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仔细看后,感觉十分惊讶!
(右纯省上座)狂云懒衲宗纯一休书:
囊无省数半文钱,定上座参临济禅。
头发鬅鬙耳卓朔,破鞋来往玉门前。
这种禅僧的疏狂定见,恰恰反映了利休死谏攻打中国的觉悟。小小的一点布置,也能体现出导演的匠心,真是不容易。这电影我都看了几十遍了,居然还会有新的发现,你可以想象它有多么好。
当然,如果我们用这样的细读心态,看整个电影所有的插花,所有的道具,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毕竟导演是草月流第三代大师啊。(按照茶道的规矩来说,壁龛中的字画是最先要读的。在电影中也应该保持这样。) 2
一休是通过禅语来讲述,真诚对于人生和艺术的重要性。
诚,变成了利休死亡的代价。
但这也铭记了他是一个伟大的真正的茶人。和宗二一样。在电影中你会叹息他的死去,实在是太不值了。被暴君砍了头,还斩了鼻子。
但正因为这样的人,才会留下那部伟大的著作吧。
关于利休的故事,还是要结合茶道以及放到丰臣秀吉时代的大背景下来看,我个人认为茶道是被丰臣作为一个政治工具、统一全国上下的思想、为海外扩张和个人野心来服务。那么利休作为一个正好遇到风口上的人物、其个人的命运和政治命运、国家命运结合到一起,最终演变成了一部悲剧。 利休个人也是野心的,他要把茶道发扬光大就必须借助历史大潮流、所以个人最后的牺牲也是适得其所愿、一骨功成万古灰,名头和声誉流芳百世肯定是值了。那么本片的重点也没有免俗——还是放在了利休的最后的一段日子、以及他与丰臣之间的互动。悲惨的结局当然是重头戏、并且最吸引眼球,但是故事发展到这一步不仅仅是利休和丰臣两个人的恩怨决定的,社会的变革、外部的侵入、基督教、中日韩的兴长、迈向近代的进步势力与保守势力、以及经久不衰的男女情缘。如果拍利休,可以参考一种无头绪式的多主线的手法——精挑几个关键性的人物、典型的几场历史事件、时空上的多角度切换、回忆与现实的并行,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出茶道的精髓,不是两个人仅仅端坐在那里喝茶。我理解茶道是一种庄重的仪式、需要复杂和精确的时间计算和流程规范的,在这个过程中制茶和喝茶的人之间有精神、眼神、动作和语言上的交流,于是喝茶就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是要与对方取得共识、达到一种无意识、被催眠一般的状态,那么如何表现这种精髓就要考验导演的历史功底了。 本片的演员的阵容还是颇具实力,但是故事没讲好,是一部很一般的影片。
不知何时起,对于日本战国时期的固有印象便是“哀婉”。任何能被称之为美的事物一旦在那样一个纷乱的时期便有了转瞬即逝的易碎感。无论是所谓三杰还是小城互攻,哀婉这一气质似乎总围绕在战国这一时间轴上。
勅使河原宏的电影自然是美的,电影所展示的日本美学也是美的。千利休完成了茶道的形式,探究自己心中所信奉的“侘び”。日本所追求的美学基本上可以说是被他奠定,小到捧在手中的茶器,大到庭院的布置,千利休赋予了日本美学独特的气质。
千利休的美学带着清苦的美感,其创建的“草庵茶”不仅不追求华丽、奢靡,相反对过于奢靡的装饰及器物有所排斥和批判,更追求“空无一物”的禅意。
而执政者丰臣秀吉则依靠千利休的茶道附庸风雅拉帮结派,追求奢靡的金箔茶屋和纯金制的茶器,茶道对于丰臣秀吉而言无非是一种宣传自己权势以便提高自己声望的方式。追求茶道,更像是追求权力。这种带有炫耀目的、庸俗至极的艺术追求与千利休所追求的美是南辕北辙的。
想来整个电影并没有太多血腥打杀的镜头,但有根紧绷的弦贯穿始终。两畳之间的茶室,谈笑间已暗流涌动。历史的前进、政治的斗争,小小的茶室斡旋在各方势力里,艺术无法向政治所屈服时最后也被政治所迫害。
和田惠美老师在这部里的服装设计可真美啊,贵族服饰的奢华轻浮与茶师装扮的清苦低调、伏在衣物上的织金绣线和毫无装饰的灰黑粗布、极繁的花色和极简的纯色,一动一静便借由面料的光影塑造了人的性格。印象深刻的是德川家康与千利休品茶时所穿的那件。纹样像是松针也像菊花,总之是高雅至极,能说出“生命就是我能活着见到明天”,给人一种无心政斗避世简出的清高;可某个角度看像是孔雀,高傲、虚伪,联想孔雀之于佛教有着何种高贵的地位,再想想历史上德川家康对于异教的打压,这件衣服的设计太精巧。
作为勅使河原宏后期的作品,《利休》和《豪姫》所表达的对政治的批判是早前作品中并未明显表露出来的。勅使河原宏也从存在主义的框架里跳出,探讨艺术与政治间的不可调和。以日本历史为背景,从千利休这一人物出发,聊政治、聊历史、聊转瞬即逝的美和空无一物的美。千利休因艺术被丰臣秀吉赏识,最终也因艺术而选择从容赴死。殉教者最后用性命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追求,而非背弃信仰苟活于世。这样献祭式的结局无疑将千利休及其所追求的美推向巅峰被更多后人所熟知。
历史的车轮向前进的过程注定是会带着压迫的,政治对于艺术的压迫并不是稀罕事。政治与艺术勾结,最后便是艺术惹火烧身。大量出现的插花和茶道美得已经失真,虚伪的表象之下是丑恶的权力斗争。
另:岸田今日子好可爱啊,战国时期的造型格外适合她。山口小夜子扮演的茶茶格外妖娆美艳。美女的表现力好强捏。
4.0。资料馆1厅,胶片放映。(放映事故:观众豆瓣短评区反馈多处字幕存在漏译错译以及字幕跟不上对白情况)抛开历史的正说戏说或者政治说,敕使河原宏选择了严肃正剧的拍法,为了心中的信念、正义和公道而慷慨赴死,这是类似中国古典文化典籍之中,诸如荆轲、程婴、公孙杵臼等。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日本茶圣千利休传记片。伴君如伴虎,利休在性情多变易怒的丰臣秀吉身边若坚持自我政治观念则更是难以自保。影片拍摄十分考究,通才的敕使河原宏将茶道与自己擅长的花道插花、陶器烧制、装置等艺术元素融于影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茶具、屏风等很多是从博物馆借来的国宝级文物,充分还原历史,令影片如重新演绎的纪录片一般真实,同时也给演员很大压力。三国连太郎此前曾两次出演秀吉,此次主演利休仍稳如泰山。山崎努在《影武者》等黑泽明作品中就大放光芒,演喜怒不定的秀吉同样出彩。三星半。[字幕不佳,后协助云铭兄校对重译]
不能为我所用,就要为我所杀所砍(雕像劈裂一瞬着实恐怖)。一头一尾气氛做到了极致,惊心的肃萧。阴郁的绿色透穿胶片。//第一部敕使河原宏
当艺术被拿来作为装点政治的门面,势必某天会形同水火;一方是对权欲的迷恋与色厉内荏的虚荣,一方则以耿介高洁自勉;影像色调暗沉,结尾尤为肃杀。
敕使河原宏在近二十年的创作空白期之后,远离了存在主义,远离了超现实主义, 栖身皈依了传统文化。以茶论政,以古鉴今,自由被困在黄金茶室中,专政将雕塑打碎。电影中的道、法、器无不迷人,没有安部公房的敕使河原宏依然卓尔不群。P.S.想到了蔡国强,艺术家与政治真的无法调和。
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利休の死,勅使河原宏倒数第二部作品,他的最后一部作品《豪姬》的情节也是紧接这一部的。
日本,大和!基本把什么事物、规程都搞成标准化,才算万事大吉!茶,亦然。至于说,利休大和尚,可以用独特的茶道、茶品等等,把什么什么都什么什么,除了普通百姓可以去趋之若鹜,那时、当世、乃至后世的权利争夺派,是不会信这些----------鬼话额!哈哈哈!
3.6星吧男主好眼熟!这片子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大名武士和传教士白种人黑人奴仆及贵宾狗同框!还有地球仪。原来《利休》是人名啊日本茶圣千利休。真胶片135分钟版。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甚至茶茶…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每次都查一遍日本战国历史然后不多久又忘一片凌乱。加上前阵子看的浮世绘展,已一锅粥。从开头昏暗黎明质感开始,看得我昏昏欲睡,竹林场景和《卧虎藏龙》很像。茶道花道什么的,就那样吧。利休行为也很矛盾,一会儿站着一会儿跪。形式意境大于内容吧,不容易看到是真的,但不是特别值得为此放弃了北京最后一场《指环王》三连(博纳大郊亭IMAX和深影CGS)。抹茶啊“江户难见到”的鲍鱼串儿啊看得又馋了虽不饿。with秀散场和她去日料店吃一顿 松竹经典回顾专题 午后豆瓣评分涨了0.1资料馆1号厅四五成满
暗影调彷如黑白片质感,很少出现鲜艳亮色,不疾不徐有种凝重感,就凸显出丰田秀吉的跳脱粗俗。不太明白怎么日本战国大名都如此看重一个茶道师,看这电影也就大概算是接触个人物侧面。战国时代正是动乱岁月,三杰都出场了,可是没有表现战争的场面,几乎都是室内戏,品茶、制碗、摘花,聊聊政事。
8/10 温润细腻 和敕使其他的心理悬疑片子不太一样 其实应该结束在秀吉抛地球仪的一刻 后面那段惊悚的地狱漫步让人毛骨悚然 影片里塑造的利休出世清高 致死不愿认错 与家康见面是对应了最初与秀吉见面的时的心境 他们也许在没有到达高位之前都是那么谦卑 心怀天下 想吞并中国这事看来也并不稀奇 但以日本国力加上葡萄牙也不太能抗击的了那时万历的大明吧 秉持【来者是客 众生平等】的理念 茶道亦是世间万物之道 开头的牵牛花故事来自 《茶话指月集》:利休的茶室庭园中有一片漂亮的牵牛花,秀吉欢喜,想前去赏花品茶。利休答应了,却在秀吉来之前将花全部铲掉。秀吉面对空荡荡的庭园大怒,在进入茶室之后猝不及防地看见一朵鲜艳的牵牛花正开在瓶中,那种空山月出一般的美让他惊艳不已,也终于明白利休这种为留一朵毁一片的做法。
何谓生?即是能够迎接明天。厚积薄发器量大。说利休不可不说秀吉,趣旨完全两极的两人能相互欣赏才是不可思议更显决裂悲哀。恭敬的茶道师为天下把茶室借为大名外交战场,退让的底线令人肃然起敬。三国山崎一收一放皆名演,猴子难看的吃相尤其活灵活现。末尾竹林是你们草月流的装置艺术吧...
利休的极品茶道,曾被丰臣秀吉用来装雅媚上拉拢盟友(伊达政宗),可谓功勋卓著。到头来却因侵华一事的反战谏言惹怒了猴子,“与出征中国相比,分明复仇明智更难!那时间众叛亲离,剩我一人。你竟敢顶嘴犯上!”……伴君如伴虎的故事。从茶道切入虽有新意,观众移情角度却存在缺陷――久看而不知茶味。
看的135分钟版,最后利休的死有点过于“艳俗”,不似其侘寂美学。政治总是希望艺术成为其附庸,权力可以利用并驾驭“美”。艺术在接近权力的同时,又有其视死如归的自由。秀吉穷其一生才取得“天下人”身份,利休动一动手指创造的美学却似乎便足以改变世界,这让权力对艺术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权力感到自己并不能凌驾于艺术,甚至隐隐有被取而代之的危机感。权力既不能统括艺术,那么,便掌控艺术家的肉体,进而操纵其意志。艺术家面临权力是多么的无奈,既要委身于权力以求光大,又要拜服于权力以求存活。当艺术家的梦想与现实,美学与野心无法平衡,他便如政治家一样陷入癫狂与迷失,走向自我毁灭。这与《平家物语·犬王之卷》有异曲同工之处。山崎努所饰秀吉望向利休插花时那不服、好奇、惊叹、嫉妒、愤懑最终杀气腾腾的眼神,太绝了。
丰臣秀吉的茶道老师利休。一杯淡茶,论器、论水、论室、论道、论政、论人生……
以茶议政,以茶殉道,一场茶碗里的暴风雨。茅草屋和金茶室的矛盾里有色与空、形与虚、物与我的转化,黑色的简朴肃穆是野心家眼中的死亡,红色的“喜庆”转瞬间就成了疾病的鲜血,球状的包袱里藏着地球或是头颅,舞台上的胜利和被捣毁的偶像都是膨胀自我入侵表象世界的一种形式。丰臣秀吉扭曲破碎的镜像,假胡子和白面,急火火的动作和粗暴的剪枝都像极了一只小丑猴,相比之下茶道大师不动如山。对于丰臣秀吉来说世界没有尽头,永远有待征服的土地。德川家康的回答里,活着就是可以看到明天。茶道的一期一会里每一次都可能是只此一次、最后一次。纯白的屏风和黑色的棺椁是此世的冥界,万象在旁,万相皆空。
8.0/10 分。2019.09.14,初看,日松竹版蓝光原盘。本片续集《豪姬》是导演勅使河原宏的最后遗作。。。节奏缓慢,风景如画。故事比较晦涩难懂,对日本历史不熟悉的我,看得一头雾水。。。风景、服装、摄影、构图、对白,都非常不错。放到30年后的今天,都能秒杀一堆国产烂片(对一堆花花绿绿的国产烂片现在真的是忍无可忍,艺术品味太低了)。。。小日本过去的茶道,瞧着是在大碗里放一小堆茶叶粉末,倒入开水,拿刷子搅拌几遍,看得我简直想说,你们这是在洗碗吗。。。
对高贵风雅的无法逾越,终究是丰臣秀吉内心的卑微作祟。影片在配乐色调上制造压抑气氛,利休死前与妻子的那段对话却让人豁然开朗。
无论叙事还是镜语都精心雕琢,对氛围的塑造是一等一的出色。但也许是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又或者是山崎努对丰臣秀吉的诠释太过乖张,全程我都只能停留在第三人称的观看状态。无论是利休对茶道的传授,还是“伴君如伴虎”的处境,抑或最后直面死亡的泰然,实在难以循序渐进地抵达共情。利休并非纯因反战立场决意赴死,目睹身边诸多暴行,再不愿低下高贵的头颅,一辈子活在恐惧的阴影之下。暴戾的君王在惨白的阳光下戏耍着地球仪,而一个坚毅的身影走入烟雨凄迷的竹林深处。
#中国电影资料馆# 整体情节不难理解,但若扣细节就会发现日本历史知识的空白太多,需要补课。利休和热衷战争的秀吉注定分道扬镳,用自身的消亡践行茶道的最高境界——无欲无求。节奏极缓,摄影极美,妆容服饰布景等都应是考据过的,结尾太加分。
主要围绕丰臣秀吉的茶道顾问利休展开,其以茶道艺术之魅力笼络了全国的武将大臣,并尽其能建造了茶道的最高府第:京都待庵.然美梦不长,自石田势力渐增以来,秀吉和利休的关系便开始出现裂痕.最终在阻扰出兵朝鲜一事上彻底激怒秀吉,被令责剖腹谢罪.1.敕使河原在沉寂十余年后,选择以表现艺术与政治权利不可调和为主旨的历史题材,回归早年(描述插花绘画艺术的记录短片)古典主义创作.[利休][豪姬]二作中之于时代氛围和细节的考据做得一丝不苟,利休/织部两位沦为权斗牺牲品的茶道大师的悲剧形象更是令人难忘.2.世界虽有方圆,境界亦不过方寸.秀吉和利休相斥的哲学观表达更是习武政人与艺术匠人之别;山崎努的精湛演技与宫泽理惠[豪姬]构成两种性格诠释的极致.3.草月流的竹构装置延续至遗作.4.世事本无终结;生命便是拥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