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去见我妈》是一部素人感和练手感,铺陈笑料痕迹都比较明显的片子。但这不妨碍,它是这个年头,值得被评点的电影。
有人吐槽这个电影片名烂,强化了它的网大气质。不过,如果是了解到导演和制作班底有个前作,叫《爸,我一定行的》。那么,今次这样一个片名,也挺好理解。
前作基础上,《带你去见我妈》的开头与结尾,都变得更有模有样。像开头,真有那么一些仿《步履不停》打头的意味,以下厨翻炒、开工准备的短镜头,串起了电影最大的冲突事件:回家。回家,意味着团聚,见父母,上桌吃饭,大家各有心思念想。
不同在于,这边的心结简单化了,似乎只有一个:儿子娶老婆,但复杂的现实问题,往往是千千结(譬如是枝裕和的家庭题材电影往往包裹更大的谜题真相)。
片子结尾,是儿子跟母亲去杭州,也是母亲第一次搭飞机。手机视频直出的方式,似乎暴露工于好传播的短视频体质,却也彻底扭转了整部片子的方向重点,即电影的英文名back to love。换言之,《带你去见我妈》的重心并非是“你”,而是“我妈”。母亲代表的旧女性角色,比新女性的女友吃重——这并非山雨欲来的婆媳大战,落水了你先救谁,而是一个年轻人尝试去读解爱。爱并不简单,爱,尤其是想要步入婚姻考验的爱,它很复杂。电影不少内容,类似于辛劳老妈,攒私房买楼钱之类的画面,只是提供给观众去判断。但根据结尾,不难揣摩主人公在心理大战后,大家彼此消耗,也有所成长。
《带你去见我妈》不是在讲如何克服家庭阻扰,更不是去拥抱传统婚恋观的斗争型电影。它只是争取一个抽离、直升的,最后飞机内的二人空间,去看待我们所熟悉,在社会新闻中被抨击的“繁殖恋”。
还记得PYIFF《气球》的映后交流,现场有个问题,指斥男主角行为做派,过于直男繁殖恋。不少观众,似乎越来越容易把被电影内容触犯到,当做是导演强行进行价值观输出。同理,认为《带你去见我妈》是在宣扬潮汕地区的父权价值,是如出一辙的荒谬。影片对潮汕地区当下时的写实,几乎到了原样复刻打副本的程度。可事实上,男主三十好几要带个离异对象回老家的困惑,在温州,闽南,或者广东客家粤西就无法成立了么?我认为,不是的。这片背景地方,还可以更大。
大家小楼,排队洗澡,三姑六婆,邻人嘴碎……借封建守旧的原乡潮汕,与搞钱神话的特区深圳,两代人无法消解与面对的亲情矛盾,在老妈怒打儿子的一幕中爆发。这太过真实。
“外省的”所代表的,是传统父母辈无法理解和主动接收的外面世界,是大城市与坐飞机。当年轻人操盘自媒体,他们还在笃信地方戏曲与拜神卜算,换言之,当年轻人自以为的“浪漫爱情”,撞上宗族神话的母巢大本营,就需要一些时间来缓冲的波折空间。
这部电影既是爱情vs爱情,也是神话vs神话,只不过,两组人马,都笃信各自的价值观念。原因无它,大陆四十年发展,走得太快太快,而传统宗族生息繁衍的那一套,根深蒂固了两千年(并且在大多数历史时间内被证明是有效的)。这部电影,就是提供一个理想化,尝试去解决问题的空间。这样的解释,并无法让代表新,代表摩登都市个人主义的新新人类满意,在他们看来,不把根深蒂固的一切砸烂摔碎,根本就是不够带种。主人公遇到这种事情,没有别的,出走。像百年前鲁迅先生的娜拉出走。
正是回顾过去一百年,我们却会发现,中国人站起来了,身板腰杆硬了,不顺眼,就砸它个稀巴烂,尤其在乡村世界,砸碎了太多,砸出来了一个巨大、失陷、难以消填的精神文化真空。这个真空不断像球体一样膨大、滚动,输充到大城市里,成为闪闪发亮的玻璃房子。而不少人也发现,即便抛开家庭因素,如何结婚,它都永远是个现代难题。换言之,阻扰年轻人的问题和痛苦,更多是精神世界的认知问题。理想化的那条出路,绝非经济层面的理想化,而是道德层面的理想化,是“在路上”,也是“几乎走到过”的人生旅程。
正如滨口龙介带着契诃夫,又环游了一圈世界。这个俄国人曾说,三百年后,科学高明,财富丰饶,但一千年后,人们还是要说:
我多么痛苦。
这是一部没有明星的电影,电影里的各个主角要么是我完全不认识的潮汕演员,要么是纯素人,却演绎出了让我非常感动的情节。要说是演绎也好,真实再现也好,它就是有这么大的魅力,让我看到了身边普通人的爱情故事,也看到了身边普通人的家长里短,更加让我了解到了一定的潮汕文化。我虽然不是潮汕人,但是真是爱极了这部电影。
电影《带你去见我妈》从取材、剧作到表演、视听语言等等,全方位延续了“潮汕本土化”的创作路线,在潮汕风情的烘托下,树立出一个典型的潮汕母亲形象,讲述了一个平淡而又暖入肺腑的家庭故事。
泽凯跟静珊交往两年了,两个人在深圳一起打拼,相伴相依甚是幸福。但在汕头老家的妈妈,却不知道泽凯已经有了女朋友,不停地给泽凯找对象,甚至安排人跑到深圳来跟泽凯相亲。泽凯知道,要让妈妈接受静珊是很难迈过去的坎,因为静珊有过一段婚姻,所以迟迟没有跟家人介绍过静珊。但妈妈不停地催婚,泽凯不得不面对,最终决定跟静珊领证结婚,带她回家,跟妈妈坦白一切。
一个潮汕男人带一个离过婚的外地女孩回家见父母准备结婚的故事,一段纯粹的爱情面临家庭的考验,引发了很多文化上冲突的笑点,包括最终母亲接受这个离婚过的女孩做自己儿媳妇的一个感人的事迹。
《带你去见我妈》全片70%对白都是潮汕方言,主要演员全都是来自潮汕的本土素人;同时,在潮汕地区的人气乐队玩具船长主唱李奕瀚倾情加盟,用潮汕方言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为电影里创作了首首真诚动听的歌曲。这样原汁原味的配置,让电影散发着浓浓的“土”味儿,然而正是这种最接近本真的“土气”,却让它风味绝佳。
羽蒙平常看电影真的是一定要看到有认识的演员,才会选择看这部电影,但是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有关介绍,瞬间就被吸引了,即使是纯素人出演,我也看得津津有味啊。要知道我在广东呆了八年,广东就像是我的第二个家乡,甚至已经超过了家乡的地位。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时间,我还是不会白话,现在勉强能听懂一些,但是我真的是很喜欢广东的风土人情啊。而潮汕作为广东三大民系之一,当然是不能忽视它的文化的。
当然,光是看这部充满了潮汕人文以及风土人情的《带你去见我妈》,就能学到一定的潮汕传统习俗知识了,实在是非常值的一部电影啊!电影中第一场把我逗笑的场景是泽凯带静珊见父母,然后一同吃饭的场景。静珊用着练习了已久的潮汕方言介绍着自己名叫“静珊”,而泽凯弟弟用潮汕方言“静珊”与“吃屎”的谐音,成功逗笑了全家人,也成功逗笑了我这个听不懂潮汕话的外省人以及一大批观众啊!哈哈,我现在有个习惯,就是看到悲伤啊或者搞笑的镜头时,我就会打开一会儿弹幕,想看看大家此刻的心情,这样的话一个人看电影也不那么孤独了。当电影放到这个场景时,弹幕一片片的都是“哈哈哈”的类似表达,足以证明这一幕确实很逗啊,当然也有一条弹幕是这样说的“只有潮汕人才能明白这个梗啊!”虽然我不是潮汕人,我也听不懂潮汕方言,但是翻译也翻译得恰好啊!
电影讲的是在深圳打拼的儿子带着谈了两年的女朋友回家见父母的故事。这个场景真的很熟悉啊!都说潮汕人排外,一般女儿不外嫁,儿子也不会娶外省的。刚开始泽凯跟母亲说静珊是外省的时候,母亲并不同意,希望他找一个省内的。其实我一直很不明白,不希望女儿外嫁情有可原,但是儿子娶外省的,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吧!我分析了下,可能出于以下几个原因,不知道分析得对不对,也希望有潮汕读者能够多多指教:1、母亲希望能跟儿媳有共同话题,最起码沟通无障碍,用了一辈子的方言,说不利索的普通话,这都阻碍着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的沟通(电影中也有提及);2、不管是嫁女儿也好,还是娶媳妇也好,如果是省内的,大家知根知底,来去也方便,感情不容易发生大的问题。
暂时总结出了两条原因,可能我还是太年轻,所以并不明白这些不希望娶外地媳妇的父母的心情,但是电影中的这个母亲真的是演得太好了。她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心情好的时候,她会跟儿子打闹,她会不留情面的说自己的儿子小时候长得像癞蛤蟆;她会风风火火的骑着电动车带着儿子儿媳穿街过巷;她会非常有经验的操持着重大节日的拜神仪式以及准备食物的过程;她很有威严,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她拿主意;她很勤俭,会在不经意间拿出一个存折准备给儿子结婚;她会像普天下所有操碎了心的老母亲一样去给儿子儿媳求平安符;她会在跟儿子赌气时还是会忍不住拿着一堆吃的去看儿子;即使再要面子,但是为了儿子的幸福,她也愿意去改变她的想法,成全儿子的幸福。试问一下,这样一个母亲,有谁不爱呢?我是爱了!
1月4日起,影片《带你去见我妈》陆续在汕头、广州、深圳三地举行首映礼。受邀到现场的媒体、影城负责人及各个观影团的影迷,不论是潮汕本地人还是语言不通的外省观众,在观影之后都给予影片很高的评价。不少本地影城负责人承诺上映一定给予最大支持,媒体人则表示这部影片值得让更多人看到。特别是影片中妈妈的形象塑造,真实自然、深入人心。不少观众都表示在剧中妈妈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更有现场女观众喊话饰演妈妈的钟少贤老师,“阿姨,你真的很像我的妈妈。”“那你就叫我妈妈吧。“钟少贤老师温柔回应,感动全场。
这部电影讲的不仅仅是潮汕人的故事,更是身边很多人的故事。没有撕逼,没有非常浪漫的爱情,但是它就是很打动人,或许正因为它的不加修饰,才让它显得这么真实!
一部很容易能产生共鸣的电影…电影描述的是一个潮汕男孩要娶一个离异过并且是外省的女孩子…这对于潮汕人民对于婚姻嫁娶的传统文化来说无疑是极强烈的冲突…这让现实中因家庭受阻的情侣…产生了强烈的共情…传统潮汕文化与现代年轻男女生活的碰撞…最终以母爱的妥协而happy ending…非常的温情…虽然故事简单…虽然现实生活中多是bad ending…但有遗憾才叫人生…恰是这样一部点到即止的戏给了人无限的希望…带给传统老旧思想一些反思…有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只能慢慢改变…有爱就有无限希望…
期间很多方言梗…影片诙谐搞笑…让人又哭又笑…是一部让人看了觉得很温暖的影片…推荐推荐!!
整部片子只能说平平无奇,有点可惜。剧情上过于平实,就像是身边发生的一样,但缺少提炼。唯二看点就是方言片和台词有笑点。电影感也有,但不足以让观众觉得值回票价。
剧情很平实,说的就是一个潮汕小伙带外省女友回家见家长,妈妈不能接受非本地且离过婚的女友,拆散后又帮助儿子和好的故事。基本上看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要讲的内容都能猜到。作为进影院的观众毫无惊喜,也没有强烈的共情点。编剧只是抛出了一个普世难点——如果父母不接受女友,男方该怎么办?片中给了一个勉强的答案,大团圆结局。但核心问题并没有去触碰。片中妈妈为什么能接受外地,但不能接受离过婚。后来为什么又想通了。看完的瞬间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但回忆全片,我试图做出如下解释。一开始男主就很担心妈妈会不同意,因为女友外地又离过婚。事实也是这样。但妈妈不接受的理由有点勉强。从与奶奶的对话场景中可以得知,妈妈是担心外人说闲话,孙子不能待着本地,要变外地人,想老小舅的孙女,成为讲英文的国外人。为的都是老郑家,但没有人理解。片中除了妈妈外,都很开明。奶奶甚至劝说自己的媳妇不要在意那么多,自己家幸福就好。爸爸是没啥意见的,见着漂亮就可以了。所以说,妈妈坚持不同意的理由实在牵强,没有很强的立足点。后来去深圳探访儿子,见到儿子的冰箱是空的,偶然发现儿子和女友的为领证准备的照片,以及准儿媳给自己准备的手镯。琢磨着编剧的意思应该是,妈妈发现儿子自己一个人过得不怎么样,而且还是喜欢着准儿媳的,所以为了儿子,放弃了自己的坚持。于是乎,去公司见准儿媳,但完全没说上话。跟着儿子去机场送别,说上话了,并送了汕头特产。然而台词都是门面话,很水,也可以说很隐晦,内敛没有不明说。但作为一部面向全国的院线片,编剧应该花费更多的笔墨在这两处场景。以此来展现妈妈在儿子这段婚姻上所起的作用。关键点就是把故事的核心结构改为“带我妈去见你”来展开,更有戏剧冲突性。
男女主最终分手的理由也是牵强的,女主提的是突然发现自己害怕再进入婚姻。但拍拖已经两年,男主求婚也很快就同意了。你说是因为妈妈不同意,但早就知道会有不同意这一出戏的,但还是在一起两年了。而且没有交代女主离婚的更多细节,其实这些细节可以更多地支撑分手的原因。比方说,第一段婚姻就是因为男方家长不同意,没有得到祝福,最后离婚了,不想再重蹈覆辙。
顺带说说爸爸,看点不多,片中设定是个闲散人,没有大志,只喜欢唱戏,活得自由自在。幸好会关心自己老婆,要出远门了,会买好晕车药。但我觉得潮汕的男人不应该是这样的。
片中也很多地方特色小吃、传统风俗的镜头,但都没有好好讲述,只是通过一个快切镜头一晃而过,就像旅游宣传片一样。其实这些都可以好好给外地观众科普一下的。例如,拜月娘,要做红月饼,当天烧高香祭拜。片中根本没有台词解释这是在做拜月娘这件事情。外地观众表示一脸懵,观影感受还只是停留在潮汕地区拜神风俗繁琐复杂。但其实这些传统都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主创团队并没有好好发掘其中的精义,给外地观众讲讲拜的意义在哪?仪式的来龙去脉是怎么样的?
如果蓝导和9哥看到,如果还有下部戏,一定要好好打磨剧本。既然是面向全国,就要站在全国观众的立场上。传统永远值得拍,但不要成为吸引观众进影院的唯一理由。要用全国的故事,融入到地方特色的背景中,去拍出好的作品。
在看之前,我们这边已经有点映了,听说口碑还不错,我一直认为说不错的大概是奔着情怀去的,自己看了之后,不得不说电影真的比想象中好很多
整部影片很有生活感,很贴近潮汕人的生活,有很多细节的地方,潮汕人来看真的很有情怀,语言也很幽默,家人的打打闹闹真的跟自己家里一样有趣
取景很多是在汕头,老市区、老妈宫、广场轮渡等等这些熟悉的地方,主角们是潮阳人,开头来相亲的胖胖的妹子应该是澄海人
生活的细节也很多,拜老爷、走亲戚互相塞家里拜的食物,生怕家里一直吃不完、爸爸儿子在家光着膀子、求神问老爷、做红桃粿、炒麻叶之类的,很多都是潮汕人家里会有的
整个电影也是围绕老一辈们介意的“外省仔”“离过婚”的问题,也映射了一些家庭“重男轻女(想生男孙)”“好攀比、怕街坊邻居议论”的问题,这个现在比较开放了,很多潮汕的家庭都不会太注重这些,但还是有一些比较传统的老一辈人、或者比较传统的地区,仍然还会有这样的想法,用这种幽默诙谐的生活场景来表现,也特别的真实。
另外片子里还借女朋友的嘴里提出一些对潮汕地区比较固有的印象,“女人不可以上桌吃饭,要等家里的男人长辈吃完饭之后才能吃饭”、“女人的衣服不能叠在男人的衣服上面,被婆婆看到要罚跪”等等,这些陋习,在以前很多潮汕家庭都会有的,现在有些年长的奶奶,年轻的时候在家里可能也遭受过这个待遇,不过时代进步了许多,现在这些基本是没有了
电影里妈妈的形象是最立体和丰满的,妈妈在和儿子互动时说的很多话,感觉都是我妈妈会对我说的,影院里面欢声不断,大概也是大家都觉得很有“真实感”
妈妈看上去传统封建,开头不想接受“外省媳妇”,但又口嫌体直的带着儿子和女朋友去买各种过节需要用的东西,知道对方听不懂,也要或多或少的教一点拜神的知识。慢慢的接受了“外省媳妇”的设定,又得知了“离过婚”的事情,陷入了新的一轮苦恼
原来妈妈不单单只是传统封建,她担心的是自己和儿媳妇语言不通、担心以后小孙子连潮汕话都不会说、也担心街坊邻居的议论,最后发愁的说了一句“你们都不理解我”,但是还是舍不得吵完架后回深圳的儿子,最终跟儿媳妇和解
影片里面也有很多令人破防的片段,儿子跟妈妈吵架那段、妈妈拿着存折跟爸爸规划儿子的生活、妈妈在深圳偷看儿子的储物盒,这几个片段都挺好哭的
最后妈妈去杭州的vlog我也好喜欢!炫耀儿媳妇的手镯、第一次坐飞机的欣喜和紧张、游西湖的时候还要说这次是真的不是说大话,真的是一个很鲜活的妈妈的形象,看到有人说看这段的时候很想妈妈,希望大家在金钱和时间富足的时候也能带着妈妈去旅游,让妈妈也拍着小视频发朋友圈炫耀
剧情其实很简单,一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要说狗血也狗血,剧情没有一点点感到意外的地方。用许多充满潮汕生活气息的片段,扩充到了一个多小时,却不会觉得反感,正好在元旦后过年前,和家人到影院看这种合家欢的喜剧电影,是真的很不错。
影片里有几个支线的小故事,也是普通人的人生,包括主角的故事,放到现实中,家里人反对后,不一定能再走到一起,更多的是爱情或者亲情的感情破碎。就像里面提到的一个邻居家的儿子,要娶媳妇,家里人反对,就离家出走了十几年才回来。我身边有亲戚真的是这样,要娶一个大自己六七岁、离过婚的女人,父母反对就离家出走,十多年后被家人找回来,还是因为母亲去世,甚至都来不及送终。这样的故事很多,放到现实中很难有影片中的大团圆结局,所以看到影片里不出意外的大团圆了,感觉真的很欣喜
希望以后这样的片子能多一点,可能比较多玩的是情怀,也不是什么大制作,但是体现出这种浓重的生活感,刻画一些普通的小人物生活,也是不错的啦
一.就像自己的故事,爱是唯一的答案!
从几个月前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就一直在等待上映,从来没有哪部电影让我这么期待过,仿佛就想在诉说我自己的故事。
是我的故事,但其实也是很多潮汕外飘游子的故事,我也很惊艳于狗哥对现实题材的敏感度。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潮汕8090后往一二线大城市发展,不可避免地造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非潮汕地区的人成就一段姻缘,其中的难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传统和现代,亲情和爱情,家乡和异乡,对于我来说,所谓的选择在于平衡多方的利益关系,不管路如何走,爱是唯一的答案。
二.说说我自己的故事,明年要结婚啦!
未婚妻现在在杭州上班(不是杭州人),我在深圳。17到19年我们在深圳相识相爱一起奋斗,20年由于父母的反对,她离开深圳去往杭州。我们经历了半年的分手阶段,在20年的国庆,我们重新在一起,并许下了永不分离的誓言。经历了重重关卡,见了双方父母。我们定于明年过完年一起去结婚旅游。
回首经历的一切,真的感慨万千。潮汕地区的排外性,注定了父母辈很难接受“外省仔”。电影里的妈妈说了一句“家族声名在外,娶个外省媳妇被人笑死”,这是传统一辈非常典型的思想,甚至我身边不少90后的朋友也是这么觉得。这种东西没有对错没有好坏,我只是知道,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才是最精彩的。
三.聊聊电影里的一些细节!
1.钟少贤妈妈反对这段感情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怕以后和儿媳妇不好沟通,怕以后的孙子不会说潮汕话。这应该是现实中潮汕父母反对外来媳妇最主要的原因。在潮汕的很多老一辈都不会说普通话,这也是潮汕排外的重要体现。
2.“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女”,潮汕是个重宗族亲情的地区,听到钟少贤妈妈这句话,真的泪奔。潮汕妈妈一生基本都在为子女付出,真正印证了那句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这种强大的族群凝聚力不止于父母兄弟姐妹,也来自于在外地一句胶己人。
3.电影里的奶奶真的很祥和,我相信会让无数人都想起他们的奶奶。奶奶是非常典型的潮汕奶奶形象,真的爱了。
4.妈妈和泽凯吵架的那段演的真好,一个大男人都看哭了,情感流露很真实,现代和传统的碰撞。让我想起我对我妈说过,我喜欢就好,媳妇是要和我过一辈子,不是要和你过一辈子。
5.结局感觉稍微仓促了点,如果能把妈妈接受静珊的过程具象化点,多一些双方接触沟通到融合的过程,我相信会更好点。
目前暂时也只能想到那么多了,后面有想到的再补。
真的很喜欢电影宣传的那句话,爱是唯一的答案。
但我也希望借此平台对广大潮汕老乡说一句,能尽量找本地的还是本地的吧,其中的苦和心酸只有自己才知道,面对的压力和痛苦真的没经历过的人不会感同身受。
我经常对我朋友说,我也想找本地的,但缘分这种东西很奇妙,缘分到了,我们相爱了,我就会去抓住,我不在乎任何人的眼光,我是个自私的人,我只在乎我自己。
爱是唯一的答案!
片子的核心在于,两个主人公不同的成长环境步入婚姻是的矛盾碰撞。片子展示了很多潮汕的风俗元素,拜老爷,唱戏,人情味浓厚等等。男主的妈妈从不接受女主是外地人(沟通问题)+离异人(当地风俗加面子问题)到慢慢接受女主,女主为了讨好婆婆也学习了潮汕话,最后婆婆为了接纳女主也学习了普通话。故事线比较简单明了,拍摄成本低,剧情通俗。
电影源自生活,又总是在美化生活,前半段充满烟火气,妈妈形象很真实,克服偏见接纳外省给了电影一个美满结尾,或许这就是有别于生活之处吧
20220125@周二晚票价十八块,几乎包场,字幕走完清洁阿姨才走进来还问我就你一个人?错过免费场,还好最终没错过。好看,撑大粤区好电影给配乐和他妈加一星,原音方言版当然。
1.2021年1月看了《慕伶,一鸣,伟明》,今年看了《带你去叫我妈》,这名字十足的烂片既视感,但是英文名back to love倒是更能反映主旨。2.虽然整个故事没有很“新”,但是依然是讲了“新”观念对抗“旧”观念的故事,潮汕女人如影片中的母亲天生受到宗族观念的桎梏,但依然向新的观念转变,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其它地域的人对潮汕人的世俗印象,也是全电影最丰满的一个角色。3.配乐极其加分,有几段情感戏让我泪目很大程度是配乐的功劳,当然演员的表演功不可没。#2022院线02评分:7.5/10。
第一次作为投资人参与的电影~主创都是平时一起喝酒吹水的好基友,敢想敢做,坚定靠谱,第二部电影作品完成度如此之高远超预期。调色时有幸一睹真心立马决定用养老金入股,非常有信心!
凤爪不是潮汕菜,这很重要;媳妇漂亮就好,外省不重要。同居两年还不生,奶奶教你;五牲高香拜三拜,心诚则灵。硕士学历七八层楼那么高,可惜离过婚;封建乡土街坊面子最重要,不如过得好。母亲第一次坐飞机,还是为敲定儿媳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真情不需要多说话,一来一去,平平淡淡,不见浮夸的浪漫,便是真情。
有点惊喜。如果去台湾上映,这位潮汕妈妈值得一个金马影后提名。真的太真实了,现实里见过的闽南潮汕女人就是这样的……然后这个情节的主线也是一个真问题,身边太多这种因为媳妇是外地而被拆散的例子了。结尾确实有美化,电影嘛。
作為有50%潮汕血統(但從未去過)的人,首度觀看以潮汕話進行的長片,而片中潮汕母親對外省準兒媳的拒斥,很大程度正繫於語言:語言不通則心靈不通,也就無法在思想觀念上影響後者、在生活上控制後者。從兒媳到汕前努力自學潮汕話,到片尾送行的母親磕絆地說出普通話,影片也動用語言作為和解的最重要表征(此外還有手鐲、麻葉等前後呼應的紐扣)。母親的轉變繫於到深圳後的兩個見聞:棒打鴛鴦後兒子的孤獨落寞,以及親眼目睹的准兒媳高尚的社會經濟狀況,也同潮汕社會在逐漸加大的外部衝擊下的新變密切相關,影片以當地吸引外地遊客的嘗試、歸國華僑後代的介入、跨區域嫁娶的增加、當地人對生女的態度變化(有些刻意)暗示了這點。片中兒媳被設定為絕對可信、可愛的賢妻形象,似乎唯經如此方可超克外省、再婚和大齡等“缺點”,這種語法自然是保守的。
意外地还不错,音乐很棒,最喜欢那首云后的月娘,听到码头问我会累吗,忍不住落泪。那个妈妈的素人演员真好,飞机上妈妈问儿子“你说,妈妈是不是很没用啊”,太真实了
哈哈哈哈哇我不敢嫁仁科了!
坐飞机的母亲是我认识的母亲的样子。
很稳的一部电影。问题不少,比如故事层面简单、转折没有说服力,强行大团圆还不如就定格在机场那场戏;有的演员始终不入戏;空镜部分有点刻意;深圳部分网络电影的质感比较重。但也有亮点,比如男主在阳台看妈妈和弟弟那场戏、男主和女主在老家走亲戚的戏、结尾去杭州的戏确实是有想法的,也拍出了极好看的、有烟火气的汕头。此外这部电影贡献了今年第一个我必须记录下来的角色,妈妈这个角色基本就跟我妈一模一样,一样有些封建,一样会自己说服自己更开放一些,有着一样的两条裙子,也一样会说出那句“我是不是很没用”......前作很多人吐槽除了潮汕话之外都太悬浮了,那这一部是明显感受到导演是用心的。
有一些地方还在练手感(譬如某些闪回),但在前作基础上,开头结尾都有模有样。这一次对潮汕当下时的写实,几乎到了原样复刻打副本。大家小楼,排队洗澡,三姑六婆,邻人嘴碎…由封建守旧的原乡潮汕,与搞钱神话的特区深圳,形成两代人无法消解与面对的亲情矛盾,都在老妈怒打儿子的一幕中爆发。“外省的”所代表的,只是传统父辈无法理解和主动接收的外面世界,是大城市与坐飞机。当年轻人操盘自媒体,他们还在笃信地方戏曲与拜神卜算,换言之,当年轻人自以为的“浪漫爱情”,撞上宗族神话的母巢大本营,总会产生一些需要时间来缓冲的波折空间。原因无它,大陆四十年走得太快太快,而传统宗族那一套根深蒂固了两千年(并且在大多数历史时间内被证明是有效的)。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尝试理想化的空间。
7.3。我走进影院的流程是这样的——1.撸豆瓣即将上映影片:快来看啊,这有个百年难遇的脑子有泡才能搞出来的大傻子片名!2.咦?方言电影?潮汕故事?3.预告片好像还行,没有大傻子的感觉。4.插曲是玩具船长的歌儿?要不试一试?5.3公里距离影院有排片,票价还白菜,买!优点:角色表现非常自然,所有演员都没有尬演,演妈妈的演员特别好。家长里短,互动有趣,人物关系生动。没有用亲情要挟观众进行煽情。缺点:本子整体有点儿平,少点儿意思,题材方向如果对劲了就是潮汕的四个春天,但很遗憾不是。20220107光耀华纳国际影城
比《爸,我一定行的》好些,摄影更好,细节也做得更好了,更有电影的质感。看得出导演是港片迷,有港片情怀,某些套路/节奏/笑点像是模仿老港片的,什么地方发生什么剧情,都可以预见。剧情有些地方还是不够流畅,男主和某些配角演技有时候生硬了点,不太自然,有点尬。男女主角CP感不够,互动不够亲密,某些情节设计又挺让我费解的,女主这么优秀,一个人在深圳打拼,性格却这么温柔顺从,少了点个性的样子。男主妈妈演得更好,结尾在飞机上妈妈说“你是不是觉得妈妈很差劲”(类似这样的台词),这时候挺打动人的。融入的潮汕地区传统文化和婚育话题,挺真实的,倒是让我感到有点不适,个人也不喜欢这些东西,比如催婚,催生,婆婆教媳妇拜神,算命等等。片子的音乐,插曲,片尾曲好评,很好听,融入得还不错,里面还有王家卫《花样年华》的曲子。
潮汕方言不容易,给我们团队打五星
拿到龙标后仿佛太着急了,再加上今天深圳的限座令,只能说太难了深圳坂田的影视人(诶)
方言电影支持~
作为潮汕女婿,看得瞠目,味儿太对了。取走生辰八字算婚姻,三姑六婆逐个照面展览,拜神时的一二三四五,没有哪个“外省”能够跑得脱。怎么形容呢,这块粤东之土,好似一个活在上世纪大宗族时代的历史遗留飞地,它的好与不好、适与不适皆源于指针下错位的时间共振。而本片拍出了一丝共振下的颤音,还是厉害的,导演继续加油。
剝去潮汕文化之後,其實還是外來媳婦本地郎之類的舊式故事,不過,沒有抓馬的情節和誇張的笑料,取而代之是輕鬆溫情,而原生態演員們鬆弛的表演還給電影添上了濃濃的生活質感。可惜的是,整部電影的闔家歡性質註定了,無法深思傳統中式家庭的父母絕對話語權,無法呈現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文化衝突,罷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