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HD中字
导演:马克·卡曾斯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其它年份:2021
简介: 曾以巨作《电影史话》漫谈百年影史的马克·卡曾斯,在全球戏院受到疫情影响而冰封之际,以新作回首过往十年的动荡影像革命。抛开编年叙事,改以跳跃的自由联想,将信手拈来的影像,缝缀成灵光闪现的魔幻诗篇。于阿彼查邦的《幻梦墓园》沉睡,在卡拉克斯的《神圣车行》醒来,看见蔡明亮的VR全景幽灵、 戈达尔的错置3D视角,再从《..详细 >
3+,主流电影追求画面和概念化主题,严肃电影在风格化里继续揭示世界与人的阴影和残酷,艺术电影曲高和寡、探索语言。选片和解读参差,几度有些无聊。
975|71/100虽说观点很散,但是都提供了新的角度。解读略显粗暴,很适合新手入门。苏格兰口音偶尔会让我出戏一下下。
这十年的电影发展,还在不断突破禁锢,越来越多的视角和主题正在涌现,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总体来看,它们或者是像阿彼察邦柯南伯格那样,在梦里进一步摸索,亦或是像纪录片一样,更纯粹地关注现实当下,两条路径,本质都是在逃离。
可能现在再看马克.卡曾斯的电影史话更像是影迷化的,尤其这一部新世界,更不是电影史,只是这十年值得一提有着创新电影形式电影的回顾。但跟随着卡曾斯重新回顾新世纪以来的的电影变化,重新梳理观影笔记,花了一些时间也当做下个人的回顾再去思考下,新时代不同类型片的手法的革新。1、电影的音乐和舞蹈开始变得重要。2、其次是更疯狂的视觉设计,但电影依旧有着对传统的致敬和更迭。3、怎么重新利用身体对情感的表达。4、恐怖片的新语言。5、慢速度的电影,6、纪录片的革新 7、摄影机的突破。8、新时代的电影,流媒体的诞生。9、安迪瑟金斯的脸和《爱尔兰人》的还春术,表演的真实性为何?希望还能一直热爱电影,看下去,思考下去,期待下一个十年。
Mark Cousins接纳度还挺高的,VR啊、歌曲MV啊、自己整个舞台表演再把它拍出来的影像啊这些我就难以认同是“电影”= =不过很喜欢他“去欧美化”“去英语化”的“私人电影史”
从《小丑》到《神圣车行》,从豆瓣到Metrograph,满眼皆是熟悉的内容。过去十年是我大规模看片的第一个十年,160分钟显然无法把对这十年的电影发展做到面面俱到,整体的节奏加上Mark Cousins浓重的口音也让人有点不耐烦,但经历了过去一年的电影院关门,以这样一部影片开启今年的戛纳还是很有意义的
既松散也缺乏理论逻辑(这可是数字转型的二十年啊,最后沦为一张亲切的片单,一段我们亲历的电影史。
充满感染力,非常非典型,非常私人化的“电影史”,只集中于卡曾斯眼中的“新”(新的技法、理念,以及2010年代后开始活跃的作者),可惜这种技法讲解自然是无法构筑历史的,电影充其量只能被称作一本私房观影指南,对电影观念的简要补充。由于卡曾斯过于专注于新作者,本片中重要片目的遗漏量堪称匪夷所思,如果说2010年代呢喃核、罗马尼亚新浪潮已经开始转型、《双峰》是电视剧,这些被忽视都可以接受的话,那电影过于意识流的“联想式”讲解逻辑就实在令人难以下咽了,《地心引力》《扎马》等片都因为其在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而被讲解得非常片面,暴殄天物。
能够理解戛纳为何将此影片作为第一场媒体放映,毕竟疫情一年,大银幕集体观影已经成为一种奢侈,需要某种具有仪式感的方式,再次宣告对光影的热爱。只不过,这内容,怎么看都是一篇命题作文,论述尚属扎实,角度却相当平平。内容集中于千禧年后的”新作“,从《冰雪奇缘》到《幻梦墓园》,从《小丑》到《大象席地而坐》,编织出一段工整的新经典史。但,再甜美的情书翻来覆去180分钟也难免考验观者耐心。#Cannes2021
2000年以来优秀电影集锦,适合电影系研究生看。#20230203
一半时间在看过的影片里共鸣 一半时间被种草想着回去一定要补片 疫情真是把电影人逼疯了 思考来思考去感觉电影这个东西都快完蛋了 又或者说随着数码时代和技术革新 电影正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显然是低于一切现实的存在 包括纪录片 …… 虽然在散乱片段和长论文里几度走神 但结尾出现的时候又喜欢了起来:进站的不是火车,是我们
3.5。We need more of this.
不管怎样,对这巨变的十年,影像文献意义上的整理纪录,似乎也只有卡曾斯在认认真真的执行着,又无法避免的,陷入自我和感性中去,这也是电影于此新一轮的更替下,愈加突出的现象之一,而一路走来,正在经历,与这次史话的互动最为密切的我们这一代影迷,也成为了见证刚刚过去的十年的一部分,每个人身上皆背负着一段“史话”,谁都无法代表和洞悉,但谁都在热忱而专注的归纳总结,组成多元的感知与融合,电影正是凭借这股久久未曾熄灭的热情而继续燃烧,尾声门框中的孩子们是迷影精神的新希望,最后一镜“出洞见天地”成为最动人的一瞬,黑暗之中,电影仍在引领着美与世界,向着光芒前进。
# 74 Cannes # 从阿彼察邦到侯孝贤,从Lulu Wang到胡波,亚洲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史最重要的一部分了
PPT电影概括
相比较前作,这部“续作”显得更加“论文化”,导演是绝佳的影史叙述者,跟随他的逻辑在新生代电影的语言创作中游荡,看到的是对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仍然屹立不倒的信心。
2010年代补片指南
#74th Cannes Online# 特别展映。卡曾斯对2010世代电影的回顾(算是他电视专题片的最新续集)。有佳句(主要集中在新媒介方面)而无佳章,套路就是“这部片子的XX拍法电影史上早就有了”(可以拉去跟波米练练哈哈哈哈哈)。加上卡曾斯的选的角度也不是特别刁钻,基本是一个超长的video essay的水准(K B Lee比他强太多了嗷嗷)。入围戛纳也很逻辑,里面提了多少部戛纳的片子啊我的天……亮点:惊现豆瓣(每月1500万啥啥,没听清……);“慢电影作为类型”一段的分析。
还是评一下。对个人影响颇深。不过还是得说,这部比之前的电影,个人意见要多不少。在全球主流➕独立电影审美逐渐被管控和标准后的现在,似乎也挺悲哀的。
#2021/58th金马:请列入电影学科入门必备清单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3+,主流电影追求画面和概念化主题,严肃电影在风格化里继续揭示世界与人的阴影和残酷,艺术电影曲高和寡、探索语言。选片和解读参差,几度有些无聊。
975|71/100虽说观点很散,但是都提供了新的角度。解读略显粗暴,很适合新手入门。苏格兰口音偶尔会让我出戏一下下。
这十年的电影发展,还在不断突破禁锢,越来越多的视角和主题正在涌现,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总体来看,它们或者是像阿彼察邦柯南伯格那样,在梦里进一步摸索,亦或是像纪录片一样,更纯粹地关注现实当下,两条路径,本质都是在逃离。
可能现在再看马克.卡曾斯的电影史话更像是影迷化的,尤其这一部新世界,更不是电影史,只是这十年值得一提有着创新电影形式电影的回顾。但跟随着卡曾斯重新回顾新世纪以来的的电影变化,重新梳理观影笔记,花了一些时间也当做下个人的回顾再去思考下,新时代不同类型片的手法的革新。1、电影的音乐和舞蹈开始变得重要。2、其次是更疯狂的视觉设计,但电影依旧有着对传统的致敬和更迭。3、怎么重新利用身体对情感的表达。4、恐怖片的新语言。5、慢速度的电影,6、纪录片的革新 7、摄影机的突破。8、新时代的电影,流媒体的诞生。9、安迪瑟金斯的脸和《爱尔兰人》的还春术,表演的真实性为何?希望还能一直热爱电影,看下去,思考下去,期待下一个十年。
Mark Cousins接纳度还挺高的,VR啊、歌曲MV啊、自己整个舞台表演再把它拍出来的影像啊这些我就难以认同是“电影”= =不过很喜欢他“去欧美化”“去英语化”的“私人电影史”
从《小丑》到《神圣车行》,从豆瓣到Metrograph,满眼皆是熟悉的内容。过去十年是我大规模看片的第一个十年,160分钟显然无法把对这十年的电影发展做到面面俱到,整体的节奏加上Mark Cousins浓重的口音也让人有点不耐烦,但经历了过去一年的电影院关门,以这样一部影片开启今年的戛纳还是很有意义的
既松散也缺乏理论逻辑(这可是数字转型的二十年啊,最后沦为一张亲切的片单,一段我们亲历的电影史。
充满感染力,非常非典型,非常私人化的“电影史”,只集中于卡曾斯眼中的“新”(新的技法、理念,以及2010年代后开始活跃的作者),可惜这种技法讲解自然是无法构筑历史的,电影充其量只能被称作一本私房观影指南,对电影观念的简要补充。由于卡曾斯过于专注于新作者,本片中重要片目的遗漏量堪称匪夷所思,如果说2010年代呢喃核、罗马尼亚新浪潮已经开始转型、《双峰》是电视剧,这些被忽视都可以接受的话,那电影过于意识流的“联想式”讲解逻辑就实在令人难以下咽了,《地心引力》《扎马》等片都因为其在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而被讲解得非常片面,暴殄天物。
能够理解戛纳为何将此影片作为第一场媒体放映,毕竟疫情一年,大银幕集体观影已经成为一种奢侈,需要某种具有仪式感的方式,再次宣告对光影的热爱。只不过,这内容,怎么看都是一篇命题作文,论述尚属扎实,角度却相当平平。内容集中于千禧年后的”新作“,从《冰雪奇缘》到《幻梦墓园》,从《小丑》到《大象席地而坐》,编织出一段工整的新经典史。但,再甜美的情书翻来覆去180分钟也难免考验观者耐心。#Cannes2021
2000年以来优秀电影集锦,适合电影系研究生看。#20230203
一半时间在看过的影片里共鸣 一半时间被种草想着回去一定要补片 疫情真是把电影人逼疯了 思考来思考去感觉电影这个东西都快完蛋了 又或者说随着数码时代和技术革新 电影正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显然是低于一切现实的存在 包括纪录片 …… 虽然在散乱片段和长论文里几度走神 但结尾出现的时候又喜欢了起来:进站的不是火车,是我们
3.5。We need more of this.
不管怎样,对这巨变的十年,影像文献意义上的整理纪录,似乎也只有卡曾斯在认认真真的执行着,又无法避免的,陷入自我和感性中去,这也是电影于此新一轮的更替下,愈加突出的现象之一,而一路走来,正在经历,与这次史话的互动最为密切的我们这一代影迷,也成为了见证刚刚过去的十年的一部分,每个人身上皆背负着一段“史话”,谁都无法代表和洞悉,但谁都在热忱而专注的归纳总结,组成多元的感知与融合,电影正是凭借这股久久未曾熄灭的热情而继续燃烧,尾声门框中的孩子们是迷影精神的新希望,最后一镜“出洞见天地”成为最动人的一瞬,黑暗之中,电影仍在引领着美与世界,向着光芒前进。
# 74 Cannes # 从阿彼察邦到侯孝贤,从Lulu Wang到胡波,亚洲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史最重要的一部分了
PPT电影概括
相比较前作,这部“续作”显得更加“论文化”,导演是绝佳的影史叙述者,跟随他的逻辑在新生代电影的语言创作中游荡,看到的是对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仍然屹立不倒的信心。
2010年代补片指南
#74th Cannes Online# 特别展映。卡曾斯对2010世代电影的回顾(算是他电视专题片的最新续集)。有佳句(主要集中在新媒介方面)而无佳章,套路就是“这部片子的XX拍法电影史上早就有了”(可以拉去跟波米练练哈哈哈哈哈)。加上卡曾斯的选的角度也不是特别刁钻,基本是一个超长的video essay的水准(K B Lee比他强太多了嗷嗷)。入围戛纳也很逻辑,里面提了多少部戛纳的片子啊我的天……亮点:惊现豆瓣(每月1500万啥啥,没听清……);“慢电影作为类型”一段的分析。
还是评一下。对个人影响颇深。不过还是得说,这部比之前的电影,个人意见要多不少。在全球主流➕独立电影审美逐渐被管控和标准后的现在,似乎也挺悲哀的。
#2021/58th金马:请列入电影学科入门必备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