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群的日与夜

已完结

主演:内详

类型:综艺地区:语言:年份: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1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2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3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4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5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6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13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14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15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16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17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18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19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如果你的母亲是长女

如果你的母亲是长女。

她不起眼,人到中年的她不习惯打扮,她的穿着只求舒适就好,甚至不介意衣服是从姐妹那里甚至女儿那里得来的。

她做着平凡的工作,也许这辈子始终赚不了大钱,但保持温饱还是可以的。所以在家庭聚会的时候从来都没有自己驾车去的可能,当然也永远不必为找停车位而烦恼。虽然每次聚会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家境不如别人,但你总不会因此而自卑。

她的教育程度并不高,但她一定是个安分守己乐于助人的人。虽然不是所有的长女都要为供弟妹读书而放弃自己的学业,但在照顾弟妹方面,她的确是尽心尽力。所以,当你跟她讨论高科技的时候,她不怎么明白,对于电脑她终究没有你在行,科学知识懂的没有你多,但在做人的方面你永远逊于她。

她烧得一手好菜。你们家的餐桌上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什么名贵的食材,但每道菜都是她精心琢磨的,营养和味道方面从来都不输人。

她可能跟她的母亲有心结。也许是埋怨年轻的时候,但她从来都恪守孝道。母亲病了,她终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关心。尽管可能会有争吵,但她们一定是最了解对方的人。

她不修边幅素面朝天,但她细腻,她知道她的家人最需要什么,为了家人她会放弃很多。她在人群中普通,但她在你的生命里一定是重要的人。

很凑巧的,在母亲节的这天看了这部电影。而我的母亲,也是家中的长女。

这部生活气息浓厚的电影,从一开始就让我倍感亲切。虽然他们的故事在香港,可是跟我们的并没有不同。戏剧里的生活并非都是灯红酒绿花前月下,我们的生活永远在柴米油盐中。

从一开始,我的注意点就在鲍起静饰演的人物身上。她跟我的母亲,真的有太多相似了。她们都平凡,但她们都能温和的过自己的生活。
高中时曾经尝试很矫情的写母亲,那时像个套路,写争吵与和好的,自以为那就是好文章。现在的我,不能说是老了,但更喜欢这些平淡细腻动人的东西了。

母亲之于我们的,就像是片中的配乐的吉他声,那么轻却又恰到好处,生命里看似轻,却又重的让我们无所适从。

 2 ) 家常便饭的暖人光辉

■片名:《天水围的日与夜》

■导演:许鞍华

■上映日期:2008年7月14日(中国香港)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天水围并非充斥着无处诉说的悲苦与哀愁,跟香港其他地方乃至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相比,那里的人们没有什么不同。

天水围的负面信息之多,可以从刘国昌的《围。城》里窥见痕迹。旁人便是对社会报道了解无多,也能通过电影明白得七八分。有反必有正,许鞍华这部新片就是从波澜不惊的生活场景入手,讲述同住一幢居民楼里的两个残缺家庭由陌生到亲近,共同走过那个与往年一样的夏天。两个家庭一是贵姐和儿子张家安相依为命,她平时在超市工作。另一边的阿婆是独居老人,女儿离去后与女婿外甥的关系疏远。

如果足够细心去留意回顾,你会发现《天水围的日与夜》从一个夏日清晨开始,到一个明月夜结束,日与夜恰好就是形式上的一天。片头是没有开发前的天水围,黑白色调的泥滩鱼塘,画外有着阵阵的鸟叫潮骚。就在这片土地上,几十层的住宅楼拔地而起,几十万人口在此聚集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时间起止没有任何明示,直到故事过了大半程,观众才明白影片开始于暑期某天,结束于中秋节。类似隔离空间、屏障视线的手法在片中反复运用,就比方开场外婆的寿宴酒席,中间贵姐和家安与舅舅们在外吃饭,如何大快朵颐都被直接略去,不留任何枝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贵姐家里饭桌上总摆放一蛋一菜,母子二人正坐着吃饭,不时发几句评价或者扯点家常。阿婆与他们家有着近似情景,加上买菜、做菜、吃饭等段落,通俗上可以称为“吃”的内容占去影片很大篇幅。沙田之旅是为数不多有出现在外吃饭的场景,阿婆女婿拒绝了她的好意,在尴尬和匆忙中结束了饭局。归来的车上,阿婆送礼,平素节俭的她是先拿出两样东西,再掏出三件东西,叫观众体味出世间的冷暖滋味。

一包贮存的冬菇,从撕去价格标签到送人时的你推我让,做成简单菜肴吃了还不只一顿,后面还有再次挑选冬菇的场景。小地方上影片可以说是巨细靡遗,冬菇之缘算是有始有终,买报、徐老师等内容也不例外。伴随电影还有着许多大小悬念,比如初看这少年怎么成天无所事事宅家里睡懒觉,习惯性回答“哦”是不是母子关系不佳,催着开席吃饭、打麻将的客气劲是不是家族关系暗藏玄机。导演有意留下一系列问号,再通过不经意的答案点提来解开,观众得以恍然大悟。

强调天水围不仅是来自标题的突出,假设是表现普通香港人酱醋油盐的生活,那叫《日与夜》都无妨。但有着天水围的假设前提,两个家庭的一切都要跟有意出现的空镜头挂钩,镜头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天水围住宅区建筑的昼夜景象。越到了后半程,观众才恍然大悟,麻将桌上的情况原来可以看做贵姐一直让着弟妹,外婆这位从小看到大的老人也看在眼里,所以催着赶紧吃饭。她们关系没有不和,相反是母女同心。受过帮助的弟弟们没有忘记姐姐的恩情,小到月饼大到家安听到的那些话,确实能够叫人释然。《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多数人物无一例外都散发着一名叫人情味的东西,唯一不那么搭调的阿婆女婿一家恰恰不住在天水围。

母子亲情、家族关系更是电影要表现的重中之重,其中贵姐的牺牲无疑是有代表性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尝试了大胆地插入黑白老照片的部分,由外婆病床上的感慨勾起一段伤心往事,参加亲戚丧礼也有跳出戏外的内容。贵姐的昨天与今天,进而是家庭与家族,最后是一整个天水围的过去与现在,由单一个体上升到时代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层次的变化对比。

贵姐对生活没有多余的埋怨,却不是三缄其口的忍耐型。她保持着平凡底层对待生活的坦然顺命,再多苦难也真放得下,默默付出亦是值得。对儿子、对亲人、对阿婆,宽容与善心尤其难能可贵。由贵姐自身所触发的过去记忆,更表明许鞍华的目光从天水围放到了整个香港。明月千里寄相思,人生但求皎月般圆满,如有残缺破损,也是常事。自当迎难而上,寻得豁然达观。

 3 ) 平淡如水的波澜起伏的都是生活

英文译作the way we are
看完后再看简介,相信港人的观影感受绝对大于其他
因为媒介视野里的天水围因聚集平民和凶案频发为民众所知
那么这部片子的社会效应便自然不简单

the way we are,你并不知道我的世界,那么让你看看我的生活
so warm, so sweet.

友人说剧本是港大还是哪个高校就读大学的女生所写
言语里充满显而易见的夸赞和欣赏
那时我还没看电影 许鞍华三个字带来的期待无法具象表达

感觉却是像极了《女人四十》和《一一》
看《女》之前我还期待那是个文艺气息浓厚的卖弄心思的女性导演作品
一两个小时过去后期待的都没有 想不到的却很多

她们就是你身边的大妈大婶婆婆
上有老下有小
在家里会把头发用发卡别起来
会穿白色宽松的内衣洗衣服 用衣架撑起来挂在晾衣绳上
会烧菜做饭不很多话 看到人都温柔的开朗的笑
为身边的丈夫儿子婆婆兄弟姐妹表亲忙碌
从工作到家庭不停歇的劳作

没人夸过她们
只是所有人都时刻需要着她们
她时刻都在 打理所有琐碎的事情 不吭声 好吃的东西孩子先吃 不谈论政治文艺 家庭生活里开心之处笑的由衷和欣慰

我想起了家庭主妇的妈妈
因为其实你们的付出如此的心甘情愿
受益的人像我之类都只记得理所当然

就像 你买保险 我也和你一样觉得受益人是我和爸爸
你也会在我其实都不太明白的幼时就告诉我你在哪里藏了私房钱
叮嘱我要记得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的密码
你温柔的笑温暖的拥抱是我走到天涯海角都会纠缠的牵挂

所以我从来不假设你不在的境况 并且旷日持久的忽略这件事的必然
片子里的女人们已为人母多年
她们接受生命的循环坦荡看待生死

虽然 在随便哪个时刻被回忆冲击怀念旧爱和故人时 还是会抽搐不止的放声大哭

学编剧的我从来都眼高手低
或者说 年轻的我们尚且不懂生活
我们爱看戏剧冲突明显的情节 爱看场面火爆的好莱坞 沉浸两男两女爱恨纠缠的韩剧 追捧怪异陆离幻想神奇的美好少年的脸
即使是看故事
我们也追求大悲大喜 起承转合 构思精妙 大彻大悟

却始终无法相信并深刻的了解
生活 纵使没有开始没有结尾 没有故事没有情节 而其本身 就是莫大的意义

 4 ) 那些母亲教我的事

        
一.

你也有这样一个母亲吧:那时你还小,在某个暑假慵懒的阳光中醒来,母亲已上班去了,你无所事事,等她提着菜篮子回家,做一顿寻常晚饭。饭菜做好,总少不了鸡蛋、番茄、青菜。你和她说几句家常话,或者自然沉默着。那时你记不住太多东西,但多年后每到傍晚,你还是会想起那些落地的阳光、潮湿慵懒的空气、菜倒入油锅时的哗啦声响、还有被钨丝灯点亮的屋子。屋子里浮着沉沉黄光,你无聊看着电视,母亲在一旁忙着家务。你总以为这样的日子会年复一年,不免有些不耐烦,也总以为身旁这个人不会变老,会一直这样唠叨忙碌着。

电影里,贵姐是这样普通,普通到你一下就想起自己的母亲。她在超市场工作,带着围裙,套上手套,每日搬运、包装、售卖着一堆榴莲、西瓜、苹果。下了班,提着卷纸、冻肉、打折鸡蛋回家,放好钥匙,为在家呆了一整天的儿子家安做饭。蒸鸡蛋、炒青菜,两碗白饭,简单得如同母子之间的寥寥对话。

你或许能够想见吧,那种最熟悉的亲人间,才会存在的安静和空白。

也就是这样一个母亲,自己的几个弟弟住在高档社区。一家人为家安的外婆做寿,来到酒楼聚会,弟弟弟媳围坐着打麻将,贵姐一个人坐在旁边。弟媳肚子疼,她帮替着打,赢了放进弟媳的抽屉,输了用自己的钱赔上。弟弟们熟悉自家姐姐,所以并不见怪。儿子也正坐在角落里,几个表弟表妹们正讨论什么时候回纽约。

母子碰在一起,相互看一眼,有些无聊,有些局促。他们住的地方,叫天水围。那里离市区几十公里,数千间公屋,住数十万人,不少家庭靠着失业综援过活。聚会完了,两人步行,住着大巴返家,灯影静静。

这是一个城市角落的卑微母子吗?我想不是,他们只是平凡。母亲买报纸会在意有没有送纸巾,儿子拿起报纸会先找娱乐版,两人在周日早晨闲散地吃着早晨。倘若你也生长在寻常街巷,你会闻到那熟悉的气息:豆浆、面包、拖鞋嗒嗒敲着地板、周末没什么好看的电视节目。

这是一个歌颂平凡的沉闷故事吧?我想也不是。这世界呢,有人活得潦草,有人活得马虎,有人活得火烧火燎,有人活得落落寡欢。唯独这位母亲,在天水围的四方拥堵中,活得从容、柔和、不疾不徐、富有尊严。


        
二.

同一栋楼里,新搬来了一个老婆婆,姓梁。梁阿婆用发黑的硬币买牛肉,在坏了灯的厨房里炒菜,一个人寂寂寥寥地吃饭。墙上贴满了照片,自己的,和亲人的,却只能一个人撑着木桌发呆。天黑了,手提灯下,继续炒牛肉青菜,再一个人寂寂寥寥地吃掉。

梁阿婆在超市找工作,认识了贵姐。一开始阿婆胆怯、生疏且沉默,贵姐也不以为意,买东西时随手就替她付了账,在楼下的便利店遇见,也会打电话叫儿子帮着搬电视机上楼。回到家,又让家安帮着调试电视机、换掉坏的电灯泡。厨房的灯修好,阿婆抬头,一脸金色微笑,夜里从柜中翻出一包冬菇,细心把价格的标签撕掉,想要送给母子。一个老人晚年想要什么,无非是有人说说话,帮着做些事,知道被人关心着。

可这个简单的愿望,对梁阿婆也是遥远的。阿婆原有个女儿,去世了,女婿带着外孙又再结了婚,却不愿抚养自己。后来,梁老太鼓足勇气约见了女婿,一生节俭还买了贵重首饰,想要送给女婿一家。她的意思,是想为外孙尽责,也想有人为自己送终,走完生命最后一程。女婿拒绝了她,说现任老婆比较小气,只能养她现在的妈妈。彼此客气地喝完茶,女婿匆匆走了。

赴宴之前,阿婆一夜未眠,看着太阳升起,满心希望余生有靠。最终,她还是坐上公交,回到了远离尘嚣的天水围。无论是餐桌上还是归程中,贵姐一直在她身旁陪着。公车上,灰心的阿婆沉默许久,拿出所有首饰交给了贵姐。贵姐也不推辞,将东西塞进包里,说我先帮你收着,以后要用钱,我帮你搞定。

不说安慰的话,只是安静坐在阿婆身边,挽着她的手臂,自己却先红了眼眶。

我想,所谓好心肠,就是如此了。无关怜悯,也无涉崇高,只是如此自然地伸出了手,携人走一段,共一时风雨,赠人以最为朴质的尊重、理解、关怀。

再到后来,贵姐、家安与阿婆一起过中秋,吃完冬菇、鸡蛋、菱角、扁豆,铺一张报纸,剥一个排球般大的柚子,三个人围坐在天蓝色挂灯下,阿婆笑说柚子很甜,窗外万家灯火。

是的,你还记得那样的日子吗,哪怕原本陌生不识,哪怕相距繁华很远,我们都能和煦地将邻居视为亲人,将世界看作眼前的一方小桌,相互牵扶,相待坦诚,在桌子上堆满水果,用温柔将屋子点亮。


        
三.

家安眼中的母亲,或许是这个样子:独立、和善、偶尔固执得有点可笑,却在琐碎中怡然自得,学着把鸡蛋做出各种花样:蒸、煎、煮、和虾仁炒、和豆角炒。她这一生,就像往返于天水围与市区的双层巴士,宽敞,齐整,奔波的路程漫长,却不忧风雨不忧晴,在城郊的青翠里行得温和。

活得平淡?也不尽然。贵姐是家中长女,十多岁就到纱厂做工,姐弟们住在木板房里,老鼠常在脚旁穿行环绕。她供养大弟读书,再继续供二弟,一直到结了婚,也不时拿钱回来帮扶家人。丈夫同是老实人,从不出声,还加上自己的一份钱。

后来,弟弟们都事业有成,搬进了高档社区,儿女也到了国外读书。后来,她的丈夫去世了,留下她独自一人,抚养年幼的家安。

将亲人送入富足生活,煎熬过了生离死别,贵姐带着儿子,退回到了寂寂小小的天水围。每日坐车到很远的城市中心上班,把狭窄局促的屋子收拾得整洁,对购物抽奖之类的事置之一笑淡然忘之,宁愿在家与阿婆过中秋也不去匡湖居凑那喧哗热闹,还能不用任何配菜,做一道让儿子连声称赞好味的香菇。

你知道的,碗筷声、拖地声、脚步声、笑声、回家丢下钥匙的叮当声、报纸翻开时的哗啦声、衣服晾晒时的滴答声……倘若我们低身聆听,那些凡世尘音,总能将生活的缝隙填满,将长街的寂静敲响,一如中秋月圆时人们在广场上亮起的灯笼,星星点点光,就暖了夜的的阴凉。

后来,家安的外婆生病了,医院里撒着娇要吃燕窝粥。贵姐知道,悄悄煮了过去,嘱咐儿子说是弟妹做的。外婆喝着粥,无意就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对家安讲起了一家人过去的故事。外婆说:“她这个人呀,天天都是傻乎乎的,只懂得个做字。”

这时候,琴声响起,画面切入一幅幅黑白老照片,都是年轻的纺织女工。女儿仿佛就在其中,往昔岁月一下子浮现眼前。外婆喝着粥,低着头,舒口气,勺子在空中停留良久,那一声感谢,始终还是没说出口。

贵姐脸上总是挂微笑,那笑就像个竹筛子,滤掉了生活中卑微的、狭小的、歪斜的,留下了人心里饱满的、圆润的、齐整的。她把菜煮得漂亮,日子也一样不卑不亢、铿然有声。

唯独有一天,儿子从衣柜翻出丈夫生前的牛仔裤,太窄,只能仍掉。她走到垃圾桶旁,把裤子和其他垃圾一起丢下。她刚要转身,想到有人会捡,忽又停下,将桶盖翻开,把裤子捡出,小心地叠好,放在垃圾桶盖上,又再拿起,翻了一翻,恍惚看着。

那一瞬间,过往的记忆被打捞起来:那是她带着白花,穿着白衣,在丈夫送殡的途中,躲在卫生间里哭得痛心。也只有在那一瞬间,对亲人的思念,才像锥子一样刺开了生活的厚壳,透出缕缕悲伤的底色。

贵姐看着牛仔裤,在两盏楼灯的暗光里,站了一会,重又转身回家。正如我们曾穿越过的那些长夜,幽暗不是消失,而是沉淀在心里,然而天总会亮,我们所迎来的阳光,和往昔与来日并没有不同。

正如电影的最后,贵姐和家安去看外婆。外婆聊起姨婆前阵子找回大女儿,找了几十年,找回了有什么用呢,都不见这么久,连妈妈叫什么名字都差点不记得了。

外婆感慨:做人真是很难的。

贵姐床边削着苹果,笑一笑,回答道:有多难呢?

有人说得透彻:我喜欢贵姐,不是因为她是个好人,做了这些善良的事,而是因为,她只是顺应了自己的本性而已。



四.

天水围的故事,原不是这样开始说起的。很久以来,天水围在香港人眼中,是偏远拥挤的悲情市镇,是林夕歌中所唱“围住了的血汗,围住了的跌宕”的繁华角落。这里的自杀率曾是全港最高。2004年天恒邨失业的李柏森,用刀杀死妻女继而自杀,震惊全港。

一开始,导演许鞍华想拍这个事件,却找不到投资。后来,她决定更换题材,一个搁下了许多年的故事,一下子出现在她脑海。

那是2000年,许鞍华收到一个剧本,是香港中文大学一个叫吕筱华的学生写的,讲述一个单身妈妈与孩子在荃湾屋邨生活的故事。

许鞍华说,一直被这个剧本惊讶着:“以为两母子的关系是不好的,结果他们关系不错;以为妈妈的弟弟是看不起他们,原来不是;以为男孩子是单恋女教师,也不是;以为祖母死了,结果死的是另外一个老人……它的情节全部都是在反高潮,但很让人有追看性。”

重拾这个故事,不仅因为需要的钱少些,更是因为在天水围的采访中,许鞍华发现,“那里的居民们并非过着大众所想象的悲惨畸形生活;他们的确贫困,生活繁琐,面临着无穷无尽的烦恼,但也同时享受着点滴的生活乐趣,保持着邻里间的温情,维护着家庭间的亲情。”

拿着120万港币——够拍一部电视电影的钱,花了14个工作日,许鞍华完成了这部电影。电影后来获了很多奖,当地居民也很喜欢,她也由此获得投资,把最初计划的“黑暗的天水围”——《天水围的夜与雾》拍了出来。

如今看来,无心插柳,一部《日与夜》、一部《夜与雾》,反倒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天水围。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条河流的两岸,我们轻蔑不了那沉静的、温和的,也躲避不了那阴霾的、痛楚的。

自己却深爱这一部《日与夜》。初看真不像一部电影,影像朴拙,节奏轻缓,做饭、吃饭、买报、聊天、上班下班、出行回家,一些生活的边角余料就拼起了整个故事。但倘若我们静心驻足,你会知晓那其中的静水流深。香港的电影学者舒琪说:“我不以为《天水围的日与夜》是一部简单的电影。它展现的不独是一份气度与情怀,还有无比的信念与勇气。”

电影里的贵姐,总是让我想起自己的母亲。她是家里的二姐,初中没读完就进了童装厂,帮扶五个弟弟弟妹妹的生活,一辈子不轻怨、不动怒,从不丢失笑容。我常想,有一天当我离开母亲,她在那几十年的生活里,教会了我什么?

电影里,家安在母亲的陪伴下,沉缓坚实地成长了:他学会每次都买有赠品的报纸,去团契时不轻易拿桌上的食物,安静地折衣服、拖地板,把榴莲和柚子剥得熟练又漂亮。当舅舅说会考如果考不好,就供他出国留学时,他回答:“读书是应该有得读的,有学费减免的么。”家安的意思,是要靠自己。

然而,母亲会老去,家安也总会走出天水围。就像这城市里的许多年轻人,终将告别故土,常以异乡为家,那母亲所馈赠我们的,会深烙在我们身上吗?

有一天,你面对生活满面愁容,是否会记起那一份母亲的勤勉、豁达、顺应本心、只求活得让自己尊重?

有一天,你离家远行,一头扎进繁华,是否会忘掉母亲这一生的荣耀:像她一样,在这个繁琐、庞大的世界里,始终怀揣一份对世界最基本的善意,是多么璀璨的一件事。


 5 ) 还原一个真实的天水围城

一姐の香港电影漫游

获金像奖、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及东京电影节亚洲电影奖的《天水围的日与夜(The Way We Are)》,是许鞍华导演的一部叫好不叫座的电影,2008年在香港放映,影院场次安排极少,至今没在大陆地区上映。天水围接连爆发多起惨绝人寰的社会负面新闻,媒体更是对当地造成恶劣影响。许鞍华拍摄《天水围的日与夜》(鲍起静、梁进龙、陈丽云主演),试图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天水围的生活,故事平淡无奇却倍感温馨。之后许鞍华又推出同样发生在天水围的电影:犯罪题材的《天水围的夜与雾(Night and Fog)》,由任达华与张静初主演,将真实案件搬上银幕。

1... 围城

《天水围的日与夜》电影取景地点:天水围。

天水围诸多社会问题,林夕有感而创作《天水·围城》,李克勤演唱。此曲一出,就因歌词中“气候太凉,像残酷得天生等天养”犀利批判社会阴暗面的负面内容遭到香港民众投诉。 “人静便心凉”表面自嘲,实则彻底自暴自弃的怨言,更是透露深深的无助之感。

李克勤《天水·围城》另有一句“无车票又怎去觅去路”也道出了天水围与世隔绝、交通不便的地理局限性,这里距离香港市中心区遥远,交通工具只有小巴、出租车和轻轨,出门走20分钟才能到达地铁站,所以标题有钱钟书《围城》的概念。“尺地寸金”是整个香港的行情。可以说这首歌几乎每一句词都是有人文背景的。

一姐因为听过李克勤《天水·围城》,看过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深受震撼,于是只身前往香港天水围一探究竟。一姐亲眼所见的天水围,究竟是符合林夕笔下凄凉、压抑的气氛,还是更贴近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的生活气息?抑或是许鞍华的另一部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肃杀的黑暗风格呢?

2... 边城

(1)天水围的地理位置

天水围并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个比较大的住宅区、居民区,有许多楼房成排耸立,轻轨列车穿插其中。轻轨铁路,简直就是文艺小清新们的拍照圣地啊。一姐在天水围的树荫下走着,阳光明媚,鸽子麻雀在地上不知道忙着啄食什么,感觉日子多么的惬意啊!李克勤那首交响乐元素的《天水围城》太过激烈,显然不适合此刻踏上天水围的心情了,反而是孙燕姿的《On The Road》(钢琴演奏的纯音乐版《真的》)最接近这种轻松快乐。

走着走着,云好清澈,舍不得放开,手心里的温热。

抬头看看蓝天白云,看看细碎繁茂的树干枝叶,满满的都是风景。

梁婆婆走过的这条路,一姐也走过。开头的路也很美好。

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轻轨,蔓延整个天水围,仿佛这个小城流淌着生命力的经脉。

敬告:

拍照的时候请务必留意红绿灯,注意安全哦。

天水围在香港新界元朗区,距离旺角较远,距离中环更远,属于香港郊区,一般来香港旅游都不会去天水围,就是香港本地人也不太愿意去天水围,天水围的居民因为车费和路途的限制,也不常出天水围。

天水围地铁站出口。

出天水围地铁站,走下右手边的天桥,向左转就是天水围居民区。

天水围沿路可以看到天耀邨、天泽邨、天恩邨等居民楼小区。每个小区都是成排的楼房。

路途较长,快速行走至尽头至少需要二十分钟,风景怡人,不但适合拍照也适合休闲散步,要不是因为媒体渲染,完全看不出这里发生过恶性案件。

站在这里望着列车驰过,有一种坐在火车上的异乡漂泊感。

远远的,楼房林立就如巍峨群山。

(2)天水围的分布及结构

鸟语花香的天水围是一个慢节奏的世外桃源。

公租房与私人住宅,贫民窟与豪宅,全都长得一模一样。同内地一样,能住进公租房的都是生活失去保障的最底层的人,政府保障他们的住房问题。

曾经这里的人口大多数是穷苦的劳动工人,不断有大陆人移民此地,通过与港人联姻的方式。

天水围里有社区、公园、教堂、中小学校、幼儿园、运动场、大商场、小超市、菜市场、车站……似乎颇能自给自足。故与其说与世隔绝,不如说是世外桃源。李克勤的《天水、围城》,林夕填词形容“围住了升学”、“围住了收获”、“围住了血汗”的天水围是“自成一国”,毫不夸张。

如果赶上一个天气晴朗的时候去天水围散步,心情只会更好。你不会觉得这里的悲情。

3... 孤城

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没有戏剧化的起伏转折,只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挣扎和无能为力的温情。看的过程中一边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一边对照自己联想到自己如何经历老年生活。

贵姐和安仔母子相依为命的生活,梁婆婆晚年的孤单生活,高度还原平凡人的生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不矫饰,不煽情,平淡道来,一层一层,直至剥到生活最深处的真情。

梁婆婆起初对贵姐的出现略有冷淡的抗拒、梁婆婆买牛肉嫌太多吃不完、贵姐买油送油,梁婆婆送冬菇,生活的点点滴滴,道不尽人情冷暖,其中的精打细算、柴米油盐,邻里之间的照应,都在许鞍华的镜头下展露,重要的就是一个人情味儿。

我们都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其实和我们的并无差别。

现代人与人之间的防备和隔阂还是很重的,不轻易和人凑近乎。从前隔壁左右的,吃个饭都在一起,现在邻里不相往来,可能2046永远没见到过2047长什么样子,2045可能已经换了两个新房客。


香港作家黄碧云,专攻犯罪心理学,写过多部揭露人性阴暗面的作品,她曾为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写过一篇观后感,用更为细微、琐碎的语言风格讲述这部电影。

黄碧云评《天水围的日与夜》:Reflection of Life

在孤独与贫乏之中,就是那么多。回到家。洗菜。切牛肉。开炉。下油。炒牛肉。菜心。炒好。吃饭。吃完饭。洗碗。生活不过是这么一回事。吃一餐,独自坐着,夜了。再吃另一餐。着了光管灯。下午的菜心牛肉,再吃一遍。再坐着。身后有窗。那是天水围。香港任何一个屋村不言寂寞悲哀的,重复单调的生活。


然而不能忽略的是,天水围中生活着怎样的一群人:有孤寡老人,面对养老和临终问题;有穷人,有劳动者,负担养家职责;有年轻人,他们又是渴望走出围城还是留在围城找份工作?……

梁婆婆孤苦伶仃的一个人,搬来天水围生活,没有亲友投靠,在超市找了份工作养活自己,精简度日。黄碧云这段文字便是写她。老人的处境是如此悲苦,不知所剩时日,凄凄不知所终。

4... 伤城

梁婆婆还有一个女婿和外孙。梁婆婆想去探望孙子阿杰,贵姐陪同坐车前往。一路颠簸,在餐厅见到了女婿。梁婆婆拿出准备好的金链子和金戒指,嘱咐分别送给外孙和女婿。然而女婿拒收礼品,推脱便要走。老人没能见到孙子。阿婆希望尽最后一点力气给亲人好处,换来更深的心寒与失落。

在回去的车上,阿婆将礼物交给身旁的贵姐。阿婆颤巍巍的声音,发自肺腑地告诉贵姐“我做鬼都会保佑安仔读书好”。她已经想到了自己的逝去。贵姐不由得紧紧地挽住了老人的胳膊。

《天水围的日与夜》是用温情掩藏了悲情,正如我行走在天水围,只见阳光普照,绿树成荫,天空蔚蓝,一缕祥云。


PS

一个题外话:心理危机干预与健康心理学。

人的心理有几个状态:正常心理、异常心理,而正常人亦会出现不健康心理,比如苦闷、压力大、悲伤。人总有遇到不顺,总有绝望的时候。遇到问题多想想如何解决问题才是关键,遇到不幸大可哭一场或者找人倾诉以宣泄出来,最严重的出现类似抑郁的感觉或希死心理,更要善于自我调节,任何时候,好好活下去才能战胜困难。这个世界上谁没有烦恼,谁没有压力,必要好好爱护自己,和家人朋友和睦相处,营造一个愉悦的环境。

天无绝人之路,好人一生平安。


天水围地图指引

生活还在继续,别人有别人的福祸,我亦有自己的去路。

天水围有那么多轨道和方向,哪一趟车通往幸福。

一姐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天水围。

 6 ) 以平凡打动你我

这是当初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看的电影,一部高中生不太爱看的电影类型。

尽管如此,在老师的监督下,大家还是坐在教室里看下去了,一旦进入了电影故事里,就慢慢被娓娓道来的天水围的故事所打动。

没有高潮,没有狗血,没有斗争,电影展现的是平凡人的日与夜,是香港老百姓的家与常,刻画当下香港最底层人民的人生百态,社会矛盾。

我们需要这样简单的电影,这样脱离玛丽苏少女意淫与英雄泛滥的电影,这样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有共鸣的电影

 短评

沉静的美,默然的温暖,无声的感动。

8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许鞍华喜欢拍小人物,拍的也出彩,生活的平淡与酸甜都有,但这部不好说列....温情有许多

12分钟前
  • Dyingpluto
  • 推荐

《天水围的日与夜》展现了主流港片之外的一抹清新, “琐碎便是生活”阐述的克制又不失温情,是近五年来最细腻动人的香港文艺电影。

1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看完以后我突然觉得我要嫁一个张家安那样的人。。。为什么呢,我也不知道

18分钟前
  • la vie en rose
  • 还行

一般般

22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6/10。叙事散漫实则暗中推动,阿婆开头为何孤身一人又在等谁电话,为看望外孙和女儿早逝的事件留伏笔,儿子无所事事的样子逐渐令观众改变其印象(深受老师喜欢,不打麻将不妒忌出国学习的亲戚),母子讨论便利店报纸开支、吃月饼(舅舅的关心)榴莲(家人的分享)袖子(邻里的陪伴),话语和生活场景还原准确。

2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1、日复一日,平平淡淡,一餐两菜,这就是生活。2、鲍起静演得好好,难怪不得拿影后。3、梁进龙演的阿安好乖仔。4、善良的妈妈,善良的儿子。5、原来香港人过中秋节如此温馨热闹。

28分钟前
  • 叽里呱啦
  • 力荐

许鞍华迈向大师级别的作品

29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这是一杯微温的白开水,浸润着柔软你的内心。

31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

我一直在等待电影中的突变,觉得应该会有类似贵姐一家和大家庭不和睦,又或者外婆暴病住院甚至死去这样的转折。可是电影至始至终都没有这样的情节,看完之后才发现其实真实的生活是很少有那样的东西的,生活就是琐碎的。

36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09年看的时候,我活得像张家安;16年重看,我已经活得像阿婆;愿多年后再重温,我会活得像贵姐。

39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日子一天天过,张家安亦从母亲身上、几件平常事中了解到生活的多面,舅舅们并没在心理上疏远他们母子,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他做好了若是会考成绩不理想,便出来做事的准备

42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讲述倔强和孤独的淡淡的片子。不过隐约在安身上有基督教教化的意思在,团契也还是有作用的,当初总认为两位老人会死,最后也没事:相反当年姐供弟读书,现在两个弟弟又反过来要供姐姐的小孩——哪怕只是表达一下客气吧,最后毕竟中秋夜,影片在悲戚的淡淡中,最后又向上了。温情的片子。

46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安仔好乖好靓仔啊!(感觉是gay

5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很温馨

55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这样平心静气的作品不多见。

58分钟前
  • 能工巧匠沙门哥
  • 推荐

鮑起靜真是冇得頂…

59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市井生活,寫實風格。難得一見的香港電影類型。許鞍華的細膩。

1小时前
  • 眠空御守
  • 还行

像溪流一样润物细无声

1小时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现在已经看不进去这种文艺片了

1小时前
  • mon bab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