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影像呈現聲音
希治閣導演的<<房客>>, 未看電影已看了很多關於她的文章, 早留下名作不可錯過的印象.
星期天下午可惜鬧肚子(我人生最大的痛), 到入場已是20分鐘後, 那個著名的男主露面鏡頭沒看到, 幸好, 影評人登徒先生來映後談 (敢取這種筆名就知勁), 他介紹這首度亮相有多勁, 又重放那一段, 我真好命, 總算在電影聖殿看回這希導藝飛沖天的第一次, 因這雖不是他處女作, 卻是他首部公映作品, 票房大爆, 前2部不被看好的作品才得以公映.
這是香港電影資料館重映希治閣默片六部中的第一部.
片中最拿手當然有很多希氏後來常用絕活, 90年前已用玻璃拍腳底仰拍這招已技驚天下, 天才就是天才, 這次看到另一個主觀鏡才最離譜, 男主吻向女主, 越來越近, 畫面男主全臉很亮, 登生解釋按當時打燈, 男主應已被燈光燒焦了, 真不知如何拍的, 我卻想的是這招被無數A片模仿了無數次!!! (是的我看了很多)
看到最多的是希導對聲音出神入化的表現, 默片, 1927, 他用影像即讓看官想像到有哪些聲音, 那會戲院是現場演奏配樂, 我說這給樂師指明了配樂的方向, 證明他用影像說故事的能力有多強. 我發言拿著麥克瘋, 緊張得聲音顫抖.
而登生映後談滔滔不絕講了一小時以上的優點, 無意重復, 電影有名你叫, 影像第一, 希導即是第一, 希導就是電影.
登生還請我們看了一段……他說不要說出去, 總之是電影片段, 不說的話就此打住.
2 ) 《房客》——怀疑不该是定罪的唯一标准
1955年的英国神作《贼博士》里,犯罪团伙第一次出现时绝对致敬了本片的创意:都是天色昏暗的时刻、都是陌生求租的拜访者、身子出现而脸挡住的神秘、眼睛里的神经质凌厉透骨,故意制造的危险氛围让造访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来者不善。只不过《房客》的原版造访者以误解和矛盾迷惑观众,主角是憧憬爱情的少女;而《贼博士》的借鉴则是为了烘托喜剧氛围,主角是气不死的老妇。
影片以“开膛手杰克”为原型,讲述了接连有金发少女被杀的惨案背景下,一个年轻男子来求租,而房主一家都怀疑这个陌生房客是连环杀手的故事......
故事的结局实在是太光明了,与前面整个危险讯号的铺垫对比十分突兀,尽管是为了突出误会刻意制造的谜团,但如果改编成开放式的结局或许更完美。一个善于伪装的杀人犯、一场以为错抓了好人实际上是错杀了好人的连环圈套、以为收获了爱情实际上收割了永远解不开的谜题,比起有秘密的好人,难道不是有争议的好人更吸引人么。
影片许多镜头堪称神来之笔:
房客第一次登场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即便被以后的导演拿来用到烂都不会过时:和杀手相似的装束、眼镜从低垂的无精打采到突然瞪大的焦虑、外面环境的昏暗与屋内的明亮让这位深处交界的造访者善恶难分。可以说全片的重点都被这一个镜头定格住了,我们是看客,我们也是自封的法官,而真正的我们是结局那群听风就是雨的路人,以为眼前的人是杀手,便群起而殴之。警察给出了另一个真相,立马拍拍屁股走人。与其说希区柯克在拍一个悬念故事,倒不如说他在享受吊打观众的过程。
第一晚房客在楼上走来走去时,地板变成了透明的模样,观众直接看到了房客的脚在头顶上走来走去。这个镜头奇妙的地方就在于,它大大满足了看者的偷窥欲。我们所有的揣测、怀疑、恐惧,都来源于对他人的窥视和猜测。在自作主张化身法官的时候,首先却变成了一个偷窥狂,凝视着深渊过久,故而被深渊凝望。于是从老妇偷听房客行踪、到跟随着老妇的目光把房客屋子翻了一遍,直到警察到来亲自搜查那个被锁住的柜子,导演从始至终满足的,都是看者的偷窥欲,这场狂欢真正到了《后窗》达到了高潮。通过偷窥释放恐惧,满足私欲,用集体正义打击个体获得英雄感,被放大的其实是个体的渺小和可悲。
在这个老妇偷听房客下楼的镜头里,房客手扶扶手走过回旋楼梯的镜头很惊艳,后来在许多电影中都有看到借鉴。
房客的种种行为产生的讯号无一不把观众往凶手的身份上联想:金发少女的画像让他焦虑;夜晚不睡觉在房间来来回回的走;出现凶杀案的时间恰好他也蹑手蹑脚的出过门;第一个死者正是他的妹妹,而灯灭之前妹妹正在他的怀里跳舞,随即被杀;虽说包里和凶杀案有关的东西被他说成是为了调查真相,可深锁在柜中甚至不惜袭警潜逃就说不过去了。
古书中有个故事叫《疑邻偷斧》,与本片的手法异曲同工:有个人怀疑邻居偷了他的斧子,于是看他的一举一动都像个贼,等到自己的斧子找到了,再看邻居怎么都不像坏人。影片先发制人制造了迷惑观众的假象,到真相到来时,却让一群乌合之众吊打无辜的男主。从邪恶残忍的连环杀手、直接过渡到忍辱负重的绅士富二代,这大起大落的如此刺激,让人忍不住想尿尿。
虽说最后是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不过女主很明显是劈腿第三者了啊,面对男朋友的求婚不拒绝、面对房客的英俊不放弃,最后和情人偷情被男朋友发现才算是翻了脸,大概是电影史上最早的绿茶婊了吧。
还有一个疑问:你们看的版本里,也有带歌词的插曲吗?
3 ) 如果爱上默片皆因此片
第一次看希区柯克的片子。虽然是默片,自己英文也不好,但是还是看的津津有味。
除了卓别林的片子之外,也是看过的唯一的默片。
因为没有演员的对白声音,所以默片的表演更像是舞台剧一样,画面定格的时间也比较久,对演员神态的刻画要多一些。
虽然是悬疑爱情吧,但是在我眼里,却是满满的欢乐。男主角房客的气质真的是忧郁、优雅,好的没办法说。
也因为是默片,电影音乐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但是这部片子配乐实在是太棒了。真的是在听一场交响乐演出。
另外片中,房客的手沿着扶梯不停滑动,这个镜头拍的真的是太漂亮了。悬疑惊悚,精美质感,全都在里边了。
4 ) 大概是为刷完希胖的作品才看的
片子太老了,默片感染力还是有限,修复版画质好了很多但还是影响观看。
里面有段莫名其妙的人声配乐,我还以为是bug,因为那段似乎有两个配乐叠加,不过好像很多人都看到这个版本。
几个镜头不错:手扶楼梯向下的镜头,十字映在脸上的镜头,老太婆房间里倾斜的窗户影子颇具表现主义风格。
最近看了很多老片子,都是为了了解影史去看的,要说观影体验并不算好。尤其是画质。还是看看四十年代以后的吧。
除了开头女人镜头和女主工作中看到一个蒙脸的人被吓到以外,没有恐怖的地方。
楼梯这个场景算是在希区柯克电影里出现很多次了,不过这里的楼梯倒是没有预料中的惊悚的感觉。
悬念的话开始也是笃定男主不是凶手的,因为我相信有那种套路,下象棋添炉火那个镜头之后,我就彻底明白导演要大量误导观众的套路了。男主被捕时一度动摇了,但是很快反转。总之大多数时间剧本不是很抓人。
不过我觉得最大的原因还是不能欣赏默片。
5 ) FIFF18丨DAY2《房客》:悬疑之王的早期影像呈现
第18届法罗岛电影节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房客》,下面请看前线无声的凶手们偷偷摸摸的评价了!
果树:
表现主义的元素是最大加分点。已经能看到希区柯克风格的成型,但仍未臻成熟。
风临:
多好的通俗电影啊!希区柯克的炸弹理论在他的电影里最“失误”的是:桌底下的炸弹迟迟不炸,无论桌子上的人说什么都会被吸引;但谈恋爱除外,在爱情面前,那颗炸弹是弱小的。尤其在配着销魂的bgm时,炸弹只是个哑炮。果然,它就应该是默片。
Morning:
我很喜欢这种暧昧的恐惧,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艾福诺维洛惊绝的神经衰弱的气质,使得电影在偏执心理和安全感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最后的结局是让人信服的吗?黛西依偎在房客的怀里,面带犹豫的笑着,画面淡出,但令人不安的心理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琼特里普的表演很好,爱情的部分完成得十分明了,最优秀的是后段那种金发女郎的焦虑,她显然作为一个标志,为希区柯克开山立派。而这位房客也似乎是希区柯克的投射,极其了解女主角,沉迷于她的美色,仔细的观察她。
子夜无人:
其实是由情绪建立起来的电影,紧紧抓住了“怀疑”这一种情绪并充分贯穿首尾,手铐的性暗示符号让警探与嫌疑人成为一体两面,男性魅力的较量隐藏在谋杀现场之外,女性将要面临的“二选一”却时刻令观众感到恐惧,一条通往婚姻殿堂或是血泊之上的道路已经在脑海中浮现。
北阳向暖:
很用力地刻画了一个像凶手的房客,反转虽在意料之中,但是可怖的群体审判让人警醒。地板透视与脚印显画真的很绝,雨夜与浓雾让房子成为聚焦的孤岛。构图和剪辑总是偏于犀利,只在最后变得柔和起来,暧昧与情愫就这样超越和治愈了生死。
FranzCamus:
艾弗·诺维洛给我一種英国鲁道夫·瓦伦蒂诺的即视感,希胖早期默片最喜欢的一部。
杰瑞米太阳:
希区柯克的风格成型真早,爱情、悬疑、喜剧三元素永不过时。
我略知她一二:
显而易见后世新加的配乐成功把这部迷雾剧场的悬疑大片变成了琼瑶式的三角恋cult奇幻诡异大片,虽然只有一个半小时但是依然昏昏欲睡,只有一头一尾是紧张刺激而精彩非凡的,解谜过程冗长而狗血,连带着缱绻芬芳的罗曼史都让人难以忍受。色调的转换代表了不同的心境和气氛,更加让人确定这是属于cinema的cinema。
苍山古井空对月:
奠定了希区柯克的风格,比如表现主义风格的阴影、金发女郎、无能的警察、被冤枉的主角。用镜头误导观众拍得不错,不过默片这种形式对本片还是有一定限制,人物对话戏只能看人物的神情,节奏不太紧凑。
#FIFF18#第2日场刊评分将于稍后出炉,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整理
人物:
新房客(艾佛•诺维洛饰)
房东太太(玛丽•奥尔特饰)
丈夫(阿瑟•切斯尼饰)
时装模特的女儿黛西•邦廷(琼•特里普饰)
黛西的男友警探乔•贝茨(马尔科姆•基恩饰)
本片有一个难忘的镜头被希区柯克称为是在默片时代替声音的拍法,就是镜头里出现“房客戴着手套的右手在楼梯扶手上慢慢下滑。
希胖貌似蛮喜欢找基佬男演员演那些神经兮兮又居然让人觉得有点可怜可爱的凶手?然而明明Ivor和他男朋友就嗲得不得了,在一起35年,他们家那栋房子叫Redroofs,他男朋友死了就埋在房子旁边。后来还建了给青少年就读的戏剧学校,凯特温斯莱特小时候就在那里念过。
希区柯克早期作品,配乐欠佳,比同年茂瑙拍摄的《日出》更懂得运用字幕效果,比晚几年弗里茨·朗的同类题材影片《M就是凶手》节奏更紧凑。希胖玩转表现主义(透明地板那个镜头如神来之笔),丝毫不逊于默片时代的大师,并以此确立起了个人的影片风格(反转与再反转),蒙面杀手的形象深入人心。
7分。很有德国表现主义的味道。希胖终于开始惊悚了。不过直到片结束,凶手都没露脸。
希区柯克怎么能把人拍的这么好看!(最后那段愤怒的民意吓到我了)
默片 或许默片才会有那么极致的演出吧。 问题是字幕是哪里找的呀 还能怎么错啊。至于配乐,那两段唱的没有就好了。
希胖太懂观众心理了。Novello美得不成人形。
希区柯克作品的“原点”在这里。希区柯克式的惊悚悬疑,绝不是某种视觉奇观式的歇斯底里,而是潜藏在日常家庭生活当中的暗流涌动。所以,如何将房屋空间(三层结构的住宅:玄关、门、楼梯、窗户、甚至天花板...)融入到惊悚悬疑叙事当中成为了希区柯克电影的关键之所在。影片中无处不在地对建筑元素的视觉乃至听觉性(无声片!)的巧妙使用,让每一次的情节的翻转都赋予了最精确的逻辑意义。如果说希区柯克是建筑师,住宅空间是影片的主角的话,那还不够充分。扮演复仇者/受害者的男主角Ivor Novello,那脆弱敏感危险犹如神经质般的性魅力与美貌,塑造了无声片时代最成功的银幕形象之一,完全可与同时代的露易丝·布鲁克斯相媲美。Ivor Novello与Anthony Perkins作为同性恋的事实,勾连起另一种部希区柯克电影背后影史。
不错不错
最早期的希区柯克作品,开头打了凶手的幌子,遇到一家神经兮兮的房东有够倒霉的。与卡里加里博士相似的表现主义。修复版配乐出戏减分。
看的是原配樂。據人說新配樂不好。Hitchcock本人在裡面跑了幾秒背影龍套。本來是想把lodger拍為開放性結局,不點明到底是不是罪犯,可是studio要求Novello的絕對清白,Hitchcock就妥協了。。。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原書是寫Jack the Ripper的謀殺案
辛辛苦苦从BFI借的胶片,统共没几句词儿,翻得错误令人无语〜 另,有诡异配乐的部分是后补的胶片吧?能找个复古点儿的配乐么?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希区柯克式电影,许多日后的手法已经形成,表现主义学得很成功。喜欢那个透视地板顶拍!
年轻的希区对爱情的想象依然美好,那大胆推进的特写,对色情的想象也很坦率,手铐的恶作剧和浴缸里愤慨的腿儿,虽然是默片,却是靠声音细节来营造恐怖猜疑氛围的出色影片,男主角的表演和风度都令人难忘,另能在大银幕上看,真是好满足
2013.06.23 SIFF5@影城 重温.
重温希区柯克。表现主义的功夫没做足,故弄玄虚的悬疑铺陈又太多,不过瑕不掩瑜,一些镜头的巧思带有鲜明的希氏风格。忍不住在吐槽一下,修复版的配乐实在太妖了
怎么说呢,有些略微失望的感觉吧,这种片没能去上影节看修复版就是人生一大损失啊!看的不知道是哪一个的修复版本,总之修得很差,画面阴暗模糊不清,配乐也低低的几不可闻,可惜了一部如此有地位的默片了。剧情基本上没太理顺,不过可以看出很明显的希式风格,水准上和后期的几部经典还有一定距离
一切合情合理,远比09版精彩
看似坏人往往是有着一段悲惨故事和秘密的好人。
文字性的东西出现的有点多了。不过复杂的悬疑被拍成默片后,确实很赞~~
第一部奠定希区柯克风格的电影,杀害金发女郎、被冤枉的人以及导演自己出场这些典型元素都已齐备。从中也能就看出对拍摄技法上的一些追求,悬疑惊悚氛围酝酿得极好。BFI修复的蓝光版在配乐中居然有两小段是人声慢歌,还是第一次在默片里见过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