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环球银幕》2021年10月刊)
五十而知天命。造梦半生后,许多电影人都开始回溯生命中的平静与无常。53岁的费里尼捧出《阿玛柯德》,在里米尼的小镇之春中重新编织儿时的幻与真;57岁的阿方索·卡隆则将记忆去色,用一部《罗马》回望童年的幸福与跌宕。而刚过天命之年的保罗·索伦蒂诺,也悟到了年龄的象征意义。“也许我已经达到可以处理一个自传题材的年纪了。”他说,“无需躲在像教皇(《年轻的教宗》)或者捷普(《绝美之城》)这种人物后面,我可以直接面对这个故事。”在获得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上帝之手》中,这位意大利导演重走故乡那不勒斯海边的小路,把少年心事摊开,一一尽数。
《上帝之手》以喃喃的私语讲述了一段旧事:1984年,坊间传言马拉多纳即将加盟意甲的那不勒斯队,而少年法贝托·希萨(菲利波·斯科蒂饰)也迎来了躁动的青春期。其乐融融的一家人里总有聊不完的趣事,性感惹火的小姨总是若有若无地在勾引谁,热爱恶作剧的父母争吵又和好……某天,这种看似“一切都好,只缺烦恼”的生活突然因为一场意外改变,成为了孤儿的法贝托不得不成熟起来,他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他想要拍电影,让这痛苦成为创作的源泉,一直流到无垠的大海中去。
《上帝之手》描绘了上世纪80年代意大利南部的风情,阳光、碧浪、足球、电影,各种怀旧的文化符号和迷影情结遍布其中,在看似中产和享乐主义的表象背后,却包裹着一个残酷的“成长物语”:少年不得不离开父母的庇护,他甚至来不及和所依赖的一切好好道别。
索伦蒂诺坦言,这一切都是“上帝之手”的安排。16岁的他没有跟随父母一同去山间度假,而是选择留在那不勒斯看马拉多纳的比赛,却不想父母在别墅中因一氧化碳中毒身亡。他借片中葬礼的戏份,用宿命论的口吻和判词般的结构,把“马拉多纳—法贝托的幸存—上帝之手”三层文本精妙编排在一起,制造出了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索伦蒂诺不想为此粉饰他的经历,影片十分坦荡地展示着少男被荷尔蒙支配的大脑:马拉多纳作为足球巨星,承载着青春期男孩对男性气质的肯定与渴求;美艳又爱裸露的小姨,则在一大堆男性凝视的镜头里成为了主人公性幻想的客体,也成为了他创作的缪斯。然而,当法贝托的哥哥说,如果“睡到小姨”和“马拉多纳加盟那不勒斯”只能二选一时,法贝托选择了后者,这暗示着他对某种想象中男子气概本源的向往。在这种自然的内驱力下,影片显得是那么诚实而不油腻。《每日银幕》的影评人乔纳森·罗姆尼因此说到:“不加修饰的男性气质……常常是索伦蒂诺作品中令人生厌的部分。但片中呈现的亲密关系也产生了一种轻盈和温柔,这种感觉他新作中的调剂和补充。”
“轻盈”是事过境迁后面对人生无常的释怀,“温柔”则是回忆故人时的脸上的一抹微笑。绿茵场中令人折服的球王、游艇上不羁的浪子还有摄像机后不苟言笑的导演轮番登场,只是为这个“男孩成为男人”的仪式担当护法,而女人们才是真正给他指引方向的人。母亲教给他什么是责任,小姨教给他什么是欲望,而房东太太则用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床戏,让他知道什么是希望。索伦蒂诺用一种费里尼般的、极为冒犯的方法,把初体验的震撼带给银幕前的观众。从这里开始,他不再需要我们关注“事实”,他把法贝托还给了角色自己,让我们透过这个少年,再度体验成长中的那些震撼而难忘的时刻。
《上帝之手》在它平静甚至零散的叙事下,包含了如此多汹涌澎湃的情感。它既有真实的故事作底,又有虚构的情节作梁,二者一起构造一个完整的空间,足以容纳下人生在世的各种酸甜苦辣咸。所以当片尾响起Pino Daniele的经典老歌《Napule è》时,无人不动容:“那不勒斯是一千种色彩,那不勒斯是一千种恐惧,那不勒斯是一个缓缓响起的孩子的声音,因此你知道你不再孤单……”索伦蒂诺关于往事的一千种情绪,都埋在影像之中了。在看似絮絮不止的结尾里,他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这样,永远有新的篇章在等着你,我们不必耽于过去,向前看,上帝之手会在背后将你轻轻托起。
当全世界都在欢呼雀跃,而你却感觉外界的一切仿佛都与自己无关,
因为你正好沉浸在一段痛苦的经历之中。
那些欢庆的时刻可能是
2000年全球的千禧跨年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
2018年SpaceX将Tesla送入太空…
而你的痛苦可能是
亲人的离世
恋人的分手
考试的失利
期待的落空等等
对于1970年生人的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来说,今年51岁的他也有过这样的一段人生经历。
于是,他让影片中的男孩儿法贝托,在1986年,即将17岁的时候,经历了人生的转折点。
那一年那不勒斯重金签下了马拉多纳,
他的生活正在被身体里的荷尔蒙支配。
一方面仰望着足球巨星,
一方面被性感小姨吸引,
上一秒他还与全家人和全城人一起,庆祝马拉多纳带领阿根廷队赢得了世界杯,
下一秒却成了失去父母的孤儿。
之后,无论马拉多纳回到意大利,带领那不勒斯在意甲联赛取得怎样的成绩,即便那不勒斯全城沸腾,但是故事里的少年再也无法将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系起来。
他能想到的,让自己活下去的方式,就是离开家乡,去往罗马——因为他想拍电影。
如果你也喜欢导演的成名作《绝美之城》和《年轻气盛》那么这部《上帝之手》值得你拿出全部的好奇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同理心,
来观看这部导演在知天命之年,用最温柔的目光,回顾自己在青春少年时,最激情、最甜蜜,同时也是最痛苦的回忆。
导演保罗·索伦蒂诺说,他一度担心在拍摄现场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那个熟悉的那不勒斯,
曾经的海岸和街道,建筑和人,
可能随时让他陷入崩溃。
《上帝之手》是一部极为私人的电影,但是也极度真诚。
真实的故事和时间背景,把观众带回那个激动人心的1986年。
虽然是导演索伦蒂诺的个人故事,但也是我们每个人曾经的成长经历。
欲望的启蒙,偶像的崇拜,
家庭的悲欢离合,朋友的曲终人散。
这些根植于我们身体里的记忆和情感,
无论多么的痛苦与不堪,
当时间开始发挥作用后,当你接受了这个「不公平就是最大的公平」的世界。
你会对那些造就了今天的自己的过往,逐渐有了更加超然的体悟。
下面让我们来聊聊这部电影的三个难忘时刻
1.神圣时刻
《上帝之手》里依然有着导演索伦蒂诺标志性的神圣时刻。
影片的开篇,就是一连串的航拍镜头,
带领观众,从那不勒斯广阔的海岸线,深入那不勒斯的市井和人群。
跟随神秘男子来到破旧的建筑,看到已经坠落但是依然明亮的水晶灯。
神秘的小僧,让一直没有孩子的小姨奇迹般地怀孕。
电影由缪斯女神的神秘事件引发,
随之而来的小姨与叔叔的争吵,
引出了男主角法贝托一家人前来解围。
之后就是庞大的意大利家庭聚会,
法贝托一家人的日常,
每个人都有高光时刻。
在影片结尾,我们跟随着16岁的法贝托,经历了戛然而止青春期后,
将再一次回到美丽的那不勒斯海边,只是这一次心情完全不同了。
我们将跟随法贝托一起,与这个充满了回忆的城市告别。
整部电影以极其「魔幻」的方式展开,最后以却极其「现实」的方式结束。
观众将在130分钟的电影里,
遇见一个城,见证一个人,走进一颗心,一起见证「Little Monk」再一次出现。
我认为当你真正相信一件事的时候,或者说内心怀揣希望的时候,「The Little Monk」就会出现。
2. 电影启蒙
《上帝之手》里反复出现了法贝托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情节。
有与家人一起的,也有独自一人的。
他还目睹了电影拍摄的过程,
看到一个倒吊的男人,
就像是塔罗牌里的「倒吊人」,
预示着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这也正是他的电影启蒙时刻。
你可以想象当他第一次看到这个倒吊人的时候,
他看到的是现场的奇幻场景,
拍摄团队在摄影机背后的工作,
当他第二次在电影院,
看到大银幕上的倒吊人的时,
他感受到了某种影像的力量,
一种让他脱离痛苦,
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可能性。
所以他在影片的最后说:
现实太糟糕了,所以我想拍电影。
如果性感女神是他的缪斯,
那么痛苦就是他创作的源泉。
电影从法贝托之前生活中的娱乐方式,
成为了法贝托之后生活的支柱和方向,
影像成为了一种媒介,
让我们得以把生活中的痛苦埋葬,
之后再结出希望的果实。
3. 人生如戏
在父母的葬礼上,
亲人说出了法贝托与「上帝之手」的戏剧性联系。
因为留下看马拉多纳的球赛,法贝托没有和父母一起去度假,
在亲人的眼里,是「上帝之手」救了他,给他了第二次生命。
而在法贝托看来,也是「上帝之手」夺走了他的父母。
在赛场上,马拉多纳在遭遇「上帝之手」后,
最终凭借一粒精彩的进球以实力赢得了比赛。
在生活中,法贝托在遭遇「上帝之手」后离开了家乡,
通过追逐电影重获自己的人生。
上帝之手,会无情地夺取,也会无私地给予。
在整部电影中,导演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为什么拍电影?为什么离开家乡?
电影中的一切都是答案。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夜长大,
一夜之间所有的青春懵懂消失殆尽,
剩下的只有孤独的灵魂在路上前行。
跟随电影或者一件你喜欢的事情,
它将在你倍感孤独时,拯救你的灵魂。
导演的全部情感都凝结在影片最后的一首老歌中《Napule è》
影片还展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罗西里尼与英格丽·鲍曼曾经拍摄《火山边缘之恋》的地方
一座代表着死亡与重生的活火山 Stromboli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翻看我的B站频道里「罗西里尼&英格丽·鲍曼」的CC电影套装节目
2021年12月15日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每周五更新,北美新片测评和电影蓝光收藏
《法兰西特派》超前测评:2个观看角度+32部相关影片|韦斯·安德森奥斯卡提名预定
严肃影评|《驾驶我的车》看过这部电影后,你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关于保罗·索伦蒂诺的《上帝之手》有人说过,这不是索伦蒂诺的电影,而是属于保罗的。就是说,这是个包含大量自传因素、氛围极为亲切的个人表达。
已经成为最近二十年唯一拿到奥斯卡奖的意大利导演,这次,索伦蒂诺有些放纵了自我,拍了每个导演一生只能拍一次的电影:自己的故事。
难怪,男主“小法比奥”未来是想做电影的。由于意大利语表达的原因,当小法比奥跟朋友说起自己的梦想的时候,所说的“做电影”被误解为开一家电影院的意思,如此呈现小法比奥跟同龄人思维上的差距。
在剧院遇到当地导演卡普阿诺,小法比奥珍惜机会,跟他搭上话,聊起电影。导演提醒法比奥,所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废话,重要的是有话要说。被问道自己有还是没有,小法比奥随口而出一句“我想去罗马做电影,看看适不适合我”。听完这一句,卡普阿诺先讽刺、后几乎要骂法比奥了。
“没人真正的逃出这座城市。罗马,你他妈想去罗马干嘛?只有混蛋才去罗马。你有没有看到这座城市有多少故事可以讲?”
卡普阿诺还说一句:“你不能崩溃,法比奥。”
意大利语中的原话是“non ti disunire”。字面意义就是,你不要失去“自己的完整性”。电影上映了之后,卡普阿诺这个人物生活中的原型解释了,这是足球教练会说的话,用来提醒球员要遵守自己场上的位置、做好自己负责的部分。你是后卫,你不要跑去做前锋,你管好防守就行。
在意大利,足球永远不是简单的个体育项目,而是生活的一个隐喻。球场和生活为一体,不管说的是哪一个,你都不要忘记自己的位置,你到底是防守还是前锋,总要记得你是谁。
归根到底,“你不能崩溃”是卡普阿诺在鼓励法比奥不要失去自己的本质,不要跟自我切断连接。好好留在那不勒斯,跟他一起拍电影,不要去罗马。不要离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文化。
多年离开了意大利的我,看到这一段不得不有很深的感同身受。十八岁后,在某种程度上,我全盘否定了意大利文化。我当时特别渴望忘记我来自哪里、去重新塑造自己的身份。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精神上经历过一种类似于中国那段历史的个人版本。传统、习惯、文化全都不要了。从零开始,也必然失去了自己的完整性。
怎么把它找回来呢,不是一两天的事。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你学会了接受自己。慢慢从地上去捡起来自己零零散散的部分,再次构成自我。
公元前第四世纪,希腊德尔菲,走进阿波罗神庙能看到的第一句是“去认识你自己”。过了两千多年,在离希腊不远的那不勒斯,导演保罗·索伦蒂诺回归了自我、重复了古人的箴言。
首发于【Mtime时光网】
文/李镇
《年轻气盛》——
《绝美之城》——
你可能看过这两部电影,却未必记住它们背后的导演保罗·索伦蒂诺。
这位意大利导演时常一出手就是佳作,风格被大赞为“费里尼的延续”。
最近,在执导完几部高分剧集(《年轻的教宗》《我的天才女友》一、二季)之后,他重归电影圈,又带来一部口碑不俗的新作——
《上帝之手》
正如《阿玛柯德》之于费里尼,《罗马》之于阿方索·卡隆,50岁的索伦蒂诺也选择回望自己的青春,献上这部自传体电影。
影片中,他收起一贯的冷幽默与硬核讽刺,诚恳地聊了聊他青春里的那些事儿,以及自己是如何喜欢上拍电影的。
影片伊始,在一段长镜头指引下,我们穿越海岸,来到那不勒斯。
海浪声、海鸥声、喧嚷的人声,和拥堵的街道、错落有致的居民楼等画面,勾勒出一幅意大利风情画。
近现代化的城市景观,完全区别于《我的天才女友》里那个有点晦暗脏旧的那不勒斯。
《上帝之手》讲述了少年法比托(即导演自己的化身)的成长经历。
在这样一部十分私人化的电影中,索伦蒂诺没有过分沉湎于个人情感,拒绝与观众沟通。相反,我们能在片中找到不少熟悉的青春商业片元素。
比如,各式类型的美少年。
主角法比托英俊貌美,形似“法兰西小鲜肉”梅尔维尔·珀波和甜茶的结合体。
法比托生长在那不勒斯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
性格有些敏感、孤僻,在学校里没什么朋友,平时最爱做的事,就是戴着耳机emo。
哥哥马基诺健壮俊朗,撞脸台湾演员凤小岳,怀揣演员梦却怀才不遇。
再如,女神和性启蒙。
法比托的小姨帕特里夏性感火辣,行为奔放,时常在人前无谓地暴露自己的身体,是法比托的性幻想对象。
帕特里夏有一段不幸的婚姻,自己为无法生育而抑郁痛苦,又时常遭受丈夫弗兰考的羞辱和家暴。
这样的角色,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莫妮卡·贝鲁奇。
对于十六、七岁,正处于性启蒙阶段的法比托来说,小姨的悲惨遭遇,点燃了他心中对女神的保护欲。
但瘦弱的他无法与强壮的姨夫相抗衡,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姨夫和家人辱骂小姨是“荡妇”时,坚信她是清白的。
还有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
片名《上帝之手》取自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上,马拉多纳用手把球攻进英格兰球门的著名“上帝之手”事件。
在全民位足球狂热的年代,孤独迷茫的法比托,随大流地爱上足球。
他甚至放弃和父母一同去度假的机会,决定亲临现场,去看马拉多纳比赛。
那一天,他的命运也被一只“上帝之手”悄然改变——
度假屋内,父母一氧化碳中毒,不幸离世,而法比托因为看球赛,逃过一劫。
但他也因此,没能见到父母最后一面。
当然,还少不了无疾而终的暗恋。
成为孤儿的法比托,在众人帮助下逐渐走出阴影,准备拥抱新的生活。
他喜欢上了女孩茱莉亚,天天去剧场看她表演,却始终没有勇气上前搭讪。
一日,茱莉亚浮夸的表演,被观众席中的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卡普阿诺当众diss,羞愧地落荒而逃。
法比托以为“英雄救美”的机会来了,他跟到后台,却发现茱莉亚扑倒在了另一个男孩怀里。
一段爱恋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宣告死亡……
我们在《上帝之手》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青春的残影。
而索伦蒂诺似乎也在用这样的方式宣告:我的青春,跟你们也没什么两样。
虽说《上帝之手》是索伦蒂诺私人的“青春纪念册”,但他并没有把影片拍成充斥着悬浮与缥缈感的无病呻吟,而是让真实感,渗透进了故事的每一条缝隙。
浓稠的情绪有了现实立足点,故事自然就变得沉甸甸的,也更加耐人寻味。
这种“真实感”,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生活真实。
《上帝之手》在关注到法比托情感小世界的同时,也没有让他周围的大世界失焦。
那些平凡的、不完美的又性格迥异的亲友形象,都在法比托的成长之路上抛下锚点,形塑着他看待世界的目光。
詹蒂尔夫人古怪、粗鲁,夏天穿皮草,大口咀嚼马苏里拉芝士,对家人不是骂骂咧咧,就是大打出手。
这样一个粗线条的潦草女人,却在葬礼上对法比托轻声吟诵出但丁《神曲》中的优雅诗句。
楼上的邻居男爵夫人强势又风情万种,表面看起来孤傲、冷漠,但她却最懂得法比托。
在法比托失去双亲,自我放逐之际,她用自己色衰的身体帮助法比托完成“成人礼”,重建起他与世界的情感关联。
法比托的母亲玛丽娅活泼可爱,像个孩子一样喜欢恶作剧,是全家的开心果,也是法比托最坚实的情感依靠。
但生活从来都不是只有一面。
影片中,索伦蒂诺大胆揭露自己一家祥和平静的生活表象下,掩盖着的一地鸡毛。
这对他来说,需要绝对的真诚,更需要极大的勇气。
法比托的父母表面上是一对恩爱的夫妻。
丈夫出门前,玛丽娅无论多忙,都要跑到阳台,对丈夫吹口哨传情送别。
然而二人的婚姻早已摇摇欲坠:丈夫背着妻子,与同事偷情,并生下私生子。半夜,情人还会打电话来挑衅玛丽娅。
玛丽娅为了家庭,只能独自咽下苦果,她在家里时而绝望大哭,也令法比托跟着崩溃。
请人假扮狗熊来恶作剧丈夫,是她能做出的最严厉的惩罚。
二是心理真实。
《上帝之手》的叙事结构相对松散,在主线剧情之外,常出现一些零碎的“毛边”。
这种带有后现代气质的叙事风格,不仅是索伦蒂诺一贯的创作调性,也更加契合人类记忆细微、琐碎、发散的特征。
影片也并非完全写实,而是出现了不少神秘主义和隐喻色彩的情节。
影片的开场让人匪夷所思:
一名神父带领小姨帕特里夏来到破败的房间,去见小修士。
在神父指引下,帕特里夏亲吻了小修士的头,而神父趁机“揩油”,并告诉她,能够生育了。
这是神迹吗?
影片结尾,帕特里夏亲口验证:她后来确实怀孕了,却又在家暴中不幸流产。
而法比托在车站,也亲眼见到了那个可爱的小修士。
但索伦蒂诺的叙述口吻太过玄虚,以至于我们亲眼所见,也不敢贸然信以为真。
也许,这神迹像“上帝之手”一样,曾在那不勒斯大地上真实发生过。
又或许,它只是索伦蒂诺在记忆中,对家暴男的惩罚,和对帕特里夏深切的同情。
影片还梳理了一个重要问题:索伦蒂诺这位享誉世界的导演,是如何走上电影之路的?
如果我们细数索伦蒂诺的经典作品,会发现,在缤纷多彩的故事表象下,有些意象和叙事技法是他始终绕不开的。
而它们,在《上帝之手》中几乎都能找到源头。
片中,法比托第一次接触电影,是陪哥哥参加费里尼电影试镜。
试镜现场,他偶然看到选角导演们被美艳女郎的照片包围,不忍发出惊叹。
性与美,是电影留给他的第一印象。
对二者的追求,也绵延到了索伦蒂诺后来的创作中:
《绝美之城》中,无处不在的罗马自然与人文风光,和精致考究的摄影构图;
《年轻气盛》里,年轻女性身上散发出的蓬勃生命力,给身处老年危机的弗雷德和米克带来慰藉与救赎。
再次接触电影,是法比托误入电影片场,看到一名高空倒吊的演员。眼前的一切对他来说,既新奇又富有冲击力。
而父母离世后,法比托在大银幕上,又一次见到那个演员。
那一刻,他彻底迷上了电影——
不仅是影像的震撼,在电影身上,他还看到了一种逃避糟糕现实,进入虚幻世界的可能。
在索伦蒂诺的多部作品中,总会出现一些超现实段落。对剧中人物而言,既是追忆,也是逃离。
《绝美之城》中,男主角杰普时常凝望天花板。
干净的墙壁,在他眼中幻化为大海。这片海,寄托着杰普对初恋的念念不忘;也让他从浮华虚伪的生活中短暂抽离,去追寻爱的真谛。
影片最后,法比托与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卡普阿诺进行了一次交谈。
当法比托无比真诚地把自己拍电影的动机和盘托出后,却被对方骂了个狗血淋头:
痛苦固然可以成为灵感源泉,但如果仅仅把拍电影当作逃避痛苦的手段,是一种注定会失败的懦夫行为。
对电影创作者来说,重要的不是苦难,而是你有没有直面苦难的勇气,以及你是否真的对生活、对世界有故事要说。
趁着年末,如果想要打开索伦蒂诺的电影世界之门,《上帝之手》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海猫食堂iSeaCat】,不定期更新影评、剧评。
我对马拉多纳的记忆,除了每周《足球之夜》的足球集锦和PS的实况足球外,还有件更刻骨铭心的事情——“上帝之手”球星卡。
那年高中,集卡的同学说店里来了几张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50块,问我们要不要。这价格大概是我一周的午餐费,也就是说要饿一周的肚子才能换一张印有马拉多纳的纸片。为了体现对足球和马拉多纳的热爱,大家都毅然决然的选择用食品换卡片。挑卡的时候,同学们都按事先的预订选了“上帝之手”,而我却灵光乍现临时起意的选择了中国足球——以同样的价格买了hhd、杨晨和范志毅3张卡。
20多年过去了,同样是饿肚子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上帝之手翻了十几倍不止,而我那3张卡早已一文不值,每每回忆往事屡遭同学“嘲笑”。现今,hd已经成了mg词汇,杨晨也已不知去向,唯有范大将军在娱乐圈走了一遭。时间不会骗人,它总是适时地教导我们——不要相信中国足球。
那时的我们如同《上帝之手》里年轻的法比托,戴着耳机将自己隐藏在音乐里,热爱着足球选一个自己的上帝,交各种莫名其妙的朋友,用悲伤、痛苦、迷茫、向往……汇聚成青春成长。
这部以导演保罗·索伦蒂诺青年时期为蓝本的自传体电影,用法比托的视角旁观成人们的生活,承受家庭的突然变故,随时改变着对世界的看法。法比托本可以躁动的以世界为敌,父母的突然离世却让他沉寂下来,安静的看周遭发生的一切,少年在成长的袋子里长大、变老、回忆,学会理解别人和自己的生活。
毫无疑问,生活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迭戈·马拉多纳时期的法比托是幸福的,他能瞻仰上帝并观赏上帝的表演。在一个人一座城,人们甘做簇拥的年代里法比托正年轻。他在父母调停小姨与小姨夫的争吵中出场,性懵懂的他抑制不住自己的眼睛,在小姨丰腴的身上流连。
与前辈费里尼一样,作为意大利男孩儿,索伦蒂诺记忆里的意大利女人们永远是巨乳丰臀、奇形怪状、特立独行,无论衰老还是风华的她们无时无刻不在挑逗着男孩们,似乎永远不会放过青年人。稚嫩的男孩们对于她们的身体,恐惧又好奇、亲近又拘束……最终只能交出童真作为品尝成长的特殊环节。
可以说,保罗·索伦蒂诺是幸福的,他脑中的记忆是真实的,而《上帝之手》却又像是在复刻前辈费里尼《阿玛柯德》的现代版。电影里他也毫不避讳的提及费里尼以及他的电影,正如再说他是站在伟人肩膀上延续意大利的青春记忆。
年轻人对于朋友这个词意味深长又奇奇怪怪,家族聚会出海时,法比托看见了开船躲避警察的小混混。就有那么一天小混混莫名的就出现在他面前成为朋友,制造友谊又被抓紧监狱。青春就是这样听一首无名的歌,交一个怪朋友,音符和友情总是在回忆里起起伏伏若隐若现。
每个地域、每个群体、每个时代、每段成长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集体记忆。至于中国,台湾眷村有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杨德昌的《牯岭街杀人事件》,北京大院里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遥远的三线有王小帅的记忆,西部小城还有张大磊的八月……
记忆始于一场球赛或一个球星、一个人物或一段往事,但生活会顺着记忆的注脚铺陈开来,走向更远的地方。法比托戴上耳机踏上了离去的列车去继续生活,上帝的手轻轻为他按下play按钮,那一刻马拉多纳似乎不再重要却被永远定格。
我是2019年4月26日,在伦敦看完《他们》之后,从报纸上读到索伦蒂诺家庭的悲惨往事的。也在评论里写过,”很多影迷可能都还不知道,导演其实是个孤儿。16岁那年,父母去山区的周末别墅度假,因瓦斯泄漏而不幸双双离世。那一天,作为马拉多纳和那不勒斯的超级拥趸,他坚持要跟着球队前往客场恩波利,因此可以说,是球王救了他的命。“ 刚刚看完《上帝之手》,解决了对他要如何记忆和再现这段个人伤痛的疑惑。前一场是1986年阿根廷和英格兰世纪大战时,那不勒斯这家人的欢乐与争吵。下一场,妈妈来问,”要不要去阿布鲁佐家里在罗卡拉索买的滑雪度假小屋?“有了老爸费力搞来季票的索伦蒂诺,坚持要跟去恩波利客场看球王。接着,是度假小屋里壁炉燃烧着夫妇俩睡着的场面。可以说,兼具着直面与克制。电影也就从先前费里尼《阿玛柯德》式的回忆杂耍,来到了沉寂和压抑的部分。 在《绝美之城》拿下201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颁奖礼上,导演感谢了马拉多纳,随后在《年轻气盛》中,直接找来了阿根廷特型演员扮演球王。索伦蒂诺《上帝之手》拍摄杀青后,恰逢球王去世,一度还被阿根廷方面质疑为片方要发死人财。”其实我在奥斯卡上感谢马拉多纳后,他还给我寄来一件签名的阿根廷球衣,上面写着‘To Paolo’“。 对了,1987年4月5日,拯救了索罗蒂诺性命的那场比赛,那不勒斯客场0:0战平恩波利,那个赛季,有着球王的那不勒斯,第一次夺得意甲冠军 。
看出了很多和费兰特的互文。是那不勒斯的方言与脏话,城区尽头的海,以及被污名化的疯女人。
有意雕琢众声喧哗的费里尼式世俗喜感(浪荡儿、阿玛柯德),但少了些许世态炎凉的悲悯诗意,这其实挺关键的,少年主角对世界的感受并不丰富深刻,光有神迹与命运的拼贴显然不够
对甜茶系的男生浑身都是抵抗力。
在義大利遇到的那個記者對我說,你一定要看「絕美之城」,一定要去一趟Napoli。而在波蘭遇到的那位女生對我說,你一定要看Sorrentino的電影,一定要看「Loro」。他們的眼睛我都記得,都是指引。Sorrentino從此成為我心中的上帝之手。12.12 第二遍 @Milano
A-. 继《甜蜜的生活》2.0之后,索伦蒂诺又拍出了属于他的《阿玛柯德》与《浪荡儿》。虽然在戏剧设计上做不到费里尼的浑然天成,但市井与怀旧、粗俗和神圣的共生,已经有足够的真诚打动观众。前半段荒唐的段子,都变成后半段伤人的刀子,用反差凸显童真的逝去、成长的愕然和回首的喟叹。“你知道这座城市有多少故事?”这部电影就是补交的答案。2021.9.2 Venezia
9.2/10 #Landmark 前半小时节奏和镜头极度混乱,一度想要直接退场,之后却渐入佳境,以难以言喻的奇特姿态换来感动。不仅是导演高度坦诚的私人纪事和风情画般的人文地貌图景,更复合了魔幻主义以浪漫化那个已不复存在的时代。当男主用毛刷轻抚老妇的私处时,实则是在拂去堆积的历史尘埃。家族与家庭的解体,对电影与马拉多纳的怯魅,性的缪斯被困与精神院中,余下的是被过度充盈之后的空洞,像火山口的低沉轰鸣般,也就合理化了开头喧嚣纷乱的吵闹(作为反差)。那些看似诡谲的滑稽与辛辣也都在巧妙的时候叩击灵魂,如那个身披皮毛的老妇在葬礼上的一句箴言。从废墟与破碎的水晶吊灯旁的蒙面僧童开始(幻觉?),到与那个漏出天真笑容的僧童道别,那不勒斯也似乎不复存在了。看似挥霍的文本和调度背后却始终有真挚与克制来支撑。
「看是我唯一擅长的事了。」
意大利中年导演的怀旧片。八十年代的那不勒斯,马拉多纳转会、“上帝之手”;费里尼拍片、选演员,在这两个人人关注的时代标志下,丰富而又真挚地展现了意大利民族浪漫而又热情的性格与气质,人物、细节丰富多彩,少年成长,电影梦想融入其中。把自己的家庭、少年写得如此细腻、温暖,值得观看及琢磨。
最后半小时才真正开始聚焦于男主,显得极不平衡,其中的城市场景也无细节仅作为背景存在,对于异乡观众来说无法共情
首先我非常非常讨厌索伦蒂诺,这部可能是我看过最好的索伦蒂诺吧。什么大美简直就是辣鸡~
昆汀恋足,索伦蒂诺恋胸。男主很动人,眼神迷离,朱唇轻启,像极了卡拉瓦乔画中爱恋的美少年,呆梨人种族天赋啊。意大利夏天一如cmbyn里,太美好了,真想再去啊
“通过我进入苦难之城,通过我进入永恒的痛苦,通过我你就能在迷失的人群中穿行。”莫名产生了对那不勒斯的「乡愁」。
这部片子最让我震惊的是那不勒斯人竟然随时随地里面穿着泳衣,走着走着就会突然跳到海里游泳????
8.0/10 大银幕。一直以来我都不是很能咽得下索伦蒂诺的片,但这次的他却很不一样。极度真诚的作品,本片之于索伦蒂诺就好比《痛苦与荣耀》之于阿莫多瓦。长期身处费里尼阴影之下的索伦蒂诺这次拍出了他的“那不勒斯风情画”,给出了最私人的表达。这里面有最珍贵的回忆,关于故乡、家庭、城市、电影、性启蒙、马拉多纳等记忆。任何时候当一个创作者愿意毫无掩饰的表露自己内心深处最柔软、最脆弱的那一面,并一层层剥开给观众看,这都是令人敬佩的,可能这也是一个作者导演一生中至少要面临一次的创作体验,坦诚的面对自己、面对观众,这样的创作生涯无论如何也都是完满的。几次配乐的出现都是一定程度的心理同步,恰到好处,且十分克制。@pcc
绝大部分人这一辈子需要破处两次,一次靠自己,一次靠上帝。为数不多的需要第三次,靠……祂们都左右不了的命运
索伦蒂诺的那不勒斯青春往事,自传性色彩、带上超现实元素的群像散点叙事与诗意和粗俗交融的气息都契如费里尼[阿玛柯德]变奏,不过在节奏把控与配乐使用上离费费还有不小距离。前半段喜剧性突出,亦浸染着费费对杂耍的钟情,小姨妈在游艇上的裸身日光浴及反打中一群痴望着的亲属朋友则是索伦蒂诺典型的“男性凝视”段落(比较[年轻气盛])。父母意外那段拍得既深情又冷静,恰似沉入死亡之乡前的宁谧温存。男主面对沉痛噩耗后难以流泪及滞后的猝然饮泣特别真实。后半段节奏愈发凝滞,但部分台词与场景设计稍显刻意直白,使影片余味失散不少。电影致敬:片场倒吊者(费费经典意象变体)、[美国往事]录像带、佛朗哥·泽菲雷利、罗西里尼[火山边缘之恋]的斯通波利岛。| 坠地仍长明的水晶吊灯,老男爵夫人赐予的破处启蒙,永远在厕所里的姐姐。(8.5/10)
是属于索伦蒂诺的「阿玛柯德」「天堂电影院」和「痛苦与荣耀」 印象最深的时刻是男孩走在喧闹操场时突然忍不住痛哭失声 最始料未及的崩溃有时不是发生在四下无人的夜深 而是眼睁睁看着周遭一切如常的热闹喧嚣 发现自己却再也无法拼凑回轰然倒塌的一角
四星半。这是索伦蒂诺的阿玛柯德:1984-1987的少年往事。躁动的青春期,《美国往事》的录影带比不上费里尼选角香艳的照片墙,而那些美人照片比不上性感的小姨。能让少年放弃睡小姨的,就只有马拉多纳转会那不勒斯。体内的荷尔蒙在撩动欲望,上帝的手则在拨弄命运。失去父母的少年,像夜晚海上的小船,海水孤独幽深,时而平静,时而汹涌,岸在远处,灯火属于别人,却吹着自由的风。跟走私的浪荡儿在海上荡舟,走私者闭上眼滑稽又纯真地模仿着“海船时速200公里的声音”,是我最喜欢的段落。青春片的结尾,总是有一列火车开向未来。可是,我们心里想的,总是回到过去。“我没疯,我只是很年轻。”
不是想写啥就写啥也考虑一下观众吧。就,喜欢吃蛋也不一定想知道鸡是怎么长大的。you can get away with all kinds of milf shit with the word “autobiographical”. New tricks learned.
那不勒斯是不是意大利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