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逃避纳粹追捕而与家人躲入密室、最后死于集中营的荷兰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记录其在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间的密室生活点滴和心路历程的遗作《安妮日记》,想必是当今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经典著作之一,以此为剧本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至今也已有数十部。
2021年2月25日,又一部以《安妮日记》为题材的荷兰二战电影《我最好的朋友安妮·弗兰克 》(Mijn Beste Vriendin Anne Frank)即将在荷兰上映,相比之前的同题材影片,本片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安妮的闺蜜汉娜·皮克·戈斯拉尔(Hannah Pick-Goslar)的视角讲述了安妮的故事,导演本·桑伯加特(Ben Sombogaart)早在18年前就执导过战争闺蜜题材影片《烽火孪生泪》(De tweeling,2002),对描写女孩子情感的影片的掌控可谓是轻车熟驾。
汉娜本是德国人,她于1928年11月12日出生于德国首都柏林,那时她的小名叫伊丽莎白(Elizabeth)而非皮克,其父汉斯·戈斯拉尔(Hans Goslar,1989-1945)时任德国内政部副部长,母亲则是一名教师,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夫妻二人都是非常虔诚的犹太人。
1933年,希特勒及其党徒上台后,德国国内反犹氛围日益浓厚,汉斯也被迫辞职,他曾试图移民英国,但没有成功,最终他们一家搬到了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南部的一个犹太人社区。汉娜也因此转学到当地的蒙台梭利第六公立学校,正是在这所学校内,汉娜结识了同为犹太少女的安妮·弗兰克,两人很快成为非常要好的闺蜜。
汉娜清楚得记着安妮过生日时得到那本著名的日记本的具体时间,后者在之后的日记中也多次提到汉娜的名字,不过预见到这本日记有一天会被德国人缴了去,为了保护出现在日记中的朋友和家人们,他们的名字都作了简单的改动,比如汉娜在日记中就被称为汉内利(Hanneli)。
荷兰沦陷后,当地犹太人的生活也开始变得跟在德国时一样:各种限制犹太人活动的法律相继出台、 公园和长凳上都布满了禁止犹太人的标志、许多商店都拒绝向犹太人出售商品,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在深夜被全副武装的德国人抓去进行“强制劳动”,这些事情使得阿姆斯特丹犹太社区陷入恐慌之中。
受此影响,汉娜一家的情况也变得非常糟糕,1942年冬天的一个星期六,汉娜的母亲因病去世,此时她的妹妹加布里埃拉(Gabriela)才两岁,而另一个弟弟刚没出生多久,后者甚至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就饿死了,这使汉娜一家原本已惨淡的生活变得更加难以忍受。由于老师全部被捕,学校也已被彻底关闭,汉娜感觉自己的世界快要枯萎了。
这时安妮一家已经躲入了她父亲精心准备的密室之中,汉娜当然不知道这件事,当她有一次来找安妮时,被告知他们一家已经移民去了瑞士,在这之后的三年里她从未想到过其实他们一家就躲在阿姆斯特丹。安妮当然也知道汉娜一家被抓去集中营的事情,她曾在日记中写道:“为什么上天选择让安妮生,而让汉娜死。”
最终,1943年6月20日,汉娜一家和其犹太人一起,被迫带着所有的财产离开阿姆斯特丹,被德国人塞入拥挤的小火车中,然后向东开往德国。在德国边境,犹太人们被迫下车排队,汉娜与加布里埃拉被强制和父亲、祖父和祖母分开,不过他们一家因为持有巴勒斯坦的高级护照而被送入韦斯特博克(Westerbork)集中营。
韦斯特博克是一个中转集中营,负责临时关押将被送往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犹太人,那儿是一个邪恶而残酷的地方,汉娜和加布里埃拉被送入营内的孤儿院,院里的地上总是湿漉漉的,爬满了虱子和跳蚤,汉娜自愿在这里打扫厕所,因为这样她才有机会能偶尔见到自己的父亲。
1944 年2月14日,汉娜一家又被转移到德国境内的卑尔根·贝尔森集中营(Bergen Belsen),汉娜的父亲认为这是一个“幸运”的营地,但这里的条件显然也非常糟,汉娜因为生病而变得越来越虚弱,她在卑尔根贝尔森的医院里呆了一个月。汉娜的祖父则因为长期的艰苦生活而死于心脏病突发,汉娜的父亲也生了场大病。
有一天,汉娜在与塞满了稻草的铁丝网对面的一个犹太人交流时,意外地得知她的好闺蜜安妮·弗兰克居然也被关在这里,不久他们就取得了联系。安妮告诉汉娜,她的父母已被送入奥斯维辛,她本人正在接受治疗,一头秀发被剃个精光。安妮的情况明显更糟,她连潮湿冰冷的孤儿院也住不到,她只能住在没有食物和水的帐篷里,为此汉娜偶尔会把从牙缝里省下的口粮扔给安妮。
在二战的最后时日里,汉娜的父亲和祖母在饥寒交迫中相继去世,只有汉娜带着加布里埃拉独自生活。此时安妮所在的帐篷营地已经被清空,没有人知道到这群人最终去了哪里。4 月初,德国人带着汉娜这批犹太人撤出卑尔根·贝尔森,为了躲避盟军飞机的空袭,他们坐着肮脏的牛车上在德国乡间缓慢游荡。等汉娜从重病中苏醒时,友好的盟军士兵告知德国人已经投降,这是多年来她第一次感受到一丝安慰之情。
回到荷兰后,汉娜在医院又躺了几个月,治愈了严重的肺部感染疾病,安妮的父亲奥托•范克(Otto Fank)突然意外得前来拜访了她,他们相互交流了自己所知的家族成员的去向,关于安妮死于战争结束前几周的讯息,正是出自汉娜之口。
目前汉娜依旧在世,92岁高龄的她生活在以色列,她和丈夫共拥有三个孩子和十个孙辈,为了纪念自己的闺蜜,晚年的汉娜曾多次出镜在几部关于安妮的纪录片中,包括《安妮·弗兰克的最后七个月》(1988)和《安妮·弗兰克的回忆》(1995年)等。
————————————————————
欢迎关注
公众号:战争电影
头条号:电影中的历史
介绍更多战争电影中的历史故事及最新战争历史影视作品资讯
根据《安妮日记》作者安妮的闺密——汉娜·戈斯比的回忆录改编而成
影片服装和道具是一流的,绝对用心。稻草铁丝网隔离了生与死。
无忧无虑的少女时光和集中营的日子交替出现,惊讶人类忍受苦难的极限到底在哪里?人类对他人的同情心底线又在哪里?
103分14秒,汉娜·戈斯拉的故事,真实事件改编,集中营,友情。
反倒是进集中营前让我觉得更窒息,待宰的羔羊。
一段單純又強烈的單戀,在這樣難以想像的極端情況下爆發。簡單,但真摯又美好。
根据《安妮日记》作者安妮的闺密——汉娜·戈斯比的回忆录改编而成。这两个曾分享过一段青春期的女孩到底弯不弯或许早已不重要,我只知道假如汉娜宁愿错过与德国战俘交换、离开集中营的机会,都要为一墙(之后也是生死)之隔的安妮带去食物的做法都不是爱的话,那还有什么能被称得上爱呢?三星半。
看到后面才知道原来是安妮日记的那个安妮 ps网飞的翻译是真的很垃圾
豆瓣条目片长错误。海报也选太难看了吧。中间到后面有点垮。
利益是检验信仰的试金石。面对残酷的战争阴霾,两个少女还能在悲惨生活中保持纯真且坚韧的友谊,或许是黑暗年代种种不幸里的一丝幸运。也正是由于这份友谊,才能让汉娜在时隔几十年后可以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安妮,可以为成就闺蜜生前环游世界梦想而把自己关知道的关于安妮的一切公之于众,才能有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这部压抑且感人的电影。
从好朋友的视角描述安妮弗兰克。想到了在阿姆斯特丹去的安妮之家,游览将近结束时在墙上的三个视频,其中就有汉娜。
之前去阿姆斯特丹的时候参观过她的家。那个年代的人太难了
有点失望
3.5星
好故事讲砸了。集中营里居然细皮嫩肉,富态得胜过疗养院
泪目TAT —— ——【Once friends, forever friends, I will always carry memories of you in my heart. ❤️】
悲傷的歷史 但 整天在 那安妮安妮的 連家人都可以不要 挺繁人 把汗娜這女孩 描寫得太過天真到有點受不了
没有中文翻译是一回事,再就是剧情不太好,本身题材是很好的~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此当穷人的孩子晚当家时,这就成了她的原罪,但真正的原罪其实是贫穷。汉娜已经十四五岁了,她不是个成熟的孩子。她不知道宝宝是怎么来的,她无视风险偷跑去墙边,她不懂得大局为重,她幼稚而情绪化。观众在看到这一幕幕时会气愤于汉娜的不懂事。确实,成年人的角度来看,不懂事情绪化而且还固执的孩子非常令人来气。但仔细想想,这世上大部分十四五岁的孩子都不成熟,只是因为他们生在普通的和平时代,所以他们的不成熟会慢慢成长为成熟,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晚当家从来都不应该是原罪,贫穷才是;不成熟不是错误,战争才是。
一般般,略显平庸了。这个题材其实可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