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一部默片,总是没错的:没有演员会站出来说着一些人生大道理,仿佛看透了人生。只有一个喜剧演员竭尽全力让观众发笑、用仅有的配乐和肢体动作感染观众。
希区柯克说有声电影的出现其实并没有让电影做出什么实质性的突破,事实也是如此,无声电影中的演员同样在说话,相反之还有更丰富的表达方式。
电影中的劳埃德即是如此,用肢体语言和仅有的台词、满满的都是对底层阶级的同情和对上层阶级冷漠无情的批判。
与为了有钱结婚的劳埃德替特技演员爬上了高楼,特技演员依然在逃离警察的追捕。这种以广告的名义延伸出最后一段剧情显得有些生硬和单薄,但爬楼与追逐交替进行,惊悚和笑料一点不少。在1923年,观众也会一遍替演员担心一遍哈哈大笑吧。
劳埃德的名气比不上查理·卓别林抑或是巴斯特·基顿,但最后一段爬楼足以令两位大师黯然失色。丝毫不觉得没有台词对电影有任何影响,这,即是默片的魅力。
7.7
拉镜头是马上把人物放到特定环境里的方式,挥泪道别的亲人们转眼到了铁窗之后稍微察觉了一点异样,然而最有欺骗性的还是那个假的绞刑架。悬念是让角色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观众知道,路线交叉的马车和火车就制造了这种效果,这就是场面调度。喜剧就是重复机制,是敲门和人挂上衣架构成的闭环,滑稽的行为本没有逻辑,把他们置于危机之中就有了促因。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交替,让我们得以与人物共情,许多对于物的凝视被展示出,吊坠、信件、钟表、午餐、秃顶、影子。
消费狂热、婚嫁期待、劳资冲突,公交车上、快餐店前、百货店内,挤压着这些底层人日日夜夜的食宿通勤,关于尊严的谎话薄如蝉翼。他的世界永远濒临垮塌,生活的地方是悬崖峭壁,参与的竞争全是偶然存在,必然的存在是灭霸的中指拇指,随时消失。计划的事情总在变化,从最早到达岗位的人变成迟到的人只需要一个可怜的瞬间,午餐的事,警察的事,结婚的事,杂技的事,无数个瞬间处于混乱和无序波动中。每件事都充满现代性而值得讽刺,然而这些结构问题引出的琐事驱动了传奇的完成,他想要的是一千块钱。十二层楼算什么,他愿为五百块爬上天堂,脚跟悬挂于天国之门。
醉汉拿着报纸直接勾搭警察,而警察又看着一张空白的脸直接忆及比尔,实在是神迹,能爬上如此高楼的还有谁呢,前者甚至只是在笑没有墨水。我向朋友们聊了无数次结构性死亡,自杀或猝死,竟都没有这部影片更能洞悉生活真相,你不得不与他同在。最后二十分钟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也无可匹敌,大俯角、大仰角、大远景,哪怕一张网、一只老鼠、一部挂钟的加入呢,这是生理奇观。老板坐在窗口笑看,住户警告着狗可能会掉下去,每一层都是重复的,哪怕事件不同,加缪式的真实感就出现了,这样的人生中依然要强作从容啊。结尾时机非常了不起,刚好在传奇的完成,而不是传奇的后果——哪怕宣传没有成效,哪怕依然是窘迫的生活,谁会在乎呢。
第一个镜头就非常惊艳,先是一个特写,一个男人在竖着的铁杆后面,面无表情甚至感觉有些哀伤,有一点监狱的气氛。随着视角扩大,“监狱”显现,后面甚至还有一个“绞刑架”,引导观众情绪递进。镜头继续后退,旁边的年轻与年长的两位女士拉着这个男人的手,依依不舍,而一个“警察”走过来催促男人上路,这时神父也走了过来,仿佛要为他做最后的祈祷。结果画风一转,两位女士走进了“铁栏杆”和男人团聚,气氛准备开始过度。然后镜头一转,根本不是什么监狱和绞刑架,只是火车站的站台铁门和空无一物的路签,所有人都来欢送这家人,气氛从“生死不能相见”或者“离别的哀伤”过度到“欢乐的告别”。高明的手法,“戏耍”了观众,定下了整片的基调: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你看到的、真实的,只是导演想让你看到的,非常高明。
后面剧情就比较沙雕了没啥好说的,这个剧情既缺少诗意现实主义的浪漫与现实结合却仍要开心的生活的人文精神,也没有卓别林对工人群众的同情以及对资本剥削的嘲讽。
技法是很好的,以后有机会再写流水吧。
电影的故事第14篇
安全至下
Safty Last!(1923)
弗雷德·C·纽梅耶/山姆·泰勒
过去很长时间我大抵是轻视喜剧的,可能跟成长的环境缺乏幽默感,和青少年时期看了不少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结束后的烂喜剧所致。所以这样浅薄的经验给我印象是喜剧是“浅尝即止”的,在事物的表面打转,只有关于即刻的满足,无关更深刻的“超越性”。
对喜剧的误读,要在成长过程中透过北方语系里二王的语言乐趣,品尝到幽默的好处,且意识到制造欢笑并不简单后,才开始慢慢解除。再后来,在电影世界里看到那些伟大的喜剧作品,例如前文的卓别林,后面将提到的巴斯特·基顿,以及雅克·塔蒂等的作品后,才算彻底地对喜剧放下偏见(甚至看待周星驰的作品都有了更多的不同体会)。
但在这中间就漏过了哈罗德·劳埃德,很多电影史都称劳埃德是卓别林的学徒,我心想哪怕是最优秀的呢,脑海里闪过的是电视里后世那些拙劣的卓别林模仿者,这多少折损了我对他的印象。直到这次写作计划的展开,我才第一次看劳埃德的作品,真是看得太晚了,但也正是这些新鲜的发现,让我觉得这个写作计划是一次的电影的探险之旅,受益最大的,可能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
但哈罗德确实是从以卓别林为模板开始自己的表演工作的,如同卓别林以模仿麦克斯·林戴起家。伟大的艺术家最终都需要从“路径依赖”中摆脱出来,找到自己的独特风格,这几乎是从平庸到伟大的最难以逾越的鸿沟。当劳埃德1912年第一次在爱迪生的影片中露面后,他要历经近十年,几百部的喜剧短片的摸爬滚打,一度心灰意冷萌生换职业的想法后,才找到属于自己的标签风格:黑框眼镜,柔弱书生样,懦弱却拥有运动员般的精力和能量。劳埃德自己也解释过对卓别林外形的改写:“我将卓别林的装扮,巧妙地颠覆过来,卓别林都穿得太大,我的都太小”。
劳埃德就是以他所言的这身装扮开始自己的原创之旅的。卡曾斯在《电影的故事》里没有犹豫的把它推到“作者”的高度:劳埃德虽未在影片里挂名导演,但在实际的制作中却深具影响力,对演出或摄影的角度时常提出自己的意见。这套论述对中国影迷来说倒不会陌生,后来经常看到它被挪用到评价周星驰对它主演电影的影响。
《安全至下》讲了一个典型的有关美国梦的故事:咸鱼谋翻身,发财方能定乾坤。考虑到影片上映的1923年,美国总统沃伦·哈定在任内去世,自由派柯立芝接任,减赋税的同时“一带一路”的指领美国人:最要紧的事就是做买卖。此后的技术狂潮先是让美国人目睹林德伯格驾驶飞机横跨大西洋,然后福特汽车走进千万家。宽松的金融信贷,信用卡、无处不在的广告都在催促美国人花掉手中的钞票。近一百年后,互联网狂潮,让中国梦看起来也有些像美国梦的当下,这个故事背景使人加倍熟悉,请别忘了狂飙的美国梦同样也是伴随某种保守的禁令:禁酒,我们对禁令当然更不陌生,禁娱禁低俗也禁文身。
“节外生枝”的讲述电影发生的时代背景,实际上是想讲电影的故事是也是普世的。卓别林扮演的夏洛尔的淘金,劳埃德饰演的罗克从乡下到城市打拼的故事,事实上是工业化时代、城市化进程以来,人类加速趋同的,一种共同的命运。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安全至下》就是一部有关生活,生存的喜剧。
故事讲述劳埃德饰演的青年告别未婚妻,从乡下到城市谋生,期望能打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但光明未可知,沿途是荆棘。为保住自己百货公司店员的工作,劳埃德全力狂奔,筋疲力竭。他积攒微博的收入为女友买礼物,女友一家却误以为他在城市已经混的风生水起。牛皮即将吹破,劳埃德想力挽狂澜,提出请朋友来做爬楼的特技表演为公司做商业宣传赚取成家的钱,但阴差阳错的,朋友无法亲自上阵,劳埃德被迫赶鸭子上架,在女友和众人的注视下,完成“安全至下”的爬楼表演。
故事本身就是一出辛酸的底层奋斗史。伟大的喜剧,总是在欢笑中也让你感到困境中的张力。要在欢乐的松弛和困境中的角力间取得幽微的平衡,是所有喜剧大师的“责任”。《安全至下》里劳埃德尝试着做到这样的平衡。
当你看完电影,要是还记得电影的开场,你会感到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开篇啊。它利用剪辑与摄影机的运动带来的景别的变化,捉弄了一把观众。一开场圆形镜头中铁栏构筑了一个像极监狱似的场景,随后圆形遮罩淡去,摄影机后拉,主人公头边悬挂一根挽圈的绳索,身旁站着穿制服的男人,和一名像牧师装扮的男子,“牢房”外站着神色黯然的亲友。我们以为这将是一场行刑戏时,摄影机被搬到栅栏的另一面,我们才发现这根本不是牢房,而是是火车站内,而那根绳索不过是月台传达信息的工具。这真是一个电影化的开场,属于场面调度的魔法时刻,带着某种善意的欺骗的玩笑时刻。
事实上正是这样的场面调度,将“劳埃德影像”和“卓别林影像”区隔开来。我们当然知道卓别林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的芭蕾舞者”,他生动的姿态几乎是超越电影的,这也是为何他在电视中、舞台上的模仿者层出不穷。而劳埃德当然也有肢体表演,他那笨拙的、生涩的却有些运动健儿般冲锋的表演当然也很“好看”,但劳埃德在充分利用摄影机属性做“障眼法”的方面,无疑走得更远。同时代的作者当中,在喜剧电影制作技术上的实验与精进,他可能只落后于巴斯特·基顿。
影片最后20分钟的高潮戏真是影史经典啊,我们目光跟随劳埃德攀爬大楼的外墙,一层层的关卡:枪弹、罗网、狗、老鼠、桌板,日常的或非日常的事物都一一出现成为我们情绪的阻隔。这也在一个最日常的物品到达荧幕的中心时到达了最高潮—时钟。他紧抓住时钟指针避免跌落身亡已经成为无声电影时代最经典的场景之一。劳埃德在宣传中坚称自己亲力亲为,在危险中完成了伟大的冒险可能也成功的欺骗到了《电影的故事》作者卡曾斯,和那个被称为“最伟大的影评人”的罗杰·伊伯特。他们都以为劳埃德是在有限的保护措施下,搭建临时脚手架的保护下完成这一切的。但从近年流传出的信息看,劳埃德估计还是使用了替身、借位等多种手段才完成这个伟大的时刻的。
这个经典的电影时刻,也被后世很多电影模仿与致敬。就我目光所及,能浮现出的就有四部:功夫迷津津乐道的成龙的《A计划》里有相似的桥段;另一位中国影迷同样很熟悉的动作巨星史泰龙主演的《弹指威龙》用了电影海报做致敬;科幻名作《回到未来》里布朗博士也有悬挂在指针的场景;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我们之前提到过他也致敬了梅里爱)里通过直接播放《安全至下》的这个段落,以及随后主角同样被困于大钟上的情节来完成双倍致敬。
还有劳埃德基于自己的眩晕症而设计的,撞线前的最后的桥段也堪称伟大。经历千难万险的他终于爬到屋顶后头脑袋却碰到风向仪,被撞得头晕眼花的他在旋转摇晃中从屋顶掉落,旗杆上的绳索(想想电影开篇的绳索)不但不是索命绳,在这里反而成为救命的稻草。这根绳子缠住劳埃德的脚载着他,并以他的对手即“囚禁”并使他蒙羞的城市的建筑物为背景,划出一道惊险而美丽的弧线,将他送入未婚妻的怀抱。这是一个伟大的、诗意的happy ending。《电影的故事》说连同这个不可思议的表演过程,以及劳埃德作品整体,深深的影响了1920年后期的日本电影巨匠小津安二郎。
是的,结局不是情人的眼泪,而是情人的怀抱。他为情人爬楼,冒险,爱你就顾不上“安全第一”,而将“安全至下”,这是电影的爱的华丽的冒险。电影外,劳埃德也和女主角米尔德丽德·戴维斯喜结连理。他也借助《安全至下》的巨大成功,在20年代无论是作品的产出数量和商业票房上都胜过了卓别林。
而这个单元的选片将迎来喜剧三连拍,下一篇我们将会来去到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的喜剧世界。你可能要坐稳,他在喜剧电影中的锐意进取,展现的不可思议的魔法将会让你在笑声中惊叹连连。
第3节电影风格的世界扩张(1918-1928)
1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Das Cabinet des Dr. Caligari(1920),罗伯特·维内
2北方的纳努克 Nanook of the North(1922),罗伯特·弗拉哈迪
4安全至下Safety Last!(1923),弗雷德·C·纽梅耶/山姆·泰勒
5福尔摩斯二世Sherlock Jr.(1924),巴斯特·基顿
6铁路的白蔷薇La roue(1923),阿贝尔·冈斯
7贪婪Greed(1924),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
8战舰波将金号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1925),谢尔盖·爱森斯坦
9大都会Metropolis(1927),弗里茨·朗
10日出Sunrise(1927),F·W·茂瑙
11群众The Crowd(1928),金·维多
12圣女贞德蒙难记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1928),卡尔·德莱叶
13兵工厂Арсенал(1929),亚历山大·杜辅仁科
董肥楽影像观 · 微信号:dong-movie
最忠诚的有声主义战士也会在Harold Lloyd的表演前动摇堕落。
1.相当了得的广告宣传,如果不违反某某行政法规,很多大型企业和商场或是房地产都可以善加利用,估计如今都会被取缔。2.两条线索,登高与追逐,紧张、惊悚和各种小俏皮,一过程都是惊险十足。3.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爱情的力量真伟大,一切都是为了爱,生命什么的都是浮云...
是男人就上一百层
默片时代的经典喜剧都这么绝妙,后半部分的爬楼实在太厉害。这片同时还无意中记录下了早已逝去的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纽约街景,成了一份珍贵的时间胶囊。 8.2分★★★★
【电影史·默片】上课观看。被爬楼抓绳那一段吓死了...
#SIFF#重看,4.5;即使已知最后结局,一层一层不同的惊险仍让人手心出汗,这个最终的冒险举动之前已铺设到位,剧本和人设非常完美;强调夸张肢体语言和细微表情,默片表现喜剧是多么合适啊,本片叙事之丰富、桥段之巧心思,实乃先锋。
I'll be right back~~~Soon as I ditch the cop.
基顿始终在电影中不畏艰难险阻、义无反顾、信念坚定地追求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劳埃德则更倾向于通过各种鬼机灵、小聪明与小把戏来蒙混过关弄假成真,这就是泡妞儿境界的巨大差距。
曾经看过关于一个黑白默片如何拍摄爬高楼“特效”的长动图?然后上个月偶然看到此片的海报,知道刚好是那部电影就纳入观影片单。—— 遥想,在1923年的时期,片中爬楼的段落,想必会让不少观众看得胆战心惊吧?——《安全至下》在故事、情节、表演等方面相当无厘头、荒诞、夸张,如果以我看现代彩色有声电影的眼光去分析的话,那这片子会让我觉得好多细节太假、设计痕迹太重。
看了影评轨(信息量真尼玛不是一般的大),才知道攀爬部分很多都是HL真实去爬的,而且很多楼层都是真的站在那么高的地方拍的,很多高难度动作都是真实在楼边缘做出来的,这真是太让人震惊了!!!太疯狂了!无愧于被称为经典~HL用精益求精向后人证明了,什么是搞笑,而什么才是幽默!
哈罗德·劳埃德代表作,一部伟大的默片喜剧。1.从头笑到尾,笑果横扫基顿,险胜卓别林。2.爬楼戏紧张刺激,悬吊于分针上的眼镜男是默片标志性镜头。3.大量借位镜头,如片头铁窗绳套=火车送别,及登高特技。4.小人物乐观追梦历程,正能量满满。5.光头"镜子"与消失午餐叠印。6.挂衣钩,边沿跳舞。(9.5/10)
劳埃德跟卓别林、基顿还是有点差距。
这大概是最早的“圆谎”类电影了吧,遍布牛叉的创意,后来多少喜剧电影的包袱来源于这里啊。小人物引人发笑又惹人共鸣,制造麻烦,解决麻烦,HaroldLloyd说:喜剧就是征服障碍的过程。哈哈,那段巨牛无比的爬楼不知道是怎么拍的啊,好玩命啊~
装上司那一段 眼泪都笑出来了😂😂😂
【上海电影节展映】伟大的喜剧。90余年后的今天,电影院的观众依旧被笑料逗得前仰后合,也被爬楼的惊险紧张吓得连连惊呼。哈罗德劳埃德融合了巴斯特基顿矫捷的身手与卓别林对爱情的执着。爬楼的错位拍摄让无数后人模仿致敬,扮老板桥段的巧妙构思让人叫绝,了不起!
史上最值得拥有的主角光环。想变成一个活在1923年的人,坐在电影院体验一部这样的电影。
全盘交响乐的画内音效和剧情配乐十分出色,而片里除了最广为人知的爬楼大戏外,其实还有不少有趣的桥段,例如绞刑误导和经理圆谎……不过,最让我折服的倒是劳埃德的敬业表演——在1920年短片《阴魂不散》的拍摄中,劳埃德的右手被道具炸弹炸断,从此他都得装上义肢才能参与工作,尽管如此,他的演技也还是达到了观众若不仔细辨识便都难以察觉右手义肢的程度,因为他也唯恐观众发觉他卖命表演背后的危险而让观众分出不必要的神。这部1923年的作品,正是他在戴着义肢的情况下拍成的!
看的是Live Event,劳埃德孙女提供的胶片,因为是默片就请来了交响乐团现场演奏好莱坞黄金年代的配乐,连火车声、警笛甚至塑料袋的爆破都模拟得惟妙惟肖。高潮迭起的为爱爬大楼故事,劳埃德自带满格喜剧效果,完美视听体验,赞!
真是一部早期默片“不够电影化”的大全,与之相比基顿和卓别林显得多么才华横溢又有创造力。
作为一个喜剧明星,劳埃德生得太帅了,因此要付出比卓别林和基顿更多的努力,尽管如此,影片深度还远不及后者,但是片中的喜剧元素已经很成熟了,有些梗远比现在的喜剧桥段要有趣