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的老电影,看了仍然让人唏嘘。 唏嘘是因为1930年就有如此鲜明的反战意识,可是人类此后的战争却越来越残酷。不用去打仗的人不断忽悠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去送死,到了战场年轻人才发现战争残酷又毫无意义。西线无战事其实是西线战事不断,到处是谎言。 从战争片的角度讲,影片场面到现在仍有看点,两方战士的反复冲杀仍然十分过瘾,只是音效实在太落后,应该重新配配,现在看着倒是相当有喜剧色彩。不过真实的一战战场大概也就是如此,你冲一阵我冲一阵,大批大批的倒下。 本片被纳粹德国所禁。
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诞生于1930年的电影,毫无疑问的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它不仅在布景,服装,美术上面还原了一战的历史场面(在当时并没过去太久)而且在剧本和人物,主题表达上,体现了辛辣的嘲讽和对战争的反思,甚至有一种残酷的诗意。在这部电影里,战争不会是《约克中士》里男主角保家卫国,胜利归来,报得美人归的舞台,而是成为了一个漩涡,无可奈何地把无辜的人卷入不可避免的深渊。
老兵反战,老打工人反内juan。
一、残酷、愚昧、无意义的战争和牺牲
一战是经典的反战主题。
当然人们没有从中学到太多东西,很快之后二战更残酷,卷入更多人。
二、资本主义世界如战场,小资拼杀
无数小资奔赴战场,企图建功立业,博取资本。
小镇做题家奔赴北上广的“一线”奋斗的时候。就像奔赴战场的一战士兵一样,怀揣很多梦想(美国梦、赫鲁晓夫梦、财务自由梦)
怀揣很多幻想:(宏大叙事、征服、英雄、荣誉、战利品、功勋爵禄)。
殊不知,自己只是这个体系里的统计数据,棋盘中的旗子,炉膛里的柴火。自己的收入、负债、消费、三张报表,已经被算计的明明白白。
三、小资拼杀的热闹场景
杨度的《湖南少年歌》:“城中一下招兵令,乡间共道从军乐。万幕连屯数日齐,一村传唤千夫诺。农夫释耒只操戈,独子辞亲去流血。父死无尸儿更往,弟魂未返兄逾烈。但闻嫁女向母啼,不见当兵与妻诀。”
即使17岁的老毛,也唱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彼时的湖南是中国的普鲁士,诚如是。
但是拼杀若干年之后,才知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怜永定河边骨,曾是小镇做题家。
四、资本主义世界的弃民:以不教民战,视为弃之。
如果征召民众,不教育基本的军事训练,就送上战场,没有自保之术,没有应对之道,那就是单单送他们去死。
同样的,在资本主义世界,除了富裕小资产阶级以外的小、微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没有自保之术(鱼与渔,维生的小资产和独立谋生的技能),那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弃民。
小资产阶级还有希望成为军官,脱离火线,无产阶级只是战场上的大头兵。
我在战场上,看到过太多这样的弃民,他们只能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为什么高考失败好多人那么绝望,那些说高考不意味着一切的人,是还有别的小资本可以依赖,不太懂那种绝望的心态。对于底层百姓,高考失败就意味着彻底进入流水线蓝领内卷,如同二战德国士兵被发配到东线战场。弃民中的弃民。
五、资本主义世界的奴隶
没有微小的资本,只能通过劳动来继日,那饥饿的恐惧,深深的无力感,就会让人沦为奴隶。
小资产阶级呼唤自由,梦幻财务自由,正是深深的感受到自己是资本的奴隶。
可是,就像19世纪的农民,无法仅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自由。农民梦想着,给我一块地吧,我就能创造一片天。
20、21世纪的小资产阶级,也无法仅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自由。小资产阶级梦想着,给我一块小资产吧,我就能创造一片天。
六、见过了太多的青年士兵
这些弃民。
有些人学会了欺骗,有些人学会了残酷。
见过了太多的伤兵,有些人伤了四肢,有些人伤了五脏,有些人伤了心。
而且,这里没有伤兵医院。
只是暗淡的离开了一线,离开了二线。
所以有声音喊道,保留好五线、六线,那是伤兵的蓄水池。呵呵。
七、正面、有意义
战争分为正义的、有意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无意义的战争。
劳动,也分为正面的、有意义的劳动,和负面的、无意义的劳作。
反内juan,就是反对那些负面的、无意义的劳作、苦役。
经济的进步,靠全要素生产率、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新自由主义体系的资本主义,这些东西,都在错误的方向上。
八、资本主义生存指南
1.越狱
如果看清楚生活在残酷的温水煮青蛙监狱,还是应该越狱。资本主义的监狱是戈壁监狱,不靠围墙,但是你越狱后面临饿死的危险。
娜拉走后怎么办的问题。自己有一定的计划和应变。
2.索马里手艺人
人类是适应的动物,即使在索马里,也要活下去。
做一个索马里手艺人,活下去。
也是姜文所说的站着把钱挣了的问题。
3.丧尸世界生存
这个世界很多人都中了资本主义的毒,成为小资本的行尸走肉。
自己学会丧尸世界生存,韬光养晦,不要辩论,不要缠斗。
4.等待黎明。
什么是黎明?
附
上层建筑·国际主义·穿越索马里世界
8.5 考虑到本片的时代因素 这部作品理应配得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 作品改编于雷马克的同名小说 除了令人唾弃的战争行为和荒唐的爱国主义教育外 更让我记住的是Paul和卡钦斯基的袍泽之情 讽刺的是 它拜战争所赐 又被它无情地夺走 此外Paul归乡在酒吧被后方的民科将军包围的那一幕让我想起那本被遗忘的士兵的二战回忆录 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才会把战争当儿戏一般高谈阔论他们的对于战争的见解 而对于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而言 他们的一切都被改变 就如原作所言--时代在燃烧 可我的灵魂已经熄灭了。希望出一部德语版 毕竟看美国人演德军还是有一些违和感
影片开头场面调度、深焦长镜头、人物及摄影运动方向及线条感、声音强弱变化,非常精妙,战场上画内多层次空间令人想起塔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两机拍摄,其一为国际发行无声版本。三十年代在德国被禁,纳粹在电影院放老鼠干扰放映。曾在澳大利亚、意大利、奥地利、法国被禁。冤魂回首处,一片十字架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纷争,这世界从无一时一地可称净土。
影片结尾处保罗捉蝴蝶被子弹击中的镜头,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瞬间
可以说迈尔斯通养活了旧坞反战片,每个桥段单拿出来补点爱情戏都能凑成一部够及格线的90分钟长片……最后的一次次回眸想到了《他们已不再变老》,很多道理总有人在讲述,也总有人拒绝接受。战争片看得不多,但感觉本片是同时期影片里战争场景做的最好的
惊人的战争视觉效果,马克西姆横扫等瞬间竟然不输给大兵抢滩!此外更是借助传统画幅优势构建了宽屏难以企及的冷峻诗意。…“尽管站在同情德国年轻士兵的立场上,本片却颇受美国观众的欢迎。可因反战信息而遭德国禁映一直到1960年。也被一些美国军界首脑视为只是在‘反军宣传’,并遭到美国军方的杯葛。”
真正的可贵之处是,在那样一个年代出现了这样一部电影。
9.第一部有声军事长片,坚决的反战。无配乐、单声道混音的严肃态度,45min的战壕攻守战中高机位俯拍(50英尺吊臂),移动倒退的视觉效果颇有《光荣之路》中斯坦尼康长镜头的前身。最震撼人心的影片结尾之一:保尔临死时一只手抽动、垂落的特写,寓意隽永,堪称伟大。丨对比两部西线战事,关于战争对人物影响戏份的表现,1918在末尾以旁观视点,纵览了一些心理类型化表情以及医院的哀嚎群像。本片则设计了由主人公视点及旁观视点看到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一段渐入人心的伤怀基调,顺带着还讽刺了一下后方的有闲阶级。750
似曾相识的被欺骗的感觉,所谓国家、荣誉、战争有多少是可信的呢?
战场上的死亡没有英雄的赞歌与光芒,只有阴冷,沉重与散发着阵阵恶臭的血浆与尸体。而谁又能取得教训,和平就如同片尾的蝴蝶一样,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本人看过最棒的战争片没有之一。
结尾安排保罗捉蝴蝶被狙杀可能有几重含义:一、呼应保罗重回学校时说的话,经历过这一切的人即使肉身不死也已从精神上被毁掉了;二、老兵和保护者Kat的死摧毁了保罗仅剩的生机,保罗回前线后对Kat说“你是我的全部了”;三、堑壕外的蝴蝶象征着美、希望和生命,而这些跟保罗这样幻灭的死魂灵已无缘分。
【A+】拥有一切优秀的战争与反战电影所应有的要素,虽然仍有许多局限于时代的问题(过于直白的舞台剧表演方法和浮夸的中弹倒地表演模式),但其反战理念与影像技法的使用又是无比超前的,或者说从未落后于时代。对于这样一部电影再用「新电影」或「老电影」去区分已无意义,它只应属于「好电影」的范畴。
9.9分,完美。被大人的康慨激昂忽悠去参军,体验了军营等级森严和战场的血腥残酷,受伤送进手术室却被人顺走手表,截肢了战友只关心你能不能把军靴让给他,快去世时仍然等不到医生来救你。回到家发现人们仍然对战争的残酷一无所知,该高谈阔论的还是高谈阔论,鼓动学生的仍然在鼓动学生。失望的你回到前线,在战沟里伸出手来抚摸蝴蝶却被一枪狙杀。虽然在一战后拍了这部反战电影,但二战仍然还是发生了。人类从来不知道吸取教训。
如影片开头所写,这不是一部把炮火集中到反战主题上的电影,而是在描绘狂热大背景下的小人物,不管是战场上的士兵还是后方的市民,但当一部电影如《西线无战事》这样简练而逼真地描绘出战争的可怕,它是否被标记为“反战”早就已经不再重要,它已经让人意识到战争的令人厌恶。
老百姓知道个屁的战争,对于士兵而言,打仗的每一天都是生不如死的,德国士兵杀了法国士兵又怎样,千万人欢天喜地从教室送出去的是一个个完整的人,到最后在前线都沦为了徒有躯壳的行尸。没有任何反战电影能超越这部电影了。
战争的残酷在于即使你认清了其真相,却依然无法阻挡以及随后带来的心理上巨大的无可奈何的失落。所有正义与非正义在这部电影中被刻意抹去,电影只是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扼杀。而结尾,追逐蝴蝶的美好在狙击枪响起的那一刻戛然而止,诗意之外却也有着四两拨千斤的重量。
煽动学生的老师、拿着鸡毛当令箭的邮差、酒馆里高谈战略的闲人,被炸死的老卡特、战场上捉蝴蝶那只手、叠印在坟地上的魂归故里的学生们。1930年就拍出了如此完整深刻有力的控诉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但更可悲的是即使有了这样的电影和它的原著,人们仍不能吸取教训,那些更年轻的年轻人还是走上了战场。
本故事并无意指控,或见证战争的残酷,也更加不是一个英雄式的冒险历程,因为对那些必须和死亡近身肉搏的人而言,那并不是一个有趣的经历。本片的宗旨在于忠实地描述那些生活在大时代的人们,有些人或许逃过了武器的摧残、保全了健康的四肢,但他们的人生、心灵及世界却无法幸免于难。
以后谁想要挑起世界大战,我们应该把一大块地圈起来,选个黄道吉日,把所有的国王、皇帝和他们的内阁及将军们找来,让他们每个人只穿着内裤,站在圈里,手持棍棒,打个你死我活,看谁获胜了,哪个国家就赢了……
伟大的反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