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专门去看这么一部韩国抗日片,当然是冲着饼叔和孔叔的。饼叔一如既往可以当演技教科书,孔叔行走的荷尔蒙在这种剧里也是充分释放的。然而看到一半的时候有点看不下去了:义烈团的人都弱爆了有木有啊!空有一腔热血嘛!不是该把小鬼子们耍得团团转吗?不是该千钧一发有惊有险但最终革命胜利吗?怎么看着全程都没有一丝占上风的气息啊?!以至于我觉得我在那种情况下也会选择当叛徒吧,完全看不到希望,苟且偷生才是正道吧~
看了一半,停下来跑去查了查那段时期的韩国历史,发现历史一点也不性感。那个时期的韩国国已无国,独立运动人士成立的临时政府四处流亡。流亡政府也免不了内部还有权利斗争。真正为了韩国独立抗争的人们一盘散沙,没什么资本耍帅,真的只是空有一腔热血去送上性命呢。韩国最终也没能靠自己反抗获得独立,日本投降后,在美苏利益争斗下,分成了现在的南北两半。无论政客们如何争斗,痛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就连《鬼怪》里也插了那么一小段,因南北分隔而此生永别的小夫妻,黄泉路上终于得以重见,问问是否埋在了温暖的地方,看得泪崩。
查了历史再回来看完电影的后半段,心境不同,多少有点能体会韩国为啥选它冲奥了。饼叔将这个人物心态的转变演得极到位,义烈团的游说和日本上级的打压使他在最后爆发,他不过是想好好活着,并非完全没有良知,发现委曲也难以求全的时候,良知占了上风而已。那个狱警应该也是同类人。孔叔演的人物没有那么多的发挥空间,但最后在监狱里枕着一缕阳光的笑容,还是很让人动容的。
看来民族自豪感超强的韩国人,也开始认识到自吹自擂的无聊和愚蠢了,也许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对韩国人的诟病仅仅是出于讽刺心理,为了骂人而骂人,并没有深入了解那种民族自大心理的根本诱因,因为中国人也这么干,但凡一个人要是能清楚的看清自己的某个特征,就不会看不到别人的相同特征。
所以,从中国电影的发展来看,中国人早就厌倦了过分渲染民族自豪感的影片,过去那种抗日片,或者英雄主义电影早就没有了,这不嘛,广大观众对“抗日神剧”的鄙视就证明了中国观众在民族自豪感层面上的审美水平。中国观众开始能够理性的看待客观事实,要求事实,甚至要求更可信的创作。韩国观众在这方面不得不说,落后许多,特别是很多历史题材电影,我都不好意思看,渲染得真是有点太过了,我就不点名了。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怀着真诚的心态,期待着去看的,盼望着韩国电影能够真正走出民族狭隘性的小圈圈。
果然,继上次看了《阿修罗》之后,我就感受到了韩国电影大刀阔斧地跑开民族狭隘性的巨大进步,虽然之前的《新世界》等电影也很出色,但仍然能够略微感受到一点油腻腻的味道,《阿修罗》的故事和角色设计则更加的真实,当然我又没当过黑社会或者警察,我所说的真实是我们广大观众愿意相信的真实。
这次看《密探》,纯粹是被宋康昊吸引,招牌,他演的电影错不了,但是一开始我还打退堂鼓,这抗日题材的影片会不会再一次把我恶心着。但是事实却不同于往常,比那个《暗杀》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那个《暗杀》,大家慢慢看吧,对,还有那个《仁川登陆战》。
《密探》的故事情节本身虽没什么创意,但足够紧张,结构完整,悬念充足,合格的商业电影,没毛病。可是值得称赞的是,虽然是抗日题材电影,本片却把抗日、渲染民族情怀当成了辅助载体,影片更多的是向观众表现了以宋康昊扮演的“汉奸”为核心的深处谍战漩涡的人的真切的心理。影片中其他的爱国人士或叛徒都属于比较典型的设定,而宋康昊扮演的李郑出是非常有创意的角色设定。
李郑出一开始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汉奸”,他不是一个深藏不露,胸怀大计的爱国人士伪装成的“汉奸”。他最后选择爱国是不假,但策反的理由可不是像其他影片那样,民族性像干柴烈火一样,被几句话感动一下就熊熊燃烧,而是日本人的压迫和不信任,加上义烈团的威逼,而逐渐引出了应该藏在每个人心里的那一星半点的爱国情怀。这样的一个爱国转变反而更加的真实,也是观众认知所能接受的爱国热情的释放过程,既不夸张豪迈,也不是无药可救。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爱国行动中,李郑出始终都是摇摇摆摆,没有表现出那种坚定不移的爱国热情,他的爱国抉择总是伴随着你推一把,我踢一脚,直到最后,他才表现出了成熟的,义无反顾的执行力。
观众们虽然学习过雷锋、黄继光、董存瑞,但是我们在银幕上不想看见那样的英雄,我们看不懂,我们更愿意看到现实的英雄。有多少人能够在战场上无所畏惧,有多少人能够在严刑拷打下视死如归,当面对枪林弹雨,横尸遍野,自己生死未卜的时候,有几个人能做到一点恐惧感都没有?太奇怪了,太离谱了,这不符合我们的认知,观众要看到他们能看懂的东西,而不是完全没有共鸣的神一样的存在。为叛徒添加那么一点苦衷,为英雄添加那么一些怯懦,才更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
本片第一赞是能痛改前非,把渲染民族自大的抗日题材,(那可是抗日题材啊)退居二线,让位于人物刻画;第二赞是对李政出的贴近真实的刻画。看来,韩国电影开始学会走上正路了,真正希望他们创作出更多符合观众什么口味的电影,多一些认同,少一些教育。
这样的抗日锄奸题材影视作品,在国内实在是数不胜数,而其中的剧情套路也未有另人惊艳之处,所以此片在韩国口碑票房俱佳但是在大陆,看豆瓣的评分就就能证明一般般了!抗日日期,敌我双方进行侦查反侦查,酷刑、追杀等等场面,在大陆同类作品中都屡见不鲜,另外片中也确实有一些剧情,不能自圆其说,所以也就不能怪豆瓣上的评分不高啦!
全片其实就是因为宋康昊的士为知己者死,日本人信任我我就当他们的狗,革命家信任我我就当民族英雄。但是还是太儿戏了,没有其他朝鲜解放片好看,好多逻辑和剧情漏洞甚至强行制造冲突,两个人初识喝酒那会儿就挑明了金长玉的事,心知肚明对方的目的和身份,对着驴唇不对马嘴的尴尬对话,火车站那场戏简直胡扯,为了救一个人,白白牺牲一堆人,不仅一个接一个地往里搭人头,最后还得受刑,搞革命最重要的不就是拥有坚定信仰的有生力量吗,这种情况不得衡量人和任务哪个的价值更大吗,普通人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肯定得低于任务,专业的革命党怎么能意气用事,不是应该直接一枪打爆梳妆盒吗?孔刘为啥宁愿暴露也要冲进去,而且日本警察就这么放过他们了,这么明显的几个人,还让他们在火车站待了一会儿?还有日本警察怎么办案能力忽高忽低,得过且过的呢,完全是把逻辑让路于剧情发展。部长没有一点反派的样子,想塑造一个老谋深算的鬼子,但感觉完全就是在糊弄事儿。
早前韩国公布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选送片时,内地影迷圈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
从戛纳载誉而归,震惊西方的《哭声》不能为国出战,以英文著作为蓝本、展现东方独特文化的女性电影《小姐》也未能成行,抗日电影《密探》出人意料地肩负起重任,飘洋过海同80多部影片竞争大奖。
与去年在内地大热的《暗杀》相似,《密探》讲述了一群追求国家独立的义士,冒死刺杀日军高官的故事。
忠武路一哥宋康昊和实力男星孔刘领衔主演,本土累计观影人次逼近750万(《哭声》686万,《小姐》413万),成绩斐然,韩国观众打分高达8.56。
在最近第36届韩国电影评论家协会大奖中,《密探》拔得头筹,获最优秀作品奖,同时入选韩国电影评论家协会十大电影。
既有观众捧场,又有专业肯定,听起来《密探》像是部品相俱佳的电影。但在中国内地的口碑却是一落千丈。
导演金知云拍恐怖片起家,以《蔷花,红莲》为影迷熟知,凭借《看见恶魔》奠定影坛地位,2013年去好莱坞拜码头,拍了一部一塌糊涂的《背水一战》(阿诺·施瓦辛格 主演),票房口碑双失利。
《密探》也有点“背水一战”的意思,现在看是翻身成功。
抗日题材,金知云此前也接触过,2008年他开创性地拍摄了一部“韩国西部片”《好家伙、坏家伙、怪家伙》,讲述了日本侵韩,韩国人流亡到中国西部讨生活的故事。
跟“三家伙”的喜剧风格相反,《密探》写实而沉重,开场即是一场枪战,以及触目惊心的血腥镜头。
演技绝佳的宋康昊饰演了一个毫无演技的角色,身为一名在日本警察局担任要职的韩国人,他成了日韩双方竭力争取的密探。
“密探”即是间谍,英文名则译作“The Age of Shadows”,瞬间多了几分厚重和隐忍,东方味儿十足。
IMDB上有一位美国观众以“The movie you have to experience”为题,写下了这样的评价:
好莱坞式的韩国电影满足了本国观众的愿望,但在外国人眼中,这种作品无法替代好莱坞影片。无论韩国电影怎样尝试,它的预算都低于好莱坞,场面也较小。然而,《密探》不同,它独一无二。我不会赞美它的动作场面,或喜剧情节,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出色。我想赞美的是这部电影的氛围,悬念一直保持到了最后。
一向严苛不留情的影评人专业评分网站Metascore,给《密探》打出了78分的高成绩,13家媒体,除了一个中等评价,其余尽是积极好评。
资深影评人Jay Weissberg在《综艺》杂志上盛赞本片:
电影在经典的动作场面中展开,无论是谁都能在此佳作中获得所需,难怪韩国要选它角逐奥斯卡,《密探》注定是一部拥有强烈国际风格的本土化作品。
本片还荣获2016年奥斯汀奇幻电影节动作单元最佳影片奖,excuse me?片方竟然把这部电影投到怪鸡味儿的奇幻电影节。
但作为一个在抗日剧中成长起来的中国观众,带着一丝审美疲劳和期待去看《密探》时,可能很难获得满足。
贩夫走卒、江洋大盗、青楼妓深闺女、老弱妇孺、士农工商……在中国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不论何种阶级、何种职业、何种性别的人都参与过抗日,他们的出发点不同,背景不同,心路历程和结局也各不相同,不吹不黑,中国抗日作品几乎穷尽了“抗日者”的形象。
《密探》算是双男主设定,但主要情节还是集中在宋康昊的角色上。也只有这个角色在片中展现了变化和矛盾,其他人物几乎都沦为符号。角色不够鲜明、饱满,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中国观众面无表情。
情节上,加长长长版的标准叙事。2小时10分钟,漫威那一大群超级英雄够再打一架了。
主线只有一件事,把炸弹从上海运回京都刺杀日军高官,正派执行,反派制止。事件成功的关键还是集中在宋康昊身上。小支线包括正方中的叛徒,火车上分分钟解决。至于孔刘那段含混不清的爱情,比鸡肋还差了些味道。
除了火车戏稍显紧张——恐怕这点“紧张”还要归功于上了车的《釜山行》男主孔刘——其余情节松散、冗长。被西方观众盛赞的“悬念”,对于天天抗战、谍战的中国观众来说,全在意料之中。结尾的反转也配叫反转?!
影片的最大亮点大概还是“为何坚持”,跟能打持久战的中国不同,韩国小国寡民、科技落后、强敌掌控,临时政府流亡上海,然而大半个中国也在日寇的铁蹄下。所以,一批批志士赴死,独立迟迟未来,为何还要坚持,为何还能坚持?
那些甘为韩奸的人是因为贪生,可能更是因为对国家独立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暗杀》中李政宰被问为何出卖同志:“我没想到会独立,如果知道就不会了”
国家其实是空洞的符号,把这个符号投射到个人身上才更有效。当宋康昊不得不把烙铁烫在女孩脸上时,那女孩痛苦的尖叫就是“为何还要坚持,为何还能坚持”。可惜影片的着墨不在于此,松散、冗长的剧情里,精彩的表演更加重了对观众的折磨。
韩国早年有一段时间集中于朝韩的历史、矛盾、纠缠,涌现了大量精品。这两年,民族情绪意外高涨,杠上了抗日故事,本土观众前赴后继的买账,西方观众当在看东方化的好莱坞电影。大概只有中国观众既“身处其中”,又“置身事外”。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巴塞电影微信公众号MovieBase,转载请寻求巴塞电影授权。)
看完之后想起初中教科书中一句话:“为什么之前的革命都没有成功?答案是,没有先进性政党的领导。”当年觉得是胜者的空话,如今阅片后忽然觉得很有道理。通过恐怖袭击能驱逐侵略么?那样拉登早成世界老大了。当我看到片中朝鲜革命组织的名号是义烈团,我就知道准没前途,最后能逃跑就不错了。就算这次爆炸成功,难道还能再接再厉去炸东条、炸天皇么?以为是愚公移山、垒土成塔,炸弹多来几次就有“胖子和小男孩”的威力喽?
遥记委员长小年轻时也热血埋过炸弹搞袭击,当然也失败。后来经过青楼苦思、生气辞职等等后,才在校长的位置上学会集结军队,走向了通途。可惜最后还是被更先进的政党打败,导致现在南京不如北京。
大概导演也认为这段民族独立的历史缺乏底气,或者仅仅是情节处理的太草率,最后的口号“我们即使失败也要前进,失败再失败,也要踩着向前进,最终站到最高处!”完全没有力度。遥忆电影《风声》最后冰冰手扶周迅的留言泪眼婆娑“我亲爱的人 我对你们如此无情 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 我辈只能奋不顾身 挽救于万一” 。可谓字字如山轰,令观者澎湃。
还有李秉宪团长为毛要穿一件翻毛皮装呢?导演要把他塑造成什么样的革命领袖?这样军阀气派登场,宋康昊不会误认为他是朝鲜戴笠么?再者义烈团团长一见到伪警头目宋康昊为什么就急于喝酒呢?这么大酒缸声势震人,是想说明韩国白酒度数低么?这种处境下宋康昊借机装醉装糊涂义烈团怎么办?把他先送回去回头再谈,还是找酒店先住下来,还是直接一瓢凉水泼脸上直接开始策反?
夜钓策反时,李秉宪对宋康昊说“你想让我死现在就把我推下河去吧!”这话听起来这么像人吵架时说到最后没词了。当时情景下的宋康昊肯定内心小马奔腾,想,我曹,你作为恐怖分子这样装合适么,我推你下去我还能走得了?再说你又没杀我爹,虽然我想要你命也不是这个目的呀。情节失败再失败!
我觉得演的最好的是严泰久饰演的急于上位的伪警二号,戏份十足、情神到位。把卑鄙干练的一面展现到足。他是一个乱世下现实的人。如果没有这么好的反面角色,这部戏将不会这么精彩。
孔侑真是胜在形象和气质,天生老实帅哥脸,在银幕上占了多大的光。其实纵比《釜山行》和《隧道》,《密探》和《小姐》,孔侑的演技还是被被隔壁河正宇撂翻了呀。
韩国抗日神剧的基本构架:砰砰砰砰!八嘎!啊稀巴!嗨!砰砰砰!去上海!砰砰轰轰!啊稀!轰轰轰轰!
当你在火车上看见孔侑,该如何自救?
拍的挺好的呀,我真是不懂豆瓣大批跟风评价的人。这片子的剪接把火车上和火车站那一段的紧张完全呈现出来了。主配的表演也把人物角色的立场抉择诠释得很好。
大致可以猜到的计谋,算到位的表演,只是平平无奇。如果孔刘是密探才有趣呢
电影很长~~~但没感觉长度。人物很多,但剧情都只围绕2个人展开,所以能拍成这样,算不错了。结局太悲壮
本以为孔刘大叔+火车会擦出不错的火花,结果除了服装设计和演技,其他全程掉线。剧情平铺直叙无悬念无张力,宋康昊演的警部两次内心转折太过突兀,精英密探对战的智商含量都能被国产抗日神剧轰成渣。有道是,一辈子严防死守抵不住一缸子白酒。扇脸无影手大好评。
韩国主旋律,孔刘继续火车上虎山行,宋叔表演正常
怎么连这种片子都拍不好了…
作为抗日片已经不错了,至少比起《仁川登陆作战》好了很多啊。孔刘和宋康昊演技值得一看,李秉宪在我心目中继续高大。下火车之后的讲述有点不了了之。最后有个小反转带来惊喜。是我笑点太低还是怎样自己笑了好多次,三人喝酒那场演的时候反正用的水所以大丈夫哈哈哈……at 北京
没有饼叔和孔侑根本撑不下来。。
《密探》几乎是《暗杀》姊妹篇,可以和讲日治时代的《大虎》对比观看。朝鲜流亡政府在中国搞独立运动的故事,内容差不多,锄奸,刺探,拷问,爆炸,牺牲个人争取国家独立,可看性及格,没亮点,再火爆一些就好了,没有宋康昊、孔侑、李秉宪,片子就不值得看了。不过韩国抗日片,还是比我们高明。
全篇没什么爆点,始终平稳如水,但是场景够精致,动作戏份够创新,每个镜头都精雕细琢过,像是油画般。佩服导演和编剧把一个俗套的故事拍出新鲜感。宋康昊结尾那几场哭戏太棒了。
每当孔侑深情抬头的时候都觉得对面应该坐着全度妍 然而凝望的是宋康昊 (我很想和孔侑换位置的)
1明明很好看啊要谍战有谍战要格调有格调一顿jazz滴滴答滴答我感觉比嫌疑人的层次丰富多了为什么评分这么低是因为历史背景不如国共代入感强?2孔侑演腻了言情片之后刻意在拓宽戏路上做了很多尝试认真营业十分励志。挑这个人物 转换性格相当于分饰两角,在big里他也做了这样的试探。圆滑的那一面表演欠佳 性格派到演技派还需历程。3古董行道具人物都没做功课毫无考究 实勘唯一败笔。
韩国主旋律,前半段太拖,上火车之后开始好看起来。孔侑一上火车就担心会有丧尸……
韩国导演永远学不会做减法,其实很多时候点到为止的留白会更有韵味,但却一定要把所有的细节都拍出来,有时候只会显得冗长乏味。
逼格高出天际的谍战片,每一个环节都精致的要命。
节奏太慢,过了一个小时才进入主线剧情,结尾也收得不够干脆,情绪没起来。也没有什么谍战技巧的展示,更多的是男主的个人立场选择,宋康昊棒呆。火车上的戏还不错吧。
拉下分
格局不大,故事散乱,金领袖铺垫太少魅力不足,李警察的转变略显突兀,但仍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影帝对飙,宋康昊演技碾压孔侑。革命靠暗杀和炸药远无法成功,但仍是无奈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