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个神奇的东西
空白的13年,别人嘴里说的那些感谢就会什么趣呢?你们说男主是被他收藏的小作文给暖到了。我只觉得男主一脸懵逼,一脸无奈的说着他的好。因为死有点圣神不可侵犯的样子,它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不敢去直接指责这个死去的人。
父亲同小儿子的对话,父亲说自己出走后在甲子园寻找儿子的踪迹… 丝毫没有提及自己给全家人带来那么多麻烦,忽然就把自己提升成一个关心儿子的父亲的样子,何其可笑…
形式上简单,却渗透出生命深沉的情感。
不知道是不是中川雅野的缘故,看着他的眼睛,仿佛就能明白角色整个一生。
小儿子对于父爱的渴望从未消减过,医院天台上父子二人就那样远远的站着,13年间的疏离,却也不愿多走出一步;
大儿子曾说去广告公司上班,是不想向父亲一般,在他心里,即使是“糟糕”的父亲,也从未离开过;
母亲没有去葬礼,坐在曾经的屋子里,抽了一支13年前的香烟,一切都如那缕烟一样,飘远了,留在人唇齿间的味道,又是怎样的滋味。
导演用轻描的笔触,慢慢拨开这人生的层次。终其一生,每个人的选择都无关对错,在自由的背后,有强大的爱在支撑,你可以像孩子般做着自己喜欢的事,选择最想要的方式,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正与你一样,有人正与你同行,或许是家人,或许是你不曾注意的角落。
当生命化作一缕青烟,来过这个世界了,也似未曾来过,在无常中,无所住。
在留白里,浓郁无比。
如片尾曲《家族风景》的歌词中所说:
“在意过什么
又告别了什么呢
沉默着不发一语
却又静静地笑了“
ps:想起一位朋友也曾说过感谢父母可以任由他在外撒欢儿的话,与中川在剧中说过的是如此相似,虽然表象极为不同,但深藏在每个心灵的寄托是如此相似,此时此刻,竟也是很思念他。
不过有些人,有思念,就已经很幸福了呢。
……希望,都能帅气的走完这旅程。
关于家庭的日本电影往往在简单中渗透出深沉的情感,润物细无声。2017上海电影节,一部叫做《空白的十三年》的电影首映,不少观众为之落泪。或许这注定是一部冷门片,但它触动人心的力量是真切的。 电影展现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家庭。父亲对两个儿子漠不关心,还是个赌徒,欠下巨额债务,最终在一个深夜不告而别,消失于茫茫人海。母亲一人担负起所有重负,送报站街,被车撞倒了也不敢休息,匆匆化妆推开家门去赚钱,连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都没有。永远缺席的父亲,一直奔波的母亲。最后孩子们大了,他们和母亲却不亲近,对父亲更是抵触。父亲消失的13年后,孩子们长大成人。大儿子已经不会和家人表达感情,在职场拼搏只为了不要像爸爸一样。小儿子找不回父亲的爱,放弃了棒球梦,做了运钞车司机,在面对自己要当父亲的时候更多的是拒绝和慌张。前半篇的回忆,沉迷于赌博,忽略家人,借款被追债,离家出走13年的父亲角色,看的简直让人心怀仇恨。但是时间流逝13年,父亲再次出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身患绝症。在女朋友的劝告下,小儿子不情不愿地去见了一面变得瘦骨嶙峋的父亲。在医院天台上,父子二人就那样远远的站着,13年间的疏离,让双方不愿多走出一步。给父亲留了一包烟后,小儿子头也不回地离去。记忆闪回,我们看到了从前父子两打棒球其乐融融的场面,也目睹了父亲专心打牌将儿子的作文随手放置一旁后,小男孩眼中的失望。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小儿子对于父爱的渴望从未消减过。然后导演毫不留情地敲碎了我们先前对父亲的看法。 父亲终究没能熬过去,丧礼在另一个同姓死者旁边举行,前来吊唁的宾客纷纷走错,以致于管家不得不尴尬地问:您是来参加哪位松田的葬礼……最终丧礼宾客只来了稀稀拉拉几个,而且个个都是奇异分子。他们在葬礼上洋相百出,令人啼笑皆非,然而这他们却都是父亲真正的朋友。电影的这种冷幽默比比皆是,却更显凄凉。 “人的价值,从葬礼就能看出来。”后半篇的葬礼,通过朋友的回忆,让人了解发他明亮的一面,即使自己很落魄,也会尽力帮助他人。葬礼上,大儿子全程面瘫脸,小儿子和他女朋友莫名其妙的看着下面的搞怪。那个拿着钳子要拔牙的人。那个在那纠结拨几遍灰的人。那个讲话结结巴巴的人。在他人的叙述中,儿子们多多少少了解了父亲一点,原来他常常在居酒屋唱邓丽君的《偿还》,对多年的亏欠心怀内疚。原来他珍藏着当年的那张作文,反复阅读孩提时儿子眼中的自己,直至纸质泛黄。原来他在临死前几周仍苦练魔术,希望在最后弥补失去的时光。原来父亲在十三年间给无家可归的人住宿,帮没钱的人筹钱,落魄却不失慷慨,贫困仍不失宽宏。葬礼零星的几个人,不多但都是真情实感来致谢的,大叔就好比人间的阳光,在他们生命的寒冬期温暖了他们。借钱、供宿、邓丽君的偿还、魔术,还有作文,13年的空白就这么被七拼八凑的补了起来。父亲消失的十三年,竟然在一场追悼会上被填补。 当我们以为死亡终于可以带来和解的时候,葬礼上,儿子却说无法原谅爸爸。陌生人说,其实父亲是个好人,他之所以欠债,是为了不计回报的帮助他人,他其实深爱着他的家人。可父亲帮助陌生人,却让亲人艰辛度日帮他还债。父亲到底是烂赌逃债抛弃妻子的恶棍,还是这帮朋友嘴里口口声声的好人?原谅这件事情,真的是这么轻易就能做到的吗?正是因为有爱,所以才无法原谅。无法原谅那个会和我一起打棒球的父亲的不告而别,无法原谅那个宁愿漂泊在外帮助陌生人也不愿支撑家庭的父亲,无法原谅本来应该是最大安全感来源的父亲的背叛。如果原谅真的这么轻易而浅薄,那,深深的爱,意义又在哪里呢?人类的情感没有这么简单,爱也好,恨也罢,统统都没那么容易。就像人明明躲在房间,却装作没人。就像烟明明还在桌上,却借口买烟。就像母亲着了丧服却缺席葬礼,点上那根留了13年的香烟,叹了口气、哼起了歌。 为什么要好好保存小儿子的作文?明明以前是那么的不在乎,不在乎小儿子的感受,忽略小儿子作文得奖的欢喜,以及迫不及待想找父亲分享的心情。结尾没有反转,只有活生生的现实。爸爸可以自己偷偷的唱妻子喜欢的歌,可以一遍遍的看小儿子的棒球梦作文,可以帮助陌生人。却不敢面对家人,面对懦弱的自己。这就是很多人的爸爸,现实的,懦弱的,却依然有温度的爸爸。 最后一个镜头,母亲坐在曾经的屋子里,拿出13年前父亲留在家里的香烟,颤抖地吸了起来,随后低声唱着,“在意过什么,又告别了什么呢,沉默着不发一语,却又静静地笑了。”一切都如那缕烟一样,飘远了。算了吧,反正都逝去了,原不原谅,了不了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终究是自己选择的艰难的人生之路,抽一口烟,看看窗外的天空,一切都会过去。当生命化作一缕青烟,来过这个世界了,也似未曾来过。也是在这一刻,准备了很久的泪水才有了些许想要落下的冲动。 这部电影,可能有很多的不圆满,不如意,但却挖出了人们藏在内心深处的回忆。我们会为这个没来得及给孩子表演魔术的大叔感动,为这个没和孩子玩够棒球的大叔感动,为这个一边帮助别人一边向家人“赎罪”的大叔感动。作为演员齐藤工的处女作,《空白的十三年》既有日本片子一贯的内敛克制,点到即止的手法又有“不忍心责怪”的关怀氛围。构图剪辑与配乐做到了精准表达,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切换也比较自然。金子统昭的配乐,及片尾曲《家族风景》亦为片子加分不少。此外,饰演小儿子的高桥一生在葬礼上的种种眼神堪称精湛。70分钟不紧不慢从容流畅,甚至还留有余味。 长子靠工作去遗忘,次子打棒球去铭记。焚化炉带走所有抱歉,留下香烟作文和没来得及变的魔术。其实很少有人,能扮演好父亲、丈夫、好朋友三个身份。比如片中,朋友们都说他是好人。可对于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他无疑是他们人生中最深的痛。欠下赌债消失多年,妻子含辛茹苦打工,孩子们过早成熟帮这个家庭挣钱。 人没有至恶至善,片中的父亲在选择角色时,放弃了家庭角色。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人,结婚生子,空白十三年之后自私地说,谢谢你们给我十三年的自由,让我做我自己。人生一场到头来什么都不剩,选择做好什么角色,就是做个有责任的人,不要辜负不要伤害别人,再去做想做的事儿。人生没有自由,所谓的自由,不过只是选择由自己还是他人承担相应的代价而已。
70分钟的短片被葬礼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的视角大概是“黑化”了这个父亲,打麻将不关心孩子,欠一屁股债最后一走了之……后面那个有点荒诞的葬礼借那些奇怪的人之口更加完善了这个父亲的形象,却又让我陷入更深的疑惑中。他很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甚至不惜欠债帮助他人,他同时又隐藏了这一切,好像都是些见不得光的事。我想离家出走前欠下的钱多少和他的赌博有关,之后他的助人可能出自于一种内心赎罪的需要,对二儿子他确实寄予厚望,可是他的人生是失意的沮丧的,似乎签下大笔钱使得他不得不放弃了争取家人的理解独自一个人离开默默关心着家人,无论如何让儿子们心目中的父亲坍塌都不是他想要的,可是他的性格有致命的软弱部分,他放弃了做父亲做丈夫,仅仅坚守着自己的一些做人原则,在这样麻将桌前的枯燥中消耗着生命,可叹这样的人就只能如此,他的二儿子复杂的感情就是他矛盾人生的结果。
很喜欢日本电影对死亡这个话题的坦然和重视,追思会上各种社会人对这个不成职的父亲居然是各种另类的褒奖,让儿子们意外又有点惭愧...
没有谁的一生是可以被总结的,即使是这么一个抛家弃子十三年的浪子,尽管通篇气氛很丧,台词寥寥数语,却在传达一种大爱、小人物的真情对他人错误的谅解也是对自己的放过
电影从焚化炉开始,从焚化炉结束,其实人的一生短短数十载,或短或长,人活一世,存在意义何为?是追悼会上虚情假意的座无虚席,还是为数不多的有感而来,缺失陪伴在儿子身边的13年,到场的每个人都展示了松田雅人虽然贫穷但是为人善的表现,但对我而言无论他人对他的评价如何高,对于家庭他无疑是失败,且极其不负责任,给夫人增添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对于孩子也没有起到任何榜样等作用,连最基础的陪伴都没有。
很主观地写下此短评。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了随心所欲13年的自由...抛弃妻子的人这是要多自私才能坦然地说出口?对不起,我不太能接受这种废柴鸡汤。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就请负责。愿意做路人眼中的好人,就不要去开始一个家庭。选择了牺牲家庭去享受别人的赞誉,就不要玩珍藏孩子作文的烂梗。又当又立真心接受不来。
总以为死亡才能和父母达成谅解,但其实有些父母到最后都无法沟通,这是人世最困惑的事。整体流于平淡闲散,兄弟俩和父亲有着不同的羁绊,但表现得中规中矩而意味不足;父亲形象的感动点更多是灵堂内众人的述说而传达的,这一段的剪辑比较古怪而有趣。
在看的过程一直觉得导演应该是拍广告出身的,后来才发现之前是演员。先是碎片化呈现一家人早前的艰苦生活和父亲在家庭中的不及格表现,之后通过父亲认识的人的回忆来拼凑父亲的另一面。以此来让两个儿子完整地了解他们的父亲。用画面表现渣的一面,用语言表现善良的一面,整体零零散散、支离破碎,正如人的一生在他人眼里就是如此。
散场后还在位子上痛哭的那个傻逼就是我
高桥一生可以弄个“深夜灵堂”
真的是惊喜,没想到工桑的处女长篇如此成熟而完整,构图剪辑与配乐的精准表达,目不暇接的精彩群戏,而观众的感情在酝酿沉浸后被无法料想的喜剧场面打破和转移,最后慢慢回归直到舒泄一气呵成。大赞。丨松田家的孩子都是文笔好手,又后半程佛祖carry全场。笑吧,哭吧。
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松冈茉优,激动万分,mayu出演必有孩子的定律继续有效。大影迷工桑监督处女作习作气息明显,但制作考究,选角满分,情绪节制,卡司彰显强大的社交网络,前途可期。
永远缺席的父亲,一直奔波的母亲,始终背负着原壳爬行的孩子,从此无人知晓的生前死后。
工桑导演处女作完成度尚可,叙事有点平平淡淡没啥重点,但好在被他坑来的熟人卡司引人注目,何况镜头每一帧都还挺好看。中川雅也和高桥一生无论在样貌还是气质上都如出一辙的丧,这对银幕父子档可以。配角方面金子不仅打了酱油还包办全片音乐制作,佛祖亲佐藤二郎也超级有存在感且贡献了不少笑点。
隔壁真的拍了太多这种帮废材垃圾洗白的片子,一个不负责的父亲,不找工作整天吓混,打麻将,玩弹珠,老婆拼死拼活工作养家,借了钱还不出就跑路,最后硬凑些料证明这人不坏,拜托,这世上做恶的人毕竟不多,那些事但凡是个普通人都会如此,不负责的废物就是废物,没什么好洗的。
意外地好。用人极准,金子统昭的音乐好,用得精确更好,笹川美和是神来之笔。细微情绪传递地非常舒服,作为强迫症观众看得舒服的舒服。演员真的太好。作为新人导演小成本处女作能够用到这种水准的人恐怕真的都是靠好人缘请来的帮衬。按照隔壁某伪纪录片的标准,汇集了莉莉神野村上的本片该目指戛纳啊。
打卡 夕张国际电影节主体部分中规中矩 后半的葬礼像是混搭 而且是不太成功的混搭 神野三铃最后的抽烟镜头 像是成濑和多兰的完美结合体 全篇最满意这个镜头 非常惊艳 导演本人似乎太过执着于下町文化了 以及制作班底如果更专业点会不会好一点
是一个简单套路有点做作的故事,可导演的衣服很好看
期待的180转折未出现
工桑是怎么拿到上海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请专业人士分析下不然我看不懂…
人明明躲在房间,却装作没人;烟明明还在桌上,却借口买烟。长子靠工作去遗忘,次子打棒球去铭记,父亲消失的十三年,竟然在一场追悼会上被填补。他会在弹珠室剪掉色情版块,在居酒屋唱起邓丽君,落魄却不失慷慨,贫瘠仍不失宽宏。千度的焚化炉带走后槽牙和所有抱歉,留下香烟作文和没来得及变的魔术。
抛弃了孩子和妻子的父亲,在其他人眼里是个好人,这难道不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吗?这是可以被原谅的点吗?
处女作还行吧。剧本切口很好,但叙事功力还是很弱。上半段还行,后半段靠演员演技弥补剧情冲突无力。密闭空间里的剧情太需要导演的掌握能力和大局观了。
松冈茉优,让你在屏幕前有如沐爱河之感。
去掉火葬描述,去掉重现闪回,电影就是一个短片的体量,而且,内容集中在了葬礼追悼会的花样反转,并且,这种为赌徒废柴诉心声的编剧套路,尤其是把黑色喜剧,做成人生鸡汤,始终有点顶mu顺。你对别人豪爽的行为,不是妻儿为你买单的借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