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

HD

主演:Geir Westby,Gro Fraas,Kerstii Allum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法语年份:1974

 剧照

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1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2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3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4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5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6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13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14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15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16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17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18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19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爱德华·蒙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家。蒙克作品的强烈精神和感情,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他的作品“呐喊”(挪威语Skr 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被视为后工业现代化的极度痛苦之象征。  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德华·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有争议、最多诽谤的画家。影片同时还回溯到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影片还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与的一些政治活动。  花絮:  彼得·沃特金(Peter Watkins)1974年执导的这部影片记录了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华德·蒙克的一生,被英格玛·伯格曼评价为“天才之作”。这部影片被认为是表现艺术创作过程的最佳作品之一,它不仅聚焦于蒙克早期循规蹈矩的岁月,还深刻地展现了情感、政治和社会的剧变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MoC这次发行的是原始的 211分钟电视版本,这也是本片地位和评价最高的一个版本。依彼得·沃特金斯所言,这是他最具个人风格的一部影片。当他被蒙克的画作触动之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来说服挪威电视台拍摄这部影片。影片1976年3月在英国BBC电视台播放之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褒扬。《时代》杂志在评论中用到了“催眠”一词,的确,Watkins就像催眠大师一样将观众拖进了1884年的挪威。  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德华•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争议性、得到最多诽谤的画家。影片回溯了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也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的经历。影片还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与的一些政治活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新河东狮吼(粤语版)罪孽成佛地儿神枪拉贾真假学园0 木更津乱斗篇老九门番外之虎骨梅花怪物之子心跳制作人神探修尔之洛桐的神秘力量蒙特卡洛饥渴游戏国民死刑投票英伦魔法师破碎的周年纪念日勇敢的翅膀太空牛仔向天使请求~人生最后的愿望~雨婷镜中自己一定要喜欢社团才行吗?圆月弯刀(粤语版)法网终结者飞虎队(2015)灵狐圣子1:圣子出世鱼脍店周边

 长篇影评

 1 ) The Scream

"I was walking alone a road,the sun set,I felt a tringe of melancholy,suddenly the sky became a bloody red.I stopped and leaned against the railing,dead tired.and I looked at the flaming clouds that hung like blood and a sword over the blue black fjord and the city,I stood there,trembling with fright,and I felt a loud,unending scream piercing nature."

 2 ) 记忆与挣扎《Edvard Munch》

依彼得•沃特金斯(Peter Watkins)所言,这是他最具个人风格的一部影片。当他被蒙克的画作触动之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来说服挪威电视台拍摄这部影片。影片1976年3月在英国BBC电视台播放之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褒扬。《时代》杂志在评论中用到了“催眠”一词,的确,Watkins就像催眠大师一样将观众拖进了1884年的挪威。

“The struggle to remember, the struggle to forget”——Watkins对蒙克精神状态的读解

电影与梦有着相同的构成机制,而这两者构成所需要的素材都来自于摄像机或者人所捕捉到的影像、声音片断,这些片断其实都是记忆的片断。 Peter Watkins在这部长达3个小时的影片中重复的,甚至错乱的组合着这些痛苦记忆的片断,把观众带进了蒙克疯狂、阴郁、挣扎的精神世界。影片没有像其他传记片一样千篇一律的讲着伟大人物的成功与失败,而是用一种近距离的深刻的方式来读解爱华德•蒙克。

A.鲜血与疾病。蒙克家庭中相继因肺病死去的亲人,这段经历使蒙克的家庭笼罩在疾病和死亡的阴影当中。一家人围着妹妹的病床,妹妹一阵咳嗽,被扶起身口中吐出鲜红的血。家庭和成长环境对于一部传记片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Watkins在影片中并没有很具体的交代蒙克的成长故事以及他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只牢牢的抓住一点:一家人在疾病面前的恐惧和无助。

B.短暂的爱。蒙克对Mrs. Heiberg的爱,这部份回忆主要有两段,一段是美好的,日落的时候两人在树林中、河岸边的亲吻与抚摸,这仅有的几个爱的片刻被渲染的非常美,因为这就是蒙克一生中仅有的一段美好的回忆,它如此珍贵,这些亲吻的片断被watkins不断的重复着以表现蒙克灵魂的孤独与痛苦;还有一段是关于嫉妒的,广场上心爱的人对自己视而不见,以及蒙克对Mrs Heiberg的跟踪。

C.阴郁的蓝灰色。阴暗的、嘈杂的小酒馆被用来反映挪威艺术家当时的小圈子。簇拥着娱乐的小资产阶级、年轻的波希米亚姑娘、表达着自由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酒馆里的杂耍表演者、在蒙克身后粗俗的笑个不停的女人。蒙克出现在这个环境里的时候总是忧郁的吸着烟,面无表情,很少说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阴郁的沉重的蓝灰色其实就是蒙克画作的一个基调,蒙克用这个色调来表达孤独、死亡和绝望,影片在酒馆这个环境上的色彩处理方法与蒙克的画得到了一种形式上的统一。

D.嘲讽的声音。这好像是天才艺术家必经的遭遇。Watkins用他自己的独特的仿纪录片(dramatic documentary)手法,用采访的形式,将镜头对准那些自以为是的保守的评论家。这些嘲讽和批评被声音化,剪辑在蒙克的回忆和精神上的挣扎中。

望向镜头的那一眼——Peter Watkins的仿纪录片

Peter Watkins在纪录片上的造诣颇深,曾在1966年凭影片《战争游戏》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仿纪录片(dramatic documentary)是Watkins对主流电影的一种挑战方式,我觉得这种拍摄形式最大的迷人之处在于带给观众的“在场感”。摄影机成为影片当中的一个角色,而观众也跟随摄影机成为了这个旁观者的角色,这个旁观者对影片中的人物的行为构成了一种打扰。所以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你会发现影片中的人物与观众有一种潜在的互动的关系。影片中的人物用警惕的不信任的眼睛望着摄影机,一秒,两秒,接着又继续自己手里的事情。

1.粗糙的形式
粗颗粒、重复的影像片断、声音与画面的错位,使得这部影片乍看上去像是一部粗剪的未完成的毛片的堆砌。不过这正是导演的匠心所在,蒙克的画作在十几次展出之后仍然被公众批评为未完成的“草图”。影片表面上的粗糙正是为了契合爱德华•蒙克的绘画风格。

2.提问与谈话
Watkins选择了几组人物进行“采访”,迫于生计十来岁就开始工作的小市民家庭、一对谈论婚姻、自由、女性的中产阶级夫妇、酒馆里的波希米亚女孩、夸夸其谈的评论家,这几组谈话巧妙的勾勒出了十九世纪末挪威的社会环境。

3.迷幻的剪辑
这部电影的剪辑是非常大的一个亮点,为什么会说“迷幻”,我举个例子:

蒙克颤抖的画笔在画布上摩擦(切)火红色的天空与河流前面蒙克与心爱的女人亲吻(切)酒馆中一对夫妇眼睛呆呆的望着镜头,4秒(切)病床上的妹妹吐出了红色的鲜血,1秒(切)一评论家咒骂着蒙克的画,说他是神经病(切)蒙克忧郁的坐在酒馆里吸烟,背后一个女人在狂笑(切)一个女孩表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英俊的男人会画出这么恶心的作品(切)蒙克在酒馆渐渐模糊,背后狂笑的女人越来越清晰。

4.诗意的旁白
旁白也是纪录片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这部影片里的旁白除了人物介绍之外还有很多妙用。比如在介绍年份时 watkins将蒙克与世界作了一个横向的类比,居里夫人,阿道夫•希特勒,日本向中国宣战…… 影片中蒙克用独特的嗓音朗读自己的日记,知识分子的聚会上一个满脸稚气的年轻人在朗读诗歌。这些诗句和日记在不断切换的影像空间之上产生了另外一种张力。

“……
那是火,血液在流淌
一把炽热的剑和一条火红的河流
这是世界末日的痛苦和死亡的折磨
晚上大厅公布的一份手稿记载着生活的神秘苦恼
深夜我独自坐着
我感觉到一种饱含痛苦的呐喊划破荒芜的世界”

 3 ) 扭曲的线条,破碎的灵魂

电影并不如传统传记电影那般讲述传主的一生经历,它只选取了爱德华年轻时期的某一阶段,再插叙了许多童年回忆,展现了爱德华苦闷郁结、忧郁疏离的内心世界。

观众从电影里了解到的并非是爱德华的生平事迹、所获得的荣誉以及遭来的非议,而是以自我生命感知一个破碎而孤独的灵魂。

导演皮特·沃特金在拍摄这部传记电影之前,曾指导过一部战争纪录片,并荣获当年的奥斯卡电影最佳纪录片奖,他将拍摄纪录片的经验也运用到了这部电影中。

整部电影有许多人物对着镜头接受采访,给观众营造了故事正在发生的幻觉,仿佛我们一下跳转回了19世纪的挪威,在场观看着爱德华正发生的一切,观众似乎洞察一切,又似乎一无所知。

电影近乎四个小时,难免令人感到乏味而昏昏欲睡,导演便又在叙事结构上做文章,采用多次闪回的方式,插叙了爱德华蒙克的童年经历,尤其他的母亲、妹妹以及其他病人躺在病床上吐血的场景。

猩红的血洒在纯白的床单上,逼仄而晦暗不清的房间,不仅给幼小的爱德华造成了终生难以磨灭的痛苦回忆,也给荧幕前的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痛苦、死亡、疾病、孤独,霎时漫上心头。

这是爱德华作品的主题,也是观众观赏电影时的感受。

 4 ) 死亡、阴郁、克制、孤独

用闪回的手法拍摄了爱德华蒙克的一生。

关于表现主义,爱德华蒙克是一个基督徒,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亲人的离世,有一种漂泊,孤独,死亡的氛围。

对于情人的追逐,有固执和克制,看下来很压抑克制阴郁。

承受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而开启了不一样的表达。

期间的对话,有关于婚姻的探讨,说婚姻就是廉价的卖淫,从经济这个交换价值的角度来说,爱情就不美了。这个时候想到了以赛亚柏林对于浪漫主义的批判,也许正是因为对婚姻制度的捍卫,神圣化爱情,才导致不理性。

婚姻制度害真不是从没有经济能力的阶层开始的,婚姻阶层是一群衣食无忧的人,从群婚慢慢演变的。

爱情至上的历史并没有那么久,所以所谓的忠诚,一夫一妻是社会化道德规范的结果。

写到这里问题严重了,那么首先这样的一对一关系,就不是一种自然状态的关系,是后天社会约束而成,那么维持这样的关系,是异化的一种体现。

那么有那么多选择可以破除婚姻和关系,却维系经营,就是一件更加可贵的事情了。

 5 ) 孤独的心

这是昨晚看的传记电影。这个人在鲁迅的书里经常被提到,是个画家的,我都完全忘了。不过他的画<呐喊>很有名的。
是个很有趣的电影。有将近三个小时,我都坚持下来了。实在是因为他的手法很好。他采取了一些记录片的手法,就是让演员有点忽略镜头的感觉.演员的表演,随时都在提醒观众,他们知道有镜头在这里,然后寻找机位的感觉甚至表现得有点穿帮.一直都在间离观众和电影中的人物.然后,整个电影有很多个叙述者,有旁白,有孟克本人,还有孟克身边的人。所以,甚至有的时候对同一个事情,他会从几个不同的视角来给几次镜头,也非常有意思。还有我比较喜欢的东西是,整部片子都充满了肺结核死亡的场面,咳嗽声。孟克的母亲,妹妹都死于此.他内心其实是很有阴霾的.死亡场面和血的场面并非营造恐怖气氛,而表现主人公内心的一直都有的恐惧和无助.终其一生未能逃离的冰冷的阴沉的感觉。肺结核一个是当时的时代病,鲁迅的书里也有很多人死于这个病嘛.而且那个死亡的场景,病人脸色殷红,吐的血也艳红,有诡谲的美感,从电影画面来说是这样。我总觉得和主人公悲剧命运是一样的。他的作品所达到的高度是很喧艳的,但是他又死得很寂寞,因为同时代没有人理解他。反正我特别喜欢那个穿插全剧的诡异画面.深切衬出孟克的孤独。

 6 ) FIFF25丨DAY4《爱德华·蒙克》:初恋和童年的病痛折磨伴随着他的一生

第25届法罗岛电影节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爱德华·蒙克》,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欧.尹

应该说确实是挺不错的作品,但我不是理想受众,更适合于我的是给我条分缕析地讲讲蒙克其人、其作品、其风格,而本作似乎执着于以蒙太奇建立过往经历、所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之间的联系,但看完我依然还不明白一个很基本的点,蒙克到底缘何被诋毁、又缘何被重新挖掘,感觉说了这么多这个点却还是语焉不详。

Pincent

一直很喜欢讲述孤独消极情绪的作品,何况在纪实感可信的环境下,人物常常直视着你。蒙克的表现主义作品追求高度心理化的场景或某个情绪氛围,而这部传记片在反映这一点的基础上同时也许在力求做到许多平衡,它似乎并不追求让电影沉溺于任何一个情绪中,反而在做心理分析时又时刻想要切断它,在更宏观的层面通过剪辑与变焦等手段让观众获得沉浸与释放相互交错的感受。

小宁波

影像和蒙克的思想是相结合的,初恋和童年的病痛折磨伴随着他的一生。镜头对蒙克画作的审视有种超过言语的力量,此时的旁白显得如此必不可少。

松野空松

很特殊的作品,新闻背景的纪实是将人物至于时代压抑之中,采访则是更进一步了解时代之中的具体人物思潮,而爱德华自身的口述以及那反反复复的少年咳血就是个体的痛苦

天堂来的夏洛克

冷静而又克制地追溯爱德华蒙克的生活,用影像重现蒙克生命中重要的乃至于他为此无数次用画笔复现的场景。在观看中数次感慨到影像中的人物,导演,乃至于在屏幕前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们的冷峻,我们是在用影像的方式回溯到画家的记忆里,观看他的恐惧,纠结,与挣扎,就像是一场不得不完成的仪式。

#FIFF25#第4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短评

凭借具有新闻纪实效果和梦境般自由联想的叙事形式,作品成功暗示了反映了蒙克创作的复杂的精神和社会因素。作为影片的两大主题,整部影片持续在蒙克被家人的死亡和自身疾病萦绕的童年和与已婚的海尔贝格夫人的无果韵事之间切换,也照应了蒙克绘画中爱与死的关键主题。跨度三十余年的该片采取的视角兼具客观和主观性。虽然在整体上更接近演员通过伪采访朝着镜头陈述的纪录片,却以抒情的非线性方式剪辑,仿佛观众根据画家自身的回忆被来回拖曳于时间中。导演本人的英语旁白以冷静的学院口吻检视蒙克,观察欧洲艺术界的发展形势并通过著名全球事件提供了解某些作品的更广阔的背景框架。蒙克的饰演者则偶尔朗读艺术家的日记选段。影片最终将百科全书式的历史教程融入角色研究中,刻画出最完整的人物肖像。

5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A+】非常之特别的作品,几乎杂糅了所有不走寻常路的视听手法。完全散文式的影像,用一种接近意识流的剪辑贴近爱德华'蒙克的内心世界,而这样的形散使得在成功完成一部传记的同时更描绘出当时年代的几乎整个欧洲的社会切面,而神却紧紧附于爱德华而不显离散。实在高级。当时欧洲风光与油画风格实在太匹配了!风韵犹存,光影享受。完全运用纪录片式的采访拍摄则更突出其写实的一面,大量变焦镜头、大特写则将爱德华挣扎的情感无限放大,写意。虽然长但非常生动,最难得的是在210分钟内风格节奏高度统一没有一丝松懈。个人与时代融合最佳范本。

7分钟前
  • 法式曌影
  • 力荐

本片以记录手法讲述出身资产阶级富有家庭年轻英俊二流画家爱德华蒙克短暂艺术生涯揭露了病入膏肓的资本主义社会道貌岸然面具下剥削贫民压迫妇女的虚伪丑恶嘴脸表现画家迷惘困顿消极反抗和对女性不自由不平等地位的同情由于资本主义世界观局限性片中充斥宿命论软情色渣滓需要以唯物主义辩证眼光审视批判

1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BBC的人物传记好像都在模仿它,但忒TM长了···

13分钟前
  • 利奥波德
  • 还行

应该说确实是挺不错的作品,但我不是理想受众,更适合于我的是给我条分缕析地讲讲蒙克其人、其作品、其风格,而本作似乎执着于以蒙太奇建立过往经历、所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之间的联系,但看完我依然还不明白一个很基本的点,蒙克到底缘何被诋毁、又缘何被重新挖掘,感觉说了这么多这个点却还是语焉不详。

16分钟前
  • 欧.尹
  • 推荐

87/100,作画的声响无比清晰,直面画布与画笔的律动摩擦。多样的叙述手段为本片生成了别样的结构。就如那呕血的童年梦魇,每一块生命的碎片都藉由Edvard Munch的双眼刺穿景框,前所未有的方法论。并非传记片,而是时代与个人共同的注解。

17分钟前
  • 德卡的羊
  • 力荐

绘画反映人生,尤其是他的童年的不幸对他一生的创作影响至深,其次则是他的情感经历;作为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克的画深入人复杂的精神世界,尤其对于死亡、忧郁、孤独和恐惧;那些思想保守的主流社会当然是无法接受的,尤其是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男人们;

20分钟前
  • zen
  • 推荐

那是火,血液在流淌 一把炽热的剑和一条火红的河流 这是世界末日的痛苦和死亡的折磨 晚上大厅公布的一份手稿记载着生活的神秘苦恼 深夜我独自坐着 我感觉到一种饱含痛苦的呐喊划破荒芜的世界

24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力荐

画家题材影视作品中的翘楚之作,“纪录片”拍摄手法的传记片。最让人唏嘘的还是克里斯蒂安尼亚的波西米亚人,那群放浪形骸的英年早逝的艺术家。1884年就能从他们口中听到“婚姻是一种合法卖淫”,不得不佩服一下。

28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9.7;若我能忘记你

31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不同意评论里有人说伪纪录片的形式是为了让人体验现场感,我觉得相比外在的真实更多的还是体验内在的真实吧,这种灵活的形式可以轻易地把不同的画面和声带剪在一起,打破时空的顺序和阻碍,从而完成爱森斯坦和戈达尔信奉的内心的真实。沃特金森的这部“纪录片”实际上比剧情片更梦幻。

32分钟前
  • 6
  • 推荐

一个人的童年阴影究竟会给一个人的一生带来多大影响?爱德华.蒙克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画家。

34分钟前
  • FrancoisG
  • 推荐

太大了,仰天长叹啊,只看过前半部好电影只是这样的记录犹如流水,蒙克还是很伟大的

3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沃特金的旁白外加蒙克的书信,道来他的一生,有些意想不到,却实在感觉太好!剪辑比较意识流,重复无数次地闪回幼年患病呕血的片段,以及年轻时短暂的爱情,但这恰好也渲染了蒙克内心的挣扎,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幸运的,而从小就植根的痛苦,或许影像也无法表达,都在画的每个笔触里...

4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A great film, but Munch is too close to my heart to be summarized in a drama.

43分钟前
  • eighthday
  • 推荐

4.5

47分钟前
  • Comel
  • 推荐

这个蒙克很gay

50分钟前
  • 子虚乌有亡是
  • 推荐

天才和天才的交映

55分钟前
  • 力荐

3个半小时,74年,伪记录传记

57分钟前
  • 记忆错觉
  • 推荐

心灵的自传电影,散文式的,爱德华童年时见闻和自己童年的大病反复出现在整部电影里,与画作结合,把画里的忧郁、悲苦、爱与痛传达给了观众。

60分钟前
  • 合纥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