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

HD

主演:詹姆斯·梅森,谢利·温特斯,苏·莱恩,加里·科克雷尔,杰里·斯托文,黛安娜·戴克,露易丝·麦斯威尔,塞克·林德,比尔·格林,雪莉·道格拉斯,玛丽安·斯通,詹姆斯·戴伦福思,科林·梅特兰,特里·基尔伯恩,C·丹尼尔·沃伦,彼得·塞勒斯,艾德·毕肖普,彼得·库欣,苏珊·吉布斯,斯坦利·库布里克,克里斯托弗·李,伊莎贝·卢卡,罗伯塔·肖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2

 剧照

洛丽塔 剧照 NO.1洛丽塔 剧照 NO.2洛丽塔 剧照 NO.3洛丽塔 剧照 NO.4洛丽塔 剧照 NO.5洛丽塔 剧照 NO.6洛丽塔 剧照 NO.13洛丽塔 剧照 NO.14洛丽塔 剧照 NO.15洛丽塔 剧照 NO.16洛丽塔 剧照 NO.17洛丽塔 剧照 NO.18洛丽塔 剧照 NO.19洛丽塔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在喜爱和厌恶中交织的矛盾心态

看洛丽塔,我的心情相当之诡异

首先,为了保证我的诚恳,我不得不承认,我很可能也有点洛丽塔情结。因为,草坪上她泳装相见的那一幕确实让我怦然心动了,而且是还咚咚咚的动了好几下。在之后,每有她的脚、腿、臂、手乃至精致面孔微卷金发的特写,都深深地吸引了我去端详。

可是,同时,我又是那么的厌恶她。厌恶她站没站样坐没坐样,厌恶她书看不了两分钟就扔到一边,厌恶她口香糖不断,厌恶她歇斯底里口吐狂言,厌恶她的欺骗,厌恶她的心机,厌恶她莫名其妙的喜欢那个傻逼剧作家,厌恶她对哪个男人都似乎有种暧昧的挑逗,厌恶到想起这些就甚至不愿意再看她哪怕一眼的程度,厌恶到很烦闷很焦躁的程度。别人所说的从中透露出来的青春、反叛、天真、精灵我统统看不出来,看到的只是贫气、轻佻、轻浮、无聊。

我想,由此判断,我的情趣大概仅限于可远观不可亵玩的距离吧,有的看就好,最多偶尔吃个饭喝个酒,千万不能纠缠到她的生活里去,都不够烦的。

可是,我还年轻,我不知道自己老到他那个岁数的时候会怎么想。当自己老到皮肤已经松弛、打球已经吃力、工具已经柔软的年岁,年轻姑娘们弹性丰盈的长发、牛奶般顺滑的肌肤、从头到脚从锁骨到腰肢到脚踝的曼妙线条、银铃般的谈笑以及哪怕神经质的乖张,恐怕都会形成致命的诱惑,而我之前所说的对年轻女子的一切厌恶都必将成为放屁。

 2 ) 爱死了,他需要陪葬

洛莉塔

在未看电影之前,在我的幻想中,洛莉塔是这个世界最纯洁、最善良,有着灵动的双眼和敏感的灵魂的女孩,她是世界上一切纯真与善良的代名词。
看了电影之后,才知道洛莉塔是欲望的恶魔,是万劫不复的深渊,她吸引着男人的眼光,随着她不断膨胀的欲望与自私自利的灵魂而达到邪恶的彼岸。Hermbert是罪恶的、可悲的,但他绝对不值得同情。
洛莉塔的少女时期是缺乏教育的,在母亲宽松的教育下她显得野性勃勃而缺少教养,而中年的hermbert确是热爱这份14岁的少女生气和悸动。男主角强烈的控制欲、难以自持的禁忌,少女无穷无尽的欲望,对于金钱、对于人性,酿成了这个故事的悲剧。
可悲的是,在时过境迁后,少女已成为少妇,能够坦然的面对自己的过去、开始新的生活,但是男主角却执着于自己的洛莉塔被世俗磨平了野性,他的14岁少女不见了,他心中最美的那个梦破碎了,他的会在草坪中享受着水雾和太阳、会在秋千上挨着他摇晃、嚼着口香糖赤脚跑过花园的女孩死了,是被生活磨平的、带着粗框眼镜、粗糙烂俗的年轻少妇,他的爱死了,他需要陪葬。
这份禁忌的不齿之爱的悲伤。

 3 ) 妖精的后来生活

当我听到耳边儿童欢快的笑声,我很失落。
不是因为LOLITA不在我身边,而是因为这些笑声中没有LOLITA。

LOLITA去了哪里,她怀了别人的孩子在家等着钱用,她从一个小姑娘长成了一个妈妈,要为生活琐碎负责了。这负责包括搞到钱,用一切手段,当然这些手段会让她丧失LOLITA该有的一切。妖精就这样长成了人,在时间面前我们还有挣扎余地,但在未来(时间中的精神建立过程)面前,我们只能为了自身而变换样子,这个样子自己喜欢,别人恶心;别人喜欢,自己恶心。
父亲的身份让这段感情显得动人心魄,人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内心在道德的轨道上总是很自觉地愿意做出探索,越禁忌而越刺激。妻子是头母牛睡在身边,女儿像个妖精,时刻在牵动着心跳。母牛一冲动就被撞死了,这给了妖精无限的空间。但妖精有妖精的想法,妖精已经不动声色在计划着她自己的未来。攒钱。离开。和所有的背叛一样需要不动声色,也不需要理由。
一个敌人出现了。这个比作家更作家的人显得很有能力,事实上他的行为比乱伦更挑战极限。(如果说作家能力和变态程度成正比的话,这里显然是照顾道德范畴内的观众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合理。)LOLITA被敌人吸引着,甚至明目张胆地背叛着。最后找到了机会,LOLITA走了。敌人却如一切高手一样,面目不详。
复仇这段绝对精彩。一个牛比作家,在来访者表明来意后很坦荡地说,我可能玩了你女儿,但我也愿意被你玩。来者不拒。然后抢枪,牛比作家开始利诱,一段表白绝对搞笑,什么女佣可以搞,女佣的女儿也可以搞,在这里一切都很随性,保证如何如何。杀手来意自然坚定,夺门后,开始弹钢琴,靠,临死不惧呢,还是谈奏人生最后一曲。一枪,不死。没子弹了,换上,两枪,不死。三枪,蹒跚着去找个床,盖上被子,再来一枪。一定要枪毙这个变态,他剥夺了赎罪的机会,他把妖精变成了人。
妖精说,她愿意跟QUIT走,但QUIT让她和其他男生上床,拍摄。她就不愿意了。她喜欢的是QUIT。一直到最后,没有得到的QUIT比起曾经得到过的爸爸更有吸引力。但妖精不知道用什么逻辑,最后变成了一个人,一个愿意为了钱去和什么人大着肚子上床的人。

 4 ) FIFF22丨DAY1圆桌《洛丽塔》:一部需要勇敢站街,却裹得严严实实的电影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1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西北化为乌有,第一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库布里克导演的《洛丽塔》,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我觉得这部电影被阉割得太严重了,这个时代的好莱坞,拍这种题材的电影,是自讨没趣。这应该是个不穿衣服的电影,到现在却穿得严严实实。这个洛丽塔很美,但是感觉不够淫,有点像拍金瓶梅,结果拍成全年龄向,潘金莲成了贞洁烈妇这种感觉。如果我参加场刊会给一星。我觉得后来铁叔那个版本就更合适些。

场刊嘉宾 欧.尹

我给了《洛丽塔》2星。作为库布里克fans,我可能更多把它放在导演的创作序列里面来看。这部电影算是库较平庸的一部作品,刚刚脱离好莱坞体系,有了题材与风格上突破寻变的意识,实际上却还没有真正“惊世骇俗”(如未来三部曲)的魄力。所以我们看到的洛丽塔整体还偏保守,并没有太多对变态心理与桥段的深人呈现及剖析,把故事移植到两个成年人的恋爱关系上似乎依然可以成立。电影优秀的地方在于情绪到位以及亨伯特与奎尔迪的对位,结局亨伯特走入琳琅满目的宅院,其实也就是走进了华丽与不堪混为一体的内心世界,透过女子画像枪杀奎尔迪,实为一场对自我的恋童欲望的谋杀。另外,库布里克的摄影、剪辑、运镜、配乐一向让我极度舒适与沉浸,可能这就是作为他影迷的自我修养了。

场刊嘉宾 Muzhi

我给了《洛丽塔》场刊2星。因为我是先看的1997版,感觉两个主角都不如97版。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97那个洛丽塔不算大美女,但很欲。还有就是这个男演员,我看《一个明星的诞生》时,就不太喜欢他。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给2分,匠气掩盖了很多的趣味性,给人一种一本正经地批判感。对比其他的库布里克,感觉这里面的那种变态拿捏得很生硬,更像是没事找事的那种指摘,我是不喜欢这一部库布里克的这种态度。

场刊嘉宾 aof

《洛丽塔》我只给了两分,同意嘉宾欧,尹所说,其在库布里克的作品序列里属于是极其平庸的一部了。虽然作为“欲望的客体”的洛丽塔的视觉形象被成功建立,但到了结尾,她成功摆脱了这一形象,但是这其中的过程,我却丝毫没有看见。并且奎尔迪的出现在这部片子中也没起到十分好的作用,而开头的倒叙给了我一种期待,但这种期待随着片子的递进变成了失望。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听说库布里克把剧本大改了?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好像是库布里克几乎重写了纳博科夫的剧本,电影和原著差别不小。

场刊嘉宾 欧.尹

没看过原著,猜想62、97和原著可能都不太一样。

助理主持人 千橡

嗯,库布里克想在纳博科夫的小说上加入更多的精神分析元素。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既然大家都谈到这方面,那我们就进入与之相关的第一个问题,本片改编自纳博科夫充满情欲的原著小说,题材在今天看起来也可以说是非常大胆。但导演刻意对情欲的部分做了很多的留白处理,想问问大家如何看待这种留白。

场刊嘉宾 欧.尹

我记得为了过审把女主年龄从12改为14来着。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这版里男主角好像没和洛丽塔发生实质性关系?

场刊嘉宾 欧.尹

我没觉得《洛丽塔》的不拍情欲是一种留白,就是单纯地规避。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同意,就是刻意的回避。试看他序列的其他片子,情欲可谓是家常便饭。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补充一点资料:“为了符合电影上映的需求,库布里克还根据当时的《海斯法典》(一套美国电影的道德价值观审查法规),把电影里洛丽塔的年龄从小说里的12岁硬改成了15岁。“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审查因素确实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如果库布里克真想表达情欲,肯定有更好的手法来隐晦地表述,而不是如此完全留白。不知道大家怎么想,真的仅仅是一种妥协吗。

场刊嘉宾 欧.尹

可能他这时风格还不成熟。因为之前光荣之路和斯巴达克斯其实还没有很离经叛道。

场刊嘉宾 aof

看的时候一度十分焦虑,尤其是亨伯特第一次带洛丽塔第一次去酒店的时候,一个很明显malegaze的镜头以洛丽塔的腿为前景,表演了一个脱鞋的动作。并且随着奎尔迪的出场,那种weird的气质让我更加期待,但后来才知道,奎尔迪和洛丽塔竟被完全放在了银幕之后。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应该不是妥协,他要是想要撩拨,会玩更狠的。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百度看到说“这版《洛丽塔》中,库布里克删除了亨伯特的前戏,即他十二岁时的初恋情人安娜贝尔的早逝。这个对原著的改动意义重大,通过塑造与原著具有差异性的亨伯特,奠定了与文学作品中迥然不同的叙事基调。库布里克在影片伊始就疯狂迷恋洛丽塔的中年男人身上注入了一种偏执的精神力量,使得亨伯特成为一个迷失在病态性迷恋的不惜与社会决裂的形象,而非一个在灵魂深处从未走出精神创伤的痴情男子。”

助理主持人 千橡

我觉得不是妥协,库布里克比起想刻画原著里洛丽塔这个角色,他更想描绘被洛丽塔吸引然后审视自己的亨伯特。

场刊嘉宾 aof

部分同意,本片的叙述口吻,以及旁白都是亨伯特的。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其实也有零星的一些情欲戏,比如中段私奔后男主给洛丽塔修脚这种戏,我觉得还是比较欲的。

场刊嘉宾 aof

但“修脚”这一场戏的重点似乎并未落在“欲”上,而是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控制欲逐渐加强。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有人觉得洛丽塔的妈妈演得很好吗。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很好,演出了法罗岛的心声。

场刊嘉宾 欧.尹

演的不错,角色本身不讨喜。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妈妈这个角色可能还是对塑造洛丽塔性格有很大帮助。

场刊嘉宾 欧.尹

我想睡你你却想睡我女儿的奇情载体了。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下一个问题是,我在看片的过程中感觉到导演有意塑造一种很强烈的荒诞和喜剧感,大部分来自男主,是那种略带猥琐的丑态百出,真的挺好笑。但是其实这个故事本事还是带着一种悲剧色彩,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这种反差。可以从主要男主的人物塑造来谈。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以乐景写哀情吗。

场刊嘉宾 欧.尹

我觉得可以归为视角聚焦男主人物分析后出现的一种呈现效果。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可能是演员的锅。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还是个猥琐的恋童癖吗,放在今天八组已经骂了好几个版面了吧。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文艺作品讨论道德,显然是无聊到死了。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笑死,我只是开个玩笑。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这个演员感觉就没啥魅力,和97铁叔对比的话。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有几场戏印象深刻,比如开头他见到洛丽塔并决定租房后在房间里那种兴奋的表现,我真的觉得很好笑。

场刊嘉宾 Muzhi

铁叔太痴情了,这个演员演出来的感觉就没有那么爱洛丽塔。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比起爱情好像更多的是一种控制欲。

场刊嘉宾 Muzhi

到了后面就是一种变态的控制欲让人感觉很讨厌。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这点很认同。

场刊嘉宾 aof

这个片子似乎没有对他们俩之间的情感做一个明确的评判。第一次亨伯特遇到洛丽塔的那一场戏,就是很明显的男性凝视,或许可以说他决定租房的那一刻是略带猥琐的。但整体的人物形象并不猥琐,而是一种被控制欲占据头脑,同时又很懦弱的男人形象。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那可能还是演员的锅吧。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下一个问题是,电影的结尾有一个反转,就是其实洛丽塔本人并没有像男主k为的那样完全被男主控制,反而利用并逃离了男主过上了自己的生活,当男主与她重逢时才道出真相。电影此刻呈现了男主的失落绝望。其实这里可以提炼出一个主题,就是控制和反控制,我认为这也是电影比较出彩的一点,并没有完全局限在两人的爱情关系里,而是推出这样一种独特关系。想问问大家如何看待这层反转后情节的理解,好像很多人认为反而是败笔?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我觉得这个反转是必要的,但是缺了另一个反转,就是洛丽塔最后难产死了。这个反转会使我觉得更加"万艳同悲"。这版里没有这个情节,搞得就很正能量?

场刊嘉宾 欧.尹

为啥是败笔呢,相比控制和反控制,我更愿意解读为一种控制的失效吧,回过头来发现自己拼尽全力完全是一记重拳打在棉花上,自己做什么都失败了,因为这段关系里自己本没有那么必要罢了,所以会产生一种失落的感受。

助理主持人 千橡

很多人将控制与反控制中理解为库布里克的政治隐喻。年老的欧洲,被年轻的美国色诱。但是这层其实原著就有了,库布里克有可能是因为讨厌好莱坞就没有去掉这一层在小说里的东西。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对,我也看到了这个解读。洛丽塔身上的美国文化符号。

助理主持人 千橡

是的是的,我刚想说这个。

场刊嘉宾 欧.尹

政治隐喻没看出来。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政治隐喻没看出来。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没看出来。

场刊嘉宾 Muzhi

没看出来。

场刊嘉宾 aof

政治隐喻没看出来。这个反转没有反倒更好,洛丽塔没有因为自己反抗“男性凝视”而受到惩罚,而却使得亨伯特刺杀奎尔迪,让其自掘坟墓。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如果完全把洛丽塔的行为理解为色诱和利用男主,可能也不太合理。所以在我看来这层解读其实也不够精准。还有人想补充吗?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没有了。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好的那我们进入最后一个问题。大家之前也谈到了和97版及原著。所以想让大家详细谈一下对62版及97版还有原著的对比,优劣或者特点偏向都行。

助理主持人 千橡

我只看过原著,97版应该没印象了。

场刊嘉宾 欧.尹

我看过97版,没看过原著。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大家有看过其他这种男老女少恋情的电影吗?

场刊嘉宾 Muzhi

《情人》?年纪差的好像不多。

场刊嘉宾 aof

《哈泰利》?

场刊嘉宾 欧.尹

我为啥想到了《天浴》,哈哈。

助理主持人 千橡

小说里面男主角爱的炽热很明显。最有名的一句“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欲念之火。”以及性描写。男主对洛丽塔绝对有压倒性的爱情。但是库布里克版的控制和被洛丽塔夺走控制权的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情是不明显的。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虽然这部洛丽塔好像艺术性不太高,但是洛丽塔票房好像大爆了,女主角也因此爆红。只能说上天是公平的,给你打开一扇门,就会关掉一扇窗。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关于《洛丽塔》,大家最后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洛丽塔》是一部需要勇敢站街,却裹得严严实实的电影。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Slay

助理主持人 千橡

这部还是更突出女性意识吧。

场刊嘉宾 aof

本以为是范霍文《本能》式的电影,结果…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影片上映初期,原著作者纳博科夫对影片和库布里克毫不吝啬溢美之词,但两年后,他却出版了自己未被库布里克采纳的电影剧本,并表示库版对原著的表现有失偏颇,未表现原著小说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涵。“这一点其实很搞笑,原著作者反复横跳。

场刊嘉宾 欧.尹

《洛丽塔》的突破性配不上它受到赞誉,一方面沾了库布里克的光,一方面受惠于拍的早。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库布里克版的《洛丽塔》更理智和思辨,更多聚焦于控制,而不是热烈的情感。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个人认为这个题材应该拍成热烈风的,飞蛾扑火的那种感觉才对味。

 5 ) 欲念之火,生命之光——漫谈62与97版《洛丽塔》

暑假里一口气看完了这两个版本的《洛丽塔》。相似的情节,却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一直想把这两部做对比写点东西,没想到拖到现在才肯动动手指打打字。

男人心中都有一个洛丽塔, 她像玫瑰,漂亮,带刺,有着致命诱惑,致命伤害。 博纳科夫同名电影原著中动人地写道:“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是亨伯特的内心独白。与这两部改编电影相较,我感觉以“欲念之火”和“我的罪恶”概括62版《洛丽塔》,以“生命之光”和“我的灵魂”形容97版《一树梨花压海棠》再贴切不过了。下面随便谈谈我的观感吧。


作为一名合格的库布里克脑残粉,我以绝对欣赏的眼光观看了这两个半小时的黑白情色片。但说来有趣,这一部标签为“情色”的电影中甚至连亨伯特与洛丽塔亲嘴的镜头都没有(洛丽塔去夏令营前道别时的正反打也不明显),但看看导演是谁也就不足为奇了。 库布里克善于理性思考,对待情感也不例外。不得不说,这是一部看完让人非常压抑的电影,与97版的伤感不同,我们似乎在哪个角色身上都找不到代入感,导演以极其理性的“上帝视角”演绎了这出因情而发的惨剧:亨伯特举止优雅,拥有作家气质,却一厢情愿, 没有杰瑞米·艾恩斯忧郁、迷人的大叔形象,控制欲极强,不择手段;绝色的洛丽塔性感、美出天际,却从未付出过真爱,只是挑逗男人、跅弢不羁又物质化的早熟萝莉;好莱坞剧作家神经兮兮,一位作为插足者的变态跟踪狂,身边已有一位作为“艺术品”的性感女郎;还有一位饥渴难耐,易怒暴躁的母亲,为了得到亨伯特的爱想尽办法勾引他。正是这种没有“主角光环”的角色设置让观众倍感情感之畸形,情节变化之荒唐。欲念之火,燃烧在每个角色的身上。 人物关系上,洛丽塔从未真正爱过亨伯特,亨伯特从未真正爱过夏洛特,奎尔蒂的“恶”逼出了亨伯特的“恶”,一切都没有与“真善美”的情感贴上边。

此外,导演对于电影节奏的掌握一直很棒。在时间分配上,从倒叙结尾,相识到夏令营,作家与母亲的情感故事,“甜蜜生活”,产生分歧,和好逃跑到二人重逢,除了一开始的倒叙只用了12分钟外,其他所有情节单元长度都控制在30分钟左右,而且每一个小情节都是叙事完整的故事,在没有刺激的情节和华丽的镜头的前提下还能保证极强的可看性,一点也感觉不出电影长度竟然有两个半小时。另外,一家三口观看恐怖片和开折叠床的情节还蛮有趣的,也算是电影中的小情调、小点缀。OST运用得也是格外棒,尤其是《Lolita Ya Ya》作为洛丽塔多次出场的BGM显得格外俏皮。

库神的镜头虽然不华丽,但镜头语言很丰富,很多地方都很有隐喻或推动情节的作用。

夏洛特看亨伯特,亨伯特看洛丽塔

夫妻相拥与洛丽塔照片同框暗示亨伯特内心

近-远:枪-亨伯特-夏洛特 紧张的气氛

奎尔蒂暗中观察亨伯特,构图已经很具有悬念了

这句台词看起来很深情,但左手拿着亨伯特的钱就是另外一种韵味了

当然,我没有打5星的原因是,这部电影在处理情感的时候有些过于理性,以至于欲望这个主题并没有非常强烈地凸显出来。同样是扑朔迷离的三角关系,同样是悲剧结尾,同样有对爱与欲望的思考,特吕弗的《祖与占》就用一种偏文学性的叙述手法讲述了祖、占与卡特琳关系的微妙变化。也许是法国人特有的浪漫主义,特吕弗以及其他新浪潮导演在处理情感方面显得十分细腻。


与此相比,97版洛丽塔虽然评分高一些,但对我而言它还是略显逊色。这个版本的《洛丽塔》以亨伯特的自述为线,也一直以亨伯特为视角,讲述了一个大叔喜欢上萝莉的整个心路历程。不过不得不说这一版的色彩十分唯美,情色的气氛渲染得还不错,前因后果讲述比较完整。外加男主的个人魅力,无数个给到亨伯特无助眼神的特写镜头,无数个低沉的旁白,我们在这个角色上的代入感很强,被他带入这个单相思的爱情故事。

若是单单以一个普通爱情片作为出发点的话,《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情感塑造及其微妙变化、隐喻已经很棒了。但与62版相比,它的叙事较平,节奏不好(情节比重安排不合理),戏剧冲突和体现出来的荒诞感不够强。最主要的还是在人物塑造上。暂且不提亨伯特,因为两部影片的切入点不同,主角的塑造肯定不一样。 先说说洛丽塔,苏·莱恩要比多米尼克·斯万漂亮很多,角色的穿着打扮更端庄美丽,所以这种设置更容易将其塑造成“蛇蝎美人”型的萝莉,物质、玩世不恭的标签更容易通过角色的外表和行为的反差之大体现出来。相反,多米尼克·斯万饰版洛丽塔更倾向于一位随心所欲的纯真却粗俗的小姑娘,是那种在伤了亨伯特的心的时候依然能让他看到年少洛丽塔的角色,在欲望的主题上这个角色并不深刻。 然后说说夏洛特和奎尔蒂,与62版相比简直是完败,是在故事中占有一席之地却完全被轻描淡写的角色。尤其是奎尔蒂,作为被洛丽塔引诱的另一股势力,除了神秘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人物形象,既没表现出他对洛丽塔的欲望,也没表现出洛丽塔缘何会投入他的怀抱,只是在被枪杀的时候才表现出了一些人物情感。夏洛特作为站在亨伯特和洛丽塔中间的人物,却没有表现出生动的情感欲望,更觉有失偏颇。

所以97版《洛丽塔》更像是主观上的“生命之光”和“我的灵魂”,是亨伯特的怅然若失。


找时间一定要买一本原著读一读。

 6 ) 洛丽塔——此情可待成追忆

    这个片子是去年秋天看了博友在日志上的介绍后专门去找的,没想到从此便喜欢得一发不可收拾,在一天内连看了两遍,且基本上此后每周都要拿出来回味一次。
    
    很多人认为亨勃特的爱情是病态甚至变态的,可是我觉得他的爱情是能够被人理解的。
    
    初恋无限,对很多人而言,初恋是最刻骨铭心的回忆。正如亨勃特言,“如果没有阿娜贝尔在前,就没有洛丽塔在后。”洛丽塔延续着亨勃特的爱情梦想,她身上有着令人难以抗拒的巫女气质,像丛林中跑来的冶艳小妖精。以至于让中年的亨勃特为了见她而违心地与她母亲结婚,却一直用安眠药作为幌子来逃避一个丈夫应该履行的职责。
    
    亨勃特与洛丽塔的相遇注定是一场悲剧,无论是从继父对女儿占有还是恋童癖,这样的爱恋都是不被俗成道德允许的,自然也得不到祝福。更何况,洛丽塔仅仅是一位追求刺激,爱好漂亮衣服舒适生活的十四岁少女而已,给不起他同样厚重的爱。
    
    我喜欢所有深情而绝望的爱情,所谓伟大的爱情故事面前必有巨大的世俗障碍,像程蝶衣对段小楼的痴情,像《断背山》里两位牛仔彼此相爱却迫于社会道德伦理的约束不能在一起。这样的爱,因为深埋心底没有遗露于世,所以也不会被现实风化。
    
    影片结尾的时候,满脸是血的亨勃特蹒跚来到悬崖边,失神凝望远处的村庄,耳边响起一片儿童欢闹的笑声。亨勃特内心读白到:我难受的不是洛丽塔此时不在我身边,而是欢笑的孩子里没有她。
  
    在亨勃特的记忆里,洛丽塔永远是那个妖冶的精灵,而不是几年后站在门口目送他远去的苍白、混乱、臃肿,腹中怀着别人骨肉的妇女。
  
    亨勃特终于彻底地失去了洛丽塔。但我相信他心底仍尚存一丝慰籍——他拥有着洛丽塔整个青春的回忆。

 短评

A / 蓝丝绒式纤弱而诡异的叙事质感,又布满了如华服上的虱子一般令人战栗切齿的细节,人物仿佛被压抑的精神病人时不时迸溅出碎裂的梦呓。到头来又只觉得立意无关情欲无关控制,口吻既非戏谑讽刺亦非辩驳,最终的风格既非悬疑情色亦非黑色电影——似乎只是一种指向靡费与颓丧且黏著力十足的神秘感修辞。感觉是气质上最接近《大开眼戒》的库布里克作品。

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和97版Lolita比较知道什么是:品格。一如区分黄色小说和严肃文学一样,两者无涉。竟然,分寸拿捏地如此充分,以及冷峻。

8分钟前
  • cl.
  • 力荐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一树梨花压海棠,库布里克没有情色镜头的情色电影。

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LOLITA的电影,书,人,甚至名字都代表了一种诱惑~

14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推荐

可能是因为看过后面翻拍的那个更性感的版本,所以看这个库布里克的原版反而不是很震撼。可能跟选演员有关系。这个老爸长得一副糟老头子的样,就不如后面的那部英俊潇洒,因此怎么也同情不起这个角色。要不然,就是在这个原版里面他就是想要塑造糟老头子的反面形象,而翻拍更愿意把他正面化。

19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不喜欢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名字。

20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

她就是不爱他 他就是爱她。

24分钟前
  • 欢岛Joy Island
  • 力荐

前半段更像所谓“没有情色镜头的情色电影”,我也更喜欢,很多处理让人感觉女主就是库布里克的傀儡,简直是他在撩人。后半段关注男主的偏执和自坑的悲剧,有些过于断层和冗长,有种把故事硬拉去和倒叙段衔接的感觉。还是很好看的,题材也有标志性和一定影响,但还是看不到什么探讨价值。想看97版。

27分钟前
  • Ocap
  • 推荐

1997年和1962年的两版洛丽塔都看完了,库布里克这版比前者在情绪上更节制,也更冷酷一些,无感情的旁白,急转直下的剧情推进,隐秘的情欲、身份的焦虑以及最终意识到的爱合力将男人推向毁灭,她背后的巨大邪恶是你未知而不可接受的,你牺牲所有的时间、金钱和生命,换来的只是看洛丽塔微微皱眉

32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一段被禁忌的关系,一边是心甘情愿地被毁灭,一边在三心二意地练习魅力。这个版本的改编突出了中年老男人丑陋的控制欲,简直没什么值得同情的。但库布里克的魔力是让最可恶的人闪光,例如赫伯特最后的泪水和倾囊相授。

34分钟前
  • NullPointer
  • 推荐

男猪脚真怂真猥琐。女主角貌似也没97年的可爱。情节又拖沓。衬托得97年的男主角好有气质啊。

39分钟前
  • 兔姐姐在首尔
  • 还行

4/18/2015库神回顾展归来。由于库布里克几乎重写了纳博科夫的剧本,电影和原著差别不小,前半段喜剧色彩浓厚,后半段略显拖沓但结尾反转太出人意料了。受限于海斯法典,全片毫无情色场面,暧昧隐秘的情欲和近似黑色电影的风格让这一饱含欺骗与背叛的悲情故事显得更加回味悠长。(8.5/10)

4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克星都是女人

45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老库可以抓住大的主题和重的主题,老库也懂得幽默,然而对于情绪的微观把握,或许还差一点,人无完人,如果他都行,那就过于完美了。不对,其实已经完美了,《大开眼界》对情绪的操控已经炉火纯青,毕竟较之《洛丽塔》,他又长了三十多岁,三十多年,能发生多少事情啊。总而言之,97版的选角和意味更

48分钟前
  • 不流ᝰ
  • 还行

老库一开场就借彼得·塞勒斯之口奚落了之前令他不快的斯巴达克斯,比新版高级讽刺更多,洛丽塔虽美但碍于年代情色含蓄,对这个故事的期待以致两版都不太喜欢。对演员有调教感男主一般女配出彩,大段的对白尤其塞勒斯那段超快语速听着有些晕。资料馆回顾展。

53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1997年版和1962年版各有千秋吧?可惜都不是我的菜。——宋代词人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兴奋之余作诗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苏东坡知道此事后就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5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这个版本才是好的

1小时前
  • 扭腰客
  • 力荐

我很抱歉骗你这么多 但生活就是如此 在我看来这才是恐怖片。。。。。。。。。。。。。。。

1小时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相对于翻拍版的滥情,库布里克版实在够狠,Humbert的猥琐与自私, Lolita的冷血较之人物发展看算是最为合情合理,表演方面依旧认为Shelley Winters演得最好,至于表演大拿Peter Sellers反倒觉得演得有些做作了,大银幕观看,摄影加分。

1小时前
  • 蓝笔风
  • 力荐

我心目中的洛丽塔,是娜塔莉·波特曼!

1小时前
  • 任晓雯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