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怀民:为什么罂粟在罂粟的田里,这还用说吗?可是这里面就是让你玩味。舞蹈是诗,然后它讲的是说不清楚的事情,它不能用文字说得很清楚,是比较近诗。所以我就想,你的诗给我的滋养,从那里开始。那个东西是得到一种意境,到最后就有勇气去做没有故事情节,没有文字的东西。
痖弦:所以我说走路是为了到达,而舞蹈是为了表达。
说到了去爱荷华大学的故事,去图书馆看书,写《中国新诗研究》。
看到了阮义忠。
容量极大的一部纪录片。记载痖弦先生赴台湾参军、创办《创世纪》诗刊、晚年定居温哥华,从青年变成前辈,提拔文坛无数群星。抄书的歪扭字迹,甘苦参半的求知,“我们是最后尊敬文字的一代”;棋盘中的杜康,物是人非的哀愁,款款深情。先生追忆梅兰芳大师病重时坚持体面生活而哽咽,林怀民替他整理衣角,二人无言拥抱,知己交心。诗人林亨祥垂老的模样让人鼻头一酸,“再写吧,我们老了,但是并没有老透。”林在一旁含泪注目,无以回应。诗人回家祭拜母亲的场景极致地演绎了乡愁,从一湾海峡到一块墓碑,我在这头,你在那头。总而言之太多元素了:时代的残忍和其中蜷伏的人的温柔;流光把人抛的痛苦;对故土的深沉眷恋;中国文坛新鲜血脉的传承……摄的是痖弦,却不仅仅是痖弦。
好多文坛大咖出镜,仅熟悉的就有:席慕蓉、叶嘉莹、蒋勋……
摘录片中提到的颇有感触的几首诗:
1 盐 痖弦 二嬷嬷压根儿也没见过托斯妥也夫斯基。春天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就在榆树上歌唱。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没有开花。 盐务大臣的驼队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着。二嬷嬷的盲瞳里一束藻草也没有过。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嬉笑着把雪摇给她。 一九一一年党人们到了武昌。而二嬷嬷却从吊在榆树上的裹脚带上,走进了野狗的呼吸中,秃鹫的翅膀里;且很多声音伤逝在风中,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开了白花。托斯妥也夫斯基压根儿也没见过二嬷嬷。 1958年1月14日
2 预言(节选) 何其芳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呵,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本是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青的神?
3 乞丐 痖弦 不知道春天来了以后将怎样 雪将怎样 知更鸟和狗子们,春天来了以后 以后将怎样 依旧是关帝庙 依旧是洗了的袜子晒在偃月刀上 依旧是小调儿那个唱,莲花儿那个落 酸枣树,酸枣树 大家的太阳照着,照着 酸枣那个树 而主要的是 一个子儿也没有 与乎死虱般破碎的回忆 与乎被大街磨穿了的芒鞋 与乎藏在牙齿的城堞中的那些 那些杀戮的欲望 每扇门对我开着,当夜晚来时 人们就开始偏爱他们自己修筑的篱笆 只有月光,月光没有篱笆 且注满施舍的牛奶于我破旧的瓦钵, 当夜晚 夜晚来时 谁在金币上铸上他自己的侧面像 (依呀嗬!莲花儿那个落) 谁把朝笏抛在尘埃上 (依呀嗬!小调儿那个唱) 酸枣树,酸枣树 大家的太阳照着,照着 酸枣那个树 春天,春天来了以后将怎样 雪,知更鸟和狗子们 以及我的棘杖会不会开花 开花以后又怎样
4 给桥 痖弦
常喜欢你这样子 坐着,散起头发,弹一些些的杜步西 在折断了的牛蒡上 在河里的云上 天蓝着汉代的蓝 基督温柔古昔的温柔 在水磨的远处在雀声下 在靠近五月的时候 (让他们喊他们的酢酱草万岁) 整整的一生是多么地、多么地长啊 纵有某种诅咒久久停在 竖笛和低音萧们那里 而从朝至暮念着他、惦着他是多么的美丽 想着,生活着,偶尔也微笑着 既不快活也不不快活 有一些什么在你头上飞翔 或许 从没一些什么 美丽的禾束时时配置在田地上 他总吻在他喜欢吻的地方 可曾瞧见阵雨打湿了树叶与草么 要作草与叶 或是作阵雨 随你的意 (让他们喊他们的酢酱草万岁) 下午总爱吟那阙《声声慢》 修着指甲,坐着饮茶 整整的一生是多么长啊 在过去岁月的额上 在疲倦的语字间 整整一生是多么长啊 在一只歌的击打下 在悔恨里 任谁也不说那样的话 那样的话,那样的呢 遂心乱了,遂失落了 远远地,远远远远地 1963.10.
老人家说自己一生是失败的文学和人生,女儿回复他说没有比失败的人生更像一首诗了。
痖弦,二胡拉出哑哑的声音。
受覃先生所教,督促与鼓励,写诗。然后成为长辈,教导晚辈。从诗人,到主编。“要写诗啊”
抄书,纪德让把书看完了丢弃,老人家一整本全抄下来了。
在爱荷华大学,开明的教授帮国民党人搬床,帮共和党人买椅子。
在那里,大家对自己都很严格,日日夜夜地写作。
《创世纪》想方设法地传播更多的诗歌,冒着政治风险。
联合副刊,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直接对话。纸媒时代,时代之下,应该做的事情,想要做的事情,可以做的事情。
副刊王VS副刊高,王庆麟VS高信疆,联合副刊VSxx副刊。那个酒杯棋盘真有意思。老人家说只想和这个对手下这盘棋。想输,把酒都喝了。旁边人说,旗鼓相当的两人,一人离开,另一人不免有寂寞感。没有对手的寂寞。
一大箱子一大箱子的信,箱子和信都是过去的。他们那一代人的方式,因为一个错别字会着急地围着邮筒转三圈。
与生命中的人,叙旧。
和家族的兄弟,和别村的人扔石头,打群架;
夜幕降临,听蒋勋念诗,老人家说听得过瘾;
林怀民先生说舞也是诗,老先生说走路要到达目的,舞蹈是表现。林先生讲起外出演出会带两三百本书,大家空闲时可以看。有一次书全烧毁了,当时忙着也没什么感觉。后来想看时,落了两滴眼泪。
念着给慕蓉的信,席慕蓉笑着说让不要念了。一起想念商禽
和老友都忆起年轻时,不知天高地厚,觉得写诗很容易。后来,才明白写出一个好句子,不容易。
长辈说和有病的人一起很麻烦,不过他觉得喜欢这个女孩,一意在一起。
和女儿、女婿围桌吃饺子。说二十多岁时一个人可以吃100个饺子,女儿笑说不信。谈起以前和她们的妈妈每次包很多饺子放在冰箱。说还是妻子包的饺子好吃,女儿们反驳说妈妈包的饺子的馅儿都干干的一团,不肯放肥肉,他说你妈是不放肥肉。让女儿吃饭不要看电脑,说吃饭是一家人聊天的时候。和女儿、女婿去墓前看望妻子,四人坐在墓前,说着话。
老先生的妈妈临终前,让亲人告诉老先生,她是想他想死的。杳无音信,不知生死。生生地被隔断。说到时代环境的残忍,让人哽咽。
老先生说,十六岁,离开时没多大感触。到了中老年,那样的情感越来越深。
加拿大和老友坐在街边,听街头艺人演出,打赏,和艺人握手。和老友话别。
开头的诗和理发师,结尾一致。
一时听不懂诗的内容,不过声音韵律,也很喜欢听。
诗歌与瘂弦回忆的交叉呈现,也是对台湾1950年至今诗坛史的回顾,流离战乱的历史悲痛融入生命变成诗。被触动好几回,最后一段还是忍不住流下泪来。
随意写写影片中印象深刻的几个地方:
少年时参军在师部经历压抑的集体主义,夜晚会听到无法忍受压抑同僚吞枪自尽“我不知道他哪里找到的子弹”。诗歌成为不幸中的唯一慰藉,“当紧紧握着自己的不幸,于是便得到存在,存在,竟也成为一种喜悦。”
从来没有了解过「戒严」时期的历史,可以说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背景的影片,从影片中的种种描述里看得太难过了…以下是一些片段:
瘂弦与友人林怀民相见时,小林说:“在那个时期,当政治的禁忌变成生活的禁忌,每个人都会先陷入无限的自省(自我审查)之中。”(联想到《1984》了)
瘂弦少年从军,内战期间随蒋迁至台湾。1948年内战结束,一句“南阳”(瘂弦家乡)收复了,两岸至此不许通信,成为与父母的生死诀别,成为与家乡的生死诀别,离开的时候并不知道再也回不来了。
非常难过又感慨的事实:政治的变动是真的可以一夜之间改变一切,最后仅以一句轻飘飘的历史描述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背后,不知道有多少个这样的家庭流离失所…
时间留下了一条巨大的沟壑,看完才切实感受到,那个时代那个群体的个体经验,大概是我们这一代人根本无法想象的。
写诗12年,却只发表88首作品,前半生的经历使得love&war time成为瘂弦一生中诗的主题。看这部纪录片,会被诗中饱含的情感美得颤动,也会难过得数次流泪,写影评时试图再次体会这种复杂的情感,但依旧词不达意,面对影像本身,我的文字显得太无力T T。
我之前不读诗,有也是应付高考背来背去的那几篇名句。
我自然也不知道 痖弦 ,不知道如歌的行板。
但我知道这部纪录片,很早前知道的,但是一直没有看。静不下心总想那天想文艺了再看。
当我安安静静地看完这部片子,我都不敢说自己文艺。在诗人面前凡人总是惭愧的。
影片中介绍人物用的头衔大多都是“诗人”,我想真好啊,现在还哪有人敢这样称呼自己,诗人是太过沉重的称呼,现在都流行什么作家、摄影师、插画师等斜杠标签。当那个“诗人”跳入我眼帘时,我才恍然大悟,我现在看的是诗人的生活。 痖弦 出镜的朋友大多也是诗人,看到那么多诗人齐聚一堂,真好啊,现在不多见了。
他慢悠悠地去理发店剪发,与理发师闲话当年,叫白色小狗兔兔,在草坪上晒太阳,在乡村小道上旁若无人地读报或者就这样看行人来来往往。有一个房间的书籍和信件,有时候打开看看,更多的时候不敢打开看看。与朋友一起读诗,你读我的,我读你的。
更多的诗意是在日常对话中不经意流泻:
“现在只有这棵树知道我年轻的模样。”
“我已经决定了跟她,因为我们已经海誓和山盟了。”
“走路的时候有思想吗?”
他与他朋友见面,他与学生讨论,他回乡怀念母亲,他悄悄思念夫人,他与女儿共餐,童年青年中年老年,人一辈子浓缩在140分钟,悲苦甜蜜不过一笑了之。八十岁了,仍然健步如飞,精神面貌良好,还能读诗。 痖弦 的声音真好听啊,那些读诗的旁白我以为是另找人配的,看到后来才知道就是他自己的原声,想起了高中时被老师要求着大声朗诵,那些干巴巴的声音,实在是配不起这些诗啊!
影片纪录了一个诗人真正的文艺生活。我们现在的文艺生活是什么?网红店打卡?在画展自拍?看本书都要发朋友圈?在社交平台上发不咸不淡的文字?我问所有人,也反省我自己。
本来我是装文艺地来看这部片,现在却被教育真正的文艺不在于装。
有趣的年轻人老了仍然有趣,诗意的年轻人老了仍然诗意。那个年代的人们命运是跌宕起伏,可同样的也带来了无可替代的生命滋养。就像看无脑玛丽苏小说时,会羡慕女主角一波三折的坎坷真爱,现在的我也羡慕那些老人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我真怕我以后老了,没有任何值得纪念的回忆,连墓志铭也写不出什么来。
读书真好啊,任何时候都是好的。他们不会是最后一代敬重文字的人。他们抄过的诗其实小时候我们也抄过,我们也有读书笔记。只是后来长大着有手机有电脑,就搁置了。可是从现在开始,我想读诗了。
我想与诗形成联系,从青年到老年,就这样诗意地活下去。
或许有一天,可以的话,我也想别人能用诗人这个头衔介绍我。
慚愧非常,不看這片也不知華文界有此詩人作家,記得看到最後的最後。
4.5;“世界上唯一能对抗时间的,只有诗。”「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颠沛的一生却也是丰润圆满的历程;痖弦声线真棒,朗诵诗歌韵味十足,平添魅力。
后来,他的名字就写在风上。
加拿大将来华人多了,就叫chinada,美国将来华人多了,就叫美利坚和中国
導演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質:幽默感、深情,委委道來⋯⋯👍👍👍飄零君莫恨 好句在天涯
詩人只寫了12年詩,88首發表作品,但是他說,一日詩人,一世詩人。看詩人寫詩,看詩人讀詩,看詩人的生命史。今人之詩作,缺少這些前輩的磨難、歷練、沉澱,所以才有諸多梨花體、烏青體之流。
上一代的傳奇,消逝中的人和事,聽來叫人神往而感傷。
看时《大江大海》的片段在脑海闪过,许多记忆里一个永痛的1948年。个人的生命放到历史里才显出意义。蒋勋在码头边读起《深渊》,惊讶地说,你那时候很大胆啊,批评政府。办创世纪的时候,他们把左派诗人化了名藏在书里,确实大胆。看完电影出来,新闻报民进党胜出。好像在给这场漫长回忆画终止符。
看他读红玉米那首诗,在黑暗的影院里忍不住落泪。
如诗的电影,被柔软的美好和回忆的离愁 触动而流泪之必要。文学电影,好爱这种存在
现在只有这两棵榕树知道我年轻时的样子
「飄零君莫恨,好句在天涯」。一個理髮店,剪一次頭髮,就回憶完他的一生。瘂弦確實是一個好詩人。片中蔣勳在黃昏中誦讀「深淵」那段,我猛地回到現實中——那一夜,他也為我讀過此詩。人吶,不過是孤獨地活著。
“还有什么比失败的一生更富有诗意呢?” 想起在台湾时听蒋勋讲课说到痖弦,给我们看了他的诗,做了一整节课的赏析练习。看完纪录片,看到抄诗、念诗和温哥华的片段便忍不住落泪,在片中出现的诗,像最轻盈的蝴蝶落在我心脏那薄得几乎透明的叶脉之上,蝴蝶款款飞,脚落在最敏感的心弦上,我颤动不已,蝴蝶并不知情。
我一直以为痖弦像他的诗一样低沉阴郁,但没想到是个温润随和的老人。他的声音真是太好听,在影院里,环绕一片黑暗,沙哑却嘹亮,连天的高粱一样汹涌开来
有好幾回,在黑暗的戲院裡流了淚。
痖弦,台湾诗歌界的宗师级人物。陈怀恩导演拍得很棒,这一系列里人物最饱满的一集,痖弦老爷子80岁了,还是北方人的豪迈性格,说话声音响亮,时常爽朗地哈哈大笑,骨子里又有诗人的天真细致,讲到诗歌,回忆旧时人事,经常忍不住就热泪盈眶。
观看之必要
認識了一個詩人, 記得他說的一句,大約是詩就是鴨掌的po,寫詩就是找出事物之間的關聯, 我覺得比喻也是事物之間的關聯
“所以神把我支开是什么意思,我也不晓得。”
此前不知道瘂弦,不晓得他的影响力,也没有读过他的诗。看完非常非常喜欢先生的人生故事,是萦绕那个大时代的一首温柔却执着的将进酒啊。从读抄禁书的左营青年,到在爱荷华与国际友人谈笑风生的文学青年,和桥桥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信,再到楚汉争霸的联合报副刊王,为《幼师文艺》《创世纪》贡献,又做了商禽、林怀民的密友,蒋勋、席慕蓉的恩师。家事是战争年代留下的永恒伤痛,“红玉米挂着,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红玉米挂着”。//想读书单又厚了一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