitute”。事实上第二集的开篇就交代的十分明确,Dorothy手中抓着不放的半瓶酒实际上是Lightiller慌乱中塞给她,为的是如果有人能游上救生艇可以用酒驱寒,并非此女耽于享乐生死关头亦舍不下半瓶子酒。可见悍妇的破口大骂还真是不假,一个对自己的爱尔兰身份尚且无法认同的“贵族”太太又怎么可能对假想中混迹在一等舱干下三流营生的女演员不抱偏见呢?
与电影版Titanic心照不宣,剧集版同样不忘提醒观众在全船大逃生的危急时刻,乐队的乐手们还仍不忘在甲板上演奏。每次看到这个细节我都毫无能力控制自己想哭的冲动。乐手们知道自己逃不走,因为,他们是艺术家,因为,他们是泰坦尼克上的艺术家。艺术为净化人类的灵魂而存在,在关乎生死的时刻,或许人性中异乎寻常的善良与罪恶都会在瞬间爆发,然而乐手们,这些艺术的短暂的载体,异乎寻常的冷静。他们也许知道,没有人在意小提琴流出怎样的旋律,只是他们一直在演奏,那旋律,许是祈祷,但绝不是哀悼。
—————
12.4.17
(续)
不得不承认看第4集时积郁在之前的感情完全爆发以至于哭到一塌糊涂,不想拿这部剧和电影比较,虽然同样截取“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这一历史题材,毕竟二者的侧重各自的故事,而朱利安全景式的宏大叙事确实更适合于对于历史较为严肃的讨论。但还是想代表个人观点说一句,泰坦尼克号上,不只有一等舱,也不只有Jake & Rose,更多的那些我们甚至连名字都无从知道的乘客们,他们或许不富有,也没有一段荡气回肠的浪漫,他们单纯而宁静的爱他们的家人、朋友,却因一场横空而来的灾难而在百年前的夜晚长眠冰海,藉此灾难的百年纪念,谨作为素不相识而心怀悲悯的后人向这些平凡的生命致以悼念。
(之前曾因自己的这几句话被讥“愤青”,如果对这微不足道之人如我的讥讽亦能换取对当年泰坦尼克号沉没时那些无辜生命的祈祷与告慰,那么让我一辈子顶着“愤青”的帽子我也愿意)
今天有看到评论的朋友说到白兰地酒瓶,果然是贯穿全剧的线索,所谓冥冥之中自有玄机,果然这瓶酒成了Lord Manton的救命稻草,也颇似醍醐灌顶的给Lady Manton上了一课。前三集里非常讨厌Lady Manton这个人物,虚伪刻薄的做派似乎有点符合我们概念里典型的贵族太太的嘴脸,但第4集也给我自己在关于这个人物的定位上了不小的一课,和Lord Manton分别的一幕,她冰释前嫌不顾丈夫沾花惹草留下名不正言不顺的骨血在外,代之以“我会照顾好你的孩子,两个都是”这关于生命的严肃承诺,此时她纵然还是虚伪刻薄的贵族太太,但肩上的一分关于家族的担当确实值得人为之肃然起敬。而后成功逃生并坚持返回救人的桥段更是不必说,态度之决绝甚至强硬足以看得出她绝非等闲女流之辈,乃真正的贵族无疑。所以综合各种人物形象的不同侧片加以佐证,还是应该赞叹编剧刻画人物的强大功力,没有绝对的、平面化的人物,每个角色都活色生香般真实。
我想摘录下E4里的那段动人心魄的对话:
Harry: (If I'll not live) I want you to know that if there is any truth in what we taught, I'm going to make you lucky all your life. So every time that you catch that train, and every time that you find something you thought you'd lost, it'll be me.
Georgiana: I love you, Harry Widener.You are the first man that I've ever said that to.
Harry: I hope I live to be the last, but if I don't…be happy.
细数下剧中的几对有故事的人(我真的很难用4集的篇幅记住他们的名字),Harry和Georgiana,Manton家的两个仆人,小女仆和意大利服务生,悍妇和她的老公,杀人犯和五口之家的孩子妈妈。灾难面前人性最深处的关怀与善良总是太过残忍,而更残忍的是在故事最后,视角不是一等舱、二等舱还是船员,而是故意留给观众的全知全能。这是一种近似于无奈与绝望的全知全能,因为我们只是普通人,所以站在这样一个高于生命太多的视角下,即便反观百年前的故事,依旧没法像神明般冷静,而免不了流泪与心痛。
当然,这只是一部剧集,只是谁又能说,相较于那场大灾难背后的万千生命与故事,这依旧是冰山一角。
1. 男主角伯爵大人看上去与囧叔神相似~
2. 夫人的感觉还可以,尤其最后不上救生船拉着自己丈夫的一段印象深刻~
3. 大小姐确实不太有大小姐的范儿~
4.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觉得那只叫Harry的美国小男森挺萌的~
5. 养了一只叫Suki小狗的那个老夫人长得好眼熟,谁提示一下~
6. 我没想到编剧会安安生生的讲美国小男森和大小姐的爱情,晚餐的那一段我一度以为大小姐会跟意大利侍者有故事~
7. 大小姐在救生船旁边说,我不敢一个人上去,对不起请别逼我,然后拥抱她老爸的一段很到位,看得人心里酸酸的~
8. 求你了编剧,让美国小男森和那个带孩子的女仆都活下来吧~
9. 刚刚被科普说那个伯爵夫人是哈利波特他娘亲,于是我开始脑补,话说当年Lily嫁给了Snape,后来老公帮助Dark Lord成就伟业,被封爵位,Lily也由此进入魔法界上流社会,而且不愿人家提及自己麻瓜出身的事情,后来生出了一个思想进步的小女巫⋯⋯
10. 话说那个律师的演员好像是在哈利波特里面给家养小精灵多比配音的~
--------------更新第二集-------------
11. 第二集,各条情节线开始相互照应,骂声该平息些了吧~检查家里的纸巾储备,第四集恐怕要泪崩的~
12. 所以每集长度其实就是40分钟?还是觉得有点仓促,大家认为呢?
13. 这船上除了叫Annie的圆脸萌女仆以外就没有不神经质的女人了吗,每人头上那一团巨大的怨念啊,有同感请排~
14. ——**不适合我,我想开始一段不一样的人生!
——你不觉得我们更应该留下以努力改变现状?
——我已经做得足够努力了~
——所以你放弃?
——我也不在乎被人知道,就让愿做奴隶的人去屈从于奴隶主的皮鞭吧~
此段对话看得真是各种代入感~
15. 爱尔兰口音可萌~
16. 私生子私生女的桥段真是用不够~
17. 唯一的一点问题,我猜很多和我一样有脸盲症和人名记忆困难症的孩子会看得有点辛苦~
18. 感谢评论里面所有同学提供的演员和背景信息,不会玩儿豆瓣,这儿可以@ 人名吗?
基调和康顿庄园差不多,但感觉每集都在重复。不过泰坦尼克依然在最后催人泪下。人只有在临死的时候才能学会宽恕和爱吧。
别总拿97电影作比较嘛,关注的点完全不同,卡梅隆自己都承认了,拍的是大船上的朱罗记,所以干嘛非得说这次方舟上的唐家屯不如人呢~
编剧故意的,明知道都想让Polo活着,哼
依旧很虐心。喜欢Julian Fellowes的多人视角。
这部视角或许更普世大众化,但脉络过分凌乱,剧情的重复,即便是最高潮的撞冰山都让人意兴阑珊。最逊的是感情线,太过刻意和理想化。短短72小时里,严谨刻板如英国人,又哪来的那么多一见钟情呢?只能说,珠玉在前,卡大神的泰坦尼克太耀眼了!
哎 好伤心。
泰坦尼克号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Call it 人生
不是jack rose 版的titanic
2012.10.01 怎么电视剧版都出了啊啊啊啊 英音好棒啊
比唐家屯挫不少。虽然timeline很有趣,但是真的就是混乱而已啊。阶级这个概念貌似被overuse了。。/疑似泪点是怯懦小女仆和男仆之间的爱情。离别的话几近落泪。
对平行叙事的拍摄手段不是很习惯,不过很不错
叙述的方式太过跳跃了 但还是能连起来 爱情的铺陈很少量 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讲灾难时分的众生相 可能是电影版太深入人心 故事和节奏都太顺滑 导致TV版实在难以抓住观众 故事交代的也太草率 满满的唐顿味儿也无法补足故事过于凌乱和不完整的遗憾
我觉得电视剧版的Tianic确实还不错!!!
着重刻画人物导致紧张感不足 人物呢又没个中心 几条感情线随便拉一条就能讲4集
被人称为海上唐顿,看了一下出品单位,很好,ITV,果然还是走唐顿的老路子,体现一下不同舱位人的社会地位差距,主子和仆人,上级和底层。我觉得这部剧很一般,首先是很假,感觉船上的人在逃生的时候好气定神闲,而且很多感情和举动莫名其妙,比如反社会和建筑师的老婆,比如他家没事跳出去找死的女儿
三等舱的 父女 二等舱的夫妻 还有那对恋爱的仆人 真心感人
大爱啊~
一般吧,哪有那么高的评价啊
刚开始看的不习惯,怎么节奏比电影还快?到后来就很想知道编剧对每位主角安排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底层人的故事比上层人的好看,这也是电影里体会不到的。 -- 20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